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抽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抽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4.如需作图,必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同时期长江下游的凌家滩文化中,都出土了身体呈C型的玉龙,姿势相同的玉人、玉龟。夏商时期,龙的形象广泛出现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三星堆文化中也有近十种龙的形象。这说明
A.南北区域文明同步发展 B.中华早期文明文化趋同
C.中原文明辐射影响四方 D.早期文明宗教信仰一致
2.自商鞅变法以来,秦的公牍文崇尚实务,抵制虚词,就事论事,简练明确。汉武帝后,其公牍文立足儒学义理,理性沉实,典雅平和,文辞委婉富有情趣。这一变化反映了
A.治国思想的演变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中枢权力的转移
3.表1中的唐宋诗篇反映了选官制度的变化,这一变化有利于
时期 诗人 诗篇
唐代 杜荀鹤 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
宋代 朱胜非 唯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
表1
A.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B.提升官员道德水平
C.杜绝考场徇私舞弊 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4.受两宋招纳政策的影响,周边各族纷纷归宋。青唐地区吐蕃首领俞龙珂仰慕忠臣包拯,请求神宗得赐包姓,西夏人杜文广把云梯等攻城技术带到了北宋;许多归宋人口不仅未脱胡服,反而引发效仿。这反映了当时
A.中原军事发展滞后 B.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C.两宋文明领先发展 D.各族文化交流互鉴
5.明清时期,商人群体积极参与赈济灾民、兴修水利、修建路桥等各类慈善活动,许多商人还通过参与地方建设、调解纠纷、捐输报效(向官府捐献财物)等活动,推动社会秩序的稳定。这表明
A.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B.民间力量主导社会治理
C.商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D.商业资本开始渗入农村
6.日本学者菊池秀明认为严复宣传的进化论“不是因为它源于近代科学的成果,而是作为预言国家和民族存亡的一种终极思想而被接受。” 这一观点认为《天演论》传播的意义在于
A.论证了进化论科学性 B.介绍了西方先进学说
C.顺应了救亡图存主题 D.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
7.1926年以后,广州国民政府设立了大量培训机构,较为知名的有“工人运动讲习班”“农民运动讲习所”“商民运动讲习所”等,各地知识青年以投考这些机构为正当出路。这些机构的设立
A.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D.打开了中国革命的全新局面
8.图1是1933年10月24日赵品三发表于《红色中华》上的一幅漫画:《欢迎赠给十月革命纪念节的一千个新的红军干部》。据此可知当时
A.十月革命胜利激发工农革命热情
B.土地革命团结了苏区各阶级力量
C.红军长征得到沿途群众广泛支持
D.军事斗争需要壮大红军干部队伍
图1
9.1953年,中央和地方积极组建新的技工学校,并将技工学校的发展列入国家计划。1952年,全国仅有技工学校22所,在校学生1.5万人,到1957年发展到144所,五年共培养出熟练工人14.7万人。这一举措
A.顺应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B.适应了国际形势的变化
C.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D.优化了国家的工业布局
10.1983年为世界通信年,主题是“通信建设的发展”,图2是我国为此发行的纪念邮票。邮票图案为飞天形象的女信使,手持信件和卫星,环绕地球飞翔,传递信息。这枚邮票A.融合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B.推动了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
C.展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成就
D.反映了现代信息技术的突破
图2
11.1978年,苏联考古队在阿富汗北部发掘了公元前后贵霜人的墓葬,其中有中国的银镜、帕提亚王国的货币、罗马的金币、印度的象牙梳子,雅典娜女神全身像挂件,希腊语标记重量的银器等。这反映出
A.多元文化交融 B.罗马帝国疆域辽阔
C.区域文明交流 D.希腊文化影响深远
12.12世纪末,英国国王任命骑士担任临时设立的“治安员”,协助地方郡守维持社会秩序。1361年正式更名为“治安法官”,成为地方政府的常设官职。1485年以后,都铎王朝授予治安法官广泛的权力,使之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管理者。这表明英国
A.城市自治权力的扩大 B.国王权力的不断强化
C.封建经济的逐步瓦解 D.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
13.1560至1580年间,佛罗伦萨的毛织品产量平均每年是30000匹,但在1590至1600年间却下降到13000匹,而到1650年只有6000匹。同样,威尼斯的毛织品产量大约在1600年时是20000至30000匹,但到1700年却下降到2000匹。这一现象
A.表明了意大利毛纺织技术的下降 B.体现了文艺复兴的衰落
C.反映了欧洲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 D.印证了商业危机的冲击
14.1612年,英国要求企业法人须经国王特许,18世纪后,此类企业不再由国王批准设立,而是由议会批准,得到法律的承认。这表明英国
A.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B.专制王权开始受限
C.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 D.权力结构发生变动
15.19世纪上半叶各类专业俱乐部或协会大量出现,如书商协会、农业协会、马术俱乐部等,它们并不限制会员的出身,其成员来源多样化,有小工厂主、自由职业者、公务员和部分收入较高的产业工人。这一现象的出现
A.推动了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B.反映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D.表明了休闲娱乐活动兴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6题 16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3分,共55分。
