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 文一、阅读(70 分)(一)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文艺借短视频之力提升传播效果,已经是常规操作。短视频作为数字时代的一种“信息装置”,将影视剧等各类文艺形式导入平台的链接系统和数据库结构中,利用庞大的用户流量和算法机制精准分发、高频输出。与此同时,平台或商业公司也逐渐把短视频的制作模式、审美趣味、商业思维等融入其他艺术形式,或直接打造微短剧、微综艺等“微”文艺形式。 当传播开始转向互联网,短视频成为主要的媒介形式,当下文艺生态的“短视频化”现象也变得更为突出。短则数秒、长不过几分钟的短视频,摸索出一系列易于模仿复制的叙事和视听套路,例如以反转凸显叙事戏剧性,以“爆点”直达情绪高潮等。短视频的巨量传播非常依赖于重复和复制。平台的内容生产,拥有庞大的数据资源,以数字技术为底层逻辑,同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规模化生产机制。如此一来,平台有流量、技术等保障机制,通过捕捉热度话题、设置标签等操作引导用户制作、转发短视频,内容的重复和形式的类型化渐渐显现。尽管用户个体千差万别的身份背景、审美趣味、知识经验等赋予具体的短视频内容以差异性,但短视频内容生产终归是重复大于创造。比如说,“短视频化”的电影或者剧集,几乎是以“断章取义”的粗暴方式把文艺作品素材化,使之从原来的媒介文本和意义中剥离,各色人物都成了千孔一面的代号“男的叫小帅”“女的叫小美”。“短视频化”的那一刻,电影不再是电影,电影片段或解说只是信息媒介,传播和流量成为根本目的。刷完解说的短视频用户,不一定会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再去观看电影,短视频和文艺作品之间依旧是有隔阂的,分裂的。短视频压缩的叙事、高度提纯的情绪,几乎没有复杂的话语方式,以直接、易感、即时等方式直击用户快感,形成了意义浅显、意图明确的传播特征。短视频的重复和复制,反过来又加剧了文艺生产的浅显化、碎片化和同质化。德国批评家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提出,重复意味着艺术“光晕”的凋谢、艺术独创与本真性的缺失。由此,短视频内容的过度重复和复制一直为人们所诟病。短视频难于复现凝视、联想等传统的审美体验,“短视频化”的文艺无法激发艺术想象和理性思考。当艺术传播转向互联网平台,所有艺术都需要一张短视频面孔的通行证,甚至遮蔽或取代了原初的、完整的艺术,文艺的“短视频化”危机已经显现。传统艺术试图通过崇高体验,以更大的力量唤起人类自身的理性自觉。在传统的叙事中,尽管每一个故事屈从于宏大叙事,但作者依然能发挥主动性,对叙事有一定的独立自主的权力,并由此保持理性思考和反思。但是在数字海洋的算法黑洞中,用户甚至丧失了叙事中想象的自由。(摘编自赵丽瑾《谨防文艺生态“短视频化”》)材料二:微短剧是怎样做到让我们“失魂落魄”的 这与微短剧深刻实践“短叙事”高度相关。那么,到底什么是“短叙事” 简而言之:“短叙事”就是对人类不连续的、高能量行动的模仿。“不连续”指的是叙事的演进形态,“高能量”指的是叙事的能量强度。一个完整的叙事,要满足“开端—过渡—高潮——结局”四个基本环节,而“短叙事”为了提高叙事效率,删除其中看似不重要的“过渡”环节,同时将“结局”替换为新的“开端”。如此,“短叙事”就变成一种简单粗暴的波浪形叙事:“开端—高潮—开端—高潮……”人物情感变化、命运转折所必需的“量变过程”被丢弃了,一个动作与另一个动作之间构成逻辑支点的“之间时间”被删除了,通篇只剩下高能量的“质变点”——受辱、“黑化”、复仇……整个叙事失去了逻辑上、情感上的连续性,不再呈现为微积分式的光滑曲线,而是在一个“质变点”与另一个“质变点”之间大起大落,呈现出反逻辑、反常识的折线形态。叙事如拉弓。 弓的张力体现在慢慢拉满的过程之中,如果强行去折,弓就会断掉。 同样,叙事如果放弃了从一个动作到另一个动作不断推进的量变过程,放弃了能量传导的“过渡”环节,直接进入高能量的质变时刻,叙事就会被折断,叙事的张力就会消失。“短叙事”的问题正在于叙事张力的丧失。为了适应日常生活的碎片化,为了利用好“点状时间”,“短叙事”必须牺牲叙事的连续性,让叙事无休止地从一个快感点跳向另一个快感点,这样才能以最快速度抓住受众,在通勤的地铁中、在上班的间隙里,收割掉受众那些珍贵的、散落的休闲时间。这就是“点状时间”时代,商机所创造的时间收割术。微短剧的叙事形态正是如此:跳跃的、突转的、脑洞大开的、不合逻辑的。人物性格的变化、叙事能量的累积,统统被删除,只留下一连串“多巴胺事件”的密集组合。如果说,传统“长叙事”是一种意义导向的叙事,那么“短叙事”就是一种目标(快感)导向的叙事。在目标(快感)导向之下,产生人类情感意义、生命意义的“过渡”(无穷无尽的细节)变得多余,故事呈现为一种白日梦式的传奇、空洞逻辑。