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202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2.1世界的物质性01宏观把握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第1课第2课第4课第3.1课第3.2课第3.3课第5课第6课《哲学与文化》基本框架整体与部分一般到个别02知识体系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辩证唯物论(探究世界的本质)物质意识运动规律客观性普遍性要求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根本属性存在方式载体①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知识体系发明规律×消灭规律×创造规律×改变规律×发现规律√尊重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辩证关系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正确理解物质的概念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知识体系03核心考点精讲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一.物质的含义注意: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客观实在:物质现象客观存在:物质现象、精神现象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学以致用: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A、日月星辰B、党的路线、方针、政策C、学习计划D、生产力、生产关系E、电、磁场、超声波、紫外线F、动植物G、国情ADEFG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 特性存在状态联系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概括了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性.抽象的、永恒的、不生不灭的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的抽象概括;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象。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具体的、多变的、有生有灭比较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注意区分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关键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蓝天保卫战、垃圾分类、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生物多样性大会……二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方法论】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结论: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起决定性作用改变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产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从构成看: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客观的、物质的归纳总结1、从人类社会的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2、从人类社会的构成看:人类社会在本质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因此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四、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从意识的起源看:(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结论: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2.从生理基础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大脑≠动物脑≠电脑人脑≠人工智能注意:①没有人脑,一定不会产生意识②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狼孩)四、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四、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3.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结论: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四、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3.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1)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它既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形式,也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形式。(2)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它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注意1:意识有正确错误之分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意识有时是正确的,有时是错误的,但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注意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A.意识不是像照镜子一样,对客观存在原原本本的反映,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结论: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原理总结:世界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正误判断1.物质就是物质具体形态的集合。( )【答案】×。提示: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而不是物质具体形态的集合。2.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答案】×。提示: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不是大脑特有的机能。3.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答案】×。提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能理解为不可分离,相互依赖,因为意识依赖于物质,而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4.人的意识根源于人的创造能力。( )【答案】×。提示:人的意识根源于物质。04对接高考(2024·辽吉黑高考,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柳树被古人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其飘逸、优美的姿态出现在众多艺术作品中。柳树根系发达,古人在道旁植柳以固堤护路,并营造了“细柳夹道生”(刘桢《赠徐干诗》)的景色。20世纪末以来,研究人员利用柳树能吸收并转化土壤中污染物的特性将其用于生态修复。由此可知:①柳树在艺术作品中的呈现是思维对感性材料的能动反映②柳树根系发达的特性是人们利用其固堤护路的前提条件③古诗中所描绘的柳树形象源自于作者头脑中的主观理念④形象思维的运用使研究人员发现了柳树的生态修复功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①②:柳树作为现实中客观事物,给人的思维活动提供了感性材料,经过艺术加工柳树常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其飘逸、优美的姿态出现在众多艺术作品中;同时,因为柳树根系发达可以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所以人们常在道旁植柳以固堤护路,①②符合题意。③:古诗中所描绘的柳树形象源自于现实中柳树的客观状态,而不是作者头脑中的主观理念,③排除。④:是通过社会实践,研究人员发现了柳树的生态修复功能,④排除。故本题选A。A(2024·新课标卷,18) 2023年春节期间上映的中国科幻影片《流浪地球2》引起热烈反响。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与中国环流器二号实验装置具有视觉相似性;运送核聚变燃料的巨车,让人联想到中国生产的巨型矿车;展示太空天梯的长镜头,折射出中国在太空设备上的最新发展。这表明( )①任何意识包括幻想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自觉的和创造性的③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相一致④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是人自由选择的,与意识的内容无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①②: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与中国环流器二号实验装置具有视觉相似性;运送核聚变燃料的巨车,让人联想到中国生产的巨型矿车;展示太空天梯的长镜头,说明任何意识包括幻想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自觉的和创造性的,①②正确。