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变形记(节选)》课件(共4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2 《变形记(节选)》课件(共4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弗兰茨·卡夫卡)
一个人变甲虫的故事
教学重点
1.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流派,学习表现主义的写作手法。
2.分析格里高尔变形前后自己及周围人一系列变化,突破人物分析和情节把握。
3.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和细节,分析人物形象,深入探究小说主题。
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思考人的生存问题。
教学难点
卡夫卡(1883年-1924),奥地利小说家,现代派文学的鼻祖,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卡夫卡开创了现代主义之一的象征手法,其小说相当数量的短篇本质上是智慧寓言,无需探求寓意,仅仅是智慧的一种形式。代表作: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短篇小说《变形记》《判决》《饥饿艺术家》等。
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表现主义大师
【卡夫卡】
卡夫卡,188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时期的布拉格,父亲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商人,性格暴躁,精力充沛。卡夫卡却自幼体弱多病,爱好文学,无法达到父亲对他的期望。迫于父命攻读法律,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在业余工伤事故保险所任职直至病退,1924年逝世。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卡夫卡的作品文笔明净而想象奇特,常用寓言体。寓意丰富而晦涩。
他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
卡夫卡被许多20世纪文学流派追奉为先驱。有一个词语,即卡夫卡式的,就是用来描述生活中像卡夫卡作品里那样离奇的现象。
作品特点及影响
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
现代派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主要用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去表现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现代派文学】
表现主义文学是现代派文学的一个流派,是20世纪初期以德国为中心兴起的一场国际性文学运动。
其特点有:①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体验,并将这种体验的结果化为一种激情;②舍弃形象描写,追求事物的深层“幻象”构成的内部世界;③作品中的人物常以某种类型的代表或某种抽象本质的体现代替有个性的人;④情节不连贯,发展线索不明晰;⑤均以怪诞的方式表现丑恶和私欲的“疯人院”式的人世罪孽和无穷痛苦。
【表现主义】
《变形记》创作背景:
卡夫卡生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动荡不安、物质主义盛行的年代,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布拉格,而当时的布拉格正处在激烈的民族冲突与动荡中,“社会主义、犹太主义、德国民族主义、玩世不恭的思想以及一切虚假的世界主义等各种信念都相互冲突”。
《变形记》中萨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象征。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作者家庭背景:
卡夫卡父母都是讲德语的犹太人。父亲海尔曼原为乡下屠夫的儿子,依靠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成为一个百货批发商。他由于未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因而知识贫乏、头脑简单而务实,并且为人偏执、专横粗暴,在家庭中对妻子和孩子实行家长式专制统治。卡夫卡一直生活在“专制犹如暴君”般的“父亲的阴影”中。
卡夫卡在36岁时,曾战战兢兢地给父亲写了一封达几十页的长信,流露出对父亲的极端恐惧心理。父亲对卡夫卡的教育手段是“骂、威吓、讽刺、狞笑”。
卡夫卡在《致父亲的信》中曾提到他欣赏一位犹太演员洛伊,而父亲却以不屑一顾的语气和可怕的方式将那演员比做一只甲虫。
《变形记》内容梗概:
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
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第一部分: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这一变故对其本人和家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格里高尔彷徨惊慌,忧郁无助。而此时并未得到帮助的他被激怒的父亲大怒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格里高尔的甲虫生活。(格里高尔在生活习惯上已然成为甲虫,但是仍然具有人类的意识,虽已失业的他,仍旧关心父亲的债务问题,怎么样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关心家里的各种琐事。数日之后,全家人都将格里高尔视为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以往的态度转变成了厌恶、嫌弃。)
第三部分:甲虫格里高尔凄然死去。(格里高尔在亲情冷漠的情况下饥寒交迫,并且患病在身,但仍心系家人。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带着满腹的担忧和内疚看着家庭的不幸,而更不幸的是他终遭社会和家庭的唾弃,在无声无息中死去。)
梳理故事主要情节
小说的情节
线索:双线结构交互展开
①格里高尔变形:
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
②家里的亲人态度:
惊慌同情---逐步憎恨---把他弄走
深入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一、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的行为和生活上表现出哪些“甲虫式”特征?
