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致远中学高一实验部迎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拥有800余年历史的梨园戏根基厚重,而基于‘返本开新’的创作理念对老故事进行剧种化和现代性改编,可以为梨园戏注入新的生命力。”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梨园戏《促织记》编剧林清华如是说。 取材于蒲松龄短篇小说《促织》的新编梨园戏《促织记》,25日晚在“闽南戏窝子”福建泉州首演,赢得满堂彩。 促织即蟋蟀。蒲松龄的短篇小说《促织》讲述的是主人公成名一家因“宫中尚促织之戏”而生活大起大落的故事。梨园戏《促织记》则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增添了大量的人物心理动态、魔幻的“化虫”表演等等,使全剧更具戏剧张力和观赏性。 林清华说,蒲松龄的《促织》展现的是封建集权对底层人民的迫害,但《促织记》想给观众带来的是更深一层的人性思考: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受迫害的小知识分子成名是否会产生异化?因儿子“化虫”而飞黄腾达后,他会不会从受迫害者变成迫害者?我们如何在那样的环境下保存自身的高洁?“这同样是一种‘返本开新’。”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魔幻精彩的“化虫”表演、精致典雅的唱腔配乐、发人深思的结局改编……让《促织记》在首演落幕时收获了雷鸣般的掌声。回首观众席,年轻面孔数不胜数。 “实际上,进我们梨园古典剧院看戏的年轻戏迷占比很高。”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副主任林小伟表示,梨园戏想要传承发展下去,培养年轻观众非常重要。 为了赢得年轻人的喜爱,他们在舞美、灯光、音效、编剧、导演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尝试,做到继承传统的同时,也有能使年轻观众会心一笑的点。 此外,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还经常创新戏剧表现形式,到各地进行梨园戏的“沉浸式表演”;组建梨园戏“尚好听”乐队,将古老的戏剧艺术与摇滚、流行歌曲等时尚元素融合,碰撞出不一样的艺术火花,引起更多年轻观众的共鸣,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里绽放出新的风采。(摘编自吴冠标《新编梨园戏〈促织记〉首演 “返本开新”获满堂彩》)材料二:《促织记》是学者林清华的沉潜之作。他以《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促织》为蓝本,在七场戏中,通过人与促织的荒诞化异变,展开对人性、异化等的思考,以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思辨,呈现出独具个性的文心巧构。林清华的文本创作将现代创作折向对“人”的理性解读,突出地展示了“思想”在戏曲中的价值主导作用,这当然对戏曲舞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作品的整体情节和结构,导演更加聚焦在人的行动,力图在人的变化中确立人与环境的推移。在七场戏顺次展开中,舞台上的古典气息扑面而来,那种以梨园戏科介规范为原则的表演,极大地发挥了音乐在舞台调度中的枢纽作用,将梨园戏古典的声乐艺术,铺排在每一场次的递进转接中。在一气呵成的叙事结构中,如同应和着乐音的高低强弱,而呈现出气息的急缓迟慢,这种人与舞台的同频共振是一个表演艺术家驾驭舞台时的独特技法,显示出剧种“古典性”在舞台上的张扬。在《促织记》中,导演突破了梨园戏惯常的舞台结构,将舞台的前、中、后区充分利用,立体地完成人物在不同时空的交错叠加,在层级并列的空间中,突出彼此互动感应所带来的生命变化。例如剧中人成名和成妻陪侍着昏迷的成子,只用一条长凳的假定和对怀抱状态的虚拟化表演,来呈现现实家庭中一家三口相依苦守的生活场面。再如《斗虫》中成名与里正的现实对质,舞台的中区则展示由成子与里正子幻变为促织的“虫斗”,两个时空交织并放大成现实与虚幻的同时并在,舞台表达显得异常饱满。诸如此类的多层次立体的结构,几乎贯穿于该剧的整体舞台空间,改变着传统线性叙事的一般模式。同时,该剧的音乐以梨园戏核心的器乐组织为基础,改变了单纯的伴奏职能,而让每件乐器充分表达,以独立的节奏、韵律、音色对应于人物场面,共鸣协奏,既紧扣人物精神心理的悸动,又形成独立的音乐排场,以音乐叙事推进情节变化。