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 启用前
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 一、阅读(70分)
(一) 阅读Ⅰ (本题共 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而孕育、形成和发展而来的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集 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的真实写照。它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有着特色鲜明 的地域性、风格迥异的艺术性,体现出各族人民在观念、情感、视听审美经验上的差异,也全面反映了各 族人民不同的风俗习惯、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民间艺术是各族人民对生命的最真实的感悟、对自然最真 切的感知、对生活最朴实的写照。
传统民间艺术地位堪忧。 一是传统民间艺术走向 “ 消亡” 。20世纪以来,各地政治、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从农业大国逐步走向工业大国,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空间受到挤压。所谓的 “ 文明” 与 “ 落后” 、“ 流 行” 与 “ 传统” 相互交错,中国传统文化在这场变革中受着极大的冲击。现如今,大家更多思考的都是如 何改变、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加上流行艺术的普及,挤压了传统艺术存在的空间,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 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长年致力于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冯骥才先生曾在 不同场合指出:“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每一分钟都在流失。” 他呼吁:“ 我们现在要跟每一分钟赛跑!” 但是谁 来充当民间艺术的 “ 守护神” ?这是一个沉重但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二是传统民间艺术后继乏人。如桐 乡长年流传的说唱艺术 “ 三跳” ,当年老艺人演出唱满茶楼,只可惜弹指间,“ 至今唯有鹧鸪飞” 。曾对 “ 三 跳” 的发展和兴盛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许多老艺人都已作古,一些经过几代艺人锤炼加工、精辟生动、贴近 生活、幽默风趣的好书目也逐渐失传,后继乏人,会演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作为桐乡的文化艺术遗产,“ 三 跳” 拥有悠久的历史和高贵的艺术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第 1页/共 13页
学校音乐教育日趋 “ 西化” 。学校音乐教育中对传统民间艺术传承的缺失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旧的 传承模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传统民间艺术在中国的主体地位动摇的现状令人担忧。
学校音乐教育中传统民间艺术缺失。长期以来,历史和社会的种种原因,学校音乐教育未能把传承中 国传统民间艺术作为重要的职责。无论是《课标》的设计还是课程实施,都不同程度地忽视地方音乐,不 能有效利用地域音乐文化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音乐学家樊祖荫曾说过:“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孕育着他们 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精髓,是这个民族和国家人才培养的土壤。民族文化的教育是对人的本源的、根本的教 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失衡。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大多是以师徒口耳相传的形式,或 以民间艺术社团组织的形式来进行传承的,但这些传承方式现在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要。长久以来学校音 乐教育对民族文化、传统民间艺术资源的忽视现象是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现象已引起各国教育文化部门的 高度重视。挖掘传统文化艺术资源、重视学校教育中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发展 的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未来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传统民间艺术的主体地位动摇。20世纪前半叶外强入侵,西乐随之传入,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巨大冲 击。曾经传统艺术一度被认为是 “ 四旧” “ 封建” “ 老土” 。我们的音乐理论的基础是西方的,理论教学 系统是西方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几乎断层。由于西方音乐教育及价值观的影响,我们的 传统民间艺术的心理学、音乐美学、音乐价值观被摒弃。拥有几千年发展历程的中国民间艺术成为 “ 昨日” ,直接加剧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滞后现象。
材料二:
在高等教育中传承民族民间艺术有什么意义呢?