(摘编自贾想《“短叙事”转型与文艺审美困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短视频是数字时代的一种“信息装置”,是互联网传播的主要媒介形式,文艺可以借助短视频来提升自身的传播效果。B.短视频平台拥有庞大的数据资源和规模化的生产机制,这可能引导审美趣味不同的平台用户制作出内容雷同的短视频。C.与完整的叙事不同,“短叙事”删除了引起质变的“量变过程”,只留下高能量的“质变点”,呈现出大起大落的折线形态。D.只有“短叙事”才能适应“点状时间”时代,因为它能以最快速度抓住受众,在通勤的地铁中、上班的间隙里收割其时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短视频化”的文艺作品作为信息媒介,未必能吸引看完短视频的人再去看完整的文艺作品。B.本雅明直接点明当下文艺生态“短视频化”所显现出的危机,材料一作者借此引起读者重视。C.材料二将叙事比作拉弓,意在说明“短叙事”放弃了“过渡”环节,就会导致叙事张力的消失。D.有些微短剧呈现为白日梦式的传奇,这与其跳跃的、反常识的、反逻辑的叙事形态密不可分。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小学生秦朗在巴黎丢失寒假作业”的短视频冲上热搜后,经历了媒体的跟踪报道、警方的调查取证,最终反转,被确认为剧本摆拍。B.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以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小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后,偶遇在海外工作的中国记者并在他的帮助下回家的故事。C.某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大量瘦身教程,基本都是放出“以前的我 VS 现在的我”的对比,再配上“每天 10 分钟,教你快速瘦身”的文案。D.对于炫富短视频,有的人只是出于好奇“看个乐呵”,而有一部分人则信以为真,被所谓的“富人生活”所吸引,甚至开始崇拜。4.材料二第一段先后使用了两个设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 分)答:5.当下,很多人都有一种感觉,虽然刷短视频时无法自拔,但是刷完就很无聊空虚,为什么会这样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6 分)答:(二)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文本一: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朱光潜在当代画家中,我认识丰子恺先生最早,也最清楚。说起来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他和我都在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他在湖边盖了一座极简单而亦极整洁的平屋。同事夏丐尊、朱佩弦、刘薰字诸人和我都和子恺是吃酒谈天的朋友,常在一块聚会。酒后见真情,诸人各有胜概,我最喜欢子恺那一副面红耳热、雍容恬静、一团和气的风度。后来我们都离开白马湖,在上海同办立达学园。大家挤住在一条僻窄而又不大干净的小巷里。学校初办,我们奔走筹备,都显得很忙碌,子恺仍是那副雍容恬静的样子,而事情却不比旁人做得少。虽然由山林搬到城市,生活比较紧张而窘迫,我们还保持着嚼豆腐干花生米吃酒的习惯。酒后有时子恺高兴起来了,就拈一张纸作几笔漫画,画后自己木刻,画和刻都在片时中完成,我们传看,心中各自欢喜,也不多加评语,在文艺中领取乐趣。当时的朋友中浙江人居多,那一批浙江朋友们都有一股清气,即日常生活也别有一般趣味,却不像普通文人风雅相高。子恺于“清”字之外又加一个“和”字。他的儿女环坐一室,时有憨态,他见着居然微笑;他自己画成一幅画,刻成一块木刻,拿着看看,欣然微笑;在人生世相中他偶然遇见一件有趣的事,他也还是欣然微笑。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忧无嗔,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黄山谷尝称周茂叔“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我的朋友中只有子恺庶几有这种气象。当时一般朋友中有一个不常现身而人人都感到他的影响的——弘一法师。他是子恺的先生。在许多地方,子恺都得益于这位老师。他的音乐图画文学书法的趣味,他的品格风采都颇近于弘一。在我初认识他时,他就已随弘一信持佛法。不过他始终没有出家,他不忍离开他的家庭。他通常吃素,不过做客时怕给人家添麻烦,也随人吃肉边菜。他的言动举止都自然圆融,毫无拘束勉强。我认为他是一个真正能了解佛家精神的人。他的性情向来深挚,待人无论尊卑大小,一律蔼然可亲,也偶露侠义风味。