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讲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复习课件(共41张PPT)(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讲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复习课件(共41张PPT)(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第14讲
2026·全国通用
五四运动与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01
考情解码·命题预警
智能导览·极速定位
02
体系构建·思维可视
03
核心突破·靶向攻坚
04
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考点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知识点1 五四运动
知识点2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考向1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考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国共合作
知识点1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知识点2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考向1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考向2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01 考情解码·命题预警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考点要求 考查形式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选择题 √非选择题 四川卷8题:民主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陕晋青宁卷7题: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天津卷5题:五四运动近代历史发展的结果 贵州卷7题:马克思主义学说得到初步实践 河北卷9题:加强工人阶级团结 安徽卷7题: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 山东卷6题: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全国乙卷29题: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国民革命的兴起 √选择题 √非选择题 黑吉辽蒙卷9题:国民革命的进程与意义 云南卷8题: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山东卷7题: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江苏卷7题: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山东卷6题:推进国民革命的必要性 湖北卷7题: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浙江卷1月8题:国民革命军北伐时间 全国甲卷30题: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江苏卷7题: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考情分析 1.从命题题型和内容上看
高考命题中,该部分内容以选择题为主,涉及材料解析题,题目难度中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
① 五四运动的转折意义: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思想启蒙: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如“打倒孔家店”)。爱国救亡: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如“外争主权,内惩国贼”)。②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壮大)、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传播)、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中共一大、二大的纲领对比(从“无产阶级专政”到“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深化)。
③ 重大事件与概念:五四运动(导火索、口号、影响)、中共一大(时间、地点、内容)、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关键人物:陈独秀、李大钊在建党中的作用。
2.从命题思路上看
① 宏观与微观结合:宏观:五四运动如何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如思想解放、民族觉醒)。
微观:具体分析五四运动中的学生斗争、工人罢工的作用,或中共一大代表的阶级成分。
② 比较思维:横向比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异同(如群众参与度、斗争目标)。
纵向比较:新文化运动前期(民主科学)与后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思想转变。
③ 现实关联:联系新时代青年责任(如“五四精神”与当代爱国主义)。中共建党初心与“中国梦”的延续性(如“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④ 批判性思维:分析早期共产党的局限性(如理论准备不足、对国情认识不深)。
复习目标 1、掌握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
2、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建党准备。
3、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4、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增强对党的历史认同。
02 体系构建·思维可视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03 核心突破·靶向攻坚
知识点1 五四运动
1.背景(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尖锐,即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考点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政治 北洋军阀对内独裁统治,对外出卖主权
经济 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
阶级 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 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指明革命新方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外交 (导火线) 1919年初,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① 1919年1月,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中国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遭和会拒绝。
②和会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这一消息激起人们的愤怒,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
知识点1 五四运动
3、结果: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①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
②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考点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时间 中心 口号 主力 形式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 北京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学生 游行示威
第二阶段 1919年6月5日 上海 — 工人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2、过程:(特点:革命性、爱国性、群众性、彻底性)
知识点1 五四运动
4、意义:
考点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性质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思想文化 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政党建设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历史转折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考点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得分速记】
1、中国民主主义革命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之前的革命,在近代中国其任务是反封建反侵略。民主主义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目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考点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易错混淆】
1.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易错点拨】:
项目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 同 点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任务决定)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不 同 点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群众基础 不广泛 广泛
结果 资产阶级共和国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前途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范畴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考点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易错混淆】
2.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易错点拨】:
①从领导阶级看,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②从指导思想上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传播的主要思想,并逐渐与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
