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历史试卷(三)(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历史试卷(三)(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历史试卷(三)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四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四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签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来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希腊化时代,托勒密王朝积极吸纳希腊本土的学者、艺术家,在埃及各地兴建希腊风格的剧院、竞技场。同时,埃及本地的宗教仪式和神祇崇拜也得到保留,法老时期的神庙建筑仍在持续修建。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亚历山大里亚,成为融合希腊与埃及文化的璀璨明珠,其繁华程度远超希腊本土诸多城邦。这表明托勒密王朝( )
A.致力于消除希腊与埃及文化差异 B.对于希腊文化采取抵制态度
C.致使埃及文化完全取代希腊文化 D.促进希腊文化中心逐渐东移
2.13世纪,蒙古大军西征。在中东地区,被征服的阿拉伯诸地,因与蒙古文化的交融,其建筑风格在保留原有伊斯兰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蒙古包式穹顶等元素;而在距离蒙古统治核心较远的北非地区,阿拉伯文化受蒙古文化影响较小,依旧保持着自身的传统风格。这可以用于说明蒙古西征( )
A.导致了阿拉伯文化逐渐消亡B.促进了全球文化的趋同C.是影响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 D.传播了传统的儒家文化
3.近现代以来,欧洲殖民者向拉美植入语言、宗教等文化,非洲黑奴带来音乐、民俗等元素,亚洲移民传播饮食、手工艺文化,拉美原住民坚守古老宗教、农业技术等传统;同时,多种文化交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拉美文化。材料意在强调近现代拉美文化( )
A.呈现多元性和独特性B.完全由欧洲文化主导C.与亚非文化毫无关联 D.缺乏自身的文化根基
4.一战期间,大量印度士兵加入英国军队入欧参战。巴黎和会期间,印度人接触到威尔逊包含民族自决的十四点原则,听到了列宁“无产阶级和殖民地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的呼吁。这之后,尽管面对英国的严厉镇压,印度人民却掀起了更多的暴力反抗活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印度( )
A.完全放弃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民族运动深受国际环境影响
C.助推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5.根据《凡尔赛和约》的相关条款,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在瑞士日内瓦成立。其宗旨是促进充分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劳资合作;改善劳动条件;扩大社会保障;保证劳动者的职业安全与卫生;支持世界持久和平,建立和维护社会正义。它的成立( )
A.提高了无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B.实现了工人运动的国际联合
C.适应了重建战后秩序的需要 D.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6.有学者在分析关于自然遗产评定标准时,以“冰期”地区和火山地区为例予以解释,一个“冰期”地区,应包括雪地、冰川、被切割的地貌、沉积物和外来物(冰槽、先锋植物等);一个火山地区,应包括整个的岩浆系列、全部或大多数种类的火山岩和有代表性的喷发物。该学者阐述的自然遗产评定标准是( )
A.真实性 B.原始性 C.完整性 D.独特性
7.京师同文馆初创时的课程仅限于中、英语言文字,较为单一、但从同治五年(1866)起,课程逐渐扩展到化学、算学、医学、天文、格致等自然科学领域。这种变化( )
A.拓宽了洋务学堂的生源B.顺应近代化发展的需求C.表明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D.缘于清廷调整统治思想
8.1905年四川总督锡良开始创办中等学堂,这些学堂大都由原来的书院改名设立,包括各种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前者以农业、工业学堂为主,后者分优级和初级师范科。“城乡学堂林立,不能尽载”。这表明当时四川( )
A.私人办学风气受到遏制B.学堂主导新式教育推进C.传统教育方式根本动摇 D.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9.西周时期,王都设国学,又分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王畿郊区设置六个乡,乡之下又设立州、党、闾等行政组织,这些组织都有相应的学校,即“乡有校,州有序,党有庠,闾有塾”。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
A.封建贵族垄断教育 B.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C.学校实行分科教学 D.读书风气十分盛行
10.唐代通过官府组织的自凉州(甘肃武威市)至敦煌再向伊州、西州、庭州(三地今属于新疆)的运输,剑南道(治所为今成都)之练进入西域。胡商的贸易更将剑南之练通过市场环节,带到丝绸之路上的各个角落,河西白练贸易圈逐渐形成。唐政府该举措( )
A.加快陆上丝绸之路发展B.体现唐代兼收并蓄政策C.提升西域地方治理水平 D.说明政治中心西移趋向
11.下表是敦煌效谷县悬泉置(汉武帝时设立的驿站)遗址出土的一封汉代帛书信件。它是边塞基层官吏“元”写给在悬泉置的好友“子方”的信,其部分内容如下。此信件有助于研究汉代( )
恰元当从屯敦煌……愿子方幸为元买沓(鞜)一两绢韦(里衬是软牛皮的一种鞋),长尺二寸;笔五枚,善者(质量好的)……愿子方幸为吕子(元的朋友)刻御史七分印一, 龟上,印曰:吕安之印……郭营尉(元的朋友)所寄钱二百买鞭者,愿得其善鸣者,愿留意……
①敦煌地区的社会生活状况 ②私人书信的书法和书风③印刷术与火药的西传情况 ④国家对丝绸之路的管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马交易( )
