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认识社会生活 课件(共44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认识社会生活 课件(共44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

道德与法治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1.1 认识社会生活
新教材解读
七年级的《道法》主要是围绕着自己来讲解,要做一个身心健康、有梦想的人;
到了八年级重点就是围绕着社会来讲解,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顶天立地的人。
你看八上的4个单元:就是从融入社会讲到适应社会,最后是奉献社会、奉献国家。这是整本书关键的逻辑线索,对应的就是书本四个单元。
走进社会,对应的就是第一单元;
怎么才能适应社会?就要遵守社会规则,对应的就是第二单元;
怎么才能奉献社会呢?就要承担社会责任,对应的就是第三单元;
怎么才能奉献国家呢?就要维护国家利益,对应的就是第四单元。
整本书就是按照这样的逻辑线索,一点一点推进,告诉我们怎样做一个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才。
前三个单元都带有社会这个主题,第四单元上升为国家。所以本册书讲青少年如何走向社会,从书皮的设计上可以窥探,两位小朋友在校外担当志愿者,这就是走进了社会生活。
整本书关系把握住之后,再来具体展开每个单元的细节分析。
探究新知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核心主线:
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感受社会生活,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道德修养:知道个人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社会生活,并在社会生活中养成亲社会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的合格社会成员。
3.法治观念:在参与社会活动中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4.健全人格:认识社会生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变化,初步培养公共意识,培养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能力,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做准备。
5.责任意识:树立主人翁意识,初步养成关心集体,融入社会,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培养责任感,为社会进步做贡献。
新知导入
不平凡2024年
2024年4月25日神州十八号飞船发射成功!
2024年6月12日以来,广西遭遇持续强降雨侵袭,经济损失严重。
2024年7月15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
2024年7月26日—8月11日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法国巴黎举办。
我们每个人与社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需要了解、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大事。我们与社会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1.1 认识社会社会。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的增强,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和交往范围不断扩大。那么,社会生活有什么特点?个人与社会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新知导入
自学导航:
1.社会生活的表现;
2.社会生活的特点;
3.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对青少年有哪些要求?
探究新知
活动一:【走进社会】
八年级(1)班的同学们,对多彩的社会生活充满了憧憬。老师决定利用实践课,带同学们了解社会。
环节一:下面是同学们分组拍摄的三组照片,请你参与思考问题:
问题:请你分析,每组图片是否属于社会生活,并总结社会生活的表现。
探究新知
第一组

探究新知

第二组
探究新知

第三组
探究新知
(1)走进农村,我们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动;
(2)来到工厂,我们看到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
(3)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
(4)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
(5)观看升旗仪式,我们感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生活画卷在我们面前展开。
1.社会生活的表现
生活观察
生活观察
(1)结合以上情境和你的经验,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参考答案】
(1)日常观察,社会调查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看电视等方式和途径了解社会生活。
