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龙岩市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一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注意:请将试题的全部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阅读(80 分)(一)阅读 I(本题共 4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近年来,我国电视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进行动态化存储和展示的同时,更注重彰显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表现其跨越时空的魅力。传统与现代、艺术与技术的“双向赋能”,让非遗文化展现出动人的时代风貌。呈现于荧屏的一个个真实而精彩的“非遗文本”,就是生动的中国故事。讲好非遗故事的关键,在于淋漓尽致地呈现出非遗和人的关系、生动鲜活地讲好传承人的故事。纪录片《百年巨匠·非遗篇》聚焦于 20世纪为中华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非遗传承人,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手法,完成了对“非遗人”的多维度塑造,并透过其与非遗文化从相遇到相知再到相守的全过程,展现这些匠人在新时代传承不辍、砥砺奋进的人格风貌。该片中的《百年紫砂》共 3 集,以每集 30 分钟的篇幅,层层递进地讲述紫砂匠人的故事,呈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电视节目《大国工匠》《传承者》等,着力展现非遗传承人跌宕的人生经历,让观众在与人物的心灵对话中感知其品格与智慧的魅力。叙述方式不同,往往会产生迥然相异的传播效果。创作者只有因事制宜,作品才可能自出机杼。如,纪录片《传承(第三季)》的叙述手法,就从对“纪录美学”的追求转为对“戏剧美学”的尝试,一个个手艺人在传承非遗文化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得以在丝丝入扣的叙述和富有张力的情节中展开。再如,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点茶技艺、《长安十二时辰》中眉间花钿等,都融进一段段虚实相间的故事,别开生面、清新灵动。值得注意的是,表现非遗,不能浮于表面,更不能强行植入非遗元素,要避免表现与表达“两层皮”。讲好非遗故事,既要找准充满创意的“小切口”,又要做好涵义深远的“大文章”。只有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历史脉络和精神实质,精准把握非遗在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立体呈现非遗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价值,辩证理解“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创作原则,才能让我国非遗文化通过电视艺术传之深远。(摘编于闫伟 杨阳《用影像彰显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材料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既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我国文化安全战略的重要课题。非遗承载着华夏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对全国各民族、各地域文化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已经成为我国从相关学界到地方政府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以数字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非遗的传播速度和力度。现阶段,我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从国民文化享受权的角度,谋求多样化的新媒体方案,进而有效地利用数字化网络平台来分享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因此,我们首先应该用更多的科技要素和创新元素为非遗赋能,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大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丰富他们的综合人文素养。其次,在新媒体传播的杠杆撬动作用下,让非遗文化走近人们的生活,提高全民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非遗的“活态化”传承、分享和互动,吸引和提高年轻群体的关注和参与意识,使人们传统认知中“高冷”的非遗,转变为与年轻人生活文化密切相关的一部分。最后,借用新媒体相关的采访、社评等大众舆论来宣传和提高非遗的影响力。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及传播,仅仅依托于文字、图片以及少数民间艺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在传播方式上更需要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资源,建立体验式、立体化、互动式的传播矩阵,加快建设新型现代化数字传播体系,推动非遗的全方位、多维度传播。非遗能为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提供优质资源,促进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而新媒体影响范围广、即时性与互动性强、点击率高等特点,能够突破时空局限,为非遗创造出自由灵活的立体化传播矩阵,推动非遗传播能力和效果双提升,从而实现其在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跨平台和跨地域交流。