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全优方案组合训练语文阅读篇七年级上册 组合训练十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全优方案组合训练语文阅读篇七年级上册 组合训练十

资源简介

全优方案组合训练语文阅读篇七年级上册 组合训练十
( 全优方案组合训练语文阅读篇七年级上册 组合训练十)小语在阅读《朝花夕拾》时,发现可以通过鲁迅先生的“求学之路”,探索他的心路历程,于是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1.从“选择”的角度给②处填空。
2.仔细阅读思维导图,从“变”的角度来阐释你对鲁迅的“选择”的理解。
( 全优方案组合训练语文阅读篇七年级上册 组合训练十)现代文阅读
一忆春雪总琳琅
陈柏清
①三月北国,虽是春寒未退,但突然飘起的雪花令人惊喜中含几分诧异。午间等外卖的时间,同事突然喊下雪了,奔至窗前,大片雪花已纷至沓来,落地润土……更有人放上了古琴曲《阳春》《白雪》,琴声琮琤,室中空寂。午饭到,惆怅之感郁结于心,无心果腹,因为想起我的英语老师廖春雪。
②她总是一身雪白,像她的名字。白套装,白裙子,白运动衫,扎马尾,阔额头,杏仁眼明亮。两颊的浅酡总令人觉得是刚刚运动归来。那时我刚上初中,因为从乡下转来,英语基础很差,廖老师讲课全是英语,像歌唱的溪水一般流畅,可是对于我这个英语听力和口语都很差的人来说,简直是折磨。因为听不懂,上廖老师的课自然有些自卑,因此跟她也有些疏离。课堂上一到提问的环节,我便把头窝到胸前去,不敢看她,每每感到她的眼神在我头顶稍稍驻留,然后风一样刮过,大气都不敢出。一到英语测试,我恨不得逃离到外太空去。一个月下来,我甚至生出放弃英语的念头,之所以还坚持,是因为廖老师那总是温和鼓励的眼神,让我不忍心。
③那一天早晨,我刚坐到座位上,就发现抽屉里有一摞小卡片,拿出一看,每张卡片上都写着一个单词,还配着图和汉语翻译,一张、两张……我一数,足有四十张,都是手绘,非常精致,细细看来,才发现都是我平时考试中容易错的,那一刻的心情,真是感动得无以复加。上午的英语课,我咬着牙努力听,课后我去她办公室主动问题目,她拉着我的手问我属什么生肖,我说属兔子,她就用英语说出了“兔子”这个单词,还说:“你看,英语没那么难,多说多练,在游戏之中就学会了。”送我出门时,她还搂着我的肩说:“记住,苍天不负有心人,只要自己不放弃,英语绝对不弃你。”
④不知是廖老师使我拼命学习英语,还是真如廖老师所说的“苍天不负有心人”,总之第二学年结束,我的英语成绩已经排名前几了。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廖老师看我的眼神充满了欣喜。可是她对我要求更严格了,有几次考试她因为我书写不好就扣了我的分,我心里很生气,后来我明白,她是怕我骄傲。
⑤初中升学考试中,我的英语拿了全校第二的好成绩,这使我迈进重点高中的梦想成为现实。回首自己跟廖老师学英语的过程,简直像一个梦,这样的成绩自己都有点无法相信。毕业分别时,廖老师摸着我的头,说:“你做到了。”我那时真想给她一个拥抱,可是因为羞涩,忍住了。没想到这个拥抱再也没实现。第二年,她因医疗事故去世,只有39岁。我知道的时候已是三个月之后,我缺课跑到她的墓地,抱着墓碑哭了一上午,我心里想,这里睡着我生命旅途的贵人、恩人,没有她,便没有我的今天,可是我连一句正经的感谢话都没说过,总觉得等自己有了出息、有了能耐再对她讲起,也总觉得我可以一直来看她,直到她白发苍苍。那一个上午,心中有万万千千的悔意,除了耳畔的松风,又说与谁人听。
⑥春雪还琳琅可见,我的廖老师却不会再归来。在所有她缺席后的春天,如何明媚,也总觉得世界少了一丝颜色。
(选自2018年3月15日《羊城晚报》,有删改)
3.“我”的英语水平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请简要概括。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试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
6.结合文章,并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从第⑤段“我”的“悔意”中得到的启示。(80—100字)
( 全优方案组合训练语文阅读篇七年级上册 组合训练十)古诗文阅读
投舒丧命
王大将军[1]既亡,王应欲投世儒,世儒为江州。王含欲投王舒,舒为荆州。含语应曰:“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而汝欲归之?”应曰:“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能抗同异,此非常人所行。及睹衰危,必兴愍恻[2]。荆州守文,岂能作意表行事?”含不从,遂共投舒。舒果沉含父子于江。彬闻应当来密具船以待之竟不得来深以为恨。
