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省巴中市2025届高三语文三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Ⅰ(2025·巴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民族格局似乎总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态结构,中华民族不是例外。他们所聚居的这片大地是一块从西向东倾斜的斜坡,高度逐级下降。东西落差如此显著的三级梯阶,南北跨度又达三十个纬度,温度和湿度的差距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给人文发展以严峻的桎梏和丰润的机会。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自然框架里形成的。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最早的情况是怎样的?在中华大地上已陆续发现了人类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可以建立较完整的序列,说明了中国这片大陆应是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在人类进入文化初期,中华大地上北到黑龙江,西南到云南,东到台湾都已有早期人类在活动,并留下了石器。很难想象在这种原始时代,分居在四面八方的人是同一来源,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长期分隔在各地的人群必须各自发展他们的文化以适应如此不同的自然环境。这些实物证据可以否定有关中华民族起源的一元论和外来说,而肯定多元论和本土说。即使以上的论断还不够有说服力,考古学上有关新石器时代的丰富资料更有力地表明中华大地上当时已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如果我们认为同一民族集团的人大体上总得有一定的文化上的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推定早在公元前六千年,中华大地上已存在了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新石器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新石器时代中原两河(黄河和长江)流域中下游这个在生态条件上基本一致的地区的考古发现,已可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文明曙光时期,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两千年之间的三千年中还是分散聚居在各地区,分别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相互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个性。例如,在黄河中游兴起的仰韶文化,曾一度向西渗入黄河上游的文化区,但当其接触到了比它优秀的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就出现了取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前加上各个地方的名称表示它们依然是从当地原有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实际上说明了当时各族团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从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中国最早的文字史料现在可以确认的是商代的甲骨文,相传由孔子编选的《尚书》还记载一些上古的文件和传说。早年的史书中,把上古史编成三皇五帝的历史系统。这些文字史料已有部分可以和考古资料相印证,使我们对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铜器时代的历史能有较可靠的知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掘的河南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一般认为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夏代历史已从神话传说的迷雾中得以落实。商代历史有甲骨文为据,周代历史有钟鼎文为据,相应的后世的文字记载都可得而考。夏商周三代正是汉族前身华夏这个民族集团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河南夏代“阳城”遗址所发现的文物显示了它是继承了新石器时代河南龙山文化发展到了铜器时代。从黄河中下游遗留的文物中也可以看到这些地区都早已发展了农业生产,这和夏禹治水的传说(河南龙山文化的中晚期)可以联系起来,表明了这地区早期居民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们还记得河南的龙山文化正是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山东的龙山文化而兴起的。所以可以说华夏文化就是以黄河中下游不同文化的结合而开始的。(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亲相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是理解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是一个统一的共同体的重要观点,他不仅把中国历史概括为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而且把“三个相互”概括为中华民族从“多元”聚为“一体”的内生动力。这是基于中国历史事实和发展逻辑得出的重要观点,是做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南,对于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学术理论来源于费孝通先生1988年正式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该理论是费先生关于中华民族起源及结构的整体性理论。林耀华先生评价称,费孝通教授确立了“多元一体”这个核心概念在中华民族构成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和文化的总特点提供了一组有力的认知工具和理解全局的钥匙。作为一个关于中华民族结构的学术新体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中华民族的含义与起源、结构与层次、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民族关系进行了纲要性阐释,这些阐释对理解中华民族何以是一个共同体,“多元”何以凝聚为“一体”这两个命题提供了启示。(摘编自王延中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经济、文化、心理因素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的众多证据,更加有力地肯定了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论和本土说。B.河南龙山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都在族团文化交流中吸收了优秀文化,保留了原有的个性。C.随着考古队对夏王朝初“阳城”遗址的发现和挖掘,传说中的夏代历史也渐渐得到证实。D.“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构建了一个关于中华民族起源、结构等方面的学术新体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在中国独特的地理空间结构和多样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慢慢形成的。B.黄河、长江流域中的各文化团体由于分散聚居在各地区,所以只能创造具有自己本土特色的文化。C.以《尚书》为代表的相关文字史料,已有一部分得到了考古资料的印证,为中华民族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知识基础。D.中华文明具有强大吸纳力的主要原因是各民族追求团结统一,以及各民族在文化、经济、情感上相互学习借鉴和相互依存。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支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一个论据是( )A.湖南安化县出土的虎食人卣与四川省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都有着相近的题材和文化内涵。B.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中的孔庙、国子监等辽代建筑保持着与中原一样的“坐北朝南”特质。C.新疆洛浦县山普拉墓地出土的一件毛织壁挂,上面的人首马身图案其实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马人”。D.云南古村遗址中厚达数米的螺壳与莱阳贝丘遗址中的大量海蛎壳都体现了古代先民相似的生活方式。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中国相互作用圈”示意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文化系统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态,也有着独特的起源和特色。B.各文化系统之间交流形成的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C.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系统是华夏文化形成和开始的主要文化支撑。D.中华民族各文化系统相互影响,逐渐形成相互作用圈,后走向一体。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它们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时的内容侧重点和论证方法有什么差异。【答案】1.A2.B3.C4.C5.①侧重点:材料一重在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环境因素以及形成过程:材料二重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意义。②论证方法:材料一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如在论证文化的交融时,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进行举例论证:材料二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如材料二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论证中华民族的团结融合。【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政治文化类【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⑵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⑶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观点,再逐项分析,判断能否支撑选项。⑷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中国相互作用圈”的观点,再结合图表逐个分析选项,判断正误。⑸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两则材料,分析其侧重点和论证方法,再将两则材料进行比较。1.A.“更加有力地肯定了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论和本土说”错误。根据材料一“这些实物证据可以否定有关中华民族起源的一元论和外来说,而肯定多元论和本土说”,以及其前面的“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石器”可知,“肯定了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论和本土说”的是“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和“石器”。而根据“考古学上有关新石器时代的丰富资料更有力地表明中华大地上当时已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可知,“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的众多证据”是表明了“中华大地上当时已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选项属于张冠李戴。故答案为:A。2.B.“由于分散聚居在各地区,所以只能创造具有自己本土特色的文化”错误。根据材料一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两河(黄河和长江)流域中下游这个在生态条件上基本一致的地区的考古发现,已可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文明曙光时期,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两千年之间的三千年中还是分散聚居在各地区,分别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和“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相互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个性”可知,黄河、长江流域的各文化团体不只是“创造具有自己本土特色的文化”,还会吸收借鉴比自己优秀的文化,选项属于强加因果。故答案为:B。3.A.两地相隔较远,但出土文物呈现相似的文化元素(虎、龙等题材),说明不同区域文化在交流中存在融合,体现了“多元”基础上的“一体性”。B.辽代作为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其建筑(孔庙、国子监)采用中原“坐北朝南”的传统布局,表明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与认同,体现了“多元”向“一体”的凝聚。C.“人首马身图案其实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马人'”不能作为支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一个论据。