该剧的舞美同样体现出相对独立的表达形式,从灯光整体的暗色系营建荒诞空间的无序,只在《虫笑》一场以鲜明的色彩呈现出虫界灵动活泼的景象。笼罩在整个舞台两侧的笼状结构,将笼器世界的压抑感和象征性凸显出来,而在成子虫变的场面中,玄幻绮丽的幕布凸显出人虫变化时的灵光转化,这就在视觉与感觉上为形象的生命属性做出了标识。这些在舞台上各司其职而能彼此彰显的叙事线索,让剧作文学的想象空间得到丰富的回应,更让人物表演得到充分表达。尤其是《得失》一场戏,展示成名为求一线生机,意外捕获促织的过程。在这个大的情节推进中,以成名寻找促织作为重要的表演内容,很具有梨园戏传统剧目《玉真行》的表演张力。导演对舞台艺术的整体把握,让《促织记》初上舞台便拥有了上乘品相与独特个性,更加显示出以表演艺术和舞台整体把握来引领创作的艺术立场。这是梨园戏在新时代走向新探索的切实实践,必然成为这个古老剧种在传统和现代的张力中,更加稳健地寻求新的发展契机的阶段性成果。(摘编自王馗《梨园古剧的现代呈现——从新编〈促织记〉说起)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基于“返本开新”的创作理念对老故事进行剧种化和现代性改编,为梨园戏注入新的生命。B. 《促织记》具有戏剧张力和观赏性是因为再改编时增加了大量的人物心理动态、魔幻的“化虫”表演等等。C. 《促织记》最主要的是给观众展现封建集权对底层人民的迫害以及人性思考。D. 梨园戏能否传承发展下去,关键是在于年轻观众,这方面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尝试,与时尚元素融合。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林清华的文本创作对戏曲舞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因为他将现代创作折向对“人”的理性解读,突出地展示了“思想”在戏曲中的价值主导作用。B. 《斗虫》中成名与里正的现实对质,舞台的中区则展示由成子与里正子幻变为促织的“虫斗”体现了剧种“古典型”在舞台上的张扬。C. 该剧在音乐方面让每件乐器充分表达,以音乐叙事来推进情节的变化。D. 《促织记》是梨园戏在新时代稳健地寻求新的发展契机的阶段性成果。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第一则材料中的“返本开新”主要体现在创新戏剧表演形式,进行沉浸式表演,组建乐队等。B. 第二则材料以《斗虫》《得失》等具体场次为例,通过细节分析论证导演对舞台结构和叙事模式的突破。C. 两则材料对《促织记》中“化虫”情节的解读都指向了人性异化的反思。D. 两则材料均围绕《促织记》的改编与创新展开,第一则侧重创作理念与观众反响,第二则聚焦舞台艺术的具体实践。4.第二则材料中,导演是如何通过舞台艺术呈现《促织记》的“独特个性”的?请简要概括。(4分)5. 《促织记》在对人性的思考方面与《窦娥冤》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和教材内容简要分析。(6分)(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粒坚硬的红豆非鱼在林瑞晓告知单位人事科,她要求五十五岁退休,不延迟到六十岁的决定后,好像卸下几百斤的重担,一身轻松。尽管还有两个月才到正式退休年龄。那天晚上,她吃完晚饭,和爱人去河边散步,一小时后回来,窝在沙发上看一集电视剧,然后洗漱睡觉。她没有服用阿普唑仑(注:一种用来治疗失眠的药),没有戴耳机听书。失眠?随它去好了。都要退休了,多睡一会儿少睡一会儿又能怎样呢?不会再有重要的实验要她做,也不会有紧急情况让她加班。可奇怪的是,她并没有失眠。在刷了一会儿手机短视频后,顺利地进入了睡眠。也就是在那天晚上,她发现自己变成了一粒红豆。拇指肚大小,除了白色的一抹种脐,通体是胭脂红,光滑,明亮,躺在阳台的小桌子上,接受阳光的抚摸。林瑞晓站在桌前,看着变成红豆的自己,她说:“这是梦。”红豆说:“这不是梦。我就是林瑞晓,也就是你。”林瑞晓把自己放在掌心,认真端详。“哦,这是我,我是一粒豆子,一粒红豆。”她用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了捏,叫林瑞晓的这粒红豆很硬,她又用指甲掐了一下,豆子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我是一粒坚硬的红豆。这样想着,林瑞晓的心里微微起了变化。百毒不侵。这个词突然冒出来,这样的一粒坚硬的红豆,真的是可以百毒不侵,哪像自己这么没用。眼睛、鼻孔、嘴巴、耳朵、掌心、脚心、腋窝、腿窝、肚脐,到处都可以通风冒气,受到冲刷、侵袭,最终变成一根丝瓜络。比起丝瓜络,她更喜欢重复那位男同事的说法。他去喝酒,不小心从椅子上摔下去,就肋骨骨折了。她去看他,问:“你看起来那么硬朗、强壮,怎么从椅子上摔一下就骨折了呢?”