(选自《世说新语·识鉴》)
【注释】[1]王大将军:即王敦,东晋开国功臣,后发动叛乱,意图夺位,在战事期间病逝。下文世儒(王彬)、王含、王舒皆为王敦的堂兄弟。王应为王含之子,王敦无子,以王应为嗣。[2]愍(mǐn)恻:怜悯。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舒为荆州   
②荆州守文   
③岂能作意表行事   
④含不从   
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彬闻应当来密具船以待之竟不得来深以为恨。
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意思。
①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而汝欲归之?
②江州当人强盛时,能抗同异,此非常人所行。
10.根据短文,分析王应是个怎样的人。这对我们为人处世有怎样的启发?
( 全优方案组合训练语文阅读篇七年级上册 组合训练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杜甫
糁[1]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2]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注释】[1]糁:米粒。[2]雉子:幼雉。
11.这首诗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色,从“   ”和“   ”可以看出。
12.试描绘“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所展现的景色。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主动选择
2.三次求学,三次出走,同时也是三次成长。从为了躲避衍太太流言的中伤选择逃离家乡去南京求学,到为了医治国民肉体的疾病而选择去日本学医,再到弃医从文,这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为个人前途到为家国命运的选择变化。这一次次的变化,就是鲁迅不断探索与追寻,最终成长为一名有担当、有民族责任感的战士的过程。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朝花夕拾》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1.本题考查对《朝花夕拾》中鲁迅求学经历中 “选择” 性质的理解与概括。首先需要回顾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记载的求学历程。从思维导图的逻辑来看,前面的求学选择可能带有被动性,比如最初离开家乡去南京求学,更多是为了躲避环境的压抑(如衍太太的流言等),属于被动选择。而到了②处对应的阶段,结合鲁迅的经历,他在日本求学期间,因观看幻灯片事件意识到国民精神的麻木比肉体疾病更需救治,从而毅然弃医从文,这一选择是基于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是出于自身主动的判断和追求,并非外部压力下的无奈之举。因此,从 “选择” 的性质上,这里应体现出与之前被动状态不同的主动性。
故答案为:主动选择
2.本题考查分析鲁迅求学选择中的 “变化”,并理解这种变化背后的心路历程与成长。要从 “变” 的角度阐释鲁迅的 “选择”,需梳理他三次关键的求学选择及其背后的动因。第一次选择是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此时的动因更多是个人层面的,为了摆脱家乡的压抑环境,带有被动逃离的色彩,关注的是个人前途;第二次选择是前往日本学医,目的是医治国民的肉体疾病,此时的视野已从个人扩展到国民群体,但仍局限于身体层面;第三次选择是弃医从文,这是因为他认识到精神的觉醒比身体的健康更重要,希望通过文字唤醒国民的灵魂,此时的目标已上升到家国命运的高度,是主动承担起民族责任的体现。这三次选择,从被动到主动,从关注个人到关注群体再到关注民族,清晰地展现了鲁迅在探索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成长,最终成为一名以笔为刃的战士,这种 “变” 是他不断深化对社会、民族认识的结果,也是其担当精神逐步形成的过程。