打造新媒体平台,激活非遗传承的生命力。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的科技力量和平台优势,展示我国博大精深的非遗文化,传播非遗相关的专业知识,促进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过去,中华文化的传播大多需要依靠官方机构的推介才能走出国门,现今,通过互联网作品而红遍国内外的民间创作者不断涌现,他们自发地向世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抖音推出的“非遗抖起来”就获得了年轻人极大的关注和点击率,再如因田园诗意的生活方式而作为中国文化输出典范的“滇西小哥”“李子柒”等,都属于非遗的一种“活态”传承,能够激活非遗内在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唤起国民的文化自信,让外国人欣赏东方的生活美学,使中国元素走向国际和未来。(摘编于王钦《非遗文化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百年巨匠·非遗篇》通过多维度塑造传承人的形象,讲好传承人的故事,凸显新时代匠人精神。B.纪录片《传承(第三季)》采用“戏剧美学”的叙述手法,比“纪录美学”更能展现手艺人的心路历程。C.新媒体有即时性、互动性强等特点,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为非遗传播提供自由灵活的矩阵,提升传播效果。D.“滇西小哥”“李子柒”等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势,将中国非遗文化活起来、动起来,成为文化传承的典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创作者倘若机械套用固定叙述方式,其作品或将丧失独特性与创新价值,难以体现真正的艺术个性。B.只有挖掘非遗的历史价值和精神内涵,才能讲好非遗故事,实现深远传播,而非强行植入非遗元素。C.在以数字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的背景下,非遗传播须转向短视频平台进行推广。D.无论是艺人传承,还是现代化传播体系,非遗文化传承都必须符合“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原则。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3 分)A.非遗项目若仅保持传统形式而不融入现代生活,将难以吸引新一代年轻人的关注。B.未来非遗传播将完全由新媒体主导,传统影视艺术因其单向性或将失去传播力。C.利用新媒体的科技力量和平台优势,非遗传承才能避免民间泛创作导致文化失真。D.新媒体技术的高点击率特性,必将导致非遗传播过度娱乐化,丧失文化严肃性。4.新媒体技术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贴近年轻人的生活?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6 分)(二)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会唱歌的火炉迟子建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那里一进入九月,大地上的绿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拉柴火。拉柴火的工具主要有两种:手推车和爬犁。手推车是橡皮轮子的,体积大,既能走土路,装载又多,所以大多数人家都使用它。爬犁呢,它是靠滑雪板行进的,所以只有在雪路上它才能畅快地走,一遇土路,它的腿脚就不灵便了,而且它装载小,走得慢,所以用它的人很零星。我家的手推车是二手货,有些破旧,看上去就像一个辛劳过度的人,满面疲惫的样子。它的车胎常常慢撒气,所以我们拉柴火时,就得带着一个气管子,好随时给它打气。否则,你装了满满一车柴火要回家时,它却像一个饿瘪了肚子的人蹲在地上,无精打采的,你又怎么能指望它帮你把柴火运出山呢?我们家拉柴火,都是由父亲带领着的。姐姐是个干活实在的孩子,所以父亲每次都要带着她。弟弟呢,那时虽然也就是八九岁的光景,但父亲为了让他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时不时也把他带着。他穿得厚厚的跟着,看上去就像一头小熊。我们通常是吃过早饭就出发,我们姐弟三人推着空车上山,父亲抽着烟跟在我们身后。冬日的阳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地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睁不开眼睛。父亲生性乐观,很风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声有时会把树上的鸟给惊飞了。我们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风刮倒的树木,它们已经半干了,没有利用价值,最适宜作烧柴。那些生长着的鲜树,比如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树,我记得有枝丫纵横的柞树和青色的水冬瓜树。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树,所以拉烧柴,我们家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为了这,我们就比别人家拉烧柴要费劲些,回来得也会晚。因为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被发现。我最乐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寻找风倒木。往往是寻着找着,听见啄木鸟“笃笃”地在吃树缝中的虫子,我就会停下来看啄木鸟;而要是看见了一只白兔奔跑而过,我又会停下来看它留下的足迹。由于玩的心思占了上风,所以我找到风倒木的机会并不多。