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932年4月,梁思成一行前往北平以东的河北省蓟县。他们乘坐的是每天早上六点发车的长途车,十一点左右到达。当晚梁思成给北平打回电话:“没有土匪。四人住一店,一宿一毛五。”他的美国朋友费慰梅如此评论:“一听便知,是个城市人第一次下乡的冒险经历。”虽然三十一岁的梁思成早已游历欧美,这却是他第一次深入中国县城,也是第一次离开主要交通干线。在蓟县独乐寺面前,梁思成给出了一个人对一座建筑所能给出的最高评价:“骤见此阁,如入极乐世界。”但不是因为独乐寺本身的雄伟壮观,而是因为敦煌唐代壁画中净土图在他心里刻下的印象,观音阁和山门正与其中的建筑十分相似,与宋、明、清的建筑迥然不同,他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唐风”:“伟大之斗栱,深远之出檐,及屋顶和缓之斜度,稳固庄严,含有无限力量,颇足以表示当时方兴未艾之朝气。”数天的紧张工作以后,考察组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1932年发表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成为中国建筑史研究的里程碑。在宏观与微观层面,梁思成的观察都令人惊叹。整合了建筑与美术素养而得的艺术敏感让他对建筑造型有着准确的整体把握,一点“异样”都能迅速察觉,他如此评价观音阁外观比例:“以全部权衡计,台基颇嫌扁矮,若倍其高,于外观必大有裨益。然台基今之高度,是否原高度,尚属可疑。”直到近年来通过文物管理部门的日常保护工程才得知,现今院落地坪之下约2米甚或更多,才是唐辽时期的地坪,与梁思成当年的预言别无二致。至于对观音阁木架进行力学结构计算,更是梁思成的西方建筑学方法应用于古老中国建筑的小试牛刀。天津大学的建筑学者丁垚认为,更重要的是梁思成在这次研究中体现出的思想抱负,例如将“斗拱”比作Order(柱式)之于西方建筑的意义,这是找到了中国建筑自己的发展线索——“梁思成从独乐寺的扶壁栱枋上浅刻的栱形出发,比照唐、宋、明、清,最后才到同是辽代遗物的华严寺、木塔,最终发出辽式特征之问——如此遍及历代之论述,哪里只是在勾画辽式特征,分明在找寻另一部‘中国建筑史’”。考察独乐寺之后,学社的中国成员能否自己完成田野调查的问题再无疑义。当时和后世评论均称,这不仅超过了日本人对中国建筑的研究水准,而且超过了日本人对日本建筑研究的水准。有计划、有系统的田野工作就此开展。调查工作者首先从河北开始,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和莫宗江两赴正定,调查正定隆兴寺、赵州桥等;1934年,刘敦桢(与梁思成齐名的建筑史学家)偕陈明达、莫宗江两次前往河北西部,勘探慈云寺、易县清西陵等;1935年、1936年,刘敦桢等又多次进行调查。与此同时,山西由于集中保存大量早期木构建筑也成为调查重点。1933年,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第一次赴山西,调查大同古建筑及云冈石窟,以及著名的应县木塔;1934年,梁林夫妇同费正清夫妇一同前往晋汾地区调查,此后又再次前往,测绘赵城上下广胜寺、晋祠等。此外还有山东、河南、陕西、浙江等地。在1934或1935年间,梁思成和刘敦桢之间有过一次交谈。关于学社下一步发展的方向,他们分别写在手心上,结果都是两个字:“调查。”“文献工作是可长可短、可早可晚的。日本人的侵略已箭在弦上,田野调查已然带有抢救性质。”刘敦桢说。一次次的田野工作,虽然辛苦,却也蕴含奇妙的意味。梁思成曾写:“我们的旅行就像奇怪的拖长了的野餐……不是很难堪就是特别开心。”林徽因则每每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下旅途的感受:“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1937年6月,学社迎来了北平工作时期的最重要也是最后一次田野考察。几天之中他们会迎来多年古建筑探访的岁月中最幸福的时刻。6月末,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纪玉堂一行四人坐火车抵达太原。向北折行,乘汽车一百三十余里,再换上骡马,来到五台山佛光寺。他们要回答的是盘踞心头多年的问题:中国是否还留存有唐代的木构建筑?此前日本学者的意见是没有,多年前即进入他们视野的佛光寺古老的建筑样式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却被未曾来过的学社成员挂念在心。7月2日到达佛光寺第三天,发生了著名的远视眼故事。大家检视大殿时,远视眼的林徽因最先喊出:“梁下有字。”“女弟子宁公遇”,这是她看到的四道梁下题记最末几个字。经过艰难的搭架、清洗、识别,梁下所有题字被全部认出,加之大中、乾符经幢上的字,确认了供养人宁公遇和倡事建造之僧愿诚的身份,他们都是唐人,宁公遇具体立幢日期为:唐大中十一年十月(公元857年)。至此佛光寺确凿无疑地被确认属于唐代,成为当时发现的中国最古老木构建筑。千年前愿诚和尚所造之寺,让同样“愿诚”的学社成员发现了,为了庆祝,他们吃光了全部的罐头。只是他们还不知道,高潮也是落幕。12日一行人第一次回到山下,看到五天前的报纸宣告了学社黄金时代的结束:“七七事变”爆发了。(摘编自刘周岩《中国营造学社,一个学术传奇》)[注]中国营造学社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个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研究和保护的学术团体,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都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思成发现独乐寺观音阁和山门与敦煌壁画净土图中的建筑十分相似。