故答案为:三次求学,三次出走,同时也是三次成长。从为了躲避衍太太流言的中伤选择逃离家乡去南京求学,到为了医治国民肉体的疾病而选择去日本学医,再到弃医从文,这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为个人前途到为家国命运的选择变化。这一次次的变化,就是鲁迅不断探索与追寻,最终成长为一名有担当、有民族责任感的战士的过程。
【答案】3.从“基础很差”到“排名前几”再到“全校第二”;离不开廖老师的鼓励和严格要求。
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廖老师的眼神比作“风”在“我”头顶刮过,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我”因基础差在英语课上紧张害怕的情形,突出了“我”胆怯、自卑的心理。
5.结构上,点题,呼应了开头,总结全文。内容上,揭示文章主旨,表达了对廖老师的怀念之情和自己未能表达感谢的悔恨之意。
6.我们要学会珍惜。廖老师去世后,“我”才知道廖老师对“我”的重要性,才感觉到没有廖老师的“春天”,世界也少了一丝颜色。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廖老师这样的好老师,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努力学习,并在有所收获时不忘表达感谢之情,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与因果关系的分析能力。刚上初中时,“我” 因从乡下转来,英语基础很差,甚至想放弃;经过廖老师的帮助(如制作单词卡片、鼓励引导),到第二学年结束,成绩已排名前几;初中升学考试中,英语拿了全校第二。变化的原因与廖老师密切相关:她用温和的鼓励给予 “我” 动力,通过针对性的帮助(手绘单词卡)提升 “我” 的基础,后期严格要求防止 “我” 骄傲,这些都推动了 “我” 英语水平的提升。
故答案为:从“基础很差”到“排名前几”再到“全校第二”;离不开廖老师的鼓励和严格要求。
4.本题考查对比喻手法的识别及在语境中作用的分析能力。画线句 “每每感到她的眼神在我头顶稍稍驻留,然后风一样刮过”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 “廖老师的眼神” 比作 “风”。结合语境,“我” 因英语基础差而自卑,课堂上害怕被提问,这种比喻生动地写出了 “我” 当时紧张、胆怯的心理 —— 既担心被老师注意到,又因老师的目光短暂停留而感到不安。需分析比喻的本体、喻体,以及这种手法如何精准传达 “我” 的内心状态。
故答案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廖老师的眼神比作“风”在“我”头顶刮过,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我”因基础差在英语课上紧张害怕的情形,突出了“我”胆怯、自卑的心理。
5.本题考查对文本整体结构及主旨表达的理解能力。从结构上看,结尾段 “春雪还琳琅可见” 与开头 “突然飘起的雪花”“想起我的英语老师廖春雪” 相呼应,且点题(标题 “一忆春雪总琳琅”),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从内容上看,结尾通过 “我的廖老师却不会再归来”“世界少了一丝颜色” 直接抒发了对廖老师的深切怀念,同时暗含 “我” 未能及时表达感谢的悔恨,深化了文章对师恩的感恩与珍惜的主旨。
故答案为:结构上,点题,呼应了开头,总结全文。内容上,揭示文章主旨,表达了对廖老师的怀念之情和自己未能表达感谢的悔恨之意。
6.本题考查对文本情感的感悟及现实迁移能力。第⑤段中 “我” 的 “悔意” 源于:毕业时因羞涩未给廖老师拥抱,她去世后才意识到未能表达感谢,这种 “子欲养而亲不待” 式的遗憾引人深思。启示可围绕 “珍惜” 展开:生活中,对于给予我们帮助的人(如老师、家人、朋友),应及时表达感激,不要因羞涩或拖延留下遗憾。结合自身实际时,可联系自己与老师、家人的相处,说明如何主动表达感谢,避免类似的 “悔意”。
故答案为:我们要学会珍惜。廖老师去世后,“我”才知道廖老师对“我”的重要性,才感觉到没有廖老师的“春天”,世界也少了一丝颜色。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廖老师这样的好老师,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努力学习,并在有所收获时不忘表达感谢之情,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
【答案】7.担任;谨守成法;意料之外;听从
8.彬闻应当来/密具船以待之/竟不得来/深以为恨。
9.①大将军平时和江州(刺史)关系如何,你却想要投奔他?
