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历史试卷(三)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四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四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签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来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 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一针见血地说:“西方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可悲的扮演着输家的角色”,尽管经济全球化对第三世界无疑有正面效应,但东欧剧变后资本主义全球化最轰轰烈烈的近10年间实质上是对第三世界重新殖民化的过程。该学者意在说明( )A.冷战思维影响力依然巨大B.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亟待建立C.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D.第三世界是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2.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来,中国已经先后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多个领域构建了不同形式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表述多次被写入联大决议以及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决议或宣言中。这主要在于该理念( )利于消弭国家地区间的竞争B.成为各国外交政策出发点C.顺应了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D.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3.2024年2月,慕尼黑安全会议组委会发布2024年《慕尼黑安全报告》,报告将“双输”定为主轴,警告称后冷战时代关于和平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乐观主义已经消散,世界正面临陷入“双输”局面的风险。据此可推知该报告( )强调旧有国际秩序已经瓦解B.为霸权主义行径进行辩护C.重视发展中国家的根本权益D.认同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4.1948年6月,美、英、法在德国占领区单方面宣布实行币制改革,用“B”记马克代替当时流通的帝国马克。作为回应,苏联占领区发行“D”记马克,并以柏林位于苏占区为由,把“D”记马克作为整个柏林的通用货币。上述币制改革( )A.加快了德国分裂步伐B.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稳定C.促使美苏矛盾公开化 D.加重了苏联国内的经济压力5.“石油武器”在1973年阿拉伯国家反对以色列侵略的中东十月战争中得到运用。阿拉伯国家把石油变成了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大国霸权主义的强大武器,反对经济剥削和政治控制。阿拉伯国家的上述斗争( )A.确立了本国经济自立的基础B.表明区域集团化已成为潮流C.长期占据了国际石油定价权D.有助于改造国际经济旧秩序6.20世纪90年代英国曾实行“青年新政”:年龄在18~24岁,处于失业状态并申请求职者津贴连续6个月者,必须在政府提供的四个项目(即为期6个月的国家补贴就业或创业;全日制教育或培训;环卫工作和公益部门工作)中选择一个。这项政策主要是为了( )A.加强对环境的保护B.提升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C.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D.应对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7.1922年,华盛顿会议后,美、日两国为争夺在中国的权益而展开斗争,最直接的反映就是1922年4月爆发的直奉战争。毛泽东指出:“中国内部各派军阀的矛盾和斗争,反映着帝国主义各国的矛盾和斗争。”这说明( )A.凡尔赛体系是对战败国的掠夺 B.华盛顿体系具有不稳定性C.一战后国际政治秩序更加混乱 D.华盛顿会议纵容军备竞赛8.一战后,亚洲出现了“亚洲和亲会”、“东亚同盟”等地区性的革命联盟组织,约定“一国爆发革命,其他会员国应竭尽全力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援助”;与此同时,北非摩洛哥里夫起义的领导人也呼吁“让我们同东方国家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决胜的打击”。材料表明( )A.民族独立运动呈现联合趋势B.世界殖民体系已走向瓦解C.亚非民族民主运动开始觉醒D.全球范围内革命浪潮兴起9.一战期间,成千上万的华工有组织的奔赴欧洲。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军元帅福熙在写给法国总理的信中说:“(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在炮弹的狂轰之下,毫不退缩。”华工入欧( )A.迫使列强放弃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体现华工埋头苦干的精神C.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贡献 D.显示中欧人民的深厚情谊10.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个整体的真实内容是( )A.世界政治经济融为有机一体 B.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C.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统治 D.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11.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后,考迪罗独裁统治的建立成为该地区政治文化的显著特征,其统治方式与殖民者的统治密切相关。据此可知,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进行大规模地移民 B.沿袭宗主国治理模式C.大肆屠杀当地居民 D.进行残酷的经济掠夺12.大卫·利文斯顿是英国著名的探险家和传教士,1852年他开始了对非洲的多次地理旅行,填补了非洲地图的许多空白之处。19世纪后期欧洲探险者纷纷深入非洲腹地探险,1876年部分西欧国家成立了“国家探险和开发非洲协会”。这些活动( )A.助推了对非洲的进一步侵略 B.源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需求C.实现了非洲向近代文明过渡 D.满足了殖民者侵略非洲的愿望13.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A.巴黎公社 B.二月革命 C.七月王朝 D.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4.19世纪后期,骑马、射箭、游泳等休闲活动在英国中产阶级妇女中流行开来。为了适应休闲运动,运动服装诞生。穿着运动装的英国中产阶级妇女摆脱了谦恭的家庭生活,并在外部世界中确立了自己的存在。上述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A.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B.大众休闲运动普及 C.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D.中间阶层不断壮大15.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分析方法不仅广泛运用于今天的人文社会科学,而且还广泛运用于政治家的演说、记者的新闻报道和报刊杂志的思想传播中。“八小时工作制”“五一国际劳动节”等已被很多国家老百姓所熟知。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A.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B.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现代社会C.推动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D.