B.梁思成从独乐寺斗拱出发,勾画辽式特征并寻找中国建筑的发展线索。C.梁思成尤其重视调查工作,他认为文献工作并不重要,可以随时开展。D.确认佛光寺建于唐代,这是营造学社探访古建筑岁月中最幸福的时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对蓟县独乐寺的考察可以视为梁思成建筑研究的起点。B.梁思成对观音阁台基高度的准确预言得益于他的艺术敏感和高明的力学计算。C.营造学社的古建筑研究面临着日本学者的竞争,还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压力。D.只要发现经幢上宁公遇具体的立幢日期,就可以最终确定佛光寺是唐代建筑。3.下列有关“田野调查”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野调查是一种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方法,与文献研究、理论研究等方法互为补充。B.选择合适的调查点是田野调查取得成果的重要保障,营造学社的调查点广泛,且具有代表性。C.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田野调查应有明确的目标意识、问题意识,并做好精心的设计和组织。D.营造学社的田野工作受限于时代和社会而历经千辛万苦,其实田野调查本身充满趣味和幸福。4.文中多处引用梁思成、林徽因的相关著述,请简要分析其作用。5.以梁思成、林徽因为代表的中国营造学社,在古建筑考察中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人间信息(节选)范小青高中三年的寒暑假,马平都在勤工俭学,很少和父母亲打照面。母亲永远低头忙碌,不在地里,就在灶屋;父亲把自己隐藏在劣质呛鼻的烟雾之中,整个面目都是灰黑色的,不清晰。大学毕业后,马平找工作不顺,最后落脚在一家房产中介公司。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他也没有时间领着对象回去,只得请父母亲来一趟看一眼。一对乡下老农民夫妇,也不可能替在城里工作的儿子的婚姻大事拿主意,来一趟,也算是周全了。父母年纪大了,又长期待在偏远的农场,马平先联系了在老家县城的弟弟,请弟弟负责送父母亲上火车,他在这边车站接。那是一趟K字头的慢车,从家乡县城到马平所在的城市要近三十个小时。列车达到前一小时,马平就守在出口处,脑海里时不时冒出父母的样貌,却又是模糊的。终于大屏上显示那趟K车已经到站,黑压压的人流涌了出来。不远处有一个和马平衣着长相都差不多的人,在人流中看到了他要接的人,踮着脚朝远处一对老人挥手,大声喊,爸,妈!那对老夫妇一看也是农村出来的,背着大包小包。看到自己的儿子后,露出疲惫又欣喜的笑容。马平不经意间看了他们一眼,居然也有几分欣慰。马平却没有等到自己的父母,再看一遍弟弟发给他的车次信息,确认无误,只得耐心再等。父母平时不用手机,这次出远门,弟弟特意给父亲办了一部手机,马平试着打过去,没人接。马平茫然地站在出站口,心中空空荡荡的,他正在犹豫着,听到身后有人在喊他,回头一看,是一对老年夫妇,同样背着大包小包,步履艰难地往前挪动,看到了马平,激动地喊他儿子、儿子。马平一边说你们认错了,一边心里感觉奇怪,这是有多长时间没见了,连自己的儿子都能认错。听马平说认错人了,老头凑到马平面前,疑惑地说,不是?你不是我儿子?马平说,真的不是,我也是来接爸妈的,没接到。老头愣住了,两眼茫然,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照片,递给马平。也难怪老人认错人,照片上他们的儿子,确实和马平差不多。马平尴尬地笑了一下说,有点像,不过,像我们从小地方出来到大城市讨生活的,大多也就这个样子了。老头说,我们好多年没有见到儿子了,特意带了他的照片。马平问老人有没有儿子的电话。老人摸索了半天,找到了一个电话号码。马平用自己的手机打过去,可能因为是陌生电话,打到第三次才接。马平说,请问是刘先生吗?那边不客气地说,你不用说,我替你说,你是公安局的张警官对吧,通知我带上换洗衣服去局里对吧——马平打断他,喂,刘先生,你把自己的父母亲都弄丢掉了吧?那边愣了一下。马平又说,你不是去车站接父母的吗,你人呢?那姓刘的说,我人在哪里你管得着吗?我接不接父母跟你有什么关系——这是什么套路,新的诈骗方式吗?马平说,你别误会,你爸妈还在火车站等你接呢——只听得手机那头“啊哈”了一声,那个人对身边的人说,爸,妈,他说你们还在火车站等我,哈哈哈——笑声中通话中断了。马平也摸不着头脑了。现在似乎无法扔下这对老农民夫妇自己走开了,马平把他们领到车站边的小旅馆安顿,见他们没有付押金的意识,只得自己先垫上,一边叮嘱服务员,等他们的儿子来了,要将他垫付的押金退还给他。那服务员奇怪地看着他,你是说,你不是他们的儿子?马平说,不是不是,我不认得他们,我是看他们一直没有等到儿子,外面太冷了——服务员的眼神立刻警觉,马平心想,若他送进来是妇女儿童,这服务员恐怕要报警了。一瞬间马平也有些后悔。等到老夫妇住下来,马平走出小旅馆,打算再给他们的儿子发个短信,把前因后果说清楚。这时同事电话打进来了,说有个叫钱宇的客户在店里,要见他。马平一时没想起谁是钱宇,只得急忙回店里,结果人等不及,走了。马平想起来,那一天来了好几拨客户,马平加了好几个客户的微信,有的没有及时将微信名改成原名。马平看了下新朋友,其中有一个叫“无影无踪”,还有一个叫“人间信息”,马平认定钱宇是“人间信息”,他依稀记得,那天看到这个名字时,正好接到弟弟发来父母乘坐火车的信息,他通过微信给钱宇留言。