甲虫(格里高尔)的特征:
①丑陋——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1
②笨拙——他本来可以利用胳膊和手坐起来,但现在取代它们的是许多条小细腿。它们不停地做着许多动作,控制不住。……9
他想先将身体的下半部挪出床外,可是他还从未看见过、也想象不出现在的下半身成了什么样子,只觉得它笨重得很难移动。它只能十分缓慢地移动,到最后他几乎发疯似的使出吃奶力气,不顾一切地向前推进……11
他想到了他的父亲和那个使女——他俩只要把胳膊伸进他隆起的脊背下面,这样把他从床上慢慢撬起来……14
甲虫(格里高尔)的特征:
③脆弱——不过他的下颚倒好像非常结实;靠着它倒真的把钥匙转动了,而并未注意他会因此让自己付出某种代价:一种棕色的液体从嘴巴里流了出来,从钥匙上滴落到地上。 …… 23
他抬起身体的一侧,斜躺在门框上,身上的那一侧擦得满是伤痕,在洁白的门上留下难看的斑痕。 …… 29
此时,父亲从后面给了他真正解救性的猛力一
推,格里高尔猛地远远弹进了他的房间里,顿
时满身鲜血淋漓。 …… 29
甲虫(格里高尔)的特征:
④失语——这声音分明还是他以前的声音,然而却掺和着一种来自下面的、无法抑制的痛苦的叽叽喳喳声,使得他的话只是一开始还听得清楚,后面的话音就被破坏得不知所云……7
“您二位听懂他哪怕一句话了吗?”协理问父母 …… 21
【总结】:
甲虫没有自由行动的能力,行动极其不便,无法控制自己,不能支配自己,与人的自由活动差别极大。
讨论交流
读课文回答:格里高尔变成的甲虫后的特征给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这些变化造成了格里高尔后来行动极其艰难、生活无法自理,不能和人沟通,最后被家人厌恶、抛弃的结果。
揣摩环境
小说第2、3段为什么要描写“贵妇人”的画及天气?
这幅画画了一个“戴着毛皮帽子,围着毛皮围巾的女性”,两只前臂还完全笼在一个厚厚的皮手筒了,①这样的形象代表着一种封闭与隔阂,给主人公格里高尔带来一种压抑,与他当时的处境相似,使他确定自己变身甲壳虫不是做梦,从而表明其内心的惶恐。
②此外当时那环境的阴暗,也烘托了人物内心的阴郁。
讨论交流
第6段中,作者写“指针不慌不忙地往前走着,事实上已经过了六点半,都快到六点三刻了”等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时针的“不慌不忙”与主人公内心的紧张形成鲜明的对比。
(2)其它几处写到时钟也有一种急促而紧张的节奏,表明主人公想起床而不能、内心十分焦急的心情,可见其工作压力之大和工作责任心之强。
讨论交流
小说里“公司来人”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再次揭示格里高尔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工作繁重劳累不说,还必须小心翼翼,只要有一点小小的差池,就会招来最大的怀疑,甚至导致失业。
二、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前后,人们的反应如何?
①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境况下,去当旅行推销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爱戴的。
当一个人被人依赖时,他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
②但格里高尔一朝成了大甲虫,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突然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
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
第七段中详细描述了家人喊格里高尔起床,你认为作者用意何在?
