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语文 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1)(1)zhòu (2)承评分说明:共 2 分,每空 1 分。2.C3.引用(或 “引用名言”)评分说明:共 1 分。表述准确得 1 分,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4. B5.(1)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2)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3)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4)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评分说明:每句错一字,则该句不给分二、阅读(一)文言文阅读6.(1)柳宗元 (2)永州八记评分说明:共 2 分,每空 1 分。出现错别字该空不给分。7.(1)以…… 为乐(或 “感到快乐”) (2)背(或 “顶着”)8. 即更取器用 / 铲刈秽草 / 伐去恶木 / 烈火而焚之。评分说明:共 3 处,断错一处 1 分。多断、错断、漏断均不得分。9.好的树木挺立起来,美丽的竹子显露出来,奇异的石头呈现出来。评分说明:关键词 “嘉”及“立”系列 3 个,翻译准确 1 分,语句通顺 1 分。10.示例一:选(1)句。通过 “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的侧面描写,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动静结合,表现游鱼的灵动,烘托出小石潭的幽美环境,暗含作者初遇美景的愉悦心情。 评分说明:写法一分,表达效果 1 分,心情 1 分。示例二:选(2)句。运用比喻手法,将 “嵚然相累而下” 的石头比作 “牛马之饮于溪”,“冲然角列而上” 的石头比作 “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地展现石头的奇形怪状,表现作者对小丘奇石的喜爱,暗含其对自然之美的追求。评分说明:比喻 1 分,表达效果 1 分,心情或追求任一点 1 分。11. (1)由初遇美景时的“心乐之”的短暂愉悦,迅速转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孤寂凄凉,情感由乐转悲。 (2)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愉悦。(3)自己的不幸遭遇、个人情感、豁达的胸襟气度、热爱生活的态度等。评分说明:第一空 2 分,要点:心情转变 1 分,联系原文相关解释 1 分。后每空 1分,有一个关键词,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向西走二十五步,在水流湍急且水深的地方有一道鱼梁。鱼梁之上有座小山丘,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山丘上的石头突出高峻、形态屈曲,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数不清。那些山势高峻、重叠向下的石头,如同牛马在溪边饮水;那些猛然突起、如角对峙向上的石头,如同熊罴在山上攀登。小丘的面积不足一亩,几乎可以把它装在笼子里带走。询问它的主人,回答说:“这是唐氏废弃的土地,想出售却卖不出去。” 问它的价钱,说:“只要四百文。” 我心生喜爱便买下了它。当时李深源、元克己和我一同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觉得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焚烧它们。于是美好的树木挺立起来,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奇异的石头也呈现眼前。站在小丘中央眺望,只见山峦高耸,白云飘浮,溪水流淌,鸟兽自在遨游,万物都和乐地展现巧妙技艺,在小丘之下呈献它们的妙态。(我们)枕着石头、铺席而卧,那清澈明净的景致与眼睛相契合,那潺潺的流水声与耳朵相呼应,那悠远空阔的意境与精神相融合,那深邃宁静的氛围与心灵相贯通。不到十天就得到两处奇异的地方,即使是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或许也未能达到这样的境遇。唉!凭借这小丘的美景,如果把它放到沣、镐、鄠、杜这些繁华之地,那么富贵人家争相购买的情形,每天加价千金也更难买到。如今它被抛弃在这永州,农夫渔夫经过却觉得它鄙陋,售价四百文,多年也卖不出去。而我和深源、克己唯独喜爱并获得它,这难道是它真的有幸运的遭遇吗?我把这篇文章刻在石头上,用来庆贺这小丘的际遇。(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2.桥是观察中国的窗口评分说明:共 1 分.13.“土地与土地的连系”表层含义:打破地理阻隔,实现土地间的物理联通。深层含义:桥象征着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之间的联系。“河流与道路的爱情”表层含义:让道路跨越河流,体现了桥解决交通障碍。深层含义:河流代表自然,道路象征人类活动,中国人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表层含义:桥为水面上的船只和陆地上的车辆提供了交汇点,展现了桥在交通枢纽中的重要地位。深层含义:船只与车辆代表不同的交通方式和生活场景,是多元文化、不同生活方式相互交流、相互尊重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国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质。“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表层含义:展现了桥在交通衔接上的功能。深层含义:象征着人生不同旅程的开始。桥不仅是空间上的过渡点,人生阶段转变以及对人生道路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评分说明:共 3 分。