因为这体现的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应是中华各族群内部的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D.云南(内陆)与莱阳(沿海)地理位置差异显著,但遗址均体现利用贝壳的生活方式,说明不同区域先民在适应各自环境时形成了相似的生存智慧,属于“多元”背景下的共性特征,为“一体”格局提供了生活层面的证据。故答案为:C。4.C.“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系统是华夏文化形成和开始的主要文化支撑”错误。根据材料一“我们还记得河南的龙山文化正是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山东的龙山文化而兴起的。所以可以说华夏文化就是以黄河中下游不同文化的结合而开始的”可知,华夏文化的开始是“黄河中下游不同文化的结合”。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答案为:C。5.①侧重点:根据材料一“……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自然框架里形成的”可知,这是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环境因素。再根据材料一“最早的情况是怎样的 ”“新石器时代中原……”“在这多元格局中,网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可知,这是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而根据材料二“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可知,材料二是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意义。②论证方法:材料一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根据材料一“在黄河中游兴起的仰韶文化……”“出现了取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可知,材料一在论证文化的交融时,运用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进行举例论证。而材料二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根据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可知,材料二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论证中华民族的团结融合。故答案为:①侧重点:材料一重在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环境因素以及形成过程:材料二重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意义。②论证方法:材料一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如在论证文化的交融时,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进行举例论证:材料二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如材料二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论证中华民族的团结融合。二、现代文阅读Ⅱ(2025·巴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岚起处有茶香朱以撒①多雨的暮春,总可以看到岚起寨的四围袅袅升起游移的岚气,和大片碧绿的茶园融为一体。岚气是变动不居的,只有在岚气散去时,茶园才得以清晰地呈现。寨子被群山环抱着,在它的西南,有一道瀑布,从黝黑的巨大岩石上奔流而下,碎玉般晶莹迸溅。通向山岭高处的路径似乎都不曾开发,便给了小动物们更多穿行的空间。有登山癖好的人来此,也只能囿于一隅,静观四围之景象,不行路时也是可以生出许多念头的,尤其安然坐下时,比行色匆匆时有了更多的松弛——不仅仅是动作上的,更在于内心。②对于岚起寨的暮春,我只能如简笔画那般信手勾勒。乔治·吉辛说:“世上有多少人能这样宁静、会心地欣赏天地间的美景呢?每五万人中能否有一个人如此呢?”我想,此时的我,或许是五万人中的那一个幸运者。③如果不是下起春雨,岚起寨的茶园里便都是一些忙碌的身影,她们的指腕灵活地翻转着。积年的经验,使她们采摘鲜叶时不必经过思索,便能做到准确而且迅捷。在指腕的翻转中,外人看到了美感,她们则看到了日常的真实不虚。鲜叶及时地由露天来到车间,开始了由润泽到干燥的历程。④一夜无眠的制茶师傅们在晨曦到来时一脸倦意——从鲜叶脱离母树后,他们的辛劳就开始了。许多程序,一一做去——我只记下了拣捻、炒青、烘焙。每年制茶的可能是这几位师傅,或者是那几位师傅,手上功夫都不容置疑,他们在一起其实是各自展现差异。即便是同一位师傅相隔一年来到岚起寨,他也已经不是过往的自己了——此时持有的情性、识见,已非去年的还原,这也使今年之茶,非去年的复制。茶树一畦畦的,看似天生天养,从远处望去都如同无数的卧龙纹丝未动,然草木有本心,每一株茶树内部也各有差异。天下植物千万,人确认茶为饮中上品,一定是历经了无数的试验,然后开辟茶山,种粒培养,各出滋味。茶农之于茶树可谓知音,知其所喜高度、方位、土壤。那些试图探求无限者,会不囿于既往的经验,脱略旧辙而开新径。身在井隅,心怀璀璨——我想,每位师傅在制茶过程中都会有如此向往。⑤我在岚起寨顶楼的阳台上坐下来,而不是匆忙地赶往某个景点。出外旅行时,所思所想异于平素,想的总是“松弛”“闲适”“岑寂”“清旷”这些字眼,便有了“坐下来”这个安波的姿态。在有些日子里,我们的确是在做着“只争朝夕”的劳作,没办法停下来。元人杨载曾如此形容:“波调开阖,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这个生活节奏越发迅疾的时代,没有谁可以置身其外,但是个人的调节也能带来一些自由,使感官体验到与“迅疾”相反的趣味。如我在岚起寨的这些日子,说起来没有什么工作成效。闲坐花了不少时间,品茶又花了不少时间,没有创造任何物质财富,精神上的感悟一时也说不出有多少——它们潜沉于深处,不知何时才会翕然天开。不过,闲散地坐下来,加上茶水的浸润,的确使人松弛了不少。以前我觉得自己写文、写字在结构方面都有点紧,后来松了许多,我以为是慢功夫的成全。⑥古人认为山以不动为法。它的厚重、沉稳、坚硬,和人的生存相仿,很实在、真切,也都向前延伸。正如每个人都需要踏实劳作,方能实现生存的延续。然而,一座山的灵气,往往是由岚气来承担的,它缥缈随风,无一定之规地漫起、游移,任意西东。袅袅而起的岚气在情调和色调上都异于火烧云,它薄纱一般洁净、素淡,人于远处静静地欣赏,甚至不愿开口说什么。岚气所形成的氛围无法让人说明白,那些说不明白的部分只可意会,让人心怀一种朦胧的陌生感、新鲜感。⑦夜半醒来,觉得满室茶香。心想,人是让茶香唤醒的。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的香气,茶香为人所喜,起始可能是偶然,慢慢地,不可替代。从鲜叶到此时的茶香弥漫,我想是接近圆满了。楼下的制茶师傅已经很多个夜晚没有合眼了,如此茶客可以视为回报。一批茶做完的时候,他们的心绪便舒展起来。和茶香可以相提并论的是书香,它们的起源是一样的,都来自植物。每一泡茶都有自己的审美取向,大红袍异于白鸡冠,半天妖异于铁罗汉。每一本书也都有自己的风格承载,旧版书不同于新版书,雕版印刷不同于激光照排。文士于书斋斜靠着,翻翻书,品茶,而后又翻翻书,甚觉畅适。⑧“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这是苏东坡说的。然而制茶师傅似乎不认可此说,嘱我还是先喝去年的茶,新茶放一段再说。关于理由,他只用了“退火”两个字。天下道理大抵相通——我到文房四宝店挑了一些宣纸回家,并不急用,而是囤起来,日后再说。待旧宣纸用完了,新的宣纸也火气销尽,平和温润,此时下笔便觉畅快。经过时日磨洗的纸,居然有这般效果——时日无语而行,某些因素于其中悄然化解,于是品质被提升了。有人来,送了一些老纸和老墨,它们还达不到古纸古墨的等级,却也使我期待之至。很迫切地就把老墨研了,把老纸摊开了,写一首清冷的宋词,感觉还真不同于以往,其中就有我对过往时日的敬畏,时间让这些纸和墨都有资格冠之以“老”。新茶做成后,也在静静经历时日之变,这就不需人工参与了——如同青铜器爬上锈迹,八仙桌浸上包浆,全是时日的拿手好戏。当然,茶叶不需放置那么久,它们在适宜的时候被饮用,韵致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现。⑨我离开岚起寨时已是立夏之后。采摘完鲜叶的茶山人迹罕至,一片静谧。它在浮游的岚气中继续汲天地精神,开始了新的生长。(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标题富有诗意,文章开篇描写岚起寨山间云雾缭绕的画面,巧妙地与标题呼应,引出下文作者在岚起寨的所见所思。B.文章开篇描写茶园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的自然环境,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茶叶生长的条件非常优越,与后文茶香的独特并无关联。C.文中乔治·吉辛的追问,意指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宁静会心地欣赏天地间的美景,旨在批评现代人缺乏欣赏自然美景的能力。D.作者认为,在节奏迅疾的现实处境中,有些时候,人在“只争朝夕”的劳作中无法体验松弛闲适之趣,从而否定忙碌的价值。7.关于文中第⑦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是让茶香唤醒的”一句突出了茶香的独特魅力。茶香从偶然被人喜爱到后来逐渐变得不可替代。B.茶叶制作程序很多,制茶持续时间较长,但“茶香可以视为回报”,当茶香弥漫时,多晚未合眼的制茶师傅们就会倍感欣慰。C.作者认为,茶香与书香可以相提并论,因为二者都来源于植物,且都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D.文段以书的版本、印刷技术的不同类比茶叶的种类与气味的不同,意在突出茶与书有着明显的本质区别。8.文中第④段提到“身在井隅,心怀璀璨”。请结合制茶师傅们身上的状态谈谈你的理解。9.请结合文本,从文学审美角度,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采摘完鲜叶的茶山人迹罕至,一片静谧。它在浮游的岚气中继续汲天地精神,开始了新的生长”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的。【答案】6.A7.D8.①“身在井隅”:制茶师傅们从事着辛苦、平凡的制茶工作,自鲜叶脱离母树后便开始辛劳付出,认真对待揉捻、炒青、烘培等每一道程序。②“心怀璀璨”:制茶师傅们手上功夫过硬,对工作专注且热爱:同时不圈于既往经验,不断追求创新,即便同一位师傅也会因情性、识见变化而使茶不同,展现出对品质的不懈追求。9.①从意境美角度看,这句话描绘了一幅静、悠远的画面,人迹罕至的茶山,浮游的岸气,构成了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读者仿佛置身于这片宁静的茶山之中,能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之美,给人以美的享受,体现了文学作品营造意境的审美价值。②从生命美角度分析,茶树在采摘后开启新的生长,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不息。尽管经历了采摘的“磨难”,但茶树依然能够在自然的滋养下重新焕发生机,这种生命的循环和延续体现了生命的坚韧之美,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价值,具有深刻的审美意义。③从哲理美角度考量,茶山的生长轮回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告诉人们生活有起有落,有忙碌也有宁静,就像茶山一样,在经历了采摘的热闹后,又回归静谧,开启新的旅程。这种对生活和生命的哲理性思考,使文章具有了更高的审美层次,引发读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深入思考。【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散文【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忻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句子含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角度一,从句中不同的关键词语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二,从句子内部结构的层次性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三,从句内句外两个层面分析其丰 富含意;角度四,从因果关系分析其丰富含意。(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从意境美、生命美、哲理美的角度,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B.“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茶叶生长的条件非常优越,与后文茶香的独特并无关联”错误。开篇描写自然环境(如瀑布、未开发的路径)不仅说明茶叶生长条件优越,还营造了宁静、天然的氛围,与后文“茶香”的清新、独特直接关联(如第④段“草木有本心”“茶农知茶树所喜”)。C.“旨在批评现代人缺乏欣赏自然美景的能力”错误。乔治 吉辛的追问是为了强调“宁静欣赏自然之美”的珍贵,表达作者身处岚起寨的幸运,而非“批评现代人缺乏能力”,原文无批判意图。D.“从而否定忙碌的价值”错误。原文说“在有些日子里,我们的确是在做着‘只争朝夕’的劳作,没办法停下来”“这个生活节奏越发迅疾的时代,没有谁可以置身其外,但是个人的调节也能带来一些自由,使感官体验到与‘迅疾’相反的趣味”,作者表达的是在快节奏时代,个人可以调节自己,让自己安放、闲坐、松弛,以体味生活不同的趣味,并非否定忙碌的价值。故答案为:A。7.D.“意在突出茶与书有着明显的本质区别”错误。原文第⑦段将“茶的种类差异(大红袍、白鸡冠)”与“书的版本差异(旧版、新版)”类比,意在突出两者均有独特风格(“审美取向”“风格承载”),而非“本质区别”。原文明确提到“茶香与书香起源相同,都来自植物”,且二者均能带来精神享受,本质上有相似性。故答案为:D。8.①“身在井隅”:制茶师傅们在岚起寨从事制茶工作,“岚起寨的茶园里…… 鲜叶及时地由露天来到车间”,从茶园到车间,环境并非繁华喧嚣之地,而是相对偏远、安静且普通的场所,空间环境相对局限;制茶工作本身是一项平凡、基础且辛苦的工作,“一夜无眠的制茶师傅们在晨曦到来时一脸倦意——从鲜叶脱离母树后,他们的辛劳就开始了”,这表明他们日复一日地在这个岗位上忙碌,默默付出,所处的工作岗位平凡而普通,就像处于不起眼的“井隅”之处。②“心怀璀璨”:制茶师傅们手上功夫过硬,“每年制茶的可能是这几位师傅,或者是那几位师傅,手上功夫都不容置疑”,他们对工作专注且热爱,在制茶过程中都有“心怀璀璨”的向往;“即便是同一位师傅相隔一年来到岚起寨,他也已经不是过往的自己了——此时持有的情性、识见,已非去年的还原,这也使今年之茶,非去年的复制”,这表明师傅们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他们的思维和认知在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制茶上,就是不断创新,努力让每年的茶都有新的特点,“会不囿于既往的经验,脱略旧辙而开新径”。