提示:这一段写了家人的关怀,却是在为下文亲人的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这种人情的反差埋下伏笔。解释了人的异化、亲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任性的不合理性。
专横暴躁的父亲却全忘了昔日的父子之情,害怕“家丑”外扬,要把他赶回房间关起来。他甚至怀疑儿子会对家人采取暴力行为,而恫吓他、用苹果砸他,想致他于死命。慈父之爱在他身上已消失殆尽,暴露出来的是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
母亲对儿子的感情似乎要深一点,她同情儿子遭受的厄运,她不能接受儿子变成甲虫的事实,因此悲痛欲绝,但她内心已把儿子当作一个沉重的累赘了。
更可恨的是妹妹葛蕾特。哥哥最喜欢她,时刻想的是她的快乐、前途,当哥哥最初变形后,她尚能做一点照料工作,如打扫房间、送饭等。但时间一久,她就再也“受不了了”。她痛哭着向父亲请求:“我们必须设法摆脱他”,“他必须离开这儿”。并狡猾地辩解说:这只大甲虫并不是格里高尔,如果是的话,他就应该“自愿跑掉”。这实际是在暗示格里高尔。她还无中生有地说:格里高尔会“要了你们俩(指父母亲)的命”,他在“迫害大家”,“想占领整幢寓所”。这一番歇斯底里的哭诉,把她内心的自私、狡黠、冷酷暴露得淋漓尽致。
【解析】格里高尔对一家人的言语行动,并没有惊诧,也没有愤怒,而是用一种清醒的、“平和”的、“沉思”的心态,接受了这种事实。他一边“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一边悄悄地死去了。他的死,使萨姆沙一家如释重负,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风,一身轻松出外郊游去了。
格里高尔的死并没有影响了别人的生活。这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是自我中心主义者,维系人际关系的是金钱、利益,这种维系一旦断裂,人与人之间就只剩了对峙、冲突、隔膜、猜忌、残杀。卡夫卡用冷漠的笔调,描写了一幅冷漠的人间图画。
深入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三、找出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说说是什么原因使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
我选了个多么艰辛的职业啊!成天都在奔波。在外面出差为业务操的心比坐在自己的店里做生意大多了。加上旅行的种种烦恼,为每次换车操心,饮食又差又不规律,打交道的人不断变换,没有一个保持长久来往,从来建立不起真正的友情,这一切都见鬼去吧!(第4段)
工作辛苦
饮食低劣
人情淡漠
内心烦恼
①深层原因,就是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
公司老板严密地统治着整个公司和每一个雇员,秘书主任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员工的行动,就连医生也是一味站在老板一边,从不会为员工说话。格里高尔的职业呢?是旅行推销员,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每天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饮食很差又不定时,由于工作关系,连个知己的朋友也没有。弄得晕头转向,“痴痴呆呆”。格里高尔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份职业。人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成为工具、成为“非人”。人变甲虫,是多么荒诞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锐地表现了社会与人之间一种可怕的“异化”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社会失去信心,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这是他变成甲虫的深层社会原因。
假如我不考虑我父母的态度,我早就辞职了,那样我就会走到我的老板面前,把我的所有想法都一股脑儿倒出来,他不从高高的桌子上掉下来才怪……等我攒够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大概还得五六年——我一定办理这件事。(第5段)
【解析】②格里高尔不能支配、主宰自己的生活,他潜意识里想要逃避这复杂的社会,复杂的人和事。这是他变成甲虫的主观的、内在的原因。
总结:根本原因是人性的丧失,人失去了自己本来应有的东西,就异化为非人
为父母还债的心理压力,受老板的气,遭压榨、遭猜忌、猜疑、遭歧视等。
第二段:“我发生什么事啦?”——
第四段:“多么艰辛的职业”——
第五段:“这么早就起床” ——
“我一定办理这件事,那时就会一帆风顺”——
第六段:连用五个疑问句——一会儿问,一会儿又否定——
深入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他的内心是怎样的?反映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并不十分惊异,比较平淡。
奔波劳累,饮食低劣,孤独。
谨小慎微,不敢反抗。
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
挣扎起床去赶火车,心急如焚。
【总结】格里高尔的形象:
格里高尔是一个勤勉、善良、忠厚、坚强、富有责任感的人, 他本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浓厚爱意和诗意追求的人,然而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却丧失了自己的自由和追求,几乎整日都在惶恐不安中过日子,他勤勉善良、胆小软弱、安分守己,是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弱者,一个完全丧失了自我的悲剧人物,一个无可挑剔的好人。
思考:结合小说内容,你认为题目中“变形”二字应从哪几个方面来理解?
