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年级教学质量统测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世界化肥价格上涨了10%,其中,钾肥上涨了近80%。2022年,世界化肥价格整体上涨70%。这意味着
A.全球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B.国际化工产品供不应求
C.农业持续发展战略动摇 D.食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2.有学者指出,在因特网出现之前,世界各国的人们想要了解国外的信息,几乎只能经由本国政府主导的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刊等。这些媒体有权决定信息以何种方式传播。而在因特网出现后,用户可在这个神奇的网络世界中得到各种信息。据此可知,因特网
A.成为主要的舆论宣传工具 B.影响了国家对信息的管控
C.弱化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D.深刻改变了人们交流方式
3.上海在1842年被辟为商埠后,就有所谓的京货店专销洋布,并为外商推销洋布。1850年前后,外国输华洋布数量不断增加,洋布销售趋向专业化。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力
C.中国沦为列强商品倾销市场 D.外国资本渗入中国民族企业
4.1905-1911年,上海自治性组织--城厢内外总工程局(1909年改为自治公所),大力推进市政和公共设施近代化进程,期间共修筑、辟造道路100多条(段)。旧时天津道路均为土路,雨后泥泞难行。1883年,经李鸿章批准,天津建立了工程总局,该局修筑了多条石路和街道。这些做法
A.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B.开创了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C.改变了中国城市的空间布局
D.使城市职能发生了显著变化
5.秦汉时期的岭南地区主要包括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朝廷通过江南到达岭南地区的主要交通线有三条:豫章南海线、长沙南海线和长沙桂林线。这些路线的形成促进了
A.经济重心的南移B.国家统一的实现
C.经济文化的交流D.交通工具的改进
6.史载,晚明时期欧洲传教士乘帆船东来,要花近三年的时间。晚清咸丰年间,同样的路程乘轮船只需四月有余。到民国时期,随着轮船发动机的改进,行同样路程仅需月余。这一变化
A.促进了商品流通和信息传递 B.促使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不断更新
C.弱化了西方物质文明的影响 D.引发近代中国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7.下表所示为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的殖民扩张活动(部分)。这些活动
时间 活动
1502年 达·伽马再次远航赴印度时,率领众多商船及装备火炮的舰队,在海上击沉穆斯林香客的船只,在印度西南海岸柯钦设立据点
1505年 葡萄牙舰队在西印度海外打败了阿拉伯与印度的联合舰队
1509年 葡萄牙人阿布奎克赴东方就任总督,后大力推进海上控制网的建设
1510年 葡萄牙人占据波斯湾入海口和红海海口的小岛,在东非莫桑比克占港口、设堡垒
A.使葡萄牙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B.开启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贸往来
C.使葡萄牙全面掌握印度洋霸权
D.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8.下表所示为英国出现的两次“铁路热”。英国的这一状况
时间 “铁路热”
1835-1837年 英国议会批准拟建铁路2736千米,拟建方案不断获得批准,投建项目也相继完工,到19世纪40年代初,通车里程已达3597千米
1844-1846年 英国议会再次批准多项拟建铁路方案,据统计,1844-1850年平均每年通车里程1307千米
A.改变了水陆交通的空间分布 B.凸显了重商主义的价值诉求
C.打破了世界各地的隔绝状态 D.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9.1949年7月23日,周恩来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强调:“恢复交通运输,首要的是恢复铁路。中国两万多公里铁路,今年要恢复百分之八十,明年不仅要恢复余下的百分之二十,而且还要有新的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落实
A.奠定了中国交通运输体系的初步基础
B.为新中国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利条件
C.满足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D.促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得以完成
10.据统计,2006年全球国际贸易货物价值中的35%是通过航空运输方式实现的,航空运输还支持庞大的财务和商业服务贸易。随着高附加值、高时效货物市场的扩大,航空货运承担的国际贸易运输量按照价值计算,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说明,21世纪以来的航空运输
A.加强了各国内部市场的联系 B.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先导
C.促进了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D.得到了各类经济实体的认可
11.《黄帝内经·素问》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这反映了
A.疫病预防的基本理念
B.医生职业道德素养受到重视
C.中医治疗的良好效果
D.古代医术深受儒学文化影响
12.下表所示为1871年和1874年日本政府的部分规定。这些规定
时间 规定
1871年 在东京设立公办医学院,并从德国引进医学专业的教师
1874年 颁布的文件中只认可西方医学,设立全国考试以提升医生的准入门槛
A.立足于对外殖民扩张的考量 B.弥补了日本医疗体系的不足
C.促进了日本医疗事业的发展 D.反映出西方医学知识的变迁
13.1906年,英国传教士马士敦在福建永春建立新式医院后,又倡议在医院兼设教学班,学制5年,内外科兼修,理论和实践并重,学习届满、经考试合格者,由医院颁发毕业证书,可以开业行医。这些做法
A.推动了中西医学交融B.有助于西方医学知识的传播
C.完善了地方医疗设施D.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14.1965年,全国共有一百四十多万卫生技术人员。高级医务人员80%都在城市。城市每千人中医院床位以及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分别是农村的7.4倍和3.7倍,而农村人口却是城市人口的4.6倍。这可用于说明,当时的中国
