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春期六校期末7月质量检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一、阅读(70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态度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是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鳢孕别之时,闹苦、毒药不入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从天道的角度而言,人与万物都处于气化过程的某个环节,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依赖,统一于一个生命共同体之中。可以说,人与万物在本然的、自在的和物理的意义上处于失生状态。如果人类承担起对天地的道义责任,将会使人与自然实现一种自为意义上的更加繁荣的共生状态,其理想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从物的个体性和特殊性出发,虽然人与万物共为一体,但二者存在对立的关系和利益上的冲突。《周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万物都在气的运行过程中获得自己的规定性和同一性,在气化过程中,每个个体要实现自已生命的本性,就不得不利用他者所提供的各类条件,故万物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和敌对的对待关系。儒家认为自然向人类呈现出两个面,一是“天行有常”的一面,“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天的运行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人和自然都要服从同样的规律,这是人类可以感知、学习和效法的。二是天的“神化”的一面,自然万物相互作用方式、机制具有神妙性和不可测度性。“神”是对变化的状态与性质的描述,同时也可视作自然界变化的动力,那是阴阳之气自身所具有的一种能动性力量。这种力量条贯畅达,流行于自然万物之中,形成一切生物及其生命过程。在今天看来,自然界中生态系统的演化和生态危机的发生仍然是以一种我们还没有充分理解的机制在进行。对自然的占有和控制一定会带来自然的不可避免的报复,就此而言,孔子所言的“畏天命”仍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顺应自然就应尊重事物固有的性质和发展规律,不我害万物的生命,让万物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使其各得其所、各遂其性。顺应自然就要顺应自然变化发展的时序和节律,春夏秋冬和日月、昼夜、末著的推移、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都是通过“时”来体现的。儒家理解的“时”就是自然的律令、气化的顺序和场景,并非纯物理意义上的抽象时间,而是有具体规定性的体现天道的时序和时节。《周易从哲理方面说明了人要做到“时中”并“与时借行”,而礼记·月令》具体规定了当政者每月应该做的事情。荀子提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需要不失其时,砍伐、摘捞等活动也要遵守时节,这是对大自然规律的一种顺应,也是基于此而对万物的合理保护。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不得不取用万物以作为自己的生活资料,但万物的一体性要求人们对万物的取用必须是合理的、有限度的。在取用万物的情景、次序、程度和心态上,应当体现出由人与万物的对立统一关系所带来的理性考量和价值关怀。儒家主张仁爱万物,又主张爱有差等。王阳明在传习录》说:“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宴宾客,心又思得。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思得。”与此同时,人在利用自然时应保持一种泛爱万物的共同体意识,有此意识,人的自我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存在,而是一个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大我。宇宙之内的事就是人自己分内的事情,“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见草木之推折而必有悯恤之心”“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这种仁爱之心能促成人类肩负起应有的道德责任,做到爱万物与有节制地取用万物的统一。(摘编自周广友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但认为对人和动物的爱存在差等之爱。B.“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说人与万物存在对立的关系和利益上的冲突。C.“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人和自然都要服从同样的规律,“畏天命”在当今仍有现实意义。D.荀子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春耕等不失其时,杀伐以时,这一做法在禹王时代就已开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荀子认为人的地位高于动物,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甚至为人所食,这与王阳明在传习录中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多处引用儒家经典言论,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体现了儒家对待自然的思想和观点。C.虽然人与万物之间存在着竞争和敌对的对待关系,但人类需要承担起对天地的道义责任。努力使人与自然实现共生状态。D.