(摘编自郑芸《传统民间艺术传承问题探讨》)
首先,在高等教育中融入民间艺术,有助于收集、挖掘、整理和研究地方民间艺术。 一直以来,民间 艺术都没有得到良好的传承,人们忽略了对其的重视。民间艺术缺少相关的文献资料,也没有充足的学科 资源。而高校的责任和使命就是科研工作,在师资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这有助于推动民间 艺术的发展,为民间艺术构建相应的发展框架,有助于从历史和现状方面,对地方民间艺术进行系统分析, 为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相关文献和学科理论。
其次,在高等教育中引入民间艺术,有助于高素质人才履行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的重要使命,有助于 从根本上解决培养传承人才的问题。目前发展和继承民间艺术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专业人才和提高群众对 民间艺术的普遍认同,如果脱离了教育这一载体,民间艺术就难以得到良好的传承。高等教育以大学生为 培养对象,以发展地方经济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为目标,所以高等教育应当开展普遍性、高层次的民间 艺术教育,如此有助于通过传承主流文化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继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的接班人。此外,
第 2页/共 13页
还有助于民族艺术文化的振兴和弘扬,传承和延续传统民族文化。
最后,在高等教育中引入民间艺术,可以为艺术教育带来更多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学校办学基础的夯 实。民间艺术的主要特点就是地域性,各地的地域文化各不相同,同时也具有不同的民俗生活,所以各地 也具有风格和体系不同的民间艺术。经过时代的变迁,各地都具有了多样化的民间艺术,各地都具有制作 经验丰富、制作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这些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教学资源。高校应当从分布和演变方面入 手,加强对民间艺术资源的了解和熟悉,如此有助于此类资源的充分利用,保证民间艺术教育具有充足的 办学基础。
(摘编自刘刚《探讨高等教育中传承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种艺术形式,全面反映了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精 神风貌和价值取向。
B. 20世纪以来,在政治、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流行艺术普及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影响,传统民间艺 术走向 “ 消亡” 。
C.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长期以来仅靠师徒口耳相传的形式或以民间艺术社团组织的形式来传承,这些方式已 无法适应新时代。
D. 各地具有多样化的民间艺术,也具有制作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这些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是高等教育最 重要的教学资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桐乡的说唱艺术 “ 三跳” 后继乏人,许多老艺人去世,一些好书目失传,随着时间流逝,“ 三跳” 正不 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B. 学校音乐教育中传统民间艺术缺失,传统民间艺术的旧传承模式已失去其价值,传统民间艺术在中国的 主体地位动摇。
C. 挖掘传统文化艺术资源、重视学校教育中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承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发展的最关键、最迫 切的任务。
D. 在高等教育中引入民间艺术有助于培养人才,因此发展和继承民间艺术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在高等教育中 引入民间艺术。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 “ 传统民间艺术地位堪忧” 的一项是( )
A. 惠山泥人是江苏无锡的传统民间艺术,其中 “ 大阿福” 的形象广为人知。如今,原本的传统手工作坊被 模具加工厂替代,惠山泥人市场鱼龙混杂。
B. 瑞昌竹编的代表性传承人田先敏将竹编工艺打入国际市场,产品远销数十个国家,他还传授竹编技艺给
第 3页/共 13页
厂里职工和残疾人,推动非遗文化传承。
C. 竹琴是四川(重庆)的一种曲艺形式,随着表演竹琴的前辈们接连谢世、在世艺人年事已高以及社会的 快速发展,竹琴的生存空间愈发狭小。
D. 以往深受人们喜爱的毛猴工艺品是老北京的特色民间艺术,但在当下的北京城,懂得毛猴制作工艺的人 寥寥无几,许多年轻人甚至都未听闻过毛猴。
4.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走向衰落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 高校应如何传承传统民间艺术呢?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二) 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① 路遥
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 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地上没一丝风尘;河里的青蛙纷纷跳上岸,没命地向两 岸的庄稼地和公路上蹦蹿着。天闷热得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地平 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 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
这时候,高家村高玉德当民办教师的独生儿子高加林,正光着上身,从村前的小河里蹚水过来,几乎 是跑着向自己家里走去。他是刚从公社开毕教师会回来的,此刻,浑身大汗淋漓,① 汗衫和那件漂亮的深 蓝的确良夏衣提在手里,匆忙地进了村,上了畔,一头扑进了家门。他刚站在自家窑里的脚地上,就听见 外面传来一声低沉的闷雷的吼声。
他父亲正赤脚片儿蹲在炕上抽旱烟,一只手悠闲地捋着下巴上的一撮白胡子。他母亲颠着小脚往炕上 端饭。
老两口见儿子回来,两张核桃皮皱脸立刻笑得像两朵花。他们显然庆幸儿子赶在大雨之前进了家门。 同时,在他们看来,亲爱的儿子走了不是五天,而是五年;像是从什么天涯海角归来似的。老父亲立刻凑 到煤油灯前,笑嘻嘻地用小指头上专心留下的那个长指甲打掉了一朵灯花,满窑里立刻亮堂了许多。他喜 爱地看着儿子,嘴张了几下,也没有说出什么来。老母亲赶紧把端上炕的玉米面馍又重新端下去,放到锅 台上,开始张罗着给儿子炒鸡蛋,烙白面饼;她还用她那爱得过分的感情,跌跌撞撞走过来,把儿子放在 炕上的衫子披在他汗水直淌的光身子上,嗔怒地说:“ 二杆子!操心凉了!
