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四单元阶段排查4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生物学(不定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必修2第四单元阶段排查4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生物学(不定项)

资源简介

(共138张PPT)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第四单元 遗传的基本规律
阶段排查4
知识点1 基因的分离定律
1.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作异花传粉。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作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作母本。 (  )
2.孟德尔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并证明了遗传因子就是基因。 (  )
提示:孟德尔没有证明遗传因子就是基因。

×
3.孟德尔提出杂合子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的假说,并通过实际种植来演绎。 (  )
提示:杂合子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是推理,不是假说。
4.“F1的短毛雌兔与长毛雄兔交配,后代中既有短毛兔又有长毛兔”体现出了性状分离现象。 (  )
提示:性状分离是杂合子后代出现不同性状的现象。
×
×
5.F2的表型比为3∶1的结果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  )
提示:F1测交后代的表型比为1∶1的结果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6.基因分离定律中“分离”指的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 (  )
×

7.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两小桶内彩球数目必须相等。 (  )
提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但两小桶内彩球数目不一定相等,因为雌、雄配子的数量一般不相等。
×
知识点2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F2中出现与亲本不同的性状类型,称为重组类型,重组类型是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重组类型所占比例是3/8。 (  )
2.F1(YyRr)产生的雌配子(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为YR∶Yr∶yR∶yr=1∶1∶1∶1,相同基因的雌雄配子比例为1∶1。 (  )
提示:一般情况下,相同基因的雄配子比雌配子多。

×
3.F1测交子代表型及比例能直接真实地反映出F1配子种类及数量。 (  )
提示:F1测交子代表型及比例能直接真实地反映出F1配子种类和比例,不能反映配子的数量。
4.在孟德尔的F1(YyRr)与yyrr测交实验中,也进行了正反交实验,并且结果都与预期结果一致,接近1∶1∶1∶1。 (  )
5.在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的F2中,与F1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个体占1/4。 (  )
×


6.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的黄色圆粒中,只有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是杂合子,其他的都是纯合子。 (  )
提示:F2的黄色圆粒中,YYRr和YyRR也是杂合子。
7.在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  )
提示:在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
×
知识点3 伴性遗传
1.果蝇常作为遗传学上的实验材料,是因为果蝇生长周期短,繁殖快,染色体少且容易观察。 (  )
2.萨顿利用假说—演绎法推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且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 (  )
提示: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推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但基因不都位于染色体上,细胞质基因不位于染色体上。

×
3.摩尔根在实验室培养的红眼雄果蝇中首次发现了白眼性状,该性状来自基因重组。 (  )
提示:摩尔根在实验室培养的红眼雄果蝇中首次发现了白眼性状,该性状来自基因突变。
4.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  )
5.性染色体上控制性状的基因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的遗传方式是伴性遗传。 (  )
×


6.让非芦花雄鸡和芦花雌鸡杂交,可通过性状判断子代鸡的性别。 (  )
7.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都比X染色体短小。 (  )
提示:人类的Y染色体都比X染色体短小,果蝇的Y染色体都比X染色体大。

×
8.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的基因在体细胞中不存在等位基因。 (  )
提示: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的基因在雄性体细胞中不存在等位基因,在雌性体细胞中存在等位基因。
9.孟德尔和摩尔根都是通过测交实验验证其假说。 (  )
×

知识点4 人类的遗传病
1.携带遗传病致病基因的个体一定患遗传病,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一定不患遗传病。 (  )
提示:携带遗传病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患遗传病,如携带隐性致病基因的Aa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不患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
2.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  )
提示: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3.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单基因遗传病高。 (  )
4.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  )
5.性染色体异常患者可通过基因检测进行产前诊断。 (  )
提示:性染色体异常患者可通过细胞培养,进行染色体分析来诊断。
×