这种对创新的追求,对更高品质茶叶的向往,体现了他们内心有着高远的目标,心怀璀璨的理想,努力在平凡的工作中绽放光芒。故答案为:①“身在井隅”:制茶师傅们从事着辛苦、平凡的制茶工作,自鲜叶脱离母树后便开始辛劳付出,认真对待揉捻、炒青、烘培等每一道程序。②“心怀璀璨”:制茶师傅们手上功夫过硬,对工作专注且热爱:同时不圈于既往经验,不断追求创新,即便同一位师傅也会因情性、识见变化而使茶不同,展现出对品质的不懈追求。9.①从意境美角度看,“采摘完鲜叶的茶山人迹罕至,一片静谧”,意味着这片茶山在采摘完鲜叶之后,一切归于安静,而“浮游的岚气中继续汲天地精神”,岚气轻柔地浮游着,生长着,给整个茶山蒙上了一层薄纱,使茶山的景象变得若隐若现,构成了一种空灵、清幽的画面。读者仿佛能想象到这空灵、幽美的意境,仿佛置身于这片岚气浮游的、宁静的茶山之中,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安谧之美,心灵也在自然中得到了净化和舒缓,这正是文学作品营造意境美所带来的审美价值。②从生命美角度分析,“开始了新的生长”这句话简洁却有力地展现了茶树、茶山在采摘后开启新一轮的生长的状态,展现了生命的顽强进化和生生不息。采摘对于茶树来说,无疑是一种“磨难”,它失去了叶子,失去了部分的养分和生命,但是它们却依然能够迅速调整状态,在自然的滋养下重新开始,重新焕发生机,开始新一轮生命的远行。这种生命的循环和延续,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之美,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价值,会让读者不自觉地由茶树的在磨难中重新生长,联想到人类自身生命如何在磨难中重新开始,人类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也应该像茶树一样“开始了新的生长”,这是生命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义。③从哲理美角度考量,茶山的生长轮回是对生活和生命哲理的生动象征,深刻地体现了生活有起有落的哲理。采摘时的忙碌代表着生活中的热闹和忙碌时期,人们在这个阶段为了收获而辛勤劳作。而采摘后的静谧则象征着生活中的平静和沉淀时期。就像人们在忙碌之后,需要回归宁静,反思和调整自己。它引发读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深入思考,使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获得了情感上的体验,还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使文章具有了更高的审美层次。故答案为:①从意境美角度看,这句话描绘了一幅静、悠远的画面,人迹罕至的茶山,浮游的岸气,构成了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读者仿佛置身于这片宁静的茶山之中,能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之美,给人以美的享受,体现了文学作品营造意境的审美价值。②从生命美角度分析,茶树在采摘后开启新的生长,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不息。尽管经历了采摘的“磨难”,但茶树依然能够在自然的滋养下重新焕发生机,这种生命的循环和延续体现了生命的坚韧之美,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价值,具有深刻的审美意义。③从哲理美角度考量,茶山的生长轮回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告诉人们生活有起有落,有忙碌也有宁静,就像茶山一样,在经历了采摘的热闹后,又回归静谧,开启新的旅程。这种对生活和生命的哲理性思考,使文章具有了更高的审美层次,引发读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深入思考。三、文言文阅读(2025·巴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陈翠合齐、燕,将令燕王之弟为质于齐,燕王许诺。太后闻之大怒曰:“陈公不能为人之国,亦则已矣,焉有离人子母者?老妇欲得志焉!”陈翠欲见太后,王曰:“太后方怒子,子其待之。”陈翠曰:“无害也。”遂入见太后曰:“何臞者也?”太后曰:“赖得先王雁鹜之余食,不宜臞。臞者,忧公子之且为质于齐也。”陈翠曰:“人主之爱子也,不如布衣之甚也;非徒不爱子也,又不爱丈夫子独甚。”太后曰:“何也?”对曰:“太后嫁女诸侯,奉以千金,赍地百里,以为人之终也。今王愿封公子,百官持职,群臣效忠,曰:‘公子无功不当封。’今王之以公子为质也,且以为公子功而封之也。太后弗听,臣是以知人主之不爱丈夫子独甚也。且太后与王幸而在,故公子贵;太后千秋之后,王弃国家而太子即位,公子贱于布衣。故非及太后与王封公子,则公子终身不封矣。”太后曰:“老妇不知长者之计。”乃命公子束车制衣为行具。(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材料二:(鲁隐公)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赴以庚戌,故书之。夏,君氏卒,声子也。不赴于诸侯,不反哭于寝,不祔于姑,故不曰薨。不称夫人,故不言葬。不书姓,为公故,曰君氏。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繁、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节选自《左传·隐公》)10.材料二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四月A郑祭B足帅C师D取E温之麦F秋G又H取成周之禾。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表示将来,译为“将要”,与《鸿门宴》中“若属皆且为所虏”的“且”意思相同。B.丈夫,此处指的是已婚女子的配偶,与《富贵不能淫》中“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丈夫”意思不同。C.贰,是数词用作动词,表示对两者都不专一,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贰于楚也”的“贰”意思相同。D.君子,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也特指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现指人格高尚的人。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翠打算联合齐国、燕国,让燕王的弟弟到齐国去做人质,虽然燕王答应了,但却遭到燕太后的不满和反对,燕太后甚至想将陈翠治罪。B.陈翠从燕王口中得知燕太后对自己不满后,仍然选择入宫拜见太后,并且入宫后对太后的身体状况表示出极大的关怀,这体现了陈翠谄媚的一面。C.陈翠入宫与太后聊天时,认为太后之所以不爱自己的儿子,是因为太后不愿让儿子去做人质来立功,没有替儿子的长远发展做考虑。D.君子认为:两个国家即便互换了人质,若是没有真正的信用,且不按照礼仪行事,也是没有用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王之以公子为质也,且以为公子功而封之也。(2)太后千秋之后,王弃国家而太子即位,公子贱于布衣。14.陈翠认为公子应该去做人质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0.AFG11.B12.B13.(1)如今大王让公子去做人质,正是准备让公子立功(将要把此作为公子的功劳),然后封赏他。(2)一旦太后去世,大王辞世,太子即位,公子将会比平民还卑贱。14.①百官认为公子没有功劳不能受封。②做人质可以立功,然后得到大王的封赏。③趁大王和太后在世,公子做人质可以及时立功受赏,为自己的终生做考虑。【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关于实词,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关于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附参考译文】材料一:陈翠联合齐国、燕国,准备让燕王的弟弟到齐国去做人质,燕王答应了。燕太后听说后很生气,说:“陈翠不能帮人治国,那么也就罢了,哪有分离别人母子的呢?我一定要把他治罪才甘心!”陈翠想要拜见太后,燕王说:“太后正生您的气,您还是等一等吧。”陈翠说:“没关系。”于是入宫拜见太后,说:“太后怎么瘦了 ”太后说:“仰仗先王吃剩的鹅和鸭,本来不应该瘦。瘦了,是因为忧虑公子将要到齐国做人质啊。”陈翠说:“太后爱自己的子女,不如平民百姓爱得深;不但不爱自己的子女,而且又特别不爱儿子。”太后问:“为什么这么说 ”陈回答说:“太后把女儿嫁给诸侯时,送给她千金,又给她百里土地,为的是替她终身考虑。如今大王愿意封赏公子,然而百官坚守职分,群臣效忠,都说:公子没有功劳,不应该封赏。如今大王让公子去做人质,正是准备让公子立功,然后封赏他。太后不听,臣下以此知道君主不爱儿子,太后更是如此。所幸的是如今太后与大王还在世,所以公子才能地位显贵;一旦太后去世,大王辞世,太子即位,公子将会比平民还卑贱,所以如果不趁太后和大王在世的时候让公子立功封赏,那么公子将终生不能受封。”太后说:“老妇不知道先生有这样的打算。”于是太后让人给公子准备车马、服装以及远行的一切用具。材料二:(鲁隐公)三年春天,周历三月壬戌日,周平王驾崩。讣告上写的是庚戌日,所以《春秋》上记载为庚戌。夏天,隐公的母亲声子去世了。没有给诸侯发讣告,安葬后没有回到祖庙哭丧,没有把神主放在婆婆神主的旁边,所以《春秋》不称为薨,并且因为不称为夫人,所以不记载下葬的情况。《春秋》没有记载她的姓,是因为隐公的缘故,便称她为君氏。郑武公、郑庄公相继做了周平王的大夫。平王暗中又将朝政分托给虢公,为此郑庄公埋怨周王。周平王说:“没有分政的事。”所以周室和郑国互相交换人质。周平王的儿子王子狐到郑国去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到周室去做人质。周平王驾崩之后,周人要将朝政交给虢公。这年四月,郑国大夫祭足领兵强割了周王室温地的麦子。同年秋天,又强割了成周的谷子。于是,周室和郑国结下了怨仇。君子说:“信用不能发自内心,即使交换了人质也是无益的。若能明察恕道,又能以礼约束,虽然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呢?假如真有诚意,即使是水涧、山溪、池沼、小渚里生长的草,蘋、繁、蕰、藻之类的水草,方筐、圆筥、有足的锜、无足的釜这些器物,大小池塘的积水和道路上流动的水,都可以祭献鬼神,进奉王公,何况君子建立两国的信任,按照礼仪行事,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呢 《诗经·国风》中有《采蘩》《采蘋》,《诗经·大雅》中有《行苇》《泂酌》,都是表明忠信的诗。”10.句意:这年四月,郑国大夫祭足领兵强割了周王室温地的麦子。同年秋天,又强割了成周的谷子。“四月”作句子的时间状语,起强调作用,单独成句,应在A处断开。“祭足”是主语,“帅”是谓语,“师”是宾语,“取”是连动谓语,“温之麦”是宾语,所以在F处断开。“秋”是“又取成周之禾”的时间状语,起强调作用,单独成句,所以在G处断开。故答案为:AFG。11.A.正确。均表示将来,译为“将要”。句意:是因为忧虑公子将要到齐国做人质啊。/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俘虏。B.“丈夫,此处指的是已婚女子的配偶”错误。与其后面的“子”连用,组成“丈夫子”一词,意思是“儿子”/有志向、有作为的男子。句意:而且又特别不爱儿子。/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C.正确。均是数词用作动词,表示对两者都不专一。句意:平王暗中又将朝政分托给虢公。/并且对楚国怀有二心。D.正确。故答案为:B。12.B.“这体现了陈翠谄媚的一面”错误。陈翠在得知太后对自己不满后,依然选择入宫,且以“何者也”对太后进行发问,是为了自然引出后面自己与太后聊天的内容。陈翠这样的行为和语言,体现了其胆魄和聊天智慧,并不是体现了其“谄媚的一面”。故答案为:B。13.得分点:(1)第一个“以”,让;“且”,将要;“而”,然后。(2)“千秋”,去世;“于”,比;“布衣”,平民。故答案为:(1)如今大王让公子去做人质,正是准备让公子立功(将要把此作为公子的功劳),然后封赏他。(2)一旦太后去世,大王辞世,太子即位,公子将会比平民还卑贱。14.①文中提到“今王愿封公子,百官持职,群臣效忠,曰:‘公子无功不当封’”,这表明在当时的朝堂之上,百官坚守职责、效忠君王,一致认为公子没有功劳,不符合受封的条件,这成为公子受封的一大阻碍。②陈翠指出“今王之以公子为质也,且以为公子功而封之也”,意思是大王让公子去做人质,实际上是想把这件事当作公子的功劳,从而对他进行封赏。通过这种方式,公子能够获得立功的机会,进而实现受封的目标。③陈翠强调“且太后与王幸而在,故公子贵;太后千秋之后,王弃国家而太子即位,公子贱于布衣。故非及太后与王封公子,则公子终身不封矣”,如今太后和大王健在,公子地位尊贵,但一旦太后去世、大王离世,太子即位,公子的地位就会变得比平民还低。所以,只有趁着太后和大王还在世的时候,让公子去做人质以立功受封,才能为他的终身考虑,否则公子终身都无法受封。故答案为:①百官认为公子没有功劳不能受封。②做人质可以立功,然后得到大王的封赏。③趁大王和太后在世,公子做人质可以及时立功受赏,为自己的终生做考虑。四、古代诗歌阅读(2025·巴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望江南·幽州九日汪元量[注]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肠断裂,搔首一长嗟。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和泪捻琵琶。【注】汪元量,宫廷乐师。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军进逼临安城下,谢太后奉表献国。元军掳少帝、全太后及嫔妃、宫人以下百余人北迁。作者则随有病在身的谢太后,于同年秋抵大都,也就是词题中的“幽州”。此词当作于北行大都期间的某个重阳日。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舍悄,坐到月西斜”,“坐”写动作,作者守月长坐,“月西斜”既写景又写时间,作者夜不能寐,这两句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B.“永夜角声悲自语”,写长夜漫漫、角声时起,以动衬静,更加突出长夜的寂静,让人更感悲凉,作者只有靠喃喃自语,来排遣内心的痛苦。C.“肠断裂,搔首一长嗟”,作者因思念家乡,以致肝肠断裂,最终也只能搔首长叹。这两句有夸张的修辞,有细节刻画,既抒发了思家的愁苦,又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D.“绮席象床寒玉枕”,丰盛宴席、象牙床、玉石枕头,写尽了帝王家生活的豪奢、南宋宫廷的繁华。这也是造成国家沦落的原因,让人心寒。16.结尾句“和泪捻琵琶”情真意切,请赏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5.D16.①细节描写真切;②感情外化为具体;③呼应“悲”“愁”“肠断”;④将强烈的悲痛表达得委婉含蓄,动人心怀。【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明白诗句写了什么内容,然后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15.D.