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4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资源简介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对比朗读体会诗句的节奏与情感基调。
2.理解诗歌的对比结构,明确诗中 “两种人” 的形象特征。
3.体会诗人对鲁迅的赞美与缅怀之情。
4.形成对 “生命价值在于为人民服务” 的初步认知。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对比结构,明确诗中 “两种人” 的形象特征。
2.体会诗人对鲁迅的赞美与缅怀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小结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那是鲁迅逝世9周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写下的纪念鲁迅的文章。在鲁迅逝世13周年时,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看看臧克家是怎样纪念鲁迅的。(板书: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二、基础学习
1.作者介绍
臧克家(1905—2004),笔名少全、何嘉,中国现代诗人、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他的代表作品:《烙印》《罪恶的黑手》《古树的花朵》《凯旋》。
2.创作背景
我和鲁迅没有见过面,也没有通过信,这首诗是参观了他的故居归来有感而写的,这岂不是“即兴”之作?是的,它是“即兴”之作,但是我写它确是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深刻的思想感受的。所以,它的思想内容是深厚的,耐人寻味的。两种人、两种人生观的鲜明对比,使它有着永恒的意义,所以受到读者欢迎,反应强烈。
——《臧克家文集 第12卷》
设计意图:通过已学课文自然引入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创作背景,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巩固容易读错的字音。(随文识字)
xiǔ
不朽
(2)学生自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2.思考:诗歌标题“有的人”是什么意思?“有的人”的人生观有什么不同?
预设:“有的人”指的是两种人。一种是压迫人民,作威作福的人。一种是像鲁迅那样为人民着想,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人。
3.梳理诗歌的结构。
预设:第1节写了有哪两种人,第2-4节写了这两种人的不同人生观,第5-7节写了这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设计意图:在自读中掌握诗歌大意及结构。借助读诗,使学生感悟“有的人”其实指的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人。
过渡: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品读课文,看看吧!
四、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朗读诗歌,说说两种人的不同之处,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探究方法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自己的发现,小组内交流。
(2)对比朗读对应的两节,结合补充资料,说说两种人的区别,重点体会鲁迅的人物形象。
(3)组内交流第1节中“活”与“死”的不同含义。
(4)选派代表,展示成果,教师引导、总结。学生再次朗读,体会鲁迅精神。
3.探究活动
自由朗读诗歌,说发现。
引导: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点拨:从每节诗歌描写的内容,所要表达的爱憎情感等角度思考。
预设1:每一节都写到两种人,每一节都是两种人的对比。(板书:对比)
预设2:诗中小节之间的内容是相对应的:第2节和第5节;第3节和第6节;第4节和第7节。
对比朗读对应的两节,感受两种人的区别。
(1)学习第2节和第5节。
①引导学生用两种形式朗读。
竖着读:读完第2节,再读第5节。
横着读:读完一类人,再读另一类人。
第2节 第5节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的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人民把他摔垮;
有的人 给人民作牛马的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人民永远记住他!
②学生说说两种人的区别。
有的人:作威作福。
有的人:一心为民、甘愿为民牺牲。
③补充资料,加深学生的感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鲁迅《野草》
回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为黄包车夫包扎的情景。
(2)用同样的方法分组学习第3节与第6节,第4节与第7节。
①学生交流第3节与第6节。
第3节 第6节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有的人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补充资料: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野草>题辞》节选
点拨:臧克家在诗中写的“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取材于鲁迅的《野草》。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②学生交流第4节与第7节。
第4节 第7节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小结: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压迫人民,作威作福的人,人民憎恶他;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人,人民爱戴他。
学习第1节,交流“活”与“死”的不同含义。
引导:两个“活”字和“死”字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1:第一个“活”字意思是肉体还活着,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意思是精神永存,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预设2:第一个“死”字意思是缺少灵魂,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意思是肉体死亡,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点拨:第一处指人活着,但是精神死了。第二处指人死了,但是精神永存。(板书:死活 精神永存)
引导:怎样的人虽死犹生?仅仅是鲁迅吗?
预设: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人虽死犹生,鲁迅是千千万万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人中的一个。
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臧克家还这样评价鲁迅:“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朗读赞精神。
(1)播放情境课文(跟读视频),学生跟读。
(2)读名言总结。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总结:鲁迅先生关爱劳动人民,与反动派不懈地进行斗争。他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虽然他离开了,但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3)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两种人的不同之处,学习诗歌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材料的补充阅读,结合学过的课文,再次深入感受鲁迅的形象。通过交流关键词的含义,再次体会鲁迅的精神。
五、课堂小结
小结:同学们,这首诗通篇采用对比的表现方法,以凝练的语言,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讴歌鲁迅的同时,启迪我们向鲁迅学习,为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希望同学们能够将鲁迅精神发扬光大。
六、拓展延伸
让我们《野草 题辞》中的节选片段中,再次感受一下鲁迅先生的人格力量吧!
野草·题辞(节选)
鲁 迅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野草”:平凡却顽强的生命;
“坦然,欣然”:面对困难的勇敢态度;
“地火”:藏在深处的力量与改变;
这段文字用野草比喻坚强的生命,告诉我们:即使自己很平凡、遇到很多困难,也要像野草一样顽强生长;同时,要敢于面对现实的残酷,相信未来会有改变(就像地火喷发带来新的世界)。诗中藏着对 “不放弃” 的赞美和对 “美好未来” 的期待。
七、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鲁迅的名言、故事、著作等,办一期以纪念鲁迅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
死——活 对比
精神永存
6 /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