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2024-202学年高二下期06月测试(二)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明之阁臣即使有理想,有主张者,也必须先勾结宦官不可,否则一切政事都受到宦官阻梗,不能上达皇帝,如张居正为一代能臣,其任首辅时亦要密结司礼太监冯保,才能策动当时的政事。据此分析明朝()A.宦官权力比阁臣大 B.宦官专权导致政治黑暗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宦官制约阁臣强化皇权2.明朝锦衣卫沈炼在《臣事君以忠论》中写道:“父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不义,妇不可以不贞;朋友不孚,吾不可以不诚;而曰“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此儒者之误也。”据此可知()A.西学东渐推动思想解放 B.社会伦理秩序走向瓦解C.君权强化影响官员认知 D.理学难以得到官员认同3.清朝皇帝特别重视《春秋》的编纂释义工作,自康熙至乾隆朝持续纂修了《钦定春秋传说汇纂》《日讲春秋解义》《御纂春秋直解》等释经之作。乾隆还直接改写了《春秋》纪年规则,把周王的年号置于鲁王年号之上。清朝前期的这些举措旨在()A.弘扬儒家伦理 B.塑造新正统观 C.整理经典文献 D.强化中央集权4.1772年,乾隆帝发布谕旨:(户籍)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户籍政策的调整主要基于()A.户籍无裨实政 B.放弃传统惯例 C.赋税政策调整 D.人口增长迅速5.据记载,雍正八年(1730年)“夏秋之间,朕躬偶尔违和,马尔赛、张廷玉、蒋廷锡赞襄机务,公正无私”“数月之中,朕躬得以静养调摄者,实赖伊等翊赞之力也”。据此可推知,当时()A.宰相的存在具有合理性 B.皇权与相权得以平衡C.军机处发挥了辅佐作用 D.皇帝集权发展至顶峰6.奏折制度始于康熙帝,被康熙帝授予奏折权的只有特定的少数人,主要是皇帝派到地方上的家奴和朝内外的官员,且只有奏贴和请安折形式。雍正帝扩大奏折人员的范围,扩展了奏折的内容范围。这一变化反映出雍正帝时()A.政府的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B.家国同构的特征达到顶峰C.政治制度日益开放的趋势 D.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7.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学者们致力于整理古代典籍,对传统文献进行了大规模的考订、校勘和辑佚,形成了以实证研究为主的“朴学”。这一学术风气的盛行主要反映了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文化繁荣 B.西学东渐推动传统学术方法革新C.文化专制政策强化,学者回避现实政治D.近代科学知识传入拓宽研究视野8.在清政府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的翌年(1690年),康熙皇帝派遣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宁古塔将军巴海等兵分九路,首次对黑龙江流域边界地区展开巡查。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清政府绘制完成《黑龙江流域图》,并附有满文说明。据此可知,当时清政府()A.重视维护领土主权完整 B.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C.与俄罗斯领土纠纷激化 D.积极拓展东北地区疆土9.清道光年间,四川各州县盛行由各子分别继承家庭财产的析产分家现象。分家过程中,一些兄弟为了争夺更多的财产,甚至对簿公堂,其父母分食诸子,按月计日,不肯稍逾期”。推动这类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商品经济的活跃 B.人口增长的加速C.法律制度的健全 D.基层教化的弱化10.思想家李贽提出“童心说”,将其界定为“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强调保持人的自然本性。他还对儒家经书提出公开质疑,称其为“假人之渊薮”。由此可知,李贽()A.主张经世致用B.弘扬程朱理学 C.批判以孔子为标准D.提倡个性自由11.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正对蚕病束手无策,生丝大量减产,《天工开物》的传入为其提供了养蚕防病的完整经验。意大利、法国等主要养蚕国家的桑蚕业因此获得巨大收益。这可用于说明()A.中西在科技领域有较大差距 B.西学东渐效果较为显著C.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贡献 D.清代科技在传承中创新12.徐光启、李之藻针对晚明出现的种种弊端,重视西方自然科学的征实精神,他们甚至准备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对“有益世用”的西方图书“渐次广译”。黄宗羲也受西学影响,撰著了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科学著作,如《开方命算》《测图要义》等。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世致用思潮得到西学的助益 B.西学东渐改变了传统学术格局C.西方科技知识得到了广泛传播 D.传统科技发展顺应了社会转型13.下表反映了1831~1850年间我国白银外流的情况。这可用来说明当时中国()时间 白银外流数量(单位:两)1831年 68438731838年 138771441842年 97986441850年 21955964A.封建统治危机逐渐加深 B.西方工业品倾销势如破竹C.鸦片贸易合法化的危害 D.