钱宇的回复还没到,小旅馆服务员打来电话,说那对老人的儿子找来了,希望当面感谢他一下,还有押金要退还。马平在小旅馆见到了那个刘先生,就是在电话里怀疑他是骗子的那个人。见到马平,那人满脸通红,一迭连声地说,哎呀呀,尴尬尴尬,难为情难为情,连自己父母亲都接错了。马平本想责备他几句,看他这样也就不便再多说什么,他只是有点疑虑,问,刚才你在电话里说,你已经接到了你爸妈,那你接的是谁呢?刘先生满脸羞愧说,别说了,我接了别人家的爸妈,接回家还聊了半天家常,才发现他们是封县人,口音和我们开县差不多——听到“封县”两字,马平心里“怦怦”乱跳,赶紧问他们坐的是哪一趟车,是不是K7635。那老父亲摸出车票,马平一看,正是这趟车,自己的父母也在这趟车上,当即就“啊呀”了一声,脑子里有两根线一搭,突然就照亮了,赶紧问,老刘,你接到的老人呢,他们在哪里?结果刘先生的做法和他差不多,将老人也安顿在一家小旅馆。等到马平和老刘赶到,马平到老人跟前刚要开口喊爸妈,却愣住了。老刘在旁边替他着急,说,是吗,是他们吗?(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马平在等候多年未见的父母时,“脑海里时不时冒出父母的样貌,却又是模糊的”,表现出他对父母到来既期待又紧张的心理。B.马平在车站出口处,看到一对农村来的老夫妇与儿子相聚的场景,“有几分欣慰”,是因为他也来自农村,对此情此景感同身受。C.马平看了老头递过来的相片,说从小地方来大城市工作的人“大多也就这个样子了”,暗示他因为自己工作不顺对大城市印象不佳。D.刘先生和马平在接错老人后采取了几乎相同的处置办法,小说借此表明在诈骗方式层出不穷的环境里,两位年轻人都守住了本心。7.下列对小说结尾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明确故事结局,构成了巨大的叙事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B.暗示父母样貌变化很大,表现马平与父母长久疏离导致的陌生感。C.意味这对老人可能还不是马平的父母,强化了小说的荒诞感,引人深思。D.把马平的迟疑和老刘的着急对比,突显出马平是个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8.马平错过接父母,刘先生错认父母,小说的情节颇为离奇。作者为使故事符合情理,设置多处铺垫暗示,请简要梳理。9.小说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探究这篇小说反映出哪些当下社会风貌。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齐湣王二十五年,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齐湣王不自得,以其遣孟尝君。孟尝君至,则以为齐相,任政。后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生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传矣。(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材料二: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读孟尝君传》)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擅齐之A强B得C一士焉D宜可E以南面而制F秦G尚何取H鸡鸣狗盗之力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指认为,与《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中的“以为”词义不同。B.其,表示推测、估计的语气,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中的“其”用法不同。C.羞,以……为羞,意动用法,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用法相同。D.特,指只是、仅,与《答司马谏议书》“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中的“特”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没有坚持任用孟尝君为秦相,一个重要原因是齐国王族出身的孟尝君,不可能把秦国看得比齐国还重要。B.根据“后齐王毁废孟尝君……”这一节文意可推断,冯驩为恢复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做了很多事情。C.太史公认为世上传说孟尝君好收揽门客并对此沾沾自喜,名不虚传,流露出对孟尝君的赞赏之意。D.王安石反驳了世人对孟尝君的称扬,认为他招揽鸡鸣狗盗之徒,使得真正的贤士不愿意来投奔。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2)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14.王安石认为孟尝君招揽的不是真正的贤士,材料一中除了“鸡鸣狗盗”事例之外,还有哪些依据可以支撑这个观点?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而今方得登楼赏景,抒发了夙愿得偿的欣喜之情。B.颔联“坼”字化静为动,以割裂大地之势凸显洞庭湖的磅礴伟力,强化空间浩渺感。