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绚丽的“彩虹”》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港珠澳大桥建造的背景、过程及面临的诸多难题,梳理出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步骤与技术突破。2.学习文中运用列数字、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复杂工程的写作手法。3.学习中国工程师们在面对世界级难题时展现出的智慧、勇气、创新精神与坚韧不拔的毅力。【教学重点】1.理解港珠澳大桥建造的背景、过程及面临的诸多难题,梳理出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步骤与技术突破。2.体会文中数字说明的准确性,学习运用准确的数据描述事物特征。【教学难点】感悟中国工程师团队的创新精神,理解这种精神对攻克世界级难题的推动作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港珠澳大桥通车视频片段或画面,展示大桥在晨曦中横跨伶仃洋的壮丽画面,配合海豚跃动、车流穿梭的镜头,提问:“这座被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的大桥,为何被比作‘绚丽的彩虹’?它的建成背后隐藏着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如“在平均深度 37 米的伶仃洋上,如何让 50 米高的钢圆筒精准插入海底?33 节堪比航母重量的沉管如何实现‘海底穿针’?最终接头的 304 个仓体如何做到滴水不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文本。二、预习检测1.读读写写泵bèng 竞相jìng xiāng 焊接hàn jiē 借鉴jiè jiàn 铸造zhù zào校准jiào zhǔn 症结zhēng jié 衔接xián jiē 推敲tuī qiāo 号角hào jiǎo前所未有qián suǒ wèi yǒu 敢想敢为wéi 毁于一旦huǐ yú yī dàn不堪设想bù kān shè xiǎng 车水马龙lóng 如履薄冰rú lǚ bó bīng 心灵手巧qiǎo2.词语检测校准:校对机器、仪器等使准确。症结:中医指腹腔内结块的病。比喻事情弄坏或不能解决的关键。衔接:事物相连接。推敲:斟酌字句,反复琢磨。号角:古时军队中传达命令的管乐器,后泛指喇叭一类的东西。现在也比喻战斗的号召。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敢想敢为:既大胆想象又勇敢行动。毁于一旦:长期努力的成果一下子被毁掉。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发展到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如履薄冰:像走在薄冰上一样小心。泵:吸入和排出流体的机械,能把流体抽出或压入容器,也能把液体提送到高处。竞相:互相争着做某事。比如春天花园里的花竞相开放。焊接:用加热、加压等方法把金属工件连接起来。借鉴: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铸造:把金属加热熔化后倒入模子里,冷却后凝固成为铸件。【设计意图】巩固学生的字词基础,为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做好铺垫。3.背景链接结合能所掌握的相关资料,介绍港珠澳大桥的概况。港珠澳大桥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连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在“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它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4.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说说建造港珠澳大桥最大的建造难点是什么,在建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对这些难题的解决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的?明确:最大建造难点:中间潜人海底深处、长达6.7千米的隧道,以及连接主体桥梁与隧道的两个人工岛。三个难题:人工岛建设、海底沉管建造、最终接头安装。介绍顺序:时间顺序。【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港珠澳大桥有初步的整体感知,为深入学习各部分工程内容打下基础。三、精读课文,剖析工程活动一:体会人工岛建造的奇迹1.情境任务:人工岛的建造面临怎样的困难?工程师们是怎样解决的?假如你是工程小记者,要向大众揭秘人工岛是建造学上的“奇迹”,你将怎样介绍?请精读相关段落,抓住建造流程与关键技术进行介绍。活动过程:自主阅读,找出关键步骤,小组交流:四人小组内分享自己梳理的内容,互相补充完善,推选代表准备发言。提示:可围绕工程的以下要点进行介绍。建造意图 方法设计 实施步骤 困难 解决办法 结果成果展示:1.