“这也是造成国家沦落的原因,让人心寒”错误。“绮席”“象床”“寒玉枕”在这里体现的是故国的具体物象,表达了物是人非的伤感,抒发的是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故答案为:D。16.①从手法上来看,“和泪”“捻”是细节描写。“捻”字精准捕捉了指尖拨弄琵琶弦的细微动作,而“和泪”则进一步将动作与情感紧密结合,生动地刻画出词人此时的状态。词人一边流着泪,一边拨弄着琵琶,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真切,让读者仿佛能看到词人落泪弹琵琶的场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作者客居在外,思乡肠断,悲愤交集,热泪长流,但又不能跃马扬,奋战沙场,内心的悲痛之情难以直接言说,只能通过“和泪捻琵琶”这一动作,将无形的悲痛情感外化为具体的动作,捻动琵琶,弹上一曲曲悲歌。③全词中多处流露出词人的悲愁之情,如“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的“悲”“愁”,“肠断裂,搔首一长嗟”中的“肠断”。从结构上看,“和泪捻琵琶”这一句与前文的“悲”“愁”“肠断”等情感相呼应,使全词的情感表达更加连贯和统一。④词人没有直接用语言来诉说自己的悲痛,而是通过“和泪捻琵琶”这一动作,将强烈的悲痛表达得委婉含蓄。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更能触动读者的心灵,让读者在感受到词人悲痛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使整首词的情感更加深沉动人。故答案为:①细节描写真切;②感情外化为具体;③呼应“悲”“愁”“肠断”;④将强烈的悲痛表达得委婉含蓄,动人心怀。五、名篇名句默写17.(2025·巴中模拟)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中,写自己身世之苦和国运之恨久积胸中,内心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2)《荀子》中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给人以启发,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借用其阐明道理的两句是“ , ”。(3)小魁画了一幅古代战士身披铠甲,浴血奋战的画,但是一直不知道用什么诗题画好,小胡建议他可以用“ , ”之类的诗句。【答案】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知识点】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背诵默写的能力。易错字:“鬓”“潦”“鳞”“朔”“柝”。故答案为:(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六、语言文字运用Ⅰ(2025·巴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身居沙漠绿洲、地处丝路咽喉的甘肃敦煌,有“华戎所交一都会”之称。随着丝绸之路的繁盛,这座边陲之城人来人往, ① ,不同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塑造了 ② 的敦煌文化。如今穿行敦煌,仍能感受到这座丝路重镇、移民城市的独特底蕴:人行道的花砖来自唐代遗址中的莲花纹、石榴纹,盘旋路中央是反弹琵琶伎乐天雕塑,城市建筑外墙是壁画中常出现的金色、红色,夜幕低垂时,走进沙州夜市,只见灯火璀璨、人头攒动。走得再远些,天高云淡,旌旗猎猎,汉代的关城、烽燧与长城遗址至今仍在,“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等 ③ 的诗句跃然脑海。敦煌文化 ④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断与外来文化交流,吸收优长、为我所用。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诗句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C.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答案】18.①络绎不绝②举世瞩目③脍炙人口④历久弥新19.B【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读懂文本,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填写合适的成语。(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解答本类题,需要先分析划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再逐个判断选项。18.第①处,此处主要描绘了敦煌的热闹情形,根据前文“这座边陲之城人来人往”可推断,此处是说来敦煌的人很多,连续不断,故填写“络绎不绝”。络绎不绝:(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第②处,此处修饰的是敦煌文化,根据前文对其“华戎所交一都会”世界地位和知名度的描述可推断,此处强调敦煌文化在世界影响很大,故填写“举世瞩目”。举世瞩目:全世界都注视,形容其影响巨大。第③处,根据语境中的“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诗可知,它们是被世人所熟知和传唱的诗句,并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故应填“脍炙人口”。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第④处,本空用来描述敦煌文化的具体特点,根据后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断与外来文化交流,吸收优长、为我所用”可知,语境说的是敦煌文化因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显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故填写“历久弥新”。历久弥新:经历很长时间,更加显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通常用来形容一件事情或者事物经过时间的考验,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活力。故答案为:①络绎不绝②举世瞩目③脍炙人口④历久弥新19.画线部分中“地处丝路咽喉的甘肃敦煌”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本体是甘肃敦煌,喻体是咽喉。A.运用对偶、夸张手法,“少妇城南”与“征人蓟北”对仗工整,偏正短语“欲断肠”和“空回首”对仗。“欲断肠”运用夸张手法。B.运用比喻手法,“气如山”中将“气”比作“山”,表现了诗人年轻时的豪迈气概和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C.运用的是通感和比喻手法。将箜篌乐声的凄凉与欢快,转化为“芙蓉泣露”“香兰笑”的视觉画面。将声音比作“昆山玉碎”“凤凰叫”。D.运用用典手法。“庄生晓梦迷蝴蝶”引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望帝春心托杜鹃”引用望帝化鹃的典故。故答案为:B。七、语言文字运用Ⅱ(2025·巴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们在网上聊天的时候不好好说话了:本来只作为标点符号而依附于文字的句号和问号,被我们拎出来单独成句;好好的一个“行”字,非要把它拉长了写成“彳亍”不可。这一切, ① 。早在1962年,法国语言学家安德烈·马丁内就提出了言语交际中存在一种“经济原则”:在交际中,人们总希望以最少的投入,去获取最佳的交际效果。当我们步入信息时代,整个社会都在高速运转,于是我们的交流就变得更注重效率了。 ② ,我们在键盘上的操作就可以尽可能地简化。然而,在实际的聊天中,我们似乎会有意地去违背这种少打字的原则。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他提出了另一条语用学中的重要原则——“礼貌原则”。礼貌原则要求我们说话人在交际中尽量为他人考虑、多夸赞他人,为了对方的面子可以不惜贬低自己。人们在交际中遵循这一为他人考虑、不惜贬低自己的原则的原因也同遵循合作原则一样,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20.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样近距离地看书,长此以往,非成近视不可。B.这个会议非常重要,非要全体教职工都参加不可。C.你非要所有人支持你不可,这下倒好,大家都反对你了。D.植树造林,保护环境,非得全民动手,从我做起不可。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合适的句子,使前后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请删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中的冗余词语,使其表达简洁、流畅,但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75个字。【答案】20.C21.①都是因为想省事 ②只要不妨碍沟通22.礼貌原则要求我们在交际中尽量为他人考虑、多夸奖他人,为了对方的面子可以不惜贬低自己。遵循这一原则的原因同遵循合作原则一样,是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句补写【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句式语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先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用法,再逐个分析选项,找出用法相同的一项。(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20.根据材料“非要把它拉长了写成‘彳亍’不可”可知,句式“非……不可”的语义是:主观意愿的强制性。A.“非成近视眼不可”表达的语义是:推断猜测的必然性;B.“非要全体教职工都参加不可”表达的语义是:形势所迫的必然性;C.“非要所有人支持你不可”表达的语义是:主观意愿的强制性;D.“非得全民动手,从我做起不可”表达的语义是:形势所迫的必然性。故答案为:C。21.①处,阅读材料可知,此处之前列举了一些在网上聊天不好好说话的现象,所以此处应是对前文出现此种现象原因的分析;再根据其后面“法国语言学家安德烈·马丁内就提出了言语交际中存在一种“经济原则”进行推断,此处的原因应该是提高效率、节省时间等,所以此处应填:都是因为想省事。②处,根据此处后面“我们在键盘上的操作就可以尽可能地简化”可知,此处应是构成后文这种情况的某一条件,而根据其前面“于是我们的交流就变得更注重效率了”可知,这个条件应该是有效地交流或沟通,所以此处应填:只要不妨碍沟通。故答案为:①都是因为想省事 ②只要不妨碍沟通22.首先,“礼貌原则要求我们说话人”中的“我们”与“说话人”两者重复赘余,应删掉其中之一。“人们在交际中遵循这一为他人考虑、不惜贬低自己的原则的原因”,应将“为他人考虑、不惜贬低自己的”删掉,因为前句中有“为他人考虑,多夸奖他人,为了对方的面子可以不惜贬低自己”,所以此处可直接用“这一原则”代替。其次,将“也”删掉,因为删掉并不影响表意;“日的是为了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其中“目的”和“为了”语义重复,应删掉其中之一;“利益达到最大化”中的“达到”可删去,因为删掉并不影响表意。故答案为:礼貌原则要求我们在交际中尽量为他人考虑、多夸奖他人,为了对方的面子可以不惜贬低自己。遵循这一原则的原因同遵循合作原则一样,是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八、写作23.(2025·巴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2月2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4年“十大流行语”,“松弛感”一词入选。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紧张”似乎成了我们生活的常态。同时,“松弛感”这个概念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许多人向往的生活状态。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知识点】材料作文【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以《咬文嚼字》2024年发布的“十大流行语”中“松弛感”入选为切入点,揭示了快节奏时代下“紧张”成为生活常态、“松弛感”被广泛向往的社会现象。审题时需先抓住“松弛感”这一核心概念,思考其作为流行语的时代必然性——当学业压力、职场竞争、信息爆炸等现实因素将人们推向持续紧绷的状态,“松弛感”实则是现代人对失衡生活的本能调节,是心理代偿机制的外在体现。“紧张”与“松弛”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生命张力的两端——过度紧张会导致效率衰减、精神内耗,如弓弦过紧易断;纯粹松弛则可能滑向懈怠虚无,如流水失势难行。学生面对高考的备考节奏、职场人应对KPI的工作状态、科技时代人们被碎片化信息裹挟的生存困境,都需要在“紧张”的进取姿态与“松弛”的心理调节间寻找动态平衡。还要注意“松弛感”的本质不是躺平妥协,而是以更智慧的方式掌控生活节奏,如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豁达,是在人生风雨中保持的精神弹性。审题时应紧扣时代脉搏,既看到“松弛感”流行背后的社会心理需求,也警惕将其异化为逃避奋斗的借口,从而在辩证思考中确立“张弛有度”的生命哲学,体现对现代性问题的深度观照。【题干分析】写作时开篇可以用蒙太奇手法描绘早高峰地铁里低头刷屏的上班族、教室里堆积如山的试卷等快节奏生活图景,引出“当社会时钟加速转动,‘松弛感’为何成为全民向往”的追问,迅速切入主题。主体部分可先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紧张常态化”的成因,如资本逻辑下的效率崇拜、消费主义制造的焦虑陷阱,结合“996工作制”“鸡娃教育”等现象论证;再从心理学层面阐释“松弛感”的价值,以运动员“巅峰表现需要肌肉适度放松”的科学原理作比,说明松弛是为了更持久的奋斗,可举居里夫人在科研间隙种花调剂生活的事例;接着转入辩证思考,用“弹簧效应”类比,指出过度松弛会丧失前进动力,以“躺平主义”的消极影响为警示,强调真正的松弛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力,如钱学森在科研攻坚中坚持每天听音乐的从容。结尾可以升华至青年处世哲学,呼吁在时代浪潮中保持“热望而不焦虑,奋进而不偏执”的生命状态,以“且将新火试新茶”的诗意收束,呼应开篇的现实关照。【立意提取】1.从时代焦虑看“松弛感”的精神救赎价值。2.在进取与松弛间构筑现代生活的平衡术。3.破除“松弛”迷思:奋斗底色上的心理调适。