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7届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的名字,则是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中间整整隔了五十年。伍子胥本人,则是昭公二十年
(前522年)登场亮相,到昭公三十年(前512年)再次出现,前后间隔也有十年。
所以,你要把《左传》里老伍家的遭遇组织成前后呼应的故事,读书必须极其仔细,大脑必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须高度活跃,才能把这些零散的信息串起来。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但如果你读《史记》,《伍子胥列传》是一篇既神采飞扬又沉郁顿挫的大文章,随随便便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读进去了。
材料一:
当然,编年体有它的优势,比如《史记》把伍子胥的爷爷伍举,认作楚庄王时期的人,脑子
《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书,与《史记》同为历史散文,都是以已经发生的历史现象
里如果有清楚的时间线,就不会犯这种错误。但比较可读性,《史记》完胜。
为叙述对象,是所谓“以文运事”。这一特点,与“因文生事”的虚构作品不同,不能“顺着笔性去,削
读《水浒传》,一般读者未必记得一百零八条好汉的出场次序:读《西游记》,孙悟空先打
高补低都由我”(金圣叹语)。历史现象本身是宏大辽阔、浩瀚无垠的,任何史书都无法再现无限纷繁复
哪个妖怪后打哪个,想必也有很多人弄不清。要把这些捋清,需要有编年体的思维,而常人很难
杂的历史现象本身。任何历史都只能是人心中的历史。历史学家在运用语言叙述历史现象的时候,都首先
有这个意识。但式松、林冲、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在你脑海中却可能鲜活生动,这就是人物
传记的思维。所以《史记》对文学的第一个贡献,就是发明了纪传体,这是更符合一般人欣赏趣
必须按照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对历史现象进行重新整理。这种整理工作,主要就表现在对历史现象的选择
上。先秦史传散文与《史记》虽然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叙述对象,但它们选择的侧重点却大不相同:前者重
味的体裁。
在叙事,而后者则重在写人。
而且可以说,纪传体不但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也降低了历史写作的门槛。
人们常说:文学是人学。其实,历史又何尝不是人学!只不过在《史记》之前,人在历史中的决定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股子私家撰著历史书的风潮,纪传体的书有好多部,不成系统的杂
作用还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没有被完全确认罢了。
史、杂传数量更庞大。你要为某个朝代作一部编年体史书,那真是非专业的史官不能作:哪怕是
先秦史传重在记事,人物几乎论为事件的附庸,某个人物在书中是否出现,何时出现,他在历史舞台
要为某人编个年谱,也需要有很好的随时做记录的习惯。但写人物传记就不同了,你只需要把某
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完全取决于作者所要记载的事件,“以事取人”的倾向十分明显。
人的姓名、籍贯一介绍,再拍拍脑袋想几件他生平有意义有趣的事,大致做个先后排序,写下
与此相反,《史记》人物纪传恰恰是“以人取事”。在这里,事件必须服从于作者写人的需要。《史
来,一篇人物传记也算完成了。
记》采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形式,不单单是一个史料选择角度改变、叙述重心转移的问题,更为重要的
这么写下来的传记当然不见得靠谱,于是干脆以不靠谱为常规,这便连带着刺激了小说创
是,甚至影响了后世另一种体裁小说,从这些可以看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深邃的目光。《尚书》《左传》
作。一部中国小说史,多少作家一动笔,难免都带着纪传体史书的腔调。
《国语》《战国策》或偏重叙事,或偏重记言,从一定程度来说,它们所注重的仍然是对客观现象、外在
(摘编自刘勃《作为文学家的司马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情况的实录,而司马迁则透过历史的表象,看到了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他所采用的纪
传体,“以无数个人传记之集合体成一史”。以人录事,通过记述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反映历史的变化,来
A.《尚书》《左传》等先秦史传散文在记述人物时以事件为核心,人物几乎沦为事件的附庸,
形象被虚化。
说明和判断历史,这无疑表现出历史观的巨大进步。因为所谓历史,其实就是人的活动的总和。浮在历史
表面的,也许是一些具体的事件,但真正推动历史的却是人。《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将有关的历史事件
B.《史记》之前的史书只注重客观现象和外在情况的实录,忽视了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进行分解、组合,归入某一人物的传记之中,从而由许多人物传记构成一代全史,正是有意识地突出了人
和主导作用。
C.私家撰写的史书不见得靠谱,专业的史官编著的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也不可能完全如实地记
的活动和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整部《史记》,太史公反复强调人对于国家兴亡、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影
响。天子王侯,将相大臣,乃至庶民百姓,都对国家治乱存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史记》各篇和《自
录历史原貌。
D.与编年体史书《左传》相比,《史记》集中、准确地呈现了伍子胥一家的事迹,有更强的可
序》对此曾反复致意。尧、舜、禹、汤、文、武,桀、纣、出、厉,或兴国,或亡身,太史公也反复告被
读性和文学性。
人们要牢牢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作者对人的主体作用的确认,是纪传体得以产生的深层原因。
纪传体的创造,使人物第一次占据了作品的中心地位,反映出作者“写人”的自觉意识,而以写人为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目的的叙述模式一经形成,又反过来要求作者以人物为中心来选取、提炼和组织材料,表现人物。纪传体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借鉴纪传体写法,集中笔墨写林冲走向反抗道路的过程,强调了人对
形式的确立,第一次找到了文学和史学的契合点,使史学更加贴近作为“人学”的文学。
于国家兴亡、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影响。
(摘编自赵生群《<史记>导论》)
B.后代史家有的把分散在《左传》中的事迹提取出来,以人物为单位分类编撰成书,这有助于
材料二:
读者较清晰地把握《左传》的相关内容。
C.非专业史官进行纪传体写作,如果先养成随时记录习惯,再选取若干典型事件进行排序和叙
编年体的书,最大的麻烦就是一年之中,互不相干的事太多,而一个人、一件事的首尾因果,又往往
隔得非常远。看到某事的起因,往往要看几十页毫不相千的内容,才能看到此事的后续。
述,就可以完成一篇出色的人物传记。
譬如说,《左传》里,伍子胥的曾祖父伍参,第一次出现是宣公十二年(前597年),第二次提到他
D.编年体史书采用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历史的做法,虽有助于避免一些错误,但无法展现人物形
象鲜活生动的一面,缺乏艺术感染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