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甘肃省白银市八中2025届高三语文模拟预测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甘肃省白银市八中2025届高三语文模拟预测试卷

资源简介

甘肃省白银市八中2025届高三语文模拟预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5·白银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语言通胀”现象引发了网友们的讨论。“语言通胀”也就是语言上的通货膨胀,网友举例,“宝宝=你好”“爱你=谢谢”“亲爱的=同事”,两个字的“哈哈”已经过于敷衍,“超级”“最”成了常见的程度副词。简单来说,就是语言似乎变得“不值钱”了,很多字词在网络中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和精确度。
其实,近年来人们不止一次地讨论网络语言表达的问题。比如,此前的“文字失语症”“文字讨好症”“孩子们不会好好说话了”“网梗写进作文”等等,这些讨论都可以视为网络时代人们的观察和反思。
的确,互联网带来的变革是翻天覆地的,网络中的语言表达作为人们互联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人们总是根据环境来选择表达方式,就像我们在职场、家里或是在聚会上的表达也不尽相同。人们在不断探索低成本、高效率的互联网沟通方式,于是网络语言就在互联网交流的大环境中,逐渐发展演变成现在的样子。那些亲昵的称呼是为了拉近虚拟空间中人与人的距离,那些夸张的副词顺应了互联网注意力经济的需求,那些简短的缩略语则符合互联网快速的、碎片化的传播特点。
但“语言通胀”等现象依然是值得反思的。因为在当下,网络几乎已经等于生活本身,成为我们所处的一种基本环境,网络语言有着日常化的趋势。语言和思维是同构的,语言表达的单一化和夸张化,背后也含着思维同质化和情绪极化等问题的隐忧。
举例来说,在很多“小圈子”里,成员们谈到共同的爱好时,经常使用夸张的甚至是绝对化的语言来表达那种热烈的追捧,诸如“最完美的”“绝绝子”“天花板”等,可一旦遇到不同意见,圈子成员便容易出现激烈的情绪反应,缺乏建设性的对话空间。再如,众多的“震惊”“救命”,可能让大家的神经变得不那么敏感,也可能导致严肃话题的“泛娱乐化”,削弱话题本身的社会意义。
我们或许可以将“语言通胀”和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公布的2024年度词汇“脑腐”联系起来看。“脑腐”指的是因过度消费低质量的网络内容而导致的“一个人的精神和智力的衰退”。长期沉浸在夸张的同质化的表达中,同样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导致深度思考能力的缺失。与之相对的,有逻辑感、层次感和美感的语言表达,则会为我们打开更多的思辨和讨论的空间,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
网络语言表达中的种种现象,也是科技时代中文化特征变化的表现之一。面对“脑腐”这种“我们所生活时代的症状”,多一些思考和警觉,我们就能在变化中多一分主动。
(摘编自张永群《宝宝=你好,爱你=谢谢?“语言通胀”值得反思》)
材料二:
赵丽明:周先生,近些年来,外来语,还有许多字母词都到汉语里来了。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周有光:这是不可避免的。假如仔细研究日本的语言,日本大部分的老词都是中国去的,新的词是欧洲去的,它自己的词大概百分比少得不得了。这是一个好事情还是坏事情呢,至今有争论。我们要维持语言的纯洁性,反对外来词的影响,这是没有办法的;要接受外来的文化,就要吸收外来的词汇,这是必然的。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语言是不一样的,文字也是不一样的,“语言异声,文字异形”。以后就相互学习,“书同文”以后就有了一个共同的“通语”。后来,到了汉朝末年,印度佛教传进来了,对中国文化影响非常大。我们许多词汇都是印度词汇。我们常常说,我很烦恼,烦恼就是从印度来的。假如一味抵抗外来词,不用外来词,那么文化就很难进步了。所以要吸收外国文化,就不可能不吸收外国词汇。
赵丽明:英文和汉字混在一起用,会不会侵害汉语的纯洁性,要不要规范呢?
周有光:英文是世界上作用最大、流通最广的,英语怎么变成一种非常发达的语言呢,就是因为英语一直在传播,它长时间吸收外来文化,是最不纯洁的。要纯洁很困难,可以说世界上没有纯洁的语言。(笑)纯洁都是相对的。
所以说,语言相互影响是一个自然现象,这不是病态。但规范是必需的,因为里面有不合理的东西。
赵丽明:面对汉语汉字当前这种情况,政府、学术界该怎么做?
周有光:我想学术界就是要研究,学术界不能做结论,只能提出建议,可是学术界的研究非常重要,违背学术规律的东西是不可能成立的。
语言文字不是一成不变的,变了以后需要规范。已经变了还没有规范,在这个阶段当中,必然会发生一些混乱,所以要在它稳定后对它进行规范。
有些词你要看它是不是稳定,一时很难判断。有的词是“彗星词”,它起来很快,走掉也很快,一下子就没有了。
赵丽明:您这个词真好,彗星词,曾经很亮,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闪而过。
周有光:所以你要等待一段时间,观察它的变化,等它稳定了,再加以规范化。现在的网上语言,说它是对还是不对,目前很难下一个结论。因为有些现象是一种偶尔的现象,临时的现象,它还没有稳定。不合适的东西自然会淘汰,要过一段时间再加以规范。
(摘编自赵丽明《汉语的今天——百岁学者周有光教授访谈》)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通胀”现象意味着语言“贬值”,导致很多字词在网络中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和精确度。
B.互联网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也冲击了网络中的语言,网络语言问题和互联网生活相伴而行。
C.“语言通胀”的现象不仅折射着思维同质化和情绪极化等问题,而且会危及社会安全和稳定。
D.“脑腐”和“语言通胀”都因过度消费低质量网络内容而产生,对人的深度思考能力危害极大。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就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汉语的纯洁性问题发起访谈,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其思考。
B.虽然访谈的主题是“汉语的今天”,但谈话内容还涉及汉语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显现出被访谈者的博学和远见。
C.访谈者的问题由浅入深,按读者容易接受的次序合理设计,或直截了当,或旁敲侧击,营造了轻松的访谈氛围。
D.“彗星词”的说法新颖别致,周有光教授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这种词语存在时间很短、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
3.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主要从网络语言使用角度谈论具体的“语言通胀”现象,材料二所谈论的汉语纯洁性的话题则更为宏观。
B.材料一列举大量语言通货膨胀的例子,使人们对语言在网络中失去原有价值和精确度的危机有了直观的了解。
C.材料一按照列现象、挖原因、说危害、提建议的步骤行文,材料二按照问现象、问危害、问做法的顺序设计问题。
D.材料一旗帜鲜明地反对语言的新异变化,材料二受访者则对语言的变化持宽容肯定态度,两则材料立场大不相同。
4.材料二中,周有光举日本语言、印度词汇和英文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5.2024年10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联合部署开展了“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其中一个内容就是整改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请结合两则材料说明这一行动的合理性。
【答案】1.B
2.C
3.D
4.①举日本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很难不受外来词语的影响。
②举印度词汇的例子说明中国古代就有受外来词汇影响的先例,语言不可能不对外来文化加以吸收,吸收才能进步。
③举英文的例子说明世界上没有不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纯洁语言。
④这些例子佐证了语言相互影响是自然现象的观点。
⑤丰富全面的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能体现论述观点的普遍性。
5.①网络几乎已经等同于生活本身,网络空间目前存在许多语言使用不规范现象。需要做出规范。
②从材料一来看,网络语言不规范现象影响深广:“语言通胀”现象可能带来思维同质化和情绪极化的隐忧;致使严肃话题“泛娱乐化”,从而削弱话题本身的社会意义;同质化的夸张表达会形成思维定式,导致深度思考能力的缺失,等等。面对种种网络语言不规范现象,需要采取行动进行规范。
③从材料二来看,语言文字必然会由于时代发展等因素发生变化,变化后的语言仍需要规范。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社会时事现象类;论证的分析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道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梳理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选择题可以用以下几个方法:①代入法。即将选项一一代入原文,仔细揣摩它与原文的叙述有何差异,这种差异是否改变原句的意思。②归谬法。即根据文意,逐项判断对错。③排除法。即首先排除已确认的选项。④归类法。一般来说,四个选项会涉及四个方面,如果四个选项中有重复的方面,答案很有可能就在其中。
(4)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对于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及论点按照格式回答即可。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先讲论点还是论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虽然答题主要限定在材料中,但是适度的拓展发散有时还是必要的:①注意内引外联。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以文为本,筛选辨析,联系现实社会,特别是现实中的热点,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②注意扩大储备。有的试题要求联系生活或社会,考生可能无法单纯从材料中选择信息组合答案,这时就需要平时有较多的相关资料的积累。
1.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导致很多字词……”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语言通胀’现象……也就是语言上的通货膨胀,……简单来说,就是语言似乎变得“不值钱”了,很多字词在网络中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和精确度”,可见“很多字词在网络中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和精确度”是语言不值钱的具体表现,文中是“似乎变得”,选项表述成“意味着”,过于绝对。
C.“而且会危及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错误,程度加重且绝对化。原文是“网络语言有着日常化的趋势……背后也含着思维同质化和情绪极化等问题的隐忧”,可见原文说的是“隐忧”,并非“危及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D.“都因过度消费低质量网络内容而产生”错误,“脑腐”是因过度消费低质量的网络内容而产生,“语言通胀”现象则是受互联网交流环境的影响。原文是“‘脑腐’指的是因过度消费低质量的网络内容而导致的‘一个人的精神和智力的衰退’。长期沉浸在夸张的同质化的表达中,同样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导致深度思考能力的缺失”。选项表述绝对。
故答案为:B。
2.C.“访谈者的问题由浅入深,按读者容易接受的次序合理设计”说法错误。首先,访谈者设计问题时,虽然会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但不仅仅是为了让读者容易接受。更重要的是,访谈者需要根据访谈的目的来设计问题,确保问题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典型性。此外,访谈者还需要考虑访谈对象的情况,如知识背景、表达能力等,以确保访谈能够顺利进行。其次,“或旁敲侧击”也不符合材料二中访谈者的提问方式。在材料二中,访谈者的问题都是直接、明确的,没有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例如,赵丽明问周有光如何看待外来语和字母词进入汉语的现象,以及英文和汉字混用是否会侵害汉语的纯洁性,这些问题都是直接针对访谈主题提出的,没有旁敲侧击。
故答案为:C。