×
6.近亲结婚的双方携带的致病基因较其他人多,因此近亲结婚会增加后代遗传病的发病率。 (  )
提示:近亲结婚的双方携带相同隐性致病基因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近亲结婚会增加后代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7.抗维生素D佝偻病女患者的父亲和母亲可以都正常。 (  )
提示: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患者的父亲和母亲至少一方是患者。
×
×
事实概述类
1.已知玉米籽粒的糯和非糯是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为了确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某研究人员将糯玉米纯合子与非糯玉米纯合子(两种玉米均为雌雄同株)间行种植进行实验,果穗成熟后依据果穗上籽粒的性状,可判断糯与非糯的显隐性。若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非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糯植株上全为糯籽粒,非糯植株上既有糯籽粒又有非糯籽粒 非糯植株上只有非糯籽粒,糯植株上既有糯籽粒又有非糯籽粒
2.某非糯性水稻产生的花粉既有糯性的又有非糯性的现象,是否属于性状分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不属于。性状分离是指杂合子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非糯性水稻产生的糯性与非糯性两种花粉属于雄配子,不属于性状分离
原因分析类
1.孟德尔验证实验中用隐性纯合子对F1进行测交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隐性纯合子产生的配子只含有隐性基因,分析测交后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即可推知被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
2.让灰色长翅雌雄果蝇杂交,子代雌雄果蝇均出现灰色长翅∶灰色残翅∶白色长翅∶白色残翅=6∶2∶3∶1。试分析出现该分离比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①控制灰色、白色和长翅、残翅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或“控制灰色、白色和长翅、残翅的两对等位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②灰色(显性)纯合果蝇致死(或“含有灰色基因雌雄配子不能结合”)
3.科学家将耐盐植物的耐盐基因成功导入小麦体内,结果发现一批植物自交后代耐盐∶不耐盐=3∶1,另一批植物自交后代耐盐∶不耐盐=15∶1。请你解释这一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自交后代耐盐∶不耐盐=3∶1的植物其亲本只在一条染色体上导入了耐盐基因。自交后代耐盐∶不耐盐=15∶1的植物其亲本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导入了耐盐基因
判断依据类
1.果蝇眼睛的颜色野生型均为红眼,经基因突变产生的隐性性状中有白眼和朱红眼,控制白眼、朱红眼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让白眼雌果蝇与朱红眼雄果蝇杂交,后代雌果蝇全为野生型红眼,雄果蝇全为白眼。据该实验结果判断,白眼基因与朱红眼基因________(填“是”或“不是”)等位基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不是 若互为等位基因,杂交后代雌果蝇为朱红眼或白眼,不可能出现野生型红眼
2.等位基因A和a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假定某女孩的基因型是XAXA或AA,其祖父的基因型是XAY或Aa,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或Aa,外祖父的基因型是XAY或Aa,外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或Aa。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该女孩的2个显性基因A来自祖辈4人中的具体哪两个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可判断该女孩两个XA中的一个必然来自祖辈中的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不能 女孩AA中的一个A必然来自父亲,但因为祖父和祖母都含有A,故无法确定父亲传给女儿的A是来自祖父还是祖母;另一个A必然来自母亲,也无法确定母亲传给女儿的A是来自外祖父还是外祖母 (2)祖母 该女孩的一个XA来自父亲,而父亲的XA一定来自祖母
实验设计类
1.研究者在两个纯种的小鼠品系中均发现了眼睛变小的隐性突变个体,欲通过一组杂交实验确定这两个隐性突变基因是否为同一基因的等位基因,请设计杂交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让两个纯种品系的小鼠杂交,观察子代的性状。若子代都是眼睛变小,则突变的两个基因为同一基因的等位基因;若子代的眼睛正常,则突变的两个基因不是同一基因的等位基因
2.果蝇翅膀的形状有卷翅和正常翅,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研究表明卷翅基因具有如下遗传特性:卷翅基因为显性,并且有纯合致死效应。现有卷翅雄果蝇、正常翅雌果蝇和正常翅雄果蝇,请设计实验证明卷翅基因的遗传特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让卷翅雄果蝇与正常翅雌果蝇杂交得到F1,再让F1中卷翅雌、雄果蝇相互交配(或F1中卷翅雌果蝇与亲代卷翅雄果蝇杂交),F2果蝇出现卷翅∶正常翅=2∶1,则证明卷翅基因为显性,并且有纯合致死效应
(教师用书独具)
已知某种昆虫的有眼(A)与无眼(a)、正常刚毛(B)与小刚毛(b)、正常翅(E)与斑翅(e)这三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三个纯合品系:①aaBBEE、②AAbbEE和③AABBee。假定不发生染色体变异和染色体互换,A/a、B/b、E/e这三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请以上述品系为材料,设计实验来确定这三对等位基因是否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实验思路:让①和②杂交、①和③杂交、③和②杂交。得到的子一代自交,观察子二代的表型。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各杂交组合的F2中均出现四种表型,且比例为9∶3∶3∶1,则可确定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
4.实验室里有3瓶不同基因型的红眼果蝇,分别装有红眼雄蝇和两种不同基因型的红眼雌蝇,请设计实验方案,鉴别上述3瓶果蝇的基因型(显性基因用B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先根据第二性征鉴别确定三瓶果蝇的性别,若为雄性红眼果蝇,则该瓶果蝇基因型为XBY,再用该红眼雄性果蝇分别与另两瓶中的红眼雌性果蝇交配,观察统计子代雄果蝇的眼色。若子代雄果蝇都为红眼,则该瓶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若子代雄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则该瓶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
阶段滚动检测(四)
(教师用书独具)
一、单项选择题
1.(2024·湖北重点中学联考)核酸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化合物,当用蛇毒磷酸二酯酶处理小鼠核酸时,得到的产物是5′-核苷酸(五碳糖的5′位连接磷酸)的混合物,当用牛脾磷酸二酯酶处理小鼠核酸时,产物是3′-核苷酸(五碳糖的3′位连接磷酸)的混合物。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上述两种酶分别处理核酸均可得到4种水解产物
B.蛇毒磷酸二酯酶发挥作用的机理是提高反应所需的能量
C.上述实验证明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相应分子形成核酸
D.小鼠体内的核酸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并且可以与蛋白质相结合

C [小鼠的核酸有DNA和RNA,蛇毒磷酸二酯酶处理小鼠核酸时,得到的产物是5′-核苷酸,因而可得到8种水解产物(4种5′-核糖核苷酸和4种5′-脱氧核糖核苷酸);当用牛脾磷酸二酯酶处理小鼠核酸时,产物是3′-核苷酸,因而可得到8种水解产物(4种3′-核糖核苷酸和4种3′-脱氧核糖核苷酸),A错误。蛇毒磷酸二酯酶发挥作用的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不是提高反应所需能量,B错误。用两种磷酸二酯酶处理的结果不同,产物分别为5′-核苷酸(五碳糖的5′位连接磷酸)和3′-核苷酸(五碳糖的3′位连接磷酸),因而上述实验证明核苷酸是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C正确。小鼠体内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而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D错误。]
2.(2024·安徽适应性测试)细胞各部分结构既分工又合作,共同执行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内质网是一个内腔不相通的膜性管道系统,与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有关
B.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维状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C.生物膜系统由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构成,具有相同的组成成分、结构和功能
D.细胞核具有核膜、核仁等结构,核膜上的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被动运输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B [内质网是由膜围成的管状、泡状或扁平囊状结构连接形成一个连续的内腔相通的膜性管道系统,是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A错误。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着细胞的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B正确。在细胞中,许多细胞器都有膜,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
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C错误。细胞核具有核膜、核仁等结构,核膜上的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不属于被动运输,D错误。]
3.(2024·广州检测)如图所示为小肠上皮细胞,其中 SGLT1、GLUT2、Na+-K+泵都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小肠上皮细胞面向肠腔一侧的细胞膜突起形成微绒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葡萄糖依靠SGLT1蛋白进入细胞时,需要消耗能量
B.细胞膜上的Na+-K+泵具有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
C.核糖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功能受损会影响细胞膜上GLUT2的数量
D.葡萄糖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内环境和K+由内环境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相同

D [葡萄糖依靠Na+驱动的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进入细胞时,需要细胞膜外有高浓度的Na+,该过程需要消耗Na+的化学势能,A正确;Na+-K+泵也是ATP水解酶,酶能降低某些化学反应活化能,B正确;GLUT2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其合成过程与核糖体、线粒体有关,因此核糖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功能受损会影响细胞膜上GLUT2的数量,C正确;葡萄糖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内环境是协助扩散,K+由内环境进入小肠上皮细胞需要载体蛋白、消耗ATP,是主动运输方式,D错误。]
4.为验证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小组取若干支试管,加入等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和过氧化氢酶溶液,在最适温度条件下测得O2释放量的变化如图中实线所示。重复实验时,在A、B、C、D四点,改变反应条件测得O2释放量的变化如图中虚线所示。不考虑过氧化氢自身分解的情况。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A点时,可能是加入了重金属
B.B点时,可能是加入了过氧化氢酶
C.C点时,可能是适当地降低了温度
D.D点时,可能是加入了过氧化氢酶

