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读书,要读进去, 还要读出来。四升五暑假五上必背课文计划表内容 时间 背诵内容 背诵 默写 积分 签字1 白鹭 Day1 全文语文园地一 Day2 蝉语文园地二 Day3 日积月累语文园地三 Day4 乞巧12 古诗三首 Day5 示儿Day6 题临安邸Day7 己亥杂诗13 少年中国说 Day8 (节选)全文语文园地四 Day9 日积月累语文园地六 Day10 日积月累21 古诗词三首 Day11 山居秋暝Day12 枫桥夜泊Day13 长相思22 四季之美 Day14 全文语文园地七 Day15 渔歌子25 古人谈读书 Day16 一Day17 二语文园地八 Day18 观书有感 其一Day19 观书有感 其二温馨提示: 每天按照计划,先预习理解课文,再背诵,最后默写过关。 背诵、默写完成后各+1分。 我用 积分兑换 (一份礼物或实现一个小愿望)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摘取幸福的果实吧! 签名: 2025年 月 日四升五语文暑假课文必背内容汇总第一单元第1课 白鹭(书本第2页)①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②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③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④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⑤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 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⑥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田的大 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⑦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 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⑧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 命了。⑨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师,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⑩——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语文园地一 日累月累(书本第14页)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 . .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介绍】虞世南 (558—638),唐初书法家、文学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与欧 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家。诗多应制之作,文辞典丽。编有《北堂书钞》一百 六十卷。【注释】①垂缕(ru 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 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②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④疏:开阔、稀疏。⑤藉:凭借。【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 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 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中心思想】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更有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虽然写的是蝉的形体、习 性和声音,但是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语文园地二 日累月累(书本第30页)◎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葛洪◎盛年不重来, 一 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岳飞◎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毛泽东 点拨:上面几句话都说明了时光易逝的道理,告诚我们要珍惜时间。【理解】◎“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意思是,不要整天吃饱饭什么都不做,不要舍弃用来学习 的片刻时间。◎“盛年不重来, 一 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意思是,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 来,就像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 待人。◎“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意思是,不要虚度年华, 白了少年黑发,到年老时独自悲 切。◎“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 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意思是,天下的事情,从来 都是 那样急切; 日月轮回,光阴紧迫。要一万年后才等来胜利,实在是太久,我们要抓紧时间, 力求主动,只争朝夕。【拓展】感叹时光易逝的诗句还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明]钱鹤滩语文园地三 日累月累(书本第46页)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 .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作者介绍】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就非常聪明,六岁能赋诗,下 笔即成章。【注释】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七夕。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③几万: 比喻多。【译文】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遥望浩瀚无际的青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每家的女孩都仰 望天空,对着月亮, 向织女星乞求缝纫技巧,女孩子们个个将线从针孔穿过,有万条之多。【解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 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有关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人们纷纷情不 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了 人们美好的愿望和 丰富的想象。后两句写人们望月乞巧,穿了很多红线,代表着寄托了很多 的心愿,体现出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全诗表现了人们乞取巧智、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第四单元第12课 古诗三首(书本第50页)宋 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 . . .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 . . . . . . . . .【题目解析】《示儿》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 的抗金复国号召。【时代背景】《示儿》的写作背景是南宋北方的领土被金人占领,北方的人民也被金人所奴役, 南宋小朝廷只能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残喘。【作者介绍】 (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 (今浙江绍兴)人。 一生创作 诗歌 很多,今存九千多首, 内容极为丰富。其诗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 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 中兴四大家 ”,亦作“ 南宋四大家 ”。著作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等。【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②元: 同“原 ”,本来。③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④但:只是。⑤悲:悲伤。 ⑥九州 :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 代指中国。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⑧北定:将北方平定。⑨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⑩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们的父亲。【译文】:我本来知道, 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 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 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你们举行家祭的时候, 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中心思想】《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 北定中原 ”、 统一祖 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之情。题临安耶宋 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 . .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 .【题目解析】《题临安邸》中,“题 ”是书写、题写的意思; “ 临安 ”是南宋京城,即今浙江省 杭州市。此诗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的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 ”,疑原无题,此 题 为后人所加。【作者介绍】林升 (1106-1170)南宋诗人,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温州横阳亲仁乡荪 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生活在南宋孝宗朝,擅长诗文。事见《东瓯诗存》卷四。《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杭州。 ②邸:旅店。②西湖:在浙江杭州城西。汉时称明金湖,唐后始称西湖,为著名游览胜地。③几时休:什么时候停止。⑤熏:吹, 用于温暖馥郁的风。⑥直: 简直。⑦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开封。【译文】青山之外还有青山, 高楼之外还有高楼,西湖 上的达官贵人通宵达旦寻欢作乐,这种 情况何时才能停止呢 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曾经繁华的 故都汴梁。【中心思想】《题临安邸》描写了南宋的统治者们在南逃到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 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歌舞中的种种丑态,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表达了诗人对国 家命运的深切忧虑。清 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 . . . . .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 . . .【题目解析】是龚自珍在己亥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作者介绍】 (1792—1841)字瑰(s è) 人,号定盒( ā n)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末思想家、 文学家。他晚年所作的诗文主张“更法 ”“ 改图 ”,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 洋溢着爱国热情。为 文奥博纵横, 自成一家;诗词瑰丽奇肆,称为“ 龚派 ”。著有《定盒文集》,今人辑为《龚自珍 全集》。【注释】①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 中一首。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③恃:依靠。②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喑: 沉默。④究:终究、毕竟。⑤重:重新。⑥抖擞:振作精神。⑦拘:拘泥、束缚。⑧降:降生,降临, 出现。【译文】只有依靠风雷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出朝气蓬勃的局面,人们不敢发表意见终 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局限于一种方式以降下更多的人才。【中心思想】《己亥杂诗》通过对国家现状的分析,抒发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快点到来的愿望和 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第13课 少年中国说(书本第50页)少年中国说(节选) 梁启超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 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地球则 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 xiè) 汪洋。 潜龙腾渊,鳞(lín)爪飞扬。乳虎啸谷,百. . . .. . . . .兽震惶(huáng)。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tāi) ,裔(yù) 裔皇皇。干将发硎(xíng), 有作其芒。. . . . . . . . . .. . . . . . . . . .天戴其苍,地履(lǚ)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 . . . . .. . . . . . .美哉( zāi), 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作者介绍】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 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 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 ”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 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注释】①故:所以。②则: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就。③胜:超过。④雄:强有力的。⑤一泻汪洋:形容水流迅速、水势浩大。⑥潜龙腾渊,鳞爪飞扬:潜藏的巨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⑦震惶:震惊,惊惶。⑧鹰隼试翼,风尘吸张:鹰隼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隼: 一种凶猛的鸟。⑨初胎:文中指花含苞待放。⑩矞矞皇皇:华美瑰丽, 富丽堂皇。⑩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发出耀眼的光芒。干将;古代宝剑名。硎:磨刀 石。⑩天戴其苍,地履其黄:头顶着苍天,脚踏着黄土大地。履:踩,踏。⑧八荒: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上极远的地方。⑩哉:表示赞叹,相当于“啊 ”。⑩疆:极限,尽头。【译文】所以说令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有才智,我国家就有才智, 少年富足我国家就富足,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 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 就称雄于世界。红日刚刚升起,发出万丈霞光。黄河之水从地层涌出, 一泻千里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 腾跃而起, 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幼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一片惊惶。雄鹰年鸟振翅欲飞, 凤和尘土高卷飞扬。花刚开始孕起蓓蕾,灿烂明丽满眼辉煌。干将宝剑新磨,锋刃闪射出光芒。 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像 大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美丽啊我们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们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中心思想】课文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用对仗的语言论述了中国少年责任重大, 以及中国少年 和少年中国的前途无量。课文饱含着作者振兴中华的迫切愿望,洋溢着热爱祖国的激越之情, 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思考:为什么称中国是“少年中国 ” 】本文是节选的内容,前文中作者针对帝国主义污蔑中国为“老大帝国 ”的错误言论进行了 痛斥。他认为中国是“少年中国 ”,是一个有潜力、充满朝气的中国。所以称中国为“少年中 国 ”。语文园地四 日累月累(书本第64页)太平盛世 国泰民安 丰衣足食 安居乐业政通人和 人寿年丰 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多事之秋 兵荒马乱 流离失所 生灵涂炭 家破人亡 哀鸿遍野 民不聊生 内忧外患点拨:通过读可以发现,第一组词语描写的是太平盛世的景象,描写了政治、经济、人们的生 活等方面。第二组词语描写的是战争年代的景象,描写了国家支离破碎的状态,人们惨不忍睹的生活条件 等。【理解】太平盛世:指安定、兴盛的治世。国泰民安: 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丰衣足食:形容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政通人和:政事顺遂,人民和乐。形容国泰民安。人寿年丰:人健康,年成好,形容生活安乐美好。夜不闭户:夜间不用关闭门户睡觉,形容社会安定,风气良好。路不拾遗: 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很好。多事之秋:事故或事变多的时期,多指动荡不安的政局。兵荒马乱: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流离失所:到处流浪,没有安身的地方。生灵涂炭:百姓像掉在烂泥和炭火中一样,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家破人亡:形容家庭破裂, 家人死亡。形容家庭惨遭不幸。哀鸿遍野: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的悲惨景象(哀鸿:哀鸣的大雁)。民不聊生:人民没办法生活。内忧外患: 内有忧乱,外有祸患。多指国家内部的不安定和外来的侵略。语文园地六 日累月累(书本第90页)◎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 第一句的意思是:勤劳于国家事务,节俭于家庭生活。强调了勤劳于节俭也重要性,这两者是 家庭、国家繁荣的基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 征 第二句的意思是:在安逸的环境中要考虑到潜在的危险,要戒除奢侈,倡导勤俭。◎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 第三句的意思是: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再变得节俭则很困难。◎一粥一饭, 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用纯 第四句的意思是:对于一碗粥或一顿饭, (我们)应该想到它得来的不容易;对于衣服上的半 根 丝或半根线, (我们)也应常常想到物资生产出来的艰难。【拓展】我还知道其他关于节俭的名言:奢者狼藉俭者安, 一凶一吉在眼前。--[唐]白居易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唐]李商隐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宋]王安石第21课 古诗三首(书本第92页)山居秋唐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 . .【题目解析】《山居秋瞑》“ 山居 ”二字是说诗人隐居深山,这与王维的秉性相合,隐逸山水。 “秋 ”一字是说写作的时候正值秋季。 “瞑 ”有日落、天黑、黄昏之意,进一步点明写作时间, 即是在秋天的黄昏。故题目合起来即可翻译为: 隐居深山无人知,秋日黄昏来做诗。这首诗是 王维居住在终南山时,描写的一个秋天黄昏的景色。【作者介绍】 (约701— 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 《相思》 《山居秋瞑》等,著作有《王右丞集》。【注释】①暝: 日落时分,天色将晚。② 新: 刚刚。 ③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声音大而杂乱,这里指竹叶发 出的沙沙声。④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⑤随意:任凭。⑥ 歇: 尽 。