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詹天佑》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概括梳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2.理解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克服困难的办法,体会詹天佑的精神品质。3.学习詹天佑的民族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感受他的爱国精神和杰出才能。【教学难点】理解詹天佑在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 字形线路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创新思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开往春天的列车”在京张铁路上前行的图片。提问:你知道这是哪一段铁路吗?京张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完全由本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你知道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修筑这条铁路意味着什么吗?在当时那样艰难的条件下,是如何完成这项伟大工程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主持修建了这条铁路的总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为后续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二、预习检测,夯实基础1.人物介绍詹天佑,生于广东南海县,毕业于耶鲁大学,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詹天佑有初步的了解,知晓他在铁路工程领域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为深入理解课文中他修筑京张铁路的伟大意义做铺垫。2.词语检测(1)朗读词语施shī工 阻挠náo 争夺 要挟xié 轰hōng动 轻蔑miè嘲cháo笑 勘kān测 周密 否则 开凿záo 隧suì道竣jùn工 藐miǎo视 悬崖峭qiào壁 攀pān山越岭泥浆jiāng 岔chà道 经纬wěi仪 居庸yōng关狂风怒号háo 高山深涧jiàn根据词义填空将下列词语填写在下面的语段中:施工、嘲笑、竣工、阻挠、勘测、藐视、争夺、周密、要挟、轰动、轻蔑、否则、开凿、隧道、悬崖峭壁、攀山越岭语段:铁道先锋队西南山区要修建首条穿山铁路,少年工程队接受挑战。队长小雨带着队员在(悬崖峭壁)间 (攀山越岭)进行 (勘测),却遭到保守派工程师的(嘲笑):“学生崽也敢(藐视)自然天险?”施工初期,暴雨引发塌方(阻挠)进度,更有人暗中 (要挟) :“停止施工,(否则)就给你们发负面新闻!” 队员们用(周密)的应急预案化解危机。在 (开凿)主(隧道)时,与外包队爆发材料(争夺)战。最终当铁路(竣工)典礼引发全国(轰动) ,那些曾经 (轻蔑)的目光都变成了掌声。”【设计意图】以趣味化的方式,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所学词语,加深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3.知识链接京张铁路南起北京,北至张家口,全长200千米,它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首段称詹天佑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哪些事例印证这两个评价?思考并回答:课文2—6段,通过修筑京张铁路这件事来表现詹天佑的“爱国”和“杰出”。其中,又重点选择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三件事来表现詹天佑的“爱国”和“杰出”。2.注意并标出段落之间的过渡句,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明确:过渡句第2段: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两百千米,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第3段: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第4段: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第5段: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工程最艰巨。第6段: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第7段: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计划提早了两年。文章结构:第1段:概括介绍詹天佑及京张铁路。第2段:京张铁路的修筑背景。铁路重要外国争夺詹天佑被任命第3—6段:京张铁路的修筑过程。(1)勘测线路(2)开凿隧道(3)设计 “人” 字形铁路第7段:京张铁路的竣工及意义。【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认识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中的重要作用,掌握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在逻辑,为进一步精读课文做好准备。三、精读探究活动任务一:精读,理解任务背景詹天佑在什么背景下修建京张铁路的?这说明什么?精读,理解京张铁路修筑的背景。过程:自主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勾画批注不同人对修筑京张铁路的不同态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引导明确:1.帝国主义国家阻挠和要挟。因为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帝国主义国家想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从而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清政府提出修筑计划后,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修筑权,以“清政府用本国工程师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为条件要挟,认为中国无法自行完成。说明他们根本不相信中国有能力自己修筑铁路,认为中国离了他们不行,这是对中国的轻视和侮辱。2.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这个消息传出后,帝国主义者嘲笑、轻蔑,说明工程难度极大。设计意图:通过分析铁路修筑背景,理解詹天佑面临的压力,为下文理解他的爱国精神和勇于担当做好准备。任务二:探究,理解突破意义精读,理解体会京张铁路修筑的不易,对詹天佑的表现进行批注评价。自主阅读课文第4-6自然段,思考: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面临过哪些主要的困难?他都是怎样克服的?由此探究京张铁路成功修筑的原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讨论点拨:1.面对工程前期的困难,詹天佑是怎么应对的?批注对他的评价。(1)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担当精神和勇气)(2)工作态度语言:詹天佑经常对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严格严谨)行动: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制图。