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共4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共4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辩证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
历史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辩证法
社会历史观
人生观
价值观
物质、意识、运动、规律(第2课)
实践、认识、真理
(第4课)
联系、发展、矛盾(第3课)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社会规律、人民群众(第5课)
价值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第6课)
马克思
主义哲学
(第一、二单元)
思维导图
导入新课
思考 :小牧童怎么就知道牛在斗角的时候,尾巴总是朝下的呢?人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
“哈哈!牛在斗角的时候,尾巴总是朝下,绝不会竖起。”
“我对牛的认识还不如一个小牧童。”
sora
第四课 第一框
【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P48-53 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并勾画标注。
1.认识的含义?P48
2.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地位及其联系?P48-49
3.实践的含义?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哪些?(三种形式) P49-2
4.实践具有哪些特点?(3个特点) P49-50
5.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个表现) P50-52
6.总结: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你知道目前地球上来自最远方的物品是什么吗?
4月1日,“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展出了中国从月球正背面采集的两种月壤
这是人类诞生以来,中国人通过劳动采集回来的最遥远的物品
两种月壤首次同时展出,纪念了中国探月路从无到有走过的20年的同时也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探月路迈出的自信步伐!
但,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月球“采土”,真的有意义吗?
sora
当举头望月,你会如何直观形容你对月亮的认识?
月有阴晴圆缺
月亮上有嫦娥和玉兔
昨晚的月亮比今晚更大
……
月亮是一个圆形的、发光的白色物体
谈论探月价值前,让我们先从对月亮的认识谈起……
含义: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这样的认识称为:感性认识
sora
月亮表面是粗糙的
但当我们学过物理\地理知识后,你的认识会有怎样的变化?
月有阴晴圆缺
月亮上有嫦娥和玉兔
昨晚的月亮比今晚更大
……
月亮是一个圆形的、发光的白色物体
月球本身不发光,它通过反射太阳光而被我们看到。
月相变化由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27.3天)和太阳照射角度决定。
感性认识
含义: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此时深化为:理性认识
议一议:这两种认识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
sora
月亮表面是粗糙的
议一议:这两种认识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
议学提示:阅读教材48-49页,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区别、联系,回答议题。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含义不同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不同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阶段不同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认识的形式 反映对象 所属阶段 举例
感 性 认 识 感觉 反映事物个别特征和属性 起始 苹果是甜的
知觉 反映整体特征,是感觉的综合, 更高级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表象 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进行再现、重新组合 最高级的感性认识 吃过一个又红又甜又硬的苹果(直接、表面)
理 性 认 识 概念 对事物本质、全体的反映,包含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的特征 最基本的理性认识 苹果、葡萄、桃子是水果(抽象、间接)
判断 判明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 葡萄是水果,白菜不是水果
推理 由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 水果含有维生素,橘子是水果,故橘子含有维生素。
拓展
shdokao
1.含义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区别:
含义、形式不同;
地位不同:前者为认识的初级阶段,后者为高级阶段。
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小结一:认识
sora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经典例题-认识
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璨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造化”就是生生不息的万物一体的世界,亦即中国美学说的“自然”,“心源”是说“心”为照亮美的光之源,没有美的心灵,就不能照亮世界万物的本真之美。中国绘画美学纲领性命题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是
A认识要以客观事物为对象
B.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C.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自身发展中产生的“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片面,没有看到认识还需要主体——人
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不依赖于意识,B说法错误
意识是人脑的产物,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是自然界自身发展产生的, D说法错误。
C
变式训练
“望梅止渴”的故事中,士兵想起酸梅子而流口水,这是大脑对梅子的味道进行回忆而产生的效果。这是感性认识的表象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在于(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C.概念、知觉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表述错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属于主观认识范畴。
C表述错误,感觉、知觉和表象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表述正确但不是二者的联系。
A
sora
那么,人类为何能对月球产生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呢?
也许,探月工程能告诉我们答案!
你知道探月工程属于什么活动吗?
思考:探月工程属于什么活动?
实践
含义
人们 改造 客观世界 的 物质性活动 。
形式
主体
对象
直接现实性活动:
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
变为现实的存在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并归纳属于哪种实践形式?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老马识途。
2、受台风影响,我国近日多地有强降水出现。
3、学生听课学习。
4、老师讲课。
5、建造港珠澳大桥。
6、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7、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成功发射。
8、新民主主义革命。
9、袁隆平团队开展海水稻种植研究实验
实践的主体是人
×
学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

教育实践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





基本的实践
活动形式
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如劳动、社会大生产)
变革社会的实践(如改革开放)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如探月工程)
注意: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思考、辩论、认识、言论等都不是实践
让我们回溯中国探月20年,从月球初探到取样返回,中国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路?
议一议:
探月工程历经怎样的探索之路?反映出实践活动有何特点?
通过探月工程我们能获得什么?反映出实践与认识有怎样的辩证关系?
