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黛玉道:“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红楼梦·香菱学诗》导 入使至塞上王维1.朗读并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2.品析诗歌的语言,理解诗人蕴含的思想感情。3.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教学目标使至塞上出使,派遣诗题为王维奉命出使边塞。边塞解 题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文体知识边塞诗边塞诗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主要有:①边塞风光;②边疆将士的艰苦生活;③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④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文体知识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盛唐诗人、画家,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工草隶,善画,精通音律,诗名享天下,他笃信佛教,人称“诗佛”。因官至尚书右丞,也称‘王右丞’。他的山水诗清新淡远,自然脱俗,极有画意。北宗苏轼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作者简介开元二十二年(734)得宰相张九龄提拔为右拾遗,后迁监察御史。开元二十五年(737)因张九龄受贬,王维也受排挤。唐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往边塞宣慰。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写作背景读准字音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读出节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轻车简从,言慰问使团规模不大。慰问边塞典属国的简称。本为秦汉时官名,这里指代使臣,是王维自指。城名,汉末设县,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诗意:(我)轻车简从,出使边疆去慰问守边官兵,出使途中路过居延。读懂诗意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飘飞的蓬草,比喻飘泊的旅人。泛指远行的人。向北飞的大雁这里指西北地区诗意: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越过边塞,如归雁飞入胡人居住的地方。读懂诗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远处独起的炊烟黄河诗意:浩瀚的沙漠中,一股青烟孤然直上,黄河尽头,西下的太阳正圆。读懂诗意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官名。 都护是都护府的最高长官,这里借指河西节度使。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诗意:在萧关遇上骑马的侦察兵,得知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镇守。读懂诗意 首联中透露了哪些信息?结合具体词语说说作者的心情如何。“问边”点明出使任务;“居延”点明所到地点;“属国”点明自己身份职位。一个“单”字不仅写出诗人轻车简从(形单影只)的情状,也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失意、孤寂之情。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叙事,交代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品析内容赏析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字写出形单影只的情状,“属国”是诗人的自称,居延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出诗人孤寂的心境。品析内容从景物描写和感情的角度赏析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①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征蓬”和“归雁”比喻诗人自己。②写出诗人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也写出了行程的遥远。③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漂泊无定的感受以及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抑郁之情。品析内容赏析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①对偶、寓情于景②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同时也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们艰苦的生活环境,突出他们不畏艰苦,保卫边疆的精神。)1.从修辞、表现手法的角度品析内容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字表现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修饰落日,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直”一“圆”,不仅准确地描绘出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而且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大”字写出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孤”字写出景物的单调,凸显人烟的稀少;“长”字写出黄河横贯沙漠、杳无尽头的景象。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画面(了解)黄沙莽莽,无边无际,仰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只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描绘了雄浑辽阔,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赏析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①有画一样的构图美。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景物不多,但空间阔大,层次丰富。②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美。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状,仿佛抽象派的作品。③有画一样的色彩美。广阔无垠的大漠上,黄河漫漫,黄昏橘红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的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尽在眼前。④有画一样的意境美。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3.从诗中有画的角度品析内容诗中有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烽烟 夕阳 大漠 长河——苍茫辽阔直烟 曲河 圆日 ——层次丰富黄沙 碧水 红日 青烟——鲜明浑厚品析内容试分析尾联的作用。(结构+内容+情感)结构:照应标题和首联。内容:①交代了自己的行程及经历,②侧面烘托,侧面写出边关战事的紧张。③燕然,用典,虚写战争的胜利,流露出诗人对边关将士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的赞叹和对前线战士的关心,表现了诗人的达观。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材料: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所以“勒石燕然”“燕然”就成了建立边功的代名词。品析内容主旨全诗以诗人行踪为线索,写出使途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因受排挤而产生的孤寂之情,以及在大漠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表达了诗人的达观。品析内容言事写景画风突转首尾呼应地点事由征蓬漂泊不定孤寂之情合转承起尾联颈联颔联首联单车:形单影只归雁居延:山高路远激愤,抑郁,飘零之感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奇丽壮美意境雄浑壮阔慷慨悲壮燕然勒功赞扬将士关切,自豪个人失意达观之情使至塞上孤独苦闷慷慨悲壮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叙事抒情绘景叙事出示边塞内心感受塞外风光战事紧张板书设计1.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 ”一句交代了诗人轻车简从奉命出使边关,“____________ ”一句交代了诗人没有遇到前线统帅的具体原因。2.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激愤、抑郁心情语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王维在诗中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写边疆将士繁重紧张的战事生活并表达出将士们以身护国的爱国热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单车欲问边都护在燕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逄候骑都护在燕然随堂检测1.对《使至塞上》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出使,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以“征蓬”“归雁”自比,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C.颈联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D.尾联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A.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故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故选A。A2.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用“属国”借指作者的使者身份,“单车欲问边”写作者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B.颔联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抒写了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和被排挤出朝廷的抑郁。C.颈联“诗中有画”,把作者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描绘中,再次表现出心中的抑郁悲凉。D.尾联诗人的情绪已经高涨起来,似为前线的大捷而欢欣鼓舞,个人失意的情绪已消散。C.“再次表现出心中的抑郁悲凉”有误,显露出豁达的情怀;C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B.全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奇壮丽。C.颈联运用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D.这首诗意境雄浑,与王维晚年写《竹里馆》那种清幽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B.全诗通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奇壮丽大漠的雄浑景色。“归雁”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的内心感受。“候骑”指骑兵,不属于自然景物。故选B。B4.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关塞迢迢,山高路远,诗人内心的孤寂油然而生。B.颔联诗人以“蓬”、“雁”自比,透露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感情。C.颈联画风一转,境界转而阔大起来,写壮美的大漠风光,意境雄浑。D.尾联不再写出使一事,诗人的情绪已经高涨起来,似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D.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经过长途跋沙、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前线统帅,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军正在前线呢!这里诗人情绪已经高涨起来,似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达观。此项“尾联不再写出使一事”赏析有误。故选D。D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交代了诗人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是慰问边关守军。B.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C.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D.尾联写诗人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诗人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D.“表达了诗人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理解错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是写诗人奉命慰问边疆,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都护正在燕然前线。表达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将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D.6.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传达出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详解】B. 由“归雁”一词知道是雁北飞,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不是秋天;B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B.全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奇壮丽。C.颈联运用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D.这首诗意境雄浑,与王维晚年写《竹里馆》那种清幽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B:能体现边塞神奇壮丽的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自然景物,没有“归雁、候骑”。故选B。B8.对《使至塞上》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笔力苍劲,意境雄浑。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没有遇见前线统帅。B.三四句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地,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大漠。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所以眼前之景应为春天。故选B。B来找茬1、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2、侦察兵萧关骑马3、南飞的大雁4、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5、出使边塞是秋天6、塞上秋景静谧温馨7、表达诗人悲观心态8、颔联实景写作者行踪9、居延是目的地10、经过属国的居延11、长河指黄河 12、出使边塞时激动自豪的情感13、写出诗人对边塞奇特壮美雄浑开阔塞外风光的无奈14、尾联写诗人没有遇到统帅,情绪低落,为没有完成出使任务而遗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