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5年秋新教材八上《地理》必背知识(背诵版)班级 姓名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 农 业一、因地制宜的农业分布1.分类: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2.区域差异东西差异 分界线 地区 原因 农业类型400毫米年降水量线 东部农区 水热条件优越 种植业、林业和渔业,其中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西部牧区 降水较少,草原、荒漠广布 畜牧业地位重要,种植业一般分布在有灌溉条件的绿洲。南北差异 分界线 地区 农作物秦岭—淮河一线 北方地区 耕地多旱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具备灌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种植水稻。南方地区 耕地多水田,主要种植水稻等作物,海南岛、西双版纳等热带地区可种植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3.作物差异粮食作物 作物 产地 ⑴我国超过3/4的耕地用来种植粮食作物,其中东部农区的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90%以上。 ⑵近年来,东部农区的黑龙江等北方省级行政区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水稻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小麦 华北平原产量最大玉米 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经济作物 作物 产地 我国具有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各地区根据自身环境特点和市场需求,规模种植某一种或几种经济作物,形成本地区经济作物的区域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二、科技助力农业发展1.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人均粮食占有量显著增加,饮食结构明显改善,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吃饱吃好的历史性转变。2.原因:巨大变化主要得益于我国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如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农田水利设施、病虫害防御措施的提升,农业机械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等等。3.问题:我国人均耕地少,还面临着耕地退化、水资源短缺,以及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等问题。4.对策:我国需要进一步依靠科学技术,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发展路径,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第二节 工 业一、门类齐全的工业大国1.重要性:⑴对生活:工业为我们日常生活提供各种消费产品。⑵对生产:工业为社会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活动提供原材料、动力、工具、设备等。⑶对国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通常是衡量该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2.分类:工业生产包括:⑴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自然资源的开采。⑵对矿产品、农产品等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3.发展阶段: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那时,我国工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只能生产少量粗加工产品,很多日用品都依赖进口。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集中力量发展工业,用几十年走过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⑶目前:我国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⑷2010年以后: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我国制造业体量大,超过40%的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如钢铁、水泥、汽车等。我国制造的发电与输电设备、通信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等处于世界领先水平。4.国际竞争:⑴出口比重:我国制造的工业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作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我国工业产品出口额占货物总出口额的90%以上。⑵出口结构:21世纪以来,工业产品的出口构成已经从以纺织品为主,转变为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主。二、相对集中的工业分布从发展阶段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我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沿海少数几个城市,而广大内陆地区几乎为空白现在 我国一方面充分发挥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优势,另一方面在内陆地区大力加强工业建设从工业类型看 自然资源的开采、原材料的加工 多集中在我国中西部一些资源蕴含丰富的地区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的生产 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从工业增加值看 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沿线地区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合计约占全国的80%。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集中分布在这两个地区三、科技促进工业低碳发展1.原因⑴现状:①人类正面临全球变暖的严峻挑战。工业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②近些年来,我国能源使用效率显著提升,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提升空间。⑵必要性:加快建设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低碳工业,不仅是应对全球变暖的需要,也是我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需要。2.措施⑴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优化能源结构,是我国工业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⑵国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力度,通过提高能源转化效率、用低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展高技术产业等,促进工业向低碳转型。第三节 交通运输一、覆盖全国、东密西疏的交通网络1.发展成就⑴交通网:①我国已经形成由公路、铁路、航空、内河航道等组成的庞大交通网,拥有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②我国已形成覆盖全国、纵贯南北、横穿东西的交通网络⑵客货运输量:我国客货运输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2.分布格局⑴原因 受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影响⑵格局东密西疏 地形人口状况 交通线疏密程度地形平坦、人口密集的地区 交通线较为稠密山区和人口稀疏的偏远地区 交通线较为稀疏3.发展情况⑴高速公路①布局:我国的高速公路采用首都放射线、南北纵向线和东西横向线相结合的布局方案②成就: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成渝地区等已形成较发达的高速公路网⑵高速铁路①成就:我国的高速铁路纵横交错,“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连接直辖市、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②目标:未来几年,我国将扩增建成以“八纵八横”线路为主干、城际铁路为补充的高速铁路网4.发展原因我国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制造技术的巨大进步,“中国桥”“中国装备”等攻克了工程建设和交通运行的诸多难题,使我国交通运输科技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二、内畅外通的交通联系1.