(2)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幸福;社会飞速发展、保障制度更加健全;科技不断进步、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国家富强不开人民的艰苦奋斗;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生活观察
生活观察
核心解读**:本课以“生活观察”为框架,通过四个时间点(清晨至夜晚)的情境,勾勒出个体参与社会的完整脉络。
情境三(敬老院助老)和四(电影讨论)补充了前两个情境(公园晨练、市场买菜),形成“全龄段社会参与”主题:从儿童(小志)到老人,覆盖公共空间(公园、菜市场)、社区服务(敬老院)、文化教育(电影)等维度。后续总结(农村、工厂、商场等)则系统化“了解社会的方式”,强调观察与实践的结合。
探究拓展
明确列出方式(农村劳动、工厂工作、商场购物、博物馆参观、升旗仪式),并隐含于情境中。我将其合并为5类核心路径:
1.参与社区服务(如敬老院助老):通过志愿服务(教手机)直接接触弱势群体,培养同理心。
2.体验经济生产(如买菜、农村/工厂):情境二的“合作社”和总结的“田间劳动”,强调本地化经济(了解供应链与可持续发展)。
3.文化场所学习(如博物馆、电影):情境四的电影讨论和总结的“展品震撼”,突出历史与艺术的教化作用。
4.公共仪式参与(如升旗仪式):总结中“自豪感”体现国家认同,类似公园晨练的集体健康活动。
5.日常对话观察(如家庭交流):所有情境均通过对话(小志与家人)传递社会知识,证明“微时刻”的教育价值。
-深层意义与意图:这些方式共同构成“全感官社会学习”——视觉(商场商品)、听觉(电影对话)、触觉(教手机)。在2025年信息爆炸时代,用户可能倡导“慢观察”以对抗碎片化认知(如社交媒体浅层信息)。结合“变革”主题,路径需与时俱进:例如,增加“数字平台”(如线上博物馆)以补充实体体验。
实际建议:可设计“社会探索清单”(如每周尝试一种方式),并注意可及性——城乡差异可能限制工厂/农村访问,建议虚拟替代(VR参观)。
了解社会的方式:多元化路径
探究拓展
(教材情境与生活经验,结合2025年时代背景与社会趋势的深度解读)
1归属感与公共认同:从“旁观者”到“共建者”的蜕变,,具体体验:
社区联结的温暖(情境一、三):
公园晨练时,新增健身器材的便利性让人感受到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如2025年“健康中国”社区设施覆盖率超90%),产生“被重视”的满足感;
敬老院教老人用手机时,奶奶的“孩子”称呼与笨拙操作中的笑容,唤醒对老龄化社会的责任感(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8%),体会到“被需要”的价值。
2.集体记忆的共鸣(情境四):
观看抗美援朝电影后,与父辈讨论历史的热血澎湃,强化“保家卫国”的集体荣誉感,呼应2025年“爱国主义教育法”对青少年精神塑造的要求。
-深层意义:身份重构:从个人生活的小圈子走向公共空间(公园、菜市场),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网络的节点,而非孤立个体。
政策感知:通过健身器材、合作社等细节,直观理解国家战略(如乡村振兴、智慧助老)如何落地为“身边的变化”。
** 劳动价值的重新发现:从“消费”到“创造”的觉醒
具体体验:
1.对生产链的敬畏(情境二、总结):
菜市场中“合作社自种西红柿”的对话,揭示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艰辛(2025年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52岁),颠覆“食物理所当然存在”的认知;(参观工厂时,流水线上工人的精准操作,让人反思工业化效率背后的个体付出。)
2对劳动者的共情:农村田间的汗水、商场导购员的耐心,使人意识到每个职业的不可替代性,消解“职业鄙视链”偏见。
深层意义:
消费伦理升华:从追求“低价便捷”转向支持本地经济(如购买合作社产品),践行可持续消费(全球食品短链化运动兴起)。
劳动尊严认知:农历六月初三临近“夏至”农忙节气,更深刻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千年训诫在当代的意义。
**爷爷对晨练的坚持与小志对健身器材的惊喜,体现传统习惯与现代治理的融合;
农村的质朴与商场的繁华对比,理解城乡发展差异背后的历史逻辑
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探究新知
总结:感受的价值——在参与中重塑自我与社会
社会生活的参与是一面镜子,既映照出时代的进步(健身器材、智能助老),也暴露出发展的痛点(城乡差距、数据隐私)。这些感受最终指向两个维度:
1. 向内自省:通过多元体验,构建个人价值观(如尊重劳动、包容差异),完成从“学生”到“公民”的身份进化;
2. 向外行动:将震撼、温暖甚至不满,转化为改进社区的具体实践(如发起“器材维护日”、推广合作社模式)。
愿每一次社会参与,都成为照亮你与前路的微光
探究拓展
我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和感受是什么?
方式:我们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日常观察;社会调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媒介(广播、电视、网络等),如阅读报刊;收看电视;收听广播;上网查询等。
去旅游
参观展览
关心国家大事
观看成都大运会
参加劳动
探究拓展
参与社会生活有哪些感受?
感受: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幸福;社会飞速发展、保障制度更加健全;科技不断进步、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国家富强不开人民的艰苦奋斗;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看电影
追剧、看小说
上课外班结识新的老师朋友
去旅游
参观展览
关心国家大事
去书店看书
参加劳动
探究新知
我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和感受是什么?