往往在我游山逛景的时候,父亲的喊声会传来,他吆喝我过去,说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着锯声走过去。父亲用锯把风倒木锯成几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细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把倒木扛到放置手推车的路上,总要有一段距离。有的时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耸肩把风倒木丢在地上,对父亲大声抗议:“我扛不动!”那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姐姐呢,即便那风倒木把她压得抬不起头来,走得直摇晃,她也咬牙坚持着把它运到路面上。所以成年以后,她常抱怨说,她之所以个子矮,完全是因为小的时候扛木头给压的。言下之意,我比她长得高,是偷懒的缘故。为此,有时我会觉得愧疚。冬天的时候,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是司空见惯的。在山里待得时间久了,我和弟弟都觉得手脚发凉。父亲就会划拉一堆枝丫,为我们拢一堆火。洁白的雪地上,跳跃着一簇橘黄色的火焰,那画面格外地美。我和弟弟就凑上去烤火。因为有了这团火,我和弟弟开始用棉花包裹着几个土豆藏到怀里,带到山里来,待父亲点起火后,我们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当火熄灭后,土豆也熟了,我们就站在寒风中吃热腾腾、香喷喷的土豆。后来父亲发现了我们带土豆,他没有责备我们,反而鼓励我们多带几个,他也跟着一起吃。所以,一到了山里,烧柴还没扛出一根呢,我就嚷着冷,让父亲给我们点火。父亲常常嗔怪我,说我是只又懒又馋的猫。天越冷,火炉吞吃的柴火就越多。我常想火炉的肚子可真大,老也填不饱它。渐渐地,我厌烦去山里了,因为每天即使没干多少活,可是往返走上十几里雪路后,回来后腿脚也酸痛了。我盼着自己的脚生冻疮,那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留在家里了。可我知道生冻疮的滋味很不好受,于是只好天天跟着父亲去山里。现在想来,我十分感激父亲,他让我在少年时期能与大自然有那么亲密的接触,让冬日的那种苍茫和壮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润着我。每当我从山里回来,听着柴火在火炉中“噼啪噼啪”地燃烧,都会有一股莫名的感动。我觉得柴火燃烧的声音就是歌声,火炉它会唱歌。火炉在漫长的冬季中就是一个有着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它的歌声使我懂得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所以,我成年以后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火炉的影子就会悄然浮现。虽然现在我已经脱离了与火炉相伴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它,不会忘记它的歌声。它那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消逝!(选自《迟子建散文》)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中“手推车是二手货,有些破旧”的描写,既交代了家庭的生活状况,也为后文拉柴火的艰辛埋下伏笔。B.父亲不砍伐生长着的鲜树,只寻找风倒木作为烧柴,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也因此让家里拉柴更费劲。C.“我”盼着脚生冻疮以逃避拉柴,既写出少年的狡黠,也表现了拉柴劳动的艰辛和“我”对父亲的不满。D.“我”回忆与父亲一起生活、劳作的场景,将亲情、劳动、自然观与生命感悟融为一体,表达对朴实人性的赞美。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运用比喻和拟人,将火炉比作守护神,“眨着眼睛”赋予其生命感,突出火炉的重要性与亲切感。B.以“火炉”为核心线索贯穿全文,既串联起拾柴、生火、取暖等具体场景,又作为情感载体,象征父爱与家庭温暖,使文章结构紧凑且富有层次感。C.“她常抱怨说,她之所以个子矮,完全是因为小的时候扛木头给压的”以姐姐的调侃式抱怨,幽默地体现童年劳动的艰辛,也流露对往事的温馨回忆。D.结尾处“余烬微光”的描写采用象征手法,既呼应前文火炉“唱歌”的热烈,又以光影的变化暗示人生阶段的更替,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悲叹。7.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作用。(4 分)8.现代作家毕飞宇说:“如果你的启蒙老师是大自然,你的一生都将幸运。”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三)阅读Ⅲ(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熊概,字元节,丰城人。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永乐九年进士。授御史。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峒溪蛮大出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御之。概不可,曰:“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已而果然。久之,调广东。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成祖亦知其诬罔。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浙西豪持郡邑短长为不法。海盐民平康暴横甚,御史捕之,遁去。会赦还,益聚党八百余人。概捕诛之,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于是奸究帖息。诸卫所粮运不继,军乏食。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概用法严,奸民惮之,腾谤书于朝。