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秘密★启用前萍乡市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时量: 150 分钟 总分: 150 分]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貼 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 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卷、答题卡一并收回。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文学叙事之所以引人入胜,甚至让人欲罢不能,两种因素形成不可代替的作用:情节内部 的传奇性与悬念产生强大的吸附力,人们被“欲知后事如何 ”渴念牢牢拽住而无法脱身;众多 斑斓夺目、逼真神肖的细节构筑或者还原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令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对 于文学来说,细节制造的清晰形象和感官活跃是审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经典文学之中 , 《红楼梦》之所以花团锦簇、琳琅满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丰盛的细节再现。否则,人们无 法想象那个既诗意又世俗的大观园。由于细节的神奇魔力,许多作家孜孜以求,广泛搜索,甚 至祈求有擒获精彩细节的好运气。对于作家来说,发现各种精彩的细节往往比构思一个完整的情节还要困难。如果一百个作 家可能构思一段曲折的恩怨情仇,只有二十个作家有望为之配置相宜的细节,使之合理而完整 。至于构思出神入化的细节,一两个作家而已。各种起伏跌宕的故事激荡人心,强烈的戏剧性 冲突赋予情节转换的强大能量,然而,依存于情节骨架的合理细节常常成为作家的难题。如果 众多细节质量欠佳,情节整体的可信程度会迅速下降。贾宝玉从大观园的一个花花公子到斩断 情丝毅然出家,人物命运的转折相当尖锐。可是,由于《红楼梦》的无数坚实细节,人们觉得 这种转折恰恰是无法逆转的人生必然。戏剧上有个著名的“契诃夫之枪 ”创作原则:“如果你在第一章中说有一支挂在墙上的步 枪,在第二或第三章中它绝对必须开火。如果它不打算发射,就不应该挂在那里。 ”这不仅表 明情节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情节保持始于开端、继而高潮、终于结局的持续演变。相对地 说,细节的出现往往带来停顿之感。两军将领阵前挥刀厮杀,两个恋人咖啡馆晤面密谈,一个 足球运动员即将临门一脚————这时,任何肖像、服饰、神态、身姿、心理和外部环境的细 节描写都将暂停动作性,从而使情节滞留于原地。细节愈是密集,情节愈是丰满,情节的进展 速度愈慢;反之,细节愈是稀少,情节愈是简明,情节的进展速度愈快。这是文学叙事内部情 节与细节之间的辩证统一。然而,情节与细节的不同叙事倾向曾经引起现实主义文学内部一场深刻的争论。西方马克 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契在论文《叙述与描写》之中提出情节与细节的对立。卢卡契比较了左拉与 巴尔扎克。左拉的《娜娜》与巴尔扎克的《幻灭》共同出现了剧院:相对于《幻灭》之中剧院与人物命运的紧密联系,左拉对于种种剧院细节的严谨描写只不过制造出一个完整的孤立片段 。总之,左拉的细节描写精细准确,一丝不苟,然而这些细节可能脱离情节或者人物性格而毫 无节制地就地膨胀,甚至成为情节内部一个笨重的赘物———“真实细节的肥大症 ”。卢卡契 认为,左拉的倾向隐含了自然主义的危险,逼真的表象复制无助于认识表象背后的历史运动机 制; 巴尔扎克之所以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摆脱静态的细节堆积而 在叙述中展现出历史的动向。卢卡契雄辩地论证了他心目中的现实主义文学,但是,情节与细节的关系或许仍然比他预 料的还要复杂。卢卡契对于“叙述与描写 ”隐含的期许是,情节的持续演变犹如历史运动机制 的寓言,众多纷杂的细节完整地反射出情节的内涵。因此,细节、情节、历史之间构成彼此象 征的同心圆。或许,这仅仅是一个哲学家的艺术理想。