②江州(刺史)在大将军强盛的时候,能为(自己与大将军)不同的主张而抗争,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10.王应是个有敏锐的洞察力却不能坚持己见的人。 启发:为人处世要善于分析自己身处的环境、背景,在关键时刻要能够权衡利弊,要善于抉择。
【知识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王大将军(王敦)兵败身亡后,王应想要投奔王彬,王彬当时任江州(刺史)。王含想要投奔王舒,王舒当时任荆州(刺史)。王含对王应说:“大将军平时和江州(刺史)关系如何,你却想要投奔他?”王应说:“这正是我们要去他那里的原因。江州(刺史)在大将军强盛的时候,能为(自己与大将军)不同的主张而抗争,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等他目睹别人衰败危难的时候,也一定会产生怜悯之心。荆州(刺史)谨守成法,哪能做出格的事(指收留乱党)呢?”王含不听从他的,于是(二人)一起投奔了王舒。王舒果然将他们父子沉入江中。王彬听说王应他们要来,秘密地准备了船只等待他们。最终他们却没有来,(王彬)深深感到遗憾。
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①“舒为荆州”:结合语境,王舒的身份是荆州的官员,“为” 在此处表示担任某个职位,因此解释为 “担任”。②“荆州守文”:“守” 有遵守、保持之意,“文” 在此处指规章制度、成法,“守文” 即谨守成法,体现王舒处事循规蹈矩的特点。③“岂能作意表行事”:“意表” 指意料之外,“作” 意为做、采取,整句强调王舒不会做超出常规、意料之外的事。④“含不从”:“从” 在此处指听从、顺从,说明王含没有采纳王应的建议。
故答案为:担任;谨守成法;意料之外;听从
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王彬听说王应要来,秘密准备了船只等待他,最终没能等到,深深为此感到遗憾。”依据:“彬闻应当来” 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表述王彬得知消息,应断开;“密具船以待之” 是王彬的行动,表意完整,其后应断开;“竟不得来” 说明结果,与后文的感受形成层次,应断开;剩余部分 “深以为恨” 是王彬的情绪,作为结尾。
故答案为:彬闻应当来/密具船以待之/竟不得来/深以为恨。
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①重点字词:“平素” 指平时、向来;“云何” 意为怎么样、关系如何;“归之” 指投奔他。②重点字词:“当” 指在…… 时候;“抗同异” 意为坚持不同意见、抗争异议;“非常人” 指不是一般人。
故答案为:①大将军平时和江州(刺史)关系如何,你却想要投奔他?②江州(刺史)在大将军强盛的时候,能为(自己与大将军)不同的主张而抗争,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10.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现实意义的挖掘。分析王应的形象需结合其言行:他能准确分析王彬和王舒的性格(王彬敢抗同异、有怜悯心,王舒守成法、循常规),可见其有敏锐的洞察力;但他最终未能说服王含,顺从了错误的选择,说明他不能坚持己见。启发需围绕王应的经历展开,强调为人处世中洞察形势、权衡利弊、果断抉择的重要性,结合现实中面对选择时应有的态度。
故答案为:王应是个有敏锐的洞察力却不能坚持己见的人。 启发:为人处世要善于分析自己身处的环境、背景,在关键时刻要能够权衡利弊,要善于抉择。
【答案】11.初夏;杨花;叠青钱
12.漫天飞舞的杨花散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寄情山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11.本题考查对诗歌所描绘时节的判断及关键意象的提取。首先看 “杨花”,杨花通常在春季后期至初夏飘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景物;再看 “叠青钱”,“青钱” 在这里是对初生荷叶的比喻,荷叶初生且层层叠叠,这是初夏时节荷叶生长的典型状态。结合这两个意象,可推断出描写的是初夏时节。
故答案为:初夏;杨花;叠青钱