议一议:1.探月工程历经怎样的探索之路?反映出实践活动有何特点?
议学提示:阅读教材49页,了解实践的特点,回答议题。
总:历经绕-落-回三步走,由数万名科技工作者托举探月工程实现六战六捷
嫦娥五、六号实现无人采样(分别取回正背面月壤)返回
嫦娥三、四号实现月面软着陆和月面探测
嫦娥一、二号实现绕月球探测
2030年之前,中国人踏上月球
……
探月工程在尊重月球探测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
探月工程六战六捷离不开科技工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月球上留下了中国烙印
探月工程需要万名科技工作者共同参与,随技术发展分三大阶段逐步进行
01
02
03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特点
对号入座
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活动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特点 区别 解读 关键词
直接现实性 实践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客观物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坚持这点,在实践观点上就坚持了唯物主义。 强调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性,强调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主体”“对象”
“手段”“结果”
主观能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坚持这点,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强调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制定“计划”“方案”“规划”等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计划” “方案”
“规划”
社会历史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 强调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有所差异; ①强调“合作”,受横向因素的影响-社会性;②强调历史过程,受纵向因素的影响一历史性
3.特点
1.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形式
改造自然生产实践+变革社会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客观物质性
构成要素(主体+客体+手段)都是客观的
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
小结二:实践
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将实践中形成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给客观世界打上人的活动烙印(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关系)
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受历史条件制约,是历史条件产物
社会历史性
在探月目标指引下,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经过绕-落-回三个阶段探索,实现从绕月探测到月面探测再到取样探测,对月球的认识不断深化
探月工程六战六捷也验证了中国航天技术与探月方案的切实可行
月球探索开发成果可以转化为带动高技术产业及其他国计民生产业正向力量,还会为人类更大规模的大航天时代发展奠定基础。
议一议:通过探月工程我们能获得什么?反映出实践与认识有怎样的辩证关系?
议学提示:阅读教材50-53页,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相关知识,回答议题。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产生于实践需要,提供认识工具、延伸认识器官,锻炼提高认识能力)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工具,延伸人类认识器官,促进认识发展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小结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注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参加实践,这就是直接经验;
二是就是读书学习,这就是间接经验。
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小结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客观事物
主观认识
本身不能“自言其明”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其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实 践
(主客观 交汇点)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小结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
认识
基础
反作用
基础
反作用
3.是骡子是马 ,拉出来溜溜,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1.学以致用;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2.吃一堑,长一智;学然后知不足;书到用时方恨少;失败是成功之母
目的
动力
标准
来源
以下语句分别主要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基础的哪个方面?
合作探究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发展
原理
本课原理总结: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
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shdokao
本课总结: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认识
含义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区别;联系
二、实践
含义
形式
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来源
动力
检验标准
目的
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
认识
基础
反作用
1.(2024·海南·高考真题)“养鸡养鸭养兔子,种花种菜包粽子”,把劳动体验活动搬到户外,搬到充满烟火气的灶台前,同学们可以捕捉物候变化,亲近民俗文化,掌握劳动技能,体验生活乐趣。由此可见( )
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②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丰富和深刻
③只有通过生产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④劳动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课堂练习
【解析】“把劳动体验活动搬到户外,搬到充满烟火气的灶台前,同学们可以捕捉物候变化,亲近民俗文化,掌握劳动技能,体验生活乐趣”说明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劳动促进人的发展,①④正确。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②不选。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一是通过学习等间接途径获得间接经验,③错误。
2.(2024·河北·高考真题)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野生稻种质资源圃。科研人员在圃中能完成野生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保护和后期利用。近几十年来,我国水稻育种技术不断进步,来自野生稻的基因功不可没。人们对野生稻的探寻永不止步,水稻进化、种业振兴、粮食丰收的故事也将继续上演。这表明( )
①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永无止境
②揭示事物发展规律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③正确认识规律就能解决社会面临的难题
④成功的实践必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实践的发展,造福人类,而不仅仅是揭示规律,②错误。 正确认识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③错误。
3.(2024·福建·高考真题)为破解那曲植树难题,2016年科技部启动那曲植树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相关科研团队在那曲建立实验基地,选择云杉等适合那曲生长的优质树种,实时监控光、温度、水、土壤、大气、风速等指标,确保树苗能在最佳环境下生长;发明PE树围土壤积温技术,解决了风大、冻害问题;推广节水灌溉、生态修复等技术,解决了土壤保水施肥难问题。现在的那曲,云杉等树木茁壮成长。对科研团队破解那曲植树难题的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科研团队将已获得的理性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②科研团队通过实践获得了树苗生长条件的理性认识
③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科研团队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
④科研团队通过实践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解析】材料强调科研团队将已获得的关键技术解决问题,强调用认识指导实践,②排除。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③错误。
4.(2024·广西·高考真题)恩格斯指出:“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事实正是如此,即使你观察到一万只天鹅都是白色的,你也无法肯定第一万零一只天鹅还是白色的。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归纳法和感性认识具有固有的局限性
B.仅凭观察经验无法获得真实可信的认识
