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清远市六校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清远市六校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清远市六校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2025.0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美国学者罗伯特·奥古斯德在《有限战争》一书中写道:“朝鲜灾难造成的影响远远超过了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的失败”,“当中国变成第一个在重要战役中取得打败西方军队胜利的国家时,似乎一夜之间,中国便跃进为世界强国之列。”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  )
A.导致了美国丧失霸权地位 B.确立了中国军事大国地位
C.动摇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 D.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2.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中央决定在西南、西北、中南13个省纵深地区建立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这一决定意在(  )
A.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B.促进中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
C.密切内地与边疆地区联系 D.适应国家战略和战备的需要
3.据统计,1960年我国城镇从事个体经济的劳动者只有35万人;到1981年城镇个体经营已有83万户,共有101万人成为个体经营者。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国有经济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B.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C.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4.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作家琼瑶、三毛等人的作品在大陆陆续出版,一度掀起热浪;知识界在民众中掀起“思乡热”“寻根热”,并积极参与推动两岸的学术交流。大陆经典音乐作品《满江红》《黄河》《梁祝》等音乐磁带也占据台湾音乐市场,两岸出版文化交流成效显著。这一现象(  )
A.表明祖国必将和平统一 B.有利于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C.增强了两岸的经济发展 D.必将掀起海峡两岸的旅游热潮
5.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显示,中国外交政策不再强调“韬光养晦”,而是“将不再远离世界舞台中央”“更加积极主动地有所作为”。这说明(  )
A.国力提升增强了外交自信 B.中国已放弃“不结盟”外交
C.中国开始主导世界新秩序 D.睦邻友好是中国外交宗旨
6.“以人民为中心”这一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基本价值立场,是对“民惟邦本”理念的传承和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享理念”等论述则是继承并创造性发展了“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济天下”的传统理念。这都反映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A.全面深化提升了对外开放水平 B.完善世界贸易组织规则
C.体现了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D.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7.在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路威看来,“文明,不过是一件百衲衣。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印度、阿拉伯,什么地方的布条子都有……我们的现代文明更是从四面八方东拼西凑起来的一件百衲衣,与外界隔绝的民族之所以停滞不前只是因为十个脑袋比一个强”。该观点重在强调(  )
A.文明更替的必然性 B.文明扩展的普遍性
C.文明发展的独立性 D.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8.在北印度、中亚和我国新疆地区出土了许多来自公元前3~4世纪,具有希腊元素的文物。如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小爱神形象的带翼天使壁画(如图7),古希腊海豚型货币等。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  )
图7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罗马帝国的建立
C.亚历山大的东征 D.阿拉伯商人活跃
9.11世纪,诺曼公爵威廉一世征服英格兰后,重置伯爵领,仅在边陲要地设置伯爵负责戍边;同时直接任命诺曼贵族为各地郡守,郡守也由地方辅官转变为地方行政、财政、军事、司法上的主要责任人。威廉一世的这些改革(  )
A.有助于促进封建王权的强化 B.动摇了封君封臣制度的根基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 D.直接导致了玛雅文明的衰落
10.1615年,德川家康与天皇代表二条昭实签署了《禁中并公家诸法度》,其中第一条规定:“天皇作为天子应该投身学问与艺术中,第一是御学问,第二是和歌。”这一规定旨在(  )
A.巩固幕府的政治统治 B.有利于丰臣秀吉侵朝战争的胜利
C.提升天皇的政治素养 D.为大化改新奠定基础
11.大津巴布韦遗址总面积近40公顷,主体建筑物均由花岗石砌成,其建筑风格有别于其他地区。该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包括纺锤、黄金及青铜手镯、铸钱的泥模、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此外还有梯田、水渠、水井等遗迹。这可用于说明古代津巴布韦(  )
A.文明演进深受阿拉伯文化影响 B.城市建造技术在美洲领先
C.文明发展兼具独立性和包容性 D.对外贸易居社会主导地位
12.下图所示为1650~1780年糖对荷兰阿姆斯特丹市民饮食中热量的贡献率变化情况(单位:%)。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
A.社会等级观念的消失 B.浮动园地扩大了甘蔗种植
C.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 D.全球贸易体系的不断发展
13.据《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记载:“哥伦布发现美洲……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推动美洲地区开发 B.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
C.推动工业革命兴起 D.推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14.中世纪在基督教的影响下,人们普遍谴责谋利的行为,教会禁止放贷取利。但是到了16世纪中叶,借贷取利的活动不再被视为不义,经商非贱业更是理所当然的了。引发欧洲人们对借贷取利和经商活动的观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B.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鼓励人们发财致富
C.受启蒙运动影响欧洲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变革
D.宗教改革运动让欧洲人们强调理性思考问题
15.在1692年,英国议会的下院提出《任职法案》,被议会上院否决;到1693年,英国议会的下院重提法案,又被国王威廉三世否决,直到1707年做了有利于国王的修改后,才由安妮女王签署通过。这反映了(  )
A.议会行使立法权要得到国王同意 B.国王拥有司法的最终决定权
C.英国当时君主立宪制还不够完善 D.议会和国王仍存在尖锐矛盾
16.据统计,1851年英国总人口为1800万,其中,农村人口占48%,而城市人口占52%。同一时期,法国、美国等仍然是农村人口占较大优势,而德意志、俄国和意大利农村人口更是占绝大多数,与英国的城市化相比较,这些国家简直是些“巨大的村庄”。这种差异反映了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英国(  )
A.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的优势 B.城市化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C.国家产业结构存在巨大差异 D.工业革命成果处于垄断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给新生的人民政权和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
——改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①全国农业总产值1979—1984年增长455.40%。②全国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③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6.70亿公斤;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
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摘编自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改变这种形势而采取的经济措施。(6分)
(2)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随后在城市也进行了改革,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作用。(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565年,西班牙开展跨太平洋的“大帆船贸易”,此前“半球化”的航海贸易活动转向“全球化”。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满载美洲白银及商品的大帆船,从墨西哥驶往菲律宾马尼拉。中国船队所载货物到达马尼拉,即被转装到待航墨西哥的大帆船上。通过“大帆船贸易”,美洲的金银大量输往亚洲,其中可能有一半运往中国,以换取欧洲人真正能消费的东西,西班牙也获得了惊人的利润。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自由贸易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跨越太平洋的大帆船航路,沟通了中国与美洲、欧洲的贸易圈,打通了“新海上丝绸之路”环球化的最后一里路。