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存在,都是大自然的一分子,都应怀着仁爱之心有节制地对待万物,取用万物。3.请阅读下面四句名言,回答问题。(3分)①“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③“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王阳明④“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王阳明第 句符合材料二第三段的观点,理由是:4.请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5.儒家的“仁爱”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院落三生刘厦村里的空房子越来越多。院子还在,屋子还在,只是人走远了。屋里的旧床、旧柜、墙上的旧照片还在,院中的老荒、老树、随手扔在一旁的笤帚还在,但只有四季的风抚摸着这里的白天与黑夜,只有时光没有忘记告诉它树叶该绿了该黄了。在村里随便走走,就能看到很多常年带锁的门。我在不长的过道里就看到五个。还有四五个虽然没带锁,但也是空荡荡的,院中只住着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或许老人更像这个空院落的一部分,被一起遗忘了。很多老人都成了一个院子最后的留守者,用最后的岁月给予一个院子最后的陪伴。老人什么时候走,院子也就什么时候荒了。一块块地方荒芜了,就像一个个牙齿掉落了。我的村子,真的老了吗?我看见门前那一处被遗忘的院落,我活得虽然不够长,但已经见证了它的三生。那个院落的第一生,在我十一二岁之前,准确地说,我的童年看见了它第一生的结尾。那时候,胡同里的人家还没有翻盖新房,胡同还是弯弯曲面的。我家门前正好有一个弯,弯的那边就是那家人的墙头,墙头只有一人高,为了减轻墙头上半部分的重量而垒成镂空的,所以什么都挡不住。那家人的说话声会跑出来,拾掘杂物的碰撞声会跑出来,饭菜的味道会跑出来。多少个夏天的上午,我和几个孩子在门前玩儿,就看见那高出墙头好多的石榴花特别的红。那时的我也因为石榴花的美丽而觉得那个院落里的人一定特别幸福。后来,女婿的单位分了房子,老头去世了,老太太就跟着闰女进城了。从此,留在院中的只有那棵石榴树了。不知又过了多久,在一场大雨中,一声轰鸣,那个院落的墙头倒了。院中的石榴树、水缸、低矮的蓝砖房子都暴露在了胡同里,仿佛成了胡同的一部分,不再是谁的家,从那时候起,那个院落也进入了它的第二生。没有墙头的院子,被草占领了。窗前、水缸旁、倒塌的墙头上,草茂盛着,有的还会开出几朵小花。主人把它忘了,人们仿佛把它的主人忘了。只要别动把它占为已有的念头,它就是一片荒原。这个过道的人们把拆房留下的德条、椽子放在这里。不用的水缸在院里碍眼,也搬到这里······但也有不知趣的,将西瓜皮、烂菜叶、鸡骨头、洗衣服水、泪水倒进这里。这让我感叹,这一片废园竟有如此大的包容,那么多的垃圾、污物聚集,它依然年年青草茂盛,而且因为有食物,这里也成了野猫野狗的出入之地、蚊虫的乐园。冷落、蔑视和侮辱,反而让它生机勃勃。这里在变成荒原之后,竟长出了一棵槐树。它是砍掉的那棵树死而复生,还是谁将树枝插在这里,没有人知道它准确的来历。但它在废墟上,跟随着季节,准时发芽、开花,并在秋天,在路过的人的忽视中,落下所有的叶子,没几年,它就长得可以给路过的人乘凉了。它的第二生跟第一生相比,已经面目全非了。唯一的证物只有那棵石榴树和那三间低矮的蓝砖北屋。石榴树还会在初夏开花,花还是那么热烈,还会在中秋挂满裂开的石榴,除了偶尔有一两个忍不住诱惑的孩子和大人走进废园摘两三个,大多数都成了家雀、野雀的美味。而北屋就安静多了。没有锁的木门,抽丝的窗棂,反碱的墙,一遍遍被雨水冲刷着,被风雕刻着。沉默中经受着属于它的白天与黑夜。没有人进进出出,它就变得越来越神秘了。二十多年里,这个院落没有说过一句话。多少个春天的早晨,它在湿润中返青;多少个夏天的午后,它聆听着乘凉人的闲聊;多少个秋天的傍晚,它迎接着枚获的农车;多少个冬天的夜晚,它被白雪覆盖;多少个普通的日子中,它等待着放学的孩子打闹着回家;多少个春节,它看着各家各户在欢声笑语中挂起红灯笼。直到一天早晨,我被三轮车的轰鸣声吵醒。父亲说对门回来了,正收拾呢。那棵石榴树又在五月开花了,火红的小花看到久别的主人回来,仿佛在风中欢呼雀跃。没几天这里就干净了,重新恢复了尊严,又过了几天,顺着胡同边便站起来了高高的墙头,大门燥气派,黑铁门严肃,那棵树被关在了里面。面对全新的封闭,我看见,那个院落进入了它的第三生。这第三生却是更加荒凉。再没有扔东西的人进入这里,再没有小动物出入这里,这个院落再也参与不到别人的生活中,再也不能跟着别人的故事悲喜,再也见不到那些熟悉的人,下面的时间需要它自己度过,独自面对春去秋来。或许唯一的造访者只是飞鸟和流云了。那棵石榴树,在欢喜了一场后,面对孤独的因圆,是否低头垂泪呢。我听见,大提琴低沉的旋律在秋风中回荡。一年后并没有看到对门任何动静,人们有些不理解这家人如此折腾的意图了。好像只是主人在土地越来越值钱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幸运,急于向人们昭告这个地盘是他的财产。我看不见院里的孤独,却看见巨大的孤独在院外翻滚。人们心中刮起的那一阵阵小风,终于汇集成了浩荡的秋风,扫荡着整个村庄。无论多么热闹,如果没有人将梦放在这里,这里再热闹也是秋天的喧嚣。生活在此处和在异乡游走的人们,他们都将梦放在了远处。他们的梦什么时候能回来呢?我看见,这被遗忘的院落,就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她站在秋风中,默默地眺望着,眺望着。(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描写村里的空房子的现状,引出了对院落三生的叙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村庄老去的担忧。B.作者童年时觉得院落里的人很幸福,是因为看到高出墙头的石榴花特别红,文章以此突显孩子的无知。C.院落的第二生中,槐树的出现以及它的生长情况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不屈,也给院落带来了一些生机。D.文章结尾用“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来写被遗忘的院落,形象地写出了院落的寂落和作者对它的同情。7.