A.人民群众卫生防疫观念提升 B.农村地区医疗卫生基础薄弱
C.构建公共卫生体系的紧迫性 D.推行基层医疗改革的积极性
15.1851年法国巴黎召开了第一次国际卫生会议,签订了区域性的《国际卫生公约》;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告成立;每年的4月7日成为全球性的“世界卫生日”。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建立全民覆盖的医疗体系,并积极倡导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推进全民覆盖目标的实现。这反映了
A.国际组织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力量
B.国际社会加强卫生治理合作
C.医疗卫生事业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D.医疗卫生不平衡现象得到缓解
16.在经历2015年的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后,韩国将“保健福祉部”下属的疾病管理本部指定为“韩国流行疾病防治体系的指挥机构”,由传染病领域的专家领导。这说明,韩国
A.医疗技术创新能力得到肯定 B.公共卫生预报机制先进
C.力图构建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D.积极提升本国防疫机制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3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转换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日益结合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蒸汽机从发明到投入生产用了100年。1971年,美国英特尔公司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基础上,首先发明了微电子处理技术,使计算机开始应用于企业、公司和家庭,带动了以集成电路为基础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美、日等国的统计数据表明,20世纪80年代科学技术已远超资本、劳动、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应用,一场新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个别产业如软件生产对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0%。现阶段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刘斌《新科技革命与国际政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阐述完整。)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在1871-1910年的高速城市化过程中,德国出现了包括住房拥挤、城市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为此,德国政府制定了统一的城市规划管理法规,将城市住宅建设纳入城市的综合规划之中,引导解决市民的住房问题。19世纪80年代后,在专家学者的倡议下,政府公布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强制对所有雇佣劳动者实行统一和平等的社会保险。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为进入城镇的农村居民融入城市提供了基本条件。德国政体合并行政区,把大城市周围的小镇和农村合并到城市,使城市附近的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德国政府通过上述一系列制度变革,构建了城市化高速增长的制度框架,从而保证了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
-摘编自陈丙欣、叶裕民《德国政府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作用及启示》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复苏,国家积极吸收农民进城并让其进工厂矿区就业,推动了城市化的健康发展。为了贯彻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国家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经验,运用强大的行政力量,使得城市的布局以及人力资源的配置等都紧紧围绕工业的布局展开。当时工业采取了分散布局的政策,形成了东北、华北和华东的上海、华中的武汉、西南的重庆、西北的兰州和西安等工业化投资的重点区域,而这也相应地成为当时城市化发展的重点区域。
-摘编自景春梅《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晚期德国政府应对城市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作用。(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尽管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运河和轮船建设对美国交通网络的形成有重要贡献,但要适应经济现代化的发展,仍有许多局限性。美国幅员辽阔,这时只有在陆上采用一种便宜、快且灵活的运输手段才能迎合现代农业及工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由此美国兴起铁路建设。虽然美国第一条铁路于1828年才破土动工,但到19世纪40年代,在联邦政府的支持下,社会各界已充分认识到铁路不再是辅助性运输工具。随之真正的“铁路革命”全面展开,或穿过阿巴拉契亚山,连接沿海与西部,或联系俄亥俄河域和大湖区,通过更直的路线将偏远地区连接起来。1850年,美国铁路总长度达到14 518千米,大大超过英国及欧洲铁路的总长度。
-摘编自肖华锋《试论19世纪上半叶美国交通建设》
材料二 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要不要建铁路?如何建铁路?人们对铁路认知的增长引发了铁路与“自强”之间关系的转折,使得清政府的政策从防范铁路变为兴办铁路。起初,由于外国试图说服中国允许引进铁路,铁路因此进入官方视野,成为广受关注的公共议题。洋务派官员及幕僚对铁路认识加深,在掌握了世界铁路发展的基本情况后,他们鼓吹铁路是实现富强的交通基础,极具危机意识地提出了筑路倡议。清廷最高层也认可创建铁路的益处和必要性,并于1889年下诏裁定铁路是“自强要策”且应当“毅然兴办”。