【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1 / 1四川省巴中市2025届高三语文三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Ⅰ(2025·巴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民族格局似乎总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态结构,中华民族不是例外。他们所聚居的这片大地是一块从西向东倾斜的斜坡,高度逐级下降。东西落差如此显著的三级梯阶,南北跨度又达三十个纬度,温度和湿度的差距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给人文发展以严峻的桎梏和丰润的机会。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自然框架里形成的。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最早的情况是怎样的?在中华大地上已陆续发现了人类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可以建立较完整的序列,说明了中国这片大陆应是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在人类进入文化初期,中华大地上北到黑龙江,西南到云南,东到台湾都已有早期人类在活动,并留下了石器。很难想象在这种原始时代,分居在四面八方的人是同一来源,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长期分隔在各地的人群必须各自发展他们的文化以适应如此不同的自然环境。这些实物证据可以否定有关中华民族起源的一元论和外来说,而肯定多元论和本土说。即使以上的论断还不够有说服力,考古学上有关新石器时代的丰富资料更有力地表明中华大地上当时已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如果我们认为同一民族集团的人大体上总得有一定的文化上的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推定早在公元前六千年,中华大地上已存在了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新石器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新石器时代中原两河(黄河和长江)流域中下游这个在生态条件上基本一致的地区的考古发现,已可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文明曙光时期,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两千年之间的三千年中还是分散聚居在各地区,分别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相互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个性。例如,在黄河中游兴起的仰韶文化,曾一度向西渗入黄河上游的文化区,但当其接触到了比它优秀的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就出现了取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前加上各个地方的名称表示它们依然是从当地原有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实际上说明了当时各族团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从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中国最早的文字史料现在可以确认的是商代的甲骨文,相传由孔子编选的《尚书》还记载一些上古的文件和传说。早年的史书中,把上古史编成三皇五帝的历史系统。这些文字史料已有部分可以和考古资料相印证,使我们对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铜器时代的历史能有较可靠的知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掘的河南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一般认为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夏代历史已从神话传说的迷雾中得以落实。商代历史有甲骨文为据,周代历史有钟鼎文为据,相应的后世的文字记载都可得而考。夏商周三代正是汉族前身华夏这个民族集团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河南夏代“阳城”遗址所发现的文物显示了它是继承了新石器时代河南龙山文化发展到了铜器时代。从黄河中下游遗留的文物中也可以看到这些地区都早已发展了农业生产,这和夏禹治水的传说(河南龙山文化的中晚期)可以联系起来,表明了这地区早期居民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们还记得河南的龙山文化正是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山东的龙山文化而兴起的。所以可以说华夏文化就是以黄河中下游不同文化的结合而开始的。(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亲相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是理解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是一个统一的共同体的重要观点,他不仅把中国历史概括为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而且把“三个相互”概括为中华民族从“多元”聚为“一体”的内生动力。这是基于中国历史事实和发展逻辑得出的重要观点,是做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南,对于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学术理论来源于费孝通先生1988年正式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该理论是费先生关于中华民族起源及结构的整体性理论。林耀华先生评价称,费孝通教授确立了“多元一体”这个核心概念在中华民族构成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和文化的总特点提供了一组有力的认知工具和理解全局的钥匙。作为一个关于中华民族结构的学术新体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中华民族的含义与起源、结构与层次、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民族关系进行了纲要性阐释,这些阐释对理解中华民族何以是一个共同体,“多元”何以凝聚为“一体”这两个命题提供了启示。(摘编自王延中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经济、文化、心理因素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的众多证据,更加有力地肯定了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论和本土说。B.河南龙山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都在族团文化交流中吸收了优秀文化,保留了原有的个性。C.随着考古队对夏王朝初“阳城”遗址的发现和挖掘,传说中的夏代历史也渐渐得到证实。D.“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构建了一个关于中华民族起源、结构等方面的学术新体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在中国独特的地理空间结构和多样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慢慢形成的。B.黄河、长江流域中的各文化团体由于分散聚居在各地区,所以只能创造具有自己本土特色的文化。C.以《尚书》为代表的相关文字史料,已有一部分得到了考古资料的印证,为中华民族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知识基础。D.中华文明具有强大吸纳力的主要原因是各民族追求团结统一,以及各民族在文化、经济、情感上相互学习借鉴和相互依存。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支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一个论据是( )A.湖南安化县出土的虎食人卣与四川省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都有着相近的题材和文化内涵。B.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中的孔庙、国子监等辽代建筑保持着与中原一样的“坐北朝南”特质。C.新疆洛浦县山普拉墓地出土的一件毛织壁挂,上面的人首马身图案其实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马人”。D.云南古村遗址中厚达数米的螺壳与莱阳贝丘遗址中的大量海蛎壳都体现了古代先民相似的生活方式。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中国相互作用圈”示意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文化系统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态,也有着独特的起源和特色。B.各文化系统之间交流形成的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C.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系统是华夏文化形成和开始的主要文化支撑。D.中华民族各文化系统相互影响,逐渐形成相互作用圈,后走向一体。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它们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时的内容侧重点和论证方法有什么差异。二、现代文阅读Ⅱ(2025·巴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岚起处有茶香朱以撒①多雨的暮春,总可以看到岚起寨的四围袅袅升起游移的岚气,和大片碧绿的茶园融为一体。岚气是变动不居的,只有在岚气散去时,茶园才得以清晰地呈现。寨子被群山环抱着,在它的西南,有一道瀑布,从黝黑的巨大岩石上奔流而下,碎玉般晶莹迸溅。通向山岭高处的路径似乎都不曾开发,便给了小动物们更多穿行的空间。有登山癖好的人来此,也只能囿于一隅,静观四围之景象,不行路时也是可以生出许多念头的,尤其安然坐下时,比行色匆匆时有了更多的松弛——不仅仅是动作上的,更在于内心。②对于岚起寨的暮春,我只能如简笔画那般信手勾勒。乔治·吉辛说:“世上有多少人能这样宁静、会心地欣赏天地间的美景呢?每五万人中能否有一个人如此呢?”我想,此时的我,或许是五万人中的那一个幸运者。③如果不是下起春雨,岚起寨的茶园里便都是一些忙碌的身影,她们的指腕灵活地翻转着。积年的经验,使她们采摘鲜叶时不必经过思索,便能做到准确而且迅捷。在指腕的翻转中,外人看到了美感,她们则看到了日常的真实不虚。鲜叶及时地由露天来到车间,开始了由润泽到干燥的历程。④一夜无眠的制茶师傅们在晨曦到来时一脸倦意——从鲜叶脱离母树后,他们的辛劳就开始了。许多程序,一一做去——我只记下了拣捻、炒青、烘焙。每年制茶的可能是这几位师傅,或者是那几位师傅,手上功夫都不容置疑,他们在一起其实是各自展现差异。即便是同一位师傅相隔一年来到岚起寨,他也已经不是过往的自己了——此时持有的情性、识见,已非去年的还原,这也使今年之茶,非去年的复制。茶树一畦畦的,看似天生天养,从远处望去都如同无数的卧龙纹丝未动,然草木有本心,每一株茶树内部也各有差异。天下植物千万,人确认茶为饮中上品,一定是历经了无数的试验,然后开辟茶山,种粒培养,各出滋味。茶农之于茶树可谓知音,知其所喜高度、方位、土壤。那些试图探求无限者,会不囿于既往的经验,脱略旧辙而开新径。身在井隅,心怀璀璨——我想,每位师傅在制茶过程中都会有如此向往。⑤我在岚起寨顶楼的阳台上坐下来,而不是匆忙地赶往某个景点。出外旅行时,所思所想异于平素,想的总是“松弛”“闲适”“岑寂”“清旷”这些字眼,便有了“坐下来”这个安波的姿态。在有些日子里,我们的确是在做着“只争朝夕”的劳作,没办法停下来。元人杨载曾如此形容:“波调开阖,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这个生活节奏越发迅疾的时代,没有谁可以置身其外,但是个人的调节也能带来一些自由,使感官体验到与“迅疾”相反的趣味。如我在岚起寨的这些日子,说起来没有什么工作成效。闲坐花了不少时间,品茶又花了不少时间,没有创造任何物质财富,精神上的感悟一时也说不出有多少——它们潜沉于深处,不知何时才会翕然天开。不过,闲散地坐下来,加上茶水的浸润,的确使人松弛了不少。以前我觉得自己写文、写字在结构方面都有点紧,后来松了许多,我以为是慢功夫的成全。⑥古人认为山以不动为法。它的厚重、沉稳、坚硬,和人的生存相仿,很实在、真切,也都向前延伸。正如每个人都需要踏实劳作,方能实现生存的延续。然而,一座山的灵气,往往是由岚气来承担的,它缥缈随风,无一定之规地漫起、游移,任意西东。袅袅而起的岚气在情调和色调上都异于火烧云,它薄纱一般洁净、素淡,人于远处静静地欣赏,甚至不愿开口说什么。岚气所形成的氛围无法让人说明白,那些说不明白的部分只可意会,让人心怀一种朦胧的陌生感、新鲜感。⑦夜半醒来,觉得满室茶香。心想,人是让茶香唤醒的。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的香气,茶香为人所喜,起始可能是偶然,慢慢地,不可替代。从鲜叶到此时的茶香弥漫,我想是接近圆满了。楼下的制茶师傅已经很多个夜晚没有合眼了,如此茶客可以视为回报。一批茶做完的时候,他们的心绪便舒展起来。和茶香可以相提并论的是书香,它们的起源是一样的,都来自植物。每一泡茶都有自己的审美取向,大红袍异于白鸡冠,半天妖异于铁罗汉。每一本书也都有自己的风格承载,旧版书不同于新版书,雕版印刷不同于激光照排。文士于书斋斜靠着,翻翻书,品茶,而后又翻翻书,甚觉畅适。⑧“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这是苏东坡说的。然而制茶师傅似乎不认可此说,嘱我还是先喝去年的茶,新茶放一段再说。关于理由,他只用了“退火”两个字。天下道理大抵相通——我到文房四宝店挑了一些宣纸回家,并不急用,而是囤起来,日后再说。待旧宣纸用完了,新的宣纸也火气销尽,平和温润,此时下笔便觉畅快。经过时日磨洗的纸,居然有这般效果——时日无语而行,某些因素于其中悄然化解,于是品质被提升了。有人来,送了一些老纸和老墨,它们还达不到古纸古墨的等级,却也使我期待之至。很迫切地就把老墨研了,把老纸摊开了,写一首清冷的宋词,感觉还真不同于以往,其中就有我对过往时日的敬畏,时间让这些纸和墨都有资格冠之以“老”。新茶做成后,也在静静经历时日之变,这就不需人工参与了——如同青铜器爬上锈迹,八仙桌浸上包浆,全是时日的拿手好戏。当然,茶叶不需放置那么久,它们在适宜的时候被饮用,韵致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现。⑨我离开岚起寨时已是立夏之后。采摘完鲜叶的茶山人迹罕至,一片静谧。