经济发展模式完成了转型14.费正清在《剑桥晚清史》中写道:“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下列选项中,与材料所述局面形成有关的是()①中国接受协定关税②英法获取内河航行权③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合法设厂制造④清政府同意将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5.某班同学在期中复习备考时采用了“关键词记忆法”,用一串关键词辅助记忆某个历史事件,以下关键词和事件均符合的一组是()A.林则徐禁烟、北京条约、近代史开端-鸦片战争B.资产阶级主导、自强求富、近代化开端-洋务运动C.公车上书、戊戌六君子、东南互保-维新变法D.扶清灭洋、农民起义、中外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16.清代嘉道时期,徐朝俊家族五世研习西学,著成《高厚蒙求》,其内容汇辑旧西学文献,参以实测数据,并结合江南地方实践”。该书在晚清被徐继畲《瀛环志略》参考。这一过程反映出()A.民族危机促使新思潮的萌发 B.嘉道年间中西文化冲突加剧C.传统士大夫热衷于西学研究 D.经世致用学风的传承与发展二、材料题(共4道题,共计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林则徐提出建设新式海军的主张,积极仿制西方战船。他还组织翻译和搜集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式等资料,力图学习西方技术,仿制新式武器以建立新式国防。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禁绝鸦片、通商厚利、设置造船及火器厂局、精兵勤练、试举武生等具体政策主张。徐继畬广泛搜求中外文献撰成《瀛环志略》,对世界五大洲近0个国家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在林则徐、魏源和徐继畬等人努力下,出现了晚清中国人开放思想的第一次高潮,“奏响了近代开放思想发展的序曲”。-摘编自陈争平《晚清开眼看世界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结合中国近代相关史实,以“开眼看世界”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8.漕运,又称水运,主要指国家层面组织的大规模的运粮活动。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秦汉时期,“漕运”为国之要政。秦始皇南征百越时,派人开凿灵渠,连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为秦军及时补给了粮草和兵源。秦始皇北征匈奴时,曾自山东沿海一带运军粮抵于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楚汉相争时,萧何将关中粮食转漕前线以供军食,对汉军的胜利起到保障作用。西汉时期,为了从关东地区运输大量谷物以满足京师地区贵族、官吏和军队的需求,武帝耗时三年,自长安引渭河水至潼关附近入黄河,大大缩短了漕运路线。-摘编自刘子凡《以“水运”重读中华文明史-评吴鹏<水运与国运>》等材料二唐初,朝廷常驻东都洛阳"就食”。开元中期,京师粮物需求剧增,天下漕粮愈益以江淮为重。唐中期以来,常令宰臣兼转运使等职主管漕政,形成纲运制度。北宋时期,三司使总领漕政,各路转运司负责征集,发运司负责运输。当时,汴河主要负责漕运江南、淮南、浙东、浙西、荆湖南、荆湖北六路的粮食,自淮入汴至汴京,在四河漕运中占据首位。后来,宋都南移,漕运更为便利。-摘编自吴琦《南漕北运:中国古代漕运转向及其意义》等材料三明初承元之故,以海运为主。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整治大运河,全面实行河运。清代漕运基本承袭明制。有人估算,明清每岁河运漕粮直接耗费高达800万石,若是海运,耗费仅160万石。面对河漕成效与经济成本相差数倍的赔本工程,远涉重洋来华的利玛窦表示质疑和惊讶,这就是所谓“利玛窦难题”。-摘编自李治安《大运河的漕粮北输与中近古南北社会发展新论》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秦汉至唐宋时期漕运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6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解释材料三中“利玛窦难题”的成因。(8分)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后,由于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空前雄厚,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敦煌等四郡;派人联络西南夷,夜郎主动归附西汉;还在南方越族聚居的地区设置南海、合浦、交趾等九郡,进行有效管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加强。-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材料二 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685年,清军打败了侵占雅克萨的俄军,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外兴安岭以南属于中国版图。清朝在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后详绘了新疆地图,全国地图得以补全。