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训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训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丰南一中高一历史期末复习训练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70分)
1.下列遗址可佐证“早期中国多元文化交融”的一组是()
A.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 B.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
C.石峁遗址与三星堆遗址 D.大汶口文化与马家窑文化
2.下图为《新唐书·狄仁杰传》中的相关记载。狄仁杰的经历反映出当时
A.科举选拔注重门第B.大理丞掌握最高司法权C.官员升迁依据军功D,政治环境影响官员仕途
3.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管理类图书的出版主要是引进国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类书籍,后逐步发展到引进关于企业发展、金融危机等反映经济学新观点新理论的书籍。进入新时代,在重点引进出版数智化等前沿类图书的同时,本土经营类图书大量出版并被国外引进。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中国
A.对外开放不断深入B.国企改革的推进C.图书出版业的发展D.经济实力的增强
4.针对“功利之毒沦泱于人之心髓”的社会现实,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思想。他认为,“良知”是圣人贤人和愚夫愚妇所共有的判断善恶的能力,只要人们的“良知”能够“发用流行”,就没有任何事物能阻碍人们弃恶从善。这种思想旨在
A.继承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 B.批判社会追求功利的风气
C.倡导人应具有自我约束力 D.宣扬一定的民主平等精神
5.清初思想家李颙指出“儒者之学,明体适用之学也”,“穷理致知,反之于内,则识心悟性,实修实证;达之于外,则开物成务,康济群生。......明体而不适于用,便是腐儒:适用而不本于明体,便是霸儒。”这一言论
A.表达个性自由的愿望B.体现经世济民的观念C.蕴含离经叛道的倾向D.宣扬空谈心性的主张
6.如图呈现的是辽代人口迁移路线情况。人口迁入
A.呈双向流动的特征B.缘于海外贸易的繁荣C.利于当地经济发展D.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7.据记载,清朝苏州地区“佃人之田者,十八九皆所谓租田......租田有田底、田面之称。田面者,佃农之所有,田主只有田底而已”。这反映出当时
A.农业生产方式的调整 B.土地所有制度的变化
C.雇佣劳动关系的发展 D.资本主义农业的萌芽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资源纷纷向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流动、汇聚。20世纪末21世纪初,党和国家相继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下图所示为1978年、2002年和2012年四大区域生产总值对比情况。这些数据有助于我们认识
A.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和基础 B.改革开放取得的开创性成就
C.对外开放对发展的引领作用 D.脱贫攻坚与实现小康的关联
9.徐光启指出,对待西学“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但又认为“会通西学”岂非礼失而求之野乎”。康熙是“西学东源”说的滥觞者,其逻辑起点是“中学优胜论”,这成为中国士人观察西学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上述对西学的认识
A.为中体西用埋下了伏笔 B.开阔了士人群体的视野
C.增强了民族自尊与自信 D.加快了传统文化的瓦解
10.朱熹围绕日常生活而作《家礼》,但他的部分活动却与《家礼》的一些规定不合。如朱熹为母亲治丧,遵从母亲遗愿采用佛法做事,违背了丧礼“不做佛事”的原则。再如他亲人的葬期多数超过了“三月而葬”的规定。这说明
A.理学吸收了大量佛教思想 B.社会主流价值观亟须重塑
C.《家礼》实践具有灵活性 D.乡规民约的基层约束渐弱
11.隋朝时期,西域高昌国(统治中心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兴办学校,教学内容“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这些现象的出现
A.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政权的友好交往 B.得益于中原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C.是中原文化对外来宗教传播的回应 D.加快了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进程
12.距今约5000年的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如表为考古工作者在遗址内发现的部分文物遗存。从这些遗存可以推断出南佐地区
动物遗存 猪骨、鹿角
植物遗存 碳化的稻、粟、黍
骨器 笄、锥、针、镞
陶器 红陶、白陶、黑陶、灰陶
石器 锛、铲、刀、凿、石球、刮削器
建筑材料 土坯、陶砖
A.手工业领先于世界B.人们的定居生活逐渐形成C.早期国家已经出现D.家庭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
13.元朝改造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以便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这说明元朝
A.对外贸易成为重要财政来源 B.北方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
C.区域经济差异推动长途贩运 D.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14.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欧洲人到达亚洲的路程可以节省5000--12000公里。英国的工业品运往中国的成本随之大大降低,从而加强了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受此影响
A.洋务民用工业创办加快 B.通商口岸进一步地增多
C.英国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D.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5.建国以来我国户籍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58年以前的自由迁徙阶段;1958年-1978年严格控制人口流动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人口流动逐步松动阶段。这些变化反映了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作用 B.社会管理与发展战略相适应
C.国民经济结构逐渐得到了调整 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私有制
16.隋文帝开皇年间,陆法言编订《切韵》一书,据陆法言所说,《切韵》之目的在于创建一个可以广泛应用的音韵之规范。他还指出,当时各地的文人发音都非雅音,所以非常需要如此韵书。《切韵》的编订
A.便利了文化交流B.扩大了选官基础C.实现了思想统一 D.推动了方言传播
17.党的十四大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概括为“求同存异”。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尊重世界多样性”及“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决定,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大家商量解决的主张。党的十六大在十五大的基础上,提倡求同存异”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以上外交主张均
A.体现国际竞争的多样化B.推动国际事务的自主化C.实现国际交往的单一化D.追求国际关系的民主化18.苏洵在《嘉祐集·审势》中记载“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据此可知,宋代
A.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B.分化事权造成地方官僚机构臃肿
C.强化中央集权效果显著 D.铲除了地方割据赖以生存的根源
19.公元前59年,汉赋名家王褒在今四川成都附近写下了《僮约》,如脍鱼炰鳖,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绵亭买席、牵犬贩鹅”“贩于小市、往来市聚”都是其中的名句。据此可以推知
A.汉赋的描写诙谐没有史料价值 B.秦代政府鼓励商品经济发展