关于文中描写院落第二生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院落被草占领,成为荒原,人们都将各种垃圾扔在这里,暗示了人们和院落主人关系很恶劣。B.槐树的来历没有人准确知道,它在废墟上生长着,与石榴树和北屋一起见证着院落的变化。C.院落的第二生因为有野猫野狗的出入、蚊虫的聚集以及茂盛的青草,所以并不完全显得寂寞。D.该部分不仅是作者的感受表达,也通过对院落环境的描绘,能引发读者对生命与变迁的思考。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院落三生”各自的特点。(4分)9.文章中说“我看不见院里的孤独,却看见巨大的孤独在院外翻滚”,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句话的内涵。(6分)(三)阅读 (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石钟乳。饵之最良者也。楚、越之山多产焉,于连于韶者,独名于世。连之人告尽焉者五载矣,以贡,则买诸他部。今刺史崔公至,逾月,穴人来以乳复告。邦人悦是祥也,杂然谣曰:“哦之熙熙,崔公之来。公化所彻,土石蒙烈。以为不信,起视乳穴。”穴人笑之曰:“是恶知所谓样耶?向吾以刺史之贪戾嗜利,徒吾役而不吾货也,吾是以病而给(给,欺也)焉。今吾刺史令明而志洁,先赖(赖,利也)而后力,欺诬屏息,信顺休洽,吾以是诚告焉。且夫乳穴必在深山穷林,冰雪之所储,豺虎之所庐。由而入者,触昏雾,打龙蛇。来火以知其物,摩绳以志其返。其勤若是,出又不得吾直,吾用是安得不以尽告?今而乃诚,吾告故也。何祥之为!”吾闻之曰:“谣者之样也,乃其所谓怪者也;笑者之非样也,乃其所谓真祥者也。君子之祥也,以政不以怪诚手物而信乎道人乐用命熙熙然以效其力。斯其为政也,而独非祥也欤!”(选自柳宗元(连山郡复乳穴记》,有删改)材料二:视驼所种树,或移桃,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有问之,对曰:“囊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举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思,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活,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鸵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拼,勒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飨婴以劳吏者,且不得眼,又何以善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息。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水。”传其事以为官戒也。(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有删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以政A不以怪B诚平物C而信乎道D人乐用E命F熙熙然G以H效其力。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逾,超过,与《送东阳马生序中“不敢稍逾约”的“逾”意思相同。B.实,名词作状语,与屈原列传中“其后楚日以削”的“日”用法相同。C.焉,语气词,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复驾言兮焉求”的“焉”意思不同。D.害,妨碍,与成语“趋利避害”“害群之马”中的“害”意思都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石钟乳是很好的滋补品,楚地、越地多有出产,连州和韶州所产尤其出名,但因产地偏僻而难以采集。B.州里的人认为已经绝迹近五年的石钟乳突然重现于世是一种吉祥的征兆,认为这与崔公的到来密切相关。C.采石者向世人故意隐瞒石钟乳实情,是因为他们不想再为钱采石,哪怕获得极高的报酬,也不愿前往。D.郭橐驼栽树苗时非常细心,栽好后却将其置于一旁,不过分干扰,以此顺应树木天性,使其自由生长。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束火以知其物,摩绳以志其返。(4分)(2)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4分)14.两则材料都充分体现了柳宗元因事明理的“针对性”文风,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3分)(四)阅读N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白发 白居易白发生来三十年,而今须鬓尽皤然。歌吟终目如狂叟,衰疾多时似瘦仙。八戒“夜持香火印,三光”朝念蕊珠篇。其余便被春收拾,不作闲游即醉眠。[注]①八戒,指佛教中的八种戒律,此处借指持斋诵经。②三光,指日、月、星三光,此处代指道教的经典。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也表达了他对于生命流逝的感慨。B.“瘦仙”描绘了诗人年老体衰、疾病缠身的形象,也蕴含了超脱世俗、淡泊名利之气。C.颈联两句运用互文手法,写诗人早晚都潜心于佛道修行,寻求心灵的寄托。D.“其余便被春收拾”运用比喻手法,写其他的时光都被春天打理得并井有条。16.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的哪些日常活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 ”两句写明月光辉四射,银河与明月一同映入湖水之中。(2)杜甫《客至中,“ . ”两句描写居住地清丽疏淡的景色,诗人与山水鸥鸟为伍,表现出诗人与世相隔的心境。(3)王老师在语文课上讲解“侧面烘托”表现手法,他从唐宋诗词中举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来表现音乐的句子:“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都具有“质而实绮,灌而实院”的特点,风格平淡自然,但造句用语却包含着许多深微精妙之处。