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025.0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在原始社会后期发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商人阶级的出现(如下图所示)由此可知,恩格斯进行三次分工的主要依据是( )A.拥有私有财产的财富水平 B.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C.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变化 D.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程度2.有学者认为:“古埃及跨入文明阶段的重要表现,是精英阶层借助象征手法创造崭新的“高级文化”(即复杂社会),并依托宇宙秩序确立其神圣性,彰显和传递自身的意志。”这一观点强调古埃及( )A.政治统治充满神秘色彩 B.神权至上原则得到贯彻C.统治集团垄断艺术创作 D.文明具有鲜明的独特性3.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统治时期,将亚述帝国原由总督掌管的大区划为较小的行省,由他任命的省区长官负责治理。省区长官有收取赋税、贮存军需品及组织居民履行国家义务等职能,无权免除居民的赋税和义务。行省的政务由国王另外任命的委任官治理。这些举措( )A.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国家官僚体系 B.意在巩固专制君主的集权统治C.反映出地方治理具有灵活务实性 D.忽视了行省与中央之间的矛盾4.9世纪西欧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这表明中世纪西欧( )A.政权兼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B.封君封臣制渗透着契约理念C.“有限王权”思想已是社会共识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日益削弱5.罗马法规定:窃贼本人和以暴力取得物品的人占有了某物,由于其最初阶段持有的“恶意”,无论其取得物品多久都不能成为该物的合法所有人;对于这种“恶意”和恶行,法律应给予制裁和校正。由此可推知,罗马法( )A.注重规范社会行为 B.强调司法审判公平公正C.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D.以保护私产为根本目的6.对于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大规模翻译古希腊罗马及东方科学文化典籍),恩格斯曾评说:“在罗曼语(拉丁语)诸民族那里,一种从阿拉伯人那里吸收过来并重新发现的希腊哲学中得到的营养、明快的自由思想,愈来愈根深蒂固。”恩格斯意在强调百年翻译运动( )A.利于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 B.造就了欧洲文化繁荣的局面C.为欧洲社会转型提供了思想助力 D.引领了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7.下表是16世纪的部分西方地图学家的相关成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人物 概要德国人文主义者亚皮安 绘制了一幅全球的心状图荷兰地图学家墨卡托 绘制了用于航海直线定向的世界全图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在中国,根据亚、墨二人的成就,绘出了两张心状投影的世界地图A.西欧国家殖民霸权角逐激烈 B.人文主义成为欧洲主流思潮C.中西地图学的发展并驾齐驱 D.探险事业推动全球观念形成8.伏尔泰指出:“自公元1500年之后,在印度卡利卡特取得的胡椒,无一不是鲜血染红的。”这一论述折射出( )A.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性 B.物种交换的双重影响C.早期殖民扩张的残酷性 D.商品全球交流的弊端9.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指出,18世纪以前,“从波士顿到哈瓦那,从塞维利亚到安特卫普,从摩尔曼斯克到亚历山大港,从君士坦丁堡到科罗曼德尔,从澳门到广州,从长崎到马尼拉,商人们都使用西班牙比索或里亚尔(银币名称)作为标准的交换媒介”。这一现象( )A.说明全球经济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B.表明太平洋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C.满足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市场需求 D.反映出中西“丝银贸易”利润巨大10.1522年,瑞士牧师慈温利发布了《六十七条目》,声称当前教会的许多教义教规在《圣经》中找不到依据,因此完全可以不予理睬,并请求政府给予神父直接依据《圣经》讲道的自由。慈温利的主张( )A.否定了宗教组织存在的合理性 B.首倡了“因信称义”的思想C.旨在构建民族国家的思想基础 D.利于削弱天主教会的权威11.1698年,英国国王威廉在与法国国王就瓜分西班牙谈判时,须经常写信给议会多数党(辉格党)的主政大臣约翰·史密斯,告知其英、法“可能”达成的协议,请其决定应该咨询哪些人并提出建议。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状态 B.内阁已成为最高权力机构C.君主立宪制度有所发展 D.对外政策摇摆不定的特点12.下面是某学生整理的资料。由此可知,该同学研究的主题应是( )国家 事件俄国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废除农奴制,在地方推行自治和选举等美国 1862年,林肯通过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为内战胜利奠定了基础日本 1868年,日本推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并效仿西方制定宪法德国 1871年,德皇威廉一世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宣布实施联邦制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A.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C.西方国家追求政治统一的努力 D.启蒙运动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13.18世纪以后,英国圈地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圈地不仅是用作牧场,还有作为耕地、改良土壤以提高租金等其他用途,以充分提高土地的使用率。由此可推知,当时英国( )A.土地治理问题严峻 B.农业经济转型加速C.国内商品市场扩大 D.工业技术水平提高14.1835年,英国东北部纽卡斯尔附近的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井下101名矿工死亡,其中75人为童工;1838年,英国北部的一家煤矿发生灌水事故,导致了11名8~16岁的女孩和15名9~12岁的男孩死亡。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社会劳动力匮乏问题的严峻 B.