当然,无论人们对《叙述与描写》的观 点产生何种异议或者提供多少补充,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卢卡契对于情节与细节关系的论 述开启了巨大的理论思考空间。 (摘编自南帆《细节会说话》 ,有删改)材料二:在文学创作的织锦上,细节是细腻的纹路,它们精致地镶嵌在文字之间,使作品具有了层 次感和辨识度,进而成就作品的不平凡。细节虽小,却隐藏着作品的精神符码,是作家触及世 界与生活本真的钥匙,是照亮人类精神世界的微光。作为一种叙事修辞,细节是成就经典作品的重要元素。从叙事学角度来看,好的细节能够 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有效渲染环境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代表 人物鲍里斯 ·托马舍夫斯基根据细节在叙事中的功能将之分为“关联细节 ”和“ 自由细节 ”两 大类。“关联细节 ”以因果为关系纽带串联起不同的事件,是故事讲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 “ 自由细节 ”则游离在情节的发展之外,即便缺失也不会影响事件进程的完整性和有序性。作为一种方法,细节是作家打开生活本真之门的钥匙。文学是作家介入现实世界、进入生 活内部的通道。生活本身就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它们散落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却能映照出生 活的本来面目。作家要洞悉生活的本质,就要有发现的眼睛,探寻平凡生活中的不凡。不少作 家在创作中善于采用细节铺陈的方式来呈现生活的本来面目,体现作者对生活本真的认识与探 求。在这里,细节不再是文学创作的艺术修辞,而是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本身就具有了 本体论的意义与价值。作为一种态度,细节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烛照,是对个体生命呢喃的抚慰。文学创作最终 都将指向对人的观照与关怀。而作家对人的关注是通过对个体生命,尤其是普通弱小生命细节 的有意放大,来实现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求和生命价值的肯定,作家把原本细微甚至不可见的 部分推到眼前,凸显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彰显人性的复杂与纯粹,传达人格的卑微与高贵。在文字的世界中,细节的运用使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力量。一位优秀作家, 必定是一位注重细节的有心人,因为寻常之处见功力,细微之处见真章。(摘编自王彬《文学是织锦 细节是纹路》)就是身穿睡衣的将军。他的声音有点嘶哑。所以,您是说,这个……您的鼓还要继续击下去,是吗 ”他说。在这夜静更深的时候,他还到 我这儿来,真是使我感动,他真正是战士的慈父啊!是的,将军!无论是寒冷还是睡意,都不能战胜我,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要击鼓,我的天职 和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要求我这样做,鼓手的守则和荣誉也要求我这样做!苍天在上,我保证战鼓 长呜! ”我讲这番话的时候,丝毫没有想到要向将军献媚,也没有想到要博得他的欢心。这不是指 望升官或是获得奖赏的夸夸其谈,我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可以去作这样的理解。我始终是一名诚实的 、直心肠的、称职的鼓手。将军咬了咬牙。我以为,这是因为他感到冷的缘故。后来,他瓮声瓮气地说:“好,很好。 ”说完就走了。很快,我被捕了。执行这项命令的巡逻队一声不吭地包围了我,从我的脖子上摘去了战鼓,从 我精疲力竭、冰冷的手中夺走了鼓槌。谷地里一片寂静。我不能向同志们解释清楚,他们用刺刀架 着我,把我带到了营地以外的一个地方。按照规定是不允许这样做的。他们之中有一个人告诉我, 逮捕我是执行将军的命令,罪名是暴露目标,暴露目标!此刻,天色已开始发亮,天空升起了第一批玫瑰色的云彩。迎接黎明的只是一阵阵响亮的鼾声 ,当我们走过将军的帐篷时,我清楚地听见了这鼾声。