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秘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25年深圳市普通高中高一年级调研考试
语文
2025.7
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90分)
(一)阅读1(本题共6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6题。
文学的“意义”与“意味”洪治纲
有几本书,我一直偏爱有加:李渔的《闲情偶寄》、沈复的《浮生六记》…这些书
并没宏大高深的意义,多是对日常生活和内心体验的玩味,却常让人读来犹若甘酪。与我
有同感的朋友并不少。这让我逐渐意识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并非仅靠宏大而深刻的
“意义”来建构。
何为“意义”?可参照“意味”来理解。徐复观曾解释道:“‘意义’的‘意’,是
以某种明确的意识为其内容;而‘意味’的‘意’,则并不包含某种明确意识,而只是流
动着一片感情的朦胧缥缈的情调。”周氏兄弟的文章是很好的例子。我们读鲁迅先生的小
说或杂文,少不了脑力或思想交锋。无论是阿Q的辫子,还是祥林嫂捐的门槛,都隐藏着
深邃的意义。文学的认知和教有功能,决定了作品“意义”的重要作用。而其弟周作人的
大多数散文却是“悠然见南山”式的,像《雨天的书》中,谈苍蝇,谈茶食,谈初恋,谈
苦雨…均为生活的感受,没有多少明确的“意义”,字里行间却不乏“意味”。简而言
之,可以将“意义”视为作品所载之“道”,“意味”视为作品所言之“志”,虽然这不
太严谨,因为文学传统中的“道”与“志”内涵复杂、尚无定论:但从“道”推崇理性意
义而“志”主张情感意趣的角度来看,这大体上也能说得通。
周作人曾将中国文学的传统归纳为“载道”与“言志”两脉。他认为“载道派”的创
作,总是一味地追求大义大道,自韩愈之后,便问题多多,“没有多少好的作品”:而“言
志派”的创作,则忠于情感,独抒灵性,“古今来有名的文学作品”,多源于此。这种“无
2025年深圳市普通高中高一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用之用”的艺术立场,使他从骨子里就拒斥文学的“意义”,崇尚文学的“意味”。所以,
他对文学的定义是,“文学是用美妙的形式,将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感情传达出来,使看的
人能因而得到愉快的一种东西”。周作人的这一判断,多少有些偏颇。文学作品的“意义”
与“意味”,其实并不冲突,只是受制于作家个人风格和审美趣味等因素,会各有侧重。
周作人之所以不喜欢文学的“载道”传统,主要是因为有些作家过于强调作品的主旨
或意义,使作品成了“变相的文学”。表面上看,它展示了文学的“载道”功能,但在本
质上,它伤害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内在韵致,也削弱了文学的审美价值。在很长一段时
间,我们的文学似乎形成了对某些特定“意义”的固定化的表达范式一全力聚集高大上
的思想主题,突出宏大的历史意义,展示个体生命的非凡性和献身精神。这些宏大的意义
固然可以振奋人心,激发人们的崇高理想,但是毕竟远离了日常生活经验,远离了正常人
的情感体验,难以形成广泛的情感共鸣。这也是我们的文学史中常常反思的文学“工具化”
问题。
()。至少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它很少被当作重要问题来关注,无论是理论上的
探讨,还是批评实践中的运用,都远不如“意义”普及。这是否表明“意味”真的不那么
重要?我看未必。在中国传统诗学中,它就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并延伸出诸多美学概念。
刘勰认为,好文章应该“深文隐蔚,余味曲包”。钟嵘的《诗品》强调,优秀的诗歌当属
“文已尽而意有余”。在一首优秀的诗歌中,“意味”有时比“意义”更重要。譬如,李
商隐的《锦瑟》让人沉醉其中,便是因为那绵绵不尽、令人反复玩味的“意味”。
文学的“意味”之所以不被强调,首先在于它是一种主客合一的审美体验,可以意会
而难以言传,更难从理论上对它进行系统性建构。“意味”集纳了意象、意境、节奏等文
学要素,也融入了读者的审美与情感体验。最典型的,就是中国古典诗词。如马致远的《天
净沙·秋思》,就是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苍凉而颓败的意象,构建出一种无
所归依的孤独意境,由此人们体悟到漂泊、孤寂的人生处境。古人在谈论此类“意味”时,
通常也是以虚带实,着眼于抽象归纳,诸如“气韵”“韵致”“意境”等等。若真的逼急
了,就将“道可道,非常道”抡了过来。
其次,“意味”凝聚着创作主体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这些在作品中并非十分清晰,而
往往表现为一种“毛茸茸”的混沌状态,形成特别的氛围、情调或趣味,这需要读者在阅
读中不断琢磨体会、寻求共鸣。李渔的《闲情偶寄》便是如此,他对居室、美食、植物等
日常生活环境的要求,有着病态般的苛刻,字里行间没有一般的市侩气息,而是洋溢着一
个艺术家的浪漫与想象。读这类文字,每每能感受到作者的生存心态、生命情趣和精神气
质,品味到异常坦率的生命意趣。在读周作人的许多散文时,也能产生这种感受。
但遗憾的是,由于长期饱受“载道”伦理的熏陶,我们对文学的“意义”几乎有者本
能的迷恋,却对作品的“意味”丧失了应有的评析能力,有时甚至是故意地回而避之。要
完全扭转这一局面,仍需付出巨大的努力。
(有删改)
2025年深圳市普通高中高一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