③从革命前途上看,工人阶级不仅要砸碎一个旧世界,还要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社会。
④从时代特点上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考点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唯物史观】五四运动的新特点
史料: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①新的领导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②新的思想潮流: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③新的精神面貌: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④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知识点2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考点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时间 十月革命后(1917年11月)开始广泛传播
地点 北京与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载体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团体 1920年3月,李大钊又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南陈北李)
人员 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1920翻译)、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考点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史料:特别是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在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传播过程中)胡适主张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认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没有用处的。基尔克社会主义者梁启超、张东荪认为中国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上述非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三次论战,马克思主义由此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
——摘自孙大为《中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之比较》
①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②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③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考向1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考点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例1 [2025·四川卷]在华传教士1919年记载,“十余年前,多数中国人尚不知‘国家’为何物,今观五四街头,民众振臂高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举国民众竞相呼应。”据此可知( )
A.民族危机意识初步觉醒
B.民众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C.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D.救亡运动成为社会共识
B
民众对“还我青岛”的呼声体现的是主权意识而非民族危机意识的初步觉醒,初步觉醒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未涉及民主科学观念的内容,排除C项
材料仅反映五四运动的群众响应,不能直接得出救亡运动成为社会共识的结论,排除D项
中国人从不知国家为何物到五四运动期间民众对青岛主权问题强烈反应,体现了国家主权意识的显著增强
考点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变式训练1】 【通过堆积白话报设置新情境考查民族危机加速思想解放进程】五四运动中,《北京学界全体宣言》采用白话书写,文中的“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成为了五四运动的标语,青年学生成了传播白话文的主力军,《每周评论》《新潮》《星期评论》《曙光》《少年中国》《湘江评论》等白话报都在这一年推出。这表明( )
A.文学革命推动救亡运动开展 B.社会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
C.民族危机加速思想解放进程 D.青年学生成为文学改良主力
【答案】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源于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体现了民族危机推动五四运动爆发,而五四运动宣传了新思想,加速了思想的解放进程,C项正确;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拉开了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序幕,提出“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口号。在五四运动中,进一步推广了白话文,既便利了学生观点的传播,也直接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发展,因此A选项前后颠倒,排除A项;推广白话文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文化,而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思想启蒙、思想解放,扩大新文化运动的群众基础,排除B项;文学改良的主力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只是文学革命的推动者,排除D项。故选C项。
考点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变式训练2】陈旭麓曾说:“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 在短短的几年之内,……从资产阶级启蒙时代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人文主义到旨在救治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社会主义学说……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这种现象( )
A.源于中国的近代化不断发展 B.反映出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
C.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D.是维护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
【答案】A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近代化推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探索救国道路,为各种“主义”传入提供土壤,是现象根源,A项正确;北洋军阀统治下社会环境并不宽松自由,各种“主义”传入是先进分子救国探索,并非因社会环境宽松,排除B项;材料强调各种“主义”涌入,未突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直接作用,重点是“主义”涌入的原因,排除C项;各种西方“主义”涌入并非维护民族文化,而是探索救国之路,排除D项。故选A项。
知识点1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考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国共合作
1、条件:
阶级 无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外部 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到中国商议建党事宜
组织 1920年8月,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随后北京、广州、武汉、长沙、济南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知识点1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考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国共合作
2、诞生——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 1921年7月
地点 先在上海法租界,后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内容 ①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②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说明中共思想上还不成熟)
③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③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背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知识点1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考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国共合作
3、中共二大:(1922年)
内容 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反帝反封建)和“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意义 ①首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②初步明确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③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进一步深刻认识的表现。
考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国共合作
【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史料1:(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4)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1921)》
史料2: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
