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雨霖铃--柳永宋词词的有关知识三. 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文学常识假如穿越回宋代,你会是?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婉约派:柳永、李清照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文学常识柳永,原名三变,字耆(qí)卿,福建崇安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他曾经做过屯田令,世称“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著名词人,慢词的创造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避暑录话》 叶梦得知人论世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如鱼水·帝里疏散[宋]柳永帝里疏散,数载酒萦花系,九陌狂游。良景对珍筵恼,佳人自有风流。劝琼瓯。绛唇启、歌发清幽。被举措、艺足才高,在处别得艳姬留。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莫闲愁。共绿蚁、红粉相尤。向绣幄,醉倚芳姿睡,算除此外何求。富贵并不是由人决定的,而是时机到了,高尚的志向才能实现。知人论世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著名的《鹤冲天》。家人们谁懂啊!又没考上!还要什么功名,不如喝花酒去呢!鹤冲天[宋]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知人论世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知人论世写作背景《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象征:离愁别恨。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作者在填这首词的时候,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这首词就是抒写他和一位红颜知己在长亭话别的情景。当他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知人论世《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一作“雨淋铃”。来源于唐玄宗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玉环。后唐玄宗入蜀,到了斜谷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词牌来源知人论世本词题材本词的题材为“送别”,“送别”是古代文人在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一种题材。知人论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别前掌握大意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别时掌握大意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别后掌握大意内容提要上片主要是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下片主要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掌握大意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雨 霖 铃·寒蝉凄切[宋]柳 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chán zhòu dū níng yē ǎi寒蝉 骤雨 都门 凝噎 暮霭掌握大意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雨 霖 铃·寒蝉凄切[宋]柳 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nǎ kān chén zòng那堪 良辰 纵有掌握大意这句交代了别离的季节(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雨后阴冷的黄昏)意象:寒蝉、长亭、骤雨意境:描绘了一幅凄清萧瑟的秋雨黄昏送别图。情感:凄凉伤感赏析思路:借景抒情+意象+意境+感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上片(实——眼前)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刚停歇。掌握大意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yē)。无绪:饱含别离的苦涩; 催发:浸透留恋的深情。“特写式”镜头:泪眼相对,欲言不能,哽咽欲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汴京城门外帐蓬里饯行,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凝望,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饯别时的心情:缠绵凄恻白描手法不舍留恋催促离开矛盾冲突掌握大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想,引出了对别后情境的设想。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词人借用: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看似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营造了一个迷蒙辽阔的意境;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承上启下:结束写情景,开始写心情。傍晚的云气。掌握大意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句点名了离别的主旨和离别的时间,秋天。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更何况在秋天离别,要知道离人心上一个秋,秋天离别更增添哀愁。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掌握大意此句艺术手法:设问、虚实结合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秀丽,“残月”凄迷。作者借景抒情,用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自己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掌握大意良辰好景为何会虚设 因为无人共赏。千种风情与何人说?爱人不在,满腔心事不愿说!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掌握大意意象意象分析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离别--离愁别绪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 “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意象分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愁来,想到离爱人越行越远,词人的心情只剩愁苦。意象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小雅·采薇》谐音“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联。一来 “柳”“留”谐音,有 “挽留”之意;二来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又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意象分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离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意象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在刻画心理。 全词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和情感,展现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 。全词总结离别,是我们成长路上离不开的命题。离别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保持乐观的态度,期待未来的相遇和新的机会。希望同学们在面对离别时,能正确看待,珍惜当下,更要把握未来。全词总结雨 霖 铃·寒蝉凄切[宋]柳 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chán zhòu dū níng yē寒蝉 骤雨 都门 凝噎ǎi nǎ kān chén zòng暮霭 那堪 良辰 纵有感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