12.本题考查对诗歌名句的画面描绘能力。“糁径杨花铺白毡” 中,“糁径” 指杨花零散地落在小路上,“铺白毡” 是将散落的杨花比作铺在地上的白色毡子,要体现出杨花的繁多和覆盖小径的状态;“点溪荷叶叠青钱” 中,“点溪” 描绘出荷叶点缀在溪水面上的样子,“叠青钱” 把荷叶比作层层叠叠的青色铜钱,要突出荷叶的小巧、青绿以及层层叠叠的形态。在描绘时,需将这些元素整合起来,营造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既要忠于诗句原意,又要加入合理的想象,让读者能感受到诗句所呈现的美景。
故答案为:漫天飞舞的杨花散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
1 / 1全优方案组合训练语文阅读篇七年级上册 组合训练十
( 全优方案组合训练语文阅读篇七年级上册 组合训练十)小语在阅读《朝花夕拾》时,发现可以通过鲁迅先生的“求学之路”,探索他的心路历程,于是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1.从“选择”的角度给②处填空。
2.仔细阅读思维导图,从“变”的角度来阐释你对鲁迅的“选择”的理解。
【答案】1.主动选择
2.三次求学,三次出走,同时也是三次成长。从为了躲避衍太太流言的中伤选择逃离家乡去南京求学,到为了医治国民肉体的疾病而选择去日本学医,再到弃医从文,这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为个人前途到为家国命运的选择变化。这一次次的变化,就是鲁迅不断探索与追寻,最终成长为一名有担当、有民族责任感的战士的过程。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朝花夕拾》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1.本题考查对《朝花夕拾》中鲁迅求学经历中 “选择” 性质的理解与概括。首先需要回顾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记载的求学历程。从思维导图的逻辑来看,前面的求学选择可能带有被动性,比如最初离开家乡去南京求学,更多是为了躲避环境的压抑(如衍太太的流言等),属于被动选择。而到了②处对应的阶段,结合鲁迅的经历,他在日本求学期间,因观看幻灯片事件意识到国民精神的麻木比肉体疾病更需救治,从而毅然弃医从文,这一选择是基于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是出于自身主动的判断和追求,并非外部压力下的无奈之举。因此,从 “选择” 的性质上,这里应体现出与之前被动状态不同的主动性。
故答案为:主动选择
2.本题考查分析鲁迅求学选择中的 “变化”,并理解这种变化背后的心路历程与成长。要从 “变” 的角度阐释鲁迅的 “选择”,需梳理他三次关键的求学选择及其背后的动因。第一次选择是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此时的动因更多是个人层面的,为了摆脱家乡的压抑环境,带有被动逃离的色彩,关注的是个人前途;第二次选择是前往日本学医,目的是医治国民的肉体疾病,此时的视野已从个人扩展到国民群体,但仍局限于身体层面;第三次选择是弃医从文,这是因为他认识到精神的觉醒比身体的健康更重要,希望通过文字唤醒国民的灵魂,此时的目标已上升到家国命运的高度,是主动承担起民族责任的体现。这三次选择,从被动到主动,从关注个人到关注群体再到关注民族,清晰地展现了鲁迅在探索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成长,最终成为一名以笔为刃的战士,这种 “变” 是他不断深化对社会、民族认识的结果,也是其担当精神逐步形成的过程。
故答案为:三次求学,三次出走,同时也是三次成长。从为了躲避衍太太流言的中伤选择逃离家乡去南京求学,到为了医治国民肉体的疾病而选择去日本学医,再到弃医从文,这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为个人前途到为家国命运的选择变化。这一次次的变化,就是鲁迅不断探索与追寻,最终成长为一名有担当、有民族责任感的战士的过程。
( 全优方案组合训练语文阅读篇七年级上册 组合训练十)现代文阅读
一忆春雪总琳琅
陈柏清
①三月北国,虽是春寒未退,但突然飘起的雪花令人惊喜中含几分诧异。午间等外卖的时间,同事突然喊下雪了,奔至窗前,大片雪花已纷至沓来,落地润土……更有人放上了古琴曲《阳春》《白雪》,琴声琮琤,室中空寂。午饭到,惆怅之感郁结于心,无心果腹,因为想起我的英语老师廖春雪。
