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卷
历史试卷
(75分钟 100分)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旧石器时代,人类还是稀疏地分布在地球上,当农业进入人们的生活之后,世界人口数量成倍地增加。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科技水平的提升 B.食物资源的丰富
C.生存环境的改善 D.地区联系的加强
2.波斯帝国的国王居鲁士(约公元前558年-前529年在位)在制定重大政策时,通常要与他的顾问、主要将领、贵族成员和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共同商议。这一做法
A.旨在强化君主权威 B.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彰显君臣关系融洽 D.逐步扩大帝国疆域
3.中世纪欧洲只有“领地”,没有“国家”。大小领主都把领地视为私有,在领地上行使近乎完全的司法权与行政权。这表明,中世纪的欧洲
A.长期处于割据状态 B.王权不断受到削弱
C.封君封臣制度瓦解 D.庄园法庭权力广泛
4.下表所示为阿拉伯帝国商人的足迹分布情况。这反映出,阿拉伯帝国
方向 东 南 西 北
地域 日本列岛 哥连德角 大西洋沿岸 波罗的海
A.国际贸易比较发达 B.鼓励人口大规模迁移
C.境内经济同步发展 D.对地方实行统一治理
5.当达·伽马于1498年开辟了欧洲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并且带回了大量的香料、丝绸、宝石等一系列东方珍品时,银行看到了投资海外探险的高回报率,于是在后续的时间里,纷纷投资海外探险。银行此举
A.助推了列强海外殖民扩张 B.加速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促进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导致世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6.路德指出:“所谓圣,并不在乎圆光头、长礼袍,不在乎《圣经》之外设计的律礼,而在于对上帝之道的真正信仰。”据此可知,路德
A.淡化了对上帝的信仰 B.主张简化信仰上帝的外在形式
C.摆脱了基督教的束缚 D.统一了传统律礼与新救赎方式
7.“光荣革命”不仅遏制了英国专制主义趋势,而且通过更换国王、“宪法解决”和“财政解决”,改变了国王与议会关系的原有基础,从而扭转了英国的政治发展趋向。这说明“光荣革命”
A.废除了传统的君主制 B.确立了议会与国王的平等地位
C.开始挑战国王的权力 D.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8.空想社会主义者勃雷认为只有摧毁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建立匹配人类理性的制度,同时应当通过资本收购而非暴力的方式筹得足够资金去建立财产公有制;欧文坚持宣传劳动公社思想,同时他坚持采用和平手段应对社会危机。空想社会主义者
A.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不够深刻
B.没有对其思想理论付诸实践
C.为科学理论的诞生奠定基础
D.对社会制度的构想滞后保守
9.拉美独立后,形成了军事上的独裁即“考迪罗制度”,各国的考迪罗起初为独立战争的军事领袖,他们的统治既非世袭也非选举,而是靠实力,他们本人是大地产主,同其他大地产主联合维护大地产制。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拉美
A.移植了西欧的社会模式 B.沦为西方列强经济附庸
C.封建专制统治依然盛行 D.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
10.一战前,德国制定了在西线作战的“施里芬计划”,准备以速决战拿下西线。战争爆发后,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西线转入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当时的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向德皇威廉二世说:“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据此可知
A.德国战略意图受到挫折 B.德国轻视了对手的实力
C.英法对德国有更深了解 D.英法重在巩固西线战果
11.1921年,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材料反映出苏联
A.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B.农民和工人出现了根本利益的分歧
C.实施新经济政策并非权宜之计
D.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2.1949年1月,杜鲁门在演讲中说:“世界各国人民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面对着未来,他们既充满希望又满腹忧虑······因此,我们审时度势,利用这一时机向全世界宣布指导我们生活的信念的基本原则,向所有的民族宣布我们的目标。”这反映了
A.美国称霸全球的野心
B.国际政治形势恶化
C.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
D.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13.下表所示是20世纪中期南斯拉夫联邦国民议会颁制的部分法律内容。这集中反映了南斯拉夫
1950年 宣布将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实行工人自治
1953年 宣布将工人自治扩大到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健康等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实行社会自治
1964年 进一步减弱联邦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扩大企业以及共和国和自治省的自主权,实行经济的分散化管理
A.开展了全面经济体制改革
B.未能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C.希望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D.构建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14.1962年3月18日,法、阿《埃维昂协议》签订,承认阿人民的自决权和国家的独立主权。次日,阿全境实现停火,持续了七年半的民族解放战争终于结束。其中的“阿”是指
A.阿尔及利亚 B.阿尔巴尼亚
C.阿富汗 D.阿根廷
15.有学者指出,当今的世界格局处于过渡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欧美强国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这一变化说明
A.发达国家主导地位的丧失 B.两极对峙局面的激化
C.多边主义削弱西方的影响 D.国际政治秩序的重构