他说:“开了春的萝卜,糠了。”她哈哈大笑。糠了,这个词多好。在萝卜洁白、翠绿的表皮下,内里千疮百孔,早失去了水分,没法吃了,可不就是糠了。“我糠了吗?”从医院出来,林瑞晓时不时地问自己。那时候,她刚度过自己五十三岁的农历生日。往前,她经历了一整年的更年期,各种紊乱、潮热、焦躁、失眠、骨质疏松。再向前,她顺利把儿子送进理想的大学,如释重负。再向前,她因为指标平衡,连续三年未能参加正高级职称评定,和单位领导大吵一架。继续向前,她在同一个研究所、同一层实验室工作了三十年。那张办公桌锁换过,抽屉坏了,柜门坏了,柜门上贴的纸皮掉了几块,但位置一直没挪动过,玻璃板下压着的还是儿子两岁时的照片。在这期间,她还经历了母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失去了二十岁以后的记忆,父亲在新冠疫情期间去世,连一场像样的葬礼都没有,后事草草。父亲临去世前,抓着她的手,一再交代她照顾好母亲。她答应了,但她一直没照顾好。林瑞晓经常向母亲发脾气,气她谁也不认识,总把自己当成母亲的妹妹;气她总在保姆不注意时偷偷跑出去,然后躲起来,让自己满世界找;气她故意弄脏她的床、衣服,看自己气急败坏地收拾,而她在一旁哈哈笑。她想把母亲送进养老院,但始终下不了决心。这样的日子,毫无疑问是糠了。比糠更糠,那就是丝瓜络。照照镜子,丝瓜络都挂脸上了,阡陌纵横。这一推理结果,让林瑞晓很沮丧。科学表明,一级亲属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则患病风险增高,也就是说会遗传。母亲是七十八岁那年确诊的,照她这样,她怕是五十八或者六十八都有可能病发,失去某个片段的记忆。如果真会这样,那么现在苦苦追求的这些价值和意义何在?于是,林瑞晓在家庭群里告知爱人和儿子,她不想延退,要求五十五岁退休。儿子回了俩字:“好的。”爱人回:“为什么?”爱人的正高级职称已经评上了,他希望她也再努力一下。她没有告诉他们所有的论证和推理过程,只回了一句:“累了,想休息。”他们没再回她。现在,她突然变成了一粒坚硬的红豆,饱满,圆润,色泽鲜艳。嗨,这可比糠了的萝卜和丝瓜络要好多了。她把豆子林瑞晓往桌子上一丢,看着自己在桌面上调皮地蹦了一下,发出一声类似金属的响声,然后向前滚去,清脆,悦耳。她把自己捡起来,再丢下去,重复着这个动作。作为豆子的自己,毫发无伤,依然叮当作响。太开心了。我——林瑞晓,是一粒豆子,一粒坚硬的红豆,百毒不侵。林瑞晓笑出了声。那笑声,同样叮当作响。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林瑞晓决定五十五岁退休而不延迟到六十岁,主要是因为她觉得自己经历了诸多生活困扰,身心俱疲,对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了怀疑。B. 文中提到林瑞晓的男同事从椅子上摔下导致肋骨骨折,用“开了春的萝卜,糠了”来形容自己,这一说法让林瑞晓联想到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状态。C. 林瑞晓在家庭群里告知退休决定后,儿子回复“好的”,爱人询问“为什么” ,他们不同的回复体现出儿子对母亲的顺从,爱人对她事业的不理解。D. 林瑞晓变成红豆后,发现自己饱满、圆润、色泽鲜艳、坚硬且百毒不侵,这与她之前认为自己“糠了”“像丝瓜络”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小说采用荒诞的手法,让林瑞晓变成红豆,这与卡夫卡《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一样,都通过奇特的变形来反映现实生活中人的状态。B. 小说以林瑞晓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从她决定退休前的疲惫迷茫,到变成红豆后的轻松愉悦,清晰地展现了她内心的转变过程。C. 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穿插林瑞晓过去几年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使文章内容丰富,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解释了她决定退休的深层原因。D. 小说语言简洁平实,通过朴实的叙述将林瑞晓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展现出来,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她的情感。8. 小说中多次出现“糠了的萝卜”和“丝瓜络”的比喻,有什么作用?(4分)9. 