①生理变形: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他仍然保持着美好的人性,是“虫形人心”
②心理变形:当时人们社会心理的变形,反映人们是“人形虫心”。
③人际关系变形:变成臭虫以后,跟社会、家人之间的关系完全颠覆,让格里高尔得以看到人际关系最阴暗的一面。
《变形记》主题: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即:
1.人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下,渐渐丧失了自我,以至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人异化成了非人的问题。
(由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孤独无助、焦虑痛苦的心理和他对自己变形前生活及工作的有关回忆可见)
2.人与人之间日趋冷漠,乃至走向冷酷的问题。
(由格里高尔变形及死后周围人的反应可见)
“现代人的困境”指的是什么?--孤立绝望
①心理壁垒、怯懦逃避,孤独感;②工作压力、生活重负,压抑感;
③人情冷漠、世态炎凉,陌生感;④艰难无助、焦虑痛苦,放逐感。
甲虫象征
(2)象征:①总体上说,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意味着他人形的丧失,异化为“非人”。具体分析:
②甲虫背负沉重的外壳,显示出格里高尔不堪生活重负,工作压力大。
③甲虫有“甲”,是人际关系冷漠的反映,是潜意识中防范心理的反映,也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心理壁垒的映射。
④变形后的甲虫弱小,不能飞,任人宰割,反映出人对自身的命运感到无法掌控、把握的恐惧。
为什么是变成甲虫,而不是变成兔子、猫、鸡鸭?
猫猫、兔子是可爱的,鸡鸭是有利用价值的。
而甲虫是丑陋而无利用价值的,是“墙上的一抹蚊子血,衣服上的饭粘子”,让人厌恶。
卡夫卡借助“丑”来聚焦生活的“真”,通过刻画甲虫龇牙咧嘴的丑脸,让读者感受其中关于人的痛苦、焦虑、隔膜、孤独、抑郁的真实情感。人变甲虫是现代社会中人类精神世界遭到扭曲、异化的象征。
(1)变形启示。“变形”的真正指向,是对人的生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观、存在主义的变化扭曲的透视。从表面上看,“变形”的是从人变为虫的格里高尔,然而,格里高尔的精神世界,他的责任感,对家人的尊敬,特别是对妹妹的爱,是由始至终都坚毅不变的。反而是家庭的另外三个成员在整个过程中经历着起伏的“思想变形”。
《变形记》用表面的荒诞不经,来诉说作者自己内心的生活理想,蕴涵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首先,它表现了作者对于被社会同化的内心忧虑。其次,作品还表现了在现代社会里人对生活压力的畏惧和逃避。最后,作者表达了对于命运无力改写的强烈苦恼与愤慨。
主题意义
2、对社会异化、人性异化的谴责。
《变形记》情节荒诞、离奇突兀,同样包含了深层寓意和许多哲理,主要表现为异化主题,向读者展示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异化图景。格里高尔变形前的生活是很艰辛的,长年累月在外推销产品,常受老板申斥,又怕被解聘,同事说长道短,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活得很累的。并且,残酷的现实将他这种受压抑受欺侮的最起码的生存资格也剥夺了,将他异化成了一只不能自食其力的大甲虫。尽管他曾经“竭尽全力”攒钱,让全家人过着“甜蜜温暖”的日子,但变形后最终还是被亲人唾弃,成了一具“又干又瘪”的尸体。格里高尔的人性被扭曲、人格被分裂,完全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在世界上多生存一天就多忍受一天的痛苦,他至临死前也摆脱不了一股无法抵御的异化力量的笼罩。在现实生活中,人自然异化成了“非人”,成了身不由己的物(如甲虫等物),人成了物的“奴隶” 。
3、亲情在金钱腐蚀下沦丧
格里高尔的生活遭遇就是对拜金主义的无情鞭笞和批判。通过对格里高尔变形之后的种种遭遇的叙述,小说展示了弥漫整个社会的金钱至上之风,人们将金钱、财富视为最高追求。卡夫卡的《变形记》集中展现了格里高尔在感情冷漠、亲情沦丧的家庭中的遭遇。而这种生活境遇正是卡夫卡自己的亲身遭遇,给他带来了一系列真实的情感体验。
在小说中,格里高尔在变形之后,首先的反应不是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而是担心公司会不会因此而解雇他,这种为家庭考虑的行为与他父母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联系当下,关注时代
“社畜”。它源于日语中的“公司”(會社)和“牲畜”(家畜)两词,合起来的意思为“公司的牲畜”,指的是一些为公司放弃自我生活的劳动者,多用于日本员工的自嘲。
——新垣结衣主演的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卡夫卡式的隐喻——现代人的困境
沉重而坚硬的外壳
细瘦难以支撑的腿
含糊不被理解语言
背负沉重的负担、失去行动自由、逐渐面目模糊
人突然变成甲虫,小说情节荒诞,读完又觉得真实可信,怎样理解这一现象?
