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消息二则第一单元 ·第一课导入新课现场来了!火箭军成功发射两枚新型导弹 点火瞬间官兵爆发欢呼文体知识新闻:新闻是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报道。从广义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本课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写作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芜湖( ) 督战( ) 荻港( )诸城( ) 要塞( ) 溃退( ) 歼灭( ) 泄气( )锐不可当( ) 摧枯拉朽( )生字拼音wúdūdízhūsàikuìjiāndānɡkūxiè词语集住溃退:泄气:督战:要塞:摧枯拉朽:锐不可当:(军队)被打垮而退却泄劲险要的关隘监督作战比喻腐朽势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步入新课整题感悟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的标题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三十万大军”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胜利南渡”点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战况。人民解放军的宏大气势渡江已取得部分胜利写习探究电头可否删去,有何作用 不可删去,电头交代通讯社(或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者的姓名。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何时:何地:何人:何事:1949年4月20日长江前线(芜湖—安庆)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敌军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精读探究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精读探究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 ;完整告知对应消息导语。具体告知对应消息主体。精读探究“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精度探究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精度探究不能去掉,“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溃退”能否换成“构筑、败退”?精度探究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这句话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赞美的情感,字里行间透出了豪迈的情怀。头脑风暴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头脑风暴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敌军:摧枯拉朽、军无斗志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长江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主体: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朱总司令的命令内容图示课堂小结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胜况,表现了我军将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步入新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入新课荻港( ) 锐不可当( )获得( ) 当真( )要塞( ) 歼灭( ) 馈赠( )阻塞( ) 阡陌( ) 匮乏( )堵塞( ) 纤维( ) 溃退( )学习字词díhuòsàisèsāīdāngdàngjiānqiānxiānkuìkuìkuì知识链接何人?(Who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因?(Why )何事?(What )如何?(How )--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的原因--事情发生的经过--事情发生的结果结构:标题:导语:主体:阅读课文 找出结构整体感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概括介绍了人物、地点以及全局的战况,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整题感悟消息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经过: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东路军战绩辉煌。结果: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题目解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数量之多气势之大题目解义“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西路军35万中路军30万东路军35万100 万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合作探究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读课文,完成下表。人数 区域 时间 战况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合作探究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读课文,完成下表。人数 区域 时间 战况中路军 30万 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全部渡过西路军 35万 九江(不含)-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渡过2/3东路军 35万 芜湖-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大部分已渡过合作探究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此中,有详略,详写哪路军?略写哪路军?为什么这样安排?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题目解义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这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与其它部分有何不同?议论合作探究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两个方面谁详谁略?为什么这样安排?我方略,敌方详。我军英勇善战,已为事实说明。议论敌方,是为了分化敌人,孤立少数,争取多数。写法探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 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战线长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战绩辉煌九江未解放,用语准确战线长胜利大1、语言准确、概括写法探究2、鲜明的感彩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渡江概况主体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展渡江战役胜况扬我军将士神威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西路军所向无敌(较详)东路军战绩辉煌(详写)内容图示课堂小结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全面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概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根本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赞扬了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刘伯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