②她总是一身雪白,像她的名字。白套装,白裙子,白运动衫,扎马尾,阔额头,杏仁眼明亮。两颊的浅酡总令人觉得是刚刚运动归来。那时我刚上初中,因为从乡下转来,英语基础很差,廖老师讲课全是英语,像歌唱的溪水一般流畅,可是对于我这个英语听力和口语都很差的人来说,简直是折磨。因为听不懂,上廖老师的课自然有些自卑,因此跟她也有些疏离。课堂上一到提问的环节,我便把头窝到胸前去,不敢看她,每每感到她的眼神在我头顶稍稍驻留,然后风一样刮过,大气都不敢出。一到英语测试,我恨不得逃离到外太空去。一个月下来,我甚至生出放弃英语的念头,之所以还坚持,是因为廖老师那总是温和鼓励的眼神,让我不忍心。
③那一天早晨,我刚坐到座位上,就发现抽屉里有一摞小卡片,拿出一看,每张卡片上都写着一个单词,还配着图和汉语翻译,一张、两张……我一数,足有四十张,都是手绘,非常精致,细细看来,才发现都是我平时考试中容易错的,那一刻的心情,真是感动得无以复加。上午的英语课,我咬着牙努力听,课后我去她办公室主动问题目,她拉着我的手问我属什么生肖,我说属兔子,她就用英语说出了“兔子”这个单词,还说:“你看,英语没那么难,多说多练,在游戏之中就学会了。”送我出门时,她还搂着我的肩说:“记住,苍天不负有心人,只要自己不放弃,英语绝对不弃你。”
④不知是廖老师使我拼命学习英语,还是真如廖老师所说的“苍天不负有心人”,总之第二学年结束,我的英语成绩已经排名前几了。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廖老师看我的眼神充满了欣喜。可是她对我要求更严格了,有几次考试她因为我书写不好就扣了我的分,我心里很生气,后来我明白,她是怕我骄傲。
⑤初中升学考试中,我的英语拿了全校第二的好成绩,这使我迈进重点高中的梦想成为现实。回首自己跟廖老师学英语的过程,简直像一个梦,这样的成绩自己都有点无法相信。毕业分别时,廖老师摸着我的头,说:“你做到了。”我那时真想给她一个拥抱,可是因为羞涩,忍住了。没想到这个拥抱再也没实现。第二年,她因医疗事故去世,只有39岁。我知道的时候已是三个月之后,我缺课跑到她的墓地,抱着墓碑哭了一上午,我心里想,这里睡着我生命旅途的贵人、恩人,没有她,便没有我的今天,可是我连一句正经的感谢话都没说过,总觉得等自己有了出息、有了能耐再对她讲起,也总觉得我可以一直来看她,直到她白发苍苍。那一个上午,心中有万万千千的悔意,除了耳畔的松风,又说与谁人听。
⑥春雪还琳琅可见,我的廖老师却不会再归来。在所有她缺席后的春天,如何明媚,也总觉得世界少了一丝颜色。
(选自2018年3月15日《羊城晚报》,有删改)
3.“我”的英语水平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请简要概括。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试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
6.结合文章,并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从第⑤段“我”的“悔意”中得到的启示。(80—100字)
【答案】3.从“基础很差”到“排名前几”再到“全校第二”;离不开廖老师的鼓励和严格要求。
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廖老师的眼神比作“风”在“我”头顶刮过,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我”因基础差在英语课上紧张害怕的情形,突出了“我”胆怯、自卑的心理。
5.结构上,点题,呼应了开头,总结全文。内容上,揭示文章主旨,表达了对廖老师的怀念之情和自己未能表达感谢的悔恨之意。
6.我们要学会珍惜。廖老师去世后,“我”才知道廖老师对“我”的重要性,才感觉到没有廖老师的“春天”,世界也少了一丝颜色。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廖老师这样的好老师,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努力学习,并在有所收获时不忘表达感谢之情,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与因果关系的分析能力。刚上初中时,“我” 因从乡下转来,英语基础很差,甚至想放弃;经过廖老师的帮助(如制作单词卡片、鼓励引导),到第二学年结束,成绩已排名前几;初中升学考试中,英语拿了全校第二。变化的原因与廖老师密切相关:她用温和的鼓励给予 “我” 动力,通过针对性的帮助(手绘单词卡)提升 “我” 的基础,后期严格要求防止 “我” 骄傲,这些都推动了 “我” 英语水平的提升。