C.颈联以“无一字”写亲朋离散,以“孤舟”状身世漂泊,悲怆和孤苦之情溢于言表。D.尾联“戎马关山北”以借代暗指战乱未平,将个人涕泪升华为家国忧思,余韵悠长。16.清代黄生评价此诗“诗境阔狭顿异”,认为诗中“大”与“小”的跨越形成独特张力。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大”与“小”的跨越。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的志向是治理小国,并使“足民”,“ , ”两句体现了他的谦逊态度。(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醒唐太宗:历代帝王有好的开局的很多,然而“ ”;这并非因为守成比创业艰难,而是人一旦得志容易“ ”,最终导致民心背离。(3)为参加“诗画中国”校园艺术节,小刚创作了一幅千里江山图,并用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来题画,老师看了觉得很贴切。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常常丢三落四,思考问题时反应迟缓,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这些都是大脑功能随着年龄增长而衰退的表现。合理补充营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持大脑活力,延缓大脑衰老。那么,具体需要补充哪些营养, 甲 ?Omega-3脂肪酸是构成大脑细胞膜的关键成分,还能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与传递,有助于改善记忆力和认知功能。日常生活中,建议每周至少吃一次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海鱼,如三文鱼、鳕鱼、金枪鱼等,采用清蒸的烹饪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保留海鱼的营养。此外,很多坚果中也含有较多的Omega-3脂肪酸,每天食用一小把(约10克),既能享受美味,又能为大脑健康助力。大脑如同不间断运行的超级计算机,需要持续的能量供应,而B族维生素能够协助身体将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B族维生素广泛存在于像燕麦、糙米、肉蛋奶、蔬菜水果等食物中。日常饮食应尽量使食物种类丰富多样,以保证 乙 。大脑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产生更多的自由基,会攻击大脑细胞,造成细胞损伤。而抗氧化剂能够中和自由基,减少对大脑细胞的损害。新鲜蔬菜水果是抗氧化剂的主要来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浆果中的类黄酮类物质含量非常高,建议将其纳入饮食中。胆碱对大脑的记忆力具有特殊作用,摄入充足的胆碱,能够为我们的记忆增添动力。鸡蛋是胆碱的优质来源,大豆制品、动物肝脏中也富含胆碱。①我们每天保证食用一个鸡蛋,②再搭配一些豆制品,③才能满足身体对胆碱的基本需求。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两处加点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和“(约10克)”能不能省略?为什么?请选择其中的一处作简要说明。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根据上文的内容写一段话给你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告诉他们如何合理补充营养延缓大脑衰老。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语句通俗流畅,不超过80个字。六、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随着“双休”的普遍实行,青少年有了更多自己支配的时间,放松,沉淀,成长;但他们似乎仍在“关上”自己。你对这一现象有怎样的观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C 2.C 3.D 4.①增强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直接展现他们对古建筑的感受与思考。②丰富文本内涵,增添文学性与思想深度,如林徽因的文字升华了建筑与时间的关系。③凸显人物形象,体现他们对建筑事业的执着和对田野调查的复杂情感。 5.①成员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融合中西建筑知识,如梁思成运用西方建筑学方法。②采用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以田野调查为核心,目标明确。③拥有坚定的信念与使命感,在战乱背景下将调查视为“抢救”工作,团队目标一致。④开展广泛且有针对性的田野实践,积累丰富一手资料。⑤团队协作高效,核心成员与年轻成员形成可持续的研究力量。【导语】这篇文本生动展现了中国营造学社在20世纪30年代的古建筑考察历程,以梁思成、林徽因为核心的学者们通过严谨的田野调查,开创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新纪元。