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4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43张PPT)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202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01
宏观把握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
唯物主义
历史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辩证法
联系观
发展观
矛盾观
社会历史观
人生观、价值观
第1课
第2课
第4课
第3.1课
第3.2课
第3.3课
第5课
第6课
整体与部分
一般到个别
哲学脉络
注意:牢记范围和单元标题、课标题、框标题以及标题下所包含哪些内容
(必修4《哲学与文化》)课本目录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02
课标素养要求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 2.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3.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本框内容,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科学精神:通过学习本框内容,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点以及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公共参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03
思维体系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
把握规律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
价值选择
第2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1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4课: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3课:把握世界的规律
第5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6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辩证
唯物主义
历史
唯物主义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
文化创新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7课: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8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第9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哲学基本理论
辩证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
社会历史观
人生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
文化观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本书体系
反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理性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


感性认识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
探究认识的奥秘
认识的发展
真理的特点
上升性
无限性
反复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具体的有条件的
客观性
特定的过程
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
正确认识
第四课体系
认识与实践
实践与认识
的辩证关系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方法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来源
(2)动力
(3)检验标准
(4)目的
1、认识
2、实践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基本形式
(3)实践的特点
(1)认识的含义
(2)认识的分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本框体系
04
考点突破
核心考点一认识与实践
1.认识的内涵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人(而非动物)
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性质:积极的(不是被动的)
注意——“意识”与“认识”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有对错之分。
2.区别:
①体系不同: 意识属于唯物论,认识属于认识论。 对应的概念不同: 意识与物质对应,认识与实践对应。
②含义不同: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含主动形成和被动接受)。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动形成)。
③层级不同:意识包括感觉和思维;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二.认识与实践
2.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感觉
知觉
表象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在知觉基础上,保存在记忆中的事物形象
感性认识
内涵
形式
感觉: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等(个别属性)
知觉:对苹果的整体认识
表象: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
2.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概念
判断
推理
是对事物的本质、共性的概括和反映
在概念基础上对事物的区分和识别
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的推出未知的思维活动。
理性认识
内涵
形式
概念:用语言概括出苹果的本质属性(酸、甜),具有抽象性
判断:哪种是苹果,哪种不是苹果
推理:根据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规律
拓展深化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内涵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水平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认识的两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实践的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主体
对象
(自然界、
人类社会)
直接现实性活动:
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
变为现实的存在
特别注意
主体:人类特有,动物没有。
对象: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不包括主观世界。
性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思考、辩论、认识、言论),而是“做”。
①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形式)
4.实践的基本活动形式:
② 变革社会的实践:
阶级斗争、改革等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其他的一些实践形式(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
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老马识途。
2、受台风影响,我国近日多地有强降水出现。
3、学生听课学习。
4、老师讲课。
5、建造港珠澳大桥。
6、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7、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成功发射。
8、新民主主义革命。
9、袁隆平团队开展海水稻种植研究实验
实践的主体是人
×
×
学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

教育实践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针对训练
5.实践的特点:
实践的特点 理解 侧重点 关键词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主体、对象、手段、工具、环境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计划、方案、布局、蓝图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历史性 合作、共同、团队、当时条件、历史阶段
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①社会性: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
②历史性: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②实践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北京时间2024年9月25日7点33分,力箭一号遥四商业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搭载的中科卫星01星、02星等5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批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气象观测等领域。此次发射是力箭一号运载火箭的第四次发射,经过多次发射的检验,从这一发火箭开始,力箭一号将进入批量化生产、高密度发射的新阶段。
力箭一号是一型适用于中小卫星、中低轨道快速组网发射的中型运载火箭,采用固体推进剂作为燃料,2022年7月27日成功首飞,2023年6月7日成功发射一箭26星,刷新当时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纪录,截至目前,力箭一号已成功发射42个航天器,保持100%的发射成功率。
课堂练习: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社会历史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性)
核心考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无到有)
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种:
直接经验——通过亲自实践获得
间接经验——通过知识的学习或传递获得
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
注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
实践
实践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
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
改造着人的
主观世界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研究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非唯一)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为什么
客观事物
本身不能“自言其明”
多数人公认的观点
权威的话
科学理论
原有的认识
主观认识
本身无法证明
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
实践
(桥梁和纽带)
主观认识
客观事物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如何检验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是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的实践。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
【知识补充】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实践……
注意区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
表现 侧重点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831年,法拉第首次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进而得到产生交流电的方法,最终形成了电磁感应定律。
根据这个发现,法拉第发明人类的第一个发电机,开启了电器时代。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原理内容】: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会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②重视正确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原理归纳: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误区警示
