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深潜教材备战期末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劳动光荣”教考衔接复习课目录任务一基础过关任务二知识建构任务三能力提升任务四素材积累任务一活动一:内容梳理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本单元作品,或报道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或倡导践行工匠精神,或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学习本单元,通过专题研讨等活动,深人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活动一:内容梳理4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探界者”钟扬/叶雨婷《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介绍了科学家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培育杂交稻,进一步选育“超级稻”的长期而艰难的历程。《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记述了售货员张秉贵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不平凡的事迹,他热情周到的服务温暖了几代顾客的心。《“探界者”钟扬》则讲述了科学家钟扬献身于种子事业、普及科学知识、悉心培养学生的故事,展现了他对“生命的高度和广度”的不懈探索。活动一:内容梳理4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探界者”钟扬/叶雨婷这三篇通讯都很注意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比如,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淤泥,终于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植株;张秉贵“以热对冷,变冷为热”,感动了不讲理的顾客。同时,三篇通讯还着力刻画了一些细节,如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下班后累得“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又如钟扬背包里的一张又一张小纸条……这些细节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内容更加真切感人。活动一:内容梳理4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探界者”钟扬/叶雨婷阅读时注意了解通讯报道的一般特点,关注作者如何通过不同的渠道采集材料,又是怎样多角度、分层次进行报道的。通讯作者在记述新闻事实时,常常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时要注意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把握作者表达观点的方法。活动一:内容梳理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李斌什么是工匠精神 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传统社会所孕育的工近精神是否还有坚守的必要 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践行 这些问题关乎如何认识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值得我们深思。这篇新闻评论结合时代特点深入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点明其当代价值,呼吁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践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观点鲜明,持论严正,既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也澄清了对工匠精神的一些误解,可以深化我们对劳动的认识,激发我们尊重劳动、追求卓越的情感。活动一:内容梳理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李斌新闻评论既具有议论性文章的特点,又有新闻作品的属性。要注意分析文章中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学习文章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阐述的写法,体会其有的放矢、直面现实的新闻品格。活动一:内容梳理6 芣苢《诗经·周南》插秧歌/杨万里本单元特别选入这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受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阅读时要展开想象,走进其中描摹的场景,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活动一:内容梳理6 芣苢《诗经·周南》插秧歌/杨万里《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活动一:内容梳理6 芣苢《诗经·周南》插秧歌/杨万里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学习时可反复诵读,认真体会。活动二:理解过关本单元重点注释:〔喜看稻菽(shū)千重浪〕语出毛泽东《七律·到韶山》。菽,豆类的总称。〔袁隆平(193)-2021)〕,农学家、杂水稻育种专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04“感动中国”颁奖辞: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活动二:理解过关本单元重点注释:〔张秉贵(1918-1987)〕北京人,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全国劳动模范。