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王绩野 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代。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唐诗五首》,领略唐诗的风采。新课导入学习目标背诵诗歌,积累名句;感受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学习目标“野”:郊外,村外“望”:看,往远处看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解 题文体知识古代诗歌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 “风”以《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 “骚”以《汉乐府》为代表的乐府诗词以歌、行、引、吟、曲为代表的歌行体诗歌唐代以前形成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歌形式,有四言体、 五言体、六言体和七言体等,大致押韵,不讲究平仄,句数不限。近体诗绝句律诗①句式固定,律诗要求字数一致,每句五字或七字,简称“五律”或“七律”。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②押韵严格,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③讲究平仄,每句中用字平仄间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④要求对仗,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律诗文体知识律诗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律诗结构起承转合首联点题写景叙事转折变换议论抒情文体知识律诗结构框架起——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转——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合——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王绩(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祖籍山西祁县,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大儒王通之弟,中国唐代诗人。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辞归,专心以医药济人。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作者简介五言律诗奠基人唐代第一诗人王绩入朝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野 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整体感知东皋 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徙倚:徘徊。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薄暮:傍晚。薄,接近。整体感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落晖:落日。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上了落日的余辉。整体感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犊:小牛。这里指牛群。禽:泛指猎获的鸟兽。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整体感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整体感知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地点。时间。既然点题,又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深入探究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首联“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地点,又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表现了人物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奠点了全诗孤独、抑郁的感情基调。首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深入探究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寄寓诗人怎样的情怀?举目四望,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秋天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深入探究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了解)①远景、静态描写,烘托,侧重宏观描绘。融情于景,②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③景中正面寄寓了诗人孤寂、苦闷情怀。深入探究①近景、动态描写 ②“驱”“返”“带”“归”,刻画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③田园牧歌式的美景反衬出诗人落寞的心情。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了解)深入探究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①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②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这是远景、静景;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氛围,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是近景、动景。③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光与色交融描绘出一幅萧瑟静谧、安逸闲适的山林秋晚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苦闷。手法内容情感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尾联化用典故,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①直抒胸臆、用典②写出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③ 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深入探究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深入探究主旨《野望》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山野秋景图流露出了诗人孤独失意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和意图归隐的情怀。野 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叙事写景抒情板书设计随堂检测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是: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5.《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随堂检测1.阅读下面一首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A.首联“望”字点题,“徙倚”即徘徊,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B.颔联写景,描写了残阳尽染的萧败秋景,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C.颈联写人,描写了农人劳作晚归的场景,表现了诗人无限悲悯的的济世情怀。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CC.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但是这些热闹是他们的,诗人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寂寞和孤寂。并没有“无限悲悯的的济世情怀”;2.下面对《野望》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用典表达了诗人一种孤寂无依的愁绪,“望”字引出中间两联对景色的描绘。B.颔联写染上金黄秋色的树林,在夕阳余晖中起伏的山峦,宁静、开阔、美丽。C.颈联中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D.尾联以“长歌”做结,在美丽的秋色中,诗人终于将自己满怀的愁绪排解殆尽。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本项“诗人终于将自己满怀的愁绪排解殆尽”不当。3.下列对《野望》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首联点题,交代了时间、地点,诗人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苦闷和矛盾。B.中间两联抓住树、山、牧人、猎马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宁静安详、开阔美丽的山家秋晚图。C.尾联直抒胸臆,诗人追怀古代的隐士伯夷和叔齐,像陶渊明在田园中找到心里慰藉。D.全诗选取典型景物描绘出山野秋景,采用白描手法,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C尾联,诗人终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选项“像陶渊明在田园中找到心里慰藉”有误。4.下面对《野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情。B.诗人满腹心事,无可诉说,只好徘徊来徘徊去,却始终感觉无枝可依。“徙倚”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C.颔联通过静态描写,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的静谧、悠闲和恬淡。D.尾联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伯夷和叔齐。CC.“诗人的静谧、悠闲和恬淡”表述错误。颔联中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5.阅读下面的诗词,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A.首联“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地点,“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态,复杂抑郁。看似平淡,却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B.颔联是诗人从眼前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其中“秋色”“落晖”都给群山、树林染上了一层萧瑟。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没落之感。C.颈联转而写人,写动态,写近景:牧童放歌,牛儿归返,猎人满载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D.最后一句,诗人处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放声《采薇》之歌,表达了归家的无比喜悦之情。D最后一句,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选项表述错误。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巧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就将全诗笼上了一层惆怅与孤寂的色彩。B.尾联借用典故,述说了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士的心情。C.本诗写景动静结合,远近结合,富有特色,很好地映衬了诗人随遇而安的心境。D.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C结合“徙倚欲何依”可知,表现了诗人孤独抑郁、彷徨苦闷的心境,而不是“随遇而安”的心境,C错误,故选C。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徙倚欲何依”,“徙倚”二字表现了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B.颔联写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C.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和“带”两字写活了画面。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表达了找到知音的喜悦之情。DD. “找到知音的喜悦之情”表述不当,尾联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望”字意蕴丰富,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B.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融情于景,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C.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返”与“归”两字写活了画面,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D.尾联“采薇”借用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表明诗人希望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为友,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CC.颈联对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9.下而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律诗是初唐诗人王绩的代表作,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B.“徙倚”是徘徊的意思,用动作描写表现了诗人孤寂彷徨的心情。C.颔联与颈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由近及远,以静衬动,搭配得恰到好处。D.全诗于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C“由近及远”有误,应为“由远及近”。故选C。10.下列关于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东皋”表明地点,“薄暮”表明时间,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B.颔联总写秋色,对仗工整,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C.颈联景中含情,含蓄地流露出诗人融入农家生活的惬意。D.尾联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叔齐,表达希望与之为伍。C“流露出诗人融入农家生活的惬意”是错误的。诗人看到牧人和猎人皆有所归,“我”却什么也没有,进而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背诵、默写诗歌。以“望”为题,写一段文字,描绘自己在某一时刻所“望”之景,表达内心情感。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