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概亦自信,诸当兴革者皆列以闻。时屡遣部官至江南造纸、市铜铁,概言水涝民饥,乞罢之。五年还朝,始复姓。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行在都御史顾佐疾,驿召概代领其职,兼署刑部。九年十月录囚,自朝至日晏,未暇食,忽风眩卒。赐祭,给舟归其丧。(节选自《明史·熊概传》,有删改)9.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仁宗 A 监国时 B 尝命概 C 以御史 D 署刑部 E 知其贤 F 故有 G 是命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随母适胡氏”的“适”与《与妻书》中“适冬之望日”中的“适”意思不相同。B.“庸懦不事事”的“事事”和《答司马谏议书》中“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的“事事”用法相同。C.“持郡邑短长为不法”的“短长”与《鸿门宴》中“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中的“出入”的用法相同。D.“未暇食”的“暇”,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中“暇”意思不相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熊概料事如神,认为蛮人侵扰只需戒严,反对调派靖江王军队。B.赵居任不恤民众,虚报年岁丰收,明成祖知道他是被诬陷的。C.岳福庸懦无为,担任左通政时,有司多失职,土豪为非作歹。D.熊概晚年身兼数职,夙夜在公,突发疾病去世,获朝廷抚恤。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4 分) (2)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4 分)1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提到为君主“兴利除弊”,请简要概括熊概是如何“兴利除弊”的。(3 分)(四)阅读Ⅳ(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策杖吟宋 邵雍策杖南园或北园,春来尤足慰衰年。初晴天气上元后,乍暖风光寒食前。池岸微微装嫩草,林稍薄薄口轻烟。东君此际情何厚,非象之中正造妍。注:东君,司春之神。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通过“初晴”“乍暖”等词语,描写了上元节和寒食节的天气特征。B.“池岸”句的画面感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浅草才能没马蹄”相似。C.颈联口为漏字,根据意脉和韵律填“罩”比填“时”或“常”更恰当。D.全诗情景交融,诗人策杖游园,字里行间流露其内心感受和生活态度。15.诗人从哪些方面表达生命的诗意?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蛾儿雪柳黄金缕,________________。(《青玉案·元夕》)(2)___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晳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迎风的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阿房宫赋》中写秦的奢靡是建立在对百姓的极度掠夺之上,且挥霍无度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借盘庚迁都表达改革家刚决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古诗词常以“空”字描摹情状,抒发丰富的情感,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课内文言知识(本题共 5 小题,10 分)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跟从)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喜爱)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迅速)D.简能而任之,善而从之(简:挑选)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 分)A.臣闻求木之长者;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以其无礼于晋; 虽董之以严刑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属皆且为所虏D.垂拱而治;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19.下列选项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 分)A.异乎三子者之撰 刑于寡妻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距关,毋内诸侯C.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诃成 臣与将军戮力攻秦D.暴霜露,斩荆棘 振之以威怒2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 分)①试使斗而才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⑤吾得兄事之 ⑥而歌呼呜呜快耳者⑦以膏泽斯民 ⑧辞楼下殿,辇来于秦A.①⑦/②③/④⑥⑧/⑤ B.①⑧/②③/④⑥⑦/⑤C.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D.①⑧/②/③⑤/④⑥⑦21.