他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练就了称糖“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本领,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树起我国商业战线上的--面旗帜。张秉贵独具特色的服务思想和经验,被形象地归纳为“一团火”精神,他常说:“售货员要用一团火来温暖顾客,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家后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这才算我们对革命事业的一点贡献。”活动二:理解过关本单元重点注释:〔钟扬(1964-2017)〕湖南邵阳人,植物学家。2018“感动中国”颁奖辞: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说文》〕指《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著的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汉字字形结构的字书,也是世界最古的字书之一。〔躲进小楼成一统〕语出鲁迅《自嘲》:“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活动二:理解过关《芣苢》重点注释:〔采采〕茂盛的样子。〔薄言 〕“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有〕取得,获得。〔掇(duō)〕拾取,摘取。〔捋(luō)〕从茎上成把地取下。〔祮(jié )〕提起衣襟兜东西。〔襭(xié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活动二:理解过关《插秧歌》重点注释:〔兜鍪(móu)〕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胛〕肩胛。〔渠〕他。〔半霎〕极短的时间。〔莳(shì)未匝〕意思是,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莳,移栽、种植。匝,布满、遍及。〔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任务二文体知识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就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核心知识点行文思路论证方法新闻推荐诗歌画面知识建构行文思路论证思路(行文脉络、论证结构)从结构的角度看,有结构特征(引论、本论、结论,或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结构类型(总分、并列、层进、对比)两类;从具体的思路分析就是指出如何提出问题(开篇点明题指通过事例,名言等引出论点),然后从哪几个方面使用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论证方法新闻推荐书单元学习任务:三、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各种新闻,新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些重大事件,如党的十九大召开、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等,都是新闻报道的焦点,会涌现大量新闻作品。选择一份报纸或一个新闻网站,浏览一周的内容,从中挑选出三四篇你认为比较优秀的新闻作品。小组合作,从新闻价值、报道角度、结构层次、语言表达等方面草拟一份优秀新闻评选标准。每个小组按照标准评选出一篇优秀新闻作品,合作撰写一份推荐书,阐述推荐理由,与新闻作品一起在全班展示、交流。新闻推荐书新闻推荐书是指对新闻价值、报道角度、结构层次、语言表达等方面均属上乘的新闻稿的推荐词。新闻推荐书的核心内容是写明优秀新闻稿的推荐理由。写作要求: 格式正确结构清晰。(标题、正文、署名和日期) 推荐理由符合标准。(新闻价值高、报道角度新、时效针对性强、引导力突出、文稿层次分明、语言表达流畅等) 语言准确简练生动。(准确凝练的基础上,适当注重修辞;立意深刻、逻辑清晰、有理有据)新闻推荐书优秀新闻的评选标准:(1)新闻价值。是否具备时代感。一篇好的新闻稿,应该有较强的时效性、绝对的真实性。应该与新时代的主题和格调一致,或弘扬时代精神,或反思现实问题;或能带给读者某种精神力量,或能引导读者审视现实问题。(2)报道角度。是否满足读者需求。一篇好的新闻稿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满足读者对社会热点的信息需求,使读者从中获取所需信息,有所收获,从而引发对社会的思考。新闻推荐书优秀新闻的评选标准:(3)结构层次。是否清晰明确。一篇好的新闻稿,标题要鲜明、准确、简洁、吸引人,以实题为主,讲究文字的排列美;主体部分应紧扣主题,有具体、充实的选材,层次段落分明,起承转合自然。(4)语言表达。是否符合文体要求。一篇好的新闻稿,语言表达应该准确、严密,有较强的逻辑性,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不同的文体有各自的特点。消息的语言要尽可能简洁,通讯则要有生动、有表现力的语言。诗歌画面描绘找景找出景物(人物)及其特点按照时间、方位等顺序重新组合,适当补充加入适当的形容词、修辞、想象等翻译润色任务三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如何表现黄建平的优秀精神品质的?请从文体角度简要分析。(6分)考题链接:人物通讯→写人手法参考答案:①材料一是一篇人物访谈(1分),中国教育在线访谈人精心设计访谈问题,通过被访谈人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人物对话(2分),表现出了被访谈人黄建平的优秀品质。②材料二是一篇人物通讯(新闻报道或人物报道)(1分),作者精心选取新闻人物黄建平的典型事例(或举例)、语言以及其学生的细节、回忆,加之作者的议论(加点的五个关键词每个1分,答出任意两个即可得2点),向读者展现了黄建平的优秀品质。