高加林什么话也没说。他把母亲披在他身上的衣服重新放在炕上,连鞋也没脱,就躺在了前炕的铺盖 卷上。他脸对着黑洞洞的窗户,说:“ 妈,你别做饭了,我什么也不想吃。”
第 4页/共 13页
老两口的脸顿时又都恢复了核桃皮状,不由得相互交换了一下眼色,都在心里说:娃娃今儿个不知出 了什么事,心里不畅快?一道闪电几乎把整个窗户都照亮了,接着,像山崩地陷一般响了一声可怕的炸雷。 听见外面立刻刮起了大风,沙尘把窗户纸打得啪啪响。
老两口愣怔地望了半天儿子的背影,不知他倒究② 怎啦。
“ 加林,你是不是身上不舒服?” 母亲用颤音问他,一只手拿着舀面瓢。 “ 不是 ……” 他回答。
“ 和谁吵架啦?” 父亲接着母亲问。 “ 没……”
“ 那倒究怎啦?” 老两口几乎同时问。
唉!加林可从来都没有这样啊!他每次从城里回来,总是给他们说长道短的,还给他们带一堆吃食: 面包啦,蛋糕啦,硬给他们手里塞;说他们牙口不好,这些东西又有“ 养料” ,又绵软,吃到肚子里好消 化。今儿个显然发生什么大事了,看把娃娃愁成个啥!高玉德看了一眼老婆的愁眉苦脸,顾不得抽烟了。 他把烟灰在炕栏石上磕掉,用挽在胸前纽扣上的手帕揩去鼻尖上的一滴清鼻涕,身子往儿子躺的地方挪了 挪,问:“ 加林,倒究出了什么事啦?你给我们说说嘛!你看把你妈都急成啥啦!” 高加林一条胳膊撑着, 慢慢爬起来,身体沉重得像受了重伤一般。他靠在铺盖卷上,也不看父母亲,眼睛茫然地望着对面墙,开 口说:“ 我的书教不成了 ……”
“ 什么?” 老两口同时惊叫一声,张开的嘴巴半天也合不拢了。加林仍然保持着那个姿势,说:“ 我的 民办教师被下了。今天会上宣布的。” “ 你犯了什么王法?老天爷呀 ……” ② 老母亲手里的舀面瓢一下子掉 在锅台上,摔成了两瓣。
“ 是不是减教师哩?这几年民办教师不是一直都增加吗?怎么一下子又减开了?” 父亲紧张地问他。
“ 没减 ……” “ 那马店学校不是少了一个教师?” 他母亲也凑到他跟前来了。“ 没少 ……” “ 那怎能没 少?不让你教了,那它不是就少了? ” 他父亲一脸的奇怪。高加林烦躁地转过脸,对他父母亲发开了火:“ 你 们真笨!不让我教了,人家不会叫旁人教?
