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福州屏东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七年级语文(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草木含情,人间有爱。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在文人墨客笔下,常承载着深沉的情感与高远的志趣:他们以温润之笔描摹草木本心,于细微处见生命真趣与人间温情。让我们走进语言的丛林,在诗文的芬芳里积累沉淀,在阅读的沃土中思辨探究,在写作的天地间表达感悟。一、积累与运用(23.分)1.填写诗文名句。(8分)草木蕴诗情,名句传心志。古诗可以和文字、图片、生活等联结,帮助加深记忆和理解。以文解诗(1)天地悠悠,生命短促;宇宙无穷,人生有限。诗人由此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这不禁让人想到:!(陈子昂《登幽州台歌》)(②)诗人虽然辞宫,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以落花为喻,自然地融入心志:。(龚自珍《已亥杂诗》)以图解诗右边是一首古诗的配图,请写出与配图相符的诗句:(3)(岑参《逢入京使》)以用解诗(4)你的朋友最近陷入困境,心情低落,对未来缺乏信心;你借陆游之诗安慰她终会在困境中寻觅希望,有道是“”。(陆游《游山西村》)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9分)“蛟龙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由于没有可供参考的操作规范,“蛟龙号”的操作流程和各项性能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海上试验来改进和验证_而试验背后的风险(),茫茫沧海中,潜水器就像一粒芝麻,一旦发生危险,根本无法营救:下潜就七年级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意味着下潜者需将个人安危()。身为共产党员的潜航员叶聪、付文韬:·磨嘉陵等人,在看不见天、①一(qáo)不见底的深海,毫不畏惧,(,.),靠着过硬技能和冷静心态,一次次②(ji)驶着“蛟龙” _(6o)游于深海。(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3分)①②③(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显而易见置之度外勇往直前B.有目共睹置之不理勇往直前·.勇往直前有目共睹置之不理D,显而易见置之不理勇往直前(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给出修改意见。(3分)修改意见:3.名著阅读交流。(6分)当命运的暴雨倾盆而下,有人泯灭成灰,有人淬炼为钢。祥子在旧社会的沼泽里挣扎,失去车便如失舵之舟,终被黑暗吞噬,成为“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保尔在革命的熔炉中燃烧,纵使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却在不断成长、历练,成为一名具有钢铁般意志的无产阶级战士。祥子和保尔都曾身处逆境,但祥子在逆境中堕落,保尔却在逆境中成长。联系原著,从社会环境、理想追求、性格意志三个角度分析造成人物不同结扁的原因。二、阅读(67分)人间草木皆可成文,字里行间亦见情真。g弼(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7分)小京熟【甲】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背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乙】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4.上述两首古诗皆出自于诗圣杜甫的笔下,同样写所望之景,但两诗所绘画面、所传之情却截然不同。【甲】诗创作于开元盛世,“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1)神奇秀丽、的特点;【乙】诗的创作时间正值安史之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深”这两个字写出了此时长安(2)(描绘画面)七年级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2024-2025 学年七下语文期末试卷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3 分)1. 填写诗文名句。(8分)(1)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2)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3)会当临绝顶 一览众山小(4)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9分)(1)(3分)瞧 驾 遨(2)(3分)A(3)(3分)将“改进和验证”改为“验证和改进”。