16.当前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宰了包括国际传播工具(广播、报纸、电视、录像、电影等)、媒介产品的制作和发行渠道等一系列内容。这些国际传播行为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它所蕴含的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力是无法估计的。材料意在说明
A.全球文化多样性广受关注
B.西方国家主导全球文化潮流
C.世界媒介缩小地区性差异
D.国际通信渠道带来丰厚利润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3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大流士一世(约公元前558年-前486年)上台后,对内镇压各地的起义和叛乱,实行改革,以加强王权和中央集权。他首先在全国范围内设置23个行省,行省总督由波斯人担任,直接对国王负责。他在重新丈量全国耕地面积的基础上,根据土地面积、农作物的种类和平均产量,规定固定的税额,并在帝国范围内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大流士自任最高统帅,并参照亚述的兵制,建立了一支由波斯人组成的近卫军,同时还把全国分为5个军区,每个军区长官直接对国王负责。除了赫梯、亚述原有的驿道外,他又修筑了许多新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和旅馆,随时都有信差备马以待。作为颇有作为的国王,他把波斯帝国推向强盛的顶峰,提升了波斯帝国在东西方国际交往中的地位。
-摘编自于卫青《从历史交往看大流士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 公元前7世纪末以来,雅典城邦内部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日益激化。富裕起来的工商业主阶层,与平民相似,被排斥在政治权力之外。他们遂积极参与国内政治斗争,谋取政治权利。梭伦就是这些人的代表。公元前594年,梭伦出任雅典执政官,力主政治改革。他修改原有法律,规定贵族和平民按财产多寡分为四个等级;各级公民都可出席公民大会;恢复公民大会的权威,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只有前三个等级的公民才能当选;同时废除债务和债务奴隶制,禁止将公民沦为奴隶;新设司法机构-陪审法庭,负责审理各类民事案件,对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陪审员通过抽签产生。梭伦坚持中庸之道,力图在贵族和平民之间达到一种利益的平衡,重置国家权力,削弱氏族贵族力量,为城邦政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义程《梭伦改革与塞尔维乌斯改革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流士一世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改革的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梭伦改革。(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虽然直到19世纪,学术界才真正创造出“人文主义”一词来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者的世界观,但在13-14世纪的意大利,人文主义已孕育而生,并在诸多领域有所体现。在文学方面,以《神曲》《歌集》《十日谈》为代表的首批世俗文学作品问世;在史学界,第一批现实主义史学家布鲁尼、波吉奥、比昂多等开始考察“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艺术领域,意大利雕刻艺术家尼古拉·比萨诺以古希腊雕刻为摹本进行新艺术创作之举成为文艺复兴新艺术之肇始。
-摘编自解光云《试析意大利最早发生文艺复兴的原因》
材料二“文艺复兴”一词,原意系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但是,当时西欧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运动包括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中主要的是:“人文主义”的兴起;对经院哲学和僧侣主义的否定;艺术风格的更新;方言文学的产生;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发展;印刷术的应用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等等。这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与其说是“古典文化的再生”,不如说是“近代文化的开端”;与其说是“复兴”,不如说是“创新”。“文艺复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标志着一个伟大的转折。它是新文化,是当时社会的新政治、新经济的反映,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
-摘编自尹虹《略论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1932年2月2日国际裁军会议在日内瓦正式召开,这是日本陆军参加的唯一一次国际性裁军会议。接受国际联盟邀请,参加裁军会议的日本政府认为日本参加这次会议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日本是国际联盟理事会的五大国之一,而且日本在以国际协调为方针的原外交思想指导之下,参加筹备委员会议后,再来参加这次会议,是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反对的。但是,处于反对伦敦条约运动高潮中的日本陆军和海军,对于会议的态度,却各有微妙之处。······政府与议会面对日本的特殊情况,一致阐明以保持国防不可缺少的兵力作为根本原则······陆军方面从强硬的大本营(以天皇为核心的最高统帅部)有权独立决定的观点出发,坚持大本营优先地位,给予其外交事务全权训令。
-摘编自[日]藤原彰《战前国际裁军会议失败的历史》
材料二 1934年5月,英国外交大臣约翰·西蒙邀请日本、美国参加1936年的海军裁军会议预备会议。日本、美国均表示同意。预备会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34年6月到7月,主要讨论的是形式化的事情,即正式开会时间、地点、参加国和手续。第二阶段在1934年10月,涉及了实质性问题:美国要求修改1930年海军条约,延续华盛顿会议所判定的比例,并在此基础上再削减现有军备的20%;日本则主张在平等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削减战舰,并废除全部航空母舰。美日双方出于自己的考量都毫不让步······双方没有达成任何共识。
-摘编自刘景瑜《1935年伦敦海军会议及对日本政局影响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参加上述国际裁军会议的原因及态度。(9分)
(2)对于二战前国际裁军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1世纪以来,一些国家和利益集团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公然违反国际规则,制造各种事端威胁世界和平,阻碍共同发展。世界发展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能否顶住逆风逆流冲击继续延伸展开,关系全人类的前途命运。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是时代强音。任何逆风逆流都不可阻挡历史大势的深度演进,任何试图破坏世界和平、阻碍世界发展的行为都必将是徒劳的。
