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会写 “碣、澹、竦、峙” 等字,会读并理解 “东临碣石、何、若” 等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手法,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欣赏古代诗歌的描写中,产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的共鸣;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把握诗歌的意境,这是学生理解诗歌和体会诗歌魅力的关键,也是教材为达成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内容,同时参考了课后练习题对诗歌理解和背诵的要求。(二)教学难点学生对教材中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不易理解。古代诗歌由于语言简洁,文化背景和现代有差异,学生对诗歌中作者的情感和蕴含的哲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反复诵读和引导来体会。三、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5 分钟)在黑板上写下 “诗歌” 二字,简单几笔勾勒出一幅山水的简笔画,随即提出问题:“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古代诗歌四首》,去领略古诗的魅力。”(二)讲授新课 —— 初读(12 分钟)自主学习:给学生们 5 分钟时间,让他们自主默读《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秋思》,要求圈出生字词,标记诗歌的节奏,同时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用 3 分钟时间,以 PPT 展示本课的生字词,像 “碣(jié)石”“澹澹(dàn)”“竦峙(sǒng zhì)”“杨花”“子规”“潮平”“归雁”“枯藤(téng)”“瘦马” 等,强调易错读音、字形及释义,让学生们齐声朗读两遍,加深对生字词的记忆。检查反馈:最后 4 分钟,邀请几位学生分别朗读四首诗歌,检查学生是否读得正确、通顺,是否读出了诗歌的节奏,同时通过对诗歌节奏的划分进行指导,如 “东临 / 碣石,以观 / 沧海。水何 / 澹澹,山岛 / 竦峙” 等。(三)讲授新课 —— 析读(20 分钟)《观沧海》(5 分钟)作者及背景介绍(1 分钟):展示曹操的简介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和诗歌的创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品读诗歌(4 分钟):提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线索、统领全篇的,同学们能找出是哪个字吗?” 引导学生找出 “观” 字统领全篇,并板书 “观” 字。提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引导学生分析出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的景色,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并板书这些内容。提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引导学生体会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以及两个 “若” 字的妙用,并板书 “虚实结合、吞吐日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 分钟)作者及背景介绍(1 分钟):展示李白的简介及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和诗歌的创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品读诗歌(4 分钟):提问:“杨花落尽子规啼,你能看出作者闻讯的时节吗?从全诗看,作者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有什么用意?” 引导学生分析出时节是暮春,以及 “杨花”“子规” 的象征意义,并板书 “杨花、子规、暮春、伤感”。提问:“闻道龙标过五溪,由写景转入言事,请结合注释看一看,这句话中的‘龙标’一词与题目中的‘龙标’意义相同吗?”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 “龙标” 是地名,而诗句中的 “龙标” 指王昌龄,并板书 “龙标、言事”。提问:“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由写景言事转为抒情寄慨,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将明月人格化来抒发怀人感情的?”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借明月抒发怀人感情的手法,并板书 “明月、寄情”。《次北固山下》(5 分钟)作者及背景介绍(1 分钟):展示王湾的简介及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和诗歌的创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品读诗歌(4 分钟):提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平’‘阔’‘正’‘悬’ 等字用得好在哪里?” 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描绘的潮水上涨、江面与岸齐平,风势顺和、船帆高挂的画面,以及用词的精妙之处,并板书 “潮平、风正、画面开阔”。提问:“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蕴含的时序交替的哲理,以及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希望之情,并板书 “海日、江春、时序交替、哲理”。《天净沙 秋思》(5 分钟)作者及背景介绍(1 分钟):展示马致远的简介及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和诗歌的创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品读诗歌(4 分钟):提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几句诗描绘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分析出诗句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并板书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深秋晚景”。提问:“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的‘断肠人’指的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 “断肠人” 指漂泊天涯、孤寂痛苦的游子,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羁旅漂泊的痛苦之情,并板书 “夕阳、断肠人、思乡之情”。(四)讲授新课 —— 品读(8 分钟)品手法(4 分钟)让学生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四首诗歌分别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请分别举例说明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 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在黑板上记录关键信息。例如,在《观沧海》中,引导学生体会虚实结合的手法,如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体会借景抒情、将明月人格化的手法,如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借明月来抒发怀人感情;在《次北固山下》中,体会时序交替的哲理,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在《天净沙 秋思》中,体会景物烘托的手法,如 “枯藤老树昏鸦” 等景物构成深秋晚景图,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情。品情感(4 分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你在生活中是否也经历过类似的情感?当时的你有着怎样的感受?” 给予学生 1 - 2 分钟思考时间后,开展小组分享,之后班级交流。随后,分别提问:“《观沧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次北固山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天净沙 秋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情感,如《观沧海》表达了作者豪迈的气概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与关切之意;《次北固山下》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希望之情;《天净沙 秋思》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羁旅漂泊的痛苦之情,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也能积极乐观地面对各种情感和困难。通过这样由景入情、联系自身的方式,让学生们更深刻地体会诗歌情感,实现情感共鸣。(五)巩固练习(5 分钟)练习设计:给学生们发放提前准备好的练习题,第一题是词语运用练习,让学生们用 “东临碣石、闻道龙标、次北固山下、断肠人” 等词语造句,以巩固字词知识,加深对词语含义及用法的理解,计划 2 分钟完成。第二题是背诵填空练习,给出四首诗歌的部分句子,让学生们填空,检查对诗歌的背诵情况,给予 3 分钟时间。练习反馈:在学生完成后,随机抽取几位学生的造句和填空答案进行现场点评,指出用词不当、背诵错误的地方,同时对完成得较好的答案进行表扬展示,以此加深学生对字词运用和诗歌背诵的掌握。(六)归纳小结(2 分钟)引导学生们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先让几位学生发言,说一说自己学到了什么,包括字词积累、诗歌内容、写作手法以及诗歌情感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补充:“这堂课我们一同走进了《古代诗歌四首》,领略了《观沧海》中曹操的豪迈气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次北固山下》中王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希望,《天净沙 秋思》中马致远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羁旅漂泊的痛苦。我们学习了诗歌中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景物烘托等手法,体会到了诗歌语言的精妙和意境的深远。希望大家能像古代诗人一样,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七)作业安排(1 分钟)布置以下作业:识字写字: 抄写本课生字词各三遍。阅读培养: 背诵四首诗歌,默写下来。写作练习: 选择其中一首诗歌,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 300 字左右的散文,要求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表达出诗歌的情感。阅读拓展: 推荐阅读曹操《龟虽寿》、李白《渡荆门送别》、王湾《次北固山下》其他作品、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其他作品,写下喜欢的诗句,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八)板书设计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虚实结合、吞吐日月、豪迈气概、一统天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杨花、子规、暮春、伤感龙标、言事明月、寄情、同情关切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潮平、风正、画面开阔海日、江春、时序交替、哲理归雁、思乡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深秋晚景夕阳、断肠人、思乡之情、羁旅漂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