D [A点后,O2释放量不再增加,可能是酶失活导致的,重金属能引起蛋白质变性失活,A正确;B点后,O2的最大释放量不变,但是速率增大,可能是增加了酶量所致,B正确;题图实线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测得的,C点后,反应速率降低,可能是降低了反应温度,导致酶的活性降低所致,C正确;D点后,O2的最大释放量变大,可能是加入了过氧化氢溶液(底物)所致,D错误。]
5.(2024·甘肃适应性测试)作物种子贮藏过程中的损耗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抑制作物种子的呼吸作用是减少损耗的有效手段。研究表明,作物种子呼吸速率与其含水量密切相关,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子含水量低时,呼吸速率微弱的原因是种子的自由水含量较少,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
B.种子含水量高时,呼吸速率增强的原因是种子的自由水含量增加,细胞代谢水平增强
C.种子含水量降至14%以下时,呼吸速率微弱的原因是种子的结合水含量较少,细胞线粒体损伤
D.种子含水量升至16%左右时,作物1种子较作物2种子更耐贮藏

B [种子含水量低时,呼吸速率微弱的原因是种子的自由水含量较少,但细胞并未发生质壁分离,A错误;种子含水量高时,呼吸速率增强的原因是种子的自由水含量增加,细胞新陈代谢旺盛,B正确;种子含水量降至14%以下时,呼吸速率微弱的原因是种子的结合水含量相对较多,代谢较慢,C错误;种子含水量升至16%左右时,作物2种子呼吸速率较低,更耐贮藏,D错误。]
6.(2024·山东潍坊五县联考)许多生物的隐性等位基因很不稳定,会以较高的频率逆转为野生型。玉米的一个基因A决定果实中产生红色素;等位基因a1或a2不会产生红色素(A对a1、a2为显性)。a1在玉米果实发育中较晚发生逆转,且逆转频率高;a2较早发生逆转,但逆转频率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a1自交后代成熟果实红色和无色之比为3∶1
B.a1a1自交后代成熟果实表现出有数量较少的小红斑
C.a2a2自交后代成熟果实表现出有数量较多的大红斑
D.a1a2自交后代成熟果实一半既有小红斑又有大红斑

D [Aa1自交后AA∶Aa1∶a1a1=1∶2∶1,由于a1在玉米果实发育中较晚发生逆转,且逆转频率高,因此后代成熟果实红色和无色比例不为(大于)3∶1,A错误; 由于a1在玉米果实发育中较晚发生逆转,且逆转频率高,因此a1a1自交后代成熟果实表现为有数量较多的小红斑,B错误;由于a2较早发生逆转,但逆转频率低,因此a2a2自交后代成熟果实表现为有数量较少的大红斑,C错误;a1a2自交后代为a1a1∶a1a2∶a2a2=1∶2∶1,因此后代成熟果实一半既有小红斑又有大红斑,D正确。]
7.(2024·湖北武汉模拟)一对夫妇生育了三胞胎男孩,其中两人是同卵双生。下表是20年后三人某些特征的调查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男孩 特征     Ⅰ Ⅱ Ⅲ
身高 180 cm 173 cm 172 cm
ABO血型 B AB B
习惯用手 左利手 ? ?
注:ABO血型由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控制;习惯用手由另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右利手相对于左利手为显性,不考虑变异。
A.男孩Ⅰ和Ⅲ最可能为同卵双生,其判断依据是ABO血型
B.身高的差异可以说明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生物的性状
C.若父母都是右利手,则Ⅱ是右利手的概率是75%
D.若父母都是右利手,则Ⅲ是左利手的概率为25%

D [同卵双生的两个男孩基因型相同,男孩Ⅰ和Ⅲ最可能为同卵双生,其判断依据是ABO血型,二者均为B型血,A正确;男孩Ⅰ和Ⅲ最可能为同卵双生,基因型相同,但是二者身高差异较大,身高的差异可以说明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生物的性状,B正确;习惯用手由另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右利手相对于左利手为显性,若用B/b表示相关基因,则男孩Ⅰ的基因型为bb,若父母都是右利手,则父母的基因型均为Bb,则Ⅱ是右利手(B_)的概率是3/4即75%,C正确;结合C选项的分析,若父母都是右利手,二者的基因型均为Bb,男孩Ⅰ和Ⅲ最可能为同卵双生,男孩Ⅰ为左利手,则Ⅲ是左利手的概率为100%,D错误。]
8.(2024·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家蚕的体色由多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野生型家蚕的体色为白色。在实验中偶然获得两种黄体色纯合突变品系M和N,研究者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
实验一:M与野生型正反交,F1均为黄体色; F1随机交配,F2中黄色∶白色=3∶1
实验二:M与N杂交,所得F1与野生型杂交,F2中黄色∶白色=3∶1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M的黄体色是单基因隐性突变的结果
B.控制M黄体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C.控制M和N的黄体色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D.M与N杂交, F1随机交配, F2中黄色∶白色=15∶1

D [M与野生型正反交,F1均为黄体色,说明黄色对于白色为显性,根据F2中黄色∶白色=3∶1,说明M可能是单基因显性突变,A错误;若M黄体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设M基因型为ZAW或 ZAZA,野生型为 ZaZa或ZaW,无论正反交,F1中的雄性均为ZAZa,但正反交F1中雌性基因型不同,为ZAW或ZaW(且也为白色),B错误;M与野生型正反交结果相同,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控制M和N的黄体色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实验二中,设M基因型为
AAbb,N基因型为aaBB,F1为AaBb,只能产生Ab和aB两种配子,且比例为1∶1,因此与野生型测交后代F2全为黄色,不符合题干,故控制M和N的黄体色基因只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C错误;M与N杂交,F1基因型为AaBb,F2中白色占1/16,其余均为黄色,黄色∶白色=15∶1,D正确。]
9.(2024·潍坊期中)番茄的圆形果和长形果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A、a表示),单一花序和复状花序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B、b表示)。利用三种不同基因型的番茄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第二组杂交结果即可推测出圆形果和单一花序是显性性状
B.①、②和③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和AaBb
C.通过以上两组杂交结果可以判断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D.取第一组子代番茄自由交配,后代中圆形果复状花序占比为3/16