16.(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最早意义上的镇只是边塞的军事据点,主要用来抵御敌人,后来镇开始向内地蔓延。隋唐时期,镇的数量大增,几乎每个县都设有镇。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军镇的转变,工商业开始在军镇中萌发,居民大量聚集,镇逐渐发展成同时具有经济、军事性质的辖区,但经济色彩更为浓郁。宋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削减军镇数量,推动镇由军事据点向农村贸易市场转变。除此之外,宋政府还在各地相继增设了不少经济性的镇。
——摘编自王银娟《宋代市、镇的起源与发展研究》
材料二 直到11世纪以前,英格兰还处在以乡村为中心的时代。然而,进入11—13世纪后,整个社会便大步跨入到围绕城镇运行的时代,并且,城镇乡村迅速分离,城镇变成了商品消费的中心和商品流通的集散地,乡村则变成了城镇的商业腹地,城乡之间共生互动的局面形成。英格兰的城镇化主要依靠领主的私人法权来实现,其兴起主要是在领地这个小共同体的范围内来进行,城镇化的主体部分是小微集镇,其建城的目的是领主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
——摘编自谢丰斋《私人法权的介入:中世纪英格兰的城镇化》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镇”产生、演变的原因与特点。(8分)
据材料二,归纳英格兰“城镇”相较于中国“镇”的突出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华北革命根据地迷信思想存在、卫生防疫意识缺乏,疾疫严重威胁着根据地人民的生命健康,导致军队战斗效能下降,严重影响根据地的生存和发展。为此华北抗日根据地举办了一系列包括建立医疗机构和培养医务人员、强调公共卫生与家庭卫生、反对封建迷信与提倡科学就医、自主研发医疗器械与药品等为主要内容的医疗卫生展览。展览宣传了根据地健全卫生部门,培养医务干部、医疗人才的举措,还宣传了根据地将中西医组织起来解决新的病症,促进中西医融合发展的成果。医疗卫生展览增强了民众的参与感,使民众在亲身接触中更加直观地感悟展览内容,意识到注重家庭卫生和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并将根据地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贡献呈现在民众眼前,使民众对根据地医疗卫生政策的效能感受颇深。
——摘编自王志峰 焦冰睿《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医疗卫生工作——以医疗卫生展览为例》
(1)据材料,指出华北抗日根据地医疗卫生展览举办的原因,并概括其成功的经验。(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北抗日根据地医疗卫生展览举办的影响。(7分)
1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知识传播被以乡绅为代表的少数群体所垄断,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十分有限,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 以上。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全国4亿多农民在政治和经济上实现了“翻身”,农民群众迫切希望学习知识,提高文化水平。1950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提出要协助农村、学校建立图书馆、阅览室等,以开展读书运动。此后,各省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农村图书室。
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迅速发展和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逐步加强,全国农村图书室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地方图书馆和文化馆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对农村图书室进行专业辅导和帮助,山东各地则开展了群众性的学习运动。农村图书室中关于治理农作物病虫害、优化基肥施肥方法、防治禽畜瘟疫等方面的书刊,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图书室作为新中国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了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了普及和提高劳动人民的“文化知识,政治常识,生产知识”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刘卫《1949—1956年新中国农村图书室建设研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图书室建立的背景。(7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图书室建立的意义。(6分)
1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纵观17—19世纪,仍可约略窥见世界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一是发生在北大西洋多国的演变趋向,不断朝向和接近当今人类所熟悉的世界;二是北大西洋世界逐渐崛起并影响和支配全球,不仅促进全球“网络”的扩展和紧密化,而且成为其主要掌控者,而更广大的世界不是在北大西洋诸国的冲击下衰亡,就是通过吸收乃至效法它们的经验而图强复兴。
——李剑鸣《现代世界历史叙事的时间框架》
据材料提取整体或部分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A A D C C B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A C B C D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6题 16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3分,共55分。
16.(16分)
(1)原因:军事防御的需要;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聚集;政府政策的变化。(4分)
特点:具有阶段性;从边疆到内地;数量不断增加;军事功能向经济功能转化。
(4分)
(2)不同:产生时间较晚;发展迅速;城乡共生互动;封建领主推动;以小微集镇为主。(4分,任答四点得4分)
影响: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壮大市民阶层;促进城市自治;有利于城市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王权。(4分,任答四点得4分)
17.(13分)
(1)原因:抗战的需要;民众迷信;防疫意识缺乏;疫病流行。(4分)
