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历史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5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距今约1万年的炭化稻米、石磨盘、石磨棒等遗存,其中部分炭化稻米呈现出明显区别于野生稻的驯化形态特征。这一发现A.证明长江下游是中国稻作农业唯一起源地B.为早期稻作农业社会提供重要史料依据C.说明仙居下汤遗址已经具备国家初始形态D.反映渐江已经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体系2.西周晋侯苏钟记载:“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礼记·王制》亦载:“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这些制度设计表明分封制A.通过权力分配巩固官僚政治统治B.与秦汉郡县制目标根本对立C.通过层级统治强化天下共主地位学取:说D.完全依赖血缘纽带维持统治高二历史·第1页(共8页)3.有学者据汉简归纳出汉代烽燧系统至少包含36种表达入侵敌况的加密信号组合,且推算出其“每时行百里,昼夜约达千八百汉里”。据此可知,汉代烽燧制度的核心功能是A.增强军事防御力度B.降低军需运输成本C.统一全国通信标准D.强化中央集权控制4.考古发现,东晋南朝墓葬出土的瓷器、文具数量远超北方,且唐代科举及第者中南方士人比例逐步上升。据此可知,魏晋至隋唐时期A.文化教育重心南移折射南方经济地位提升B.北方门阀士族衰落导致儒学传统彻底断裂C.实行南北分卷取士制度压制北方人才选拔D.南方艺术风格取代北方成为全国统一范式5.南宋时期,政府发行纸币“会子”,最初1张会子可兑换1贯铜钱。但到淳熙年间(12世纪末),需要3张会子才能兑换1贯铜钱。元朝也发行纸币“交钞”,后来规定新钞1贯兑换旧钞5贯。这说明宋元时期A.纸币流通依赖政府强制推行B.金属货币短缺推动纸币发行行C.跨区域贸易的扩大促进纸币流通0D.政府货币调控能力影响金融稳定6.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廷在西北边疆设立系列卡伦,并颁布谕令:“卡伦之设,原为防敌人侵、巡查边界、缉拿盗匪。各卡伦官兵宜昼夜巡查,不得懈怠。”据《钦定新疆识略》载,卡伦“或在山巅,或临隘口,星罗棋布,声势联络”。此举旨在A.强化中央对蒙古盟旗直接管理B.构建覆盖全国的基层治理系统C.巩固西北边防并维护领土主权D.推动屯田开发以促进民族交融高二历史·第2页(共8页)贵阳市2026届高二年级下学期历史参考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B C A A D C D C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A D A B D B B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17.(14分)(1)(6分)压力来源:长期的诸侯争霸战争。(2分)秦国核心举措:推行商鞅变法,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控制;奖励耕战,强化军事动员与生产管理。(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2)(8分)崛起原因:贵族内部冲突与领地扩张提供机会;礼崩乐坏,传统政治体系瓦解;社会发展,各国对人才需求增加;私学兴起,利于士接受教育。(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影响:提出多种政治主张,推动各国政治变革;打破贵族政治垄断,推动官僚政治产生;促进百家争鸣,推动学术繁荣与文化传播。(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18.(14分)(1)(4分)说明:希腊城邦独立自治,通过海外贸易与埃及、腓尼基等地区开展商业往来;腓尼基人传播字母文字;埃及文化影响希腊雕塑与宗教。(任举两例说明古代地中海文明互动得4分)(2)(6分)依据:①乌加里特考古遗址中的地层地震裂缝发现表明,地震是文明衰落主因,“海上民族”非主因;②哈佐尔考古遗址碳十四测年说明,“海上民族入侵”时间与文献记载不匹配。(每点2分,4分)价值:考古发现为历史研究提供实物证据,修正文献偏差,推动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知。(2分)(3)(4分)认识:文明交流是地中海文明发展的常态,促进多元文化融合;文明冲突的归因需科学实证(如考古),避免单一文献误导。(答出一点、言之有理即可得4分)19.(12分)(1)(6分)共同特征:①法律制度保障或教育合法化起步,官方初步承认女子教育;②性别隔离残留。(任答一点2分)主要障碍:①中国受传统伦理束缚(“女子无才便是德”)或国家制度滞后(学堂章程限制社会活动);②英国存在职业性别歧视(考试权≠职业权)或精英教育排斥(牛津抵制女性)。(每点2分,任答两点,共计4分)(2)(6分)社会影响:①打破职业性别壁垒;②推动性别平等观念普及;③为女权运动奠定基础。(每点2分,共计6分)(除参考答案外,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0.(12分)1.解答思路:解读材料核心:关键句“大一统”是贯穿中国历史的主线(政治统一)+ “中国”作为共同体无法分裂(文明延续性)核心逻辑:王朝更替是表,文明连续性是里;分裂是暂时,统一是必然。论题提炼方向角度 可延伸论点 核心支撑史实制度保障 中央集权制度维系大一统统治 郡县制、行省制、科举制文化认同 儒家文化塑造统一价值观念 独尊儒术、汉字推广、修史传统空间整合 边疆治理强化统一格局 西域都护、改土归流、驻藏大臣、羁縻政策、因俗而治民族融合 多元一体格局巩固统一根基 胡汉通婚、北魏汉化2.参考示例论题:制度创新与弹性治理是大一统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阐述:制度整合奠定治理基础,秦创郡县制实现“法令由一统”,突破分封裂土弊端;清朝推行边疆直辖制度,乾隆将新疆“悉入版图”,设伊犁将军取代羁縻统治,强化中央权威,为多民族国家提供组织结构保障。文化策略拓展认同边界,汉代“霸王道杂之”融合儒法思想,构建兼容性意识形态;元初郝经提出“行中国之道即为中国之主”,为少数民族政权确立文化合法性标准。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清朝尊儒祭孔,皆以文化认同消解族裔隔阂,扩大统治基础。弹性治理适应多元现实,唐朝在西域设都护府与羁縻州并重,元朝行省制兼顾中央集权与地方差异;明清改土归流中保留土司习俗,体现“因俗而治”智慧。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模式,使大一统政权能应对农耕游牧二元生态的挑战,维系超大规模国家稳定。结论:中国古代大一统的延续性,不仅依赖军事征服,更在于通过制度创新解决治理难题(如郡县制)、文化策略重塑认同边界(如华夷一体)、弹性政策适应区域差异(如因俗而治),三者共同构成国家发展的支撑体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贵州省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历史答案.docx 贵州省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图片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