老两口这下子才恍然大悟。他父亲急得用瘦手摸着赤脚片,偷声缓气地问:“ 那他们叫谁教哩? “ 谁?谁!再有个谁!三星③ ! 高加林又猛地躺在了铺盖上,拉了被子的一角,把头蒙起来。
老两口一下子木然了,满窑里一片死气沉沉。
这时候,听见外面雨点已经急促地敲打起了大地,风声和雨声逐渐加大,越来越猛烈。窗户纸不时被 闪电照亮,暴烈的雷声接二连三地吼叫着。外面的整个天地似乎都淹没在了一片混乱中。高加林仍然蒙着 头,他父亲鼻尖上的一滴清鼻涕颤动着,眼看要掉下来了,老汉也顾不得去揩;那只粗糙的手再也顾不得 悠闲地捋下巴上的那撮白胡子了,转而一个劲地摸着赤脚片儿。他母亲身子佝偻着伏在炕栏石上,不断用
第 5页/共 13页
围裙擦眼睛。③ 窑里静悄悄的,只听见锅台后面那只老黄猫的呼噜声。
外面暴风雨的喧嚣更猛烈了。风雨声中,突然传来了一阵 “ 轰隆轰隆” 的声音——这是山洪从河道里 涌下来了。足足有一刻钟,这个灯光摇晃的土窑洞失去了任何生气,三个人都陷入难受和痛苦中。
(有删改)
【注】①故事发生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陕北高原,主人公高加林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当上了民办小学的 教师,他很热爱、珍惜这份工作,但不久他的工作就被人顶替了。②倒究:陕北方言,究竟的意思。 ③三 星: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加林每次从城里回来都会给父母带吃食,这一细节体现出他对父母 孝顺,也与此次回家的异常形成 鲜明对比。
B. 父亲刚开始时 “ 悠闲地捋着” 白胡子,在知道高加林丢工作之后 “ 一个劲地摸着赤脚片儿” ,这些描写 有助于刻画父亲的形象。
C. “ 老两口几乎同时问” 这句话旨在体现父母间形成的默契,表明父母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相似的 思想和行为。
D. 当得知高加林丢了工作后,父亲顾不上揩鼻涕,母亲 “ 不断用围裙擦眼睛” ,可见儿子丢工作这件事给 父母的打击也很大。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 “ 提” “ 进” “ 上” “ 扑进” 等词语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高加林丢掉工作后回 家时的情形。
B. 句子②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舀面瓢被 “ 摔成了两瓣” 的细节写出了当母亲得知高加林丢了工作后她内 心的愤怒和不甘心。
C. 句子③运用了以动衬静 手法,用老猫的呼噜声衬托窑洞内的寂静,写出了高加林一家人都陷入了无声 的悲痛之中。
D. 小说的语言通俗易懂,平淡质朴,又多处使用陕北方言,既具有地域特色,展现了地域文化,又符合小 说中人物的形象。
8. 小说结尾描写暴风雨和山洪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9. 这篇小说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都展示了人生中的痛苦,但这痛苦截然不同,请简要分析其不 同点。
(三) 阅读Ⅲ(本题共 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第 6页/共 13页
材料一 :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
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 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 太 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乃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
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 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 十八年, 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 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 太宗尝谓侍臣曰: “ 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 藉此人,共康时政也。”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有删改)
材料二: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①。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 薄之。 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
客汴,为浚仪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
(中书侍郎)岑文本谓所亲曰:“ 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可损益,听之② ,令人忘倦。苏、 张、终、贾③ 正应此耳。然鸢肩火色④ ,腾上必速,恐不能久。” 俄迁治书侍御史,兼知谏议大夫,检校晋
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 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 帝 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 以飞白书赐周曰:“ 鸾凤冲霄,必假羽翼;
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⑤ 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 疾甚,周取所上章奏悉焚之。曰:“ 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 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 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选自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有删改)