它在浮游的岚气中继续汲天地精神,开始了新的生长。(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标题富有诗意,文章开篇描写岚起寨山间云雾缭绕的画面,巧妙地与标题呼应,引出下文作者在岚起寨的所见所思。B.文章开篇描写茶园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的自然环境,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茶叶生长的条件非常优越,与后文茶香的独特并无关联。C.文中乔治·吉辛的追问,意指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宁静会心地欣赏天地间的美景,旨在批评现代人缺乏欣赏自然美景的能力。D.作者认为,在节奏迅疾的现实处境中,有些时候,人在“只争朝夕”的劳作中无法体验松弛闲适之趣,从而否定忙碌的价值。7.关于文中第⑦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是让茶香唤醒的”一句突出了茶香的独特魅力。茶香从偶然被人喜爱到后来逐渐变得不可替代。B.茶叶制作程序很多,制茶持续时间较长,但“茶香可以视为回报”,当茶香弥漫时,多晚未合眼的制茶师傅们就会倍感欣慰。C.作者认为,茶香与书香可以相提并论,因为二者都来源于植物,且都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D.文段以书的版本、印刷技术的不同类比茶叶的种类与气味的不同,意在突出茶与书有着明显的本质区别。8.文中第④段提到“身在井隅,心怀璀璨”。请结合制茶师傅们身上的状态谈谈你的理解。9.请结合文本,从文学审美角度,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采摘完鲜叶的茶山人迹罕至,一片静谧。它在浮游的岚气中继续汲天地精神,开始了新的生长”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的。三、文言文阅读(2025·巴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陈翠合齐、燕,将令燕王之弟为质于齐,燕王许诺。太后闻之大怒曰:“陈公不能为人之国,亦则已矣,焉有离人子母者?老妇欲得志焉!”陈翠欲见太后,王曰:“太后方怒子,子其待之。”陈翠曰:“无害也。”遂入见太后曰:“何臞者也?”太后曰:“赖得先王雁鹜之余食,不宜臞。臞者,忧公子之且为质于齐也。”陈翠曰:“人主之爱子也,不如布衣之甚也;非徒不爱子也,又不爱丈夫子独甚。”太后曰:“何也?”对曰:“太后嫁女诸侯,奉以千金,赍地百里,以为人之终也。今王愿封公子,百官持职,群臣效忠,曰:‘公子无功不当封。’今王之以公子为质也,且以为公子功而封之也。太后弗听,臣是以知人主之不爱丈夫子独甚也。且太后与王幸而在,故公子贵;太后千秋之后,王弃国家而太子即位,公子贱于布衣。故非及太后与王封公子,则公子终身不封矣。”太后曰:“老妇不知长者之计。”乃命公子束车制衣为行具。(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材料二:(鲁隐公)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赴以庚戌,故书之。夏,君氏卒,声子也。不赴于诸侯,不反哭于寝,不祔于姑,故不曰薨。不称夫人,故不言葬。不书姓,为公故,曰君氏。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繁、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节选自《左传·隐公》)10.材料二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四月A郑祭B足帅C师D取E温之麦F秋G又H取成周之禾。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表示将来,译为“将要”,与《鸿门宴》中“若属皆且为所虏”的“且”意思相同。B.丈夫,此处指的是已婚女子的配偶,与《富贵不能淫》中“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丈夫”意思不同。C.贰,是数词用作动词,表示对两者都不专一,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贰于楚也”的“贰”意思相同。D.君子,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也特指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现指人格高尚的人。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翠打算联合齐国、燕国,让燕王的弟弟到齐国去做人质,虽然燕王答应了,但却遭到燕太后的不满和反对,燕太后甚至想将陈翠治罪。B.陈翠从燕王口中得知燕太后对自己不满后,仍然选择入宫拜见太后,并且入宫后对太后的身体状况表示出极大的关怀,这体现了陈翠谄媚的一面。C.陈翠入宫与太后聊天时,认为太后之所以不爱自己的儿子,是因为太后不愿让儿子去做人质来立功,没有替儿子的长远发展做考虑。D.君子认为:两个国家即便互换了人质,若是没有真正的信用,且不按照礼仪行事,也是没有用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王之以公子为质也,且以为公子功而封之也。(2)太后千秋之后,王弃国家而太子即位,公子贱于布衣。14.陈翠认为公子应该去做人质的原因有哪些?四、古代诗歌阅读(2025·巴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望江南·幽州九日汪元量[注]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肠断裂,搔首一长嗟。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和泪捻琵琶。【注】汪元量,宫廷乐师。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军进逼临安城下,谢太后奉表献国。元军掳少帝、全太后及嫔妃、宫人以下百余人北迁。作者则随有病在身的谢太后,于同年秋抵大都,也就是词题中的“幽州”。此词当作于北行大都期间的某个重阳日。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舍悄,坐到月西斜”,“坐”写动作,作者守月长坐,“月西斜”既写景又写时间,作者夜不能寐,这两句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B.“永夜角声悲自语”,写长夜漫漫、角声时起,以动衬静,更加突出长夜的寂静,让人更感悲凉,作者只有靠喃喃自语,来排遣内心的痛苦。C.“肠断裂,搔首一长嗟”,作者因思念家乡,以致肝肠断裂,最终也只能搔首长叹。这两句有夸张的修辞,有细节刻画,既抒发了思家的愁苦,又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D.“绮席象床寒玉枕”,丰盛宴席、象牙床、玉石枕头,写尽了帝王家生活的豪奢、南宋宫廷的繁华。这也是造成国家沦落的原因,让人心寒。16.结尾句“和泪捻琵琶”情真意切,请赏析其表达效果。五、名篇名句默写17.(2025·巴中模拟)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中,写自己身世之苦和国运之恨久积胸中,内心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2)《荀子》中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给人以启发,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借用其阐明道理的两句是“ , ”。(3)小魁画了一幅古代战士身披铠甲,浴血奋战的画,但是一直不知道用什么诗题画好,小胡建议他可以用“ , ”之类的诗句。六、语言文字运用Ⅰ(2025·巴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身居沙漠绿洲、地处丝路咽喉的甘肃敦煌,有“华戎所交一都会”之称。随着丝绸之路的繁盛,这座边陲之城人来人往, ① ,不同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塑造了 ② 的敦煌文化。如今穿行敦煌,仍能感受到这座丝路重镇、移民城市的独特底蕴:人行道的花砖来自唐代遗址中的莲花纹、石榴纹,盘旋路中央是反弹琵琶伎乐天雕塑,城市建筑外墙是壁画中常出现的金色、红色,夜幕低垂时,走进沙州夜市,只见灯火璀璨、人头攒动。走得再远些,天高云淡,旌旗猎猎,汉代的关城、烽燧与长城遗址至今仍在,“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等 ③ 的诗句跃然脑海。敦煌文化 ④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断与外来文化交流,吸收优长、为我所用。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诗句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C.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七、语言文字运用Ⅱ(2025·巴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们在网上聊天的时候不好好说话了:本来只作为标点符号而依附于文字的句号和问号,被我们拎出来单独成句;好好的一个“行”字,非要把它拉长了写成“彳亍”不可。这一切, ① 。早在1962年,法国语言学家安德烈·马丁内就提出了言语交际中存在一种“经济原则”:在交际中,人们总希望以最少的投入,去获取最佳的交际效果。当我们步入信息时代,整个社会都在高速运转,于是我们的交流就变得更注重效率了。 ② ,我们在键盘上的操作就可以尽可能地简化。然而,在实际的聊天中,我们似乎会有意地去违背这种少打字的原则。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他提出了另一条语用学中的重要原则——“礼貌原则”。礼貌原则要求我们说话人在交际中尽量为他人考虑、多夸赞他人,为了对方的面子可以不惜贬低自己。人们在交际中遵循这一为他人考虑、不惜贬低自己的原则的原因也同遵循合作原则一样,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20.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样近距离地看书,长此以往,非成近视不可。B.这个会议非常重要,非要全体教职工都参加不可。C.你非要所有人支持你不可,这下倒好,大家都反对你了。D.植树造林,保护环境,非得全民动手,从我做起不可。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合适的句子,使前后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请删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中的冗余词语,使其表达简洁、流畅,但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75个字。八、写作23.(2025·巴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2月2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4年“十大流行语”,“松弛感”一词入选。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紧张”似乎成了我们生活的常态。同时,“松弛感”这个概念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许多人向往的生活状态。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A2.B3.C4.C5.①侧重点:材料一重在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环境因素以及形成过程:材料二重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意义。②论证方法:材料一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如在论证文化的交融时,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进行举例论证:材料二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如材料二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论证中华民族的团结融合。【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政治文化类【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⑵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⑶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观点,再逐项分析,判断能否支撑选项。⑷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中国相互作用圈”的观点,再结合图表逐个分析选项,判断正误。⑸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两则材料,分析其侧重点和论证方法,再将两则材料进行比较。1.A.“更加有力地肯定了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论和本土说”错误。根据材料一“这些实物证据可以否定有关中华民族起源的一元论和外来说,而肯定多元论和本土说”,以及其前面的“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石器”可知,“肯定了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论和本土说”的是“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和“石器”。而根据“考古学上有关新石器时代的丰富资料更有力地表明中华大地上当时已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可知,“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的众多证据”是表明了“中华大地上当时已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选项属于张冠李戴。故答案为:A。2.B.“由于分散聚居在各地区,所以只能创造具有自己本土特色的文化”错误。根据材料一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两河(黄河和长江)流域中下游这个在生态条件上基本一致的地区的考古发现,已可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文明曙光时期,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两千年之间的三千年中还是分散聚居在各地区,分别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和“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相互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个性”可知,黄河、长江流域的各文化团体不只是“创造具有自己本土特色的文化”,还会吸收借鉴比自己优秀的文化,选项属于强加因果。