弘一法师近来圆寂,他不远千里,亲自到嘉定来,请马蠲叟先生替他老师作传。我对于子恺的人品说这么多的话,因为要了解他的画品,必先了解他的人品。一个人须先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真正的艺术。子恺从顶至踵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都是艺术的。他的作品有一点与时下一般画家不同的,就是他有至性深情的流露。子恺本来习过西画,在中国他最早作木刻,这两点对于他的作风都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这些只是浮面的形象,他的基本精神还是中国的,或者说,东方的。我知道他尝玩味前人诗词,但是我不尝看见他临摹中国旧画。他的底本大半是实际人生一片段,他看得准,察觉其中情趣,立时铺纸挥毫,一挥而就。他的题材变化极多,可是每一幅都有一点令人永久不忘的东西。我二十年前看过他的一些画稿————例如《指冷玉笙寒》《月上柳梢头》,到于今脑里还有很清晰的印象。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悠然物外,有时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他的人物装饰都是现代的,没有模拟古画仅得其形似的呆板气,可是他的境界与粗劣的现实始终维持着适当的距离。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他的画就像他的人。书画在中国本有同源之说。子恺在书法上曾经下过很久的功夫。时下一般画家的毛病就在墨不入纸,画挂起来看时,好像是飘浮在纸上,没有生根;他们自以为超逸空灵,其实是画家所谓“败笔”,像患虚症的人的浮脉,是生命力微弱的征候。子恺的画却没有这种毛病。他用笔尽管疾如飘风,而笔笔稳重沉着,像箭头钉入坚石似的。在这方面,我想他得力于他的性格,他的木刻训练和他在书法上所下的功夫。文本二:我们经常说某篇文章“有意思”,这“意思”无法说出,它是一种感觉,混杂了多种感觉,比如嗅觉、触觉、听觉、视觉。由觉而悟,使我们或者得到一种启示或者得到愉悦。这一类散文,它多是多义性的,主题的模糊,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能进入的。这类散文,最讲究的是真情和趣味。没有真情,它就彻底失败了,而真情才能产生真正的诗意。这是我谈一个文学艺术作品秘结的问题。我在阅读别人作品和自己写作中有一个体会,任何作品都有他产生作品的秘结。有的是在回忆,有的是在追思,有的是在怀念。比如,我们读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都觉得好,我们之所以觉得好是它勾起了我们曾经也有过的感情,但这些诗李商隐绝对是有所指的,他有他的秘密,只是这秘密谁也不知道。历史上许多伟大文学艺术作品被人揭开了秘结,而更多的则永远没人知道。这就说明,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乎蛮有诗意,但那不是真正的诗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都有诗意,但通篇读完后,味似嚼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子然后衍变成诗的,而有些诗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却留给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我是害怕那些表面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东西,多是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而好作品少的一个原因。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得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天才的作家都是这样,有灵性才情的作家都是这样。如果用心去读沈从文、张爱玲、林语堂他们的散文,你就能发现到处都是。(节选自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本一情节安排巧妙自然,描写丰子恺酒后乘兴作画的情节,与后文他跟随客人吃肉边菜形成呼应,突出他的随性洒脱。B.文本一所写的都是生活小事,如叙家常,细致生动地描摹了一个人品与画品相独立的画家形象,同时流露出作者对友人的崇敬。C.文本一描写丰子恺不远千里亲到嘉定请人替他圆寂的老师作传,既突出了师生二人的情谊深厚,又凸显了丰子恺侠义的性格。D.朱光潜认为丰子恺的画作技艺高超、画品一流,和他骨子里的至性深情以及中国传统诗词古画对其画品的熏陶有密切关系。