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将军深夜询问鼓手敲鼓时长,表面上赞同鼓手为国争光的行为,实则内心感到无奈恼 火。B.鼓手与将军间的多次问答,既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又让故事情节在对话中自然推 进。C.鼓手视击鼓为天职,认为只要一息尚存就应让战鼓长鸣,后来因暴露目标被巡逻队逮 捕。D.结尾的环境描写意味隽永,“玫瑰色的云彩”美好景象与鼓手被逮捕的遭遇形成反差。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小说以鼓手的视角叙述,用第一人称“我”展开故事,增强情节的真实感与代入感, 便于直接展现鼓手心理。B.小说巧妙设置多处伏笔,将军询问鼓手时的异常言行暗示了后文鼓手的遭遇,结局出 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C.小说以将军对鼓手击鼓的态度变化作为叙事线索,前后的鲜明对比强化了批判力度, 使小说充满讽刺意味。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鼓手的语言展现其热情、执着,将军的动作、神态 等暗含他的复杂心理。8.小说结尾写将军响亮的鼾声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分) 答:9.姆罗热克是波兰荒诞派作家,他的作品善于用讽刺和隐喻让人看清社会现实。有学者评论 称,《鼓手的遭遇》是“ 以个体悲剧折射时代荒诞的寓言”。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 理解。 (6 分)答:二、古代诗文阅读 (37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材料一:太宗曰:“ 大乱之后;将求致化,宁可造次而望乎 ”公对曰:“若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 响,期月而可,信不为过。三年成功,犹谓其晚。 ”右仆射封德彝等,成共非之曰:“三代以后,人 渐浇讹①。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皆欲化而不能。魏征书生,不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乱国家 。 ”公曰:“五帝三王不易人而化,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則王,在于当时所化之而已。.昔黄帝与蚩 尤七十于战,其乱甚矣,既胜之后,复致太平。九黎乱德,颛顼征之,既克之后,不失其化。桀为乱 虐而汤放之,在汤之日则得太平。纣为无道,武王伐之,成王之日亦致太平。若言人渐浇讹,不返淳 朴,至今应悉为鬼魁,宁可复得而教化邪 ”德彝等无以难之,然咸以为不可。太宗深纳公言,力行不倦。三数年间,契丹、靺鞨内附,突厥破灭,部落列为编户。太宗每谓侍 臣曰:“ 贞观之初,人皆异论云,当今必不可行帝王道,唯魏征劝我而已。我从其言,不过数载,送 得华夏安宁,远夷宾服。此皆魏征之力也。 ”又复谓公曰:“玉虽有美质,在石间,不值良工琢磨, 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约我以仁义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 为良匠唯惜不得使封德彝见之。 ”公再拜,谢曰:“ 匈奴破灭,海内康宁, 自是陛下成德所加,实非 群下之力;但喜逢明圣,不敢贪天之功。 ”太宗曰:“朕能任公,公称所委,其功独在朕乎 何故饰 让也。 ”(节选自王方庆《魏郑公谏录》,有删改)材料二:封德彝曰:“三代以还,人渐浇讹。 ”春秋之民,无以异于三代之始。帝王经理之余,孔子垂训 之后,民固不乏败类,而视唐、虞、三代帝王初兴、政教未孚之日,其愈也多矣。战国之末,诸侯狂 逞,辩士邪诬,民不知有天性之安,而趋于浇,非民之固然也。秦政不知而疾之如寇,乃益以增民之 离叛。隋文不知而防之若讎②, 乃益以增民之陷溺。唐初略定,夙习未除,又岂民之固然哉 以太宗 为君,魏征为相,聊修仁义之文,而天下已帖然受治,施及四夷,解辩归诚,不待尧、舜、汤、武也 。