C.汉代庄园主具有强烈好斗风气 D.西汉时期四川饮茶之风兴盛
20.毛泽东在1928年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指出“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而是在1926和1927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毛泽东意在强调
A.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必要性 B.重视团结各阶级建立统一战线
C.群众基础对政权建设的重要性 D.农民应该在党内发挥先锋作用
21.《明史食货志》载,洪武初,我国对外贸易主要港口泉州、宁波与广州,宁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广州通占城(今越南)、暹罗(今泰国)、西洋诸国。至公开522年,明政府封闭泉州与宁波二港口,仅留广州。这主要是由于
A.倭患问题的严重B.海上丝路兴盛C.西欧殖民者侵扰D.抑商政策出台
22.《史记》记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事时,基本以《国语·郑语》为其叙事依据,但并未采信《国语》中褒姒是祸害周室、流毒三代的“龙漦妖子"的说法,也未采纳《诗经》中“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的评论,反而认为西周灭亡主要是周幽王的责任。司马迁的这一看法反映了
A.汉代儒家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B.历史认识与现实的有机联系
C.开放包容的大一统时代气象 D.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治史精神
23.“这场战役,既打破了日军打击中国第二战区部队,从右翼配合日军华北主力在平汉路作战的战略企图,又顿挫了日军向山西腹地深入的进攻势头,挫伤了日军的锐气,使之再不敢贸然深入,从而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的抗战。这场战役
A.彻底遏止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 B.较好的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
C.迫使日军放弃对华北的正面进攻 D.是八路军主动对日出击规模最大的行动
24.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被称作“解放区”;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区域亦被称作“解放区”。材料中两个“解放区”的含义分别是
A.武装割据、人民主权B,民族解放、民主自由C.独立领导、武装斗争D.民族解放、思想解放
25.鲁迅曾多次将中国生动地比喻为“黑色染缸”,并指出“可怜外国事物,一到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里似的,无不失了颜色”。鲁迅意在强调
A.反思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B.中国对外国制度的同化
C.中国的制度具有稳定性 D.学习西方要依国情而定
26.汉武帝时御史大夫桑弘羊有言“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材料反映了当时
A.地方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B.地方门阀士族的势力壮大
C.国家强化经济管控的必要性 D.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产生
27.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英属东印度公司的商船“休斯女士号”水手在广州黄埔港误鸣礼炮,击中清朝船员,造成两人死亡,一人受伤。英国商会首领庇古曾派人向广东巡抚孙士毅要求治外法权”,即将凶手移交英国人审判,遭到孙士毅严词拒绝,坚持要求英商主动交出主犯,并在广州审判处刑。这一做法
A.维护了清朝司法主权 B.利于清朝逐步进入近代法治社会
C.不利于双方友好贸易 D.推动了清朝对国际法的深入了解
28.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列强看来,与其等着一味守旧的清政府最终被革命推翻,不如督促清政府实行改革以保持甚至扩大它们在华的既得利益。正是基于此,清末新政出现了。按该学者理解
A.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B.新政具有民族救亡的色彩
C.改革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D.清末新政顺应了历史潮流
29.据明万历《嘉兴府志》记载,当地四时土俗:小满时节,家家关门闭户,叫做“蚕关门”。直到采茧时,才开禁,亲戚之间才可以互相走动,叫做“蚕开门”。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有盂兰会、水陆道场、翻经会,乡人以为此类活动“利于蚕花”,趋之若鹜。据此可知当地
A.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D.风俗民情迷信色彩浓厚
30.中共“一大”文献载:“为了把好的可靠的同志吸收进来,决定接受党员要特别谨慎,严格审查。“二大”《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要求,共产党“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
A.强调党员注重自身修养 B.坚定反帝反封建的信念
C.重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 D.倡导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1.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带头勤劳致富,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应当积极支持。这里说的“新”是指它
A.改变了农村生产主要经营形式 B.引领着土地所有制调整的方向
C.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 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启
32.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
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 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
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 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
33.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提出:(在联合政府领导下)我们对于资本主义应采取调节的政策,成立商品合作社扶助小手工业者,废除苛捐杂税培植小商业者,发展国防工业与资本主义展开竞争,大胆地让资本主义去发展而不是压制资本主义。”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中国社会性质尚未改变
C.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至城市 D.解放战争需要物质基础
34.1936年9月20日,来自英、法、荷、德等国的华侨代表共450多人在巴黎成立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大会的最高原则是“精诚团结,一致抗日”,目的在于“团结旅欧侨胞......尤其促进全国上下的大团结,一致为祖国生存而战,为恢复失地而战”。这表明
A.地方派系影响抗日动员运动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获得认同
C.一致抗日得到民众广泛认同 D.民族危机激发华侨家国情怀
35.顾炎武严厉批判魏末正始(240-248年)名士,认为他们“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导致“国亡于上,教沦于下,羌、戎互僭,君臣屡易,非林下诸贤之咎而谁咎哉”。这说明顾炎武意在
A.否定魏晋玄学崇尚空谈 B.捍卫传统儒家三纲五常
C.重实践以恢复明朝统治 D.借鉴历史解决现实问题