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本一的语言平易,较少堆砌辞藻,虽然加入排比、比喻等手法,但整体上不饰浮华、引人入胜。B.文本一先集中刻画丰子恺的人品,再详细解读他的画品,结构安排紧凑,较文本二的散漫更显清晰。C.文本二作者将李商隐的诗与现代人写的东西相比,一褒一贬,强调了诗意在散文创作中的重要作用。D.文本二中作者善于旁征博引,运用多个事例来佐证自己的创作主张,让整个文章颇具哲学思辨气息。8.文本一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丰子恺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答:9.文本二指出,散文要创作“有意思的散文”,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做到“有意思的散文”这一主张的。(6分)答:(三)阅读Ⅲ(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齐桓公问于宁戚曰:“筦子今年老矣,为弃寡人而就世也,吾恐法令不行,人多失职百姓疾怨国多盗贼吾何如而使奸邪不起 民衣食足乎 ”宁戚对曰:“要在得贤而任之。”桓公曰:“得贤奈何 ”宁戚对曰:“开其道路,察而用之,尊其位,重其禄,显其名,则天下之士至矣。”桓公曰:“既以举贤士而用之矣,微夫子幸而临之,则未有屈奇之士求见寡人者。”宁戚对曰:“是君察之不明,举之不显;而用之疑,官之卑,禄之薄也;且夫国之所以不得士者,有五阻焉:主不好士,谄谀在傍,一阻也;言便事者,未尝见用,二阻也;壅塞掩蔽,必因近习,然后见察,三阻也;讯狱诘穷其辞,以法过之,四阻也;执事适欲,擅国权命,五阻也。去此五阻,则豪俊并兴,贤智求处;五阻不去,则上蔽吏民之情,下塞贤士之路;是故明王圣主之治,若夫江海无不受,故长为百川之主;明王圣君无不容,故安乐而长久。 因此观之,则安主利人者,非独一士也。”桓公曰:“善,吾将著夫五阻以为戒本也。”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寡人欲从夫子而善齐国之政。”对曰:“婴闻之,国具官而后政可善。”景公作色曰:“齐国虽小,则何为不具官乎 ”对曰:“昔先君桓公,身体堕懈,辞令不给,则隰朋侍;居处肆纵,左右慑畏,则东郭牙侍;田野不修,人民不安,则宁戚侍;军吏怠,戎士偷,则王子成父侍;德义不中,信行衰微,则筦子侍。先君能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是以辞令穷远而不逆,兵加于有罪而不顿;是故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胙。 今君之失多矣,未有一士以闻者也,故曰未具。”景公曰:“善。吾闻高缭与夫子游,寡人请见之。”晏子曰:“臣闻为地战者不能成王,为禄仕者不能成政。若高缭与婴为兄弟久矣,未尝干婴之过,补婴之阙,特进仕之臣也,何足以补君 ”(节选自《说苑·君道》)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人多失职 A 百姓 B 疾怨 C 国 D 多盗贼 E 吾何如而使 G 奸邪不起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贤,意为才德优秀,与“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中的“贤”含义相同。B.幸,敬辞,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与“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中的“幸”含义不同。C.狱,意为案件,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曹刿论战》)中的“狱”含义相同。D.善,意为修治,与“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中的“善”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宁戚认为齐桓公并没有真正做到举拔贤士并任用他们,因为他考察人才不能明察,选出人才却不重用,任命的官职太低,所给的俸禄太少。B.宁戚认为,君主若能远离谄媚之人,重用谈便民利国之事之人,了解下情,审案公正,依法施刑,避免手下人独揽国政,贤士就会到来。C.晏子认为,齐桓公懒散懈怠时有隰朋,恣意放纵时有东郭牙,整治田土和安定百姓有宁戚,整治军队有王子成父,修养德行则有管仲。D.晏子认为,高缭跟自己成为兄弟已经很久了,但他才干比不上自己,又不能补正自己的失误,且只追求俸禄官职,所以不能担当辅佐重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是故明王圣主之治,若夫江海无不受,故长为百川之主。译文:(2)今君之失多矣,未有一士以闻者也,故曰未具。