第14课《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共4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共45张PPT)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崔颢
课前导入
假期期间,国漫电影《长安三万里》爆火,不少观众表示从这部动画电影中看到了“诗中盛景”“大唐盛世”。《长安三万里》中,李白和高适来到江夏(今属湖北武汉)黄鹤楼,李白诗性大发,想在黄鹤楼题诗一首,但在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他写下这样的感慨“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能让李白也折服的这首《黄鹤楼》,到底有多厉害?
课前导入
学习目标
朗读诗歌,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
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
黄鹤楼湖北武汉
岳阳楼湖南岳阳
滕王阁 江西南昌
江南三大名楼
知识链接
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 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 楼运盛 ”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 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知识链接
【崔颢】( ~754),汴州(今河南)人。盛唐诗人。其《黄鹤楼》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有《崔颢集》,其诗风变为雄辉奔放,但他宦海沉浮,终不得志。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为神话传说所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于是写下了这首浑然天成的千古绝唱。
诵读感知
划分节奏
自由朗读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评: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诵读感知
划分节奏
自由朗读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评: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诵读感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意:仙人已乘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
骑鹤飞去的仙人
离开

诵读感知
崔颢的《黄鹤楼》中“昔人”指的是神话传说中的仙人费祎(一说法是王子安)。传说他乘黄鹤飞升成仙,曾在此楼休息,黄鹤楼因此得名。这一神话为诗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意境增添了缥缈的仙气,也让黄鹤楼成为寄托怀古之情的象征。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意: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浮。
再次
飘飘荡荡的样子
诵读感知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诗意: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鹦鹉洲上长满了碧绿的芳草。
晴日里的原野
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
诵读感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意:黄昏时分,哪里是我的家乡?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的哀愁。
故乡
烟雾笼罩的水面
诵读感知
诗歌开头有什么特色?
①用典 ②从神话传说落笔,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③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品读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一去不再回返,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
虚实结合,融情于景,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表达了时光易逝、世事沧桑的孤寂和惆怅之感。
品读赏析
诗人登临古迹,古今交错中触发了什么样的想象?又引起了什么样的感慨?
前两联均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诗人先回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里,再写现在的鹤去楼空,白云悠悠。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岁月易逝、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怅惘与感慨。
品读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不复返,请试做赏析。
双关。“不复返”一语双关,不仅写出黄鹤不再回来,更暗含了时光一去不返的感慨。
品读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四句中最能体现诗人感慨的词语是哪个,请试做赏析。
空。第一个“空”①有“只,仅”之意,强调空间上的虚无,②写出了“昔人”已去,只剩下空荡荡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③重在写景;第二个“空”①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强调时间上的邈远,②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③重在抒情。
品读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在和煦阳光的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颗颗葱翠的书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芳草如茵,长得十分茂盛,展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请同学们和崔颢一起登临这有“天下绝景”之称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你看到了什么?(找出写景句并描绘画面)
品读赏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黄鹤楼的景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颈联中作者登临黄鹤楼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赏析叠词
效果:“历历”是①分明的样子,②形容汉阳树清晰可数。“萋萋”是①草木茂盛的样子,②形容鹦鹉洲上草木茂盛。③描绘了清晰明丽、富有生机的画面,色彩鲜明,对仗工整,各用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品读赏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尾联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诗人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愁”字。紧承颈联,遥应首联,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运用①设问,情景交融②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③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的思乡之情。
品读赏析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也可能会问黄鹤楼写景的妙处
尾联“烟波”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了出来,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 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品读赏析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写作手法
1.景物描写
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及其茂盛的状貌。
2.巧用典故
空余韩仙人乘鹤之去之,亦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新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典故是诗文中经常引用的,经常引用的。有来历出处又为人们所公认的故事或词语。
3.引用神话传说
诗人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给黄鹤楼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令人遐想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物是人非之感,为下文乡愁的抒发做铺垫。
本诗三美:
①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虚写神话,实写景象,意境悠远。
②色彩缤纷的绘画美: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
绿树芳草、落日烟波。
③韵律铿锵的音乐美:双声词“黄鹤”“复返”,叠词
“悠悠”“历历”“萋萋”。
写作特色
诗词主旨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的佳作,通过描写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怀念家乡的愁思。
主题探究
以繁茂之景反衬忧愁之情
板书设计
1.诗人慨叹时光易逝、世事变迁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对偶手法,写登楼远眺所见晴日美景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直抒胸臆,表达乡愁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课堂检测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4.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颔联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颈联、尾联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咏黄鹤楼的绝唱。
B
不是想象天晴登楼,是真实发生。
5.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之情
B.颔联将历史传说与眼前景色相映衬,流露出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之感,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悠悠乡情。
C.颈联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江上美景:阳光、树木、芳草、汉水、沙洲,借景抒情,使诗的意境更为高远。
D.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乡关”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
D
“愁”表达思乡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和颔联全是虚写,从神话传说落笔,想象仙人乘鹤而去的情景,写出黄鹤楼的悠久历史和神异色彩。
B.颈联诗人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转写登楼所见美景:原野、树木、芳草、沙洲,境界阔大,意韵丰富。
C.尾联诗人凭栏远望,日近黄昏,烟波凄迷。漂泊异乡的人,见此情此景,不禁惹动满怀愁绪。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被誉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A.
