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监测高二语文·答案1. 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思路点拨:A“学界仍未有学者研究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错,根据原文“而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则鲜有论及”可知,学者在研究文学景观上少有论及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而非没有研究。B“自然或人文景观”错,根据原文“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可知,自然或人文景观首先要生成文学景观,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选项表述偷换概念。C选项“只有……才”的必要条件关系原文并没有涉及。2. 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思路点拨:根据原文“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A属于名人效应。B属于叠加效应。C属于名篇效应。D属于名人效应。故选 C。3. 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思路点拨:“古典文学使文学景观成为某地的地域象征、文化符号”错,由原文最后一段“故而随着文本的不断经典化,文学景观逐渐成为该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号”可知,是文本的不断经典化使文学景观成为某地的地域象征、文化符号。文本的经典化不能等同于古典文学。选项偷换概念。故选 D。4.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理解、分析的能力。答案:①道理论证,阐释当下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时,分两点讲道理。②因果论证,文章最后指出,由于文学景观不仅仅是空间层面的存在,更是时间层面的、可对话的、可传承的,故而文学景观逐渐成为该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号。(每点 2 分,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5.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案:①进一步重视对楼兰古城遗址的保护和研究,从古代典籍中挖掘文化基因,让厚重的古典文学赋予其生命与内涵。②积极举办文化节等系列文化活动,促使创作更多文学作品来传承和发展文脉,激发民族情怀与家国情怀,增加文化自信。(每点 2 分,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思路点拨:①根据第 2 段观点“古典文学赋予文学景观生命与内涵”可知,可进一步重视对楼兰古城遗址的保护和研究,从古代典籍中挖掘文化基因,让厚重的古典文学赋予其生命与内涵。②根据第 3 段观点“文学景观推动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可知,可积极举办系列文化活动,促使产生更多文学作品来传承和发展文脉,激发民族情怀与家国情怀,增加文化自信。6. 答案:B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1 / 6思路点拨:赞赏“猪的命运”错,“比耕田的牛马要有福气”这句话写出了生活的艰辛。故选 B。7. 答案:B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鉴赏、辨析的能力。思路点拨:“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错,此处没有借代手法。故选 B。8.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的能力。答案:①随和宽容,父亲对孩子拉犁时“直着腰、轻飘飘地把绳子搭在肩头”的偷懒行为并未严厉斥责,而是以叫乳名调侃的方式打趣。②文雅多才,作为山村小学校长,父亲“会拉小提琴”“写粉笔字”“摸农具”。③坦然真实,父亲不掩饰自己农事能力的不足,不刻意效仿地道的农家。(每点 3 分,任意答出两点,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9.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思想内容及写作风格分析鉴赏的能力。答案:①从内容来看,作者以农具为切入点,回忆了“我”童年时的乡村生活,以及父亲对我温暖的慈爱,这些回忆充满温情。②从情感主旨来看,通过描写农具及乡村劳作生活,表现人与自然、人与乡土的亲密,表达了“我”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对父亲深挚的怀念。③从语言风格来看,作者以清新诗意、充满爱意的笔触书写乡村劳作生活,同时又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写父亲的不擅农事,语言充满童趣与温情。(每点 2 分,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10. 答案:B E G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思路点拨:句意:诗经《关雎》哀叹周道不继,却不中伤,璩伯玉能本着“君王有道就出仕,君王无道就归隐”的智慧,宁武子能做到“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他们都是能全身避害;“而不伤”是“《关雎》”的宾语,“蘧瑗”指璩伯玉,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在宾语“不伤”后断开,即 B处;“蘧瑗持可怀之智”“宁武保如愚之性”句式对称,且“咸以全命避害”句意独立完整,所以在“之智”和“之性”后断开,即 E处和 G处。故在 BEG 三处句读。11. 答案:A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思路点拨:A错误。