A.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B.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
C.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重大冲击D.促进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
13.丝绸之路将中国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汉唐时期,中国以恢宏的气度向世界敞开胸怀,各国使节往来频繁。沿线国家通过修筑道路、设立驿站、建设贸易场馆等措施,保障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互鉴。可见,丝绸之路( )
A.消除了区域贸易的壁垒B.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C.实现了商品的全球性流动 D.彰显了开放包容的理念
14.西哥特首领阿图尔夫(Athaulf)在攻占罗马城(410年)后,从试图消灭罗马转向恢复罗马传统,并在帝国西部定居时采用罗马法典治理,逐步建立融合罗马行政体系的王国制度。这一系列举措表明( )
A.文化交融利于西欧社会转型B.罗马强大力量吸引蛮族臣服
C.蛮族文明已经取代罗马文明D.法律是罗马与蛮族交往纽带
15.学者认为:江东政治可分两阶段,其中东吴到东晋中期是南北士族共同统治,而东晋中期到南朝末年,则是以南方的晋陵、丹阳、会稽、南川等地新崛起的地主和商人为主的统治。“江东政治”变化的直接动因是( )
A.门阀士族的兴起 B.江南经济的发展 C.选官制度的变化 D.北方人口的南迁
16.镰仓时代,日本武士道受佛教伦理影响,其精神内涵是视死如归的忘我境界。到江户时代中后期,武士的职责已不再是驰骋战场、勇武杀敌,而是从事行政管理的相关工作。武士的修养内容,也由“重武功”改为“重德行道艺”。这种变化( )
A.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B.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C.适应了社会发展态势D.导致了皇权地位下降
17.11~12世纪前后,法国文学作品《列那狐的故事》以狐狸列那和代表贵族的狼伊格仑的斗争为线索,辛辣地嘲讽了专制的国王、贪婪的贵族、愚蠢的教士等。这反映了( )
A.理性主义时代的政治诉求B.封建王权日渐衰落C.城市复兴时期的价值取向 D.庄园经济受到冲击
18.《摩奴法论》中明确提出世界上人或生物所应有行为的自然性或神意性,如“那位主最初派定哪一种生物做哪一种行为,在一次又一次被创造出来的时候,那一种生物就本能地遵行那一种行为”。该言论( )
A.直接导致了佛教影响力的倍增 B.为种姓制度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C.消弭了关于社会等级争论的分歧 D.描绘了早期社会宗教崇拜的全貌
19.清朝初期,统治者在东北地区推行招民垦荒政策,内地汉族移民的大量涌入使满族人对农业和商业的参与度逐渐提高。到乾隆时期,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一带人们的生活由渔猎兼农牧、崇尚勇武到知农务本、向文尚仁转变。这反映出( )
A.内地居民主要向东北迁移B.文化交流推动社会发展C.中原文化向边疆的传播 D.南北经济发展已趋向平衡
20.据统计,1990年发达地区国际迁移人口占其总人口的4.5%,发展中地区为1.6%。1990——1995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有45%来自国际净迁入,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为净迁入地区,而非洲、亚洲、拉美为净迁出地区。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不同地区人口政策的差异B.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地区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D.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21.1980~1988年美国共安置了约70万难民,其中65万来自越南、柬埔寨等10个国家,其中有7个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与美国临近并发生严重政治危机的危地马拉和圣萨尔瓦多,在整个80年代却没得到来自美国政府的任何援助。美国这种援助难民方式( )
A.旨在弱化社会主义政权B.调整了难民援助机制C.采用马歇尔计划的做法 D.利于化解东西方矛盾
22.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国际移民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大量移民持续涌入欧洲和美国等传统移民国家。国际移民组织2003年报告显示,这些国家每年正式接纳120万至130万移民。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欧美人口的负增长B.移民国家宽松的福利政策C.经济全球化的加速 D.国际政治局势的持续动荡
23.有人把新文化运动称作启蒙运动,并认为它和西方的启蒙运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形式上却相反。新文化运动与西方启蒙运动的“相反”主要体现在( )
A.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领导B.以宣传民主科学为内容C.是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反思 D.是推翻封建思想的武器
24.考古发现,距今5000年前后的河南灵宝西坡遗址中,大型中心性聚落内的核心建筑一般都选址建于聚落中央或高地上,F105、F106等大房址门道和火塘位于同一条轴线上,室内的四个顶梁柱和周围的墙壁柱也大致沿轴线呈对称分布。这说明( )
A.人类开始定居生活B.早期国家逐渐形成C.文明早期特征初显 D.公共权力渐趋强大
25.康雍乾时期,京城造办处玻璃厂的中外工匠按照皇家的旨意,在欧洲玻璃工艺的基础上探索出玻璃胎画珐琅、套料雕刻玻璃等独具东方审美特色的清代宫廷玻璃。这反映了( )
A.闭关锁国状态的打破B.西学东渐的社会现象C.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D.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