工人阶级政治经济权利有限C.童工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支柱 D.工业化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15.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生活)需要的资料……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这一论述( )A.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 B.彰显了唯物主义的史学思想C.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的秘密 D.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近代大洋贸易】(14分)材料一16~17世纪欧洲对美洲、非洲的殖民贸易主要以各类三角贸易为基础。三大洲间的商品流动主要以各种各样的三角贸易为主要形式,如欧洲——非洲——西印度群岛、北美洲——非洲——西印度群岛、北欧——北美——南欧,以及北欧——南美——南欧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奴隶贸易,成为跨大西洋贸易的基础,并在18世纪达到高峰。在第一个三角贸易中,欧洲殖民者将非洲黑奴运往西印度群岛从事农业生产,再将生产出的蔗糖和烟草运往欧洲,同时将非洲黑奴直接运回欧洲交易,换成可用于购买西印度群岛产品的资金。在第二个三角贸易中,殖民者将北美的矿产换成非洲的黑奴,将黑奴运往西印度群岛从事农业生产,再将西印度群岛的农产品与北美的矿产交换。在第三个三角贸易中,殖民者将北欧的工业制成品换成北美的鱼、肉、木材和谷物,接着又换成南欧的葡萄酒和水果。在第四个三角贸易中,北欧的羊毛纺织品、金属制品和鱼类产品被运往南美,换成蔗糖、棉花、烟草、白银等,这些商品又被带回南欧,换成胡椒、葡萄酒等。——摘编自宁凡《近代欧洲殖民贸易中的商品流通趋势》材料二在太平洋东岸的美洲大陆,入侵的西欧殖民者斩断了印第安文明的发展进程,从而把它纳入世界经济和文化的环流体系中。另一方面,在太平洋西岸的中华大地上,明清两代的经济文化发展显著,特别是丝织业和陶瓷业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其产品技术工艺精湛,质地优良,早已远销欧亚大陆。与此同时,明清政府有限地开放海禁,为太平洋地区的贸易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性。西班牙在1565年把菲律宾变为它的殖民地,为经济交流提供了可靠的中转站。这样,西班牙在太平洋地区建立了一个贸易循环体系,这就是所谓的马尼拉帆船贸易。——摘编自刘文龙《马尼拉帆船贸易——太平洋丝绸之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6~18世纪大西洋贸易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太平洋贸易兴起的条件及意义。(8分)17.【美第奇家族与文艺复兴】(14分)材料一随着城市经济的复苏,人们从中世纪悲观绝望的状态中挣脱,注重享受当下的生活,追求精神自由,佛罗伦萨逐渐成为人文主义的发源地。15世纪30年代建造完成的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被认为是文艺复兴萌芽的标志性建筑。设计者布鲁内莱斯基将具有东方色彩的穹顶融入教堂设计中的做法无疑是疯狂且不被政府接受的,而美第奇家族不仅支持了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设计,还派人到罗马及东方搜集教堂设计的参考资料。科西莫·德·美第奇曾建立公共图书馆,收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书籍,吸引了大批学者聚集在佛罗伦萨,使佛罗伦萨成为欧洲的文化中心,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大众,发挥了开启民智的作用。——摘编自王思睿《影响艺术兴衰的权力——美第奇家族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双重影响》材料二美第奇家族为艺术家们营造了更好的创作环境,并为其提供政治和经济上的庇护。在政治上,美第奇家族保证艺术家的人身安全和创作自由。如波提切利创作的《春》和《维纳斯的诞生》以罗马神话中的爱神维纳斯为主题,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创作以异教神祇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会被当作是亵渎宗教,这类作品一经发现就会被销毁,美第奇家族将这两幅作品纳入家族收藏才使其得以流传至今。在经济方面,美第奇家族在与艺术家交往的过程中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经济上的援助。艺术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文主义的真谛,并在其作品中将艺术和人文主义相融合,创作出当时备受欢迎的人文主义风格作品。——摘编自谢韫冰肖蔚寅《文艺复兴时期美第奇家族艺术投资的历史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晚期佛罗伦萨成为欧洲文化中心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的实质并简要说明美第奇家族对西方艺术发展的积极影响。(8分)18.【自由贸易理论与英国经济】(15分)材料一1703年,英国与葡萄牙签订了一个商约。该商约规定:葡萄牙生产的葡萄酒可以比法国葡萄酒低三分之一的关税销往英国;英国的羊毛织品可以无障碍地在葡萄牙进行销售。根据李嘉图的比较分析:葡萄牙人酿造一桶葡萄酒需要80个工作时,织一匹布需要90个工作时;英国酿造一桶葡萄酒需要120工作时,织一匹布需要100个工作时。由此可见,在这样两类产品中,葡萄牙人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李嘉图认为,与英国人相比,葡萄牙人在酿酒方面的优势要大于它在织布方面的优势。因此,葡萄牙人可集中精力生产和销售葡萄酒,英国人可以在布匹方面实行专业化生产,这样,如果一个葡萄牙的酿酒商用一桶葡萄酒去与英国人交换一匹布的话,他可以赚取20个工作时。所以,李嘉图认为:“在一个运行良好的自由贸易的体系中,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把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到最有利可图的生产部门……这是一个当然的选择。根据这一选择,就决定了法国和葡萄牙将主要从事葡萄酒生产;北美和波兰主要从事谷物生产,而英国主要经营机械制造业及相关产品。”——摘编自高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关于世界市场和自由贸易理论的再探讨》材料二1815年,英国修订了《谷物法》,规定国内小麦价格在80先令/夸脱以上时,才可以适量进口外国小麦。1839年,英国的全国性组织“反《谷物法》同盟”正式成立。1845年,英国小麦歉收,以马铃薯为主食的爱尔兰同一年也遇到了一种罕见的晚疫病菌,导致马铃薯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并因此饿死了至少上百万人。托利党人的代表皮尔意识到只有废止《谷物法》、进口海外廉价的小麦才能解燃眉之急。