①方式:我们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日常观察;社会调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媒介(广播、电视、网络等),如阅读报刊;收看电视;收听广播;上网查询等。
②感受: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幸福;社会飞速发展、保障制度更加健全;科技不断进步、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国家富强不开人民的艰苦奋斗;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学校
社会
国家
世界
相关链接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着各种活动。例如,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需求;从事社会政治活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推动国家民主法治建设;从事精神生产活动,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活动既有不同的功能,又密切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
相关链接解析:社会生活的“三元一体”功能性框架
(1)**物质生产活动——社会生存根基**
“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需求”
**深层内涵**:
① **基础性**:2025年全球供应链重组背景下,“本地化生产”成趋势(如情境二的“合作社种菜”);
② **技术变革**:AI农业工厂普及,但传统劳动价值仍需被尊重(呼应田间农民的“辛勤”)。
(2)**社会政治活动——民主法治引擎**
“管理国家事务,推动民主法治建设” -
**时代映射**:
① **数字化参与**:2025年“智慧政务”覆盖率95%,青少年可通过App参与立法征求意见(如环保法案);
② **基层实践**:社区议事会成为八年级社会实践新场景(链接敬老院志愿活动)。
(3)**精神生产活动——文明灵魂塑造**
“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创新延展**:
**传统文化复兴**:乙巳蛇年推动非遗进校园(如端午龙舟VR体验);
相关链接
探究新知
2.社会生活有什么特点?
(1)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①在社会生活中,物质产品和精神食粮种类繁多,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选择;(物质和精神产品)
②人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在岗位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职业分工)
③人们的交往方式越来越丰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
我们的社会生活充满活力,令人期待。
探究分享
探究拓展
阶段 代表形态 技术突破点 社会影响
古代 烽火/飞鸽/信件 符号化信息载体 跨地域有限连接
近代 电报/电话 电磁波应用 实时通信雏形
当代 智能手机 数字网络整合 全球即时互联生态
通信方式的变化
关键转折**:从**物理传输**(狼烟、鸽子)到**能量传输**(电信号)再到**虚拟共享**(数据包),本质是**时空压缩革命**
(2)交通工具维度
**名句解码**
`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
古代30日行程 → 高铁3小时达成,**速度提升240倍
`蜀道难`的消解:
盘山险道 → 隧道桥梁技术 → **地理阻隔的消除**
探究拓展
探究拓展
生活领域 变迁典型现象 核心说明维度
饮食文化 时令食材→全天候供应链 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
医疗健康 巫医→AI诊断 科学理性取代经验主义
教育模式 私塾→慕课平台 知识民主化进程
生活领域的变化
探究新知
2.社会生活有什么特点?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2)社会生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①生产工具的变革、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
③思想观念的更新,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精神面貌昂扬向上,祖国日益繁荣昌盛。
**认知革命三阶段**
① 农耕文明的经验传承 → ② 工业文明的专业分化 → ③ 数字文明的跨界融通
通信工具:固定电话→智能手机→脑波交互设备
社交模式:单位联谊→社交媒体→元宇宙全息社交
探究分享
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在规划建设有品质、有温度、配套设施完备的公共空间。生活中,舒适方便、老幼皆宜的公园、绿地以及公共健身设施等随处可见,每个公共空间都反映出当地的生活和文化特色。
居民在公园健身休闲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共同建设和维护好公共空间?
探究分享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共同建设和维护好公共空间?
①社会生活具有公共性。
②社会生活是在公共空间展开的。
③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公共利益由大家共同享有,社会秩序由大家共同维护,社会发展由大家共同推动。
2.社会生活有什么特点?
(3)社会生活具有公共性。
探究拓展
维度 传统功能 2025年进化 案例
--- --- --- ---
社会凝聚 邻里交流 跨代际数字反哺空间 上海「数字鸿沟桥」公园
文化传承 地方符号展示 沉浸式文化元宇宙入口 杭州运河AR皮影剧场
生态治理 绿化覆盖率 生物多样性AI监测节点 成都智慧湿地系统
健康促进 基础健身设施 脑波压力检测休憩亭 深圳前海减压公园
公共空间的四重价值
探究归纳
2.社会生活有什么特点?
(1)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
(2)社会生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3)社会生活具有公共性。
探究新知
①面对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青少年要热爱生活,积极融入社会,
②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共创共享美好生活。
3.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对青少年有哪些要求?