垂之十余世而虽乱不亡,事半功倍,孰谓后世之天下难与言仁义哉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标点有改动)【注】①浇讹:浮薄诈伪。②雠:仇敌,仇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 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 分)约我以仁因义固使股功业 至此回公亦足因为良匠困难惜不得回使封德弄困见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施,施行,与《谏逐客书》“使之西面事秦,功施至今 ”的“施 ”字含义不同。 B.王,名词作动词,与《齐桓晋文之事》“是心足以王矣 ”的“王 ”用法相同。C.固,本来,副词,与《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的“ 固 ”词性不同。D.垂,流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的“垂 ”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面对大乱之后如何实现教化的问题,太宗力排众议听从魏征建议,最终实现了国家安宁。 B.以封德彝为首的朝中大臣列举秦、汉教化失败的例子来反对魏征,断言其言论会误国。C.唐太宗以美玉和良匠为喻肯定魏征的功劳,但他没有居功,而是恭敬地推辞并归功皇上。 D.王夫之认为唐太宗、魏征的仁义教化虽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仍无法和尧舜汤武相比。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1)魏征书生,不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敗乱国家。 译文:(2)朕能任公,公称所委,其功独在朕乎 何故饰让也。 译文:14.魏征和王夫之都反驳了封德彝“三代以后,人渐浇讹”的观点,他们的反驳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5 分) 答:(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次韵酬宋玘六首 (其二) 王安石东风渺渺客天涯,病眼先春已见花。 远欲报君羞强聒,老知随俗厌雄夸。 穷通往事真如梦,得失秋毫岂更嗟。邂逅故人唯有醉,醉中衣情任欹斜。 【注】此诗为诗人罢相后隐居金陵所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首句关注客观景象和主观感受,“渺渺”二字写出春风的无边无际,同时又映射出诗人的内心世界。B.首联次句写诗人在病中眼睛昏花,却仍能察觉到花朵绽放,暗示诗人在变法困境中 坚持改革的决心。C.颈联运用比喻表明过往的穷通如梦般虚幻,得失如秋毫般微小,表达了诗人历经世 事变迁的感慨。D.尾联描绘了诗人与故人邂逅,醉酒时任凭衣 倾斜的情景,通过细节描写来揭示其 深层的心理状态。16.本诗蕴含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 分) 答:(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学校组织研学旅行,小明和同学们一起穿梭于故宫曲折的连廊,仰望翘起的飞檐,感 觉自己仿佛进人了杜牧《阿房宫赋》“ , ”两句描绘的画 面中。(2)面对他人不合理的要求,若一味奉迎妥协,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这与苏洵《六国论 》中“ , ”的论述如出一辙,深刻揭示了妥协换不来尊重与和 平的道理。(3)洞庭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描绘和赞美的对象。 其中描绘洞庭湖浩渺壮阔意境的名句有“ , ”。三、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前段时间,DeepSeek“火出天际 ”,它的中文名“深度求索 ”也 A 。那么,“求索 ”二字有何来厉呢 我们不妨 B ,求索一翻。“求 ”的甲骨文像是手拿着一件皮毛衣,金文的手形更加明显。后来字形逐渐演变为楷书的“求 ”字。“求 ”的本义就是皮毛衣服。有些专家认为,“求 ”的古字形像是先民手拿着珍贵的皮毛衣在 祭祀,他们 C 地向神明请求庇护或锡福。