译文:14.从两段对话中可以看出齐桓公怎样的形象特征 请简要概括。(3 分)答:(四)阅读Ⅳ(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秋雨叹(其二)①杜 甫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②,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值 【注】①本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那一年秋天,下了六十多天雨,当朝宰相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旺盛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不害稼也。”②出自《庄子·秋水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人起笔叙述秋风秋雨杂乱且连日不停,四海八荒被一色乌云笼罩。B.颔联运用典故,描绘了连日大雨,以致牛马难辨、泾渭莫分的景象。C.颈联运用白描手法,写稻禾卷曲黍穗乌黑之景,暗示颗粒无收的结果。D.“无消息”一句公然讽刺唐玄宗昏庸无能,听信奸臣,全然不顾百姓死活。16.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尾联。(6 分)答:(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写在每月十五的月光下,桂树斑驳的影子呈“, ”之状,烘托出环境的宁静,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平和。(2)李白《将进酒》中,“ , ”两句抒发了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感慨。(3)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马”:如“宝马雕车香满路”,以“宝马”代表优渥的生活;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以“班马”表现别离的不舍;如“ ,”,以“铁马”借指雄师劲旅。二、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在一个美好的春日,“贵二公”,这个吴氏族谱里记载的人,带着他的族人,从一个叫上仓的吴氏聚居地出发,往山的更深处,去寻找另一片可以耕耘的沃土。他们必须去寻找,且迫不及待,吴氏的子子孙孙就像田里的秧苗,绿茵茵的,等待着一片土壤让他们茁壮成长。 当贵二公手脚并用地从山脚爬上来, ① 地站在山头,看见一片像涂了一层明油般的河谷野地时,他们已经在山里走了大半个月了。眼前这片河谷平原,不就是他们 ② 的新的家园吗 当这个念头从他心里升起时,荒野顿时生出了一种亲切。这片河谷,毗邻闽地的政和,东西两山相对,中部是冲积平原,水从西南来,往北,又折南,最后归入闽江。吴氏这一支就在这里停下脚步,在这片深山里的平原上,举起锄头,犁开黝黑的泥土,种下水稻,引来溪水灌溉。他们把新的家园称为“芸洲”。芸,通耘。芸洲,耕耘之洲,耕耘与收获,生机与希望,都在里面。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答:① ②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他们把新的家园称为代表着耕耘与收获、生机与希望的‘芸洲’”,语义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5 分)答:(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置身蓝天绿草之间,看天上云卷云舒,是露营追求的氛围感;明艳的阳光、清凉的泳池、手中的冷饮,共同营造出夏日的氛围感……可以说,氛围感既可以是难以言喻的情绪、气氛,也可以是① ,但本质上是一种审美需求和生活韵味。翻看古人的文选、诗集, ② 。 “抱琴开野室,携酒对情人。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与今天的出行游玩有异曲同工之妙。“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和近年来流行的围炉饮茶意趣有相近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古人捕捉“须臾之物”的意境,而我们称之为氛围感;古人诉诸文字,而我们往往 ③ 。今天,营造氛围感、享受氛围感,日益成为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是越来越多人消费升级的缩影。