A.首联和颔联中的“黄鹤楼”“白云”为实写;“首联和颔联全是虚写”有误;
2.选出下列对崔颢《黄鹤楼》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读首联仿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沉思之中的形象。
B.前两联都是虚实结合,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内容,“空”写出了怅惘之情。
C.颈联写出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
D.尾联以议论作结,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
D
D.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抒情做结,诗人观赏佳景,由景生情,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
3.下面对《黄鹤楼》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悬想自己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回到现实却发现鹤去楼空,因而惆怅。
B.颔联写仙去楼空,惟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意境苍莽,表现出诗人对岁月不再、世事茫茫之感慨。
C.尾联写诗人傍晚凭栏远望,故乡却被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
D.本诗是题咏黄鹤楼的名作,描写诗人登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思乡之情。
A.
A.首联的意思是: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作者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不是“诗人悬想自己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
4.下面对《黄鹤楼》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联抚今追昔,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B.颈联勾勒出诗人故乡的江上美景,晴川沙洲,绿树芳草,形象鲜明,色彩缤纷。
C.尾联以抒情作结,在自问自答中以“愁”结束,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雾霭所隔,表达出游子思乡心切的情感。
D.全诗意境开阔,风景如画,情真意切。“悠悠”“历历”“萋萋”等叠词的运用使得诗句声调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B
B.由“日暮乡关何处是”可知,诗人说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由此可知这里并非作者的故乡,选项“故乡的江上美景”错误。
5.选出下列对崔颢《黄鹤楼》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
A.首联和颔联从传说落笔,全是虚写,悬想骑鹤仙人,写出黄鹤楼的悠久历史和神异色彩。
B.前两联起笔高远,可想见黄鹤楼高耸入云,两个“空”字传达出吊古伤今的怅惘情绪。
C.颈联写登楼所望见的清晰明丽、富有生机的景色,诗人的思绪从怀古回到现实中来。
D.尾联由景生情,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愁”字作结,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A.
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转而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颔联先写黄鹤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前两联三见“黄鹤”,回环咏叹,虚中有实,抚今追昔,抒发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6.下面对《黄鹤楼》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一个“空”字,似有无限感慨之意。
B.颔联紧承首联,这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
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D.尾联由景生情,诗人凭栏远望,故乡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发无限愁思之情。
C.
C.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晴日里的原野分明可见,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辨,鹦鹉洲上覆盖着一片片茂盛的芳草。“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理解有误;
7.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
A.这首诗从楼名之由来写起,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见闻感受,是吊古怀乡的佳作。
B.颔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C.“历历”“萋萋”两个叠词描写出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做了铺垫。
D.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与首联相照应,表达了缠绵的乡愁。
C
C.“为喜悦之情做铺垫”表述错误,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8.下面对《黄鹤楼》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首联中一个“空”字,似有无限的感慨。
B.颔联紧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伸,描绘的是黄鹤楼的近景,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C.颈联写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D.尾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B.
B.有误,不是“近景”,而是写诗人似在极目远望的所见之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9.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C
C.有误。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并不是抒发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0.下列对崔颢《黄鹤楼》一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运用写实手法,从神话传说落笔具体写出黄鹤楼悠久历史和神异色彩。
B.颔联,由神话回到现实感受。诗人登上古楼,纵目远眺,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
C.颈联,诗人视线从远处天际回落到地面景物,汉阳平野树木葱翠,鹦鹉洲上芳草如茵。
D.尾联,描绘江面一片暮霭仿佛笼罩着烟雾一般,“愁”字作结,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A.
A.首联从黄鹤楼命名缘由的神话传说落笔,所以不能说是“写实手法”。故选A
1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巧用了“仙人乘鹤”的传说,从虚处着笔,从而使诗篇产生令人神往的的艺术魅力。
B.颔联时间和空间的组合形成了历史的纵深和空间的开阔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感慨。
C.颈联融情于景,通过写鹦鹉洲上芳草繁茂,一片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来抒发了诗人喜悦开心之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D.整首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C.
C.“愁”是全文的感情基调,颈联的景物描写是为引出下文的思乡和乡愁做铺垫。故选C。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B.
后四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实写,不是想象。故选B。
13.对下面崔颢《黄鹤楼》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崔颢的名作,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思乡之情。
B.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可谓起笔高远,一个“空”字,似有无限的感慨。
C.颔联是首联的延伸,颈联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富于音乐美。
D.尾联以议论作结,以“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那种“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的心情。
D.
D项表述错误,《黄鹤楼》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句运用的是抒情的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