D [通过第一组杂交结果圆形果×长形果→全是圆形果可推测圆形果是显性性状,第二组杂交结果圆形果×长形果→子代圆形果∶长形果=1∶1,无法推测出圆形果是显性性状;第二组单一花序×单一花序→子代单一花序∶复状花序=3∶1,可以推知单一花序为显性性状,A错误。通过第一组杂交结果圆形果×长形果→子代是圆形果可以推出①基因型AA、②基因型为aa,再根据另一组性状单一花序×单一花序→子代单一花序∶复状花序=3∶1,可以推出基因型为Bb×Bb,故①的基因型为AABb,②的基因型为aaBb,根据第
二组杂交结果可知③的基因型为AaBb,B错误。第二组子代结果圆形果∶长形果=1∶1,单一花序∶复状花序=3∶1,但未出现3∶1∶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但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C错误。①(AABb)×②(aaBb)→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1∶2∶1,且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子代番茄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Ab∶aB∶ab=1∶1∶1∶1,子代番茄自由交配,后代中圆形果复状花序(A_bb)占比为1/4×1/4(AAbb)+1/4×1/4×2(Aabb)=3/16,D正确。]
10.(2024·湖南雅礼中学检测)小鼠的毛色与毛囊中黑色素细胞合成的色素有关,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色素合成机理如图所示。现有一只白色雄性小鼠,与两只基因型不同的棕黄色雌鼠杂交后得到的子代情况如表所示(子代个体数足够多)。通过子代表型及比例不能得到对应结论的是(  )
选项 两只雌鼠的子代表型及比例 可得出的结论
A 全为黑色 黑色∶白色=1∶1 亲代白色雄鼠能表达黑色素合成酶
B 黑色∶棕黄色=1∶1 黑色∶棕黄色∶白色=1∶1∶2 基因B/b、D/d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选项 两只雌鼠的子代表型及比例 可得出的结论
C 全为黑色 黑色∶白色=1∶1 子代黑色小鼠的基因型相同
D 黑色∶棕黄色=1∶1 黑色∶棕黄色∶白色=1∶1∶2 子代棕黄色小鼠一定为杂合子
B [选用两只基因型不同的棕黄色雌鼠B_dd杂交,子代小鼠表型及比例分别是全为黑色和黑色∶白色=1∶1,则说明白色雄性小鼠基因型为bbDD,所以白色雄鼠能表达黑色素合成酶,A正确。白色雄性小鼠bb_ _与棕黄色雌鼠B_dd杂交,子代小鼠表型及比例为黑色∶棕黄色=1∶1、黑色∶棕黄色∶白色=1∶1∶2,则说明白色雄性小鼠基因型为bbDd,雌性小鼠为B_dd,则无论B/b、D/d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都会有相同的结果,B错误。由于白色雄性小鼠为bb_ _,棕黄色雌鼠为B_dd,若
两组子代小鼠表型出现黑色,可判断黑色小鼠的基因型一定为BbDd,C正确。由于白色雄性小鼠为bb_ _,棕黄色雌鼠为B_dd,若子代小鼠表型出现黑色∶棕黄色=1∶1,则亲本基因型为bbDd、BBdd,棕黄色子代基因型为Bbdd;若子代为黑色∶棕黄色∶白色=1∶1∶2,则亲本基因型为bbDd、Bbdd,子代棕黄色基因型为Bbdd,所以子代棕黄色小鼠一定为杂合子,D正确。]
11.(2024·安徽联合检测)某家鸡有等位基因A/a、R/r、T/t,其中A/a控制黑色素的合成(AA与Aa的效应相同),与R/r共同控制羽色,与T/t共同控制喙色。育种工作者利用三种纯合亲本,即P1(黑喙黑羽)、P2(黑喙白羽)和P3(黄喙白羽)进行相关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实验 亲本 F1 F2
1 P2×P3 灰羽 7/16白羽,6/16灰羽,3/16黑羽
2 P1×P3 黑喙 9/16黑喙,4/16黄喙,3/16花喙(黑黄相间)
A.实验1中,F1灰羽个体的基因型为AaRrTt
B.实验1中,F2白羽个体的基因型有5种
C.实验2说明家鸡喙色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实验2中,F2花喙个体中杂合体占比为1/3

D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家禽羽色由A/a和R/r共同控制,实验1的F2中羽色表型有三种,比例为3∶6∶7,是9∶3∶3∶1的特殊分离比,因此F1灰羽个体基因型为AaRr,又因为亲本均为纯合子P2(黑喙白羽)×P3(黄喙白羽),因此F1灰羽个体基因型为AaRrTt,F2的黑羽和灰羽个体共占9/16,基因型为A_R_。白羽占7/16,基因型共5种,分别为aaRR(1/16)、aaRr(2/16)、AArr(1/16)、Aarr(2/16)和aarr(1/16),A、B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家禽喙色由A/a和T/t共同控制,实验2的F2中喙色表型有三种,比例为9∶3∶4,是
9∶3∶3∶1的变式,表明家禽喙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家禽喙色由A/a和T/t共同控制,实验2的F2中喙色表型有三种,比例为9∶3∶4,是9∶3∶3∶1的变式,F2中花喙个体(有黑色素合成)的基因型有两种,分别为AAtt(1/16)和Aatt(2/16),其中杂合体Aatt占比为2/3,D错误。]
12.(2021·浙江1月卷)小家鼠的某1个基因发生突变,正常尾变成弯曲尾。现有一系列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第①组F1雄性个体与第③组亲本雌性个体随机交配获得F2。F2雌性弯曲尾个体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  )
① 弯曲尾 正常尾 弯曲尾,正常尾 弯曲尾,正常尾
② 弯曲尾 弯曲尾 全部弯曲尾 弯曲尾,正常尾
③ 弯曲尾 正常尾 弯曲尾,正常尾 弯曲尾,正常尾
注:F1中雌雄个体数相同。
A.4/7   B.5/9   C.5/18   D.10/19

B [分析题表可知,由第②组中弯曲尾雌性个体与弯曲尾雄性个体杂交,F1的雌雄个体表现不同,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相关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又由F1中雌性个体全为弯曲尾,雄性个体中弯曲尾∶正常尾=1∶1,可推测控制尾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弯曲尾对正常尾为显性。设相关基因为A、a,则正常尾个体的基因型为XaY、XaXa,弯曲尾个体的基因型为XAXA、XAXa、XAY,由第①组中弯曲尾雌性个体与正常尾雄性个体杂交,F1中雌雄个体均为弯曲尾∶正常尾=1∶1,可推测第①组亲本基因型为
XAXa×XaY,则产生的F1中雄性个体基因型及比例为XAY∶XaY=1∶1;第③组中弯曲尾雌性个体与正常尾雄性个体(XaY)杂交,F1中雌雄个体均为弯曲尾∶正常尾=4∶1,由于亲本雄性正常尾(XaY)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Xa∶Y=1∶1,根据F1比例可推得亲本雌性弯曲尾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XA∶Xa=4∶1。若第①组F1雄性个体与第③组亲本雌性个体随机交配产生F2,已知第①组F1雄性个体中XAY∶XaY=1∶1,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XA∶Xa∶Y=1∶1∶2,而第③组亲本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
XA∶Xa=4∶1,则F2中雌性弯曲尾(XAXA、XAXa)个体所占比例为1/4×4/5+1/4×1/5+1/4×4/5=9/20,F2中雌性弯曲尾杂合子(XAXa)所占比例为1/4×1/5+1/4×4/5=5/20,因此,F2中雌性弯曲尾个体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5/20÷9/20=5/9。故选B。]
13.(2024·浙江1月卷)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 型,张翅(A)对正常翅(a)是显性,位于常染色体;红眼(B)对白眼(b)是显性,位于 X 染色体。从白眼正常翅群体中筛选到一只雌性的白眼张翅突变体,假设个体生殖力及存活率相同,将此突变体与红眼正常翅杂交,子一代群体中有张翅和正常翅且比例相等,若子一代随机交配获得子二代,子二代中出现红眼正常翅的概率为(  )
A.9/32 B.9/16
C.2/9 D.1/9