文章以独乐寺、佛光寺等重大发现为线索,既呈现了学者们精湛的专业素养(如梁思成对唐代建筑特征的敏锐判断),又揭示了在战火逼近背景下抢救文化遗产的紧迫性。文本通过细节描写(如“一宿一毛五”的住宿)、学术对话和诗意表达,立体塑造了学者群像,将学术探索与家国情怀、个人志趣完美融合,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梁思成……他认为文献工作并不重要,可以随时开展”错,文提到刘敦桢说“文献工作是可长可短、可早可晚的”,且这是针对“日本人的侵略已箭在弦上,田野调查已然带有抢救性质”的特殊背景,强调田野调查的紧迫性,而非否定文献工作的重要性。梁思成与刘敦桢均重视调查,但并未认为文献工作“不重要”。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对蓟县独乐寺的考察可以视为梁思成建筑研究的起点”错误。原文仅说考察独乐寺是“中国建筑史研究的里程碑”“学社成员能否自己完成田野调查的问题再无疑义”,并未提及是梁思成研究的“起点”。B.“得益于他的艺术敏感和高明的力学计算”错,“高明的力学计算”并非预言台基高度的主因。原文强调“整合了建筑与美术素养而得的艺术敏感”,力学计算是“小试牛刀”,核心是艺术敏感与对建筑的整体把握。D.“只要…… 就”过于绝对。确认佛光寺年代需“梁下题字”“经幢上的字”等多重证据,并非单一经幢日期即可。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其实田野调查本身充满趣味和幸福”片面。原文提到“虽然辛苦,却也蕴含奇妙的意味”,既有“辛苦”也有“趣味”,不能说“本身充满趣味和幸福”,忽略了调查的艰难。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增强真实性与权威性:引用梁思成“骤见此阁,如入极乐世界”“我们的旅行就像奇怪的拖长了的野餐”,以及林徽因“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诉说时间的变迁”,直接展现他们对古建筑的感受与思考,使内容更真实可信。②丰富文本内涵:梁思成的话体现对古建筑的热爱与调查中的复杂体验,林徽因的文字以诗意语言升华建筑与时间的关系,为文本增添文学性与思想深度。③凸显人物形象:通过引用展现二人对建筑事业的执着,如梁思成对独乐寺的惊叹、对田野调查的情感(苦中带乐),使人物形象更鲜活。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深厚的专业素养:梁思成“整合了建筑与美术素养而得的艺术敏感让他对建筑造型有着准确的整体把握”,如预言独乐寺台基原高与唐辽地坪一致;同时“对观音阁木架进行力学结构计算,更是梁思成的西方建筑学方法应用于古老中国建筑的小试牛刀”,实现中西知识结合。②明确的学术抱负与方法:以“斗拱”为线索,“梁思成从独乐寺的扶壁栱枋上浅刻的栱形出发,比照唐、宋、明、清……最终发出辽式特征之问”,寻找中国建筑自身发展脉络;开展“有计划、有系统的田野工作”,将调查与构建“中国建筑史”的宏大目标结合。③坚定的信念与使命感:面对“日本人的侵略已箭在弦上”,视田野调查为“抢救性质”的工作;梁思成与刘敦桢关于学社发展方向“分别写在手心上,结果都是两个字:‘调查’”,核心成员目标一致,凝聚力强。④扎实的田野实践:从河北蓟县独乐寺、正定隆兴寺,到山西大同古建筑、应县木塔,再到山东、河南等地,“调查工作者首先从河北开始……山西由于集中保存大量早期木构建筑也成为调查重点”,广泛且有针对性地积累一手资料。⑤团队协作与传承:学社成员分工协作,“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和莫宗江两赴正定”“刘敦桢偕陈明达、莫宗江两次前往河北西部”,年轻成员参与其中,形成可持续的研究力量。6.B 7.D 8.①人物关系疏离铺垫:马平与父母“高中三年寒暑假勤工俭学,很少打照面”,对父母样貌记忆“模糊”;刘先生父母“多年未见儿子,特意带照片”。②客观条件限制铺垫:父母来自“偏远农场”,不常用手机;列车为“K字头慢车”,运行近30小时,人流密集。③人物身份相似铺垫:马平和刘先生“衣着长相都差不多”,且都是“从小地方出来到大城市讨生活”的青年,外貌相似度高。④情节冲突伏笔铺垫:刘先生电话中误判马平为“诈骗犯”,暗示其对陌生人的警惕;马平因“同事电话”需接待客户钱宇,暂时离开车站。 9.①城乡疏离与代际隔阂:年轻人进城打拼,与农村家庭长期分离(马平“很少与父母打照面”),父母成为“模糊影像”。②空巢老人与数字鸿沟:父母“长期待在偏远农场”,不熟悉现代通讯(“不用手机”,靠照片认人),依赖子女或他人协助。③陌生人善意与信任危机:马平主动垫付押金安顿老人,刘先生最终羞愧道歉,但刘先生误判“诈骗”、服务员眼神“警觉”,折射社会信任脆弱。④城市生存压力与同质化:马平“找工作不顺”“忙于客户”,刘先生与马平“长相差不多”,暗示小城青年在城市的生存焦虑与身份同质化。【导语】这篇小说以荒诞的错接父母情节为切入点,巧妙展现了当代社会的城乡隔阂与人情冷暖。作者通过马平与刘先生的双线叙事,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青年的生存困境与亲情疏离。文中反复出现的“模糊”“认错”等意象,既暗示了城乡身份的模糊性,又折射出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脆弱。小说以开放式结局收尾,强化了现实荒诞感,引发对亲情维系、身份认同等社会议题的思考。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既期待又紧张”错误。马平对父母样貌模糊,核心原因是“高中三年寒暑假勤工俭学,很少与父母打照面”,体现的是长期疏离带来的陌生感,而非“紧张心理”。