[注] ①窭狭:贫穷窘迫。 ② :形容文章或言谈连绵不尽。③苏、张、终、贾:苏秦、张仪、终 军、贾谊。④鸢肩火色:两肩上耸,面有火色。 ⑤消渴:消渴病,即糖尿病。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周既职兼 A两宫B处事平C允 D甚获E当时之誉 F又以本 G官H摄吏部尚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 与 “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 “ 舍” 意思不同。
B. “ 凡四度遣使催促” 中的 “ 凡” 与成语 “ 自命不凡” 中的 “ 凡” 意思不同。
C. “ 乡人以无细谨,薄之” 与 “ 不终岁,薄产累尽” (《促织》)两句中的 “ 薄” 意思不同。
第 7页/共 13页
D. “ 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 与 “ 则足以拒秦” (《阿房宫赋》)两句中的 “ 以” 意思和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命令百官上书谈论朝政得失,马周为常何陈述了二十多件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事,让常何上奏。 B. 唐太宗与马周交谈,非常高兴,让他在门下省当值,授予他监察御史一职,马周后来官至中书舍人。
C. 唐太宗出征辽东,留下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子即位后,马周暂代吏部尚书,晋升为银青光禄大 夫。
D. 马周在病重时把以前上奏的奏章全部焚烧,因为他不愿像管仲、晏子那样通过指责君主的过失来博取身 后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
(2)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
14.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马周的形象。
(四) 阅读Ⅳ(本题共 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 雁帖寒云次第飞① 纳兰性德
雁帖② 寒云次第飞,向南犹自怨归迟。谁能瘦马关山道,又到西风扑鬓时。
人杳杳,思依依,更无芳树有乌啼。凭将扫黛③ 窗前月,持向今宵照别离。
【注】①此词具体写作时间尚待考证,但从内容来看,应当写于词人出行途中。 ②帖:同 “ 贴” ,贴 近、靠近。③扫黛:用青黑色的颜料画眉。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雁帖寒云次第飞” 描写了大雁排列整齐、依次南飞的情景,表现了词人自由惬意的心境。 B. “ 向南犹自怨归迟”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雁情感,借大雁委婉地表达词人的情感。 C. “ 谁能瘦马关山道,又到西风扑鬓时” 两句刻画了词人在关山道跨马奔波、秋风扑面的形象。 D. “ 更无芳树有乌啼” 以景衬情,渲染了氛围;“ 芳树” 指美丽的树木,“ 乌啼” 指乌鸦的叫声。
16. 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从离人和思妇的角度来写思念之情,请分别简要分析上片和下片是如何抒发思 念之情的。
(五)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第 8页/共 13页
( 1)杜甫《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的雄浑景象。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两句指出了国家安定与“ 德义” 之间的关系。
(3)“ 草” 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是古诗词中频繁出现的一个文学意象,如“ , ” 。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 3小题, 10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人读了很多书,自以为会 ① ,却很可能说不出来,写得不好——满肚子的知识倒不出来, 是什么原因呢?关键就在于缺乏写作的训练,知识和思想没有成为有机思维的一部分。
知识的内化不是死记硬背、硬盘式地“ 储存记忆” ,而是靠 “ 网络化检索” 。什么叫网络化检索?就 是读书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积极的处理,通过重组、分类、对话、标签、批判式思考,进入你的知识网络。 这个知识网络互相联系,彼此嵌合,读的书越多,这张网会越大,形成井然有序的“ 分类框架” 。当你读 一本新书时,这张网会将新知“ 网” 入其中。脑子里的这种知识网络,就像长在身体里的图书馆,平时退 隐入背景,形成“ 缄默知识” ,用时可随时分类检索,形成 ② 的联想和提示效果。读书的过程就像
绕远路“ 结网” ,这个网足够大,才能网住新知,避免白读了书。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0. 《红楼梦》中贾府的人物众多,关系复杂。请根据“ 知识网络” 的特点,简要谈谈你记忆贾府众多人物
的方法。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 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与唐朝诗人孟浩然一样,在春天,不少人容易嗜睡、犯困,我国古代 ① 。
在中医看来,“ 春困” 是人体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自然反应,而非疾病。中医认为,春季属木, 与肝脏功能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负责身体气机的调畅和情绪的平衡。春季阳气上升,肝气随之茂盛。若 肝气顺畅,则人愉悦精神;若肝气不畅,则人容易犯“ 春困” 。《黄帝内经》提到:“ 肝气主春 ……肝若疏泄, 则精神爽利。” 这说明“ 春困” 与肝气的疏泄有着直接的关系。