A [白眼正常翅群体中筛选到一只雌性的白眼张翅突变体,假设个体生殖力及存活率相同,将此突变体与红眼正常翅杂交,子一代群体中有张翅和正常翅且比例相等,推知雌性的白眼张翅突变体基因型为AaXbXb,红眼正常翅基因型为aaXBY,子一代群体基因型及比例为aaXBXb∶AaXBXb∶aaXbY∶AaXbY=1∶1∶1∶1,子一代随机交配获得子二代,子二代中出现红眼正常翅,即aaXBY和aaXBXb的概率:aa与Aa随机交配获得aa的概率为:3/4×3/4=9/16,XBXb与XbY随机交配得到XBY和XBXb的概率为:1×1/2=1/2,因此子二代中出现红眼正常翅,即aaXBY和aaXBXb的概率为:9/16×1/2=9/32,A正确,B、C、D错误。]
14.果蝇的翅型、眼色和体色3个性状由3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且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让一群基因型相同的果蝇(果蝇M)与另一群基因型相同的果蝇(果蝇N)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分别统计子代果蝇不同性状的个体数量,
结果如图所示。已知果蝇N表现
为显性性状灰体红眼。下列推断
错误的是(  )
A.果蝇M为红眼杂合体雌蝇
B.果蝇M体色表现为黑檀体
C.果蝇N为灰体红眼杂合体
D.亲本果蝇均为长翅杂合体

A [假设翅型、眼色和体色的基因分别用A、a,W、w和B、b表示。根据题意分析可知,M的基因型为AabbXwY或AabbXwXw,表现为长翅黑檀体白眼雄蝇或长翅黑檀体白眼雌蝇,A错误、B正确;N的基因型为AaBbXWXw或AaBbXWY,表现为长翅灰体红眼,控制灰体红眼的基因至少有一对为杂合,C正确;由于子代长翅∶残翅≈3∶1,所以亲本果蝇长翅的基因型均为Aa,为杂合子,D正确。]
15.(2024·福建厦门质检)某实验室保存有野生型和一些突变型果蝇,果蝇部分隐性突变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不考虑其他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翅外展黑檀体果蝇与野生型纯合果蝇杂交,F1自由交配,F2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
B.菱形眼雌蝇与野生型雄蝇杂交,F1中雄蝇均为野生型,雌蝇均为菱形眼
C.基因型为RuruEe的果蝇,减数分裂可能产生四种基因型的配子
D.痕翅果蝇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存在2个或0个r基因

B [由图可知,翅外展黑檀体果蝇的基因型为dpdpee,野生型纯合果蝇的基因型为DpDpEE,二者杂交的F1基因型为DpdpEe,且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所以F1自由交配,F2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A正确;由图可知,菱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XlzXlz,和野生型雄蝇XLzY杂交,F1的基因型为XLzXlz和XlzY,雌蝇表型为野生型,雄蝇表型为菱形眼,B错误;由图可知,基因型为RuruEe的果蝇,对应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
体上,正常情况下减数分裂可以产生RuE和rue两种配子,当发生(交叉)互换时,减数分裂可能产生RuE、rue、Rue和ruE四种基因型的配子,C正确;痕翅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rY,处于减数分裂Ⅱ的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此时Xr和Y已经分离,细胞中可能存在2个或0个r基因,D正确。]
二、不定项选择题
16.细胞呼吸过程中,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后,被丙酮酸脱氢酶(PDH)催化生成CO2和NADH。PDH的活性受代谢物和可逆磷酸化的双重调节。丙酮酸可抑制PDH激酶活性,而NADH则可抑制PDH磷酸酯酶活性,调节机制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酮酸分解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B.丙酮酸可促进ATP末端的磷酸基团移至PDH
C.PDH去磷酸化可导致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失去活性
D.丙酮酸与其产物可形成反馈调节来调控有氧呼吸过程


AD [丙酮酸分解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A正确;丙酮酸可抑制PDH激酶活性,而ATP水解过程需要PDH激酶的催化,同时伴随着ATP末端的磷酸基团移至PDH,可见丙酮酸可抑制ATP末端的磷酸基团移至PDH,B错误;PDH去磷酸化会恢复活性,即PDH去磷酸化过程引起的其空间结构发生的改变会导致其活性恢复,C错误;丙酮酸被丙酮酸脱氢酶(PDH)催化生成CO2和NADH,而丙酮酸可抑制PDH激酶活性,NADH可抑制PDH磷酸酯酶活性,可见丙酮酸与其产物可形成反馈调节来调控有氧呼吸过程,D正确。]
17.下图甲表示叶肉细胞中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A、B代表物质,下图乙表示叶绿体色素分离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是在图中①上进行的,而暗反应是在②中进行的
B.①上产生的B物质移动到②中参与C5和C3的还原
C.②中产生的NADP+移动到①上接受水光解产生的氢
D.图乙中色素带从上往下分别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ACD [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光反应是在图中①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而暗反应是在②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A正确;①类囊体薄膜上产生的B物质NADPH移动到②叶绿体基质中,参与C3的还原,形成糖类等有机物,B错误;②叶绿体基质中产生的NADP+移动到①类囊体薄膜上接受水光解产生的氢,C正确;叶绿体色素在滤纸上的分布,由上往下分别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D正确。]
18.(2025·潍坊开学联考)现有一株小籽粒的纯合突变株甲,将甲与野生型植株杂交,F1均为正常籽粒,F1配子的功能及受精卵活力均正常。利用F1进行下列杂交实验,统计正常籽粒与小籽粒的数量。已知来自母本的某些基因,在子代中无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F1(♂)×甲(♀)→正常籽粒∶小籽粒=3∶1
F1(♀)×甲(♂)→正常籽粒∶小籽粒=1∶1
A.来自母本的某些基因无功能,可能是发生甲基化所致
B.正常籽粒为显性性状,籽粒的性状可能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C.F1产生配子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但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F1自交,所结籽粒的表型及比例为正常籽粒∶小籽粒=13∶3