句意:你他们都是能全身避害/少者老者都聚集一处。B正确。遭受,遭遇;离开。意思不同。句意:才遭受谗言的贼害/从来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过她。C正确。得失;褒贬。意思不同。句意:不知道轻重得失。/赏罚褒贬,应该有所不同。D文体知识正确。12. 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思路点拨:C“认为屈原虽不是明智之人,但有着高妙之才”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两句可知,认为屈原不是明智之人,但有高妙之才的是作者班固,不是宋玉等人,张冠李戴。故选 C。13.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答案:(1)所以《大雅》说:“既要明白事理,也要智慧通达,用来保全自身。 ( 关键词“故”“以”的翻译各 1 分,句意 2 分)2 / 6(2)这实在是冠绝当世的品行,才德卓越的英豪啊。(关键词“诚”“英”翻译各 1 分,句意 2 分)14.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答案:王逸不认同班固的说法。①从屈原的品质才华出发,指出屈原本身就具有绝代的品行,是杰出的英豪。②用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来类比证明屈原是为守忠贞而死。③以诗经《国风》讽喻帝王深得孔子赞扬的事实,驳斥班固“怨刺其上”的谬论。(答出不认同 1 分,理由答对 1 点给 1 分,意思对即可)15. 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思路点拨:“引发了诗人迟暮之年的思乡之情”错误,从“老夫白首欲忘归”可知,此处是说诗人在暮年之时还愿留在成都而忘了回乡,应该是表达了诗人对成都的热爱之情。故选 C。16.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答案①“烟柳”“楼角”等静态意象,再现了成都烟柳柔美、楼阁古朴典雅的都市美景。②“风花”“马头”等动态的意象,通过使用“傍”“飞”等动词,展现了成都繁花似锦的景象和街道上行人车马往来不绝的繁华,为画面增添了别样的情趣。(每点 3 分,若从动静结合、衬托等手法作答可酌情给分)17.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答案:(1)乌鸟私情,愿乞终养(2)钱塘自古繁华,重湖叠 清嘉(3)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18.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答案:①一饱眼福/大饱眼福②娓娓道来19.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答案示例:苏轼像轴让不少观众对苏轼有了直观印象;展厅起点处的苏轼像轴由明代朱之蕃所绘;像轴中的苏轼头戴斗笠、脚穿木屐、双手撩起衣摆。20. 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思路点拨:C(与例句一样,动词,表判断)。A 用在句首,加强语气;B 名词,事情;D 代词,这样。21.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答案:①应对炎热的天气和频繁的降雨②而且风格也日趋多样化③骑楼的功能(用途)也逐渐发生了变化22.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信息,变换句式的能力的能力。答案:因为海口骑楼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挑战,所以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骑楼继续发扬光大,成为海南岛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名片。23. 写作。3 / 6【命题意图】本题旨在考察考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希望考生通过对课本材料的深入解读,能认识到顺应自然的重要性,从而得到成长和启示,并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和人生道路的选择中。【写作提示】材料来源于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主要讲述郭橐驼种树的诀窍:尊重树木的生长规律,给予树木适当的关注和照料,然后让树木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长,不过度干预。这种顺应树木天性、让树木自由生长的种树方法,却使得他种的树成活率高,生长茂盛,结果实早且多。这告诉我们,尊重事物的内在规律,顺应自然,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材料中“这种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提示我们“顺应自然,遵照事物内在规律”的思想可以应用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考生可以先简要阐述郭橐驼种树的故事,提炼出“顺应自然”的理念,即顺应自然规律,因势利导,不强行干涉。然后结合当代青年的实际,联系现实生活,论述如何将这一理念应用到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比如在学习中尊重知识本身的逻辑,在生活中顺应季节变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分析如何在人生道路上顺应自然,实现个人价值,也可以探讨顺应自然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将文本的智慧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需要注意的是,“顺应自然”并不是消极地放弃努力,也不是不受约束、凭借个人喜好自由发展,而是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不盲目追求速度和效率。