③: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但意识与客观存在不一定是相符合、相一致的,正确的意识才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相一致,③说法错误。④: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形式具有主观性,但也并不是人完全自由选择、与意识的内容无关的,也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A(2024·湖南高考,7)大美潇湘,山水如画,“潇湘八景”最早由宋初山水画大师所作,作为一个超越地域和历史范畴的美学意象,成为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文化母题与图式,成就了中国山水画别开生面、自成—派的“潇湘山水”。亦如美学家宗白华所言:“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由此可知( )①潇湘的自然山水是能被艺术家的心灵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艺术家以手中画笔为潇湘自然山水描绘图景、设定法则③“潇湘八景“作为美学意象是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意识④自成一派的“潇湘山水”寓于中国山水画艺术共性之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潇湘的自然山水作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①正确。“潇湘八景”虽作于宋初,但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这说明社会意识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③正确。请将自然山水的法则是客观的,不能被设定,②中“设定法则”说法错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④认为个性寓于共性之中,错误。B(2024年1月·浙江高考,14)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贵州,落后的交通曾经是长期制约发展的突出瓶颈。而今,“万桥架”突破山水阻隔,覆盖于千沟万壑上的“高速平原”持续铺就,当地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可见( )①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之一②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③实践能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④实践能够突破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①③: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贵州,落后的交通曾经是长期制约发展的突出瓶颈。而今,“万桥架”突破山水阻隔,覆盖于千沟万壑上的“高速平原”持续铺就,当地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化。由此可见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之一,实践能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①③符合题意。②: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材料没有涉及,因此无法体现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②不符合题意。④:规律是客观的,不能突破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B(2025.6月江苏卷)7. 下列选项中,与下图漫画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最接近的是( )A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B. 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C. 善弈者谋势,不善者谋子 D.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答案】D【解析】【详解】漫画中文字“花怕啥?怕懒人,更怕勤快人”,意思是过度勤快对花的生长也不利,这体现了做事情要把握好“度”,遵循客观规律,若违背规律,即使出于好意(如过于勤快地照顾花 )也可能适得其反。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强调的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突出的是量的积累的重要性,与漫画中把握“度”、遵循客观规律的哲理不符,A错误。B:“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意思是看到事物微小的迹象,就能知道其发展的趋向和结果,体现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及联系的观点,B错误。C:“善弈者谋势,不善者谋子”说的是善于下棋的人注重整个局势,不善于下棋的人只看到单个棋子的得失,强调的是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C错误。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违背农时进行耕种,粮食就会多得吃不完,强调了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与漫画中做事情要遵循客观规律(过度勤快违背花生长规律 )的哲理相同,D正确。故本题选D(2025年1月,浙江,)13. 露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人们对它的观察和认识充分体现在词汇中。露珠强调“露”的形状特征,秋露点明“露”的季节特征,朝露、宿露突出“露”的时间特征,花露、草露、竹露体现“露”的空间特征等。由材料可知( )①劳动和社会交往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②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③事物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④人们借助抽象思维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①: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但是材料强调的是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强调意识的特征和作用,①不选。②:“露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人们对它的观察和认识充分体现在词汇中”说明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②正确。③:露珠强调“露”的形状特征,秋露点明“露”的季节特征,朝露、宿露突出“露”的时间特征,花露、草露、竹露体现“露”的空间特征等,说明“露”这种普遍性寓于露珠、秋露朝露、宿露、花露、草露、竹露等特殊性之中,说明事物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③正确。④: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材料不涉及抽象思维,而是运用了形象思维,④不选。故本题选C。(2025年6月,河北,)9. 有无是非,如何分辨是非,历来为人们所关注。孔子曾就此提出“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即大家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据此,可以推出( )①经实践检验的认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是”与“非”不能辨别,因为多数人意见难以达成一致③“是”与“非”是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所产生的不同认识④“是”与“非”要通过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考察”来辨别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①: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经实践检验为正确的认识才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错误。②:孔子的话强调即使多数人意见一致(众好或众恶),也必须通过考察来辨别是非,即认为“是”与“非”是可以辨别的,②错误。③:大家对同一对象有“恶”“好”的不同认识,说明“是”与“非”是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不同认识,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③正确。④: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说明“是”与“非”要通过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考察”(即实践)来辨别,④正确。故本题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