(1)革命有了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最革命和最先进的阶级,克服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3)有了新的革命道路由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使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4)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
(5)有了新的革命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6)有了新的革命纲领(中共二大制定)—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知识点2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考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国共合作
1、国共合作
背景 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力开展工人运动。
②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③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国民党:一个比较革命的政党,长期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共同目标:反帝反封建
标志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意义 ①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②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知识点2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考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国共合作
2、国民革命(1924-1927)
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依靠力量是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一切进步力量
发展 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高潮 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结果 失败①原因: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加剧,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②标志: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国共合作发动的大革命宣告失败。
失败原因 ①主观(根本):中共缺乏经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②客观:中外联合,敌人力量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放弃了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共产国际错误指示
教训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考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国共合作
【得分速记】
革命统一战线
是指国民革命时期由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参加的,以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和帝国主义为主要目标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易错混淆 】
左倾和右倾概念解释
【易错点拨】:
右倾: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在保守 妥协退让
左倾:激进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应该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如果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即为右倾,如果是照搬外国经验,扩大革命对象,即为左倾。
考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国共合作
【唯物史观】国民革命的特点及意义
史料: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特点:宣传发动广,群众参与多(群众基础更广泛);国共两党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作指导;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意义: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考向1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考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国共合作
例1 [2024·山东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了4500余种报刊。这些报刊的命名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使用了不同的关键词。在“红旗”“红色”“工人”“青年”等成为报刊命名高频用词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 )
A.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D.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B
1922年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题干这些关键词与民主革命相呼应,但是它们更直接地指向了革命实践中的阶级动员和意识形态宣传,而不是纲领的确立本身,排除A项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全面抗战路线,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抵抗日本侵略。虽然“红色”依然可以体现党的性质,但在全面抗战时期,更多的报刊可能会强调“抗日”“统一战线”等词汇,直接关联到抗战的主题,排除C项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开始筹备向城市管理和国家建设转变的战略调整。不过,提到的“红旗”“红色”“工人”“青年”等词更多关联于革命动员和社会变革的氛围,而非单纯的城市工作重心转移,排除D项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报刊宣传强化阶级意识,推动土地革命,建立和巩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
考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国共合作
【变式训练1】【通过图片设置情境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下图是1920年某杂志第一号卷封面。该杂志内容主要以笔名或不具名的论说、译作等,着重宣传列宁的建党学说和关于共产党的基本知识,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建党经验,阐明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基本政治主张。据此推断该杂志( )
A.明确提出了“以俄为师”的口号
B.成为党组织早期公开的理论刊物
C.首次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答案】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该杂志宣传列宁建党学说、介绍国际共运经验,阐明早期共产主义者政治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0年正是中共早期组织筹建阶段,该杂志传播列宁建党理论、国际共运经验,直接指导了1921年中共一大的组织筹备工作,为建党提供理论准备,D项正确;“以俄为师”是孙中山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提出的联俄政策口号,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早期公开理论刊物是1922年创刊的《向导》周报,属于建党前秘密筹备阶段的内部刊物,非公开理论阵地,排除B项;李大钊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首次系统阐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等,早于1920年该杂志,且材料侧重建党学说而非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排除C项。故选D项。
考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国共合作
【变式训练2】1920年,陈独秀面临工人群体的某些“缺陷”时,提出“应该从人格教育,革心革面上做起,”“革心”成为首选。1921年陈独秀则认为“我们唯一的使命只有改革社会制度,否则什么个人的道德、新村运动,都必然是无效果的。”这一转变反映( )
A.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成熟 B.工人阶级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步实现 D.革命统一战线得到进一步巩固
【答案】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和192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20年陈独秀主张从革心做起,1921年认为改革社会制度为唯一使命,这一转变反映其认识到社会根本变革的重要性,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解深化,强调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说明中共成立条件逐渐成熟,A项正确;1927年后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工人阶级才找到正确革命道路,此时尚未找到,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材料内容并未涉及,排除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
考向2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考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国共合作
例1 [2025·黑吉辽蒙卷] 1927年5月,王纯一奉上级命令以黄沙坨小学校长身份来到偏僻的台安(今辽宁省台安县),7月,领导成立中共台安支部。支部“在师生中介绍进步刊物《新青年》,出版《晚霞》、《先声》周刊”,发展了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此可见,当时东北地区( )
A.革命的形势逐渐好转
B.党组织在基层影响扩大
C.新文化运动影响深远
D.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开展移