小说采用现实与奇幻相结合的手法进行创作,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秀才卢生名霈,字子中。自天宝后,三代或仕燕,或仕赵,两地皆多良田畜马。生年二十,未知古有人曰周公、孔夫子者,击球饮酒,马射走兔,语言习尚,无非攻守战斗之事。镇州有儒者黄建镇人敬之呼为先生建因语生以先王儒学之道,因复曰:“自河而南,有土地数万里,可如燕、赵比者百数十处。有西京、东京,西京有天子,公卿士人畦居两京间,皆亿万家,万国皆持其土产,出其珍异,时节朝贡,一取约束。无禁限疑忌,广大宽易,嬉游终日。但能为先王儒学之道,可得其公卿之位,显荣富贵,流及子孙,至老不见战争杀戮。”生立悟其言,即阴约其弟云,窃家骏马,日驰三百里,夜抵襄国界,舍马步行,径入王屋山,请诣道士观。道士怜之,置之外门庑下,席地而处。始闻《孝经》、《论语》。布褐不袜,捽草为茹,或竟日不得食,如此凡十年。年三十,有文有学,日闲习人事,诚敬通达,汝、洛间士人稍稍知之。开成三年,来京师举进士,于群辈中酋酋然,凡曰进士知名者多趋之,愿与之为交。生尝曰:“丈夫一日得志,天子召座于前,以笏画地,取山东一百二十城,唯我知其甚易尔!”因言燕、赵间山川夷险,教令风俗,人情之所短长,三十年来王师攻击利与不利,其所来由,明白如彩画,一一可以目睹。开成四年,客游代州南归,某日,于晋州霍邑县界,昼日盗杀之。京师名进士闻之,多有哭者,资其弟云至霍邑取生丧来长安。以某年月日,葬于城南某乡里,其所资费,皆出于交游间。曾祖昌嗣,涿州刺史;祖顗,易州长史;父劝,镇州石邑令。某常以生之材节荐生于公卿间,闻生之死,哭之,因志其墓。(节选自《樊川文集》卷九)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镇州有儒者A黄建B镇人C敬之D呼为先生E建因F语生G以先王H儒学之道,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窃,文中是偷的意思,与《鸿门宴》中“窃为大王不取也”的“窃”意思不同。B. “因志其墓”中“志”与《四子侍坐》的“亦各言其志也”中的“志”意思不同。C. “于群辈中酋酋然”中“然”与《促织》中“成然之”的“然”用法相同。D. “皆出于交游间”中“游”与《答司马谏议书》“游处”的“游”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卢生早年沉溺骑射游猎,因受黄建启发而幡然醒悟,弃武从文,苦读十年终成学问。B. 黄建向卢生描述的中原文明景象,与燕赵之地尚武风气形成对比,暗含对和平的向往。C. 卢生豪言“取山东一百二十城”,体现其熟谙燕赵地理军事,欲以武力建功立业的抱负。D. 卢生遇害后,京城名士资助其丧事,杜牧为其作墓志,均彰显其才华品德受人敬重。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布褐不袜,捽草为茹,或竟日不得食,如此凡十年。(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卢霈的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值得作者向公卿推荐他?请简要概括。(5分)(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陵怀古刘禹锡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①。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②。兴废由人事③,山川空④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①冶(yè)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冶:一作“台”。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在现南京玄武湖北。②蔡洲:江中洲名。蔡:一作“芳”。幕府:山名。③兴废:指国家兴亡。人事:指人的作为。④空:徒然。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写早晨潮水涨满冶城江渚,夕阳斜照征虏亭,通过晨景与暮景的描绘,暗示金陵历史变迁的沧桑感,奠定全诗萧索基调。B. 颔联以“新草绿”与“旧烟青”形成对比,“新”“旧”二字暗含时序变迁,借蔡洲、幕府山的景色暗示历史的兴衰。C. 颈联“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指出国家兴衰取决于人事而非地形险要,体现了诗人的历史观与政治见解。D. 尾联借《后庭花》的典故,表达对六朝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愤慨,情感激烈而直白外露,与王安石的《桂枝香 金陵怀古》有异曲同工之妙。