概况 我国海陆空交通线相互衔接,基本实现连接城乡、畅行全国、通达世界,为“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提供保障2.发展现状⑴国内①高速铁路: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4小时、城市群内0.5-2小时到达。②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等相结合:快速、紧密连接全国主要城市。③普速铁路、普通国道、省道、农村公路:进一步衔接了一般城市、乡村和偏远地区。⑵国际①公路、铁路:连通陆上相邻的国家。②航空运输:直接通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③海洋运输:往来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3.目标预计到2035实现“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发展目标。2025年秋新教材八上《地理》必背知识(默写版)班级 姓名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 农 业一、因地制宜的农业分布1.分类:农业主要包括 、 、 、 等部门。2.区域差异东西差异 分界线 地区 原因 农业类型400毫米年降水量线 东部 区 水热条件优越 、 和 ,其中平原地区以 为主。西部 区 降水较少,草原、荒漠广布 地位重要, 一般分布在有灌溉条件的 。南北差异 分界线 地区 农作物秦岭—淮河一线 地区 耕地多 ,主要种植 、 、 等作物,具备灌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种植 。地区 耕地多 ,主要种植 等作物, 、 等热带地区可种植橡胶等 。3.作物差异粮食作物 作物 产地 ⑴我国超过 的耕地用来种植粮食作物,其中 的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90%以上。 ⑵近年来,东部农区的 等北方省级行政区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水稻 和小麦 平原产量最大玉米 平原和 平原经济作物 作物 产地 我国具有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各地区根据自身环境特点和市场需求,规模种植某一种或几种经济作物,形成本地区经济作物的区域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二、科技助力农业发展1.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人均粮食占有量显著增加,饮食结构明显改善,实现了从 到 的历史性转变。2.原因:巨大变化主要得益于我国 的快速发展,如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农田水利设施、病虫害防御措施的提升,农业机械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等等。3.问题:我国人均耕地少,还面临着 、 ,以及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等问题。4.对策:我国需要进一步依靠科学技术,走 、 、 、 的发展路径,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第二节 工 业一、门类齐全的工业大国1.重要性:⑴对生活:工业为我们日常生活提供各种 。⑵对生产:工业为社会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活动提供 、 、工具、设备等。⑶对国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通常是衡量该国家或地区经济 的重要标志。2.分类:工业生产包括:⑴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 的开采。⑵对矿产品、农产品等 进行 和 工。3.发展阶段: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那时,我国工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只能生产少量粗加工产品,很多日用品都依赖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集中力量发展工业,用几十年走过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工业从 到 、由 到 的历史性跨越。⑶目前:我国形成了独立完整的 ,是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⑷2010年以后: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我国制造业体量大,超过40%的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如钢铁、水泥、汽车等。我国制造的发电与输电设备、通信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等处于世界领先水平。4.国际竞争:⑴出口比重:我国制造的工业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具有很强的 。作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我国工业产品出口额占货物总出口额的 %以上。⑵出口结构:21世纪以来,工业产品的出口构成已经从以纺织品为主,转变为以 、 为主。二、相对集中的工业分布从发展阶段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我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 和 几个城市,而广大内陆地区几乎为空白现在 我国一方面充分发挥 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优势,另一方面在内陆地区大力加强工业建设从工业类型看 自然资源的开采、原材料的加工 多集中在我国 一些资源蕴含丰富的地区、 等的生产 多集中在 地区从工业增加值看 地区和 地区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合计约占全国的 %。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集中分布在这两个地区三、科技促进工业低碳发展1.原因⑴现状:①人类正面临全球变暖的严峻挑战。工业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导致 的主要因素。②近些年来,我国能源使用效率显著提升,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提升空间。⑵必要性:加快建设 、 、 的低碳工业,不仅是应对全球变暖的需要,也是我国推动 发展,促进 的需要。2.措施⑴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优化 结构,是我国工业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⑵国家不断增强 力度,通过提高 、用 替代 、发展 等,促进工业向低碳转型。第三节 交通运输一、覆盖全国、东密西疏的交通网络1.发展成就⑴交通网:①我国已经形成由公路、铁路、航空、内河航道等组成的庞大交通网,拥有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和 、②我国已形成 、 、 的交通网络⑵客货运输量:我国客货运输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2.分布格局⑴原因 受 、 、 等影响⑵格局东密西疏 地形人口状况 交通线疏密程度地形 、人口 的地区 交通线较为山区和人口 的偏远地区 交通线较为3.发展情况⑴高速公路①布局:我国的高速公路采用 、 和 相结合的布局方案②成就: 、 、 和 等已形成较发达的高速公路网⑵高速铁路①成就:我国的高速铁路纵横交错,“ ”的高速铁路,连接直辖市、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②目标:未来几年,我国将扩增建成以“ ”线路为主干、城际铁路为补充的高速铁路网4.发展原因我国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制造技术的巨大进步,“ ”“ ”等攻克了工程建设和交通运行的诸多难题,使我国交通运输科技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二、内畅外通的交通联系1.概况 我国海陆空交通线相互衔接,基本实现连接城乡、畅行全国、通达世界,为“ 、 ”提供保障2.发展现状⑴国内①高速铁路: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 小时、城市群内 小时到达。②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等相结合:快速、紧密连接全国主要城市。③普速铁路、普通国道、省道、农村公路:进一步衔接了 、 和 。⑵国际① 、 :连通陆上相邻的国家。② 运输:直接通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③ 运输:往来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3.目标预计到2035实现“全国 ”和“全球 ”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