第II卷(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本随共5小题,共 50 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战国时代开始,“本”“末”成为泛指农业和工商业的专用术语。各学派无不认为农业是“本”业,手工业和商业是“末”业,但在如何对待“末”业的问题上,各家则存在较大差别。从总的倾向看,儒家对“末”业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不但不反对私商的货殖行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奢侈品的生产和流通,但对“末”业中有悖于礼义规范的行为表示反对。墨家对“末”业的看法与儒家接近,只是极力反对“末”业中奢侈品的生产和流通。道家和法家不仅极力否定“末”业本身存在的合理性,而且还有把“末”业扩大到“本”业以外所有行业而一概加以拒斥的倾向。
—摘编自刘家和主编《中西古代历史、史学与理论比较研究》
材料二“今境内之民皆曰:‘农战可避而官爵可得也。’是故豪杰皆可变(本)业,事商贾,为技艺,为避农战……民以此为教者,其国必削”。“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为国者,边利尽归于兵,市利尽归于农”,“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
—摘编自《商君书》
材料三“民不外务当敌斩首,内不急力田疾作,民皆欲行货财、事富贵……不亡何待 ”“故明主之治国也,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使民贫,则民喜农而乐战……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以均贫富……此帝王之政也”。
—摘编自《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各学派对工商业态度产生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和韩非的经济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哲学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原因和规律,宇宙秩序不是建立在神的意志之上,而是建立在规律和法则之上,形成了一个外在于宗教的思想领域;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能够自主地认识世界、解释世界,主张用宗教以外的方式思考世界由什么构成、它从何处来等根本问题,给西方带来了一种贯穿几千年的思维特质。
——摘编自李筠《西方史纲》
材料二 路德把圣经从希伯来文本和希腊文本译成德文。……早在路德之前,已有南德语言的十四种圣经译本和北德语言的三种圣经译本。路德翻译圣经的重要意义在于,他在翻译时追溯到完全未经后人窜改过的圣经原本,并把它译成一种由他确定下来并通用起来的“标准”德语版本。……圣经翻译工作一直到1534年。……路德译成的德文圣经依靠当时已有的印刷技术而获得迅速传播,统一德语也随之迅速传播,越来越多的德意志人开始用这种德语写作。
——丁建弘《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后世所知的古希腊“三大哲人”,概括古希腊哲学家认识、解释世界的“思维特质”,说明古希腊哲学产生于希腊人哪些方面的知识追求。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路德版德文圣经迅速传播所依靠的“印刷技术”,并概括其迅速传播的政治意义。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世纪末至公元1世纪,日耳曼人开始大规模南迁。随着罗马帝国边境防线的逐渐松动,日耳曼部落如哥特人、汪达尔人等不断涌入罗马帝国境内。在迁徙过程中,日耳曼人保留了自身诸如军事民主制等传统习俗,同时也受到罗马文化的影响。例如,他们吸收了罗马先进的农业技术,改变了部分游牧生活方式。而罗马社会也因日耳曼人的迁入,在军事、政治格局上发生变化,一些日耳曼部落甚至在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起自己的王国,如西哥特王国。这种人口迁徙促进了日耳曼文化与罗马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为欧洲中世纪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李隆国《日耳曼人迁徙与欧洲文化的转型》
材料二 7世纪至8世纪,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迅速崛起,并开始向外扩张。随着军事征服的推进,大量阿拉伯人迁徙至被征服地区,如西亚、北非以及伊比利亚半岛等地。他们不仅带去了伊斯兰教信仰,还传播了阿拉伯的语言、文学、建筑艺术等文化元素。在被征服地区,阿拉伯人吸收了当地如波斯、埃及等古老文明的优秀成果,例如 在医学领域,融合了古希腊、波斯的医学知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医学。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与文化交流,使得伊斯兰教在更广阔的区域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认同与融合,塑造了多元一体的伊斯兰文化圈。
——摘编自彭树智《阿拉伯国家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日耳曼人南迁与阿拉伯人迁徙在文化传播与融合方面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人口迁徙对文化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地理大发现”后,欧洲为了建立新的规范和全球秩序,思想家们应运而生,涌现出多样理论学说。在近代构建全球秩序的过程中,欧洲将自身视作为“文明”,而将非欧洲地区定性为“野蛮”。一批思想家将文明分为埃及、希腊、罗马和印度等多种类型,力主欧洲文明代表着进步,而其他文明处于停滞,甚至处在野蛮状态。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国家主权原则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则是由一系列国际法的原则来确立的。学者莫扎法里认为:“自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以后,只有欧洲文明在拟定一系列准则、创建具有全球性或普遍性的各种组织和机构的方面取得了成功。”思想家们还从全球贸易出发,将自由贸易和全球性市场经济视作为基本要素,以此构建全球秩序。这一思想直接来自英国思想家亚当·斯密。
——摘编自李宏图《如何为“全球”构建秩序——欧洲近代思想家们的思考》