16. 这首诗的颈联“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都体现了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请结合两者的具体内容,分析它们在表达上的异同。(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带着谴责语气的问句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在战乱中流落西南,与亲友失去联系,晚年贫病交困,栖身孤舟,四处漂泊,境况极为凄苦。(3)《念奴娇·过洞庭》中,以江为酒,对星细酌,用奇崛想象之语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大观园是一个理想世界, 甲 。这一点,脂砚斋早就指出,当代许多研究《红楼梦》的学者①(如俞平伯、宋淇、余英时)也都谈到过。“太虚幻境”是一个“清净女儿之境”,是“孽海情天”。大观园也是一个女儿国②(除了贾宝玉),是一个“有情之天下”。大家读《红楼梦》都记得,第六十二回写 A 喝醉了酒,包了一包芍药花瓣当枕头,在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睡着了,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扇子掉在地下也埋在落花堆中,一群蜜蜂蝴蝶围着她飞,口内还作睡语说酒令:“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还有第六十三回,写怡红院“群芳开夜宴”,大观园的少女们聚在怡红院内为 B做寿,喝酒,行酒令,唱小曲,最后都喝醉了,横七竖八睡了一地。第二天袭人说:“昨儿都好上来了,晴雯连臊也忘了,我记得他还唱了一个。”四儿笑道:“姐姐忘了,连姐姐还唱了一个呢。在席的谁没唱过!”众人听了,都红了脸,用两手握着笑个不住。那是一个春天的世界,是美的世界,那里处处是对青春的赞美,对“情”的歌颂。大观园这个有情之天下,好像是当时社会中的一股清泉、一缕阳光。小说写宝玉在梦中游历“太虚幻境”时曾想道:“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去了家也愿意。”现在搬进大观园, 乙 ,所以他“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大观园是他的理想世界。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19.在文中A、B处填上正确的人名。(2分)20. 文中两处括号①②的使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①表补充说明,②表强调。B. 两处括号均为补充说明,增强文本严谨性。C. ①表列举,②表特殊含义。D. ①表解释,②表语气停顿。21.下列选项中修辞手法与文中“大观园这个有情之天下,好像是当时社会中的一股清泉、一缕阳光。”相同的一项是( )(3分)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阿房宫赋》)戎马关山北(《登岳阳楼》)千里澄江似练(《桂枝香 金陵怀古》)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装在套子里的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在石凳上睡着了,芍药花飞了一身,扇子掉在落花堆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写作(60分)23.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作文古代,史书为了更好的保存历史事件一般都会如实记录。然而在当下社会,拍照必开美颜,说说必定借助AI生成,那记录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1.答案:C,材料一原文“蒲松龄的《促织》展现的是封建集权对底层人民的迫害,但《促织记》想给观众带来的是更深一层的人性思考”可以看出最主要的是展现人性思考。2.答案:B,在材料二第三段提到《斗虫》中成名与里正的现实对质这个例子主要是为了证明导演突破了梨园戏惯常的舞台结构,将舞台的前、中、后区充分利用,立体地完成人物在不同时空的交错叠加,在层级并列的空间中,突出彼此互动感应所带来的生命变化。3.答案:A,材料一第四段结尾“这同样是一种‘返本开新’”说的是对《促织》的人性思考也是一种“返本开新”。4.