3. 名著阅读交流。(6分)祥子和保尔在逆境中走向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在于:理想追求、性格意志、社会环境三方面的差异。首先,在理想追求上,保尔的目标是“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其人生价值与产主义事业紧密相连。这种崇高理想赋予他超越个人痛苦的精神力量,例如在双目失明、瘫痪后仍通过文学创作继续战斗。而祥子的理想仅局限于拥有一辆自己的车,当三次买车失败后,他失去精神支柱,陷入绝望。(结合原文且意思相近即可,2分)其次,在性格与意志上,保尔表现为顽强与乐观,面对头部重伤、伤寒、瘫痪等打击,他始终以“钢铁般的意志”抗争,如修铁路时忍受严寒和饥饿仍坚持工作。祥子表现为妥协与逃避,虽初期勤劳坚韧,但遭遇孙侦探敲诈、虎妞之死后逐渐懦弱,选择酗酒、欺骗等消极方式应对。(结合原文且意思相近即可,2分)最后,在社会环境上,保尔生活在苏联革命战争时期,当时盛行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其提供了精神支持,与此同时他拥有着革命导师朱赫来的引导和战友的支持。祥子却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当时底层劳动者被剥削,社会黑暗腐朽;祥子孤立无援,遭受军阀抢车、刘四爷压榨。(结合原文且意思相近即可,2分)二、阅读(67 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4~5 题。(7分)4.(3 分)(1)高峻挺拔(1分) (2)国都沦陷(残破)、乱草丛生(2分)5.(4 分)《望岳》中作者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春望》中作者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伤情,表达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期望和平的美好愿望。(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6~9 题。(16 分)6.(4 分,各 1分)(1)靠近 (2)少 (3)只 (4)熏黑,沾黑,染黑7.(2 分)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8.(6 分)(1)用纸条标记他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帖、贮各1分,句子翻译完整 1分)(2)因为石油特别多,在地中产生无穷无尽,不像松木,到一定时候就用完了。(无穷、竭各 1分,句子翻译完整 1分)9.(4 分)①予疑其烟可用(2分)④科学成果的取得需要大胆猜想,细心观察,动手实验(2分)。【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为:拿着靠近火烤它。依据上下文可以看出,“就火”的意思就是“靠近火”。就:靠近。②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鲜:少。③但当涉猎:只是应该粗略地阅读。但:只,只是。④“墨”本是一个名词,但在句中,后面加了宾语“人衣”,因此变为一个动词,意思为:熏黑,沾黑,染黑。7.本题考查断句。根据句意“试着扫下它的尘,用来做成源墨,又黑又亮如同黑漆似的,用松木烟灰的墨比不上它”可以看出,“试扫其煤以为墨”是“墨”的制作方法,“黑光如漆”是它的颜色特点,“松墨不及也”是它的性能优势,它们中间要一一断开,因此全句断为: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1)以:用。帖:标记,动词。帖:标签,名词。(2)盖: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因为”。于:在。不若:不像。竭:用完,用尽。9.本题考查内容筛选与阅读启示。①②:结合原文中的“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可知,我依据所见的“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推测“其烟可用”,因此,“试扫其煤以为墨”;③:结合原文中的“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可知,我推测“此物后必大行于世”;④:结合作者的观察“土人以雉尾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和推测“予疑其烟可用”“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可以看出,进行科学研究要仔细观察,大胆推测;结合作者的实验“试扫其煤以为墨”可以看出,科学研究还要注意把自己的推测进行实验、求证。【点睛】参考译文:鄜州、延州的区域内有石油,过去说“高奴县出脂水”,就是说的这种东西。它产于水边,与沙石和泉水混杂在一起,缓缓地流出。当地人用野鸡尾毛做的刷子沾起它,把它收入瓦罐中,很像纯漆,燃烧起来如同麻杆一样,只是它的烟很浓,帐幕沾到它都变成黑色的。