人工岛建设建造意图 方法设计 实施步骤 困难 解决办法有了人工岛才能把海底隧道联结成海底通途。 在海上竖起一排18层楼高的巨型钢圆筒,每一个高50米、直径22米、重500多吨,然后将它们排列成两个珍珠项链形状的大圆圈,由此实现快速筑岛。 人工焊接巨型钢圆筒、运输、插放。 1.把这些巨型钢圆简结结实实地插放在海洋中,状如“篱笆阵”,并能牢牢地固定在深海,筒与筒之间不会渗水。 2.实施振沉过程中工程师们已经试验了近百次,却没能获得想要的效果。 1.巨型钢圆简之间的止水结构个头上必须同是50米高,体形上则如弧形的钢铁“翅膀”,世界上没有可资借鉴的技术,一切都得靠中国工程师自己创造与制造;采用8台振沉器,合力而作,将如此庞然大物下压使其沉降。 2.查证齿轮。结果 人工岛工程比计划提前两年完工。小结:独创技术背后的意义:展现中国工程师的智慧与担当,突破世界难题,为全球海洋建桥提供新思路。活动二:汇报海底沉管攻坚之战情境:人工岛建成后,就可以修筑海底隧道了。在《詹天佑》一课中我们知道,隧道是在山体上开掘出来的,那海底的隧道如何开通呢?其中的关键技术是什么?挑战有哪些?我国的工程师们又是怎样克服的?让我们化身海底攻坚之战的参与者,汇报具体情况。活动过程:小组内充分交流,随机选2-3人全班交流。从沉管特点与制造过程中对挑战的攻克两个方面分析。讨论点拨:建造方式 沉管要求 生产中的挑战或困难 解决办法制造33节海底沉管,连接海底隧道。 沉管尺寸巨大(180 米长、37.95 米宽、11.4 米高)、重量惊人(约 8 万吨)、结构复杂(钢筋混凝土、满足多车道及设备道)、寿命要求高(120 年)。——难度大、标准高 寻找合适制造地(牛头岛建预制厂)、时间紧、高度配合、节段预制生产(“绣花活”、高精度要求) 1.在伶仃洋的岸头找到了一个叫牛头岛的地方。似乎在一夜之间,一座现代化预制厂在牛头岛迅速崛起。 2.无论是封闭的车间、林立的混凝土搅拌泵塔,还是立交桥式输送系统,都规范有序地运转着。每天24小时灯火辉煌… 3.沉管节段的钢筋绑扎是需要人工操作的“手工活儿”,起用心灵手巧的女工。小结:如此高标准的沉管,制造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寻找合适制造地、节段预制生产(“绣花活”、高精度要求) “中国速度” 背后彰显了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活动三:报道最终接头的决胜情境延续: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最关键的最终接头环节,此刻我们是现场见证的媒体人,要向全世界报道这一伟大时刻。请精读段落,按照作者选取的镜头介绍工程的挑战与非凡之处。点拨:(1)最终接头要点介绍接头长度(12 米)、结构特点(“三明治结构”、内部复杂、304 个仓体)、技术难点(混凝土浇灌无空隙、高流动性要求)、创新之处(放弃传统、摸索新工艺)。“三明治结构” 图示:用简笔画展示 “三明治结构”(外层钢壳 + 中间混凝土 + 内层钢壳),兼顾强度与密封性。304 个仓体的精密性:引导学生计算每个仓体的平均尺寸(约 0.4 立方米),思考 “如何在微小空间内实现无缝浇筑”。(2)安装过程聚焦引导:跟随文中时间线,梳理最终接头从制造到安装成功的全过程,感受其紧张与震撼。梳理汇报:2017 年 3 月 26 日完成浇灌→5 月 2 日安装最终接头→2017 年 12月31日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亮灯——5月2日时间线:凌晨4时许:准备吊装5时许:起重船汽笛声吹响海底隧道最终接头吊装的号角。7 时许:起重船开始起吊准备7 时20分许:起吊9 时许:最终接头开始下降,进入海水中午 12 时:成功着床。以时间推移表现紧张感。团队协作特写:5月2日,是安装最终接头的日子。凌晨4时许,指挥船、起重船、拖运船和潜水船的工作人员,全部到达伶仃洋施工海面。“呜--”5时许,起重船长长的汽笛声打破了清晨伶仃洋的平静,吹响了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最终接头吊装的号角。7时许,起重船开始起吊准备。最终接头吊装过程中的姿态保持、旋转、落水等实时数据在工程指挥室的大屏幕上不断闪烁。20余名工人在15分钟内,利落地完成吊装最终接头所用4根吊带的连接安装,随后陆续撤离。7时20分许,指挥室传来指令:“主吊起!只见起重船将最终接头缓缓吊起,逐渐吊离安放最终接头的船舶。9时许,最终接头开始下降。“再降3米!”“再降3米!”……随着指挥室传来的指令,最终接头缓慢地进入海水之中。中午12时,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后12米的接头在30多米深的海底成功着床……“现在我宣布:最终接头安装成功!”总指挥的话音刚落,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瞬间响起……用叙述和描写镜头展示过程细节,展示现场感,突出协作的紧密,突出紧张感。(3)新闻简讯示例:2017年5月2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最终接头历经5小时吊装,于12时精准着床。这个12米长的“三明治结构”通过304个密封仓体实现‘滴水不漏’,标志着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点拨:时间+事件+要点说明)【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找出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理解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技术难度,体会设计施工人员的智慧与精神。