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孝感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北省孝感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卫城的建筑在布局上克服了早期追求对称而造成的呆板风格,由以神庙建筑为主转为公共建筑为主,如人民议事厅、图书馆、露天剧场、竞技场、城市园林等。这一布局()
A.重视了建筑的实用功能
B.保证了雅典局势稳定
C.是民主政治成熟的标志
D.有助于培养公民意识
2.高丽成宗时代(981年~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3.印加人在创建帝国的过程中,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采用了和亚欧大陆上的古代帝国几乎相同的强化统治的措施。这体现()
A.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同性
B.语言宗教传播的广泛性
C.文明区域发展的融合性
D.人类历史发展的多元性
4.哥伦布在1492年的航行日记中写道:“西班牙国王陛下决意派遣我-克利斯托弗哥伦布前往印度,谒见诸君王,访问各地城市及其风土人情,旨在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的信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哥伦布远航主要是出于政治外交目的
B.西班牙是最早支持远洋探险的国家
C.传播基督教是开辟新航路的精神动力
D.人文主义精神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5.哥白尼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则被处于终身监禁。但是,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得到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的肯定。材料意在说明()
A.科学发展的前提是否定上帝的存在
B.科学在与神学的艰难斗争中前进
C.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D.近代科学兴起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6.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其著作中写道:“韦奇伍德在制陶厂中首创计时系统......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为监督工人守时,韦奇伍德还专门雇佣一名监工......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一定次数,将停发工资。”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
B.工业革命促使工厂制度的建立
C.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
D.工厂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7.“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这段话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体现的是()
A.印度最终成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B.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C.工业革命摧毁了印度传统棉纺织业
D.工业革命客观上促进世界向工业社会迈进,是历史的进步
8.英国殖民者克莱武从孟加拉当地土王的金库中掠夺了大量金银财宝后曾说“我出入于只为我敞开的金库......此刻,我对自己那时的节制大为惊奇。”这反映了()
A.殖民地国家经济基础雄厚
B.殖民地国家人民热情好客
C.殖民者的无耻和贪得无厌
D.殖民者非常注重自我约束
9.20世纪初,德国明信片上印有“一枪干掉一个俄国佬”“一刀捅死一个法国佬”“一脚踩死一个英国佬”“一拳打死一个日本佬”等口号。材料反映了 0
A.帝国主义政治经济的不平衡
B.一战前的德国民族情绪激烈
C.法德矛盾是欧洲的主要矛盾
D.长期对外战争削弱德国国力
10.1940年,英国同日本签订《英日天津协定》等条约,规定中国银行存放在英租界的白银由英、日共管;关闭滇缅公路三个月,“禁止武器、弹药并铁道材料之通过缅甸输送”“禁止缅甸输出之货物,在(中国)香港也禁止输出”。这体现了()
A.英国支持日本南进战略
B.英日结盟封锁中国
C.中英盟国关系出现裂痕
D.英国对日绥靖政策
11.到1932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苏联的工业产值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这主要是由于()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B.计划经济体制的推动
C.新经济政策实施加速工业化进程
D.1929年大危机冲击西方工业生产
12.《世界经济史》写道: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到1949年,西欧的工业产量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1937年的水平。与1948年相比,英国、法国等8国制造业产出总额1949年增加13%,1952年增加39%。这段记载能说明马歇尔计划()
A.帮助西欧恢复战后经济
B.拉开美苏“冷战”序幕
C.推动欧洲加强政治联盟
D.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13.1946年2月,杜鲁门签署《1946年就业法》。根据此法,联邦政府必须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计划、政策、职能和资源,为那些能够工作、愿意工作和正寻找工作的人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这表明杜鲁门政府()
A.力图扭转经济的颓势
B.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
C.加强经济的宏观调控
D.延续以工代赈的政策
14.二战后,西方一些传统老工业区,例如美国五大湖地区、德国鲁尔区、伦敦工业区等趋于衰退,很多工厂废弃,机器布满铁锈,被称为铁锈地带,该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
C.国际分工格局的影响
D.国家忽视传统产业升级
15.2012年,美国国会发布报告称,“华为设备可能被用于监听美国人”,对此华为坚决否认这项无理指控。近年美国又以“网络安全”为由,禁止华为参与该国的 5G网络建设,这让华为在下一代5G通信上错失美国市场。这反映了()
A.美国仍存在“冷战思维”
B.中美高科技领域竞争激烈
C.中国崛起威胁美国安全
D.中美贸易关系的全面恶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使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阿拉伯哲学史》
材料二(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这两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人对欧洲社会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两大帝国的共同特点,并谈谈你对文明交往形式的认识。(7分)
