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第一课时)一、选择题1.2025年5月,宁波北仑连续数晚出现罕见的“蓝眼泪”,吸引大量市民前往观赏。经研究,这种现象主要由海洋浮游生物夜光藻聚集引起。当受到外界扰动等刺激时,夜光藻会发出蓝色荧光。上述现象反映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A.生物能进行繁殖 B.生物能生长和发育C.生物能遗传和变异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2.杭州亚运会田径项目赛场上的“显眼包”——机器狗,承担了搬运器材的工作。下列关于机器狗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不是生物,因为它不具备生物的基本特征B.它不是生物,因为它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C.它是生物,因为它会运动,帮助搬运铁饼D.它是生物,因为它能够根据指令作出反应3.下列有关事实①胡克通过显微镜发现细胞;②施旺和施莱登提出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构成;③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按照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下列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4.根据细胞学说的内容和发展史。同学们提出了如下观点,正确的是( )A.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技术可以促进科学发展B.英国科学家胡克将细胞壁当成了细胞,因此他的发现没有科学价值C.施莱登和施旺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D.经过200年的发展,细胞学说已非常完善,因此不需要再发展5.下列有关显微镜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闭上或用手遮挡B.若将左上方的物像移向视野中央,应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C.下降镜筒时,眼睛注视目镜内的物像D.转换高倍物镜后,为使物像更清晰,需转动粗准焦螺旋6.正确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7.显微镜的目镜为、物镜为时视野中的细胞数目如图所示,把目镜更换后,视野中的细胞数目则变为5个,请问更换后可能的目镜物镜组合是( )A.目镜、物镜B.目镜、物镜C.目镜、物镜D.目镜、物镜8.利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两个视野分别为甲和乙,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装片往左移,则像也会往左移B.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和反光镜,则甲比乙亮C.甲中所观察到的实际范围比乙中的小D.若在甲视野看到模糊的像,则改换成乙就可以看到清晰的像9.红微藻是一种藻类植物,如图所示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红微藻,若要进一步观察红微藻A的内部结构,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①转动物镜转换器 ②向右移动装片 ③向左移动装片④调节粗准焦螺旋 ⑤调节细准焦螺旋A.①②④⑤ B.②①④⑤C.③①⑤ D.③①④⑤10.下列关于显微镜(如图所示)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镜筒下降时眼睛应看结构③B.能够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图中的④和⑦C.调节图中结构①,可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D.选择图中5×和10×的镜头可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二、填空题11.请将下列生物特征的序号填入对应现象后的横线上。①生物能生长繁殖②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反应③生物需要营养和能量④生物能将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1)朵朵葵花向太阳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3)饥不择食 。(4)人排汗 。1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诗句中对“犬”的描写,体现了生物基本特征是 ,犬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13.细胞学说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所有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 的基本单位,新细胞是由原来的细胞 而来的。14.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平稳放置在试验台合适位置处。拿取显微镜时,应一只手握住 ,另一只手托住 ,使显微镜保持直立。如图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时,能使② (填名称)快速升降的是 (填序号)。光线较弱时,除了调节反光镜,还可以选用 来调节通光量。若显微镜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分别是10×和40×,则此物像放大了 倍。15.如图是小敏制作的简易显微镜,凸透镜B相当于显微镜的 (填结构名称)。用该装置观察时,保持两凸透镜之间距离不变,缓慢向上移动两镜的过程是在 (选填“对光”或“调焦”)。请对该装置提出一条合理的改进建议: 。 16.小妍同学在使用显微镜时,经常发现视野中会有“污物”出现。她为了能正确快速判断视野中“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画出了如图所示的思维导图。请你在图方框中填入合适的文字,将该思维导图补充完整。① ;②17.如图所示,①②为两种放大倍数不同的物镜,③④为两种放大倍数不同的目镜,⑤⑥为观察到清晰物像时物镜与玻片之间的距离。(1)物镜①和②中谁的放大倍数比较大 ;(2)能观察到细胞数目最多的组合是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18.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的常用工具是显微镜,因此我们要学会使用显微镜。小磊借助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来认识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试回答下列问题:(1)小磊在对光时,应选用 物镜(填序号),想要在视野中观察到最少的细胞,应该选用正确的组合为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①③⑥(2)小磊用显微镜观察制作好的临时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要注视 。(3)甲、乙两图为显微镜观察到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A为主要观察对象,如要由视野甲变为视野乙,小磊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 。a。转动粗准焦螺旋 b。转动细准焦螺旋 c。调节光圈d。转动物镜转换器 e。向左下方移动玻片 f。向右上方移动玻片A.deca B.edca C.fdcb D.edcb(4)小磊在视野乙中观察到细胞A的细胞质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细胞A中细胞质实际流动方向为 。