C.感觉器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
D.感性认识不上升为理性认识就失去其实际意义
A
【解析】感性认识也可能是正确的,仅凭观察经验也可能获得真实可信的认识,B说法错误。人不仅能通过感觉器官认识事物表面现象,还能通过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见感觉器官并非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而是可以帮助人获得理性认识,C说法错误。正确的感性认识也能指导人正确地进行实践,并非毫无实际意义,D说法错误。
5.(2023·云南·高考真题)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月球最“年轻”玄武岩年龄为20亿年,表明月球在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时间延长了约8亿年。该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可见( )
①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前人认识的过程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④科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解析】前人的认识也有正确的,正确的认识不会被推翻,②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④错误。
6.2025年4月19日,身高一米八的人形机器人“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冲线,拿下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冠军。从公元前490年菲迪皮茨用生命传递胜利消息,到现代都市人通过42公里释放压力,马拉松始终承载着生理边界的突破、心理韧性的锻造、生命态度的觉醒等精神内核。当人类用脚步丈量意志力时,机器人正以精密算法解构运动本质。这体现了(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类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马拉松精神的理解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机器人参赛推动了对运动本质的认识
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对马拉松精神的认识促进了机器人技术发展
④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机器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解析】材料未体现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且对马拉松精神的认识促进了机器人技术发展说法错误,应该是正确认识才起推动作用,③排除。认识是人特有的,机器人没有认识能力,④排除。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从1921年到2021年的百年,是中国共产党追逐梦想,砥砺前行,在苦难中铸就辉煌的百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无不昭示着,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从上海石库门出发,走过赣水闽山蜿蜒小道,跨过万里长征的雪山草地,迈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渡过浩浩荡荡的长江天堑,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付出巨大牺牲后,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忍饥挨饿、缺吃少穿,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了句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栉风沐雨。在攻坚克难中创造出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今日之中国正以自信自立自强的傲然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方志敏的憧憬和遗愿正在祖国大地上生动呈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前所未有地展现在眼前。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民族复兴事业将揭开新篇章……
(2)“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加以阐明。
(2)“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加以阐明。
实践及其特点
用什么阐明?
阐明什么?
怎么阐明?
(2)“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加以阐明。
“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
①实践及其特点是什么?
②为什么“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或是说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材料涉及哪几个时代?要分别分析不同时代人的实践
第一步:问题逻辑可视化
用……(原理)对某一观点加以说明/阐述/分析题型指导
用……(原理)对某一观点加以说明/阐述/分析一般出现在在文化和哲学类主观性试题中,在回答此类问题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是用什么原理说明/阐述/分析,锁定知识范围,并作为答案的第一点。
2.此类试题一般可以转化为为什么类型的主观性试题,需要回答这一观点正确的原因及这一观点的意义。
3.此类主观性试题,有些可以采用演绎推理三段论的方式来组织答案。
第二步:审清知识限定,明确知识逻辑
实践及其特点
含义:
特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①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直接现实性活动,观念变为现实
客观物质性
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与动物本能活动区别
(材料中强调“计划、方案、规划等”)
与纯个人孤立活动区别,
(材料中强调“合作、历史过程”)
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区别
(在材料中通常强调“尊重规律和客观实际”)
第三步:仔细审读材料,分清层次,找关键词,理清材料逻辑
问题:“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加以阐明。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从1921年到2021年的百年,是中国共产党追逐梦想,砥砺前行,在苦难中铸就辉煌的百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无不昭示着,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①从上海石库门出发,走过赣水闽山蜿蜒小道,跨过万里长征的雪山草地,迈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渡过浩浩荡荡的长江天堑,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付出巨大牺牲后,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②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忍饥挨饿、缺吃少穿,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了句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栉风沐雨。在攻坚克难中创造出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今日之中国正以自信自立自强的傲然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方志敏的憧憬和遗愿正在祖国大地上生动呈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前所未有地展现在眼前。//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民族复兴事业将揭开新篇章……
总述:梦想→指导实践(实践能动性)
经历苦难、取得辉煌成绩(客观物质性)
分:三个不同时代,取得不同成就
(社会历史性)
第四步:理论结合材料,组织答案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中国梦必须通过奋斗才能从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②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特点。今天的盛世中国和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接续奋斗的结果,新一代的青年人要在前人实践创造的既有成果基础上,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2)“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加以阐明。
“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
体现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付出巨大牺牲后,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体现3: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民族复兴事业将揭开新篇章……
体现2: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栉风沐雨。在攻坚克难中创造出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今日之中国正以自信自立自强的傲然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总体:从1921年到2021年的百年,是中国共产党追逐梦想,砥砺前行,在苦难中铸就辉煌的百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无不昭示着,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