3.D.“反对语言的新异变化,材料二受访者则对语言的变化持宽容肯定态度”分析错误。由“我们或许可以将‘语言通胀’和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公布的2024年度词汇‘脑腐’联系起来看……长期沉浸在夸张的同质化的表达中,同样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导致深度思考能力的缺失”可知,材料一反对的是“语言通胀”现象,即过度夸张、同质化的表达,这种表达会导致深度思考能力的缺失,而非所有新异变化。由“语言相互影响是一个自然现象……但规范是必需的,因为里面有不合理的东西”可知,材料二的受访者周有光虽然对语言的变化持一定的宽容态度,但他也强调规范是必需的,因为语言变化中可能包含不合理的东西。因此,他并非对所有语言变化都持宽容肯定态度。
故答案为:D。
4.本题注意筛选文本相关句子进行整合作答:
①由“假如仔细研究日本的语言,日本大部分的老词都是中国去的,新的词是欧洲去的,它自己的词大概百分比少得不得了”可知,举日本语言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语言具有开放性,很难不受外来词语的影响。
②由“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后来,到了汉朝末年,印度佛教传进来了,对中国文化影响非常大。我们许多词汇都是印度词汇……吸收外国文化,就不可能不吸收外国词汇”可知,举印度词汇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就有受外来词汇影响的先例,语言不可能不对外来文化加以吸收,吸收才能进步。
③由“英文是世界上作用最大、流通最广的……英语怎么变成一种非常发达的语言呢,就是因为英语一直在传播,它长时间吸收外来文化,是最不纯洁的”可知,举英文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世界上没有不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纯洁语言。
④由“所以语言相互影响是一个自然现象,这不是病态”可知,这些例子共同佐证了语言相互影响是自然现象的观点。
⑤通过列举日本语言、印度词汇和英文这三个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例子,文章丰富全面的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能体现论述观点的普遍性。
故答案为:
①举日本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很难不受外来词语的影响。
②举印度词汇的例子说明中国古代就有受外来词汇影响的先例,语言不可能不对外来文化加以吸收,吸收才能进步。
③举英文的例子说明世界上没有不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纯洁语言。
④这些例子佐证了语言相互影响是自然现象的观点。
⑤丰富全面的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能体现论述观点的普遍性。
5.本题要求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注意结合文本相关观点进行分析:
①由“网络几乎已经等于生活本身,成为我们所处的一种基本环境,网络语言有着日常化的趋势”可知,网络空间目前存在许多语言使用不规范现象,需要做出规范。
②从材料一来看,由“网络语言表达的单一化和夸张化,背后也含着思维同质化和情绪极化等问题的隐忧”“众多的‘震惊’‘救命’,可能让大家的神经变得不那么敏感,也可能导致严肃话题的‘泛娱乐化’,削弱话题本身的社会意义”“长期沉浸在夸张的同质化的表达中,同样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导致深度思考能力的缺失”可知,网络语言不规范现象影响深广,面对种种网络语言不规范现象,需要采取行动进行规范。
③从材料二来看,由“语言文字不是一成不变的,变了以后需要规范。已经变了还没有规范,在这个阶段当中,必然会发生一些混乱,所以要在它稳定后对它进行规范”可知,语言文字必然会由于时代发展等因素发生变化,变化后的语言仍需要规范。
故答案为:
①网络几乎已经等同于生活本身,网络空间目前存在许多语言使用不规范现象。需要做出规范。
②从材料一来看,网络语言不规范现象影响深广:“语言通胀”现象可能带来思维同质化和情绪极化的隐忧;致使严肃话题“泛娱乐化”,从而削弱话题本身的社会意义;同质化的夸张表达会形成思维定式,导致深度思考能力的缺失,等等。面对种种网络语言不规范现象,需要采取行动进行规范。
③从材料二来看,语言文字必然会由于时代发展等因素发生变化,变化后的语言仍需要规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5·白银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万物眺望(节选)
鲍尔吉·原野
黏豆包给笊篱的信
亲爱的笊篱:
你还在滚烫的热水里捞饺子,捞小米饭吗?哈哈,你真行。我给你写这封信是向你介绍一下我的历史。
正如你所知道的,我是黏豆包。我觉得,我说出“黏豆包”这三个字的时候,所有的目光都转向我。这些目光来自在顶棚昏昏沉沉织网的蜘蛛,酸菜缸后面不知沉睡了多少年的磨刀石。它们睁大眼睛,想知道我的一切。我理解它们的心情。
关于我,说起来我是一堆美好事物的结晶体。从外表来看,我质地金黄,像一个缩小的博格达山。呵呵,山哪有我这么富贵?我是大黄米面蒸的豆包,我的味道酸中带甜。最大的优点是黏。我曾经黏掉三个老人的五颗牙齿,黏掉三个小孩儿的七颗牙齿。这个战绩怎么样,很厉害吧?但这只是皮毛,我的精华是肚子里的红豆馅。红小豆经过精心挑选,不能大也不能小。下水煮不能破皮儿,也不能不熟。煮熟后掺入白砂糖。主人的老婆乌云山丹用一只手把豆馅捏碎搅匀,不知道的人以为她在豆馅里找金戒指。她捏呀搅呀,把豆馅捏得比枣红马的皮毛还要红。然后拿黄米面把它包起来。
历史记载我们诞生于金朝,说金朝人跟宋朝人学会做黏豆包的技艺。你想象一下,金朝人穿着金朝衣服把糜子米收割下来,脱粒,碾成面做黏豆包。注意,黏豆包并非天生就酸甜适口,要提前发面,让面发酵。用这个面做皮儿,红小豆做馅,包成黏豆包,上锅蒸。黏豆包蒸熟了要放在冰天雪地里冻。金朝人把我们放在屋外大缸里,任凭风雪侵袭,锁住水分。所以每个黏豆包从外面拿到屋里,身上都结着冰霜,和爬冰卧雪的金朝战士没什么区别。接着进锅里再蒸第二遍,我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从零下四十多度的低温进入零上一百多度高温的蒸笼,这是怎样的历练啊。最后,我们被端上桌,这已经是大年三十或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的早晨。
亲爱的笊篱,你可能发现了,我表面上是在介绍一种食物,其实是在说厚重的历史。亲爱的策篱,下面我们谈一谈形势。可能你不懂“形势”这个词的含义,形势是各类事物发展趋向的总体态势。你看今天刮南风,天气暖和了。主人那木斯郎家房檐的冰溜子开始滴水,我们黏豆包感到了暖意,但身上的冰霜还没有化。我不得不说,我们待在一米多高的腌酸菜的大黄缸里并不舒服。我每天从缸底往上观望,想起了一个成语“坐井观天”。虽然星星美丽,我们却看不到星星的全部。我只能看到六颗小星星。实话说,我很盼望过春节。到时候我就能进入那木斯郎的屋子里。他家好漂亮,光沙发就摆了三张,两短一长,长沙发顶上的大镜子映照坐在沙发对面折叠凳上的拜年的人。他们身穿鲜艳的蒙古袍,蓝蒙古袍配橙色腰带,领口露出羔皮毛,这是老年人的装束。年轻人穿着羽绒服。
他们走进那木斯郎家里,给那木斯郎的老父亲却吉扎木苏磕头。磕头之前献上包装精美的白酒和糕点,还有奶豆腐、黄油。磕完头,他们静静地等待却吉扎木苏老人赐福。老人照例说,祝你们学习进步,事业圆满,婚姻幸福。老人话音刚落,他们立刻站起来攥住蒙古袍或者羽绒服的大襟儿,往身上撩,表示收到了祝福,倒退着下去。
你会问,我怎么能看到这一情景?我当时在屋外的窗台上,在屋里我早融化了。大年初一,那木斯郎家来了很多拜年的人。近中午,他们享用丰盛的午餐——有手把肉、清炖风干牛排、油煎羊血肠。最后达到午餐的顶峰——吃黏豆包。我们感到无上光荣。
写到这里,这封信应该收笔了。由衷地祝你一切顺利!
爱你的黏豆包
笊篱给黏豆包的回信
亲爱的黏豆包:
你说黏豆包是金朝人发明的,而金朝是中国古代女真人建立的一个王朝。金朝首领是完颜阿骨打,你是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不管你听或没听过,他都是存在的。
我并不是笑话你,我觉得你作为一个黏豆包能写这么长的信很了不起了。你蹲在寒冷的窗台上观望村里的人给却吉扎木苏老人拜年,证明你是一个有心人。我没吃过黏豆包,不好评价你在中外食品史上的地位。粗略地说,你在那木斯郎家里食物的排名,大约在第七八位。你可能不服气,我说给你听,这些食物都是我从那木斯郎的大铁锅里捞出来的,而且我听到了主人和客人们的评价。
排第一的是手把羊肉,在那木斯郎家乃至整个万度苏草原上,手把羊肉的地位无法撼动。排第二的是饺子。你见过饺子吗?蒙古人把它叫作扁食。这个词是蒙古人跟宋朝的汉人学来的。它扁扁的,用小麦粉包成元宝形,里面是肉馅而不是红小豆馅。排第三的是羊血肠。万度苏草原每个牧民都喜欢这种食物。它是由荞麦面和羊血混合灌进羊肠蒸制而成的。排第四的是奶豆腐。排第五的是奶酪。排第六的是油炸果子。排第七的是炒米。排第八的是奶油牛犊子汤。对不起,你排到了第九。事实就是如此。但你不要气馁。
亲爱的黏豆包,你经历了不平凡的一生。早年你在黑土地里长大,被碾子碾成粉,又被和成面团放在滚烫的炕头,盖上被子,压上枕头,上锅蒸。然后流放到冰天雪地的酸菜缸里等待东山再起。美好的春节来临,你又被上锅蒸了一遍去蘸猪油。这种经历比大米、小米、酸菜、奶豆腐、黄油都更传奇。虽然经历了高温与冰雪,但并未改变你骨子里的黏与酸。你善于团结红小豆和白砂糖。在万度苏草原,能成为像你一样的黏豆包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爱你的笊篱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草原万物中选取了黏豆包和氘篱两样事物,是因为它们合作非常默契,对彼此的情况很是熟悉。
B.本文与蒲松龄的《促织》一样,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在对微小事物的描摹中表现社会生活的大主题。
C.那木斯郎一家的生活既有草原民族的传统,又带有现代气息,作者借此表达了对传统文化被挤压的忧虑。
D.策篱将那木斯郎家的食物进行了排位,隐含了作者的口味偏好,表达了他对草原民族饮食习惯的认知。
7.关于第一封信中的第三、四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堆美好事物的结晶体”一句领起了后文,既肯定了黏豆包的制作原料,也赞美了其中蕴含的人文意义。
B.从色泽到形状,从味道到馅料,从发面到上锅蒸,对黏豆包制作过程的描述层次清晰,形象具体又饱含情味。
C.作者写黏豆包异常骄傲地向氘篱炫耀它黏掉了老人和小孩的牙齿,以此表达对事物有优劣两面的哲理思考。
D.作者引导读者想象金朝人向宋朝人学习后,做黏豆包的情景,让民族间饮食交流的历史一下变得具象化了。
8.文章采用书信对谈的行文方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9.文章结尾部分说“在万度苏草原,能成为像你一样的黏豆包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B
7.C
8.①书信对谈的行文方式新颖独特,丰富了文章内容,同一话题用两个叙述视角去书写,多角度的呈现,增添了文章的深度。
②书信对谈的行文方式让两个拟人化的事物如话家常般将草原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娓娓道来,带给读者亲切自然的阅读感受,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9.①黏豆包经历丰富、不平凡。
②它是文化发展融合的见证者。
③它是民族特色传统的保存者。
④它是民族精神的承载者。
⑤它是重大节日的参与者。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散文
【解析】(1)本题考查对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对散文部分语段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分析概括相关语段,使用的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散文的构思特色的鉴赏能力。评价散文的构思特点,实际上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①概括文章的层意;②分析文章的构思特点;③评价文章的构思特点。在解答问题之前,首先应该明白“结构服从于主题”,或“结构是为主题服务”的道理。所以通过阅读文本,应该先明确主题,然后再从选材、组材角度来辨析、评价构思特点。
(4)本题考查句子表达的情感分析能力。有些句子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直接而明显,而有些句子在叙述、描写、抒情中表达了人物某些很强烈的思想感情,就显得比较含蓄、隐晦,需深入进去才能体会出句子表达的感情。①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②以句中的关键词语为突破点,进行体会;③联系时代背景进行思考、推敲;④结合作者写作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6.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它们合作非常默契,对彼此的情况很是熟悉”错误,文中两封信确实展现了黏豆包与笊篱的互动,但未明确提及二者有“合作默契”,笊篱甚至未吃过黏豆包。作者选取二者更多是通过拟人化对话展现食物文化,如黏豆包的历史、笊篱的旁观视角,而非强调合作关系。选项于文无据。
C.“作者借此表达了对传统文化被挤压的忧虑”错误,从原文看,作者描写的是现代与传统和谐交融的现实,并无忧虑之情。