——摘编自吴杰伟《大帆船贸易与跨太平洋文化交流》
材料二
随着中国对白银需求的增长,葡萄牙人便以澳门为据点,参与获利巨大的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据统计,1586—1630年,从日本长崎输入澳门的白银近1500万两;1557—1644年,流入澳门的白银为1亿两左右,其中的绝大部分流入中国内地。另外,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据研究,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的20年间,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帆船贸易”兴起的条件。(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16—17世纪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现象。(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说:“13世纪的中国……进展显著,比如其独特的货币经济、纸币、流通证券,其高度发达的茶盐企业。……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
材料二
具有封土的贵族都有庄园法庭之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
——据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1)材料一中,汤因比和余秋雨都对宋代的中国非常向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可能会关注的宋代市民文化现象,并分析这些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古西欧社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西欧社会对近代西欧的影响。(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学者对公元500年以来的世界史作了如是概括,其中“东”指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西”指以西欧等为代表的西方。
第一阶段(公元500年至1500年):东强西弱,东富西穷,东稳西乱,东进西滞,东学西传。
第二阶段(1500年至19世纪初):西升东降,东强西弱,东富西追。
第三阶段(19世纪初至1945年):西强东弱,西富东穷,西扩东衰,西学东渐,以西塑东,东西彻底逆转、易位。西方取代东方成为历史主流。
第四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东升西降,东西相持,多极平衡。
——据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阶段进行阐述。(要求:阶段清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结构完整)
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清远市六校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B B A C D C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B B C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
(1)经济形势:国家经济落后,财政困难,百废待兴;商人投机倒把,囤积货物,哄抬物价,导致通货膨胀,市场秩序混乱。(每点2分,共4分)
经济措施:人民政府开展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统一财经,稳定市场秩序。(每点1分,共2分)
(2)农村改革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如答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大包干亦可)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政企分开。(2分)
作用:促进了粮食大增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得到了农民的拥护,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4分)
18.【答案】
(1)条件: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的殖民扩张;中国与美洲市场的互补;航海技术的发展。
(2)评析: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商人形成以澳门为中转站的贸易网络,西班牙商人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大量白银流入,推动白银货币化,促进了中国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但流入中国的白银没有转化为资本,没有起到推动社会转型的作用。
19.【答案】
(1)现象:瓦肆(城市中的娱乐场所)的出现,宋词的繁荣,宋代话本的出现,《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风俗画的兴起等。(2分,任答2点即可)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4分)
(2)特点:封建领主在其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或拥有司法、行政、赋税权力);基督教会拥有重要地位;教权与王权二元并行;王权较弱。(4分)
影响:催生了西欧近代的民主宪政;孕育了近代自由主义思想;推动了西欧近代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4分,任答2点)
20.【答案】
示例一
第一阶段(公元500年至1500年):西方在此阶段是漫长的中世纪时期,国家长期四分五裂,战乱不断;人口少,城市规模小,经济几近停滞;教会势力强大,长期凌驾于王权和人权之上,人性和理性的光辉被湮没,科技发展明显落后于东方。同时期的东方国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中期,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曲辕犁、稻麦轮作制等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传统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陆海丝绸之路的兴盛推动对外贸易走向繁荣;长安、东京、临安等国际化大都市接连涌现;唐诗宋词元曲等艺术形式异彩纷呈;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先进技术传入西方。因此,这一阶段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遥遥领先西方,世界历史呈现明显的“东强西弱、东富西穷”局面。(12分)
示例二
第二阶段(1500至19世纪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逐步确立;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欧洲人的思想得到了极大地解放;以天文学、物理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建立起来。与此同时,东方的中国虽然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经济也仍在发展,对外贸易也占据一定优势,但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社会矛盾加剧;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新的经济因素发展缓慢;思想被理学严重束缚导致科技陷于停滞;闭关锁国等政策的实行使对外贸易日益萎缩。因此,该阶段东方实力虽仍强于西方,但西方追赶势头迅猛,双方差距迅速缩小,呈现“西升东降、东富西追”的局面。(12分)
示例三
第三阶段(19世纪初至1945年):这一时期,欧洲国家普遍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经济迅速发展,并在全世界抢占殖民地、掠夺原材料、倾销商品;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而东方的中国和印度,政治上则完全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经济上彻底成为西方的附庸,文化上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主流,一个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此阶段,西方实力迅速增强,东方逐步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东方完全从属于西方,“西强东弱,东西彻底逆转、易位”。(12分)
示例四
第四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西欧国家急剧衰落,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随着欧共体、欧盟的相继成立,西欧的经济实力有所恢复和增强;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在西欧国家迅速展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逐渐崛起,东方国家重新登上世界政治经济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倡导建立一带一路、亚投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影响力与日俱增。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因此,二战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局势呈现出“东西相持、多极平衡”的特点。(1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