-摘编自齐卫平《深刻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特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卷
历史参考答案
1.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出现与发展,可以为人类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从而极大地促进世界人口的增加,故B项正确。“科技水平的提升”是对题干设问的过度解读,排除A项;“生存环境的改善”只是农业产生的重要影响之一,并非材料所述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农业产生对世界人口增加的重要影响,地区联系的加强并非人口数量成倍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居鲁士经常与其顾问、贵族和高级官员共议国政,这有助于减少其在国家重大事务决策过程中的失误,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君主与其他官员共议国政,没有体现这一做法旨在强化君主权威,排除A项;虽然顾问、将领、贵族和高级官员可以参与重大问题的商议,但最终决策权仍由君主掌握,“彰显君臣关系融洽”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帝国疆域的扩大,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世纪的欧洲只有“领地”,没有“国家”,且各地领主掌握地方司法行政权,这说明当时欧洲处于割据状态,故选A项。中世纪后期,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排除B项;封君封臣制度是欧洲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于中世纪末期瓦解,排除C项;中世纪的欧洲庄园法庭具有司法行政权不等于其权力广泛,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商人足迹范围较广,这反映出阿拉伯帝国的国际贸易比较发达,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阿拉伯帝国的移民政策,排除B项;“境内经济同步发展”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阿拉伯帝国对地方的具体治理方式,排除D项。
5.A 根据材料信息“银行看到了投资海外探险的高回报率,于是在后续的时间里,纷纷投资海外探险”可知,新航路开辟带来的高额利润推动了银行的海外投资,助推了列强海外殖民扩张,故选A项。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新航路开辟之前,排除B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银行大量投资海外探险,客观上助推了海外殖民扩张,与世界经济结构变化无关,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信息“不在乎圆光头、长礼袍,不在乎《圣经》之外设计的律礼”可知,在“圣”与信仰上帝的问题上,路德主张简化外在形式,故B项正确,排除D项。简化信仰上帝的外在形式不等于淡化对上帝的信仰,排除A项;路德仍然主张信仰基督教,排除C项。
7.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使英国政治由君主专制转变为以议会为基础的民主政治,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故D项正确。“光荣革命”结束的是君主专制而不是君主制,排除A项;“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议会主权,排除B项;“光荣革命”前国王的权力已遭到挑战,“开始”的表述错误,排除C项。
8.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只有摧毁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建立匹配人类理性的制度,这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理论基础,故C项正确。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应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可见其批判具有深刻性,排除A项;1824年,欧文在美国创立了“新和谐公社”,这是对其思想理论的实践,排除B项;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宣传劳动公社等举措体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具有进步性,排除D项。
9.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国考迪罗领导独立战争时就是大地产主,独立战争结束后建立独裁统治,主要是因为拉美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无法制约考迪罗,故D 项正确。西欧的社会模式大多是民主政治,排除A项;“沦为西方列强经济附庸”并非拉美出现“考迪罗制度”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考迪罗制度”是共和制下的独裁统治制度,并非封建专制统治制度,排除C项。
10.A 根据材料“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西线转入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可知,德国在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没有实现,这说明德国战略意图受到挫折,故A项正确。德国速决战的破产并不意味着德国轻视了对手的实力,排除B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推知英法对德国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及英法的战略重点是在西线,排除C、D两项。
11.D 根据材料“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认为在无产阶级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程度地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从而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排除A项;农民与工人确有利益分歧,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民和工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排除B项;材料强调新经济政策只是暂时的退却,“实施新经济政策并非权宜之计”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