D.“隐含了作者的口味偏好”错误,由文中“在那木斯郎家乃至整个万度苏草原上”“万度苏草原每个牧民都喜欢”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是在描述整个草原民族的共有喜好。
故答案为:B。
7.C.“以此表达对事物有优劣两面的哲理思考”说法错误,属于过度解读,这是作者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对黏豆包之黏的夸张表达,并不是为了表达哲理思考。
故答案为:C。
8.本题要求赏析文章体裁特征和表达效果,注意结合文本相关句子以及行文方式、主旨等进行分析:
①“黏豆包给笊篱的信”“笊篱给黏豆包的回信”,文章采用拟人化书信体,打破单一叙述视角,形成“自述+他评”的立体结构,丰富了文章内容,如黏豆包自夸“富贵如博格达山”,笊篱却客观指出其排名第九的落差,多角度呈现同一知识,增强文本张力,增添了文章的深度。
②书信对谈的行文方式让黏豆包和笊篱这两个日常物品“对话”,通过双向信件形成互补视角:黏豆包侧重历史传承如金朝起源、与情感价值如春节仪式感;笊篱侧重现实评价,如食物排名与生存体验。同时赋予它们人格特征,如黏豆包的骄傲、笊篱的直率,两个拟人化的事物如话家常般将草原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娓娓道来,使文本生动有趣,充满生活幽默感。
故答案为:
①书信对谈的行文方式新颖独特,丰富了文章内容,同一话题用两个叙述视角去书写,多角度的呈现,增添了文章的深度。
②书信对谈的行文方式让两个拟人化的事物如话家常般将草原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娓娓道来,带给读者亲切自然的阅读感受,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9.本题要求理解重要句子,分析事物形象作用,注意结合全文思想主旨和写作意图进行综合分析:
①黏豆包有不平凡的经历,从制作的整个环节来说它是幸运的;最后成为草原民族春节餐桌上的食物,它是幸福的。
②黏豆包折射着饮食文化的发展和融合,它诞生于金朝,有历史传承,又融合了汉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这是它的幸运。
③它草原民族独特的黏豆包“并未改变你骨子里的黏与酸”,在经历了各种加工和环境变化后,它依然保持了自己独特的口感和制作方式,代表着民族特色传统的留存与生命力。
④黏豆包折射着草原民族的精神,他们坚韧顽强、热爱生活、尊老爱幼,它是民族精神的承载者。
⑤在草原民族的饮食文化中,它是当地有代表性和传承性的食物,被人们喜爱并在重要节日食用,它是重大节日的参与者。
故答案为:
①黏豆包经历丰富、不平凡。
②它是文化发展融合的见证者。
③它是民族特色传统的保存者。
④它是民族精神的承载者。
⑤它是重大节日的参与者。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5·白银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自宣帝时久典枢机,明习文法;帝即位多疾,以显久典事,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显为人巧慧习事,能深得人主微指,内深贼,持诡辩以中伤人,忤恨睚眦,辄被以危法。议论常独持故事,不从萧望之等。望之等疾恭、显擅权,建白:“中书政本,国家枢机,宜以通明公正处之。宜罢中书宦官,应古不近刑人之义。”由是大与恭、显忤。
望之数荐名儒、茂材以备谏官,会稽郑朋阴欲附望之。望之始见朋,接待以意;后知其倾邪,绝不与通。上器重萧望之不已,欲倚以为相;恭、显皆侧目于望之。刘更生使其外亲上变事,言“地震殆为恭等。愚以为宜退恭、显以章蔽善之罚,进望之等以通贤者之路。”书奏,恭、显疑其更生所为,白请考奸诈,辞果服;遂逮更生系狱,免为庶人。会望之子伋亦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弘恭、石显等知望之素高节,不诎辱,建白:“望之深怀怨望教子上书非颇屈望之于牢狱则圣朝无以施恩厚。”上曰:“萧太傅素刚,安肯就吏!”显等曰:“人命至重,望之所坐,语言薄罪,必无所忧。”上乃可其奏。冬,十二月,显等因令太常急发执金吾车骑驰围其第。使者至,召望之。望之以问门下生鲁国朱云,云劝望之自裁。于是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谓云曰:“趣和药来,无久留我死!”竟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拊手曰:“曩固疑其不就牢狱,果杀吾贤傅!”是时,太官方上昼食,上乃却食,为之涕泣,哀动左右。于是召显等责问,皆免冠谢,良久然后已。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十》)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望之深怀怨A望B教子C上书D非E颇屈望之F于牢狱G则圣朝H无以施恩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疾,憎恨,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的“疾”意思相同。
B.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进行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C.“上乃可其奏”与《项脊轩志》中“乃使人复葺南阁子”的“乃”用法相同。
D.趣,赶快,急速,与《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的“趣”的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显能言善辩,既有办事经验,又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他受到汉元帝的重用,权倾朝野;他对言其擅权的萧望之恨之入骨,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B.萧望之是个正直的人,他多次推荐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担任谏官,而对于想巴结他的郑朋,在了解到对方是个邪僻不正的小人后,就不再与之交往。
C.刘更生让人上书,希望皇帝罢免弘恭、石显而重用萧望之,不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受到弘恭、石显的报复,他先是被抓捕入狱,后又被免官。
D.汉元帝知道萧望之性情刚正,不肯受辱,一旦被抓捕,就必定会饮鸩自杀,所以最初并不同意石显等人的请求,但他心存侥幸,最后还是同意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即位多疾,以显久典事,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
(2)天子闻之惊,拊手曰:“曩固疑其不就牢狱,果杀吾贤傅!”
14.从材料看,汉元帝的“失政”主要表现在对待朝臣的态度上,请对此做简要分析。
【答案】10.BDG
11.C
12.D
13.(1)皇帝即位以后常患疾病,认为石显长期掌管事务,精诚专一值得信任,就把政事托付给他。
(2)皇帝听说萧望之自杀后十分震惊,拍着手说:“从前本来就疑心他不肯到牢狱中去,果然害死了我的贤傅。”
14.①对待宦官石显等人极其信任,受其蛊惑;在他们犯罪后,不能真正施以惩罚。
②明知萧望之正直而有能力,却不能真正任用他,还使之受诬陷而自杀。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本题同时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判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分常见用法意义,其次重点分析该虚词所在具体语境、前后搭配,最后综合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从汉宣帝时就长期掌管朝廷重要部门,明了熟习法制法规;皇帝即位以后常患疾病,认为石显长期掌管事务,精诚专一值得信任,就把政事托付给他。石显为人灵巧聪明善于做事,很能领会皇帝隐藏在深处的旨意,其内心阴险狠毒,善于狡辩来诋毁别人,和他有极小仇怨的人,都会被他给予严酷的刑法。论述事务时常坚持奉行旧制度,不听萧望之等人的意见。萧望之等人痛恨弘恭、石显独揽大权,向皇帝提出建议:“中书省是政治的根本之地,国家的关键部门,应该让开通贤明公正无私的人担任那里的工作。应罢免中书省的宦官,顺应古代不接近宦官的礼制。”因此与弘恭、石显很是不合。
萧望之多次推荐名儒、茂材来担任谏官,会稽人郑朋暗中企图依附萧望之。望之最初见到郑朋,推心置腹地接待他;后来知道他为人邪僻不正,就坚决不再与之交往。皇帝非常器重萧望之,想倚重他让他担任宰相;弘恭、石显都怨恨萧望之。刘更生(朝臣之一)让他的外亲上书谈论灾变之事,说“地震的发生大概是因为弘恭等人。我认为应该贬退弘恭、石显以示对埋没好人的处罚,举用萧望之等人来疏通贤者升迁的路径。”奏章呈上去,弘恭、石显怀疑刘更生是幕后主使,上言请求审问其奸诈行为,一审讯果然招供;于是把刘更生抓捕入狱,免官为庶人。恰逢萧望之的儿子萧伋也上书争论萧望之以前的事情,事情交给有关部门审理,有关部门查验后复奏说:“萧望之教唆儿子上书,援引表示自己无罪的诗,有失大臣体统,犯了不敬之罪,请将其逮捕。”弘恭、石显等人知道萧望之向来节操高尚,不肯接受屈辱,便向汉元帝建议说:“萧望之心怀怨恨,教唆儿子上书申诉,如果不委屈萧望之进入牢狱,那么陛下就无法施厚恩于臣下了。”皇帝说:“萧太傅一向性情刚烈,怎么肯去坐牢?”石显等人说:“人命至关重要,萧望之所犯的只是言语方面的小罪,一定不会有值得忧虑的事发生。”皇帝这才许可了石显等人的奏请。冬天,十二月,石显等人就命令太常寺迅速派出执金吾的车骑跑去包围了萧望之的府第。使者到达之后,召见萧望之。望之就此事询问他的学生鲁国人朱云,朱云劝他自杀。于是萧望之仰天长叹说:“我曾位居宰相之列,年过六十了,年老了进入牢狱,苟且偷生,不也太羞耻了吗!”对朱云说:“赶快调制毒药拿来,不要让我长时间不死。”最终喝下毒酒自杀。皇帝听说萧望之自杀后十分震惊,拍着手说:“此前本来就疑心他不肯到牢狱中去,果然害死了我的师傅”,为萧望之的死而哭泣,哀伤之情感动了左右侍从。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召来石显等人责问,石显等人都摘了帽子(叩头)谢罪,过了很久才罢休。
10.本题断句注意结合句子语法结构特点进行:
“怨望”是一个词,不能在A处断开,其是“怀”的宾语,故在B处断开;
“教子上书”是连动式的句子,中间C处不宜断开,故在D处断开;
“非”意为“不”,含有假设之意,相当于“如果不”,它是一句话的开头,所以E处不能断开;“屈”是谓语,“望之”是其宾语,“于牢狱”是后置状语,故在G处断开。
句意:萧望之心怀怨恨,教唆儿子上书申诉,如果不委屈萧望之进入牢狱,那么陛下就无法施厚恩于臣下了。
故答案为:BDG。
11.A.正确。句意:萧望之等人痛恨弘恭、石显独揽大权。/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
B.正确。
C.错误。第一个“乃”是副词,才;第二个是连词,表承接。句意:皇帝这才许可了石显等人的奏请。/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
D.正确。“虽趣舍万殊”的“趣”表示趋向或取向,爱好。句意:赶快调制毒药拿来。/虽然各有各的爱好。
故答案为:C。
12.D.“知道萧望之……必定会饮鸩自杀”概述错误,汉元帝没有料到萧望之真的会自杀,且萧望之用什么方式自杀,也不是汉元帝能够预料的事。
故答案为:D。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
(1)“以”,认为、因为;“典”,掌管;“委”,托付。
(2)“曩”,从前、以往;“固”,本来;“就”,到……去。
故答案为:
(1)皇帝即位以后常患疾病,认为石显长期掌管事务,精诚专一值得信任,就把政事托付给他。(2)皇帝听说萧望之自杀后十分震惊,拍着手说:“从前本来就疑心他不肯到牢狱中去,果然害死了我的贤傅。”
14.本题要求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注意结合人物相关句子进行翻译整合:
①原文中提到,“帝即位多疾,以显久典事,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这说明汉元帝因为身体多病,所以将政务交给了长期掌管中枢机要的宦官石显,对他极为信任。此外,“显为人巧慧习事,能深得人主微指,内深贼,持诡辩以中伤人,忤恨睚眦,辄被以危法。”这段话揭示了石显的性格和行事风格,他擅长揣摩皇帝的心意,用诡辩中伤他人,对那些得罪他的人施以严法。然而,尽管石显有这些不良行为,但汉元帝并未对他进行真正的惩罚。甚至在刘更生上书揭露石显等人的罪行后,汉元帝虽然起初怀疑这是石显等人的陷害,但在他们的建议下,还是同意了逮捕刘更生的奏请。当弘恭、石显等人建议将萧望之关入牢狱时,汉元帝虽然起初表示萧望之性格刚烈,不会接受审讯,但在石显等人的劝说下,还是同意了他们的奏请。这些行为都表明,汉元帝对宦官石显等人极其信任,甚至在他们犯罪后,也不能真正施以惩罚。
②原文中提到,“望之数荐名儒、茂材以备谏官”,这说明萧望之是一个重视人才、有远见卓识的人。同时,“上器重萧望之不已,欲倚以为相”,也表明汉元帝深知萧望之的才能和品德,有意提拔他为丞相。然而,由于弘恭、石显等人的阻挠和诬陷,萧望之并未得到真正的任用。他们甚至捏造罪名,将萧望之关入牢狱,最终迫使萧望之自杀。这些行为都表明,尽管汉元帝明知萧望之正直而有能力,但由于受到宦官等人的影响,他并未能真正任用萧望之,反而使之受到诬陷而自杀。
故答案为:
①对待宦官石显等人极其信任,受其蛊惑;在他们犯罪后,不能真正施以惩罚。
②明知萧望之正直而有能力,却不能真正任用他,还使之受诬陷而自杀。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25·白银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养鸷词①