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2.1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第一课时)》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A A A B C B B C D1.D【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详解】A.生物能进行繁殖是指生物产生后代的过程,使生物的种族得以延续。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夜光藻产生后代等相关内容,A不符合题意。B.生长是指生物体由小长大的过程,发育是指生物体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直到发育成性成熟个体的过程。题干中没有关于夜光藻生长和发育过程的描述,B不符合题意。C.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题干中未涉及夜光藻亲子间的相似性或差异等内容,C不符合题意。D.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夜光藻受到外界扰动等刺激时发出蓝色荧光,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这一特征,D符合题意。故选D。2.A【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详解】A.生物通常具有生长、繁殖、代谢、反应刺激、运动、适应环境等特征。机器狗虽然能模仿某些生物的行为,如运动、根据指令作出反应,但它并不具备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等核心特征;因此,它不是生物,因为它不具备生物的基本特征,A正确。B.不是所有生物都依赖光合作用来制造有机物,比如动物就不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能依据“它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来判断,B错误。C.运动不是生物独有的特性,非生物实体(如机器、车辆)也能运动。因此,仅凭运动能力不能判断机器狗是生物,C错误。D.虽然机器狗能根据指令作出反应,但这只是因为它被编程了,而不是因为它具有生物的反应刺激能力。生物的反应刺激能力是基于生物体的生理和神经机制,而机器狗的反应是基于预设的程序和指令,D错误。故选A。3.A【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1)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细胞的发现,涉及到英国的罗伯特 虎克(1665年发现死亡的植物细胞)和荷兰的范 列文胡克(1674年发现金鱼的红细胞和精子,活细胞的发现)。(2)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在众多前人观察和思维的启发下,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3)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涉及德国的魏尔肖。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认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详解】①胡克通过显微镜发现细胞,这是细胞学说的起点,他首次用显微镜观察到了活细胞,为细胞学说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②施旺和施莱登提出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构成,这是在胡克发现细胞之后,他们进一步扩展了细胞学说的范围,认为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③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这是对细胞学说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他明确指出细胞的来源。 可见,正确的排序应该是胡克首先发现细胞,然后是施旺和施莱登提出生物由细胞构成,最后是魏尔肖提出细胞来源的观点,所以是①②③,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4.A【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详解】A.科学的发展确实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例如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细胞学说的提出和发展,A正确。B.胡克虽然误将细胞壁当成了细胞,但这一观察仍属首次,并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价值,B错误。C.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细胞学说认为所有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但并不涵盖所有生物,C错误。D.科学总是在不断发展的,细胞学说同样需要随着新技术和新发现的出现而不断完善,D错误。故选A。5.B【分析】显微镜的使用包括:取镜和安放、对光、安放玻片、观察和整理等步骤。【详解】A.在观察时,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一个明亮的视野为止,这样便于用右手做记录,错误。B.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因此,将位于视野左上方的物像移向视野中央,应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正确。C.下降镜筒时眼睛应看着物镜,以免物镜压碎玻片标本,而不是看着目镜内的物像,错误。D.转换高倍物镜后,为使物像更清晰,需转动细准焦螺旋,错误。故选B。6.C【详解】图中 ①为放片,②④为调距,调距时镜筒先下降后上升,③为对光。根据安放、对光、放片、调距、观察、整理的步骤, 正确的是③→①→②→④ 。故选C。7.B【分析】1.低倍镜下看到的视野范围大,细胞数量多,高倍镜下看到的视野范围小,细胞数量少。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详解】题干中,显微镜的目镜为5×、物镜为10×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5×10=50倍。题图视野中,横着有9个细胞。把目镜更换后,视野中的细胞数目变为5个,横着则有3个细胞。这说明目镜的倍数比原来大9÷3=3倍,是15×。可见,更换后可能的目镜物镜组合是:目镜15×、物镜10×,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8.B【分析】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识图分析作答。【详解】A.显微镜成的是倒像,若玻片往左移,则像向右移动,A错误。B.甲的放大倍数小,视野宽,进入的光线多。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和反光镜,则甲比乙亮,B正确。C.甲中所观察到的实际范围比乙中的大,C错误。D.影像是否模糊,有多方面因素,换成乙后放大倍数过大,未必清晰,应调节细准焦螺旋,D错误。故选B。9.C【分析】根据图示可知,首先要把A移至视野中央,然后换用高倍镜,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解答即可。【详解】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若要进一步观察微藻A的内部结构,首先③向左移动装片把A移至视野中央,再①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再⑤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D【分析】图中,①是粗准焦螺旋、②是细准焦螺旋、③是目镜、④是转换器、⑤是物镜、⑥是遮光器、⑦是反光镜。