故答案为:B。3.A.两地相隔较远,但出土文物呈现相似的文化元素(虎、龙等题材),说明不同区域文化在交流中存在融合,体现了“多元”基础上的“一体性”。B.辽代作为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其建筑(孔庙、国子监)采用中原“坐北朝南”的传统布局,表明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与认同,体现了“多元”向“一体”的凝聚。C.“人首马身图案其实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马人'”不能作为支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一个论据。因为这体现的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应是中华各族群内部的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D.云南(内陆)与莱阳(沿海)地理位置差异显著,但遗址均体现利用贝壳的生活方式,说明不同区域先民在适应各自环境时形成了相似的生存智慧,属于“多元”背景下的共性特征,为“一体”格局提供了生活层面的证据。故答案为:C。4.C.“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系统是华夏文化形成和开始的主要文化支撑”错误。根据材料一“我们还记得河南的龙山文化正是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山东的龙山文化而兴起的。所以可以说华夏文化就是以黄河中下游不同文化的结合而开始的”可知,华夏文化的开始是“黄河中下游不同文化的结合”。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答案为:C。5.①侧重点:根据材料一“……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自然框架里形成的”可知,这是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环境因素。再根据材料一“最早的情况是怎样的 ”“新石器时代中原……”“在这多元格局中,网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可知,这是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而根据材料二“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可知,材料二是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意义。②论证方法:材料一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根据材料一“在黄河中游兴起的仰韶文化……”“出现了取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可知,材料一在论证文化的交融时,运用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进行举例论证。而材料二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根据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可知,材料二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论证中华民族的团结融合。故答案为:①侧重点:材料一重在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环境因素以及形成过程:材料二重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意义。②论证方法:材料一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如在论证文化的交融时,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进行举例论证:材料二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如材料二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论证中华民族的团结融合。【答案】6.A7.D8.①“身在井隅”:制茶师傅们从事着辛苦、平凡的制茶工作,自鲜叶脱离母树后便开始辛劳付出,认真对待揉捻、炒青、烘培等每一道程序。②“心怀璀璨”:制茶师傅们手上功夫过硬,对工作专注且热爱:同时不圈于既往经验,不断追求创新,即便同一位师傅也会因情性、识见变化而使茶不同,展现出对品质的不懈追求。9.①从意境美角度看,这句话描绘了一幅静、悠远的画面,人迹罕至的茶山,浮游的岸气,构成了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读者仿佛置身于这片宁静的茶山之中,能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之美,给人以美的享受,体现了文学作品营造意境的审美价值。②从生命美角度分析,茶树在采摘后开启新的生长,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不息。尽管经历了采摘的“磨难”,但茶树依然能够在自然的滋养下重新焕发生机,这种生命的循环和延续体现了生命的坚韧之美,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价值,具有深刻的审美意义。③从哲理美角度考量,茶山的生长轮回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告诉人们生活有起有落,有忙碌也有宁静,就像茶山一样,在经历了采摘的热闹后,又回归静谧,开启新的旅程。这种对生活和生命的哲理性思考,使文章具有了更高的审美层次,引发读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深入思考。【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散文【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忻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句子含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角度一,从句中不同的关键词语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二,从句子内部结构的层次性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三,从句内句外两个层面分析其丰 富含意;角度四,从因果关系分析其丰富含意。(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从意境美、生命美、哲理美的角度,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B.“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茶叶生长的条件非常优越,与后文茶香的独特并无关联”错误。开篇描写自然环境(如瀑布、未开发的路径)不仅说明茶叶生长条件优越,还营造了宁静、天然的氛围,与后文“茶香”的清新、独特直接关联(如第④段“草木有本心”“茶农知茶树所喜”)。C.“旨在批评现代人缺乏欣赏自然美景的能力”错误。乔治 吉辛的追问是为了强调“宁静欣赏自然之美”的珍贵,表达作者身处岚起寨的幸运,而非“批评现代人缺乏能力”,原文无批判意图。D.“从而否定忙碌的价值”错误。原文说“在有些日子里,我们的确是在做着‘只争朝夕’的劳作,没办法停下来”“这个生活节奏越发迅疾的时代,没有谁可以置身其外,但是个人的调节也能带来一些自由,使感官体验到与‘迅疾’相反的趣味”,作者表达的是在快节奏时代,个人可以调节自己,让自己安放、闲坐、松弛,以体味生活不同的趣味,并非否定忙碌的价值。故答案为:A。7.D.“意在突出茶与书有着明显的本质区别”错误。原文第⑦段将“茶的种类差异(大红袍、白鸡冠)”与“书的版本差异(旧版、新版)”类比,意在突出两者均有独特风格(“审美取向”“风格承载”),而非“本质区别”。原文明确提到“茶香与书香起源相同,都来自植物”,且二者均能带来精神享受,本质上有相似性。故答案为:D。8.①“身在井隅”:制茶师傅们在岚起寨从事制茶工作,“岚起寨的茶园里…… 鲜叶及时地由露天来到车间”,从茶园到车间,环境并非繁华喧嚣之地,而是相对偏远、安静且普通的场所,空间环境相对局限;制茶工作本身是一项平凡、基础且辛苦的工作,“一夜无眠的制茶师傅们在晨曦到来时一脸倦意——从鲜叶脱离母树后,他们的辛劳就开始了”,这表明他们日复一日地在这个岗位上忙碌,默默付出,所处的工作岗位平凡而普通,就像处于不起眼的“井隅”之处。②“心怀璀璨”:制茶师傅们手上功夫过硬,“每年制茶的可能是这几位师傅,或者是那几位师傅,手上功夫都不容置疑”,他们对工作专注且热爱,在制茶过程中都有“心怀璀璨”的向往;“即便是同一位师傅相隔一年来到岚起寨,他也已经不是过往的自己了——此时持有的情性、识见,已非去年的还原,这也使今年之茶,非去年的复制”,这表明师傅们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他们的思维和认知在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制茶上,就是不断创新,努力让每年的茶都有新的特点,“会不囿于既往的经验,脱略旧辙而开新径”。这种对创新的追求,对更高品质茶叶的向往,体现了他们内心有着高远的目标,心怀璀璨的理想,努力在平凡的工作中绽放光芒。故答案为:①“身在井隅”:制茶师傅们从事着辛苦、平凡的制茶工作,自鲜叶脱离母树后便开始辛劳付出,认真对待揉捻、炒青、烘培等每一道程序。②“心怀璀璨”:制茶师傅们手上功夫过硬,对工作专注且热爱:同时不圈于既往经验,不断追求创新,即便同一位师傅也会因情性、识见变化而使茶不同,展现出对品质的不懈追求。9.①从意境美角度看,“采摘完鲜叶的茶山人迹罕至,一片静谧”,意味着这片茶山在采摘完鲜叶之后,一切归于安静,而“浮游的岚气中继续汲天地精神”,岚气轻柔地浮游着,生长着,给整个茶山蒙上了一层薄纱,使茶山的景象变得若隐若现,构成了一种空灵、清幽的画面。读者仿佛能想象到这空灵、幽美的意境,仿佛置身于这片岚气浮游的、宁静的茶山之中,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安谧之美,心灵也在自然中得到了净化和舒缓,这正是文学作品营造意境美所带来的审美价值。②从生命美角度分析,“开始了新的生长”这句话简洁却有力地展现了茶树、茶山在采摘后开启新一轮的生长的状态,展现了生命的顽强进化和生生不息。采摘对于茶树来说,无疑是一种“磨难”,它失去了叶子,失去了部分的养分和生命,但是它们却依然能够迅速调整状态,在自然的滋养下重新开始,重新焕发生机,开始新一轮生命的远行。这种生命的循环和延续,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之美,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价值,会让读者不自觉地由茶树的在磨难中重新生长,联想到人类自身生命如何在磨难中重新开始,人类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也应该像茶树一样“开始了新的生长”,这是生命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义。③从哲理美角度考量,茶山的生长轮回是对生活和生命哲理的生动象征,深刻地体现了生活有起有落的哲理。采摘时的忙碌代表着生活中的热闹和忙碌时期,人们在这个阶段为了收获而辛勤劳作。而采摘后的静谧则象征着生活中的平静和沉淀时期。就像人们在忙碌之后,需要回归宁静,反思和调整自己。它引发读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深入思考,使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获得了情感上的体验,还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使文章具有了更高的审美层次。故答案为:①从意境美角度看,这句话描绘了一幅静、悠远的画面,人迹罕至的茶山,浮游的岸气,构成了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读者仿佛置身于这片宁静的茶山之中,能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之美,给人以美的享受,体现了文学作品营造意境的审美价值。②从生命美角度分析,茶树在采摘后开启新的生长,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不息。尽管经历了采摘的“磨难”,但茶树依然能够在自然的滋养下重新焕发生机,这种生命的循环和延续体现了生命的坚韧之美,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价值,具有深刻的审美意义。③从哲理美角度考量,茶山的生长轮回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告诉人们生活有起有落,有忙碌也有宁静,就像茶山一样,在经历了采摘的热闹后,又回归静谧,开启新的旅程。这种对生活和生命的哲理性思考,使文章具有了更高的审美层次,引发读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深入思考。【答案】10.AFG11.B12.B13.(1)如今大王让公子去做人质,正是准备让公子立功(将要把此作为公子的功劳),然后封赏他。(2)一旦太后去世,大王辞世,太子即位,公子将会比平民还卑贱。14.①百官认为公子没有功劳不能受封。②做人质可以立功,然后得到大王的封赏。③趁大王和太后在世,公子做人质可以及时立功受赏,为自己的终生做考虑。【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关于实词,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关于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附参考译文】材料一:陈翠联合齐国、燕国,准备让燕王的弟弟到齐国去做人质,燕王答应了。燕太后听说后很生气,说:“陈翠不能帮人治国,那么也就罢了,哪有分离别人母子的呢?我一定要把他治罪才甘心!”陈翠想要拜见太后,燕王说:“太后正生您的气,您还是等一等吧。”陈翠说:“没关系。”于是入宫拜见太后,说:“太后怎么瘦了 ”太后说:“仰仗先王吃剩的鹅和鸭,本来不应该瘦。瘦了,是因为忧虑公子将要到齐国做人质啊。”陈翠说:“太后爱自己的子女,不如平民百姓爱得深;不但不爱自己的子女,而且又特别不爱儿子。”太后问:“为什么这么说 ”陈回答说:“太后把女儿嫁给诸侯时,送给她千金,又给她百里土地,为的是替她终身考虑。如今大王愿意封赏公子,然而百官坚守职分,群臣效忠,都说:公子没有功劳,不应该封赏。如今大王让公子去做人质,正是准备让公子立功,然后封赏他。太后不听,臣下以此知道君主不爱儿子,太后更是如此。所幸的是如今太后与大王还在世,所以公子才能地位显贵;一旦太后去世,大王辞世,太子即位,公子将会比平民还卑贱,所以如果不趁太后和大王在世的时候让公子立功封赏,那么公子将终生不能受封。”