刘禹锡
养鸷非玩形,所资击鲜力②。
少年昧其理,日日哺不息。
探雏网黄口,旦暮有余食。
宁知下鞲③时,翅重飞不得。
毰毸④止林表,狡兔自南北。
饮啄既已盈,安能劳羽翼。
【注】①唐王朝后期,藩镇割据,不服从中央政令;朝廷派往讨伐藩镇的武将,大都高官厚禄、养尊处优,毫无战斗力。刘禹锡有感而作此诗。②鲜力:力量小的动物。③鞲(gōu):古代射箭时用的臂衣,打猎时让鹰站在上面。④毰毸(péi sāi):羽毛散张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第一层是前六句,写养鸷之误;第二层是后六句,写错误养鸷的后果。
B.诗人对养鸷少年虽着墨不多,仅有“哺”“探雏网黄口”等描写,但其形象已十分鲜明。
C.羽毛散乱的鸷鸟和行动敏捷的狡兔,二者形成鲜明对照,共同构成了一幅鲜活的画面。
D.“宁知”“安能”两处使用了反问的手法,突出表现了鸷鸟吃饱后不肯奋飞的特点。
16.本诗说理可谓深入浅出,请简要分析它是如何做到的。
【答案】15.D
16.①诗歌运用了借事喻理(类比、比喻)的手法。
②诗人写养鸷少年不懂猛禽“饥则为用”之理,天天让鸷吃饱,结果却无法捕猎。类比唐王朝对待讨伐藩镇的武将过于优待,以致这些人毫无战斗力,无法完成打败藩镇的任务。
③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朝廷不明养兵用将之道,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建议统治者吸取教训。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15.D.“突出表现了鸷鸟吃饱后不肯奋飞的特点”赏析错误。诗的末二句说的是鸷鸟吃饱后不肯奋飞,但“宁知下鞲时,翅重飞不得”说的是鸷鸟根本飞不起来。
故答案为:D。
16.本题要求赏析诗歌表达技巧,注意结合诗歌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①本诗是通过叙述少年养鸷的事来说理的,所以是“借事喻理(类比、比喻)”手法。
②由“少年昧其理,日日哺不息。探雏网黄口,旦暮有余食”可知,诗人描述少年不懂养鸷的道理,每天喂饱鸷鸟,甚至捉来雏鸟喂它,让它吃得饱饱的。结合注释①可知,这暗示了朝廷对武将的过度优待,让他们衣食无忧。由“宁知下鞲时,翅重飞不得”可知,当鸷鸟真正需要上阵捕猎时,却因为翅膀沉重而无法飞翔。这比喻了武将因长期养尊处优而失去了战斗力,无法完成任务。
③诗人没有直接指责朝廷的政策,而是通过“养鸷”的故事,委婉地批评了朝廷的用人之道,生动形象地揭示了问题的根源。同时建议统治者吸取教训。
故答案为:
①诗歌运用了借事喻理(类比、比喻)的手法。
②诗人写养鸷少年不懂猛禽“饥则为用”之理,天天让鸷吃饱,结果却无法捕猎。类比唐王朝对待讨伐藩镇的武将过于优待,以致这些人毫无战斗力,无法完成打败藩镇的任务。
③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朝廷不明养兵用将之道,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建议统治者吸取教训。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2025·白银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王特别希望获得演讲比赛第一名,她心里不时地念叨着曹操《短歌行》中提到月亮的两句:“   ,   ?”以此表达自己对早日获得奖杯的渴盼之情。
(2)刘老师在总结期中考试成绩时告诫同学们说:“优异成绩的取得,源于以前的奋力拼搏,但《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得好:‘   ,   。’成功之后往往会放纵自己、小瞧他人,这会导致我们走下坡路,希望大家保持警惕。”
(3)“回首”指回头看,有时也指回忆,常见于古诗词中,比如“   ,   ”。
【答案】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肠断不堪回首处 两行清泪万重山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1)注意情境提示语“提到月亮”“表达自己对早日获得奖杯的渴盼之情”,关键字:“掇”;(2)注意情境提示语“成功之后往往会放纵自己、小瞧他人,这会导致我们走下坡路”,关键字:“纵”“傲”;(3)注意情境提示语“回首”“指回头看,有时也指回忆”,关键字词:“堪”“蓟”。
故答案为:(1)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2) 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 (3)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肠断不堪回首处 两行清泪万重山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5·白银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戏曲中,寒署冷热可用唱词描绘,风雨之声可用乐器模拟,而剧中人物在不同气候下的身体反映、心理感受,就要伶人以表演来传达了。
数九寒冬普通人难免悲苦,但是冬日也不乏天上掉馅饼的喜事。比如《拾金》,演绎叫花子在冻饿无助之时,于雪中拾到黄金之事。黄梁美梦成为现实,叫花子的境遇徒转直上,他嬉笑怒骂,载歌载舞。①值得一提的是,②说起《拾金》的来源,③很多人的观点称始于乾隆皇帝,④不知道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⑤叫花子会演成什么样。更让人好奇的是,不差钱的他,能体察和模仿这种捡到黄金的快乐吗?
时间背景在冬天的戏曲还有演尉迟敬德洗马的“御果园”,剧中说到有两颗神奇的黑红药丸,人吃红丸,马吃黑丸,如此则数九腊月,人“一霎时浑身俱是汗”,想来马也应该“一霎时浑身俱是汗”,皆不畏寒。红黑二丸看不见摸不着,不过吃了是真管用。
18.文中前两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下列戏曲中,与《拾金》起名原因相同的一项是(  )
A.《女驸马》 B.《桃花扇》
C.《霸王别姬》 D.《牛郎织女》
21.文中第三段有一处标点错误,请加以改正,并说明原因。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不过吃了是真管用的红黑二丸看不见也摸不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①“寒暑”的“署”改为“暑”。
②“反映”的“映”改为“应”。
③“黄梁”的“梁”改为“梁”。
④“徒转直上”的“徒”改为“陡”。
19.(示例)③,把“的观点”删掉,或把“称”改为“是”。
⑤,“叫花子会”改为“会把叫花子”。
20.C
21.“御果园”的引号要改为书名号,因为这是剧作名。
22.①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表意重点在“吃了是真管用”上面,与语境的意思相合;改句表意重点在“看不见也摸不着”,不合乎语境要表达的意思。
②语体风格不同:原句是短句,节奏明快,与语境语言特点吻合;改句是长句,语气舒缓,与上文多短句的特点不合。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搭配不当;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这类题要求我们平时要多积累识记常用字的字形,准确书写,同时结合字意和词语意思记住字形,尤其是形声字,根据形旁表义声旁表音来记住字形。
(2)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本题综合考查词语运用效果比较分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先分析用词的精妙之处,进而对应着分析表达效果,可从内容、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除了答个别的,要答出对整个句子的效果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4)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能力。首先注意积累常用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其次认真分析文本语意,综合判断标点使用正误。
(5)本题综合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表达与运用效果分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先分析原句与改句对比,原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有什么特点、语序是否调整,有什么精妙的用词等等,进而对应着分析表达效果,可从内容、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除了答个别的,要答出对整个段落的效果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18.①“寒暑”,意思是冬天和夏天。“暑”,热,和日照有关,“署”应改为“暑”。
②“反映”,常指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或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及有关部门。这里指人物在不同气候下的身体的呈现,应为“反应”。“反应”指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或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反映”的“映”改为“应”。
③“黄粱美梦”意为煮一锅小米饭的时候就做了一场美梦;原比喻富贵无常,后比喻不切实际的空想或已经破灭的幻想。“粱”是小米,“黄梁”的“梁”改为“粱”。
④“陡转直上”,形容事物的快速发展和突然变化,通常带有惊喜和感慨的色彩 。“徒”改为“陡”。
故答案为:
①“寒暑”的“署”改为“暑”。
②“反映”的“映”改为“应”。
③“黄梁”的“梁”改为“梁”。
④“徒转直上”的“徒”改为“陡”。
19.句③“很多人的观点称始于乾隆皇帝”主谓搭配不当,“称”可以直接做“很多人”的谓语,“的观点”与“称”搭配不当,可去掉“的观点”,或把“称”改为“是”。
句⑤,中途易辙,④和⑤其实是一个句子,“皇帝”是该句的主语,而“叫花子会演成什么样”又有了主语,这就使“皇帝”没有了谓语部分,所以把“叫花子会演成什么样”改为“会把叫花子演成什么样”,使之与前面的主语“皇帝”对应起来。
故答案为:
(示例)③,把“的观点”删掉,或把“称”改为“是”。⑤,“叫花子会”改为“会把叫花子”。
20.本题首先注意《拾金》对应情节“于雪中拾到黄金之事”, 是以故事情节命名。再比对四个选项:
A.《女驸马》对应剧中女主人公,是以主要人物命名。
B.《桃花扇》对应与情节相关的桃花扇,是以主要物象命名。
C.《霸王别姬》指西楚霸王项羽诀别虞姬之事,也是以故事情节命名。
D.《牛郎织女》主要讲的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是以主人公名字命名。
故答案为:C。
21.本题首先注意从第三段“时间背景在冬天的戏曲还有……”可知,“御果园”应是戏曲名,既然是戏曲名,自然要用书名号。
故答案为:
“御果园”的引号要改为书名号,因为这是剧作名。
22.本题要求分析句子表达效果,注意从下面几个角度展开:
①从语境看,文句意思是在强调红黑二丸作用大,而原句采用了先描述后评价的结构,先指出红黑二丸的不可见和不可触摸,再强调其实际效果,表意重点在“吃了是真管用”上面,与语境的意思相合;
改句表意重点在“看不见也摸不着”,不合乎语境要表达的意思。
②从语体风格看。原句和改句比较,分为了两个短句表达,节奏明快,语境从“人吃红丸”到“皆不畏寒”,这些写红黑二丸的句子,也多是短句,语言特点吻合;
改句“不过吃了是真管用的红黑二丸看不见也摸不着”是长句,语气舒缓,与上文多短句的特点不合。
故答案为:
①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表意重点在“吃了是真管用”上面,与语境的意思相合;改句表意重点在“看不见也摸不着”,不合乎语境要表达的意思。
②语体风格不同:原句是短句,节奏明快,与语境语言特点吻合;改句是长句,语气舒缓,与上文多短句的特点不合。
七、写作(60分)
23.(2025·白银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的材料中说:“冬日也不乏天上掉馅饼的喜事。”有人认为,生活中的确存在天上掉馅饼的喜事;但也有人认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引语类材料作文。材料中呈现了两种对立观点。“生活中的确存在天上掉馅饼的喜事”,这在现实生活中可找到实例,比如意外中奖、偶然获得他人馈赠等,它反映出生活中存在随机性与偶然性,一些幸运事件会毫无预兆地降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则强调事物发展遵循因果规律,收获往往需要付出相应努力,不劳而获难以长久。这一观点契合人们对生活本质的理性认知,鼓励积极奋斗。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实则相互依存。生活中的偶然幸运不可忽视,它可能成为人生的转折点;但一味依赖偶然,期待不劳而获,必然难以实现长远发展。只有在积极努力的基础上,才更有可能抓住偶然降临的机遇,让幸运发挥更大价值。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机会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互联网等新兴事物带来众多看似“天上掉馅饼”的机会,如直播带货兴起让普通人一夜成名、致富;另一方面,竞争激烈,若没有扎实的知识、技能和不懈努力,即便机会来临也难以把握。所以,既要对机遇保持敏锐,又要通过奋斗提升自身实力。