参考答案:(1)空间结构创新:利用舞台前、中、后区,实现现实与虚幻时空的交错叠加(如《斗虫》中人与虫的对质与争斗同时呈现),打破传统线性叙事。(2)音乐职能拓展:以梨园戏核心乐器为基础,赋予每件乐器独立表达功能,通过节奏、韵律、音色呼应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3)舞美象征表意:暗色系灯光营造荒诞氛围,笼状结构象征压抑,色彩变化(如《虫笑》的明色)凸显生命转化,增强视觉隐喻。(4)表演传统继承:借鉴《玉真行》等传统剧目张力,通过虚拟化表演(如长凳假定场景)保留梨园戏程式化特色。5.参考答案:相同点:都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表达了对不合理社会的批判。《促织记》展现封建集权对底层人民的迫害,以及人在这种环境下可能产生的异化;《窦娥冤》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吏治的腐败 。(3分)不同点:《促织记》更侧重于对人性在特定环境下的变化进行思考,如成名在不同境遇下人性是否会改变;《窦娥冤》主要是通过窦娥的冤屈,直接控诉社会的不公,批判的是整个社会制度和黑暗势力 。(3分)6.答案:C解析:爱人询问“为什么”并非是对她事业的不理解,从“爱人的正高级职称已经评上了,他希望她也再努力一下”可知,爱人是希望她能继续努力评职称,只是不理解她突然提出退休的原因,C选项说法错误。7.答案C, 小说采用插叙的手法。8.参考答案:(1)形象地体现林瑞晓对自身状态的认知:她觉得自己像“糠了的萝卜”“丝瓜络”,内里千疮百孔,失去水分,没法吃了,表明她认为自己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很差,生活没有了活力和意义。(2)与变成红豆后的状态形成对比:变成红豆后的林瑞晓饱满、圆润、色泽鲜艳、百毒不侵,前后对比突出她对理想状态的渴望以及对当下生活状态的不满。(3)推动情节发展:这种对自身状态的认知促使她思考生活,进而做出退休的决定,引出下文变成红豆的荒诞情节。9.参考答案:(1)增强故事趣味性:奇幻的“变成红豆”情节打破了现实生活的平淡,使故事充满想象力,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让读者好奇林瑞晓变成红豆后会发生什么,以及这种变化对她意味着什么。(2)深化人物内心刻画:现实部分展现了林瑞晓生活的困境和压力,奇幻部分通过红豆坚硬、百毒不侵的特点,从侧面反映出她内心渴望改变、渴望强大的心理,将她的内心世界更直观地呈现给读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3)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现实与奇幻相结合,使小说不局限于简单的生活叙事,而是借助奇幻情节引发读者对人物生命意义探寻过程的思考,从而深入挖掘小说主题,让读者思考在面对生活挫折时,如何寻找生命的价值 。BDE答案:C,“酋酋然”的“然”是作形容词词尾,“成然之”的“然”是意动用法答案:C解析:C项错误。卢生“取山东一百二十城”的豪言,实为对治国策略的自信(“唯我知其甚易尔”),且其已弃武从文,此语应理解为对政治才能的彰显,而非“以武力建功”。13.答案(1)他穿着粗布衣服,不穿袜子,拔草当作食物,有时整天都不能吃上饭,就这样一共过了十年。布褐、袜:穿着粗布衣服、穿袜子;捽:拔;竟日:整天;凡:一共。(2)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把(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是故:所以;斯:这;以为:把...作为;速:招致。14.答案:(1) 求学刻苦:放弃优渥生活,隐居十年钻研儒学,甘受贫寒。(2) 才学出众:精通儒学,对藩镇军事、风俗民情分析透彻。(3) 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自信能解决藩镇问题。解析: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从“窃家骏马……捽草为茹”可见其求学决心;“有文有学……士人稍稍知之”“言燕、赵间……明白如彩画”体现才学;“丈夫一日得志……知其甚易尔”彰显抱负。附:译文秀才卢生名叫卢霈,字子中。从天宝年间之后,他家三代人有的在燕地做官,有的在赵地做官,两地都有很多良田和马匹。卢生二十岁时,还不知道古代有周公、孔子这样的人物,他整天只知道击球饮酒,骑马射箭,追逐野兔,说话和行为习惯都离不开攻守战斗之类的事情。镇州有个儒生叫黄建,镇州的人非常敬重他,称呼他为先生。黄建曾经对卢生说,先王的儒学之道是怎样的。