【详解】A.镜筒下降时眼睛应该注视⑤物镜,以避免压坏装片或损坏物镜,A错误。B.能够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⑥遮光器和⑦反光镜,B错误。C.准焦螺旋用于升降镜筒,其中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范围较大;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因此调节②细准焦螺旋,可使物像清晰,C错误。D.选择放大倍数较小的目镜(5×)和物镜(10×),可以看到较多的细胞数目,因为视野变大,D正确。故选D。11.(1)②(2)①(3)③(4)④【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详解】(1)朵朵葵花向太阳,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对应②。(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说明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对应①。(3)饥不择食,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对应③。(4)人排汗是排出体内的废物。对应④。12.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细胞【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详解】“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意思是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除病毒外,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犬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13. 功能 分裂【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详解】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1. 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3. 新细胞是由原来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这些内容揭示了细胞在生物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4. 镜臂 镜座 镜筒 ⑦ 遮光器 400【分析】图中,①是目镜、②是镜筒、③是物镜、④是载物台、⑤是遮光器、⑥是反光镜、⑦是粗准焦螺旋、⑧是细准焦螺旋、⑨是镜壁、⑩是镜座。【详解】拿取显微镜时,通常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住镜座,以保持显微镜的稳定和直立。准焦螺旋用于升降镜筒,其中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范围较大;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因此,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时,能使②镜筒快速升降的是⑦粗准焦螺旋。显微镜的结构中,遮光器上有大小光圈,大光圈能使更多的光线进入,故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大光圈;反光镜有两个面,平面镜和凹面镜,凹面镜能够聚光,可以使视野变亮,故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所以,当光线暗时,除了调节反光镜,还可以选用遮光器来调节通光量。物像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即10×40=400倍。15. 物镜 调焦 加装反光镜等(合理即可)【分析】靠近物体的透镜是物镜;保持两凸透镜之间距离不变,缓慢向上移动两镜是对显微镜进行调焦;视野的亮暗跟进入的光线多少有关。【详解】由图可知,凸透镜靠近通光孔,即靠近物体,所以B是物镜;因为两透镜的距离不变,所以在上移过程中是调焦的过程;为了使视野更明亮,可以加装反光镜。16. 在装片上 在目镜上【分析】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详解】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故①应填在装片上;②应填在目镜上。17. ② 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显微镜的使用基本技能方面的知识,只有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操作才能较容易地完成此类题目,图中①②是物镜、③④是目镜。【详解】(1)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所以物镜①和②中,②的放大倍数比①大。(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就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看到的细胞数目就越多,所以要使观察到细胞数目最多,应选择最长的目镜④和最短的物镜①。由于物镜镜头短,距离玻片距离大,为图中⑥。故选C。【点睛】熟练掌握显微镜的操作使用方法。18. ③ B 物镜 D 顺时针【分析】目镜没有螺纹,它直接插在镜筒的顶端,放大倍数低的长,放大倍数高的短。物镜上有螺纹,安装在转换器上,放大倍数低的短,放大倍数高的长。因此题图中:①是低倍目镜、②是高倍目镜,③是低倍物镜、④是高倍物镜,⑤是低倍物镜与玻片的距离,⑥是高倍物镜与玻片的距离。甲是低倍视野,乙是高倍视野。【详解】(1)显微镜对光时,应转动转换器,使③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的中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之积,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最少;观察同一玻片的同一部位:低倍镜下物镜距离玻片标本的距离远,看到的视野范围大、视野亮,细胞小、细胞数量多;高倍镜下物镜距离玻片标本的距离近,看到的视野范围小、视野暗,细胞大、细胞数量少。所以,小磊想要在视野中观察到最少的细胞,应该选用正确的组合为②④⑥。故选B。(2)小磊用显微镜观察制作好的临时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要注视物镜,以免压坏玻片标本或损坏物镜镜头。(3)低倍物镜换高倍物镜的步骤:移动玻片(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转动遮光器和反光镜(调节视野亮度)→调节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清晰)。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题图中细胞A的物像在视野偏左下方,向左下方移动装片,物像会向右上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所以,如要由视野甲(低倍视野)变为视野乙(高倍视野),小磊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e向左下方移动玻片→d转动转换器→c调节光圈→b转动细准焦螺旋。故选D。(4)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因此,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质流动方向是顺时针转动,旋转180度后还是顺时针方向。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