写作时,文章开头可结合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如有人中彩票暴富,有人凭借自身努力创业成功,引出关于“天上掉馅饼”与“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思考,提出中心论点:应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偶然与必然,在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把握机遇。接着论述“天上掉馅饼”的喜事在生活中客观存在,举例说明这类偶然事件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如某创业者偶然获得投资从而开启事业新篇章。然后阐述“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观点,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角度,通过列举科学家刻苦钻研、企业不断创新等事例,说明只有付出努力才能收获成功。再深入探讨两者关系,指出努力是基础,机遇是助力,努力提升能力能更好抓住机遇,机遇又能为努力成果提供展示平台。最后结合时代背景,强调在新时代要脚踏实地努力奋斗,同时保持对机遇的敏锐感知,实现人生价值,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参考立意:
①挣脱馅饼诱惑,奔赴奋斗征程。
②摒弃不劳幻想,拥抱努力人生。
③在奋斗中邂逅偶然的幸运。
【点评】本题为二元关系型材料作文,所谓二元关系型作文,就是由两个词语或短语组合而成的一种作文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文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常见的关系有并列、对立、从属、因果和递进等,而这些关系中,都包含辩证的、矛盾的关系。二元关系是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可以是先后关系,共存关系,因果关系等。他们不可分割的两面,在分析时不能只谈一面,而忽略另一面。因此在确定结构时,必须以其中的一面或两面为重点,兼顾另一面。
1 / 1甘肃省白银市八中2025届高三语文模拟预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5·白银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语言通胀”现象引发了网友们的讨论。“语言通胀”也就是语言上的通货膨胀,网友举例,“宝宝=你好”“爱你=谢谢”“亲爱的=同事”,两个字的“哈哈”已经过于敷衍,“超级”“最”成了常见的程度副词。简单来说,就是语言似乎变得“不值钱”了,很多字词在网络中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和精确度。
其实,近年来人们不止一次地讨论网络语言表达的问题。比如,此前的“文字失语症”“文字讨好症”“孩子们不会好好说话了”“网梗写进作文”等等,这些讨论都可以视为网络时代人们的观察和反思。
的确,互联网带来的变革是翻天覆地的,网络中的语言表达作为人们互联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人们总是根据环境来选择表达方式,就像我们在职场、家里或是在聚会上的表达也不尽相同。人们在不断探索低成本、高效率的互联网沟通方式,于是网络语言就在互联网交流的大环境中,逐渐发展演变成现在的样子。那些亲昵的称呼是为了拉近虚拟空间中人与人的距离,那些夸张的副词顺应了互联网注意力经济的需求,那些简短的缩略语则符合互联网快速的、碎片化的传播特点。
但“语言通胀”等现象依然是值得反思的。因为在当下,网络几乎已经等于生活本身,成为我们所处的一种基本环境,网络语言有着日常化的趋势。语言和思维是同构的,语言表达的单一化和夸张化,背后也含着思维同质化和情绪极化等问题的隐忧。
举例来说,在很多“小圈子”里,成员们谈到共同的爱好时,经常使用夸张的甚至是绝对化的语言来表达那种热烈的追捧,诸如“最完美的”“绝绝子”“天花板”等,可一旦遇到不同意见,圈子成员便容易出现激烈的情绪反应,缺乏建设性的对话空间。再如,众多的“震惊”“救命”,可能让大家的神经变得不那么敏感,也可能导致严肃话题的“泛娱乐化”,削弱话题本身的社会意义。
我们或许可以将“语言通胀”和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公布的2024年度词汇“脑腐”联系起来看。“脑腐”指的是因过度消费低质量的网络内容而导致的“一个人的精神和智力的衰退”。长期沉浸在夸张的同质化的表达中,同样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导致深度思考能力的缺失。与之相对的,有逻辑感、层次感和美感的语言表达,则会为我们打开更多的思辨和讨论的空间,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
网络语言表达中的种种现象,也是科技时代中文化特征变化的表现之一。面对“脑腐”这种“我们所生活时代的症状”,多一些思考和警觉,我们就能在变化中多一分主动。
(摘编自张永群《宝宝=你好,爱你=谢谢?“语言通胀”值得反思》)
材料二:
赵丽明:周先生,近些年来,外来语,还有许多字母词都到汉语里来了。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周有光:这是不可避免的。假如仔细研究日本的语言,日本大部分的老词都是中国去的,新的词是欧洲去的,它自己的词大概百分比少得不得了。这是一个好事情还是坏事情呢,至今有争论。我们要维持语言的纯洁性,反对外来词的影响,这是没有办法的;要接受外来的文化,就要吸收外来的词汇,这是必然的。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语言是不一样的,文字也是不一样的,“语言异声,文字异形”。以后就相互学习,“书同文”以后就有了一个共同的“通语”。后来,到了汉朝末年,印度佛教传进来了,对中国文化影响非常大。我们许多词汇都是印度词汇。我们常常说,我很烦恼,烦恼就是从印度来的。假如一味抵抗外来词,不用外来词,那么文化就很难进步了。所以要吸收外国文化,就不可能不吸收外国词汇。
赵丽明:英文和汉字混在一起用,会不会侵害汉语的纯洁性,要不要规范呢?
周有光:英文是世界上作用最大、流通最广的,英语怎么变成一种非常发达的语言呢,就是因为英语一直在传播,它长时间吸收外来文化,是最不纯洁的。要纯洁很困难,可以说世界上没有纯洁的语言。(笑)纯洁都是相对的。
所以说,语言相互影响是一个自然现象,这不是病态。但规范是必需的,因为里面有不合理的东西。
赵丽明:面对汉语汉字当前这种情况,政府、学术界该怎么做?
周有光:我想学术界就是要研究,学术界不能做结论,只能提出建议,可是学术界的研究非常重要,违背学术规律的东西是不可能成立的。
语言文字不是一成不变的,变了以后需要规范。已经变了还没有规范,在这个阶段当中,必然会发生一些混乱,所以要在它稳定后对它进行规范。
有些词你要看它是不是稳定,一时很难判断。有的词是“彗星词”,它起来很快,走掉也很快,一下子就没有了。
赵丽明:您这个词真好,彗星词,曾经很亮,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闪而过。
周有光:所以你要等待一段时间,观察它的变化,等它稳定了,再加以规范化。现在的网上语言,说它是对还是不对,目前很难下一个结论。因为有些现象是一种偶尔的现象,临时的现象,它还没有稳定。不合适的东西自然会淘汰,要过一段时间再加以规范。
(摘编自赵丽明《汉语的今天——百岁学者周有光教授访谈》)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通胀”现象意味着语言“贬值”,导致很多字词在网络中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和精确度。
B.互联网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也冲击了网络中的语言,网络语言问题和互联网生活相伴而行。
C.“语言通胀”的现象不仅折射着思维同质化和情绪极化等问题,而且会危及社会安全和稳定。
D.“脑腐”和“语言通胀”都因过度消费低质量网络内容而产生,对人的深度思考能力危害极大。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就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汉语的纯洁性问题发起访谈,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其思考。
B.虽然访谈的主题是“汉语的今天”,但谈话内容还涉及汉语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显现出被访谈者的博学和远见。
C.访谈者的问题由浅入深,按读者容易接受的次序合理设计,或直截了当,或旁敲侧击,营造了轻松的访谈氛围。
D.“彗星词”的说法新颖别致,周有光教授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这种词语存在时间很短、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
3.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主要从网络语言使用角度谈论具体的“语言通胀”现象,材料二所谈论的汉语纯洁性的话题则更为宏观。
B.材料一列举大量语言通货膨胀的例子,使人们对语言在网络中失去原有价值和精确度的危机有了直观的了解。
C.材料一按照列现象、挖原因、说危害、提建议的步骤行文,材料二按照问现象、问危害、问做法的顺序设计问题。
D.材料一旗帜鲜明地反对语言的新异变化,材料二受访者则对语言的变化持宽容肯定态度,两则材料立场大不相同。
4.材料二中,周有光举日本语言、印度词汇和英文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5.2024年10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联合部署开展了“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其中一个内容就是整改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请结合两则材料说明这一行动的合理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5·白银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万物眺望(节选)
鲍尔吉·原野
黏豆包给笊篱的信
亲爱的笊篱:
你还在滚烫的热水里捞饺子,捞小米饭吗?哈哈,你真行。我给你写这封信是向你介绍一下我的历史。
正如你所知道的,我是黏豆包。我觉得,我说出“黏豆包”这三个字的时候,所有的目光都转向我。这些目光来自在顶棚昏昏沉沉织网的蜘蛛,酸菜缸后面不知沉睡了多少年的磨刀石。它们睁大眼睛,想知道我的一切。我理解它们的心情。
关于我,说起来我是一堆美好事物的结晶体。从外表来看,我质地金黄,像一个缩小的博格达山。呵呵,山哪有我这么富贵?我是大黄米面蒸的豆包,我的味道酸中带甜。最大的优点是黏。我曾经黏掉三个老人的五颗牙齿,黏掉三个小孩儿的七颗牙齿。这个战绩怎么样,很厉害吧?但这只是皮毛,我的精华是肚子里的红豆馅。红小豆经过精心挑选,不能大也不能小。下水煮不能破皮儿,也不能不熟。煮熟后掺入白砂糖。主人的老婆乌云山丹用一只手把豆馅捏碎搅匀,不知道的人以为她在豆馅里找金戒指。她捏呀搅呀,把豆馅捏得比枣红马的皮毛还要红。然后拿黄米面把它包起来。
历史记载我们诞生于金朝,说金朝人跟宋朝人学会做黏豆包的技艺。你想象一下,金朝人穿着金朝衣服把糜子米收割下来,脱粒,碾成面做黏豆包。注意,黏豆包并非天生就酸甜适口,要提前发面,让面发酵。用这个面做皮儿,红小豆做馅,包成黏豆包,上锅蒸。黏豆包蒸熟了要放在冰天雪地里冻。金朝人把我们放在屋外大缸里,任凭风雪侵袭,锁住水分。所以每个黏豆包从外面拿到屋里,身上都结着冰霜,和爬冰卧雪的金朝战士没什么区别。接着进锅里再蒸第二遍,我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从零下四十多度的低温进入零上一百多度高温的蒸笼,这是怎样的历练啊。最后,我们被端上桌,这已经是大年三十或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的早晨。
亲爱的笊篱,你可能发现了,我表面上是在介绍一种食物,其实是在说厚重的历史。亲爱的策篱,下面我们谈一谈形势。可能你不懂“形势”这个词的含义,形势是各类事物发展趋向的总体态势。你看今天刮南风,天气暖和了。主人那木斯郎家房檐的冰溜子开始滴水,我们黏豆包感到了暖意,但身上的冰霜还没有化。我不得不说,我们待在一米多高的腌酸菜的大黄缸里并不舒服。我每天从缸底往上观望,想起了一个成语“坐井观天”。虽然星星美丽,我们却看不到星星的全部。我只能看到六颗小星星。实话说,我很盼望过春节。到时候我就能进入那木斯郎的屋子里。他家好漂亮,光沙发就摆了三张,两短一长,长沙发顶上的大镜子映照坐在沙发对面折叠凳上的拜年的人。他们身穿鲜艳的蒙古袍,蓝蒙古袍配橙色腰带,领口露出羔皮毛,这是老年人的装束。年轻人穿着羽绒服。
他们走进那木斯郎家里,给那木斯郎的老父亲却吉扎木苏磕头。磕头之前献上包装精美的白酒和糕点,还有奶豆腐、黄油。磕完头,他们静静地等待却吉扎木苏老人赐福。老人照例说,祝你们学习进步,事业圆满,婚姻幸福。老人话音刚落,他们立刻站起来攥住蒙古袍或者羽绒服的大襟儿,往身上撩,表示收到了祝福,倒退着下去。
你会问,我怎么能看到这一情景?我当时在屋外的窗台上,在屋里我早融化了。大年初一,那木斯郎家来了很多拜年的人。近中午,他们享用丰盛的午餐——有手把肉、清炖风干牛排、油煎羊血肠。最后达到午餐的顶峰——吃黏豆包。我们感到无上光荣。
写到这里,这封信应该收笔了。由衷地祝你一切顺利!