他还说:“从黄河以南,有数万里土地,像燕、赵这样的地方有上百处。那里有西京和东京,西京有天子,公卿士人都住在两京之间,有成千上万的家庭。各国都带着自己的土产,拿出珍奇异宝,按时节朝贡,一切都按照规定行事。那里没有禁限和猜忌,生活宽裕自在,人们可以整天游玩。只要能学习先王的儒学之道,就能获得公卿的职位,享受荣华富贵,荣耀可以传给子孙,一辈子也见不到战争和杀戮。”卢生听了黄建的话,立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暗中和他的弟弟云商量,偷了家里的骏马,白天奔驰三百里,到了晚上就到达边界。他们把马留下,步行进入王屋山,请求到道士的道观中学习。道士可怜他们,把他们安置在道观外的门廊下,让他们在地上铺席子睡觉。卢生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他穿着粗布衣服,不穿袜子,拔草当作食物,有时整天都不能吃上饭,就这样一共过了十年。到了三十岁,卢生既有文采又有学问,他每天闲暇时间练习与人交往,为人诚恳恭敬,通情达理。汝州、洛阳一带的士人渐渐地知道了他。开成三年,卢生来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在众多考生中表现非常出色。凡是那些有名的进士,都争着接近他,希望与他结交。卢生曾经说:“大丈夫如果有一天得志,天子亲自召见我,让我坐在他面前,我可以用手板在地上画地图,夺取山东一百二十座城池,对我来说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他还说起燕、赵一带的山川地势、风俗教令、人情的长短优劣,以及三十年来朝廷军队攻击的有利与不利之处,每个事情的来由都如画一般明白,一一可以目睹。开成四年,卢生在代州游玩后往南返回时,某一天,在晋州霍邑县的边境,白天被盗杀。当时在京城的名门进士听到这个消息后,很多人都痛哭不已。他们凑钱资助卢生的弟弟卢云到霍邑县把卢生的遗体运到长安。卢生在某年某月某日被安葬在长安城南的某个乡里,葬礼的费用都是他的朋友和同乡们资助的。卢生的曾祖叫卢昌嗣,曾任涿州刺史;祖父叫卢顗 ,曾任易州长史;父亲叫卢劝,曾任镇州石邑令。我曾经因为卢生的才能和节操,向公卿们推荐过他。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我痛哭不已,于是为他写了这篇墓志铭。15.答案:D解析:尾联并未“直抒胸臆”,而是以“幽怨不堪听”的含蓄笔法,借音乐现象讽喻当世统治者沉溺享乐,步六朝后尘,具有委婉警示的意味。选项D中“直抒胸臆”“情感激烈”表述错误。16.答案:相同点:两者都对历史兴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金陵怀古》中的“兴废由人事”强调兴废成败皆由人事决定,而《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也指出许多事情开始时都做得很好,但能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都强调了人事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不同点:《金陵怀古》通过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的对比,表达了一种对历史兴亡的无奈与感慨,更侧重于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而《谏太宗十思疏》则更侧重于对当政者的劝诫,希望其能够吸取历史教训,做到善始善终。答题要点:需结合具体诗句,分层次说明“对照”的表现形式(景与景、古与今、情与理),并联系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思考(如对六朝奢靡亡国的批判,对晚唐现实的隐忧)。17.答案 (1).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3).尽挹西江,细斟北斗18.答案:甲:也就是“太虚幻境”乙:可以说是实现了宝玉的愿望19.答案:A:湘云 B:宝玉20.答案:B解析:第一处括号列举学者姓名,补充说明“当代学者”;第二处括号补充说明“女儿国”的例外情况(贾宝玉),均为补充说明。21.答案:例句是比喻,A,夸张;B,借代;C,比喻;D:比拟(拟物)22.答案(1). 原文细节更丰富,如“包芍药花瓣当枕头”“山石僻处”等,画面感更强,改句没有体现细节。(2). 原文用“红香散乱”等典雅词汇,符合《红楼梦》语言风格,改句语言比较直白。(3). 原文“一群蜜蜂蝴蝶围着她飞”以动衬静,更显场景静谧美好,改句只侧重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