因此“求 ”有诉求、祈求、寻求的意思。“ 索 ”的甲骨文像两只手在搓麻绳,使其扭结成一股,上端为了防止松散而系上绳结。后来字形 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 索 ”字。 ( 甲 )。为什么强调粗大呢 因为普通的细绳是“绳 ”,几股细绳缠 绕起来的大绳才是“ 索 ”,后来“ 索 ”泛指各种绳索。绳索很长,我们沿着绳索一直向前探寻, (乙 ),也就是“头儿 ”。因此“ 索 ”有搜求、探寻的意思。D ,“求索 ”的“求 ”强调了有愿望、有追求,“ 索 ”强调了从根源上去寻找答案,实现 目标。“深度求索 ”中的“求索 ”二字既体现了人工智能领域对技术本质与人类认知边界突破的追求 ,也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探索精神。①怀着好奇心,我向“深度求索 ”提了一个问题:②作为一个大模型,你求索的是什么 ③它的回 答是:深度求索的终极目标,是打造既有机器优势又懂人类逻辑的新型智能体,④拓宽人类认知和行 动。⑤我想,这目标并非遥不可及,⑥或许在不远的将来,DeepSeek 或其他人工智能,会带来一种全 新的生态,⑦彻底改动我们现有的生活。18.下面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广为人知 B.正本清源 C.毕恭毕敬 D.总而言之19.文中前两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3 分)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2 个字。 (4 分)21.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 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4 分)22.观察右侧“深”的字义图示,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 方法描述“深”字的甲骨文字形,并概括其引申义。要求 :表达准确、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字。 (4 分)四、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本试卷阅读Ⅰ的材料提到,一位优秀作家,必定是一位注重细节的有心人,因为寻常之处见功力 ,细微之处见真章。对此,有人认为唯有深耕细节才能抵达成功,也有人认为过度关注细节可能会导 致错失成功的机会。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和思考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萍乡市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 A(“凭借作家的运气 ”曲解文意,原文为“许多作家祈求有擒获精彩细节的好运气 ”。)2. D(A 项,根据“文学叙事之所以引人入胜,甚至让人欲罢不能,两种因素形成不可代替的作 用 ”可知,没有情节的传奇性与悬念会影响作品效果;B 项,根据原文“开启了巨大的理论思 考空间 ”可知, “意味着其理论主张缺乏现实意义 ”错误;C 项, “一旦进入文学作品就会 变得不平凡 ”表述绝对。)3. B(“拔剑 ”虽多次出现,但是它们之间没有前后呼应,没有形成一条埋伏的暗线,所以没有 体现“契诃夫之枪 ”创作原则。)4.①首先引出情节内部的传奇性、悬念和细节对文学叙事的作用,强调细节的重要性;②其次从作家创作的角度论述获取合理细节比构思情节更困难;③接着结合“契诃夫之枪 ”创 作原则论述文学叙事内部情节和细节的辩证统一关系;④最后介绍卢卡契关于现实主义文学情节与细节关系的论述,并指出其理论意义。 5.不属于“真实细节的肥大症 ”。①服务于情节设置与人物塑造。大观园是贾府为元春省亲专门修建的场所,其奢华布置暗示贾 府“钟鸣鼎食之家 ”的显赫地位,也侧面凸显元春的尊贵身份。②呈现生活的本来面目。对大观园内“玻璃世界 ”“珠宝乾坤 ”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贾府迎接 元春省亲时的盛大排场,呈现出封建贵族阶层豪华奢靡的生活场景。③展现历史动向,暗含家族命运。