C.“因为自己工作不顺对大城市印象不佳”错误。马平说“小地方出来的人大都这个样子”,是对城乡青年生存状态的客观描述,而非“对大城市印象不佳”。D.“借此表明在诈骗方式层出不穷的环境里,两位年轻人都守住了本心”错误。刘先生和马平的善举主要体现“陌生人的善意”,而非“对抗诈骗”,文中电话里的误会是情节冲突,非主旨核心。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突显出马平是个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错误。结尾处马平的“迟疑”,本质是因长期与父母疏离导致的“陌生感”,不确定是否认对父母,而非“不善于表达情感”;老刘的“着急”是出于愧疚和催促,两者对比的核心是强化“错认”的荒诞性,而非凸显马平的性格。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人物疏离:原文明确写马平“高中三年寒暑假,很少和父母亲打照面”,大学毕业后“也没有时间领着对象回去”,导致“脑海里父母的样貌模糊”;刘先生父母“多年未见儿子”,需靠照片辨认,为“错认相似者”埋下伏笔。②客观限制:父母“长期待在偏远农场”,“平时不用手机”,弟弟“特意给父亲办了一部手机”却无人接听,通讯不畅加剧信息断层;“K字头慢车”“近三十个小时”的车程,让出站人流疲惫且密集,增加错认概率。③身份相似:老头递出的照片显示儿子“确实和马平差不多”,马平自己也感慨“小地方出来的,大多也就这个样子”,直接点明两人外貌与身份的同质化,为“错认”提供合理性。④冲突伏笔:刘先生在电话中怒斥“新的诈骗方式吗”,体现社会信任危机,与后文“错接父母”的荒诞形成反差;马平因“客户钱宇”需返回店里,推动其暂时离开车站,为“错过父母”的情节转折做铺垫。9.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①城乡疏离:马平从高中到大学“勤工俭学”,工作后“没有时间领对象回家”,父母“长期待在偏远农场”,典型呈现城市化进程中“异乡打拼-故乡空巢”的代际隔阂,原文“脑海里父母的样貌模糊”直接体现情感疏离。②数字鸿沟:父母“平时不用手机”,此次出行需弟弟“特意办手机”,且“没人接”;刘先生父母“多年未见儿子,带照片”辨认,凸显农村老人在数字时代的沟通困境,依赖传统方式维系联系。③信任危机:刘先生接到马平电话时,第一反应是“新的诈骗方式”,甚至模仿“公安局通知”的话术;服务员听闻马平“不认得老人”,眼神“立刻警觉”,这些细节均指向社会对陌生人的戒备心理,与马平“垫押金安顿老人”的善意形成对比。④生存压力:马平“找工作不顺,落脚房产中介”,因“客户钱宇”需紧急回店,反映城市青年工作压力;他感慨“小地方出来的人大都一个样子”,连同刘先生与他“衣着长相相似”,暗示小城青年在大城市的生存同质化与身份焦虑。10.BDG 11.C 12.C 13.(1)孟尝君舍弃家业优厚地对待他们,因此使天下的贤士倾心(归附)。(2)宾客们看到我一旦被废黜,都背弃我而离开,没有顾念我的人。 14.①孟尝君招致的多是 “亡人有罪者”“任侠奸人”,并非真正的贤士;②门客在孟尝君失势时纷纷背弃离去,可见其并非因仰慕贤德而归附;③太史公指出孟尝君招揽的人导致薛地风俗败坏,证明其门客缺乏贤士应有的道德素养。【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史记》与王安石评述的对比,展现了孟尝君“好客”的双面性:司马迁以“鸡鸣狗盗”的脱险故事凸显其“倾天下之士”的养客实效,而王安石则犀利指出其门下多“暴桀子弟”,缺乏真正的治国之才。两则材料形成“养士之名”与“得士之实”的思辨张力,折射出人才观的历史争议。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凭借齐国的强大,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面向南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擅”作谓语,“齐之强”作宾语,语义完整,应在B处断开;“得”作谓语,“一士”作宾语,“焉”为句末语气词,应在D处断开;“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为反问句,应在其前断开,故在G处断开。故选BDG。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认为/把……作为。句意:每个人都自认为孟尝君亲近自己。/喜爱狩猎就该想到把网三面留一面作为限度。B.正确。表推测,恐怕/表祈使,还是。句意:秦国恐怕就危险了。/我们还是回去吧。C.错误。意动用法,以……为羞/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句意:宾客们都以这两个人为羞耻。/(项伯)向来与留侯张良交好。D.正确。句意:孟尝君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的头目罢了。/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这样。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流露出对孟尝君的赞赏之意”错误。太史公认为孟尝君 “好客自喜”名不虚传,实则隐含批评。原文“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表明,孟尝君招揽的多是奸邪之人,导致薛地风俗败坏,并非赞赏其养士行为。