陶渊明善于从视觉角度出发,事物的动态和色彩进行生动传神的叙写,这早已得到众多论者的决定。他从听觉角度出发,对声音的刻画和表现,也同样值得关注。总体看来,陶渊明诗文中所叙写的声音,大致体现出慷慨思凉及欢愉和谐两种情感基调。如果说前者是乱世志士的失意悲歌, ① 。它们分别代表了陶渊明内心世界的两个方面,犹如一首宏大交响乐的高低乐部,共同编织出陶渊明的心灵之歌。悲鸣与欢声,天籁与人籁,有声与无声,所有的这些声音在陶渊明笔下都指向一个更高远的范畴, ② 。陶渊明曾记载了他外祖父孟嘉的一则选事:“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近自然”。”这其实也代表了他自己的思想。琴瑟类的弦乐器与笛萧类的管乐器相比,制作所需的原材料种类更多,制作工艺也更为复杂,这样也就少了自然的真趣而多了人工的机巧。而歌唱所依拖的是人自身的喉舌唇齿,反求于己,不假外物,因此比管乐器等又胜一踌。这种观念和《庄子》中抱宽大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的说法是一致的,实质仍是对自然本真的看重和坚守。陶渊明说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庆幸自己归耕田园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栖息于声音世界当中,( ),欣然走过四时,坦然面对生死。他的声音观和 ③ ,是他人生旨趣与生命哲学的真实显现,也从某个侧面体现出他对中古文学发展的重要贡献。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4分)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0.文中第三段有多个错别字,请指出其中两个并修改。(2分)21.文中第四段画双横线句子中的引用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5分)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B.“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C.“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面知还”D.“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断言:“事不日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却有“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的记载。巴金在《鸟的天堂》中也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年春期六校7月质量检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B(“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说人与万物并行不悖,二者共存,统一于一个生命共同体之中)2.A(“观点是完全对立的”说法错误,荀子和王阳明都认为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但强调合理性和节制,不是完全对立的)3.②;理由:第②句和材料二第三段的观点都是要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第一空1分,第二空2分,意思对即可)4.①首先,指出人与自然的共生与对待关系:讨论了人与自然的共生状态及其对立关系,强调二者的相互依存与竞争。②接着,提出要尊重和敬畏自然:阐述了儒家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指出自然的规律性和神妙性。③然后,提出要顺应和保护自然:强调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提出按时节进行生产活动是对自然的顺应和保护。④最后,提出要合理利用自然:讨论了在合理利用自然时应体现的理性和价值关怀,主张在利用中保持对万物的仁爱。(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5.①“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不戕害万物的生命,让万物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使其各得其所、各遂其性。②顺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不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动物,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③主张人在利用自然时应保持一种泛爱万物的共同体意识,宇宙之内的事就是人自己分内的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6.B(“文章以此突显孩子的无知”分析错误,应该是体现了孩子的纯真)7.A(只有部分“不知趣”的人将各种垃圾扔在这里;“暗示了人们和院落主人关系很恶劣”过度解读)8.①第一生:完整与热闹,具有生活美感。②第二生:荒芜与自然,包容与神秘。③第三生:封闭与孤独,寂静与荒凉。(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9.①“我看不见院里的孤独”,是因为院落被高墙封闭,作者无法看到院内的具体情况,从表面上看,院内似乎与外界隔绝,没有了外界的干扰和喧嚣。②“巨大的孤独在院外翻滚”形象地表现了这种孤独感的强烈和广泛,不仅仅是院落或个人的孤独,而是整个乡村乃至社会变迁带来的孤独感在蔓延。(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10.BDF[(原文标点)以政不以怪,诚乎物而信乎道,人乐用命,熙熙然以效其力。]11.B(“早实以蕃”的“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其后楚日以削”的“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二者用法不同)12.C[C项曲解文意,由“向吾以刺史之贪戾嗜利,徒吾役而不吾货也,吾是以病而绐(绐,欺也)焉”可知,采石者隐瞒真相的原因在于刺史贪婪暴戾、贪恋钱财,只让他们劳作而不给报酬]13.