爱你的黏豆包
笊篱给黏豆包的回信
亲爱的黏豆包:
你说黏豆包是金朝人发明的,而金朝是中国古代女真人建立的一个王朝。金朝首领是完颜阿骨打,你是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不管你听或没听过,他都是存在的。
我并不是笑话你,我觉得你作为一个黏豆包能写这么长的信很了不起了。你蹲在寒冷的窗台上观望村里的人给却吉扎木苏老人拜年,证明你是一个有心人。我没吃过黏豆包,不好评价你在中外食品史上的地位。粗略地说,你在那木斯郎家里食物的排名,大约在第七八位。你可能不服气,我说给你听,这些食物都是我从那木斯郎的大铁锅里捞出来的,而且我听到了主人和客人们的评价。
排第一的是手把羊肉,在那木斯郎家乃至整个万度苏草原上,手把羊肉的地位无法撼动。排第二的是饺子。你见过饺子吗?蒙古人把它叫作扁食。这个词是蒙古人跟宋朝的汉人学来的。它扁扁的,用小麦粉包成元宝形,里面是肉馅而不是红小豆馅。排第三的是羊血肠。万度苏草原每个牧民都喜欢这种食物。它是由荞麦面和羊血混合灌进羊肠蒸制而成的。排第四的是奶豆腐。排第五的是奶酪。排第六的是油炸果子。排第七的是炒米。排第八的是奶油牛犊子汤。对不起,你排到了第九。事实就是如此。但你不要气馁。
亲爱的黏豆包,你经历了不平凡的一生。早年你在黑土地里长大,被碾子碾成粉,又被和成面团放在滚烫的炕头,盖上被子,压上枕头,上锅蒸。然后流放到冰天雪地的酸菜缸里等待东山再起。美好的春节来临,你又被上锅蒸了一遍去蘸猪油。这种经历比大米、小米、酸菜、奶豆腐、黄油都更传奇。虽然经历了高温与冰雪,但并未改变你骨子里的黏与酸。你善于团结红小豆和白砂糖。在万度苏草原,能成为像你一样的黏豆包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爱你的笊篱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草原万物中选取了黏豆包和氘篱两样事物,是因为它们合作非常默契,对彼此的情况很是熟悉。
B.本文与蒲松龄的《促织》一样,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在对微小事物的描摹中表现社会生活的大主题。
C.那木斯郎一家的生活既有草原民族的传统,又带有现代气息,作者借此表达了对传统文化被挤压的忧虑。
D.策篱将那木斯郎家的食物进行了排位,隐含了作者的口味偏好,表达了他对草原民族饮食习惯的认知。
7.关于第一封信中的第三、四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堆美好事物的结晶体”一句领起了后文,既肯定了黏豆包的制作原料,也赞美了其中蕴含的人文意义。
B.从色泽到形状,从味道到馅料,从发面到上锅蒸,对黏豆包制作过程的描述层次清晰,形象具体又饱含情味。
C.作者写黏豆包异常骄傲地向氘篱炫耀它黏掉了老人和小孩的牙齿,以此表达对事物有优劣两面的哲理思考。
D.作者引导读者想象金朝人向宋朝人学习后,做黏豆包的情景,让民族间饮食交流的历史一下变得具象化了。
8.文章采用书信对谈的行文方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9.文章结尾部分说“在万度苏草原,能成为像你一样的黏豆包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5·白银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自宣帝时久典枢机,明习文法;帝即位多疾,以显久典事,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显为人巧慧习事,能深得人主微指,内深贼,持诡辩以中伤人,忤恨睚眦,辄被以危法。议论常独持故事,不从萧望之等。望之等疾恭、显擅权,建白:“中书政本,国家枢机,宜以通明公正处之。宜罢中书宦官,应古不近刑人之义。”由是大与恭、显忤。
望之数荐名儒、茂材以备谏官,会稽郑朋阴欲附望之。望之始见朋,接待以意;后知其倾邪,绝不与通。上器重萧望之不已,欲倚以为相;恭、显皆侧目于望之。刘更生使其外亲上变事,言“地震殆为恭等。愚以为宜退恭、显以章蔽善之罚,进望之等以通贤者之路。”书奏,恭、显疑其更生所为,白请考奸诈,辞果服;遂逮更生系狱,免为庶人。会望之子伋亦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弘恭、石显等知望之素高节,不诎辱,建白:“望之深怀怨望教子上书非颇屈望之于牢狱则圣朝无以施恩厚。”上曰:“萧太傅素刚,安肯就吏!”显等曰:“人命至重,望之所坐,语言薄罪,必无所忧。”上乃可其奏。冬,十二月,显等因令太常急发执金吾车骑驰围其第。使者至,召望之。望之以问门下生鲁国朱云,云劝望之自裁。于是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谓云曰:“趣和药来,无久留我死!”竟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拊手曰:“曩固疑其不就牢狱,果杀吾贤傅!”是时,太官方上昼食,上乃却食,为之涕泣,哀动左右。于是召显等责问,皆免冠谢,良久然后已。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十》)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望之深怀怨A望B教子C上书D非E颇屈望之F于牢狱G则圣朝H无以施恩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疾,憎恨,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的“疾”意思相同。
B.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进行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C.“上乃可其奏”与《项脊轩志》中“乃使人复葺南阁子”的“乃”用法相同。
D.趣,赶快,急速,与《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的“趣”的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显能言善辩,既有办事经验,又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他受到汉元帝的重用,权倾朝野;他对言其擅权的萧望之恨之入骨,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B.萧望之是个正直的人,他多次推荐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担任谏官,而对于想巴结他的郑朋,在了解到对方是个邪僻不正的小人后,就不再与之交往。
C.刘更生让人上书,希望皇帝罢免弘恭、石显而重用萧望之,不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受到弘恭、石显的报复,他先是被抓捕入狱,后又被免官。
D.汉元帝知道萧望之性情刚正,不肯受辱,一旦被抓捕,就必定会饮鸩自杀,所以最初并不同意石显等人的请求,但他心存侥幸,最后还是同意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即位多疾,以显久典事,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
(2)天子闻之惊,拊手曰:“曩固疑其不就牢狱,果杀吾贤傅!”
14.从材料看,汉元帝的“失政”主要表现在对待朝臣的态度上,请对此做简要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25·白银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养鸷词①
刘禹锡
养鸷非玩形,所资击鲜力②。
少年昧其理,日日哺不息。
探雏网黄口,旦暮有余食。
宁知下鞲③时,翅重飞不得。
毰毸④止林表,狡兔自南北。
饮啄既已盈,安能劳羽翼。
【注】①唐王朝后期,藩镇割据,不服从中央政令;朝廷派往讨伐藩镇的武将,大都高官厚禄、养尊处优,毫无战斗力。刘禹锡有感而作此诗。②鲜力:力量小的动物。③鞲(gōu):古代射箭时用的臂衣,打猎时让鹰站在上面。④毰毸(péi sāi):羽毛散张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第一层是前六句,写养鸷之误;第二层是后六句,写错误养鸷的后果。
B.诗人对养鸷少年虽着墨不多,仅有“哺”“探雏网黄口”等描写,但其形象已十分鲜明。
C.羽毛散乱的鸷鸟和行动敏捷的狡兔,二者形成鲜明对照,共同构成了一幅鲜活的画面。
D.“宁知”“安能”两处使用了反问的手法,突出表现了鸷鸟吃饱后不肯奋飞的特点。
16.本诗说理可谓深入浅出,请简要分析它是如何做到的。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2025·白银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王特别希望获得演讲比赛第一名,她心里不时地念叨着曹操《短歌行》中提到月亮的两句:“   ,   ?”以此表达自己对早日获得奖杯的渴盼之情。
(2)刘老师在总结期中考试成绩时告诫同学们说:“优异成绩的取得,源于以前的奋力拼搏,但《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得好:‘   ,   。’成功之后往往会放纵自己、小瞧他人,这会导致我们走下坡路,希望大家保持警惕。”
(3)“回首”指回头看,有时也指回忆,常见于古诗词中,比如“   ,   ”。
六、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5·白银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戏曲中,寒署冷热可用唱词描绘,风雨之声可用乐器模拟,而剧中人物在不同气候下的身体反映、心理感受,就要伶人以表演来传达了。
数九寒冬普通人难免悲苦,但是冬日也不乏天上掉馅饼的喜事。比如《拾金》,演绎叫花子在冻饿无助之时,于雪中拾到黄金之事。黄梁美梦成为现实,叫花子的境遇徒转直上,他嬉笑怒骂,载歌载舞。①值得一提的是,②说起《拾金》的来源,③很多人的观点称始于乾隆皇帝,④不知道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⑤叫花子会演成什么样。更让人好奇的是,不差钱的他,能体察和模仿这种捡到黄金的快乐吗?
时间背景在冬天的戏曲还有演尉迟敬德洗马的“御果园”,剧中说到有两颗神奇的黑红药丸,人吃红丸,马吃黑丸,如此则数九腊月,人“一霎时浑身俱是汗”,想来马也应该“一霎时浑身俱是汗”,皆不畏寒。红黑二丸看不见摸不着,不过吃了是真管用。
18.文中前两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下列戏曲中,与《拾金》起名原因相同的一项是(  )
A.《女驸马》 B.《桃花扇》
C.《霸王别姬》 D.《牛郎织女》
21.文中第三段有一处标点错误,请加以改正,并说明原因。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不过吃了是真管用的红黑二丸看不见也摸不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七、写作(60分)
23.(2025·白银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的材料中说:“冬日也不乏天上掉馅饼的喜事。”有人认为,生活中的确存在天上掉馅饼的喜事;但也有人认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C
3.D
4.①举日本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很难不受外来词语的影响。
②举印度词汇的例子说明中国古代就有受外来词汇影响的先例,语言不可能不对外来文化加以吸收,吸收才能进步。
③举英文的例子说明世界上没有不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纯洁语言。
④这些例子佐证了语言相互影响是自然现象的观点。
⑤丰富全面的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能体现论述观点的普遍性。
5.①网络几乎已经等同于生活本身,网络空间目前存在许多语言使用不规范现象。需要做出规范。
②从材料一来看,网络语言不规范现象影响深广:“语言通胀”现象可能带来思维同质化和情绪极化的隐忧;致使严肃话题“泛娱乐化”,从而削弱话题本身的社会意义;同质化的夸张表达会形成思维定式,导致深度思考能力的缺失,等等。面对种种网络语言不规范现象,需要采取行动进行规范。
③从材料二来看,语言文字必然会由于时代发展等因素发生变化,变化后的语言仍需要规范。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社会时事现象类;论证的分析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道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梳理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选择题可以用以下几个方法:①代入法。即将选项一一代入原文,仔细揣摩它与原文的叙述有何差异,这种差异是否改变原句的意思。②归谬法。即根据文意,逐项判断对错。③排除法。即首先排除已确认的选项。④归类法。一般来说,四个选项会涉及四个方面,如果四个选项中有重复的方面,答案很有可能就在其中。
(4)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对于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及论点按照格式回答即可。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先讲论点还是论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虽然答题主要限定在材料中,但是适度的拓展发散有时还是必要的:①注意内引外联。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以文为本,筛选辨析,联系现实社会,特别是现实中的热点,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②注意扩大储备。有的试题要求联系生活或社会,考生可能无法单纯从材料中选择信息组合答案,这时就需要平时有较多的相关资料的积累。
1.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导致很多字词……”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语言通胀’现象……也就是语言上的通货膨胀,……简单来说,就是语言似乎变得“不值钱”了,很多字词在网络中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和精确度”,可见“很多字词在网络中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和精确度”是语言不值钱的具体表现,文中是“似乎变得”,选项表述成“意味着”,过于绝对。