(1)这种真实叫做“虚构的真实”。所谓“虚构的真实”,用鲁迅的话就是,艺术形象“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2)具体到本文,作者写甲虫的壳、腿、肚子、翻身、开门这些细节,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
(3)写甲虫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其实是写格里高尔,言行逻辑和他高度一致;
(4)写格里高尔变形前后,亲人的态度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逻辑的。
所以,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相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但又感到信服。
这篇小说勾画人物内心世界, 进行心理描写使用的手法有哪些
提示: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情况,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什么是荒诞?
讨论: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卡夫卡式荒诞”的理解和认识。
加缪说: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一些必须摧毁的幻想和误会,这误会的根源在于人对自己的错误认识,对着世界的错误认识。因为这些错误或误会,便产生了荒诞,可见,“荒诞”主要是一种人的感受,这种感受往往是不和谐的且不协调的,是非理性且无意义的。具体到本文,荒诞主要有以下表现:
加缪(1913-1960)
卡式荒诞
(1)外形与情感不协调而产生的荒诞。《变形记》中,推销员格里高尔外形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内在情感却仍然是人。这样,人以动物的外形存在于现实世界本身便很荒诞,更不用说格里高尔变形后试图与家人正常生活的荒诞性。
卡式荒诞
(2)因为孤独感而产生的荒诞。格里高尔的孤独感并不只是存在于变为大甲虫的时光,实际是从他具有人的意识便已存在。和卡夫卡幼年经历相似,格里高尔的生活也充满了孤独,比如努力工作却不被认可,无法融入周围世界,想要挣扎、摆脱却又无能为力等等。
卡夫卡(1883-1924)
卡式荒诞
(3)反抗的荒诞。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置身其中的格里高尔是不能完全意识到荒诞的存在的,因此他徒劳地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反抗,最终也没能摆脱悲惨的命运。但这并不等于说反抗本身是无意义的,恰恰相反,我们从格里高尔的反抗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卡夫卡(1883-1924)
双重视角
(1)小说在讲述主要情节时采用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从而拉开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地叙述。
小说采取了双重视角,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同时,小说又穿插运用格里高尔的视角,通过他去观察环境和他人,去表现他本人的心理体验。这一视角聚焦于人物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让读者得以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这种有限的视角获得真切的阅读感受。
审美感受
(3)两种视角并存,时而错落,时而叠合,贯穿整个事件的叙述,带来一种奇妙的审美感受。比如格里高尔一次次努力想重新进入“人类的圈子”,他努力地想解释清楚,证明自己,想表达自己的善意和顺从,从格里高尔的角度,我们看到他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但现实的结果是,他一次次受到打击,加速了自己的毁灭。
表达效果
(4)表达效果上,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的笔调写出,给人一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受,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了更为可怕的现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并探索改变这一现状的可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