(1)他们点着火把来辨认物品,系着绳子来标记返回的路线。(得分点:“知”“縻”“志”各1分,句意1分)(2)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呢!(得分点:“其实”“我若”“何能为”各1分,句意1分)14.①材料一针对地方官剥削采石者的事件,借采石者之口指出实行仁德政治的意义。②材料二针对为官者扰民疲民的现象,借种树者之口强调养民护民的方法。(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石钟乳,是滋补品中最好的一种。楚地、越地的山中多有出产,但在连州和韶州出产的,特别有名于世。连州的人已经报告说石钟乳采尽达五年了,为了进贡,只能从其他州县购买。现在刺史崔公到来,仅仅过了一个月,采石的人就来报告说石钟乳又出现了。州里的人都以这吉祥之事为乐,纷纷传唱着歌谣说:“百姓们兴高采烈,是因为崔公的到来。崔公的教化所到之处,土石都受到了感化变得刚烈。如果你们不相信,起来去看看那石钟乳的洞穴吧。”采石的人笑着对他们说:“你们哪里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吉祥呢?以前我们因为刺史贪婪暴戾、贪恋钱财,只让我们劳作而不给我们报酬,所以我们才因为生病而欺骗他们说石钟乳已经采尽了。现在我们的刺史清廉明智,先给予利益然后再让我们出力,欺骗和谎言都平息了,诚信和顺从之风盛行,所以我们才真心地告诉他实情。况且那石钟乳的洞穴必定在深山老林之中,是冰雪积聚之地,也是豺狼虎豹的巢穴。进去的人,要穿过昏暗的雾气,与龙蛇相遇。他们点着火把来辨认物品,系着绳子来标记返回的路线。他们如此辛劳,出来后又得不到应得的报酬,我们怎能不将实情全部告诉他们呢?现在他们确实诚信了,(一本作“现在让人确实感到诚信了”)所以我们才报告了实情。这哪里是吉祥之事啊!”我听了这件事后说:“传唱歌谣的人所说的吉祥,其实是他们所认为的怪异之事;而采石人所说的不吉祥,才是他们所说的真正的吉祥。君子的吉祥,在于政治清明不在于怪异之事,对事物真诚并且遵循道义,人们乐于听从命令,兴高采烈地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治理政事,难道这不是吉祥吗!”材料二:观察郭橐驼种的树,有的是移植来的,也没有活不成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的人,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平均,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它,不要再惦记它,离开后就不再去照看它。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用指甲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了还是活着,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呢!”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郭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好你们的小孩,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召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么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15.D(“运用比喻手法”错误,应是比拟手法)16.①描绘了诗人终日歌吟、持戒修行、清晨诵读、闲游醉眠等日常活动。②表达了诗人晚年对名利的淡泊、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以及对自然和平静的生活状态的享受。(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17.(1)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2)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3)示例一: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示例二: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并序》)示例三: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凭箜篌引》)示例四:推手遽止之 湿衣泪滂滂(《听颖师弹琴》)[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给分。第(3)题如有其他答案亦可给分]18.修改示例:陶渊明善于从视觉角度出发,对事物的动态和色彩进行生动传神的叙写,这早已得到众多论者的肯定。(每处2分,修改符合要求即可;第一处成分残缺,“事物”前加上“对”;第二处搭配不当,应是“得到······肯定”)19.①后者则是欢欣自得的田园牧歌 ②那就是“自然”③他对声音的叙写(每处2分,其他答案符合语境即可)20.“萧”改为“箫”;“拖”改为“托”;“踌”改为“筹”。(每个1分,改出任意两个错别字即可)21.①增强说服力。引用陶渊明的话,能更直接地表现他的思想和情感。②增添文化底蕴。引用陶渊明的经典名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文学色彩。③引发情感共鸣。这些经典语句能够唤起读者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熟悉感和认同感。(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5分)22.B(根据前文可知核心是享受“声音”世界,只有B项的“情话”“琴”涉及“栖息于声音世界”。D项主要是陶渊明自己发出的声音,不符合“栖息于声音世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