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6.16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疾病大流行时期,这些疾病大多是当时医生从未见识过的。由于没有现成的理论,当时的医学家不得不自己去观察和研究,结果他们很多都成了极富自由精神的学问家。这一转变在当时( )A.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B.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出现C.动摇了天主教统治地位 D.有利于近代科学的发展17.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A.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B.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C.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D.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18.1508-1511年,拉斐尔在梵蒂冈宫签字厅的墙壁上为罗马教皇创作了《雅典学院》,画作描绘的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人物群像。对面墙上是拉斐尔的另一幅壁画《圣礼论辩》,描绘了各个时代的著名神学家论辩圣礼的场景。这反映了( )A.不同文化之间的借鉴与互补B.历史发展的渐进与复杂C.各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与共生 D.新旧思想的冲突与斗争19.英国东海岸水域盛产鲱鱼,但这一资源却长期由荷兰渔民垄断。1636年英王查理一世向海事部门官员问询自己是否有权颁发捕鱼许可证,他们一致认为国王拥有管辖沿海渔业的权力,不久查理一世颁布召令,要求在英国周边海域捕鱼的外国渔民必须向英国申领许可证,招致荷兰驻英大使贝弗伦的不满。这有助于说明该时期( )A.海洋自由乃是欧洲共识B.英国主导海洋规则制定C.欧洲海洋利益纷争频仍 D.荷兰渐失海洋霸主地位20.1493 年,罗马教皇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 100 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一年后,西、葡两国将这条线向西移动了 270 里格。“教皇子午线”的划定( )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B.解决了西葡殖民地的争夺C.加速了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化 D.巩固了教皇至高无上地位21.1493年,罗马教皇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一年后,西、葡两国将这条线向西移动了270里格。“教皇子午线”的划定( )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B.解决了西葡殖民地的争夺C.加速了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化D.反映了西葡王权弱于教权22.近代考古挖掘发现了一块阿兹特克历法石,石碑中央是第五代太阳神托纳提乌的面孔,围绕着的四个方块代表虎、水、风和火前四个创世周期,每个周期都因一种自然灾害而毁灭,然后在下一个时代重新创造。这体现出( )A.美洲与欧洲文化互鉴B.埃及太阳历影响广泛C.南美洲自然环境恶劣 D.印第安文化特色鲜明23.日本成为律令制国家后,近畿先进的农业技术逐步推广到各地,贵族、寺院与地方官致力于地方的开发,庄园广泛出现,国有土地的人口日见减少,庄园渐渐变为独立的政治经济体。这反映了( )A.大化改新的深化 B.中央集权的削弱 C.明治维新的局限 D.幕府政治的衰落24.某古代文明的文字包含人、动物、神兽、植物、器具、衣物、编制物、武器、几何形态、波纹和火焰等图形符号,书写材料包括莎草纸、石头和木块等。以下成就属于该文明的是( )A.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B.创作了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C.颁布了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D.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25.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一切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材料主要说明了( )A.波斯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B.大流士以严酷法律治国C.波斯帝国建立起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D.国王是波斯帝国的核心和最高主宰第II卷(非选择题)非选择题:本随共5小题,共 50 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所向披靡,建立起庞大的帝国。亚历山大在征服的地方兴建城市,在这些城市中有神庙、体育场等希腊式建筑。帝国东方的很多人学会了希腊语。古希腊美术在这一时期深刻影响着东方美术,例如太阳神阿波罗出现在佛教艺术中,楼兰遗址的柱子也明显具有古希腊爱奥尼亚式的特点。——摘编自徐显朝《亚历山大东征与中西文化交流》材料二 在公元前后的几百年间,亚欧大陆上共存着罗马、安息、贵霜和汉朝这四大帝国,各自国势强盛,幅员辽阔,丝绸之路在四国之间穿行。丝路通畅有益于沿途各族民众的共同利益,因此是大势所趋。亚欧的四大帝国是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参与者,更是丝绸之路持续畅通的主要守护者。经由丝绸之路,东西各方不仅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利益,而且增强了对彼此异质文化的了解、认知与交流,客观上推动了整个亚欧大陆文明交往的进程。——摘编自庞闻《图解丝绸之路经济带》(1)根据材料一,阐述亚历山大东征推广希腊文化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丝路通畅的作用。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地中海是欧亚非三大洲地理和文化上的分隔带,也是沿岸居民交往的通道和人类活动的舞台。在地中海沿岸及邻近地区兴起了众多的文明,形成了“围着一个池塘的群蛙”,这些“群蛙”之间通过地中海很早就存在着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摘编自武逸天《〈伟大的海——地中海人类史〉简评》等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路线。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这些航海探险,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海上运输货物成本昂贵、缓慢且低效。1956年,货运大亨麦克林提出在船上整齐码放集装箱改进海运的设想。这使每吨货物的装船成本从5.83美元下降到16美分,时间也大大缩短。集装箱的发明是20世纪最重要的物流创新之一,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更为频繁。——摘编自(法)雅克·阿塔利《海洋文明小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上古时期地中海沿岸创造了伟大文明的“群蛙”名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欧洲人从地中海航行转向远洋航行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集装箱海运产生的背景。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罗马帝国的社会治理政策可以被概括为“面包与竞技场”。帝国的统治者大兴土木,修筑了各种大型公共建筑。这些大型工程的建设历时多年,给成千上万的平民提供了长期的就业机会。在解决了“面包”问题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精神层面的需求。由于元首的倡导,竞技运动更多地脱离了统治者个人享受的范围,转变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平民沉溺于赛会和马戏等娱乐活动,逐渐丧失了参与政治的兴趣,成为元首制的受益者和拥护者。——摘编自何立波《罗马帝国社会福利政策透视》材料二 1834年颁布的《济贫法修正案》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一项影响深远的法案。