② 多睡就不再犯困了吗?中医认为,克服春困最重要的是顺从自然变化规律,做到起居有 常。春季阳气初生,人体也应顺应自然规律,调整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以 助阳气的生发。此外,春季宜 ③ ,如散步、慢跑、打太极等,这些运动有助于肝气的疏泄和气
第 9页/共 13页
血的流通,能增强体质,减少春困之感。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 字。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 意。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浪潮中,有人热衷寻找捷径,追求弯道超车;也有人选择放慢脚步,以 “ 笨拙” 的 姿态深耕细作——他们相信慢工出细活,守拙方见真章。那些用时间沉淀的坚持、用耐心打磨的付出终将 铺就通往成功的坚实道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字
第 10页/共 13页
绝密* 启用前
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 一、阅读(70分)
(一) 阅读Ⅰ (本题共 5小题, 19分)
【 1~5 题答案】
【答案】 1. C 2. A
3. B 4. ①社会变革的冲击。
②传承方式的局限。
③后继乏人的困境。
④学校教育的缺失。
⑤西方文化的影响。 5. ①发挥高校科研优势。高校利用自身师资和教学环境优势,收集、挖掘、整理 和研究地方民间艺术,为民间艺术构建发展框架,提供相关文献和学科理论。
②培养传承人才。高等教育可开展普遍性、高层次的民间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知能力,培 养高素质人才来履行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的使命。
③利用民间艺术资源。高校应了解和熟悉民间艺术资源的分布和演变,充分利用民间艺术及民间艺人这些 资源,夯实民间艺术教育的办学基础。
(二) 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 16分)
【 6~9 题答案】
【答案】6. C 7. B
8. ①暴风雨和山洪的猛烈喧嚣,烘托了高加林一家人沉重、痛苦的心情;
②象征着高加林人生中遭遇的重大打击和命运的残酷;
③与开头的闷热、乌云等环境描写呼应,使结构完整;
第 11页/共 13页
④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氛围,突出人生的艰难。
9. ( 1 )这篇小说中的痛苦是外部环境造成的,是高加林因工作被顶替而遭遇的人生挫折,源于社会现实的 不公和权力的压迫,是具体的、现实的痛苦;
( 2 )《我与地坛(节选)》中的痛苦主要是内在的,是史铁生因残疾而产生的对生命意义的困惑、对命运的
追问,是精神层面的、深刻的生命痛苦。
(三) 阅读Ⅲ(本题共 5小题, 20分)
【 10~14 题答案】
【答案】 10. BDF 11. D 12. C
13.
( 1)马周机智善辩,善于敷陈奏对,能深刻认识事物的要害,所以他的行动措施没有不切中事理的。
(2)旅店的主人不搭理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独自饮用,众人都对他感到惊异。
14. ①马周出生寒微,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
②马周机智善辩,观察事情敏捷迅速,性情谨慎周到。
③马周评论他人能秉公直言,性情豁达豪放,不拘小节。
(四) 阅读Ⅳ(本题共 2小题, 9分)
【 15~16 题答案】
【答案】15. A 16. ①上片从离人角度,以大雁南飞 “ 怨归迟” 起兴,借瘦马奔波、西风扑鬓的形象,直 接抒发旅途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思念;
②下片从思妇角度,通过 “ 人杳杳,思依依” 等描写,写思妇对离人的牵挂,以窗前月寄托思念,借景抒 情,表达深切的离别之苦。
(五)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 17 题答案】
【答案】 ① . 吴楚东南坼 ② . 乾坤日夜浮 ③ . 思国之安者 ④ . 必积其德义 ⑤ . 六朝旧事
随流水 ⑥ . 但寒烟衰草凝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乱花渐欲迷 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 3小题, 10分)
【 18~20 题答案】
【答案】 18. ①厚积薄发 ②信手拈来
第 12页/共 13页
19. ①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把 “ 读书的过程 ” 比喻成 “ 绕远路‘ 结网 ’ ” , · 读书的过程 ” 是本体,“ 绕远 路‘ 结网’ ” 是喻体,“ 像” 是比喻词。
② “ 读书的过程” 指对知识进行处理的过程,使知识成为有机思维的一部分,这个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生 动形象地阐释了读书的特点。
20. ①根据人物名字特点来记忆人物。贾府人物众多,主要涉及五代人。第一代人名字与“ 三点水” 有关; 第二代人是代字辈,名字中有一个“ 代” 字;第三代人名字与“ 反文旁” 有关;第四代人男性名字与“ 王” 有关,女性名字都带“ 春” 字;第五代人名字与“ 草字头” 有关。
②根据四大家族之间的姻亲关系来记忆人物。贾母是第二代人贾代善的夫人,代表了史家,第三代人贾政 的夫人王夫人代表了王家,王夫人的妹妹薛姨妈代表了薛家。如此种种,人物关系逐渐明朗。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 10分)
【 21~22 题答案】
【答案】21. ①就有“ 春困” 的说法
②如何克服春困
③进行适量的运动 22. 春季阳气上升,肝气随之旺盛。若肝气顺畅,则人精神愉悦;若肝气不畅,则人 容易犯“ 春困” 。
三、写作(60分)
【 23 题答案】 【答案】略
第 13页/共 1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