在现实生活中,这意味着我们要学会放慢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做出符合自己天性和兴趣的选择。总之,材料揭示了“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内涵和意义,考生只要认真分析,依据以上角度阐述思考和认识即可。【参考立意】①顺应天性,成就卓越 ②舒展天性,静候花开③培土筑梦,让生命自由舒展④顺木之性,成己之美⑤守护生命的自然节奏说明:1. 一、二类卷:符合题意即可,一、二类卷的区别看表达,结构好、语言好、有创意,可归一类。2. 三类卷:从材料出发,允许内容游离;与材料内涵有一定距离,属于基本符合题意。特征按实际给分,不能跨类给分。四类卷:另起炉灶,或随意发挥。不能仅看题目,要看内容,要通读全文。注意事项:1. 要求明确文体。的确是文体不明的,适当扣分。2. 缺标题扣 2分。3. 字数不足 800字,每少 50字扣 1分。建议字数不够 600字的文章,总得分控制在 36分以内。全文不足 400字,综合给分不能超过 20分。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寥寥几句的,综合给分不超过 7分,但不评 0分。只写标题的,给 2分,不评 0分。完全空白的,评 0分。4. 错别字。每个错别字扣 1分,重复不计,上限 5分(考虑偶有 1-2字笔误的情形,评卷时从第三个错别字开始扣分,扣满 5分即止)。5. 标点。点实点、标题后加标点、一“逗”到底或标点模糊,扣 1到 2分。6. 规范现代汉语。不能用繁体或甲骨文;用含义不清,流传不广的网络语言,酌情扣分。4 / 6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20~16 分) (15~11 分) (10~6 分) (5~0 分)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中心突出 主题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内容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20 分基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础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等 基本符合文体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级 要求表达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混乱结构基本完整20 分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语言基本通顺字迹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字迹基本清楚发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展 特征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较好等 20 分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显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级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显创意 个别地方有深意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从前在汉武帝时期,博览群书,淮南王刘安在《叙离骚传》中写道“《国风》追求逸乐却不过度,《小雅》怨愤郁闷,然而却不过激,而《离骚》,可以说能把二者的长处兼而有之。就如同在混浊污秽的环境中蜕变的蝉,终能飘然远离于尘埃之外,出污泥而洁白不染,要论他的这种思想,足能与日月同辉”。他的这番议论似乎有些言过其实了。还说离骚中说到的五子以失家巷,指的是伍子胥。至于离骚中说到的羿、浇、少康、贰姚、有娀之佚女,又都加以说明,有多有少,但都没有说到点子上。所以我才广泛采纳经书的内容,来做此传记,以便做一些解释。况且说,君子能明白,怀才不遇那是天命,所以贤才在得不到重用时,也不会郁闷不乐。诗经《关雎》哀叹周道不继,却不中伤,璩伯玉能本着“君王有道就出仕,君王无道就归隐”的智慧,宁武子能做到“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他们都是能全身避害,不被乱世所戕害,所以《大雅》说:“既要明白事理,也要智慧通达,用来保全自身。这才是可推崇的。而像他这样,显露才能张扬自己,抗争在混乱的国度和一群小人之中,才遭受谗言的贼害。还有他指责楚怀王,又与子椒、子兰交恶,愁苦万分,责怪他人,和小人们仇恨对立互不相容,最终投江而死,这也贬损了自己洁身自好光明磊落的形象。离骚中又大赞昆仑山和与宓妃结冥婚等荒诞不经的话,这些都不是法律规则所倡导,经典道义所能记载的。说《离骚》兼有《诗经》风、雅的风格,可与日月同辉,是过誉了!然而他的文采恢弘典雅,可为辞赋的一代宗师,后世的人无不研究他的文章精髓,效法他悠闲舒缓的文风。自宋玉、唐5 / 6勒、景差等人,到汉朝兴盛时期的,枚乘、司马相如、刘向、扬雄,对他都赞誉有加,称赞又为他惋惜,且都自叹弗如。他虽不是明智之人,但可以说是有着高妙文才的人。材料二:如今像屈原这样,怀有忠贞的品质,拥有清廉洁净的本性,正直地像磨刀石一样平,像射出的箭一样直,语言像丹青一样的赤诚,为官不隐藏自己的谋略,离官也不顾惜自己的性命,这实在是冠绝当世的品行,才德卓越的英豪啊。班固却认为他显露才能,宣扬自己,与众多小人比高下,怨恨怀王,讽刺楚大夫子椒和令尹子兰,一心想要寻求进位,强烈反对那些人,不被众人所容纳,愤恨沉江而死,这种做法是丧失了高明,而污损了自己的廉洁的品德。从前伯夷、叔齐谦让君位坚守本分,不吃周朝的粮食,最终饿死,难道可以说他们是有求于世而有怨言吗?况且诗经上说“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委婉规劝的话,在这里表现很是恳切。然而孔子评论它,把它列入大雅,引用这个来比拟它,屈原的言词,悠闲和顺,难道因为楚国国君不明智的缘故,想要谆谆告诫他吗?评论的人认为他显露才能,宣扬自己,怨恨怀王,强烈反对那些人,大概是失之公允啊。6 /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