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99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监测试卷
七 年 级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答题卡的姓名、考号、考室和座位号;
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大题题号后面的答题提示;
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5、答题卡上不得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
6、本试卷共17个小题,考试时量6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4 小题, 每小题 4 分, 共56 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唐代诗人李敬方在《汴河直进船》中写道: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该诗句意在说明大运河 ( )
A.对百姓有利也有弊 B. 耗尽隋朝人力物力
C.促进隋朝经济交往 D.利于巩固隋朝边防
2.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材料中的“这种制度”指的是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3. 《贞观政要》中记载: “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舟所以比人君, 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以下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言论的是 (
A.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B.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C.减轻劳役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鼓励士人报考
4.为纪念玄奘对我国佛法文化的贡献,中国邮政发行了《玄奘》特种邮票。如下图所示,下列与此图最相符的介绍词是 ( )
A.西游天竺,译介佛经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D.平定叛乱,开疆拓土
5.“胡儿安禄山,三镇节钺藏祸心……十四载烽火燃尽开元盛, 三千里山河泣血天宝哀”, 以上材料叙述的历史事件是 ( )
A. 安史之乱 B.1黄巢起义
C. 王安石变法 D. 雅克萨之战
6.宋有谚语曰: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由此可见,北宋 ( )
A.财政困难,大量裁军
B.崇文抑武,抑制武将
C.军队败北,威名扫地
D.强干弱枝, 军备废弛
7.下图为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地图, 以下史实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
A.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B.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岳飞取得郾城大捷
8.从秦朝的“半两钱 ”到汉朝的“五铢钱”, 再到宋朝的“交子”,货币发生了由笨重到轻便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外交流日频繁
B.社会风气的开放
C.造纸技术的成熟
D.商业贸易的发展
9.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这样描述中国古代的一项科技发明: “若止印三二本, 未为简易; 若印数十百千本, 则极为神速”。这项科技发明 ( )
A.丰富了中医学的思想理论
B.为远洋航行提供重要条件
C.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D.改变了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
10.下图是我国古代某行政区划图,据此判断该地图所属朝代最有可能是 ( )
A. 唐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11. 明朝我国对外关系出现新变化,一方面与亚非各国保持友好往来,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外来侵略的威胁。以下史实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 ( )
A.张骞出使西域和班超经营西域
B.永嘉南渡和孝文帝改革
C.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D.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12.如图是某同学历史笔记上绘制的示意图。由此推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3. 乾隆后期对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等要求,谕旨指出: “如此非分于求, 究其心怀叵测, 不可不留心筹计………因思各省海疆, 最为紧要。 ”据此推断乾隆帝( )
A.以天朝观念应对英国人
B.注重维护国家海洋主权
C.对与英国交往有所警觉
D.认清了英国通商的本质
14.历史史实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 以下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
A.北宋前期, 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B.商帮的出现推动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C.明朝李时珍编写了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
D.清朝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5题12分,16题12分,17 题 20分, 共 44分)
15.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到兼相, 相权在历代皇权组织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 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怀仁国《资治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赵匡胤) 召赵普问曰: “天下自唐季以来,帝王凡易十姓, 兵革不息, 苍生涂地, 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 为国家建长久之计, 其道何如 ”
普曰: “……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 无他奇巧也, 惟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则天下自安矣。 ”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
材料三 清朝是中国最专制的一个朝代, 臣子不再是国家的公务员, 而是皇帝的奴隶。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隋唐时期“群相”制度的名称, (2分)并指出相权“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的具体措施。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军事、政治各一例,共4 分)
(3)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清朝是中国最专制的一个朝代” (2分)综上所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2分)
16.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关乎政权稳定和民生福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两宋期间, 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政府又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 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摘自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材料三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是唐朝发明并推广的生产工具,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写出它们的名称。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2分)并结合所学指出,两宋增设“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2分)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什么现象 (2分)综上,你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认识 (2分)
17.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这些民族交融又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到达)柏海,亲迎于河源。 ——摘编自《旧唐书》
材料二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雍正皇帝曾经明确指出: “从俗从宜” “各安其俗”。这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摘编自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2分)并指出其体现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中所指盟约。(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所遵循的原则。 (2分)并列举一项能反映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 (2分)
(4)同学们在探究分析以上材料中得出结论:“中华文明在民族交融中不断发展”。请你以此为题,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200字左右) (1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