知识归纳
1.社会生活的特点
①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②社会生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③社会生活具有公共性。
2.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物质产品和精神食粮种类繁多,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②人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在岗位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③人们的交往方式越来越丰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3.社会生活不断变化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①生产工具的变革。②科学技术的进步。③思想观念的更
表现:①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②精神面貌昂扬向上。③祖国日益繁荣昌盛。
4.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具有公共性
(1)公共生活是在公共空间展开的。
(2)表现:
①社会公共利益由大家共同享有。
②社会秩序由大家共同维护。
③社会发展由大家共同推动。
5.面对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 我们青少年该如何做
①热爱生活,积极融入社会。
②将个人发展 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共创共享美好生活。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
课堂小结
1.社会生活的表现
2.社会生活的特点
3.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对青少年有哪些要求?
认识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
(2)社会生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3)社会生活具有公共性。
课堂练习
1.江山如此多娇,生活如此多彩。下列属于社会生活中美好场景的有( )
①秋天到了,农民在田间忙着收割庄稼
②工人师傅们在车间忙碌地工作着
③同学们在教室里认真上课
④在学校附近,有些商店在销售“三无”产品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分析① 秋天到了,农民在田间忙着收割庄稼**:这代表农业劳动场景。属于美好场景,因为它体现了自然与人类劳动的和谐(如丰收的喜悦、勤劳致富的价值观)。在社会语境中,农业是基础产业,此选项弘扬尊重劳动、感恩自然的正能量。
② 工人师傅们在车间忙碌地工作着**:这代表工业劳动场景。属于美好场景,因为它强调团队协作、生产贡献(如制造业对国家发展的支撑)。在现代社会,工人劳动被视为进步象征,此选项鼓励职业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
③ 同学们在教室里认真上课**:这代表教育学习场景。属于美好场景,因为它突出知识追求与成长动力(如教育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学习环境是社会文明的缩影,此选项传递勤奋进取的积极信号。
*④ 在学校附近,有些商店在销售“三无”产品**:这代表商业违规场景。**不属于美好场景**,因为它涉及负面行为(如假冒伪劣产品危害学生健康、破坏市场诚信)。选项设计意图清晰:作为对比项,突出“美好”的反面,教导学生识别社会问题。
课堂练习
2.(2025八年级上)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有许多规定,如“严禁考试作弊”“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上车”等等。每位公民都必须遵守这些规定,因为( )
A.人们都不能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B.良好的秩序会限制人们的自由
C.社会公共利益由大家共同享有
D.我国的法律不够完备
答案:C
课堂练习
3.“行走的思政课”可以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以下是某班“行走的思政课”活动路线图,根据路线内容推测,该活动主题应该是( )
☆路线一:体验科技魅力——参观湖北省科技馆
☆路线二:领略湖北之美——游览长江三峡景色
☆路线三:探寻荆楚万象——走进湖北省博物馆
A. 走进社会生活,促进全面发展
B. 感悟文化魅力,传承中华文化
C. 关注社会发展,感受世界巨变
D. 宣传环保理念,增强环保意识
课堂练习
本题给出了某班“行走的思政课”活动路线图,包括三条路线内容,需要根据这些路线内容推测活动主题。
解题思路
1.分析路线一:体验科技魅力——参观湖北省科技馆,科技馆展示了众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通过参观可以了解科技发展情况,感受科技的魅力,这属于社会生活中的科技领域体验。
2.分析路线二:领略湖北之美——游览长江三峡景色,长江三峡景色是湖北自然景观的代表,游览三峡能感受自然之美,也是社会生活中自然景观体验的一部分。
3.分析路线三:探寻荆楚万象——走进湖北省博物馆,博物馆里收藏着丰富的荆楚文化相关文物等,通过参观可以了解荆楚文化,这属于文化领域的社会生活体验。
4.综合三条路线:三条路线分别从科技、自然景观、文化等不同方面,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逐一分析选项:
A选项:“走进社会生活,促进全面发展”,符合上述对三条路线综合分析的结论,是正确的。
B选项:虽然路线三涉及文化,但路线一主要是科技体验,路线二是自然景观体验,不全面,所以该选项不准确。
C选项:“感受世界巨变”在题干路线内容中体现不明显,题干主要围绕湖北本地的科技、自然、文化等方面,所以该选项不合适。
D选项:题干中三条路线均未涉及环保理念相关内容,所以该选项不符合。
答案A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