故答案为:从“基础很差”到“排名前几”再到“全校第二”;离不开廖老师的鼓励和严格要求。
4.本题考查对比喻手法的识别及在语境中作用的分析能力。画线句 “每每感到她的眼神在我头顶稍稍驻留,然后风一样刮过”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 “廖老师的眼神” 比作 “风”。结合语境,“我” 因英语基础差而自卑,课堂上害怕被提问,这种比喻生动地写出了 “我” 当时紧张、胆怯的心理 —— 既担心被老师注意到,又因老师的目光短暂停留而感到不安。需分析比喻的本体、喻体,以及这种手法如何精准传达 “我” 的内心状态。
故答案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廖老师的眼神比作“风”在“我”头顶刮过,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我”因基础差在英语课上紧张害怕的情形,突出了“我”胆怯、自卑的心理。
5.本题考查对文本整体结构及主旨表达的理解能力。从结构上看,结尾段 “春雪还琳琅可见” 与开头 “突然飘起的雪花”“想起我的英语老师廖春雪” 相呼应,且点题(标题 “一忆春雪总琳琅”),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从内容上看,结尾通过 “我的廖老师却不会再归来”“世界少了一丝颜色” 直接抒发了对廖老师的深切怀念,同时暗含 “我” 未能及时表达感谢的悔恨,深化了文章对师恩的感恩与珍惜的主旨。
故答案为:结构上,点题,呼应了开头,总结全文。内容上,揭示文章主旨,表达了对廖老师的怀念之情和自己未能表达感谢的悔恨之意。
6.本题考查对文本情感的感悟及现实迁移能力。第⑤段中 “我” 的 “悔意” 源于:毕业时因羞涩未给廖老师拥抱,她去世后才意识到未能表达感谢,这种 “子欲养而亲不待” 式的遗憾引人深思。启示可围绕 “珍惜” 展开:生活中,对于给予我们帮助的人(如老师、家人、朋友),应及时表达感激,不要因羞涩或拖延留下遗憾。结合自身实际时,可联系自己与老师、家人的相处,说明如何主动表达感谢,避免类似的 “悔意”。
故答案为:我们要学会珍惜。廖老师去世后,“我”才知道廖老师对“我”的重要性,才感觉到没有廖老师的“春天”,世界也少了一丝颜色。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廖老师这样的好老师,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努力学习,并在有所收获时不忘表达感谢之情,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
( 全优方案组合训练语文阅读篇七年级上册 组合训练十)古诗文阅读
投舒丧命
王大将军[1]既亡,王应欲投世儒,世儒为江州。王含欲投王舒,舒为荆州。含语应曰:“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而汝欲归之?”应曰:“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能抗同异,此非常人所行。及睹衰危,必兴愍恻[2]。荆州守文,岂能作意表行事?”含不从,遂共投舒。舒果沉含父子于江。彬闻应当来密具船以待之竟不得来深以为恨。
(选自《世说新语·识鉴》)
【注释】[1]王大将军:即王敦,东晋开国功臣,后发动叛乱,意图夺位,在战事期间病逝。下文世儒(王彬)、王含、王舒皆为王敦的堂兄弟。王应为王含之子,王敦无子,以王应为嗣。[2]愍(mǐn)恻:怜悯。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舒为荆州   
②荆州守文   
③岂能作意表行事   
④含不从   
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彬闻应当来密具船以待之竟不得来深以为恨。
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意思。
①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而汝欲归之?