C.“而且会危及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错误,程度加重且绝对化。原文是“网络语言有着日常化的趋势……背后也含着思维同质化和情绪极化等问题的隐忧”,可见原文说的是“隐忧”,并非“危及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D.“都因过度消费低质量网络内容而产生”错误,“脑腐”是因过度消费低质量的网络内容而产生,“语言通胀”现象则是受互联网交流环境的影响。原文是“‘脑腐’指的是因过度消费低质量的网络内容而导致的‘一个人的精神和智力的衰退’。长期沉浸在夸张的同质化的表达中,同样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导致深度思考能力的缺失”。选项表述绝对。
故答案为:B。
2.C.“访谈者的问题由浅入深,按读者容易接受的次序合理设计”说法错误。首先,访谈者设计问题时,虽然会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但不仅仅是为了让读者容易接受。更重要的是,访谈者需要根据访谈的目的来设计问题,确保问题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典型性。此外,访谈者还需要考虑访谈对象的情况,如知识背景、表达能力等,以确保访谈能够顺利进行。其次,“或旁敲侧击”也不符合材料二中访谈者的提问方式。在材料二中,访谈者的问题都是直接、明确的,没有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例如,赵丽明问周有光如何看待外来语和字母词进入汉语的现象,以及英文和汉字混用是否会侵害汉语的纯洁性,这些问题都是直接针对访谈主题提出的,没有旁敲侧击。
故答案为:C。
3.D.“反对语言的新异变化,材料二受访者则对语言的变化持宽容肯定态度”分析错误。由“我们或许可以将‘语言通胀’和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公布的2024年度词汇‘脑腐’联系起来看……长期沉浸在夸张的同质化的表达中,同样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导致深度思考能力的缺失”可知,材料一反对的是“语言通胀”现象,即过度夸张、同质化的表达,这种表达会导致深度思考能力的缺失,而非所有新异变化。由“语言相互影响是一个自然现象……但规范是必需的,因为里面有不合理的东西”可知,材料二的受访者周有光虽然对语言的变化持一定的宽容态度,但他也强调规范是必需的,因为语言变化中可能包含不合理的东西。因此,他并非对所有语言变化都持宽容肯定态度。
故答案为:D。
4.本题注意筛选文本相关句子进行整合作答:
①由“假如仔细研究日本的语言,日本大部分的老词都是中国去的,新的词是欧洲去的,它自己的词大概百分比少得不得了”可知,举日本语言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语言具有开放性,很难不受外来词语的影响。
②由“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后来,到了汉朝末年,印度佛教传进来了,对中国文化影响非常大。我们许多词汇都是印度词汇……吸收外国文化,就不可能不吸收外国词汇”可知,举印度词汇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就有受外来词汇影响的先例,语言不可能不对外来文化加以吸收,吸收才能进步。
③由“英文是世界上作用最大、流通最广的……英语怎么变成一种非常发达的语言呢,就是因为英语一直在传播,它长时间吸收外来文化,是最不纯洁的”可知,举英文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世界上没有不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纯洁语言。
④由“所以语言相互影响是一个自然现象,这不是病态”可知,这些例子共同佐证了语言相互影响是自然现象的观点。
⑤通过列举日本语言、印度词汇和英文这三个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例子,文章丰富全面的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能体现论述观点的普遍性。
故答案为:
①举日本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很难不受外来词语的影响。
②举印度词汇的例子说明中国古代就有受外来词汇影响的先例,语言不可能不对外来文化加以吸收,吸收才能进步。
③举英文的例子说明世界上没有不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纯洁语言。
④这些例子佐证了语言相互影响是自然现象的观点。
⑤丰富全面的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能体现论述观点的普遍性。
5.本题要求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注意结合文本相关观点进行分析:
①由“网络几乎已经等于生活本身,成为我们所处的一种基本环境,网络语言有着日常化的趋势”可知,网络空间目前存在许多语言使用不规范现象,需要做出规范。
②从材料一来看,由“网络语言表达的单一化和夸张化,背后也含着思维同质化和情绪极化等问题的隐忧”“众多的‘震惊’‘救命’,可能让大家的神经变得不那么敏感,也可能导致严肃话题的‘泛娱乐化’,削弱话题本身的社会意义”“长期沉浸在夸张的同质化的表达中,同样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导致深度思考能力的缺失”可知,网络语言不规范现象影响深广,面对种种网络语言不规范现象,需要采取行动进行规范。
③从材料二来看,由“语言文字不是一成不变的,变了以后需要规范。已经变了还没有规范,在这个阶段当中,必然会发生一些混乱,所以要在它稳定后对它进行规范”可知,语言文字必然会由于时代发展等因素发生变化,变化后的语言仍需要规范。
故答案为:
①网络几乎已经等同于生活本身,网络空间目前存在许多语言使用不规范现象。需要做出规范。
②从材料一来看,网络语言不规范现象影响深广:“语言通胀”现象可能带来思维同质化和情绪极化的隐忧;致使严肃话题“泛娱乐化”,从而削弱话题本身的社会意义;同质化的夸张表达会形成思维定式,导致深度思考能力的缺失,等等。面对种种网络语言不规范现象,需要采取行动进行规范。
③从材料二来看,语言文字必然会由于时代发展等因素发生变化,变化后的语言仍需要规范。
【答案】6.B
7.C
8.①书信对谈的行文方式新颖独特,丰富了文章内容,同一话题用两个叙述视角去书写,多角度的呈现,增添了文章的深度。
②书信对谈的行文方式让两个拟人化的事物如话家常般将草原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娓娓道来,带给读者亲切自然的阅读感受,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9.①黏豆包经历丰富、不平凡。
②它是文化发展融合的见证者。
③它是民族特色传统的保存者。
④它是民族精神的承载者。
⑤它是重大节日的参与者。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散文
【解析】(1)本题考查对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对散文部分语段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分析概括相关语段,使用的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散文的构思特色的鉴赏能力。评价散文的构思特点,实际上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①概括文章的层意;②分析文章的构思特点;③评价文章的构思特点。在解答问题之前,首先应该明白“结构服从于主题”,或“结构是为主题服务”的道理。所以通过阅读文本,应该先明确主题,然后再从选材、组材角度来辨析、评价构思特点。
(4)本题考查句子表达的情感分析能力。有些句子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直接而明显,而有些句子在叙述、描写、抒情中表达了人物某些很强烈的思想感情,就显得比较含蓄、隐晦,需深入进去才能体会出句子表达的感情。①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②以句中的关键词语为突破点,进行体会;③联系时代背景进行思考、推敲;④结合作者写作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6.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它们合作非常默契,对彼此的情况很是熟悉”错误,文中两封信确实展现了黏豆包与笊篱的互动,但未明确提及二者有“合作默契”,笊篱甚至未吃过黏豆包。作者选取二者更多是通过拟人化对话展现食物文化,如黏豆包的历史、笊篱的旁观视角,而非强调合作关系。选项于文无据。
C.“作者借此表达了对传统文化被挤压的忧虑”错误,从原文看,作者描写的是现代与传统和谐交融的现实,并无忧虑之情。
D.“隐含了作者的口味偏好”错误,由文中“在那木斯郎家乃至整个万度苏草原上”“万度苏草原每个牧民都喜欢”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是在描述整个草原民族的共有喜好。
故答案为:B。
7.C.“以此表达对事物有优劣两面的哲理思考”说法错误,属于过度解读,这是作者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对黏豆包之黏的夸张表达,并不是为了表达哲理思考。
故答案为:C。
8.本题要求赏析文章体裁特征和表达效果,注意结合文本相关句子以及行文方式、主旨等进行分析:
①“黏豆包给笊篱的信”“笊篱给黏豆包的回信”,文章采用拟人化书信体,打破单一叙述视角,形成“自述+他评”的立体结构,丰富了文章内容,如黏豆包自夸“富贵如博格达山”,笊篱却客观指出其排名第九的落差,多角度呈现同一知识,增强文本张力,增添了文章的深度。
②书信对谈的行文方式让黏豆包和笊篱这两个日常物品“对话”,通过双向信件形成互补视角:黏豆包侧重历史传承如金朝起源、与情感价值如春节仪式感;笊篱侧重现实评价,如食物排名与生存体验。同时赋予它们人格特征,如黏豆包的骄傲、笊篱的直率,两个拟人化的事物如话家常般将草原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娓娓道来,使文本生动有趣,充满生活幽默感。
故答案为:
①书信对谈的行文方式新颖独特,丰富了文章内容,同一话题用两个叙述视角去书写,多角度的呈现,增添了文章的深度。
②书信对谈的行文方式让两个拟人化的事物如话家常般将草原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娓娓道来,带给读者亲切自然的阅读感受,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9.本题要求理解重要句子,分析事物形象作用,注意结合全文思想主旨和写作意图进行综合分析:
①黏豆包有不平凡的经历,从制作的整个环节来说它是幸运的;最后成为草原民族春节餐桌上的食物,它是幸福的。
②黏豆包折射着饮食文化的发展和融合,它诞生于金朝,有历史传承,又融合了汉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这是它的幸运。
③它草原民族独特的黏豆包“并未改变你骨子里的黏与酸”,在经历了各种加工和环境变化后,它依然保持了自己独特的口感和制作方式,代表着民族特色传统的留存与生命力。
④黏豆包折射着草原民族的精神,他们坚韧顽强、热爱生活、尊老爱幼,它是民族精神的承载者。
⑤在草原民族的饮食文化中,它是当地有代表性和传承性的食物,被人们喜爱并在重要节日食用,它是重大节日的参与者。
故答案为:
①黏豆包经历丰富、不平凡。
②它是文化发展融合的见证者。
③它是民族特色传统的保存者。
④它是民族精神的承载者。
⑤它是重大节日的参与者。
【答案】10.BDG
11.C
12.D
13.(1)皇帝即位以后常患疾病,认为石显长期掌管事务,精诚专一值得信任,就把政事托付给他。
(2)皇帝听说萧望之自杀后十分震惊,拍着手说:“从前本来就疑心他不肯到牢狱中去,果然害死了我的贤傅。”
14.①对待宦官石显等人极其信任,受其蛊惑;在他们犯罪后,不能真正施以惩罚。
②明知萧望之正直而有能力,却不能真正任用他,还使之受诬陷而自杀。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本题同时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判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分常见用法意义,其次重点分析该虚词所在具体语境、前后搭配,最后综合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从汉宣帝时就长期掌管朝廷重要部门,明了熟习法制法规;皇帝即位以后常患疾病,认为石显长期掌管事务,精诚专一值得信任,就把政事托付给他。石显为人灵巧聪明善于做事,很能领会皇帝隐藏在深处的旨意,其内心阴险狠毒,善于狡辩来诋毁别人,和他有极小仇怨的人,都会被他给予严酷的刑法。论述事务时常坚持奉行旧制度,不听萧望之等人的意见。萧望之等人痛恨弘恭、石显独揽大权,向皇帝提出建议:“中书省是政治的根本之地,国家的关键部门,应该让开通贤明公正无私的人担任那里的工作。应罢免中书省的宦官,顺应古代不接近宦官的礼制。”因此与弘恭、石显很是不合。
萧望之多次推荐名儒、茂材来担任谏官,会稽人郑朋暗中企图依附萧望之。望之最初见到郑朋,推心置腹地接待他;后来知道他为人邪僻不正,就坚决不再与之交往。皇帝非常器重萧望之,想倚重他让他担任宰相;弘恭、石显都怨恨萧望之。刘更生(朝臣之一)让他的外亲上书谈论灾变之事,说“地震的发生大概是因为弘恭等人。我认为应该贬退弘恭、石显以示对埋没好人的处罚,举用萧望之等人来疏通贤者升迁的路径。”奏章呈上去,弘恭、石显怀疑刘更生是幕后主使,上言请求审问其奸诈行为,一审讯果然招供;于是把刘更生抓捕入狱,免官为庶人。恰逢萧望之的儿子萧伋也上书争论萧望之以前的事情,事情交给有关部门审理,有关部门查验后复奏说:“萧望之教唆儿子上书,援引表示自己无罪的诗,有失大臣体统,犯了不敬之罪,请将其逮捕。”弘恭、石显等人知道萧望之向来节操高尚,不肯接受屈辱,便向汉元帝建议说:“萧望之心怀怨恨,教唆儿子上书申诉,如果不委屈萧望之进入牢狱,那么陛下就无法施厚恩于臣下了。”皇帝说:“萧太傅一向性情刚烈,怎么肯去坐牢?”石显等人说:“人命至关重要,萧望之所犯的只是言语方面的小罪,一定不会有值得忧虑的事发生。”皇帝这才许可了石显等人的奏请。冬天,十二月,石显等人就命令太常寺迅速派出执金吾的车骑跑去包围了萧望之的府第。使者到达之后,召见萧望之。望之就此事询问他的学生鲁国人朱云,朱云劝他自杀。于是萧望之仰天长叹说:“我曾位居宰相之列,年过六十了,年老了进入牢狱,苟且偷生,不也太羞耻了吗!”对朱云说:“赶快调制毒药拿来,不要让我长时间不死。”最终喝下毒酒自杀。皇帝听说萧望之自杀后十分震惊,拍着手说:“此前本来就疑心他不肯到牢狱中去,果然害死了我的师傅”,为萧望之的死而哭泣,哀伤之情感动了左右侍从。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召来石显等人责问,石显等人都摘了帽子(叩头)谢罪,过了很久才罢休。
10.本题断句注意结合句子语法结构特点进行:
“怨望”是一个词,不能在A处断开,其是“怀”的宾语,故在B处断开;
“教子上书”是连动式的句子,中间C处不宜断开,故在D处断开;
“非”意为“不”,含有假设之意,相当于“如果不”,它是一句话的开头,所以E处不能断开;“屈”是谓语,“望之”是其宾语,“于牢狱”是后置状语,故在G处断开。
句意:萧望之心怀怨恨,教唆儿子上书申诉,如果不委屈萧望之进入牢狱,那么陛下就无法施厚恩于臣下了。
故答案为:BDG。
11.A.正确。句意:萧望之等人痛恨弘恭、石显独揽大权。/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
B.正确。