12.A 根据材料“向全世界宣布指导我们生活的信念的基本原则,向所有的民族宣布我们的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初期的美国意图将其价值观推广到全世界,从而实现其称霸全球的野心,故A项正确。“国际政治形势恶化”缺乏材料依据,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的态度,排除C项;20世纪50年代,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排除D项。
13.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工人自治”“社会自治”“扩大企业以及共和国和自治省的自主权”等反映了南斯拉夫想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故D项正确。材料所述的自治并不是指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项;南斯拉夫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排除B项;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当时的南斯拉夫已经建立,排除C项。
14.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埃维昂协议》是1962年由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和法国政府的代表在法国东部埃维昂城签订的,故A项正确。阿尔巴尼亚、阿富汗和阿根廷均不符合材料所述,排除B、C、D三项。
15.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发生,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结束,当今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国际力量中心转移反映了国际政治秩序正在重新分化组合,故D项正确,B项错误。当今全球化仍由发达国家主导,“发达国家主导地位的丧失”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多边主义削弱西方的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6.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全球文化传播渠道,进而形成了世界范围内对西方文化的广泛认同感,即西方国家主导全球文化潮流,故B项正确。西方国家主导全球文化潮流,会对弱势文化造成破坏,影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排除A项;“世界媒介缩小地区性差异”是对材料信息的过度解读,排除C项;“国际通信渠道带来丰厚利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7.(1)改革措施:实行行省制度,地方总督对国王负责;改革税制,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组建近卫军,强化对军队的掌控;修筑道路,建立通信网络。(4分)
意义: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帝国内部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助于缓和社会内部矛盾,稳定帝国统治秩序;提升了波斯帝国在东西方交往中的战略地位;对后世国家治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4分,任答四点即可)
(2)评析:为了调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维护城邦秩序,梭伦在狭小的雅典城邦内部进行改革;梭伦改革侧重于政治领域,以财产等级制为核心,具有明显的中庸色彩,呈现出不彻底性;但梭伦改革冲击了氏族血缘关系,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分)
18.(1)主要内容:关注现实;重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提倡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宣扬人文主义;批判宗教腐败;反对宗教束缚;用方言进行文学创作。(7分)
(2)历史作用:文艺复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与现世世界。(6分)
19.(1)原因:作为国际联盟理事会的成员,日本有参加国际裁军会议的责任;希望签署有利于自己的裁军协议;应对国际舆论压力;为扩军备战打掩护;等等。(5分)
态度:在裁军会议问题上,是被动参加而不是主动组织;在保存自己的实力方面,坚决不让步;极尽所能削弱其他国家的实力;等等。(4分,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2)认识:国际裁军会议是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冲突和钩心斗角的产物和表现;国际裁军会议是列强制造和平假象、欺骗和麻痹世界人民的表现;国际裁军会议是侵略者扩军备战活动的烟幕弹;等等。(4分,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20.[示例]
论题:21世纪以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受到冲击与挑战。(2分)
阐述:21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形势不可逆转,全球和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制约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日益增强。但世界并不安宁,和平与发展遭到严重挑战。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仍然制约着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更为严峻,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仍处于弱势地位。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大国固守冷战思维,极力推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使得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巴以冲突、叙利亚内战、俄乌战争等造成了大量的难民,对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8分)
总之,21世纪以来,部分西方大国为自身私利,制造各种事端,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与动荡。(2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