二.材料题共30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时期,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的雏形。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诸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夷夏之辨”,但它是大一统下的“夷夏之辨”,具有兼容并包的一面,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中国”这个共同体之内,最主要的互应变量,至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向。政治范围内,包括政权的性质和行政的结构;经济范围内,包括生产方式、生产力和资源的分配;文化范围内,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宗教组织;社会范围内,包括社会阶层、社会结构,尤其注重精英阶层的作用。这四个方面交叉影响,互相制衡,总的结果呈现为复杂共同体本身的强弱、盛衰和聚散。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华夏认同逐渐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代的复杂系统中,社会、文化两项变量套叠非常紧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曰:“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是时,国势颓危,列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入。一时间,中西学并立,文史哲分家,经济、政治、社会等新学科勃兴,令国人乱花迷眼。然而,淆乱之中,自有元气淋漓之象。中华现代学术之转型正是完成于这一混沌时期,于切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断前行,涌现了一大批学术名家与经典之作。而学术与思想之新变,亦带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转型,为中华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阐释清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数据来源: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农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农业税为国家建设及经济运行提供了基本的保障。1958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国农业税趋于统一。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业税的税收收入在逐年上升,但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却逐年下降,到2002年农业税只占国家税收总额的2.6%。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废除《条例》,至此农业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为了确保取消农业税后农民负担不会反弹,我国又实施了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减轻农民在教育费用上的过重负担,以及推行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险及增加对农村的补贴等措施。
-摘编自叶青、袁昭颖《中国农业税的演变、终结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变化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段城乡居民的收入之比下降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取消农业税的意义及其对税制改革的启示。
《2025年7月3日高中历史周测/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D C B C A A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D A B A D C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B B B A C A A B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C D B D D
36.(1)原因:夏商周三族的互相融合奠定了华夏民族的雏形;西周的有效统治奠定了天下一家的心理文化认同(或分封制扩展了文化认同);非华夏各族内迁促进了华夏认同;儒家思想强调大一统和兼容并包;诸侯纷争和兼并战争促进局部统一。
(2)社会变量:宋代推行以文立国政策,形成新的文人士大夫阶层;科举制完善,社会阶层流动加速等。
文化变量:宋代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宋代教育进一步发展。
社会变量和文化变量套叠:宋代实现了社会精英与文化精英的合一;文人士大夫阶层深受理学影响,构成了宋朝统治的稳定基础。
37.示例一:提取信息: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论题:民主政治的实践离不开学术思想的引领。
阐述:西方民主政治的实践离不开启蒙思想家学术思想的引领。例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法国和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建立,都离不开早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等学术思想的引领,尤其是启蒙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和卢梭、伏尔泰等人的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论,一方面开启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智,另一方面直接指导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构建。中国早期民主政治的探索,在长期缺乏学术和思想引领且不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情况下,直接引进西方民主制度,纷纷走向失败。如1898年的戊戌变法和1911年的辛亥革命,因为长期处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之下及长期八股取士这样的考试方式带来的思想束缚,缺乏了长期的近代学术思想的熏陶和洗礼,使得直接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最终走向失败。总结:西方民主政治的建立离不开民主思想的引领,而如果缺乏了民主思想及学术的引领,就会如中国近代以来直接照搬西方民主制度一样走向失败。所以,民主政治的实践离不开学术思想的引领。
示例二:提取信息:学术与思想之新变、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转型。
论题: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运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
阐述:政治方面,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促使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方向,并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缔造了新中国,并得以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经济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私有制是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社会根源,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任务在于消灭私有制。所以在建国后,首先建立起来的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再逐步通过1953到1956年的“三大改革”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思想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并且推动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总结: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及运动,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转型。
38.(1)趋势: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持续上升;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
(2)意义: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任答5点)
启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视民生);适时调整税制;注重公平合理;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任答3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