康乾盛世时期,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时期中国疆域得以开拓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在开拓和巩固版图方面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春秋时期,齐景公麾下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位勇士。晏子认为三勇士不懂尊卑,会危害国家。为消除祸患,令三人论功取二桃。公孙接称,曾单身一人活捉一头大猪,还活捉过一只大虎,先取一桃;田开疆称,曾带兵击退敌军多次,又取一桃;古冶子称,年少时曾随景公渡黄河,遇一大鼋威胁,不会游泳的他毅然跳入河中,逆流潜行百步又顺流走了九里,最终杀死大鼋,保护了景公的安全。公孙接、田开疆自觉功劳不如古冶子,自愧而亡。见此情形,古冶子亦不愿独生而离世。-摘编自《晏子春秋》(战国)材料二“二桃杀三士”是汉画像石中非常流行的题材。下图来自出土于山东省嘉祥县宋山村的东汉画像石。图中最左侧之人执笏而立,当是齐景公所派赐桃使者;右侧三武士皆挽袖怒目,持环首刀,右二武士正伸手抢取高柄豆上的两个桃。-摘编自冯保荣,刘静《山东汉代画像石中“二桃杀三士”图考》等材料三“二桃杀三士”的叙事原已比较成熟,但先秦时期的典籍鲜有提及,后世的经典史书《史记》《资治通鉴》也无相关叙述。明代冯梦龙将其改写成为短篇小说,收入《喻世明言》,题为“晏平仲二桃杀三士”。清人蔡元放的《东周列国志》亦收入并改编了这个故事。自此,“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摘编自牛志强《论“二桃杀三士”文本演变中的情理冲突》等(1)根据上述材料,判断“二桃杀三士”一事的真实性,并说明理由。(6分)(2)根据材料三,分析“二桃杀三士”故事在明清时期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6分)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2024-202学年高二下期06月测试(二)历史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B C C D C A A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A A A D D17.论题:开眼看世界阐述:鸦片战争击碎“天朝上国”迷梦,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率先冲破思想桎梏,开启“开眼看世界”思潮,成为近代中国寻求变革的思想先驱。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敏锐察觉西方军事技术的先进,他组织编译《四洲志》,首次系统地向国人展现世界各国地理、历史与政情,同时积极仿制西方战船,迈出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第一步,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封闭格局。魏源在林则徐的基础上,撰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振聋发聩之语。他不仅详细介绍西方战舰、火器制造技术,还主张设立工厂、培养军事人才,甚至提出通商厚利等经济主张,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徐继畬所著《瀛环志略》,以客观视角系统介绍五大洲近80个国家,尤其对西方政治制度的阐释,有力冲击了传统华夷观”,使国人得以窥见世界政治文明的多元图景。三人的努力虽未能改变当时的局势,但他们如火炬般唤醒了沉睡的民族意识,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救亡图存指明方向,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思想先声,其历史意义深远而持久。18.(1)发展趋势:漕运路线不断优化,运输效率提高;漕运重心逐渐南移;管理逐渐规范,形成专门制度。原因:政治中心的变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加强统治的需要;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2)成因: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在北京,经济重心在南方,为保障京师粮食供应,漕运不可或缺;大运河经过整治,河运条件改善;统治者受传统观念影响,对海运安全性存在疑虑;封建制度的局限性,决策缺乏科学考量,忽视经济成本。19.(1)①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经济实力雄厚;②军事反击匈奴(卫青、霍去病);③设置郡县(河西四郡、南方九郡);④联络西南夷,促进民族融合。(2)措施:设台湾府、击败俄军并签订《尼布楚条约》、平定准噶尔叛乱、绘制全国地图。影响:奠定现代中国版图;维护国家统一;促进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20.(1)“二桃杀三士”一事真实性存疑。理由:先秦时期典籍鲜有提及,后世经典史书《史记》《资治通鉴》也无相关叙述,说明其在早期历史记载中并不常见;该故事最早出自战国时期的《晏子春秋》,存在后人虚构或演绎的可能;但汉画像石中有相关题材,且故事在明清时期得到广泛传播,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在民间有一定影响力和流传基础,不过不能据此认定其完全真实发生过。(2)明清时期,小说等市民文学发展繁荣,为二桃杀三士”故事传播提供了载体;故事中包含的智慧、忠义、矛盾冲突等元素,符合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冯梦龙、蔡元放等文人对故事的改写和收录,扩大了其传播范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