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诗词三首》教案第1课时《宿建德江》【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宿建德江》。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能够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3.体会《宿建德江》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2.体会《宿建德江》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宿建德江》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苏轼评王维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宿建德江》也是“诗中有画”的名篇,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孟浩然进入这幅秋江暮色图吧!设计意图:通过诗中有画引出《宿建德江》,点出了诗歌特点。二、夯实基础1.情境诵读播放《宿建德江》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先听读,随后正音、齐读。2.诵读正音(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读诗。正音:渚zhǔ(3)指导读出节奏:2/3。3.解读诗题(1)板书: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指导书写:德。提醒右边中间不能写成“四”,“心”字上面一横不能丢。(2)引导学生抓“建德江”,知道诗中描述的地点。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3)解释“宿”是“留宿”的意思;“宿建德江”即夜晚留宿在建德江边。4. 知人论世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孟浩然的一生中交织着复杂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早年他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终因没有得力的引荐,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传说唐玄宗诏咏其诗,孟浩然吟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语,惹玄宗恼怒。三、问题探究过渡:诗人夜宿建德江边,会看到什么景象呢?又会有何感想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了解诗歌大意。2.探究方法(1)自由读《宿建德江》,把古诗读正确。(2)指名学生借助注释和教师补充,说出诗歌的大意。3.成果展示泊:停泊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客:诗人自指。旷:空旷。诗歌大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二)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想象画面,寻找诗中景。2.探究过程(1)自由朗读全诗,圈画出诗句中有关景物的字词。(2)根据圈画的字词,结合插图和诗意,概括画面。(3)组内交流分享成果,共同研读最后2句,说说画面给人的感觉。3.成果展示(1)联系全诗,概括诗人看到的景象。抓住重点意象,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概括。板书:烟弥沙洲日暮黄昏旷野辽阔江清月明(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着第三、四句,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和人很亲近。这画面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预设:空旷、孤寂这两句诗寓情于景,构思十分精巧。上句是写远望,并写出了远近的纵深感。“天低树”是诗人的视觉感受,不是实际的情形。下句是诗人俯视所见,“月近人”也是诗人的感觉。清澈的江水中月亮的倒影似与船中人相近,这侧面衬托出“江清”。如果江水混浊,月影不清晰,人在船上也不会产生这种感觉。这两句的意蕴也很丰富。“天低树”难免使人产生迷茫的感情。诗人远望,不自觉会向故乡的方向望去,然而所见如此,正是“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月近人”自然给了诗人一点慰藉,然而只有月与人相依,这又反衬出他在异乡的孤独感。由此可见,沈德潜说的“客愁自见”是很有道理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运用对偶的手法铺写景物,此境此景,亦是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内心写照。整首诗于轻淡处着笔,含而不露,韵味弥长。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过的诗句,对比、归纳、总结出“月”的意象。(三)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品读诗歌,感受诗人愁绪之深。2.探究过程(1)诗人置身于此情此景,是什么样的感受?圈画出关键词。(2)借助资料,思考作者为何此时会涌起“新愁”。3.成果展示(1)诗人置身于此情此景,是什么样的感受?圈画出关键词。引导学生感受愁绪:诗人置身于此情此景,是什么样的感受?圈画关键字:愁。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诗句感受“愁”:人在旅途,漂泊不定,许多诗人都留下满怀惆怅和绵绵愁绪的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2)借助资料,思考作者为何此时会涌起“新愁”。背景资料:诗人在长安应试失败之后,感觉自己怀才不遇,于是开始了漫游的生活。写《宿建德江》这首诗时,孟浩然离开家乡到洛阳,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指名说作者为何此时心里会涌起“新愁”。预设:远离故乡、仕途失意。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因为诗人心中愁苦,所以他所看到的景象是空旷、孤寂的。教师可补充: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股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寓情于景,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像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只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安慰。板书:愁3.指导朗读:通过放慢语速、强调“愁”字等方式读出愁绪。4.借助插图背诵诗句。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旅途漂泊的诗句,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知人论世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内心的愁绪。四、课堂小结小结:《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诗人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思。五、拓展延伸过渡:古往今来,月亮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情思。你能说出有关“月”的诗句吗?补充诗句“举头望明月”“明月何时照我还”,了解“月”在古诗词中常寄托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望月怀远》是望月怀思中的名篇,历来被人们所传诵,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吧!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文大意: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明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名句,请同学们积累背诵下来。六、布置作业1.背诵古诗《宿建德江》。2.画一画:展开想象,按自己的理解,为诗歌《宿建德江》配画。【板书设计】诗词三首烟弥沙洲日暮黄昏 愁旷野辽阔江清月明5 /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