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消费更加注重品质与个性,简单的商品消费更多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传统商业都在寻找新的“风口”。通过好的氛围感,使我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得饱满的情绪价值,在身心愉悦中创作出新的需求,为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开辟出创新的路子。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风口”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鲤鱼“科学家”对那些提出在睡莲之外还有其他世界的鱼冷嘲热讽。B.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C.杭州第 19 届亚运会的火炬传递以“心心相融,爱达未来”为主题。D.“千金难买心头好”,你只要喜欢咱们就买,不用在乎它贵不贵。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答:①②③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答:三、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有人说,生活是自己的,故要有自己的节奏;也有人说,我们的生活都会跟他人有关,故要跟随他人的节奏。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高二语文答案1. D 2. B 3. C4.①材料二以设问开篇,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导读者思考微短剧吸引观众的原因以及“短叙事”的内涵,从而加深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②第二个设问是对第一个设问的进一步深入,两个设问在逻辑上紧密相连,表明文章主题是探讨微短剧的吸引力与其“短叙事”特点之间的关系,使得论证过程更加连贯、有序。(每点 2 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5.①短视频存在内容重复、形式类型化的问题,虽能给人带来直接、即时的快感,但难于复现凝视、联想等传统的审美体验,无法激发艺术想象和理性思考,刷完后很难引发内心触动、唤起人类理性自觉。②短视频以目标(快感)为导向,叙事被压缩,删除了能产生人类情感意义、生命意义的“过渡”环节,缺乏逻辑上、情感上的连续性,刷完短视频后容易让人感到无聊空虚。(每点 3 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6. C 7. A8.①将朋友们的“清气”和丰子恺的“和气”对比,突出他温和、自然本真的性格。②将当下画家作品的笔力虚浮与丰子恺的笔力沉着对比,突出他善于钻研、勤勉刻苦的性格。(每点 2 分)9.①文本一是为画展写的一篇序,却成为散文佳作,体现题材的拓展,符合“有意思的散文”创作要求。②文本一中丰子恺的形象都出于作者的真实观察感受,出于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意,充满诗意,符合“有意思的散文”创作要求。③文本一写了丰子恺书法功底的事,看似“闲话”,但却表现了丰子恺的人品和画品,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每点 2 分)10. ACE(原文标点为:人多失职,百姓疾怨,国多盗贼,吾何如而使奸邪不起。)11. A 12. D13.(1)所以圣明的君王治国,就像那大江大海没有不接受的,因此它才能永远成为天下河流的主宰。(“治”“若夫”“长”各 1 分,句意 1 分)(2)现在君王您的过失很多,却没有一个士人使您听到,所以说官员未配备好。(“失”“闻”“具”各 1分,句意 1 分)14.①未雨绸缪,在管子年老之时,齐桓公为避免百姓痛苦怨恨、国内盗贼横行的情况出现而向宁戚问策。②从谏如流,面对宁戚列出的五种障碍,齐桓公表示要把它们作为自己的戒律。③善于用人,齐桓公以别人的长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短处、缺点。(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文言文参考译文:齐桓公向宁戚问道:“管子现在年事已高了,或许要离开我而辞世了。我害怕法令不能继续施行,人民大多流离失所,百姓痛苦怨恨,国内盗贼横行,我怎样做才能使奸邪之人不被起用,百姓丰衣足食呢 ”宁戚回答说:“关键在于能得到贤士并且任用他们。”