表层义 1 分,答出空间的连接意思即可。深层义 2 分,有关键词,意思对即可。14.答题示例:桥名:映波桥意义阐释:“波”既指南湖水面,也恰似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镜像”——既保留“石拱凌波”的古典意象,又成为都市人亲近自然的文化驿站,诠释了“传统与现代共生”的中国智慧。评分说明:共 3 分。桥名 1 分,阐释 2 分。(三)文学性文本阅读15.(1) 盛夏看参 (2)寒冬备料(看堆儿)评分说明:共 2 分。每空 1 分,需包含季节与具体事件,意思对即可。16.运用环境描写(或“视觉、听觉结合”),“水洗蓝”“豁亮”“通透”突出冬日树林天空的澄澈,“喊上几嗓子”“满山的回响”“惊起飞鸟”以动衬静,烘托出“我”在山林劳作时的宁静与惬意,暗含对儿时种参生活的怀念。评分说明:共 3 分。手法任一 1 分,分析 2 分(景物特点 1 分,情感 1 分)。17. ①四季忙碌:春种、夏管、秋收、冬备,无闲暇;②劳作辛苦:需忍受严寒、酷暑,体力消耗大;③工具简陋:早期用向日葵秆打帘子、人工看参等;④生活与自然紧密相连:参地在野外丛林,劳作受天气影响。评分说明:共 4 分。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18. ①一语双关的情感内核:“参情”既指种参的经历(如选种、制帘、看参等劳作)。②谐音“深情”,暗含作者对人参种植、父辈辛劳的深厚情感,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文中“30 多年的不解情缘”相扣。③简洁凝练的结构线索:“话四季”直接点明文章以四季为时间轴展开叙事,从初春制帘到寒冬备料,每个季节的劳作场景均围绕“参”展开,题目高度概括文本内容。④动词“话”的叙事张力:“话”字赋予文章口语化的叙事感,仿佛作者在娓娓道来种参故事,增加亲切感,与文中“父亲喊山声”“蚂蚱入罐”等细节的生活化描写相呼应,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⑤诗意与哲理的融合:题目将“参”这一具体物象与“四季”的时间维度结合,既展现农耕生活的循环往复,又暗含“参”在岁月中生长的哲理,与文末“山林与种参人的私语”形成意境呼应。评分说明:共 3 分。结合内容分析,任意两点即可,写出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19. ①对父亲辈传统种参方式的怀念:智能温室虽高效,却失去了自然劳作的质朴与声响;②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斧头敲击树干的声响是山林与种参人、人与自然的 “私语”,象征传统农耕文明的生命力;③对时代变迁的复杂情感:科技进步带来便利,却也冲淡了传统劳作的文化韵味,暗含对传统与现代冲突的思考。评分说明:共 3 分 。任意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四)名著阅读20.A21.《关雎》中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或“求之”“友 之”“乐之”等 反复出现,属于重章叠句(复沓)。通过 “流”“采”“芼” 等动作的重复,强化君子对淑女的追求过程,使情感表达更强烈,节奏更和谐,符合“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 的歌谣特点。评分说明:共 3 分,指出复沓手法 1 分,结合诗句分析 1 分,情感作用 1 分。22.示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若对人物成长感兴趣,可选择性阅读保尔在战场上的表现、筑路时的坚持、病榻上著书等情节,集中感受其钢铁意志;若关注主题思想,可重点研读 “生命的意义” 独白等段落,深入理解“为理想而奋斗”的内涵。示例:《经典常谈》若关注文学起源,可精读《<诗经>第四》,文中详解 “歌谣节奏靠复沓” 的特点(如《关雎》“参差荇菜” 的重复咏叹),能快速把握古典诗歌的抒情本质,与课内《诗经》选篇形成互文理解;若探究史学传统,可重点阅读《<史记><汉书>第九》,朱自清以 “太史公发愤著书” 解析《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的创作精神,帮助读者高效理解这部 “史家之绝唱” 的叙事内核与人文价值。选择性阅读以 “目标导向” 为核心,这种阅读方式既能聚焦兴趣点,提升阅读效率;也能靶向解决需求,精准获取信息,是提升阅读效率与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评分说明:共 3 分。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学生任选一部作品,可以有自己的思考。结合作品具体内容 1 分,说出好处 2 分。三、综合性学习23.(1)修改:在 “决定举办” 前加 “我班”“我们”(或 “本班”)。评分说明:共 2 分。指出语病并修改正确得 2 分,仅指出语病未修改或修改错误得1 分。(2)C评分说明:共 2 分。(3)有误的一项:学生 B。改正:以问题开头能引发听众思考,激发听演讲的兴趣。评分说明:共 2 分。指出错误 1 分,改正 2 分。围绕思考与兴趣即可。(4)示例:苦读时,台灯下复习的的身影是逐梦的诗篇。评分说明:共 3 分。内容紧扣 “青春逐梦” 2 分,语言流畅 1 分,字数不符合要求酌情扣分。四、写作24.(1)一等:50~46 分。主旨突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表达流畅。(2)二等:45~42 分。主旨明确,思路较清晰,内容较充实,表达较流畅。 (3)三等:41~38 分。主旨较明确,思路基本清晰,内容基本充实,表达基本流畅。 (4)四等:38 分以下。主旨不够明确,思路不够清晰,内容不够充实,表达不够流畅。(5)偏题:不高于 35 分。(6)跑题:不高于 30 分。(7)成段抄袭语料:不高于 20 分。 (8)字数不足:0~200 字之间,不高于 10 分。201~400 字之间,不高于 20 分。401~500 字之间,不高于 30 分。501~600 字之间,不高于 35 分。(9)只写题目不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8语文答案.pdf 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