⑦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译文】空旷的山野刚刚下过一场秋雨,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 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失,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中心思想】《山居秋瞑》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 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规桥夜泊唐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 . .【题目解析】《枫桥夜泊》的意思是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由题可知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夜晚停 船在枫桥岸边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幅清静悠远的夜景。【作者介绍】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 (今属湖北襄阳)人。他的诗风格清远,不事雕琢, 比兴幽 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注释】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郊。②姑苏:苏州的别称, 因苏州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③寒山寺: 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于此。【译文】月亮已落下, 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 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 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中心思想】《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 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表达了诗人旅途中 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长相思清 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 . .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 .【题目解析】《长相思》写的就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也从侧面写出了士兵厌倦战争,渴望早日 结束战争, 回到家乡的心情。故此,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加上千万士兵对家乡的思念,就构成 了长相思 !【作者介绍】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他的词 以“真 ”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 堂集》《纳兰词》等。【注释】①程:里程,路程。 ②榆关:山海关。 ③那畔: 那边,指关外。 ④更: 旧时一夜分五更。⑤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⑥故园:故乡, 家园。【译文】 将士们翻过了一座座山,趟过了一条条河, 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帐 篷中却还亮着灯火。帐篷外面,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不能入睡,不 禁思念起故乡来, 因为温暖宁静的故乡是没有风雪的聒噪之声的。【中心思想】《长相思》通过描述词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于写景叙事之中,表达了词人浓烈 的羁旅怀乡之情。第22课 四季之美(书本第94页)四季之美 日本 清少纳言①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 的彩云。②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 漆黑漆黑的暗夜,有无数的萤火虫翩朝飞舞。即 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 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③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 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 愈发叫人心旷神怡。④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 或是在无雪无霜的 凛冽的清晨,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 么和谐啊! 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 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 扫兴。语文园地七 日累月累(书本第104页)渔歌子唐 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 . . .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 .【作者介绍】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 自号烟波钓徒,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唐代著名词 人、诗人。著有《玄真子》。【注释】①渔歌子:词牌名,即词调子的名称,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②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③白鹭(l ù):一种白色的水鸟。④鳜(gu ì)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⑤箬(ru ò)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⑥蓑(su ō)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 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垂钓不想回家。【中心思想】《山居秋瞑》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 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第25课 古人谈读书(书本第106页)古人谈读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 》【注释】①知; 同“智 ”,智慧。 ②好:喜好。③耻: 以…为耻。 ④下问: 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⑤识:记住,这里读 zh ì 。 ⑥厌:满足。⑦诲:教海。 ⑧敏:此处指勤勉。【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我并不是生来什么都知道的人, 而是喜好古代文化靠勤勉求得知识的人。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怕会丢失。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思考,可发现这样做并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 【主题】这首古文告诉我们读书、学习以及教导别人时的方法和态度。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 . .--【宋】朱熹【注释】①【谓】说。②【漫浪】随意。③【急】要紧,重要。【译文】知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 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意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主题】古文讲了读书时心到、眼到、口到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读书时心到是最重要的。语文园地八 日累月累(书本第118页)观书有感其一宋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 .【注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 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②鉴:铜镜。这里指像铜镜一样可以照人。③徘徊:来回移动。④渠: 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⑤如许:如此,这样。⑥为: 因为。【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 子中 一起移动。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 水啊。【中心思想】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做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 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 而是常有活水注入, 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懂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特别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这个事例,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宋 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 . .【注释】①蒙冲:古代的一种战船。②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③中流:河流的中心。【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 力量 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它在江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中心思想】这首诗也是借助形象来说理的。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诗 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性,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艺术创作流畅自如 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基本功夫要到家,这样才会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