CD [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的一种,来自母本的某些基因无功能,可能是发生甲基化所致,A正确;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子一代表现出的是显性性状,纯合突变株甲与野生型植株杂交,F1均为正常籽粒,说明正常籽粒为显性性状,甲是隐性纯合子,由于F1(♂)×甲(♀)子代出现3∶1的分离比,是1∶1∶1∶1的变式,说明籽粒的性状可能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B正确;设相关基
因是A/a、B/b,则F1基因型是AaBb,产生配子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由实验一可知,F1做父本产生的配子是AB∶Ab∶aB∶ab=1∶1∶1∶1,实验二可知F1做母本由于某些基因无功能,故产生可育配子AB∶Ab∶aB∶ab≠1∶1∶1∶1,F1自交,正常籽粒∶小籽粒≠13∶3,D错误。]
19.某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如下,基因检测发现致病基因d有两种突变形式,记作dA与dB。Ⅱ1还患有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性染色体组成为XXY)。不考虑新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Ⅱ1性染色体异常,是因为Ⅰ1减数分裂Ⅱ时X染色体与Y染色体不分离
B.Ⅱ2与正常女性婚配,所生子女患有该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概率是1/2
C.Ⅱ3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儿子患有该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D.Ⅱ4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子女不患该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 [由题意可知,Ⅱ1患有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性染色体组成为XXY),且其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患者,结合系谱图分析可知,其基因型为XdAXdBY,Ⅰ1的基因型为XdAY,Ⅰ2的基因型为XDXdB(D为正常基因),不考虑新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Ⅱ1性染色体异常,是因为Ⅰ1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X与Y不分离,形成了XdAY的精子,与基因型为XdB的卵细胞形成了基因型为XdAXdBY的受精卵,A错误;由A项分析可知,Ⅰ1的基因型为XdAY,Ⅰ2的基因型为XDXdB,则Ⅱ2的基因型为XdBY,正常女性的基因型
可能是XDXD、XDXdA、XDXdB,故Ⅱ2与正常女性(基因型不确定)婚配,所生子女患有该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概率不确定,B错误;由A项分析可知,Ⅰ1的基因型为XdAY,Ⅰ2的基因型为XDXdB,则Ⅱ3的基因型为XdAXdB,与正常男性XDY婚配,所生儿子基因型为XdAY或XdBY,均为该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C正确;由A项分析可知,Ⅰ1的基因型为XdAY,Ⅰ2的基因型为XDXdB,则Ⅱ4的基因型为XDXdA,与正常男性XDY婚配,则所生子女中可能有基因型为XdAY的该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男性患者,D错误。]
20.(2024·湖南雅礼中学模拟)果蝇的红眼与朱红眼、有眼与无眼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一只红眼雌果蝇与一只朱红眼雄果蝇杂交(后代数量足够多),F1雌性个体中有红眼和无眼,雄性个体全为红眼,让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F2,F2的表型及比例如下表:
表型 红眼 朱红眼 无眼
雌性个体 15/64 5/64 12/64
雄性个体 24/64 8/64 0
某同学依据上述结果提出假说:①控制红眼和朱红眼的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为显性性状;②控制有眼和无眼的基因(B/b)仅位于X染色体上,有眼为显性性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取F1红眼雌果蝇与亲本雄果蝇杂交,可验证分离定律
B.依据假说②,F1雌果蝇不可能出现无眼,与实验结果不符,假说②不成立
C.控制有眼和无眼的基因(B/b)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D.亲本雌果蝇基因型为AAXBXb,雄果蝇基因型为aaXBYb



ABC [F1红眼雌果蝇基因型为Aa,亲本雄果蝇基因型为aa,两者杂交可验证分离定律,A正确。F1、F2无眼果蝇只出现在雌性个体中,推测该性状一定在性染色体上:若只在X染色体上(非同源区段),则F1雌性不能出现无眼,假说②不成立;若X和Y染色体上都有,则亲代雄性X染色体上必为b,才可能出现XbXb无眼雌性,得出控制有眼与无眼的B(b)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B、C正确。根据上述推理可知亲本雌果蝇基因型为AAXBXb;雄果蝇基因型为aaXbYB,D错误。]
三、非选择题
21.(12分)(2024·重庆巴蜀中学期中)各国科学家都极为重视人工光合作用的研究,为此有研究者从菠菜中分离类囊体(TEM),并将其与16种酶一起包裹在油包水液滴中构成人工光合系统(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工光合系统光照后,有ATP、NADPH产生,并且生成了有机物,证明了该系统能进行光合作用。其中光反应发生在__________
________。与叶肉细胞相比,该系统不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理过程),因此有利于积累更多的有机物。
类囊体或
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
TEM
(2)图乙是验证G酶对人工光合系统有效性的实验结果示意图。
①本实验通过测量______________的变化,从而检测G酶作用的有效性。
NADPH浓度
②上述实验分为组1~4,除按图乙所示进行相应自变量处理外,同等条件下还需在油包水液滴中分别加入图甲中等量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1起对照作用,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2检测结果高于组3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其所催化的反应速率呈正相关。
有机物1
NADP+
确保NADPH浓度的变化
是TEM和G酶引起的(或排除TEM和G酶以外的因素对NADPH浓度的变化产生影响)
缺少G酶,
TEM产生的NADPH积累
一定范围内G酶浓度
[解析] (1)类囊体(TEM)含有光合色素和酶,是光反应的场所,该系统是人工模拟的光合作用的场所,不同于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该系统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2)①结合图甲可知,G酶是催化NADPH分解的酶,因此验证G酶的活性,可以用NADPH浓度作为检测指标。②结合图甲,有机物1、NADPH与G酶催化有关,NADP+是合成NADPH的底物,因此应加入有机物1、NADP+;组1仅加入NADPH,起对照作用,组1的作用是确保NADPH浓度的变化是TEM和G酶引起的;缺少G酶,TEM产生的NADPH积累,因此组2检测结果高于组3。③结合图乙,组4的G酶浓度最大,NADPH的浓度最低,说明一定范围内G酶浓度与其所催化反应的速率呈正相关。
22.(12分)(2024·湖南长郡中学月考)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约占食用油产量的60%。我国育种学家发现某大豆叶柄突变体,可以增加植株下层叶片的光能吸收比例进而提高产量。同时尝试用大豆黄化叶突变体来分析控制大豆叶绿体合成的基因的作用机理。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用某纯合黄化叶突变体与正常叶植株杂交,F1均为正常绿叶植株,自交后F2中绿叶、黄化叶植株分别为271株、89株。现将F2中的绿叶植株自交,并收获种子种植,其后代中黄化叶的比例为________。
1/6
(2)科研人员将偶然发现的叶柄超短突变体经过多代自交纯化,得到两种纯合突变体d1和d2。已知控制d2的叶柄超短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为探究d1叶柄超短基因的位置,现将二者杂交后代F1自交,统计F2性状分离比。
①预期一:若F1均为叶柄正常,F2叶柄超短∶叶柄正常为7∶9,则d1和d2叶柄超短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填“分离”或“自由组合”)定律,且叶柄超短均为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突变。
自由组合
隐性
②预期二:若F1均为叶柄正常,F2叶柄超短∶叶柄正常为1∶1,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则控制d1和d2叶柄超短基因的位置关系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两条染色体上(或同一对染色体上的两个突变基因)
(3)DNA中存在一些简单重复序列标记(简称SSR标记),不同来源的DNA中的SSR特异性强、稳定性高,常用于DNA分子标记。科研人员扩增出以下实验若干个体中的SSR序列,用于确定控制d1叶柄超短基因的位置,电泳结果如图所示:
请根据电泳图中结果推测(2)中的预期______(填“一”或“二”)正确,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2叶柄超短个体的SSR与亲本d1的7号染色体相同,与11号染色体上的SSR无关联,说明d1叶柄超短基因在7号染色体上,又已知控制d2的叶柄超短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二者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故预期一正确
[解析] (1)由题意可知,黄化叶突变体相对于正常绿叶植株为隐性突变体,且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故F2中的绿叶植株自交后代中黄化叶植株的比例为1/6。(2)①d1和d2杂交,F1均为叶柄正常,F2叶柄超短∶叶柄正常为7∶9(1∶3∶3∶9的变形),说明d1和d2叶柄超短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为隐性突变。②若F2叶柄超短∶叶柄正常为1∶1,说明F1的两对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d1和d2叶柄超短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d1和d2杂交,F1为杂合性状正常,F1自交产生的子
代基因型中,无论是d1基因纯合还是d2基因纯合,都表现叶柄超短性状,则F2表现1∶1的性状分离比。(3)分析电泳图可知,F2叶柄超短个体的SSR与亲本d1的7号染色体相同,与11号染色体上的SSR无关联,说明d1的叶柄超短基因在7号染色体上。又已知控制d2的叶柄超短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二者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故预期一正确。
23.(10分)(2024·河南省适应性测试)翻毛鸡羽毛反卷、皮肤外露,散热性好,是我国南方地区饲养的优质鸡种之一。羽毛反卷程度由等位基因A、a控制,翻毛是显性性状。羽色的金羽和银羽是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b控制。上述两对性状在雏鸡阶段均表现出显著差别。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某研究小组进行如下实验,结果见下表。
实验 亲本 F1
♀ ♂ ♀ ♂
① 翻毛银羽 正常毛金羽 轻度翻毛金羽 轻度翻毛银羽
② 轻度翻毛银羽 正常毛金羽 轻度翻毛金羽∶正常毛金羽=1∶1 轻度翻毛银羽∶正常毛银羽=1∶1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实验可以判断等位基因B、b位于______(填“常”或“性”)染色体上,银羽是_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羽色和羽毛反卷程度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定律。
(2)实验①中亲本雌鸡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实验②中F1雄鸡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