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 分)①为国以礼 ②构怨于诸侯 ③洎牧以馋诛 ④至于怨诽之多⑤戍卒叫,函谷举 ⑥民以殷盛 ⑦楼阁万椽 ⑧臣之所好者道也A. 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B. ①⑥/②④/③⑤/⑦/⑧C. ①②/③⑤/④⑦/⑥/⑧ D. ①③/②④/⑤/⑥/⑦⑧二、语言文字运用(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2~25 题。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①“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②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2 分)A.寄言纨绔与膏粱 B.朱门酒肉臭C.低眉信手续续弹 D.可怜辜负好韶光2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一项是(2 分)①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②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③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④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⑤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A. ③①⑤②④ B.③④①⑤② C.①⑤③④② D.①②⑤③④24.根据现代汉语内容贴切、规范表达的要求,请对两处画线句进行修改。(2 分)25.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 分)三、写作(60 分)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加来道雄以奇思妙想探索宇宙,屠呦呦从典籍中发现青蒿素,梁思成在斗拱飞檐间破译建筑密码。不同的探索方式,都通向发现的彼岸。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对“探索与发现”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演讲稿,在班会课上分享。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龙岩市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一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阅读(80 分)(一)阅读 I(本题共 4 小题,15 分)1. (3 分)B 解析:文中未提及“戏剧美学”比“纪录美学”更能展现手艺人的心路历程。2. (3 分)C 解析:“取代”“须”表述绝对;将“数字化网络平台”窄化为“短视频平台”。3. (3 分)A 解析:A 推断合理;B “完全主导”过于绝对;C 前后句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D “必将”,推断太绝对。4. (6 分)① 增加体验互动:通过直播、虚拟体验吸引年轻人直接参与非遗实践。②结合现实生活:将非遗技艺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贴近青年人的生活。③利用现代化数字传播方式:利用短视频平台短时长、高频率特点快速传播非遗文化,符合年轻人审美的习惯。(每点 2 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二)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5. (3 分)C 解析:“表现了拉柴劳动的艰辛” 正确,但 “对父亲的不满” 错误。文中 “我” 虽因劳动艰辛想逃避,但整体情感是对父亲的理解与感激(如结尾 “十分感激父亲”),并无 “不满”,故 C 错误。6. (3 分)D 解析:结尾 “余烬微光”的描写,核心是通过残火的温暖余韵象征回忆的持久与温馨,文中并未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 “悲叹”,而是蕴含对往昔温暖的珍视,因此 D 项 “悲叹”的情感解读偏离文本主旨。7. (4 分)①场景描写,营造氛围:通过 “洁白的雪地” 与 “橘黄色的火焰” 的色彩对比,勾勒出温暖而富有诗意的画面,增添了冬日山林劳作的温馨感。②细节刻画,凸显亲情:父亲为 “我们” 拢火、烤土豆的细节,体现了父亲对孩子的关爱,强化了家庭温情的主题。③推动情节,呼应后文:烤土豆的情节为后文 “我” 嚷着让父亲点火做铺垫,也与结尾 “火炉的歌声” 形成情感呼应,暗示温暖的获得需要劳动与分享。④象征意义,深化主题:火焰象征着艰苦生活中的希望与温暖,暗示自然与亲情对 “我” 的滋养,为后文的生命感悟埋下伏笔。(答出一点 1 分,两点 3 分,三点 4 分)8. (6 分)①生存认知启蒙:大兴安岭的严寒、拉柴的艰辛,让 “我” 懂得温暖需劳动换取,理解生活的务实本质。②审美情感启蒙:雪地火焰、林中鸟兽等自然景象,让 “我” 在艰苦中发现诗意,滋养心灵的审美感知。③生命哲学启蒙:父亲对自然的敬畏(不伐鲜树)与乐观(生火唱歌),获得处世的智慧。(每点 2 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三)阅读Ⅲ(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9. (3 分)BEF 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 。10. (3 分)D 解析:A 项,女子出嫁/正值、恰逢;B 项,“事事”的前一个“事”都是动词,办(事);C 项,偏向“短”(指胡作非为)/偏向“入”(防备他人进入);D 项,“暇”均表示“空闲时间”11. (3 分)B 解析:“明成祖知道他是被诬陷的”有错,应是“明成祖也知他欺瞒”。12.(8 分)(1)(熊概)全部逮捕了几十名豪横作恶的人,用枷锁押送到京城,依法判定罪名。(“数十辈”定语后置;“械”,名词作状语,用枷锁;“论”判定,各 1 分,句意 1 分)(2)皇帝不追究,暗中派遣御史调查他,却什么也没有查到。