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深入第一线、不怕困难、亲历亲为、坚持实干)想法: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让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强烈的责任感)2.在施工阶段,这项工程又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画一张隧道施工图。说说施工中的困难及詹天佑的对策。明确:居庸关隧道:困难——山势高、岩层厚,顶部渗水;对策: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带头挑水排水。八达岭隧道:困难:长度是居庸关隧道的三倍;对策:采用中部凿井法,缩短工期一半。3.有资料显示,青龙桥车站坡度数据(33‰),对比普通铁路最大坡度(20‰)。画一张这里的铁路施工示意图,说说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及詹天佑的对策。困难: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 对策: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之后,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4.请你总结施工过程中的难题和对策,并评价詹天佑的表现。詹天佑面对工程难题能认真分析、积极应对、大胆创新,最终找到解决办法。施工处 难题 对策居庸关隧道 山高岩层厚处打隧道,山顶泉水下渗 两端向中间凿进;带头挑水排水八达岭隧道 在山区打长隧道工期太长 两端相向凿进加打竖井向两头开凿青龙桥陡坡 火车爬陡坡困难 设计“人”字形线路【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深入探究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及解决办法,感受他在面对困难时的智慧、勇气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京张铁路修筑成果怎样?这个工程意味着什么?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回击”与前文的“是个笑话”“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相照应,用铁一样的事实,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任务三:体会人物品质和精神1.活动过程再次阅读课文第2-6自然段,针对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各阶段的表现,归纳总结这项伟大工程成功的经验,体会詹天佑的精神。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提示表格:克服的困难 人物关键表现 人物精神品质政治压力自然条件技术难题讨论展示:克服的困难 关键表现 人物精神品质政治压力 自然条件 技术难题 不退缩,勇敢担当,迎难而上 勇于挑战,为国担当身先士卒,事必躬亲,虚心请教,努力战胜 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一丝不苟,高度负责,严谨认真、科学应对 科学精神、创造精神、民族责任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各阶段的表现进行归纳总结,深入体会他的精神品质,使学生从詹天佑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同时提升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思想认识。任务四:悟读写作方法活动:请你从材料选取、写作手法及语言运用等方面总结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分组从不同方面总结归纳,选代表发言。提示:可从以下角度分析——材料选取结构安排描写人物语言活动展示:1. 选取典型材料,表现人物时间维度:接受任务→勘测→开凿→设计→竣工这些事例都是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詹天佑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的典型事例。比如勘测线路体现了他的严谨和不怕困难,开凿隧道和设计 “人” 字形线路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通过这些事例,使詹天佑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2. 精心安排结构,突出人物“总—分—总”结构开头总领全文,中间叙述事例,结尾总结升华。“困难——对策——成果”的材料安排突出人物精神。欲扬先抑:文章开篇先讲述中国积贫积弱,帝国主义国家对清政府修筑京张铁路的阻挠与要挟。营造出一种中国修筑京张铁路困难重重、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压抑,此为 “抑”。随后讲述詹天佑毅然接受任务,凭借自身杰出才能,克服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等诸多难题,最终使京张铁路提前竣工。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法,极大地突出了詹天佑的伟大。,有力地凸显了他的爱国精神和卓越才能,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3.典型描写,丰富人物语言描写“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作用:这句话是詹天佑对工作人员所说。从这句语言描写中,能直观感受到他对待工作的严谨态度。他深知铁路工程关乎国家荣誉与人民安全,不容丝毫差错,体现出他高度的责任感,也让读者看到他作为总工程师,对工程质量有着极高的要求。动作描写“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制图。”作用:一系列动作 “带着”“扛着”“背着”“定点制图”,生动描绘出詹天佑深入施工现场,亲力亲为的工作场景。体现出他吃苦耐劳、以身作则的品质,让读者看到他为修筑铁路付出的实际努力。心理描写“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让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作用:这段心理描写直接揭示了詹天佑的内心想法。他将修筑铁路上升到国家荣誉和民族信心的高度,这不仅体现出他的爱国情怀,更成为他克服重重困难的强大动力。让读者深刻理解到,他的每一份努力都是为了给国家争一口气,为中国工程人员树立榜样。4.精心用词,赞扬人物(1)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完全” 强调了京张铁路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都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独立完成,突出了中国人的自主能力和这条铁路干线的重要意义,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的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都” 和 “至于” 通过对比,突出了京张铁路工程的艰巨,以及外国人对中国工程人员的轻视,也从侧面展现出詹天佑接受任务的巨大勇气 。(3)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计划提早了两年。