B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全国革命形势转入低潮。东北地区作为奉系军阀张作霖的统治核心,白色恐怖严重,“形势好转”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1927年东北地区的进步刊物传播更直接服务于党组织的革命动员,且题干主旨是中共借助文化手段开展革命工作,而非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延续,排除C项
材料中党组织的活动集中于“师生”群体,未提及“工农”运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在东北的工农运动尚未形成“蓬勃开展”的规模,排除D项
直接体现了党组织在基层(学校)通过文化宣传渗透,逐步扩大影响力,说明当时东北地区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影响扩大
考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国共合作
【变式训练1】【通过漫画情境考查大革命时期政治斗争激烈】 1927年3月,国民党南昌市党部印制了宣传画《新军阀蒋介石甘自向坟墓里摸索前行》(见下图)。画中蒋介石蒙住自己的眼睛,摸索着往前走,目标是一座墓碑,碑上面赫然写着“中国国民党蒋介石之墓”,一旁的乌鸦鸣叫道:“欢迎!”这一漫画可以用来说明( )
A.南昌起义前夕的政治形势
B.国共两党合作走向破裂
C.大革命时期政治斗争激烈
D.国民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句,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中国。材料描述1927年3月国民党南昌市党部印制的一幅漫画,讽刺蒋介石是“新军阀”,暗示他将自取灭亡。1927年3月正值国民革命军北伐取得重大进展之际,这幅漫画反映了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内部斗争日益激化,C项正确;南昌起义发生在1927年8月国共两党合作破裂后,当时国共两党关系尚未破裂,排除A项;宣传画反映的是国民党内部矛盾,不能体现国共两党的关系,排除B项;当时国民革命任务未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考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国共合作
【变式训练2】1925年1月,中共“四大”指出:“组织问题为吾党生存和发展之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引导工业无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革命的小手工业者和知识分子,以至于乡村经济中有政治觉悟的农民参加革命,实为吾党目前之最重要的责任”。这项决定( )
A.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增强了工农反对国民党的信心
C.适应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需要 D.有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共“四大”强调组织问题的重要性,并指出要引导工业无产阶级、革命小手工业者、知识分子及有政治觉悟的农民参加革命。根据所学知识,1924年国共合作实现,国民革命运动兴起,此时需要广泛动员各阶层力量参与革命,中共“四大”的这项决定,能够团结更多力量投入到国民革命中,适应了国民革命运动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时已经建立,排除A项;1925年国共处于合作时期,共同进行国民革命,并非反对国民党,排除B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04 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1、(2025·陕晋青宁卷)1923年9月,瞿秋白在《自民权主义至社会主义》中指出,“要劳工阶级真正彻底觉悟资产阶级假民权主义的不可信,决不是几本书可以办到”,而必须积累“实际普遍的政治经验”。这表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应该( )
A.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B.引导群众理论联系实际
C.推翻资产阶级专政 D.发动工人投身革命斗争
【答案】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23年(中国)。据材料“要劳工阶级真正彻底觉悟资产阶级假民权主义的不可信,决不是几本书可以办到,而必须积累‘实际普遍的政治经验’”可知,瞿秋白强调劳工阶级需要通过实践积累政治经验,而非仅靠理论学习,这反映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发动工人投身革命斗争的重要性,D项正确;据材料可知,题干强调的是实践经验的积累而非制定纲领,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实践经验的积累,未提及理论联系具体实际的问题,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3年中共仍处于国共合作时期,尚未提出推翻资产阶级专政的目标,排除C项。故选D项。
考点:工人投身革命斗争的重要性
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2.(2024·天津卷)1919年4月底,虽经中国代表的据理力争,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仍然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列强的这一行径,引发了国人“积压已久的不满与愤怒”。从形成原因上,对“积压已久”理解全面的是( )
A.五四爱国运动的激发 B.群众爱国意识的觉醒
C.近代历史发展的结果 D.列强压迫中国的反弹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长期存在着封建统治者同人民大众、中华民族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这些矛盾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不断发展,成为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在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帝国主义势力长期压制下,这些矛盾终于由于巴黎和会对中国的不公正待遇而爆发。巴黎和会上列强的行径,既是其殖民侵略和压迫中国的缩影,也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政府无能、国势不盛的反映,这说明“积压已久”是近代历史发展的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C项正确;“五四爱国运动的激发”,是“积压已久的不满与愤怒”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A项; “群众爱国意识的觉醒”虽是愤怒不满的原因,但明显难以全面反映出“积压已久”的历史内涵,排除B项;“列强压迫中国的反弹”可以解释国人的“不满与愤怒”和“积压已久”的一个方面的原因,但不是对原因的全面解释,排除D项。故选C项。
考点:封建统治者同人民大众、中华民族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3.(2024·江苏卷)1924年2月,周恩来等人决定,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创办的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强调:“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 )
A.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B.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
C.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4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周恩来等人在1924年将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强调反军阀和反帝国主义的联合,这反映了他们积极响应国内的革命形势,此时国内正处于大革命时期,国共开始合作,北伐即将开始,故他们的行动是为了与国内革命形势相呼应,A项正确;该刊物改名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此时已经确立,排除C项;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排除D项。故选A项。
考点: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4.(2023·全国乙卷)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这反映出( )
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
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5月(中国)。据本题材料“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并结合五四运动相关史实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劳心者治于人”展现出对工人阶级的重视,源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材料反映出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陈独秀主张工人阶级用革命手段建立无产阶级政权,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明确叙述工人的待遇得到极大改善,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北伐战争时期,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考点: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5.(2023·江苏卷)陈毅在纪念文章中肯定了列宁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和领导世界革命的意义。指出列宁逝世一年来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工农阶级表现出“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敌人惊吓恐惧”。此时的“工农阶级”( )
A.积极声援五四爱国运动 B.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C.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工农阶级表现出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敌人惊吓恐惧”可知,列宁逝世是在1924年,此时应是1925年,国共两党进行第一次合作,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故此时的“工农阶级”应是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B项正确;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排除C项;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考点: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讲师:xxx
感谢观看
THANK YOU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