1.感性认识都是错误的,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
解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X
2.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解析: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并不意味着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人类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只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3.人类实践活动只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三种形式。
解析: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4.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解析:实践的社会性指的是脱离了他人和社会的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否定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否定个人实践活动的存在。
X
X
X
5.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而获得的,间接经验是通过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
X
6.实践产生于认识的需要,认识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解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7.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客观事物是否正确地反映了认识。
解析: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8.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是目的,改造世界也是目的和归宿。
解析: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
X
X
X
05
对接高考
(2025江苏卷)8. 某民警多次人户走访,发现村里有些老人用不好纸质警民联系卡。该民警反复琢磨怎样才能让村民联系民警更方便,经多次尝试最终制成可绑定民警电话号码的智能贴片。村民只需拿出贴片,靠近手机,便可一键拨通民警电话。材料说明( )
A. 分析问题时要善于抓住主流 B. 追求真理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C. 实践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 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
【答案】C
【解析】
【详解】C:依据材料,民警通过人户走访发现农村老人的现实困境(通过实践发现问题),民警反复琢磨解决办法(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为了让村民能更方便地联系民警,经过多次尝试制成智能贴片(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获得新的认识工具),智能贴片让村民能一键拨通民警电话(新工具服务于特定人群的实践活动),C符合题意。
AB:材料强调民警进行一系列实践目的是要让村民能够更方便地联系民警,未体现分析问题要抓住主流和追求真理是一个反复的过程,A、B不符合题意。
D:民警始终秉承的是为人民服务的正确价值观,其不断尝试的行为体现的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未强调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D排除。
故本题选C。
1.(2024·山东卷)1979年,互花米草作为保滩护堤的“卫士”引入我国,对固滩、消浪起到一定作用。然而,互花米草繁殖力强,抢占了盐地碱蓬、海草床等的生存空间;根系发达,将底栖生物困死其中。鸟儿因无处觅食而飞走。2022年,我国启动全国范围内互花米草的防治专项行动。从引入到防治,说明(  )
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③认识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
④真理要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对接高考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而且前进的上升的质变才是发展,“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的说法错误,①错误。我国启动全国范围内互花米草的防治专项行动。从引入到防治,全面把握互花米草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说明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才能正确认识事物,②正确。1979年,互花米草作为保滩护堤的“卫士”引入我国,对固滩、消浪起到一定作用。然而,却破坏了生态平衡。2022年,我国启动全国范围内互花米草的防治专项行动。从引入到防治,说明认识受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③正确。真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④错误。
答案:C
(2022山东,9,3分)习近平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对人民民主的性质、内涵、目的、特色、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阐释,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确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材料体现了( )
①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基础和指导
②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
③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认识过程
④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故①错误。②④:习近平通过对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实践的总结和对人民民主的思考,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说明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故②④符合题意。③:选项本身的表述有误,不能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只能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排除③。
C
(2024,广东,T11)中国名贵古典家具常以黄花梨、紫檀等木材为原料,其结构源于建筑,线条取于书法,气韵近于雕塑,劲势法于武术,格调承于诗赋,历受追捧。假名人之手或经历史事件的洗礼,文化价值就更加凸显,受到收藏界的青睐。由此可见( )
①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须保留旧因素
②实践的目的是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③价值判断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④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解】①:新事物战胜旧事物需要保留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而不是“必须保留旧因素”,①说法错误;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而不是“实践的目的是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②说法错误;③④:“常以黄花梨、紫檀等木材为原料,其结构源于建筑,线条取于书法,气韵近于雕塑,劲势法于武术,格调承于诗赋”,又“假名人之手或经历史事件的洗礼”,基于此,创作者和收藏者认为中国名贵古典家具的文化价值就更加凸显,这说明价值判断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说明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③④符合题意。
D
(2023·湖北高考真题)“十三五”期间,水产育种人聚焦渔业种苗问题,突破水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写好“蓝色种业”大文章,使得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8%提高到2020年的63%。上述事例说明
①科研意识转变程度决定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
②实践提出的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③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
④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①:影响科研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意识转变程度影响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但不起决定作用,①说法错误。②:水产育种人聚焦渔业种苗问题,说明了实践提出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②正确。③:实践活动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并非“实践主体的能动性”,③说法错误。④:突破水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提高了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说明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④正确。
D
4.(2023全国乙卷,22,4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这一论述的认识论根据是( )
①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
②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创造了越来越优越的条件
③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
④社会实践为验证认识正确与否提供了客观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解析】①: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这表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①正确。②: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越来越先进的认识工具,提升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的发展,因此说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创造了越来越优越的条件有其道理,但是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实践的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人们去认识去研究,②不符合题意。③:“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表明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③正确。④: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实践的检验标准的功能,④排除。
延迟退休是指国家综合考虑人口结构变化、就业等情况,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的制度。因为关系社会各群体的利益,延迟退休政策仍在反复研讨和斟酌中。很少有一项公共政策的酝酿和讨论,能够像延迟退休政策这样,在公众中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延迟退休政策将在“十四五”期间出台。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延迟退休政策需要反复讨论和斟酌。
【答案】
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的延迟退休政策充分反映了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②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国延迟退休政策必须符合中国发展的实际,逐步推进。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延迟退休政策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