园内各处奢华过费的细节看似是展现贾府的富贵气象,实则 暗示贾府“大厦将倾 ”的命运,为其日后的衰败埋下伏笔。(答出任意两点分析准确即给满分,如有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 C(鼓手被捕是因为深夜击鼓影响了将军休息,并非真的“暴露目标 ”。)7. C (“以将军对鼓手击鼓的态度变化作为叙事线索 ”错,小说的线索是鼓手的遭遇,将军 对鼓手击鼓的态度前后没有发生变化,没有形成鲜明对比。)8.①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小说结构紧凑完整,使读者觉得将军的鼾声阵阵是在情理之中。 ②衬托人物形象。将军先是虚伪地赞扬,转而以“暴露目标 ”的借口逮捕鼓手,这种表里不一 的行为足见其爱面子和虚伪的特点。③丰富小说主题。将军最后为了自己的休息滥用职权实施 打压,含蓄表达出作者对人性虚伪、权力滥用的批判。④结尾意味隽永,具有强烈的讽刺色彩 ,引发读者的思考。 (每点 2 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给满分。)9.①鼓手怀着为国家和事业献身的热情,将击鼓视为“为国争光 ”的使命,却因深夜影响将军 休息,最终被冠以“暴露目标 ”的罪名逮捕。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展现出个体的悲剧性。②将军本应代表着正义和权力,却为了个人安逸,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忠诚的鼓手,这一荒谬 行径折射出权力阶层以公谋私、滥用职权的社会现实,凸显出时代的荒诞。③鼓手虽然满怀着热忱和理想,但不考虑实际情况,不理解将军真实意图,一味狂热击鼓,这种缺乏理性的狂热隐喻了特定时代下人们的不理性,反映出时代的荒诞本质。 (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 BDF (句意为:您用仁义来约束我,使我的功业达到现在这种程度,您也足以被称为优秀的 工匠了,只是可惜不能让封德彝活着看到了。)11. D(A 项, 《谏逐客书》 “功施至今 ”的“施 ”是“延续 ”的意思,该项正确; 《齐桓 晋文之事》 “是心足以王矣 ”中的“王 ”是“称王 ”的意思,名词作动词,该项正确;项C,《阿房宫赋》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的“ 固 ”是“顽固 ”的意思,形容词,该项正确;D 项 ,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的“垂 ”字是“垂衣 ”的意思,指不亲自处理政务,该项错误。) 12. D(“但是仍无法和尧舜汤武相比 ”错,根据原文“ 以太宗为君,魏征为相,聊修仁义之文 ,而天下已帖然受治,施及四夷,解辫归诚,不待尧、舜、汤、武也 ”可知,唐太宗、魏征推行仁义教化效果显著,已经实现天下安定并影响到四夷,并非只有尧、舜、汤、武那样的圣君 才能治理好。)13. (1)魏征是个书生,不能认清当下的局势,如果相信他空泛的言论,一定会使国家衰败混乱 。 (判断句; “若 ”,如果; “败乱 ”,使 衰败混乱,败坏扰乱。)(2)我能够任用你,你也符合我的委任(或:你能称职地完成所托付的事务),这功劳难道仅仅 在于我吗 (你)为什么掩饰推辞呢 (“称”,符合, 称职; “独 ”仅仅; “让”, 推辞, 推让。 )14.①他们都通过列举历史事实来反驳(或:举例反驳),指出人心并非不可教化。 (1 分)②魏 征通过列举黄帝、颛顼、商汤、成王在乱世后实现太平的例子,说明人心可通过教化返归淳朴 。 (2 分)③王夫之正反列举了战国、秦、隋、唐初等时期的例子,说明统治者不修仁义才导致 民心变化,推行仁义教化可实现天下安定。 (2 分)【参考译文】 材料一:太宗说: “秩序严重破坏之后,我想施行教化,怎么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呢 ”魏征回答 说: “如果圣明的君主施行教化,上下齐心, 民众就像回音一样响应,一年就可以成功,确 实不算过分。三年成就功业,尚且认为这件事(实现得)太晚了。 ”右仆射封德彝等人都反对他 说: “夏、商、周三代以后,人心渐渐变得浮薄诈伪。所以秦朝专用法律治国,汉朝兼用武力 、刑法、权势等治国,都是想教化百姓却无法做到。魏征是个书生,不能认清当下的局势,如 果相信他空泛的言论,一定会使国家衰败混乱。 ”魏征说: “五帝三王不是更换百姓来施行 教化,行帝道(就能)成就帝业,行王道(就能)成就王业,关键在于当时施行的教化罢了。从前 黄帝和蚩尤打了七十场战争,混乱非常严重,战胜他之后,又使天下达到太平。九黎扰乱德行 , 颛顼征伐他们,战胜之后,没有失去教化(的成果)。夏桀昏乱暴虐,商汤流放他,在汤统治 时就实现了太平。纣王不行道义,周武王讨伐他,周成王时天下也达到太平。如果说人心渐渐 变得浮薄诈伪,不再返归淳厚朴实(的状态),那么到现在所有人都应该变成鬼怪了,怎么还能 教育感化呢 ”封德彝等人没有办法反驳他,但都认为不可以。太宗非常赞同他的话,大力推行 没有懈怠。几年之间,契丹、靺鞨归附朝廷,突厥被攻破打败, (他们的)部落被编入户籍。 唐太宗常常对身边的大臣说: “ 贞观初年,人们都有不同的看法说,当今一定不能施行帝王之 道,只有魏征勉励我罢了。我听从了他的建议,不过几年,就实现了国家安定,边远的少数民 族前来臣服。这都是魏征的功劳。 ”又再次对魏征说:“玉石虽然有美好的质地,但在石头中 间,没有遇到优秀的工匠雕琢打磨,就和瓦片石块没有区别。如果遇到好的工匠,就会成为流 传万代的宝物。我虽然没有好的质地来被你切磋琢磨, (但你)用仁义来约束我,使我的功业达 到现在这种程度,您也足以被称为优秀的工匠了。只是可惜不能让封德彝活着看到这一天。 ” 魏征拜了两拜,推辞说: “ 匈奴灭亡,国内安定太平, 自然是陛下威严德行施加(影响)的结果 , 实在不是我们这些人的力量(所致)。只是庆幸遇到了圣明的君主,不敢贪图您的功劳。 ”唐 太宗说: “我能够任用你,你也符合我的委任(你能称职地完成所托付的事务),这功劳难道仅 仅在于我吗 (你)为什么掩饰推辞呢 ”材料二:封德彝说: “ 自从夏、商、周三代以来,人们渐渐变得浮薄诈伪。 ”春秋时期的百姓, 和夏、商、周三代开始时的百姓并没有区别。在帝王治理之后,孔子垂示教诲之后,百姓中本 来也不缺少品行恶劣之人,但相比于唐尧、虞舜、夏商周三代帝王初步兴盛,政治教化未能让 人信服的时候,已经好很多了。战国末年,诸侯狂妄骄逞,谋士们偏邪欺诈,百姓不知道有(追 求)安宁的本性,慢慢趋向于浮薄,这不是百姓本来的样子。秦始皇不知道这一情况,因而像痛 恨敌人一样痛恨百姓,于是使离心反叛的百姓更加多了。隋文帝不知道这一情况, 因而像防范仇人 一样防范百姓,于是使陷入困境的百姓更加多了。唐朝初年天下大致平定,往日的陋习还没有消除 , 这又怎么是百姓本来的样子呢 以太宗为君主,魏征为宰相,凭借着施行仁义的法令,天下已经安 定,得到治理, (仁义)推行到四方少数民族,他们解散发辫以示归顺唐朝,不需要尧、舜、汤、武(现世)。流传十几世,即便动乱也没有灭亡,事半功倍,谁能说后世的天下难以谈论仁义呢 15. B(“暗示诗人在变法困境中坚持改革的决心 ”错。联系注释中的背景可知诗人此时罢相后 客居金陵,结合“客天涯 ” “厌雄夸 ” “如梦 ” “唯有醉 ”来看,诗歌传达出诗人从锐意改 革转向随遇而安的心境转变,流露出政治失意的矛盾复杂心理。)16.①客居天涯的孤寂。首联描绘诗人客居他乡的情景,东风渺渺营造出悠远迷茫的氛围,衬托 出漂泊在外的孤独之感。②历经沧桑后的淡然。年老后知道顺应世俗随遇而安,不再追求雄辩与夸耀,将过往的穷通得 失视为虚幻不再计较,展现出历经沧桑后的豁达态度。③政治失意的苦闷。与故人邂逅却唯有借醉消愁,在醉中任凭衣愤倾斜,诗人疏狂的醉酒之态 透露出远离朝堂、政治失意的苦闷心绪。 (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角度,言之成 理可酌情给分。)17. (1)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2)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3)吴楚东南拆 乾坤日夜浮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18. B(正本清源是指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此处应 用“追本溯源 ”。)19.来厉一来历 求索一翻一求索一番 锡福一赐福20.甲: “索 ”的本义是粗大的绳子 乙:便能找到它起始的地方21.④修改为“拓宽人类认知和行动的边界 ”。⑦修改为“彻底改变我们现有的生活 ”。 22.【示例】字形特点: “深 ”字的甲骨文就像是一只手在洞穴中掏挖,想知道洞穴的深浅。 字义: “深 ”有深刻、深入的意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