4.情感升华若条件允许,播放最终接头安装成功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现场的激动人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时刻对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建设的重大意义。四、深入探究,感悟精神小组讨论:中国工程师们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面临了无数世界级难题,他们凭借什么一一攻克?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精神品质?小组汇报: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如创新精神(“钢圆筒的‘珍珠项链’设计灵感”;将 “传统现浇接头” 与 “三明治结构” 对比,分析放弃成熟技术选择创新的风险与勇气。敢想敢为、独创技术)、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老匠师”“女工”“年轻工程师” 三类群体在各自岗位体现工匠精神。)、团队精神(齐心协力、攻坚克难, “振沉失败时如何分工排查问题”)、爱国精神(为国争光、勇挑重担),我们应该将这些精神运用到学习生活中,面对难题时勇于探索、对待学业一丝不苟等。【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工程师攻克难题的过程中总结精神品质,并思考如何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迁移应用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将课文学习与学生的成长紧密联系起来。五、欣赏写法再次阅读课文,从说明方法、语言特色、结构安排等方面,自主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讨论明确:1.说明方法文中运用列数字的方法,如介绍沉管尺寸 “180 米长、37.95 米宽、11.4 米高”,重量 “约 8 万吨”,精确地说明了沉管的规格;打比方的手法,将最终接头的 “三明治结构” 形象地比作生活中的三明治,让读者更易理解复杂的结构。2.语言特色文章语言准确严谨,像“多次试验”“反复推敲” 等词,体现出工程建设的科学态度;同时也不乏生动之处,如描述沉管制造是 “绣花活”,使读者能感受到工作的精细。3.结构安排按照工程建设的不同环节,即人工岛建造、海底沉管制造与安装、最终接头的攻克依次展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培养学生对说明文写作手法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写作水平。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学会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地介绍事物,合理安排文章结构,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丰富性。同时,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对港珠澳大桥建设的赞美之情。六、课堂小结港珠澳大桥是一项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它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克服了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背后是中国工程师团队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他们的创新、坚韧、协作等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六、布置作业1.根据预习填写词语小明是机器人社团成员,社团要参加全国大赛。但他们的机器人出现了(症结)——机械臂的(衔接)不流畅,焊接处总是开裂。指导老师说:“这个问题不解决,整个项目可能(毁于一旦)。”大家连夜(校准)零件尺寸,参考往届作品(借鉴)经验。(心灵手巧)的小红提出用3D打印(铸造)新部件,经过反复(推敲)设计方案,终于解决了问题。决赛当天,场馆外(车水马龙),创新团队的(号角)已经吹响。当评委宣布他们获得(前所未有)的高分时,大家都激动不已。2.选择文中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工程环节,如人工岛“振沉”、沉管预制等,绘制一幅详细的工程原理图,并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下节课展示交流。3.以“我心中的港珠澳大桥精神”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作文,阐述你对大桥建设者精神的理解以及对自己成长的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