17.(14分)同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一样,拉丁美洲(当时称伊比利亚美洲)独立战争正是发生在一个智力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末19世纪初,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和矿业的发展,需要新的科学技术来解放生产力。因此,殖民地时期教育的世俗化改革逐渐废除了教学中的经院哲学内容,到18世纪后期,西属美洲大学的课程中已增添了科学和哲学的内容。一些科学性报刊以及印刷厂的建立,既在殖民地创造了一种科学文化,又激发了独立战争所需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觉性的觉醒,私人图书馆藏书对于解放伊比利亚美洲殖民地民众,尤其是土生白人的思想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18世纪末19世纪初,伊比利亚美洲殖民地的各个角落都兴起了追求科学和“有用技艺”的进步运动,成立了由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团体和与科学有关的组织,这些机构促进了殖民地在化学、矿物学、天文学、植物学、医药学和外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材料二 随着拉美科学的发展,18世纪和19世纪的殖民地形成了一批科学和技术精英阶层,这一阶层在出现之初便不独立于政治事务之外,而是积极参加独立和民族国家建设运动,将科学转化为一个有力的政治工具,使科学彻底与殖民地的政治利益交织在一起。伊比利亚美洲殖民地“爱国科学”和“民族科学”的产生,催化了独立的民族认同的形成。拥有启蒙思想和新知识的科学家及知识分子不但为独立运动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是独立革命的积极推动者和参与者,起着重要的领导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宋霞《启蒙运动、科学与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浅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独立运动前伊比利亚美洲殖民地科学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学在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中的作用。(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数百万死伤的人和城乡冒着烟雾的废墟,使得广大民众易于接受进行革命和实现社会新秩序的号召。为了模仿布尔什维克革命,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都建立了苏维埃。伦敦、巴黎和罗马街头也出现了示威游行。1919年3月22日,威尔逊的密友豪斯上校在日记中写道:“不满的呼声每天都有。人民需要和平。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匈牙利刚刚屈服。我们正坐在一座露天火药库上,总有一天,一颗火星便能将它点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只有少数几个人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于1918年写下了以下这一有关即将到来的世界的非凡预测: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据材料一,说明一战后的欧洲出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出现?(5分)
(2)材料二中的“非凡预测”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预测” 的依据。(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我们应当怎样评价一战后“革命与独立的浪潮”?(4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今世界,“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并存.....“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此起彼伏......新时代的“哈姆雷特之问”,正悄然把引领世界的希望寄托于中国......中国给世界提供的真诚良方是:打造开放共赢合作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独立自主搞好“自转”,又合作搞好“公转”。
-《让中国梦与世界梦在共同命运中交相辉映》
材料二 2008年以来,全球化遇到重大挑战,许多国家主张反对自由贸易、反对经济全球化、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2013年中国开始倡议的“一带一路”,是为推动世界复苏、优化全球经济治理、重建世界交往理性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开启了全球化的新愿景,资本主义世界化在狂飙数百年后第一次迎来决定性的转向。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性世界经济。“-带一路“意味着”多中心崛起、全方位合作、全人类共赢”的包容性全球化的开启。
-摘编自陈曙光《“一带一路”: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提出和实施“一带一路”设想可行性的条件,并简析“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国际意义。(8分)
高一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8
答案 D C A C B D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B A C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3分)
答案:(1)影响: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保存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并使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6分)
(2)共同点: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都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都在扩张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世界的联系。(5分)认识:文明交往的形式分为武力扩张与和平的商贸往来等多种形式,和平的商贸往来在文明交流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2分)
17.(14分)
答案:(1)原因:殖民地经济的发展;教育的世俗化;科学和技术性报纸和杂志的出版发行;私人图书馆的建立;各种科学团体的成立;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8分,答出四点即可)
(2)作用:科学成为独立战争的政治工具;理性的科学为独立战争奠定了思想基础;科学研究催生了拉美特有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科学;殖民地新兴的科学家成为独立战争重要领导人。(6分,答出三点即可)
18.(14分)
答案:(1)现象: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社会动荡。
原因:战争破坏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各国人民反对本国政府的政策和统治;十月革命指明了斗争的方向;欧美各国工人运动普遍高涨的影响。(5分)
(2)含义: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依据:一战期间,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激化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矛盾;宗主国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反对殖民统治的重要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得以壮大。(5分)
(3)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深受十月革命的影响,是社会主义的伟大尝试;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4分)
19.(14分)
答案:(1)意义:有利于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6分)
(2)条件: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分)
意义:开启全球化的新时代;有利于构建开放包容的全球化模式;有利于优化全球治理体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