这部法案确立了社会救济中的“次等处置”原则,即严格限制受救济者的生活水平,使之不得高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法案颁布前英国贫民可以从本地教区获得救济,因而少有人愿意背井离乡的搬去城市找工作。法案规定贫民想要获得救济就必须要搬进政府设立的济贫院。院内贫民的生活无异于囚犯,不仅被限制人身自由,还要忍受极其恶劣的生活环境,从事繁重的劳动。许多人宁愿接受工厂的低工资和艰苦工作,也不愿进入济贫院。——摘编自丁建定《英国济贫法制度史》材料三 福利国家模式曾被人们普遍视作20世纪最伟大的创造之一,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不少欧美国家的福利模式已难以为继。由于退休人口超出想象地增长,用于养老的社会保险基金即将用罄。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的滞胀局面,造成了连续多年的经济低迷,也加重了财政支出的压力。在普遍的“福利培养依赖和懒汉”的民意舆论下,福利模式的改革已刻不容缓。——摘编自秦莉《重构福利契约的实践》(1)根据材料一,概述“面包与竞技场”政策的治理成效。(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济贫法修正案》的社会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欧美国家福利模式“难以为继”的原因。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是以应付和解决国内战争所造成的经济创伤和战时共产主义所引起的政治危机而肇始的,但它同时还是列宁为党所制定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策略,因而新经济政策具有双重任务。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不能从直接改变生产方式入手,而是要通过迂回包抄的道路首先对先前存在的多种经济成分给予承认,然后在市场关系的基础上实现这些经济成分之间的商品交换,以此来活跃经济,恢复生产,最后再通过商业竞争的方式使具有价格优势的公有制商业(国营和合作社营商业)排挤私营商业,为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创造条件,也就是说,此时“谁战胜谁”的战场只能摆在流通领域里。——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闫永飞《苏联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新经济政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双重任务。(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经济政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特征及具体措施。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列强先后掀起三次殖民高潮。16世纪,英国商业资本家成为殖民扩张的主要推动者,他们陆续组织了许多贸易公司,进行海盗掠夺、贩运黑人奴隶和不平等贸易。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殖民列强通过扩大殖民地和商品市场等方式向西亚、东亚、南美等地区纵深扩张,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洲列强和美国、日本纷纷向海外殖民,第三次殖民高潮通过瓜分全球方式把非洲内陆以及亚洲内陆广大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张红菊《殖民主义与全球化》(1)根据材料,概括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方式呈现的阶段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带来的影响。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D A D D B A C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A A A B D D B C C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C D B D D26.(1)表现:在征服地兴建城市,传播希腊式建筑风格;使希腊语在东方流传;影响东方美术的发展。(2)作用:促进东西方经济发展;加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东西方国家的政治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及人类文化的发展。(任答三点)27.(1)“群蛙”:古代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罗马文明。(如学生答出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可同等给分)(2)影响:造成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促进了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推动了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引发了欧洲的殖民扩张,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3)背景:传统海运存在弊端;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国际贸易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麦克林个人的影响。28.(1)成效:创造了就业机会,改善了平民的生活水平;丰富了大众的精神生活;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元首制)。(2)内容:受救济者生活水平不得高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社会救济中的“次等处置”原则)以济贫院院内救济取代本地教区救济。影响:为英国工业化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工人阶级队伍壮大;英国社会矛盾加剧;客观上推动了城市化进程。(3)原因:退休人口增长,社保基金即将告罄;经济低迷(经济“滞胀”),财政压力大;依赖和懒惰行为增长,引发舆论不满。29.(1)双重任务:一方面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恢复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则是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2)特征:间接过渡,运用商品、货币的作用发展社会经济。措施:粮食税取代粮食征收制;以租让制、租赁制等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的资金和技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把商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环节;允许私人经营企业,支持个体小工业企业的发展;允许自由贸易;发展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吸引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30.(1)阶段特征:第一阶段(16世纪)以组织贸易公司、野蛮的掠夺、三角贸易为主要方式;第二阶段(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以扩大殖民地、掠夺原料、倾销商品为主要方式;第三阶段(19世纪70年代以后)以瓜分世界、资本输出为主要方式。(2)影响: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体;形成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中心的世界格局;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导致矛盾加剧,埋下了战争的隐患;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被压迫地区人民反抗斗争不断高涨;中断了当地独立发展的进程,使亚非拉地区的经济成为附庸;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科技、思想,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近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