C.错误。第一个“乃”是副词,才;第二个是连词,表承接。句意:皇帝这才许可了石显等人的奏请。/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
D.正确。“虽趣舍万殊”的“趣”表示趋向或取向,爱好。句意:赶快调制毒药拿来。/虽然各有各的爱好。
故答案为:C。
12.D.“知道萧望之……必定会饮鸩自杀”概述错误,汉元帝没有料到萧望之真的会自杀,且萧望之用什么方式自杀,也不是汉元帝能够预料的事。
故答案为:D。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
(1)“以”,认为、因为;“典”,掌管;“委”,托付。
(2)“曩”,从前、以往;“固”,本来;“就”,到……去。
故答案为:
(1)皇帝即位以后常患疾病,认为石显长期掌管事务,精诚专一值得信任,就把政事托付给他。(2)皇帝听说萧望之自杀后十分震惊,拍着手说:“从前本来就疑心他不肯到牢狱中去,果然害死了我的贤傅。”
14.本题要求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注意结合人物相关句子进行翻译整合:
①原文中提到,“帝即位多疾,以显久典事,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这说明汉元帝因为身体多病,所以将政务交给了长期掌管中枢机要的宦官石显,对他极为信任。此外,“显为人巧慧习事,能深得人主微指,内深贼,持诡辩以中伤人,忤恨睚眦,辄被以危法。”这段话揭示了石显的性格和行事风格,他擅长揣摩皇帝的心意,用诡辩中伤他人,对那些得罪他的人施以严法。然而,尽管石显有这些不良行为,但汉元帝并未对他进行真正的惩罚。甚至在刘更生上书揭露石显等人的罪行后,汉元帝虽然起初怀疑这是石显等人的陷害,但在他们的建议下,还是同意了逮捕刘更生的奏请。当弘恭、石显等人建议将萧望之关入牢狱时,汉元帝虽然起初表示萧望之性格刚烈,不会接受审讯,但在石显等人的劝说下,还是同意了他们的奏请。这些行为都表明,汉元帝对宦官石显等人极其信任,甚至在他们犯罪后,也不能真正施以惩罚。
②原文中提到,“望之数荐名儒、茂材以备谏官”,这说明萧望之是一个重视人才、有远见卓识的人。同时,“上器重萧望之不已,欲倚以为相”,也表明汉元帝深知萧望之的才能和品德,有意提拔他为丞相。然而,由于弘恭、石显等人的阻挠和诬陷,萧望之并未得到真正的任用。他们甚至捏造罪名,将萧望之关入牢狱,最终迫使萧望之自杀。这些行为都表明,尽管汉元帝明知萧望之正直而有能力,但由于受到宦官等人的影响,他并未能真正任用萧望之,反而使之受到诬陷而自杀。
故答案为:
①对待宦官石显等人极其信任,受其蛊惑;在他们犯罪后,不能真正施以惩罚。
②明知萧望之正直而有能力,却不能真正任用他,还使之受诬陷而自杀。
【答案】15.D
16.①诗歌运用了借事喻理(类比、比喻)的手法。
②诗人写养鸷少年不懂猛禽“饥则为用”之理,天天让鸷吃饱,结果却无法捕猎。类比唐王朝对待讨伐藩镇的武将过于优待,以致这些人毫无战斗力,无法完成打败藩镇的任务。
③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朝廷不明养兵用将之道,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建议统治者吸取教训。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15.D.“突出表现了鸷鸟吃饱后不肯奋飞的特点”赏析错误。诗的末二句说的是鸷鸟吃饱后不肯奋飞,但“宁知下鞲时,翅重飞不得”说的是鸷鸟根本飞不起来。
故答案为:D。
16.本题要求赏析诗歌表达技巧,注意结合诗歌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①本诗是通过叙述少年养鸷的事来说理的,所以是“借事喻理(类比、比喻)”手法。
②由“少年昧其理,日日哺不息。探雏网黄口,旦暮有余食”可知,诗人描述少年不懂养鸷的道理,每天喂饱鸷鸟,甚至捉来雏鸟喂它,让它吃得饱饱的。结合注释①可知,这暗示了朝廷对武将的过度优待,让他们衣食无忧。由“宁知下鞲时,翅重飞不得”可知,当鸷鸟真正需要上阵捕猎时,却因为翅膀沉重而无法飞翔。这比喻了武将因长期养尊处优而失去了战斗力,无法完成任务。
③诗人没有直接指责朝廷的政策,而是通过“养鸷”的故事,委婉地批评了朝廷的用人之道,生动形象地揭示了问题的根源。同时建议统治者吸取教训。
故答案为:
①诗歌运用了借事喻理(类比、比喻)的手法。
②诗人写养鸷少年不懂猛禽“饥则为用”之理,天天让鸷吃饱,结果却无法捕猎。类比唐王朝对待讨伐藩镇的武将过于优待,以致这些人毫无战斗力,无法完成打败藩镇的任务。
③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朝廷不明养兵用将之道,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建议统治者吸取教训。
17.【答案】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肠断不堪回首处 两行清泪万重山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1)注意情境提示语“提到月亮”“表达自己对早日获得奖杯的渴盼之情”,关键字:“掇”;(2)注意情境提示语“成功之后往往会放纵自己、小瞧他人,这会导致我们走下坡路”,关键字:“纵”“傲”;(3)注意情境提示语“回首”“指回头看,有时也指回忆”,关键字词:“堪”“蓟”。
故答案为:(1)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2) 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 (3)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肠断不堪回首处 两行清泪万重山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答案】18.①“寒暑”的“署”改为“暑”。
②“反映”的“映”改为“应”。
③“黄梁”的“梁”改为“梁”。
④“徒转直上”的“徒”改为“陡”。
19.(示例)③,把“的观点”删掉,或把“称”改为“是”。
⑤,“叫花子会”改为“会把叫花子”。
20.C
21.“御果园”的引号要改为书名号,因为这是剧作名。
22.①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表意重点在“吃了是真管用”上面,与语境的意思相合;改句表意重点在“看不见也摸不着”,不合乎语境要表达的意思。
②语体风格不同:原句是短句,节奏明快,与语境语言特点吻合;改句是长句,语气舒缓,与上文多短句的特点不合。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搭配不当;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这类题要求我们平时要多积累识记常用字的字形,准确书写,同时结合字意和词语意思记住字形,尤其是形声字,根据形旁表义声旁表音来记住字形。
(2)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本题综合考查词语运用效果比较分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先分析用词的精妙之处,进而对应着分析表达效果,可从内容、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除了答个别的,要答出对整个句子的效果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4)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能力。首先注意积累常用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其次认真分析文本语意,综合判断标点使用正误。
(5)本题综合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表达与运用效果分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先分析原句与改句对比,原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有什么特点、语序是否调整,有什么精妙的用词等等,进而对应着分析表达效果,可从内容、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除了答个别的,要答出对整个段落的效果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18.①“寒暑”,意思是冬天和夏天。“暑”,热,和日照有关,“署”应改为“暑”。
②“反映”,常指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或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及有关部门。这里指人物在不同气候下的身体的呈现,应为“反应”。“反应”指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或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反映”的“映”改为“应”。
③“黄粱美梦”意为煮一锅小米饭的时候就做了一场美梦;原比喻富贵无常,后比喻不切实际的空想或已经破灭的幻想。“粱”是小米,“黄梁”的“梁”改为“粱”。
④“陡转直上”,形容事物的快速发展和突然变化,通常带有惊喜和感慨的色彩 。“徒”改为“陡”。
故答案为:
①“寒暑”的“署”改为“暑”。
②“反映”的“映”改为“应”。
③“黄梁”的“梁”改为“梁”。
④“徒转直上”的“徒”改为“陡”。
19.句③“很多人的观点称始于乾隆皇帝”主谓搭配不当,“称”可以直接做“很多人”的谓语,“的观点”与“称”搭配不当,可去掉“的观点”,或把“称”改为“是”。
句⑤,中途易辙,④和⑤其实是一个句子,“皇帝”是该句的主语,而“叫花子会演成什么样”又有了主语,这就使“皇帝”没有了谓语部分,所以把“叫花子会演成什么样”改为“会把叫花子演成什么样”,使之与前面的主语“皇帝”对应起来。
故答案为:
(示例)③,把“的观点”删掉,或把“称”改为“是”。⑤,“叫花子会”改为“会把叫花子”。
20.本题首先注意《拾金》对应情节“于雪中拾到黄金之事”, 是以故事情节命名。再比对四个选项:
A.《女驸马》对应剧中女主人公,是以主要人物命名。
B.《桃花扇》对应与情节相关的桃花扇,是以主要物象命名。
C.《霸王别姬》指西楚霸王项羽诀别虞姬之事,也是以故事情节命名。
D.《牛郎织女》主要讲的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是以主人公名字命名。
故答案为:C。
21.本题首先注意从第三段“时间背景在冬天的戏曲还有……”可知,“御果园”应是戏曲名,既然是戏曲名,自然要用书名号。
故答案为:
“御果园”的引号要改为书名号,因为这是剧作名。
22.本题要求分析句子表达效果,注意从下面几个角度展开:
①从语境看,文句意思是在强调红黑二丸作用大,而原句采用了先描述后评价的结构,先指出红黑二丸的不可见和不可触摸,再强调其实际效果,表意重点在“吃了是真管用”上面,与语境的意思相合;
改句表意重点在“看不见也摸不着”,不合乎语境要表达的意思。
②从语体风格看。原句和改句比较,分为了两个短句表达,节奏明快,语境从“人吃红丸”到“皆不畏寒”,这些写红黑二丸的句子,也多是短句,语言特点吻合;
改句“不过吃了是真管用的红黑二丸看不见也摸不着”是长句,语气舒缓,与上文多短句的特点不合。
故答案为:
①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表意重点在“吃了是真管用”上面,与语境的意思相合;改句表意重点在“看不见也摸不着”,不合乎语境要表达的意思。
②语体风格不同:原句是短句,节奏明快,与语境语言特点吻合;改句是长句,语气舒缓,与上文多短句的特点不合。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引语类材料作文。材料中呈现了两种对立观点。“生活中的确存在天上掉馅饼的喜事”,这在现实生活中可找到实例,比如意外中奖、偶然获得他人馈赠等,它反映出生活中存在随机性与偶然性,一些幸运事件会毫无预兆地降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则强调事物发展遵循因果规律,收获往往需要付出相应努力,不劳而获难以长久。这一观点契合人们对生活本质的理性认知,鼓励积极奋斗。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实则相互依存。生活中的偶然幸运不可忽视,它可能成为人生的转折点;但一味依赖偶然,期待不劳而获,必然难以实现长远发展。只有在积极努力的基础上,才更有可能抓住偶然降临的机遇,让幸运发挥更大价值。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机会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互联网等新兴事物带来众多看似“天上掉馅饼”的机会,如直播带货兴起让普通人一夜成名、致富;另一方面,竞争激烈,若没有扎实的知识、技能和不懈努力,即便机会来临也难以把握。所以,既要对机遇保持敏锐,又要通过奋斗提升自身实力。
写作时,文章开头可结合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如有人中彩票暴富,有人凭借自身努力创业成功,引出关于“天上掉馅饼”与“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思考,提出中心论点:应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偶然与必然,在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把握机遇。接着论述“天上掉馅饼”的喜事在生活中客观存在,举例说明这类偶然事件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如某创业者偶然获得投资从而开启事业新篇章。然后阐述“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观点,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角度,通过列举科学家刻苦钻研、企业不断创新等事例,说明只有付出努力才能收获成功。再深入探讨两者关系,指出努力是基础,机遇是助力,努力提升能力能更好抓住机遇,机遇又能为努力成果提供展示平台。最后结合时代背景,强调在新时代要脚踏实地努力奋斗,同时保持对机遇的敏锐感知,实现人生价值,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参考立意:
①挣脱馅饼诱惑,奔赴奋斗征程。
②摒弃不劳幻想,拥抱努力人生。
③在奋斗中邂逅偶然的幸运。
【点评】本题为二元关系型材料作文,所谓二元关系型作文,就是由两个词语或短语组合而成的一种作文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文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常见的关系有并列、对立、从属、因果和递进等,而这些关系中,都包含辩证的、矛盾的关系。二元关系是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可以是先后关系,共存关系,因果关系等。他们不可分割的两面,在分析时不能只谈一面,而忽略另一面。因此在确定结构时,必须以其中的一面或两面为重点,兼顾另一面。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