(1)根据材料,概括欧洲近代思想家们对全球秩序的构建及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近代思想家们对全球秩序构建的影响。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8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拉丁美洲绝大部分土地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小部分土地被荷兰、英国和法国占据。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实行专制统治,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疯狂开采金银矿,掠夺了巨额财富。殖民者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造成后者大量死亡。为弥补劳动力不足,殖民者从非洲贩入黑人奴隶,发展起罪恶的黑奴贸易。同时,为保证殖民者的利益,宗主国禁止或限制殖民地同任何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这进一步限制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海鹏等主编《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1967年10月,在第二次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之前,77国集团举行了一次部长级会议,通过了《阿尔及利亚宪章》,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口号。1974年12月第29届联合国大会和1975年2月的发展中国家原料会议通过了《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及《达喀尔宣言》。这两个文件成为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纲领性文件。“77国集团”的联合斗争,迫使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重视改善南北关系,对“南北对话”采取比较积极的态度,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长期的合作与斗争中,发展中国家日益团结和成熟,77国集团的影响和活动范围也超出联合国,扩展到其他许多国际组织,到1998年其成员国数量也增加到132个,成为仅次于联合国的大型国际组织。
——摘编自高岱等《世界历史·第25册·殖民扩张与南北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列强在拉丁美洲殖民统治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新兴国家进行斗争的影响。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B C C B B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D A D C C B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C C C B
26.(1)原因:儒家强调礼乐制度和民本思想;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主张“交相利”,提倡节俭;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退回到小国寡民时代;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重视耕战。
(2)影响: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封建统治。
封建社会后期: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导致近代的落后。(任达两点)
27.(1)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特质:理性。
追求: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
(2)印刷技术:德国人谷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术。
意义:推动宗教改革,进一步打破了罗马教廷权威,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有利于创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语言,推动德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28.(1)相同点:伴随着大规模人口迁徙;迁徙群体都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基础上,吸收了迁入地的优秀文化成果;对迁入地区的文化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不同点:文化传播内容不同;迁徙的驱动力不同。
(2)意义: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推动了文化融合创新;扩大了文化传播范围;改变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分布格局;奠定了新文化基础。
29.(1)构建:文明等级论;国际法原则;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背景:欧洲对外扩张;全球空间的扩展;欧洲实力的增强。
(2)影响:为以欧洲为主导的全球秩序形成奠定思想基础;重构与形塑了全球性思想观念与价值体系;为欧洲进行对外扩张提供合法依据;促进了新的全球秩序建立。
30.(1)主要表现:实行专制统治,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疯狂开采金银矿,掠夺巨额财富;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贩卖黑人奴隶,开展黑奴贸易;限制殖民地与其他国家贸易。
(2)影响: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与民族独立;有利于实现经济上的自主权;提升了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促进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