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舍业”,舍弃家业;“厚遇”,优厚地对待;“以故”,因此;“倾”,使……倾心(归附)。(2)“废”,被废黜;“背”,背弃;“去”,离开。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①招揽对象非贤士:原文“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 表明,孟尝君招揽的多是逃亡有罪之人与奸邪之徒,而非真正的贤士。②门客缺乏忠义:原文“后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显示,孟尝君失势时门客纷纷离去,可见他们并非因仰慕其贤德而归附,而是趋利而来。③门客败坏风俗:太史公提到“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因孟尝君招揽的“任侠奸人” 多达六万余家,导致薛地风俗残暴,证明其门客缺乏贤士应有的道德素养。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尝君名文,姓田。他的父亲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的庶弟。孟尝君在薛邑时,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及逃亡有罪的人。孟尝君舍弃家业优厚地对待他们,因此使天下的贤士倾心归附。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齐湣王二十五年,派孟尝君入秦,秦昭王立即让孟尝君担任秦相。有人劝说秦昭王:“孟尝君贤能,又是齐国宗族,如今做秦相,必定先考虑齐国而后考虑秦国,秦国就危险了。”于是秦昭王作罢,囚禁孟尝君,谋划杀死他。孟尝君派人到秦昭王的宠姬处求情。宠姬说:“我希望得到您的狐白裘。”孟尝君有一件狐白裘,价值千金,天下无双,入秦时已献给昭王。孟尝君为此忧虑,遍问门客,无人能答。下等门客中有个能做狗盗的人说:“我能拿到狐白裘。”于是当夜扮成狗,进入秦宫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狐白裘,献给秦王宠姬。宠姬为孟尝君向昭王进言,昭王释放了他。孟尝君得以逃出,立即驱马离去,改名换姓出关。半夜到函谷关。秦昭王后悔放出孟尝君,发现他已离去,立即派人乘传车追赶。孟尝君到关下,关规鸡鸣才放客出,他担心追兵赶到,下等门客中有个能学鸡叫的人,引得群鸡齐鸣,于是验关牒而出。出关约一顿饭时间,秦追兵果然至关,见孟尝君已出关,便返回了。起初孟尝君将这两人列为门客时,宾客都以他们为羞;等到孟尝君有秦难,最终靠这两人脱险。齐湣王因派孟尝君入秦而心中不安。孟尝君归来,便让他做齐相,执掌国政。后来齐王废黜孟尝君,门客都离去。后来召回并恢复其职位,冯驩去迎接他。未到都城时,孟尝君叹息道:“我向来好客,对待门客从不敢有失,食客三千多人,先生所知。宾客见我一旦被废,都背弃我而去,无一人顾念我。如今靠先生得以复职,宾客有何面目再见我?若再见我,定当唾其面并狠狠羞辱他们。”太史公说:我曾经过薛邑,那里乡里多有凶暴子弟,与邹、鲁不同。问其原因,说:“孟尝君招揽天下任侠奸人入薛邑,约有六万余家。”世人传说孟尝君好收揽门客并以此自喜,果然名不虚传。材料二: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得士,士因此归附他,最终靠他们的力量从虎豹般的秦国脱险。唉!孟尝君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怎能说他得士?不然,凭借齐国的强大,得到一个贤士,应当可以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下,这就是真正的贤士不来的原因啊。15.A 16.(1)意象对比:颔联以洞庭湖分割天地的壮阔(大)与颈联“孤舟”的渺小(小)形成反差。(2)情感对比:尾联将个人漂泊之苦(小)升华为对国家战乱的忧思(大)。(3)境界跨越:从个体命运扩展到家国命运,实现情感与思想的升华。【导语】杜甫《登岳阳楼》以雄浑笔力绘洞庭壮景,颔联尽显天地浩荡,颈联骤落至身世孤微。尾联将个人悲苦升华为家国忧思,形成宏阔与渺小的强烈张力。全诗在时空交错中,既展江湖之远,又寄身世之哀,更怀社稷之痛,堪称杜诗沉郁顿挫的典范。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A.“抒发了夙愿得偿的欣喜之情”错误。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虽然有早闻盛名如今登楼的表述,但结合诗人杜甫一生坎坷的经历以及整首诗的基调,并非抒发夙愿得偿的欣喜之情。诗人一生漂泊,即便登上向往已久的岳阳楼,面对的仍是国家动荡、个人孤苦的现实,所以此处更多是蕴含着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并非单纯的欣喜。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表现手法和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1)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绘出洞庭湖浩瀚无边,仿佛将吴楚大地分割开来,天地都仿佛在湖面上日夜漂浮,展现出洞庭湖分割天地的壮阔景象,这是“大”的意象。