显性
自由组合
AAZBW 
AaZBZb、aaZBZb
(3)实验①中的F1个体随机交配,仅从羽毛反卷程度和羽色分析(不分雌雄):F2的表型有______种,F2中与F1表型不同的个体占比为________。雏鸡在早期雌雄难辨,为挑选最适合我国南方地区的优质蛋鸡,F2中的轻度翻毛银羽雌鸡和轻度翻毛金羽雄鸡杂交,应从杂交后代中选育表型为____________的雏鸡。
6
1/2
翻毛金羽
[解析] (1)实验①雌性银羽和雄性金羽杂交,子代雌性均为金羽,雄性均为银羽,雌雄表型不同,说明与性别有关,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B、b存在于性染色体上,由于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分析可知银羽为显性性状。实验①雌性翻毛与雄性正常毛杂交,子一代无论雌雄均表现为轻度翻毛,说明控制该性状的A、a基因存在于常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羽色和羽毛反卷程度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题干信息“羽毛反卷程度由等位基因A、a控制,翻毛是显性性状”,实验①雌性翻毛与雄性正常
毛杂交,子一代无论雌雄均表现为轻度翻毛,所以亲本雌鸡控制羽毛反卷程度的基因型为AA。由小问1可知,金羽为隐形性状,且基因B、b存在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雌性银羽基因型为ZBW。综合分析实验①中亲本雌鸡的基因型为AAZBW。实验②雌性表型为轻度翻毛银羽,雄性为正常毛金羽,根据子代轻度翻毛∶正常毛=1∶1以及雌性全为金羽,雄性全为银羽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ZBW和aaZbZb,因此实验②中F1雄鸡的基因型为AaZBZb、aaZBZb。(3)实
验①亲本的基因型为AAZBW和aaZbZb,所以F1基因型为AaZbW、AaZBZb,F1个体随机交配,仅从羽毛反卷程度和羽色分析(不分雌雄),用分离定律的思路求解:Aa和Aa杂交,子代有翻毛、轻度翻毛和正常毛三种表型,ZbW和ZBZb杂交,子代有金羽和银羽两种表型,综合分析F2的表型有6种。F1基因型为AaZbW、AaZBZb表型为轻度翻毛金羽和轻度翻毛银羽,用分离定律的思路求解:Aa和Aa杂交,子代有翻毛∶轻度翻毛∶正常毛=1∶2∶1,ZbW和ZBZb杂交,子代金羽∶银羽=1∶1,F2中与F1表型不同的个体占比为1/2×1
=1/2。题干信息“翻毛鸡羽毛反卷、皮肤外露,散热性好,是我国南方地区饲养的优质鸡种之一”,为挑选最适合我国南方地区的优质蛋鸡,因此需要的是翻毛雌鸡。F2中的轻度翻毛银羽雌鸡AaZBW和轻度翻毛金羽雄鸡AaZbZb杂交,雌鸡均表现为金羽,因此应从杂交后代中选育表型为翻毛金羽的雏鸡。
24.(10分)(2024·山东菏泽一模)某实验室在野生型纯合果蝇群体中发现多只裂翅突变体(裂翅基因用A或a表示)。为了研究其遗传特点,把它们作为亲本之一进行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
杂交实验 亲代 子一代
① ♀裂翅×野生型♂ 裂翅(184,♀93,♂91);正常翅(187,♀92,♂95)
② ♀野生型×裂翅♂ 裂翅(162,♀82,♂80);正常翅(178,♀88,♂90)
(1)野生型基因突变为裂翅突变体,则裂翅突变属于______性突变。根据表中实验结果可知,裂翅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中实验①②为正反交实验,子一代表型比例与性别无关
(2)经研究发现裂翅基因纯合致死,该裂翅基因所在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存在一个隐性纯合致死基因(b),裂翅突变体在遗传学上被称为双平衡致死系。裂翅突变体果蝇间随机交配,F1全为裂翅。
①在图中黑点旁标注该双平衡致死系果蝇的相应基因(两条竖线代表一对同源染色体,四个黑点表示四个基因位点)。
②让裂翅红眼雌性突变体与正常翅白眼雄性野生型个体杂交(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用D/d表示),F1雌雄果蝇中均有红眼和白眼,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让F1果蝇自由交配,F2中正常翅白眼果蝇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
AaBbXDXd、aaBBXdY
9/28
③已知非紫眼和紫眼分别由2号染色体上基因E、e控制,欲探究裂翅基因是否位于2号染色体上,研究人员利用纯合正常翅紫眼果蝇与双平衡致死系的非紫眼果蝇杂交,F1有裂翅非紫眼和正常翅非紫眼两种果蝇,将F1裂翅非紫眼果蝇与亲本正常翅紫眼果蝇进行杂交,若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裂翅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若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裂翅基因不位于2号染色体上。
裂翅非紫眼∶正常翅紫眼=1∶1
裂翅非紫眼∶裂翅紫眼∶正常翅非紫眼∶正常翅紫眼=1∶1∶1∶1
[解析] (1)据表格可知,裂翅和野生型杂交,后代雌雄中都是裂翅∶正常翅=1∶1,相当于测交,亲代应该是一个是杂合子,一个是隐形纯合子,据题干中信息可知,野生型是纯合子,那么裂翅是杂合子,因此裂翅是显性性状,属于显性突变。表中实验①②为正反交实验,子一代雌雄中表型是一致的,即表型比例与性别无关,说明裂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2)①裂翅基因是显性基因,纯合(AA)致死,还存在一个隐性纯合致死基因(b),裂翅突变体在遗传学上被称为双平衡致死系,裂翅突变体果蝇间随机交配,子代全为裂