我猜测它的烟可以利用,试着扫下它的尘,用来做成源墨,又黑又亮如同黑漆似的,用松木烟灰的墨比不上它,于是就大量地制作,那标有“延川石液”的墨就是它。这种墨一定会在世间广泛流传,从我这里就开始使用它了。因为石油特别多,在地中产生无穷无尽,不像松木,到一定时候就用完了。现在齐鲁间的松林已被伐尽了,渐渐蔓延到太行、京西、江南一带,以前长满松树的山大半都已光秃秃的了。用烟尘制墨的人大概还不知道石油的烟尘可以利用吧。煤烟也很大,能染黑人的衣服。我随意地作了一首《延州诗》说:“二郎山下大雪纷纷,迅速地搭起帐篷学塞人。熏黑了白衣冬天还未尽,石油的烟啊多得像洛阳的灰尘。”(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20分)10.B 。解析:根据原文第④-⑤段,“我” 点的是清汤面,而非 “青菜鸡丝面”,属于情节细节的混淆。A、C、D 选项均与原文情节一致:A 对应第①-②段,C 对应第⑥-⑦段,D 对应第⑧-⑨段。11.(1)(4分)运用环境描写(1分),营造出静谧的深夜氛围(1分),展现出面馆的质朴,暗示平凡中的温暖(1分),引出后文老人深夜坚守面馆的情节(1分)。(2)(3分)运用“推”“收”“切”“抖”“撂”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老人擀面条的过程(1分),展现老人动作的连贯与技艺的娴熟(2分)。12.(4 分)示例一:我认为原标题“一碗烟火四时暖”更好。内容上,“一碗烟火”将“烟火”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为“一碗”,既让人联想到文中热气腾腾的食物,又象征日常生活中的温暖,“四时”则进一步扩展了时间维度,暗示这种温暖贯穿四季,无论何时都给人以抚慰(2分)。主旨上,“一碗”以小见大,代表老人用一碗面传递的善意与关怀,暗含“人间烟火气”对人心灵的抚慰(2分)。示例二:我认为“面馆里的‘守夜人’”更好。内容上,标题直接点明故事的核心场景(面馆)和核心人物(守夜人),“深夜守护”这一行为贯穿全文(2分)。主旨上,文章强调生活的本质在于简单而纯粹的美好,老人的面馆就是这种美好的承载地。“守夜人”一词突出了老人在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之举,他的行为让寒夜变得温馨,引导读者从老人的守夜行为中,去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美好(2分)。13.(6 分)该单元以“小人物”的故事为主要内容,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小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2分)。而本文通过记述面馆老人对“我”这样的陌生人的友善,以及为学生延迟关店的行为,展现了面馆老人的善良无私,传递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美好(2分),本单元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只是一个连名字都不曾被人记住的普通保姆,但她热情善良,真挚淳朴,在幼年时,没有人在意鲁迅的心思,阿长在意作为一个小人物,她身上的优点温暖了鲁迅的童年。(任选单元中的一篇文章谈小人物的精神品质)本文与单元内容契合,主旨一致(2分)。因此,可以将本文加入教材七下第三单元进行联读。(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6 题。(12分)14.(3分)答案:A 。解析:根据原文第②段,“大多时候,每个窗口的收银速度并不会天差地别”,而选项中 “差异很大” 与原文矛盾。排队到快队更多是概率问题,而非收银速度差异导致的 “靠运气”。B、C、D 选项均与原文一致:B 对应第③段 “幸存者偏差” 的论述;C 对应第④段 “错误相关效应” 的分析;D 对应第⑤段休斯顿机场的案例。15.(3 分)站在客观、全面的角度,不带有主观认知偏差地看待所有队伍,能够看到大多数队伍速度实际相差无几的状态。16.(6 分)示例:爸爸,您先别着急。其实您觉得咱们这条车道慢,这背后是有科学原因的。从概率上讲,这么多车道,咱们排到最快车道的概率很低,所以排到相对慢一点的车道是很正常的。而且,您注意到其他车道变快,这是“幸存者偏差”,其实大多数车道速度差不多,只是您对快的车道更敏感,才会觉得我们的车道慢。还有“错误相关效应”,也许只是前面刚好有车缴费慢,导致队伍短暂变慢,但您下意识就把队伍慢归因于我们这条车道了。(原因写出两点即可,每点各 2分)另外,一直变道加塞不仅危险,差点酿成车祸多可怕呀,而且一直关注车道快慢会让您更烦躁。您可以试着放松一下,比如看看周围的风景,转移下注意力,这样排队也不会那么难熬。排队是保证通行公平的方式,咱们耐心等等,安全最重要呀(2分)。(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12 分)17.(3分)答案:D【解析】A 项正确:对应材料一 “大约 20 亿年前,地球就孕育出了最古老的植物 —— 蓝藻…… 排出氧气…… 地球上空逐渐形成了臭氧层”,表述与原文一致。B 项正确:对应材料二 “种植作物让人类能稳定收获食物与种子,反观狩猎,很容易受动物迁徙制约”,符合原文关于人类选择农耕的原因分析。