(“阴”,暗中;“使”,派遣;“廉”,调查;各 1 分,句意 1 分)13. (3 分)兴利(2 分):①保障军粮:熊概自行发放粮食赈军,解缺粮之困;②为民请命:将应改革的事项条陈朝廷;百姓遭遇水灾饥荒,熊概奏请停罢官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除弊(1 分):熊概严厉打击豪强,整顿地方。诛杀平康,逮捕恶徒,平息奸邪。参考译文:熊概,字元节,江西丰城人。幼年丧父,随母亲改嫁至胡家,因而冒用胡姓。永乐九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官职。永乐十六年,升任广西按察使。当时峒溪蛮族大肆劫掠,布政使提议请求靖江王出兵镇压他们。熊概反对,说:“我等担任地方要职,贼寇来犯却无力抵御,反而劳烦王爷吗?况且贼寇必不会来,只是警戒严密罢了。”不久,果然如此(贼寇没来)。过了很久,调任到广东。洪熙元年正月,朝廷命熊概凭借原职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一同巡视南畿和浙江。起初,夏原吉在江南治理水患后返朝,(朝廷)让左通政赵居任接替他,兼管农业事务。赵居任不体恤百姓,却每年都上报丰收。明成祖也知他欺瞒。(赵居任)去世后,左通政岳福接替他,平庸懦弱,不做事。仁宗监国时,曾命熊概以御史身份代理刑部事务,知道他贤能,所以有此命令。这年八月,周干回京,说有关部门大多用人不当,当地豪强肆意作恶,而岳福又不尽职。宣宗召回岳福,提拔熊概为大理寺卿,与叶春一同前往巡视安抚。南畿、浙江设巡抚之职自此而始。浙西豪强凭借郡邑的短处(把柄)做不法之事。海盐县百姓平康非常残暴蛮横,御史逮捕他,他逃走了。恰逢赦免回来,还聚集党羽八百余人。熊概逮捕并诛杀了他,之后,全部逮捕了几十名豪横作恶的人,用枷锁押送到京城,依法判罪。从此奸邪平息。各卫所的粮食运输不接续,军人缺少粮食。熊概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处理,发放各府赎罪的米四万二千多石供给军队,然后上报朝廷。皇帝高兴,命令户部不要因为擅自作主而治熊概的罪。熊概执法严厉,奸民害怕他,在朝廷传播诽谤他的书信。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弹劾熊概和叶春所到之处作威作福,放纵士兵扰民。皇帝不追究,暗中派御史调查他,却什么也没有查到。因此更加信任熊概。第二年七月,赐予诏书奖励。熊概也相信自己,各种应当兴办和革除的事情都列出上报。当时朝廷多次派遣部门官员到江南(监督)造纸、购买铜铁,熊概上书朝廷因为江南水灾饥荒,请求停止这些事务。宣德五年,熊概返朝,才恢复原来的姓氏。不久升任右都御史,掌管南院事务。行在都御史顾佐生病,(朝廷)用驿马召回熊概代管他的职务,并兼代刑部。宣德九年十月,他审查囚犯(的案卷),从清晨忙至傍晚,没空闲吃饭,忽然中风眩晕而去世。(朝廷)赐予祭祀,提供船只运送他的灵柩(回乡)。(四)阅读Ⅳ(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14. (3 分)A 解析:非上元和寒食天气的特征,而是期间多变的天气,春天景色正美。15. (6 分)①春日游园的行动:“策杖南园或北园”,诗人拄杖游园,在行动中感受春日生机。②初春景物的感受:“池岸微微装嫩草,林稍薄薄罩轻烟”,从时令、天气、嫩草、轻烟等景色中感知时令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生机和活力。③情感哲思的融入:“东君此际情何厚,非象之中正造妍”,将春景赋予“东君”温情,认为自然在无形之中创造美好,寄寓对生命诗意的珍视与对世界的感恩。(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1)笑语盈盈暗香去(2)吴楚东南坼(3)浴乎沂 风乎舞雩(4)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5)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6)示例一: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示例二: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行》)示例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满江红》)。(“空”字作名词“天空”不给分,如“皎皎空中孤月轮”“孤帆远影碧空尽”。 )(六)课内文言知识(本题共 5 小题,10 分)17. (2 分)D 解析:A 项“从”是带领,使…… 跟从;B 项“爱”为“吝惜”;C 项“速”意为“招致”。18. (2 分)A 解析:A 项: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B 项:连词 因为:介项:词,用;C 项: 连词,如果;代词 ,你们 ;D 项:连词,表修饰;表转折,却。19. (2 分)A 解析:A 项:“刑”同“型”;B 项:“共”通“供”,“距”通“拒”,“内”通“纳”;C 项:“翼”通“翌”,“戮”通“勠”;D 项:“暴”通“曝”,“振”通“震”。(2 分)C 解析:①⑦名词活用成动词,②形容词活用成名词,③⑤⑧名词作状语,④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21. (2 分)C 解析:①②状语后置句,③⑤被动句,④⑦定语后置句,⑥省略句,⑧判断句。二、语言文字运用(10 分)22. (2 分)D 解析:D 是比喻,其它为借代23. (2 分)B24. (2 分)①句句式杂糅,应改为“何等眼熟”或“眼熟到如此”;②句语义重复,把“最是”去掉或删去“极”。(改对 1 处给 1 分。)25. (4 分)(1)运用了比喻,描绘出贾宝玉面容俊美、眼神灵动多情的特点,让读者对其外貌有了直观且美好的印象;(2)运用排比,全面、细致地突出了贾宝玉容貌的出众与不凡;(3)运用整句,六个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一点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三、写作(60 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