(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考题链接:论证思路(行文逻辑)《反对党八股(节选)》: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参考答案:①首先指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②接着批判“长而空”的危害,③然后又指出“短而空”也不好,④最后得出结论——文章最重要的是要言之有物(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答题模板:①先提出……观点;② 然后指出……;③接着……;④最后,得出……结论/指出……观点的局限/提出……的途径。考题链接:新闻推荐书(范文)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二课二十三日开讲本报北京3月18日电(余建斌、时宗连)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宫课堂”第二课定于3月23日15时40分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相互配合进行授课。授课活动将面向全球进行现场直播。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中国航天员真诚邀请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在地面同步尝试开展相关实验,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03月19日)考题链接:新闻推荐书(范文)推荐书浩瀚的太空神秘莫测,令人向往。2021年,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中华民族圆梦太空,在太空,我们有了自己的新家——“天宫”。今天我推荐的是一则消息——《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二课二十三日开讲》。一、本则消息的文体特征非常经典,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信息量大。本则消息包括标题、导语、新闻主体三部分。新闻主体交代了本次“天宫课堂”的参与人员、课堂形式、课堂内容及本次活动的作用和意义。二、本则消息尽显新闻的价值。首先,本则消息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在“天宫课堂”第二课即将开播之际,这则消息的时效性不言而喻。同时,这则消息称“授课活动将面向全球进行现场直播”,“零距离”“零延时”的“天宫课堂”,全球瞩目,令世人仰望的不仅仅是巡游太空的“天宫”空间站,更是中华民族自古考题链接:新闻推荐书(范文)以来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展现了强大的中国力量,是中国科技力量的集中体现。其次,本则新闻符合新闻价值的接近性和趣味性。“天宫课堂”第二课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授课的内容非常接近同学们的心理。“天宫课堂”的实验和“地面实验”的结果有什么不同,每位青少年都对其充满兴趣。这一堂来自太空的奇妙生动的科学课,能够点燃我们心中的探索热情。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通往飞天梦和科学梦的大门。推荐人:xxx2022年3月20日任务四劳动,一切幸福的源泉,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 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 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人民日报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我是复兴中学的一个普通学生,很荣幸在这里演讲。 劳动春风至,华夏万物生。我们国家的精神谱系中,劳动精神是最闪亮的标识:在华夏儿女的道德天幕上,劳动精神是最耀眼的星辰。回首古朴先民,改革先锋,展望未来栋梁之我辈,无不是——风起劳动,梦圆华夏。风起劳动,梦圆华夏 绵绵传统意,悠悠华夏情。劳动精神筑牢民族气质。五千年史载,九万里悟道,往事越千年,劳动,为先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绝美姿态,积淀成民族精神的深沉气质。无论“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的六月丰收,还是“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的安居乐业,亦或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佳节相庆,无不传达着先民勤恳踏实的上古淳厚之风,无不表现着先辈劳作的悠悠质朴之意。正是: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筑牢民族气质。漫漫改革道,荡荡山河情。劳动精神铸成丰碑屹立。“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斯言妙哉。正是建设者们不懈的劳动付出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从“你一间,我一间,简子楼里冒黑烟”到“小高层,电梯房,城市广厦千万间”,从粮票、布票,承载一个民族的时代记忆,到世博会敞开大门,各色商品琳琅满目,时代的宏大叙事背后,是每一个个体命运的剧变,离不开每个劳动人民忘我的劳动与无悔的付出,每个劳动人民都如水滴,汇入时代的洪流,助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迈向平潮阔岸。 生逢新时代,我辈始担当。赓续劳动精神,梦圆华夏。有人曾质疑劳动的价值,有人曾抱怨劳动的艰辛,有人曾曲解劳动的爽确。对此我想说:生逢其时,我辈青年当铁肩担重任,勤奋踏实,投身劳动,是对时代最好的回应。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我们今日学习又何曾不是一种劳动呢?且看长桥飞架港澳珠,高铁疾驰啸西风,再看嫦娥一呼蛟龙应,北斗天眼照苍穹,无一不是以智力为劳动涂色,筑梦强国,圆梦时代。 同学们,踏实勤奋,可掬河汉万顷;投身劳动,得摘理想星辰;风雨砥砺,岁月如歌,风物长宜放眼量;步履一双,山河踏遍,心有明珠,山河明媚,让劳动烛照追梦旅程!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风起劳动,梦圆华夏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