C 项正确:对应材料三 “《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鲜艳的桃花来比喻女子的姿容娇妍…… 不同的植物便有了相对固定的意象”,表述正确。D 项错误:材料三明确提到 “植物的自然属性是植物意象得以产生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选项中 “唯一原因” 的表述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此外,荷花在佛教中出现的例子,仅为自然属性影响意象的例证,并非唯一成因。18.(4分)植物制造氧气,使得地球适宜万物生存(材料一):植物让人类能稳定收获食物与种子,把人类留在了某个地方(选择了定居生活)(材料二)。19.(5 分)此题为开放题,示例略。结合三则材料中相关内容,突出植物与人类千丝万缕的关系,语言风格不固定,可平实,可生动,有感染力即可。示例:亲爱的参观者们,欢迎来到“植物与人类”的奇妙世界!植物是地球的开拓者,植物的演变见证着地球的变迁。植物不仅为我们提供食物来源,还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桃花喻美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借杨柳抒离情……此次展览,将带您探寻植物与人类相依相存的发展历程,祝您收获满满!【解析】17.解析:A项错误:根据材料一,取代蕨类植物成为陆地主角的是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是在约1.3亿年前出现并成为 “殖民者”,选项混淆了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阶段。B项正确:材料二明确提到“种植作物让人类能稳定收获食物与种子,反观狩猎,很容易受动物迁徙制约”,符合原文表述。C项错误:材料三提到桃花有 “美人”意象,但“唯一”一词过于绝对,文中未提及其他植物不能作为美人意象。D项错误:材料三强调理解植物意象需同时考察“诗歌背景、文人心境”和“植物自然特性”,选项“只需”“不必”与原文矛盾。18.本题考查材料的提炼与概括。从材料一来看,“大约 20 亿年前,地球就孕育出了最古老的植物——蓝藻。它们虽然渺小,却能利用水、二氧化碳和阳光制造养分,排出氧气,经过亿万年,大气中的氧越来越多。在太阳照射下,地球上空逐渐形成了臭氧层,变得更适宜万物生存了”。这段内容表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逐渐形成臭氧层,改善了地球环境,使得地球变得更适宜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生存。从材料二来说,“种植作物让人类能稳定收获食物与种子,反观狩猎,很容易受动物迁徙制约。‘最终,人类选择了能够稳定提供食物来源的植物,植物也把人类留在了某个地方’”,这部分论述指出植物能够为人类稳定地提供食物和种子,让人类不必像狩猎那样依赖不稳定的动物资源,从而使人类选择了定居生活,这对于人类的发展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概括。明确任务是为“植物与人类”专题展览写一段前言,要巧妙结合三则材料的相关内容,突出植物与人类千丝万缕的关系,强调植物在人类生存、发展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则材料主要内容:材料一:“大约 20亿年前,地球就孕育出了最古老的植物——蓝藻。它们虽然渺小,却能利用水、二氧化碳和阳光制造养分,排出氧气,经过亿万年,大气中的氧越来越多。在太阳照射下,地球上空逐渐形成了臭氧层,变得更适宜万物生存了”,这表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改善了地球环境,为人类的诞生和生存创造了条件。材料二:“种植作物让人类能稳定收获食物与种子,反观狩猎,很容易受动物迁徙制约。‘最终,人类选择了能够稳定提供食物来源的植物,植物也把人类留在了某个地方’”,此句体现了植物为人类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促使人类定居,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三:“《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305篇,植物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诸如荇菜、卷耳、薇、藻、桃、梅等。而植物的意象也是丰富的,涉及窈窕美人、谦谦君子、美好爱情、思乡怀人、孝道感恩等多种”,这说明植物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运用,成为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福州屏东中学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七年级语文.pdf 答案-2024-2025学年福州屏东中学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