太后说:“老妇不知道先生有这样的打算。”于是太后让人给公子准备车马、服装以及远行的一切用具。材料二:(鲁隐公)三年春天,周历三月壬戌日,周平王驾崩。讣告上写的是庚戌日,所以《春秋》上记载为庚戌。夏天,隐公的母亲声子去世了。没有给诸侯发讣告,安葬后没有回到祖庙哭丧,没有把神主放在婆婆神主的旁边,所以《春秋》不称为薨,并且因为不称为夫人,所以不记载下葬的情况。《春秋》没有记载她的姓,是因为隐公的缘故,便称她为君氏。郑武公、郑庄公相继做了周平王的大夫。平王暗中又将朝政分托给虢公,为此郑庄公埋怨周王。周平王说:“没有分政的事。”所以周室和郑国互相交换人质。周平王的儿子王子狐到郑国去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到周室去做人质。周平王驾崩之后,周人要将朝政交给虢公。这年四月,郑国大夫祭足领兵强割了周王室温地的麦子。同年秋天,又强割了成周的谷子。于是,周室和郑国结下了怨仇。君子说:“信用不能发自内心,即使交换了人质也是无益的。若能明察恕道,又能以礼约束,虽然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呢?假如真有诚意,即使是水涧、山溪、池沼、小渚里生长的草,蘋、繁、蕰、藻之类的水草,方筐、圆筥、有足的锜、无足的釜这些器物,大小池塘的积水和道路上流动的水,都可以祭献鬼神,进奉王公,何况君子建立两国的信任,按照礼仪行事,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呢 《诗经·国风》中有《采蘩》《采蘋》,《诗经·大雅》中有《行苇》《泂酌》,都是表明忠信的诗。”10.句意:这年四月,郑国大夫祭足领兵强割了周王室温地的麦子。同年秋天,又强割了成周的谷子。“四月”作句子的时间状语,起强调作用,单独成句,应在A处断开。“祭足”是主语,“帅”是谓语,“师”是宾语,“取”是连动谓语,“温之麦”是宾语,所以在F处断开。“秋”是“又取成周之禾”的时间状语,起强调作用,单独成句,所以在G处断开。故答案为:AFG。11.A.正确。均表示将来,译为“将要”。句意:是因为忧虑公子将要到齐国做人质啊。/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俘虏。B.“丈夫,此处指的是已婚女子的配偶”错误。与其后面的“子”连用,组成“丈夫子”一词,意思是“儿子”/有志向、有作为的男子。句意:而且又特别不爱儿子。/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C.正确。均是数词用作动词,表示对两者都不专一。句意:平王暗中又将朝政分托给虢公。/并且对楚国怀有二心。D.正确。故答案为:B。12.B.“这体现了陈翠谄媚的一面”错误。陈翠在得知太后对自己不满后,依然选择入宫,且以“何者也”对太后进行发问,是为了自然引出后面自己与太后聊天的内容。陈翠这样的行为和语言,体现了其胆魄和聊天智慧,并不是体现了其“谄媚的一面”。故答案为:B。13.得分点:(1)第一个“以”,让;“且”,将要;“而”,然后。(2)“千秋”,去世;“于”,比;“布衣”,平民。故答案为:(1)如今大王让公子去做人质,正是准备让公子立功(将要把此作为公子的功劳),然后封赏他。(2)一旦太后去世,大王辞世,太子即位,公子将会比平民还卑贱。14.①文中提到“今王愿封公子,百官持职,群臣效忠,曰:‘公子无功不当封’”,这表明在当时的朝堂之上,百官坚守职责、效忠君王,一致认为公子没有功劳,不符合受封的条件,这成为公子受封的一大阻碍。②陈翠指出“今王之以公子为质也,且以为公子功而封之也”,意思是大王让公子去做人质,实际上是想把这件事当作公子的功劳,从而对他进行封赏。通过这种方式,公子能够获得立功的机会,进而实现受封的目标。③陈翠强调“且太后与王幸而在,故公子贵;太后千秋之后,王弃国家而太子即位,公子贱于布衣。故非及太后与王封公子,则公子终身不封矣”,如今太后和大王健在,公子地位尊贵,但一旦太后去世、大王离世,太子即位,公子的地位就会变得比平民还低。所以,只有趁着太后和大王还在世的时候,让公子去做人质以立功受封,才能为他的终身考虑,否则公子终身都无法受封。故答案为:①百官认为公子没有功劳不能受封。②做人质可以立功,然后得到大王的封赏。③趁大王和太后在世,公子做人质可以及时立功受赏,为自己的终生做考虑。【答案】15.D16.①细节描写真切;②感情外化为具体;③呼应“悲”“愁”“肠断”;④将强烈的悲痛表达得委婉含蓄,动人心怀。【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明白诗句写了什么内容,然后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15.D.“这也是造成国家沦落的原因,让人心寒”错误。“绮席”“象床”“寒玉枕”在这里体现的是故国的具体物象,表达了物是人非的伤感,抒发的是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故答案为:D。16.①从手法上来看,“和泪”“捻”是细节描写。“捻”字精准捕捉了指尖拨弄琵琶弦的细微动作,而“和泪”则进一步将动作与情感紧密结合,生动地刻画出词人此时的状态。词人一边流着泪,一边拨弄着琵琶,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真切,让读者仿佛能看到词人落泪弹琵琶的场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作者客居在外,思乡肠断,悲愤交集,热泪长流,但又不能跃马扬,奋战沙场,内心的悲痛之情难以直接言说,只能通过“和泪捻琵琶”这一动作,将无形的悲痛情感外化为具体的动作,捻动琵琶,弹上一曲曲悲歌。③全词中多处流露出词人的悲愁之情,如“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的“悲”“愁”,“肠断裂,搔首一长嗟”中的“肠断”。从结构上看,“和泪捻琵琶”这一句与前文的“悲”“愁”“肠断”等情感相呼应,使全词的情感表达更加连贯和统一。④词人没有直接用语言来诉说自己的悲痛,而是通过“和泪捻琵琶”这一动作,将强烈的悲痛表达得委婉含蓄。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更能触动读者的心灵,让读者在感受到词人悲痛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使整首词的情感更加深沉动人。故答案为:①细节描写真切;②感情外化为具体;③呼应“悲”“愁”“肠断”;④将强烈的悲痛表达得委婉含蓄,动人心怀。17.【答案】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知识点】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背诵默写的能力。易错字:“鬓”“潦”“鳞”“朔”“柝”。故答案为:(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答案】18.①络绎不绝②举世瞩目③脍炙人口④历久弥新19.B【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读懂文本,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填写合适的成语。(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解答本类题,需要先分析划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再逐个判断选项。18.第①处,此处主要描绘了敦煌的热闹情形,根据前文“这座边陲之城人来人往”可推断,此处是说来敦煌的人很多,连续不断,故填写“络绎不绝”。络绎不绝:(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第②处,此处修饰的是敦煌文化,根据前文对其“华戎所交一都会”世界地位和知名度的描述可推断,此处强调敦煌文化在世界影响很大,故填写“举世瞩目”。举世瞩目:全世界都注视,形容其影响巨大。第③处,根据语境中的“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诗可知,它们是被世人所熟知和传唱的诗句,并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故应填“脍炙人口”。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第④处,本空用来描述敦煌文化的具体特点,根据后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断与外来文化交流,吸收优长、为我所用”可知,语境说的是敦煌文化因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显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故填写“历久弥新”。历久弥新:经历很长时间,更加显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通常用来形容一件事情或者事物经过时间的考验,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活力。故答案为:①络绎不绝②举世瞩目③脍炙人口④历久弥新19.画线部分中“地处丝路咽喉的甘肃敦煌”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本体是甘肃敦煌,喻体是咽喉。A.运用对偶、夸张手法,“少妇城南”与“征人蓟北”对仗工整,偏正短语“欲断肠”和“空回首”对仗。“欲断肠”运用夸张手法。B.运用比喻手法,“气如山”中将“气”比作“山”,表现了诗人年轻时的豪迈气概和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C.运用的是通感和比喻手法。将箜篌乐声的凄凉与欢快,转化为“芙蓉泣露”“香兰笑”的视觉画面。将声音比作“昆山玉碎”“凤凰叫”。D.运用用典手法。“庄生晓梦迷蝴蝶”引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望帝春心托杜鹃”引用望帝化鹃的典故。故答案为:B。【答案】20.C21.①都是因为想省事 ②只要不妨碍沟通22.礼貌原则要求我们在交际中尽量为他人考虑、多夸奖他人,为了对方的面子可以不惜贬低自己。遵循这一原则的原因同遵循合作原则一样,是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句补写【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句式语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先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用法,再逐个分析选项,找出用法相同的一项。(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20.根据材料“非要把它拉长了写成‘彳亍’不可”可知,句式“非……不可”的语义是:主观意愿的强制性。A.“非成近视眼不可”表达的语义是:推断猜测的必然性;B.“非要全体教职工都参加不可”表达的语义是:形势所迫的必然性;C.“非要所有人支持你不可”表达的语义是:主观意愿的强制性;D.“非得全民动手,从我做起不可”表达的语义是:形势所迫的必然性。故答案为:C。21.①处,阅读材料可知,此处之前列举了一些在网上聊天不好好说话的现象,所以此处应是对前文出现此种现象原因的分析;再根据其后面“法国语言学家安德烈·马丁内就提出了言语交际中存在一种“经济原则”进行推断,此处的原因应该是提高效率、节省时间等,所以此处应填:都是因为想省事。②处,根据此处后面“我们在键盘上的操作就可以尽可能地简化”可知,此处应是构成后文这种情况的某一条件,而根据其前面“于是我们的交流就变得更注重效率了”可知,这个条件应该是有效地交流或沟通,所以此处应填:只要不妨碍沟通。故答案为:①都是因为想省事 ②只要不妨碍沟通22.首先,“礼貌原则要求我们说话人”中的“我们”与“说话人”两者重复赘余,应删掉其中之一。“人们在交际中遵循这一为他人考虑、不惜贬低自己的原则的原因”,应将“为他人考虑、不惜贬低自己的”删掉,因为前句中有“为他人考虑,多夸奖他人,为了对方的面子可以不惜贬低自己”,所以此处可直接用“这一原则”代替。其次,将“也”删掉,因为删掉并不影响表意;“日的是为了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其中“目的”和“为了”语义重复,应删掉其中之一;“利益达到最大化”中的“达到”可删去,因为删掉并不影响表意。故答案为:礼貌原则要求我们在交际中尽量为他人考虑、多夸奖他人,为了对方的面子可以不惜贬低自己。遵循这一原则的原因同遵循合作原则一样,是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23.【答案】略【知识点】材料作文【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以《咬文嚼字》2024年发布的“十大流行语”中“松弛感”入选为切入点,揭示了快节奏时代下“紧张”成为生活常态、“松弛感”被广泛向往的社会现象。审题时需先抓住“松弛感”这一核心概念,思考其作为流行语的时代必然性——当学业压力、职场竞争、信息爆炸等现实因素将人们推向持续紧绷的状态,“松弛感”实则是现代人对失衡生活的本能调节,是心理代偿机制的外在体现。“紧张”与“松弛”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生命张力的两端——过度紧张会导致效率衰减、精神内耗,如弓弦过紧易断;纯粹松弛则可能滑向懈怠虚无,如流水失势难行。学生面对高考的备考节奏、职场人应对KPI的工作状态、科技时代人们被碎片化信息裹挟的生存困境,都需要在“紧张”的进取姿态与“松弛”的心理调节间寻找动态平衡。还要注意“松弛感”的本质不是躺平妥协,而是以更智慧的方式掌控生活节奏,如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豁达,是在人生风雨中保持的精神弹性。审题时应紧扣时代脉搏,既看到“松弛感”流行背后的社会心理需求,也警惕将其异化为逃避奋斗的借口,从而在辩证思考中确立“张弛有度”的生命哲学,体现对现代性问题的深度观照。【题干分析】写作时开篇可以用蒙太奇手法描绘早高峰地铁里低头刷屏的上班族、教室里堆积如山的试卷等快节奏生活图景,引出“当社会时钟加速转动,‘松弛感’为何成为全民向往”的追问,迅速切入主题。主体部分可先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紧张常态化”的成因,如资本逻辑下的效率崇拜、消费主义制造的焦虑陷阱,结合“996工作制”“鸡娃教育”等现象论证;再从心理学层面阐释“松弛感”的价值,以运动员“巅峰表现需要肌肉适度放松”的科学原理作比,说明松弛是为了更持久的奋斗,可举居里夫人在科研间隙种花调剂生活的事例;接着转入辩证思考,用“弹簧效应”类比,指出过度松弛会丧失前进动力,以“躺平主义”的消极影响为警示,强调真正的松弛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力,如钱学森在科研攻坚中坚持每天听音乐的从容。结尾可以升华至青年处世哲学,呼吁在时代浪潮中保持“热望而不焦虑,奋进而不偏执”的生命状态,以“且将新火试新茶”的诗意收束,呼应开篇的现实关照。【立意提取】1.从时代焦虑看“松弛感”的精神救赎价值。2.在进取与松弛间构筑现代生活的平衡术。3.破除“松弛”迷思:奋斗底色上的心理调适。【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四川省巴中市2025届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学生版).docx 四川省巴中市2025届高三语文三模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