经验:展览内容全面详实;注重民众的参与互动。(2分)
(2)影响:传播了科学医疗卫生观念;促进了卫生防疫事业发展;有利于中西医融合发展;提升了医疗水平;提升了军队战斗力;巩固了抗日根据地;增强了人民的政治认同(华北革命根据地赢得民心)。(7分)
18.(13分)
(1)背景:农村文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村文化水平较低;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农民对学习知识文化的需求;社会主义改造的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加强。(7分)
(2)意义:丰富了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强化农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巩固人民政权;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6分,任答六点得6分)
19.(13分)
分值 得分点
2 论题(体现国际失序与国际秩序的关系) 关键词·论题化
9 分层论述,每层次3分,最高9分 史:史实准确 论:观点明确 述:逻辑严密
2 论述完整,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三段式
示例一
北大西洋各国的演变促进了世界的近代化转型
政治上,北大西洋多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英国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其后美国、法国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近代民主制度在北大西洋多国建立;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扩展,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和德国意大利的统一。
经济上,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爆发,随后工业革命逐渐扩展到北大西洋地区其他国家。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北大西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推动了世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思想上,17—19世纪,北大西洋多国相继经历了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人们逐渐摆脱封建神学和君主专制的束缚,人们的思想得到极大解放。
综上所述,17—19世纪,北大西洋多国在政治、经济、思想层面的演变推动了世界逐渐由传统社会迈向近代社会,促进了世界的近代化转型。
示例一评分细则
拟定论题 北大西洋各国的演变促进了世界的近代化转型 2分
政治 政治民主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和德国意大利的统一。 每个角度3分,三个角度共9分;
经济 经济工业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文化 推动思想解放: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论述完整,逻辑清晰,文字通顺,采用三段式 2分
示例二 北大西洋地区的崛起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整体性进程
经济上,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由孤立走向整体,推动了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世界市场逐步形成;而早期殖民扩张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欧美工业国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牢牢控制着落后国家的经济俞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政治上,经过殖民扩张与掠夺和第一次工业革命,亚非拉国家逐渐沦为北大西洋各国的殖民地,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逐渐形成;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同时西方国家的侵略破坏了亚非拉各国原有的社会结构,并给它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亚非拉各国被迫加入到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它们在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进程。资本主义内部矛盾不断激化,第一国际推动下国际工人运动进人新阶段,工人阶级超越国界的联合尝试,预示了全球性社会运动的可能。
思想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启蒙思想在欧洲大陆传播,冲击了原有的封建势力,启蒙思想也传播到亚非拉地区,促进了亚非拉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此同时,殖民国家向殖民地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进行文化侵略。工业革命后,伴随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加剧,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传播开来,指导着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人运动。
纵观17—19世纪,北大西洋各国资本主义通过经济控制、政治殖民和文化渗透将世界纳入统一体系,人类社会自此进入深度依存与激烈博弈并存的世界历史新阶段,最终造就了现代世界。
示例二评分细则
拟定论题 北大西洋地区的崛起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整体性进程 2分
经济 新航路开辟推动全球联系的初步确立;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每个角度3分,三个角度共9分;
政治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先进生产方式在殖民地的传播;国际工人组织超越国界的联合尝试(也可答具体事件如第一国际国际或工人运动等)。
文化 启蒙思想的传播;西方殖民国家文化侵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论述完整,逻辑清晰,文字通顺,采用三段式 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