翅,那么裂翅突变体中相应基因见答案。②裂翅为显性,纯合致死,裂翅和正常翅基因存在于常染色体上,裂翅突变体为AaBb,红眼和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让裂翅红眼雌性突变体与正常翅白眼雄性野生型个体杂交,F1雌雄果蝇中均有红眼和白眼,说明亲代雌性为红眼杂合子,雄性为隐性纯合子,因此亲代的基因型为AaBbXDXd、aaBBXdY,F1中雌性个体基因型为1/2AaBB、1/2aaBb;1/2XDXd、1/2XdXd,雄性个体基因型为1/2AaBB、1/2aaBb;1/2XDY、1/2XdY,让F1果蝇自由交配,只考虑翅型,F1能产生配子
及比例为1/4AB、2/4aB、1/4ab,后代中出现AA或者bb都是致死个体,因此成活个体中裂翅和正常翅比例为(1/4×2/4+1/4×1/4+2/4×1/4+1/4×1/4)∶(2/4×2/4+1/4×2/4+2/4×1/4)=6∶8=3∶4;只考虑眼色,F1能产生雌配子及比例为1/4XD、3/4Xd,雄配子及比例为1/4XD、1/4Xd、2/4Y,后代中出现白眼(XdXd、XdY)比例为3/4×1/4+3/4×2/4=9/16;因此F2中正常翅白眼果蝇出现的概率为4/7×9/16=9/28。③纯合正常翅紫眼果蝇aaBBee与非紫眼AaBbEE的双平衡致死系果蝇杂交,F1裂翅非紫眼的基因型为AaBBEe,与
亲本正常翅紫眼果蝇aaBBee杂交(此时后代不可能出现bb纯合致死,则不需要考虑B或b基因),即是AaEe与aaee杂交,若紫眼基因在2号染色体上,符合分离定律,A和E在一条染色体上,a和e在另一条染色体上,子代裂翅非紫眼∶正常翅紫眼=1∶1;若紫眼基因不在2号染色体上,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子代裂翅紫眼∶裂翅非紫眼∶正常翅紫眼∶正常翅非紫眼=1∶1∶1∶1。
25.(11分)(2024·金科大联考)对于果蝇眼色的遗传,科学家曾进行了相关实验:取正常砖红眼(显性纯合)果蝇,经过处理得到朱红眼、杏黄眼突变体,已知这两种眼色突变体仅由一对基因发生隐性突变而来(不考虑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若有两对隐性突变则为白眼。假设后续杂交实验不发生变异,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确定某群体中不同个体的朱红眼性状是由相同基因突变还是不同基因突变而来,可以取多对__________果蝇相互杂交,若后代都是______________,则是不同基因突变得来的,同时也可说明基因和性状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红眼
砖红眼
基因和性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2)若控制朱红眼和杏黄眼的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一只朱红眼果蝇和一只杏黄眼果蝇相互交配,F2的表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砖红眼∶朱红眼∶杏黄眼∶白眼=9∶3∶3∶1或砖红眼∶朱红眼∶杏黄眼=2∶1∶1
(3)若控制朱红眼和杏黄眼的基因一对在常染色体、一对在X染色体上,可利用如下方案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朱红眼基因所在的位置:取一只纯合朱红眼雌果蝇和一只纯合杏黄眼雄果蝇杂交,若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朱红眼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若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朱红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
(4)若朱红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杏黄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上述(3)中子代相互交配,F2雄性表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雌雄都是砖红眼
雌性是砖红眼,雄性是朱红眼
砖红眼∶朱红眼∶杏黄眼∶白眼=3∶1∶3∶1
[解析] (1)为了确定某果蝇群体中不同个体的朱红眼性状是相同基因突变还是不同基因突变得来的,可以取多对朱红眼果蝇相互杂交,若后代都是砖红眼,则是不同基因突变得来的,由此可说明基因和性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2)若控制朱红眼和杏黄眼的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可能位于一对常染色体或位于不同对常染色体上。用一只朱红眼果蝇和一只杏黄眼果蝇相互交配,F2的表型及比例是砖红眼∶朱红眼∶杏黄眼∶白眼=9∶3∶3∶1或砖红眼∶朱红眼∶
杏黄眼=2∶1∶1。(3)若控制朱红眼和杏黄眼的基因一对在常染色体、一对在X染色体上,可设计一次杂交实验判断朱红眼基因所在的位置:取一只纯合朱红眼雌果蝇和一只纯合杏黄眼雄果蝇杂交,若雌雄都是砖红眼,则朱红眼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若雌性是砖红眼,雄性是朱红眼,则朱红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4)若朱红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杏黄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上述(3)中子代相互交配,F2雄性表型及比例是砖红眼∶朱红眼∶杏黄眼∶白眼=3∶1∶3∶1。
谢 谢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