答案:“不满” 和 “提早” 表明京张铁路建设用时短、效率高,展现了詹天佑等人的杰出才能,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以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设计意图】从材料选取、写作手法及用词等方面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四、拓展延伸在八达岭青龙桥车站,矗立着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的塑像。每天都有很多游客瞻仰它。假如你站在铜像前,你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呢?参考:当年,面对帝国主义的轻蔑嘲讽,您毅然扛起修筑京张铁路的重任。在那高山深涧、悬崖峭壁间,您风餐露宿,勘测线路,严谨细致,分毫不让。居庸关、八达岭隧道,工程艰巨,您却凭借非凡智慧,创新采用独特开凿法,缩短工期。青龙桥的陡坡,您设计 “人” 字形线路,让火车顺利爬坡。您用行动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有能力创造奇迹,为国家争得了尊严。如今,中国铁路飞速发展,高铁四通八达,遍布大江南北,这盛世如您所愿。您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早已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我们定会传承您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不负您的期望!【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假设站在詹天佑铜像前表达内心想法,加深学生对詹天佑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理解与感悟,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五、课堂小结回顾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从接受任务时的坚定,到勘测线路时的严谨,再到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时的创新,最后成功竣工,处处体现他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希望同学们向詹天佑学习,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勇于克服困难,为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六、布置作业1.课堂练习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这篇文章和课文在主题、选材、表现手法等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华罗庚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美国工作的华罗庚于1950年辗转抵达香港。在香港,他发表了一封公开信,信中,他情深意切地对在国外的科学家和留学生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这封信,鼓舞了许多海外赤子。华罗庚回国以后的科学研究成就是十分显著的。他著书立说,有的研究成果荣获中国科学院颁发的一等奖。毛主席和周总理曾经多次勉励华罗庚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多作贡献,多次嘱咐有关部门要为他的科学研究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华罗庚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成了一位真正的人民科学家。他的成就为祖国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声望。1979年,法国的南锡大学决定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授学位必须举行隆重的仪式,华罗庚欣然前往。仪式在一个坡形的讲堂上举行。华罗庚从下边往上看去,只见在主席台就座的个个都是德高望重的前辈科学家。他们穿着一式的博士袍,会场的气氛庄严、肃穆。大会主席开始向人们介绍华罗庚的学术成就了。根据南锡大学的传统,在这时候,全体参加仪式的人都必须站立着,以表示对受衔者的尊敬。一位九十多岁的老科学家由于站立的时间过久,身子有些支持不住,老人的双手颤抖着扶在台子上却还是竭力坚持着……华罗庚仰望着主席台,心里很不平静:这不仅是对我个人表示尊重,更重要的,是对我的祖国的一种敬仰,荣誉,是属于祖国的。接着,在这异国他乡的庄严的讲堂上,乐队奏起了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华罗庚迈着稳重的步子,走到了大会主席跟前。当大会主席把博士的绶带授给他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华罗庚的眼眶湿润了,流下了两行滚烫的热泪……选自纪恩《在异国他乡奏起了国歌》,有改动参考提示:1.主题相似:两篇文章都围绕着杰出的中国科学家展开,主题都是展现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为国家做出的卓越贡献。《詹天佑》中詹天佑在帝国主义的阻挠下,毅然主持修筑京张铁路,彰显爱国精神;材料中华罗庚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回国投身科研,为祖国赢得国际声望,同样体现了深深的爱国之情。2.选材相似:二者都选取了人物在关键时期的重要事迹来表现人物品质。《詹天佑》重点写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包括接受任务、勘测线路、解决隧道开凿和线路设计难题等;材料着重写华罗庚回国前发表公开信呼吁海外赤子回国,回国后取得显著科研成就,以及在法国接受荣誉博士学位时的情景,这些典型事例都突出了人物的核心品质和贡献。3.表现手法相似:都运用了语言描写来展现人物精神。《詹天佑》中詹天佑对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体现他严谨认真的态度;材料中华罗庚在公开信中说 “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直接表达了他的爱国决心。此外,都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詹天佑》中帝国主义者的嘲笑和阻挠,从侧面突出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艰难和他的伟大;材料中法国南锡大学授学位仪式的庄重,老科学家的尊敬以及奏响国歌等情节,侧面表现出华罗庚为祖国赢得的荣誉以及他的成就得到国际认可。【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文章在主题、选材、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2.课后练习(1)仿照文中对詹天佑的描写,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突出他的某种品质。通过写作,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2)收集有关中国铁路发展的资料,了解中国铁路的今昔变化。感受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中国铁路的今昔变化,感受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历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收集资料的能力,同时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