而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孤舟”在茫茫天地间显得极为渺小,它象征着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处境,与颔联的壮阔形成鲜明反差,通过这种大小意象的对比,更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和渺小。(2)颈联主要抒发了诗人个人的漂泊之苦,年老多病、亲朋离散,自己只能在孤舟上度日,这是个人层面的“小”情感。而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由个人的遭遇联想到国家的战乱,将自己个人漂泊的痛苦升华为对国家命运的忧思,这种从个人情感上升到家国情感的变化,形成了“小”与“大”的情感对比,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3)从全诗来看,诗人先是描述了自己个人的经历,如年老、多病、漂泊等个体命运的不幸,这是较为狭小的个体层面。但到尾联,诗人将视角从自身扩展到国家,关注到“戎马关山北”的战乱局势,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个体命运扩展到家国命运,实现了情感与思想的升华,完成了从“小”境界到“大”境界的跨越。17.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能克终者盖寡 则纵情以傲物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俟”“澄”“练”“簇”。18.甲:从哪些食物中获取呢? 乙:保证富含B族维生素的充足摄入。 19.不能省略。在一定程度上:该短语表明补充营养对保持大脑活力、延缓衰老的作用有限,并非绝对,体现了表述的严谨性。约10克:“约”表示估计,说明坚果食用量是大致范围,并非精确数值,体现了表述的准确性。 20.①删去“保证”;③“才”改为“就”。 21.示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每周吃次清蒸海鱼,多吃燕麦、糙米等杂粮,还有新鲜蔬菜水果,尤其是浆果,饮食多样,每天一小把坚果、一个鸡蛋加些豆制品,能帮您延缓大脑衰老哦。(80字)【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结合前文“具体需要补充哪些营养”及后文对海鱼、坚果、燕麦等食物的列举,可知此处应询问营养的食物来源,故填“从哪些食物中获取呢?”。乙处:前文说明B族维生素的作用及广泛来源,此处需强调摄入的充足性,故填“保证富含B族维生素的充足摄入”。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示例1:“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省略原文“合理补充营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持大脑活力”中,“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补充营养的作用是有限的,并非绝对有效。若省略,会变成“合理补充营养有助于保持大脑活力”,夸大了营养补充的作用,不符合科学表述的严谨性。示例2:“(约10 克)”不能省略原文“每天食用一小把(约10克)”中,“约10 克”是对“一小把”的量化说明,提供了具体参考标准。若省略,“一小把”的表述模糊,读者无法准确把握食用量,可能导致摄入过多或不足,影响科学性和实用性。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原句①,成分赘余,“保证”与后文“就能满足”语义重复,删除后更简洁。修改:“我们每天食用一个鸡蛋”。原句③,不合逻辑,“才能”强调必要条件,此处“一个鸡蛋+豆制品”是充分条件,用“就”更准确。修改:“就能满足身体对胆碱的基本需求”。2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提建议的能力。括原文关键信息:根据“日常生活中,建议每周至少吃一次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海鱼,如三文鱼、鳕鱼、金枪鱼等,采用清蒸的烹饪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保留海鱼的营养。此外,很多坚果中也含有较多的Omega-3脂肪酸,每天食用一小把(约10克),既能享受美味,又能为大脑健康助力”可概括出:每周至少吃一次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海鱼,方式为清蒸;或者每天食用一小把(大约10克)坚果;根据“B族维生素广泛存在于像燕麦、糙米、肉蛋奶、蔬菜水果等食物中。日常饮食应尽量使食物种类丰富多样”,可概括出:多吃 “燕麦、糙米、肉蛋奶、蔬菜水果等” ,种类要丰富。根据“新鲜蔬菜水果是抗氧化剂的主要来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浆果中的类黄酮类物质含量非常高,建议将其纳入饮食中”可概括出: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尤其是浆果。根据“每天保证食用一个鸡蛋,再搭配一些豆制品”可概括出:每天保证食用一个鸡蛋,再一些豆制品。针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表达:需将上述信息转化为口语化、亲切地表述,避免专业术语,强调简单易行。22.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