-摘编自雷环捷《晚清铁路认知的社会建构述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40年代美国“铁路革命”发生的原因及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期中国兴建铁路的作用。(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唐代是我国古代疫病的多发期。疫疾大都与自然灾害、战乱、军队换防和区域环境密切相关。频仍的疫灾遍及唐境南北,导致人口大量死亡、迁徙和流动,农业凋敝,工商业受挫,军队战斗力削弱。疫灾发生后,朝廷能够及时向民众宣传防疫治疫知识。如德宗曾“亲制《贞元广利方》五卷颁于州府”,供人抄录。832年,唐文宗下《拯恤疾疫诏》,“其疫未定处,并委长吏差官巡抚,量给医药,询问救疗之术,各加拯济”。病坊虽非专为救治疫灾所设,但在疫灾期间,主要收留乞儿、老人、残疾人及无家可归者,又能起到一定的防疫效果。840年,“河北、河南、淮南、浙东、福建蝗疫州,(武宗)除其徭”。
-摘编自李胜伟《唐代疫病流行与政府应对措施浅论》
材料二 在多种因素交织下,20世纪40年代前期的陕甘宁边区疫病横行,人畜死亡率很高。面对这一严峻现实,边区政府首先通过发放防疫传单、组织戏曲表演等方法为群众宣传卫生常识。1942年,边区政府成立防疫总委员会,下设四个防疫分区委员会,全面负责筹划管理全边区的防疫工作。不久各区乡也都成立卫生委员会。边区文教大会通过了《关于开展群众卫生医药工作的决议》《关于加强牲畜保健工作的决议》等法规,要求各单位认真执行。为了把卫生防疫工作落到实处,边区政府尽量充实卫生设施,积极培训医务人员。总之,陕甘宁边区政府积极开展卫生防疫运动,大力宣传文化卫生知识,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也为新中国的爱国卫生运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摘编自温金童、李飞龙《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卫生防疫》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疫病的特点及政府的应对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较于唐朝,陕甘宁边区政府应对疫病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7分)
高二年级教学质量统测
历史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A B C A C A D D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C A C B B B D
17. 答案:[示例]
论题:科技进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2分)
论述: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随后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为工业化进程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社会生产力出现了飞跃式发展。19世纪中后期,电磁学和电气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发电机和电动机的产生,为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奠定了基础。20世纪,随着人们对相对论和量子论的进一步研究和认识,微电子技术蓬勃发展,带动了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进而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促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了社会教育、民众生活全方位的深刻变化。(9分)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科技进步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1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18. 答案:(1)主要措施:制定法规,将城市住宅建设纳入城市的综合规划;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合并行政区,推动劳动力就地转移。(3分)
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助于城市社会秩序的稳定;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为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提升了德国政府的管理水平;对后世的城市化进程有重要影响。(4分)
(2)基本特点:政府主导;布局分散;取得明显进展。(3分)
成因:民主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政治前提;“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物质基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借鉴苏联建设经验。(3分)
19. 答案:(1)原因: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传统交通方式存在明显的缺陷,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美国疆域辽阔,加强各地联系的迫切需要;美国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铁路运输自身所具有的优势。(5分)意义:带动了钢铁、煤炭等相关工业部门的发展;为美国工业革命开辟广阔的前景;加强了美国国内市场的联系。(3分)
(2)作用:有助于西学东渐;促进了铁路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扩大了地域间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6分)
20. 答案:(1)特点:疫病发生较为频繁;疫病暴发原因多样;疫病传播地域广泛;疫病破坏力大。(3分)
应对措施:普及防疫知识;派遣官员及医生送药;设立病坊;减免赋税。(3分)
(2)不同之处: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制定相应的卫生防疫法规;扩充卫生设备,培训医务人员。(3分)
意义:增强了边区群众的卫生防疫意识;缓解了边区严重的疫情;减少了边区群众的损失;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威望;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防疫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