齐桓公问:“得到贤士该怎么办 ”宁戚答道:“广开进贤的道路,认真考察后任用他们,使他们的职位尊荣,使他们的俸禄优厚,使他们的名声显赫,那么天下的贤士就会到来。”齐桓公说:“我已经举拔贤士并任用他们了,要不是先生您幸而光临,就没有身怀奇才的人来求见我。”宁戚回答说:“那是因为君王您考察人才不明了细致,举拔的人才也不使他们荣耀;而用起来又有顾虑,委任的官职太低,给他们的俸禄太少;再说国家之所以不能得到贤士,有以下五种障碍:君主本身不喜欢贤能之士,又有谄谀的人守在身边,这是第一种障碍;谈便民利国之事的人,不曾被任用,这是第二种障碍;耳目被堵塞,遇事受蒙蔽,一定要依靠左右亲信才能了解下情,这是第三种障碍;审理案件用深文周纳的方法治人之罪,施用刑罚超过法度,这是第四种障碍;手下管事的人为所欲为,独揽国政,滥施权柄,这是第五种障碍。除去这五种障碍,那么英豪俊杰就会纷纷出现,贤才智士就会来此定居;这五种障碍不消除,那么对上就会遮盖官吏和百姓的实情,对下就会堵塞贤士的道路;所以圣明的君王治国,就像那大江大海没有不接受的,因此它才能永远成为天下河流的主宰;圣明的君王无所不容,所以君民安乐而国运长久。由此看来,那使君王安定、有利于民众的人,不能只是一个贤士啊!”齐桓公说:“很好!我将要记住这五种障碍,把它们作为自己的戒律。”齐景公问晏婴说:“我想要听从先生您的意见修治齐国的政治。”晏婴对他说:“我听说,国家配备好官员之后,政治才可以修治。”景公变了脸色说:“齐国虽小,但凭什么说没有配备好宫员呢 ”晏子回答说:“从前,先王齐桓公每当身体懒散懈怠,词不达意时,就有隰朋帮助他;如果在内宫恣意放纵,身边的人感到害怕恐惧,就有东郭牙谏止他;田土不整治,人民不安定,就有宁戚帮助他;军吏澥怠,士兵散漫,就有王子成父帮他整治;行动不符合道德仁义,信誉下降,品行有缺点,就有管仲帮助他。先王能用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用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欠,因此他的号令传达到很远的地方也不会有人违抗,对有罪的人用兵讨伐而不会遭受挫折;因此诸侯都前来朝贺他的盛德,而天子也把祭肉赏赐给他。现在君王您的过失很多,却没有一个士人使您听到,所以说官员未配备好。”景公说:“好。我听说高缭与先生您结交,请您帮助我见到他。”晏婴说:“我听说为了争夺土地而进行战争的人不能成就帝王的功业,为了追求俸禄而当官的人不能取得政绩。像高缭这样的人与我成为兄弟已经很久了,但他未曾指责过我的过失,补正我的失误,他只不过是追求俸禄官职的臣子罢了,怎么能够来辅佐君王您呢 ”15. D16.①尾联描绘了百姓因灾情所迫,只能以物换物,衾裯换一斗米,而不再关心这两者价值是否相同的生活现状。②表现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的济世情怀,③以及对世之失道、国失农之本的悲痛。(每点 2 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17.(1)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3)(示例一)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宋·陆游《书愤》)(示例二)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例三)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每空 1 分,错字、漏字、添字则该空不得分)18.①气喘吁吁 ②梦寐以求(心驰神往)(每处 1 分,符合语境即可)19.①原文具体阐释了“芸洲”的含义,“芸”通耘,“芸洲”就是耕耘之洲,这使得他们为新家园命名的依据更易于理解。②原文“耕耘与收获”“生机与希望”单独成句,“都在里面”放在最后,具有强调作用,突出“芸洲”的意蕴之丰富。③原文多运用短句,节奏紧凑,更符合文章灵动明快的语言风格。改句则无上述表达效果。(每点 2 分,答出三点 5 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0. A21.①可知可感的具体事物 ②处处可感美好意境 ③用相机定格美好瞬间(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22.好的氛围感,使我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得饱满的情绪价值,在身心愉悦中创造出新的需求,为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开辟出创新的路子。(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主语残缺,应删除句首的“通过”;二是搭配不当,可将“创作”改为“创造”。每修改正确一处 2 分,若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