托利党的主要成员是土地贵族,并不支持废止《谷物法》,但最终在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理论的支持下,通过了废止《谷物法》的提议。——摘编自郭斌《略论羊毛、棉花与谷物贸易全球化对产业革命的催化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李嘉图理论的宗旨。(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废止《谷物法》的背景及影响。(9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政治本质上是权力与权利关系的体现,这就意味若冲突可能是政治的常后。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寻找与探索解决冲突的方式,但由于思想的局限,为了自身利益大多采取式力与暴力解决冲突与矛盾。随着理性民主思想的传播,以公共理性为前提、政治正义为基础的政治妥协逐渐成为解决政治冲突的有效手段和方式。这一策略关注不同政治利益团体所面临的政治诉求,以此减少政治社会生活中影响和谐运行的破坏性因素。政治妥协不仅是近现代民主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现象,而且也成为政治文明程度检验表征之一。——摘编自李建华《政治妥协的伦理价值如何实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政治冲突与妥协”自拟一个论题,并于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2024—2025学年度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B B A C D C A D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C B B D 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答案】(1)特点:以欧洲市场为中心;以奴隶贸易为基础;以三角贸易为主要方式;交易内容日益多元化。(6分,任答三点即可)(2)条件:菲律宾与墨西哥跨太平洋航线的开辟;明清手工业品物美质优;明清政府有限放开海禁;菲律宾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造船技术的进步;中菲之间有海上贸易传统;西班牙维护殖民统治和赚取高额利润的需要。(4分,任答两点即可)意义:促进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客观上推动了美洲社会的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有利于中国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迁移与文化的传播;推动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和物种的交换,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基础;加强了各洲间的联系,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4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17.【答案】(1)原因:地理位置优越(是贸易中心和商业枢纽);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政治稳定和城市自治);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获得部分新兴贵族的支持;市民阶层崛起;教育与学术活动的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6分,任答三点即可)(2)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2分)积极影响:推动了艺术交流与传播;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相对宽容的环境;推动艺术与人文主义的结合;为后来的欧洲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分,任答三点即可)18.【答案】(1)宗旨:根据世界市场的需要,充分利用本国和本地区的各种资源优势去从事专业化的生产,形成最佳的资源配置。(6分)(2)背景:工业革命纵深发展;海外市场扩大;英国国内农业歉收,饥荒严重;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自由贸易理论的传播。(6分,任答三点即可)影响:缓解了粮食危机;促进了英国自由贸易的发展;有利于英国的对外扩张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3分,言之有理即可)19.【答案】示例:论题:政治妥协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2分)阐述:1640年,随着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他们以议会为基地,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经过两次内战,议会军虽然取胜并处死国王,国家却陷入军事独裁和王朝复辟的反复斗争中。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议会在推翻詹姆斯二世统治的同时,也邀请詹姆斯二世的女儿玛丽及其丈夫威廉“共治”,并通过《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在保留王权的同时也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地位,实现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相互妥协,为英国社会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4分)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经过数年苦战打败英国军队,实现独立。独立后的美国建立了邦联制,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等矛盾相互交织,严重阻碍了美国社会的发展。1787年,美国颁布了宪法,构建了联邦制。宪法在确立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的同时,也赋予各州一定的自治权,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同时规定参议院平均分配席位,众议院按人口分配席位,协调了大州和小州的关系。1787年宪法的这些规定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推动了新生国家的发展和壮大,巩固了国家统一。(4分)结论:总之,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构建和完善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各政治势力间的适当妥协,有利于减少社会动荡,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2分)(“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