②江州当人强盛时,能抗同异,此非常人所行。
10.根据短文,分析王应是个怎样的人。这对我们为人处世有怎样的启发?
【答案】7.担任;谨守成法;意料之外;听从
8.彬闻应当来/密具船以待之/竟不得来/深以为恨。
9.①大将军平时和江州(刺史)关系如何,你却想要投奔他?
②江州(刺史)在大将军强盛的时候,能为(自己与大将军)不同的主张而抗争,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10.王应是个有敏锐的洞察力却不能坚持己见的人。 启发:为人处世要善于分析自己身处的环境、背景,在关键时刻要能够权衡利弊,要善于抉择。
【知识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王大将军(王敦)兵败身亡后,王应想要投奔王彬,王彬当时任江州(刺史)。王含想要投奔王舒,王舒当时任荆州(刺史)。王含对王应说:“大将军平时和江州(刺史)关系如何,你却想要投奔他?”王应说:“这正是我们要去他那里的原因。江州(刺史)在大将军强盛的时候,能为(自己与大将军)不同的主张而抗争,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等他目睹别人衰败危难的时候,也一定会产生怜悯之心。荆州(刺史)谨守成法,哪能做出格的事(指收留乱党)呢?”王含不听从他的,于是(二人)一起投奔了王舒。王舒果然将他们父子沉入江中。王彬听说王应他们要来,秘密地准备了船只等待他们。最终他们却没有来,(王彬)深深感到遗憾。
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①“舒为荆州”:结合语境,王舒的身份是荆州的官员,“为” 在此处表示担任某个职位,因此解释为 “担任”。②“荆州守文”:“守” 有遵守、保持之意,“文” 在此处指规章制度、成法,“守文” 即谨守成法,体现王舒处事循规蹈矩的特点。③“岂能作意表行事”:“意表” 指意料之外,“作” 意为做、采取,整句强调王舒不会做超出常规、意料之外的事。④“含不从”:“从” 在此处指听从、顺从,说明王含没有采纳王应的建议。
故答案为:担任;谨守成法;意料之外;听从
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王彬听说王应要来,秘密准备了船只等待他,最终没能等到,深深为此感到遗憾。”依据:“彬闻应当来” 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表述王彬得知消息,应断开;“密具船以待之” 是王彬的行动,表意完整,其后应断开;“竟不得来” 说明结果,与后文的感受形成层次,应断开;剩余部分 “深以为恨” 是王彬的情绪,作为结尾。
故答案为:彬闻应当来/密具船以待之/竟不得来/深以为恨。
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①重点字词:“平素” 指平时、向来;“云何” 意为怎么样、关系如何;“归之” 指投奔他。②重点字词:“当” 指在…… 时候;“抗同异” 意为坚持不同意见、抗争异议;“非常人” 指不是一般人。
故答案为:①大将军平时和江州(刺史)关系如何,你却想要投奔他?②江州(刺史)在大将军强盛的时候,能为(自己与大将军)不同的主张而抗争,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10.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现实意义的挖掘。分析王应的形象需结合其言行:他能准确分析王彬和王舒的性格(王彬敢抗同异、有怜悯心,王舒守成法、循常规),可见其有敏锐的洞察力;但他最终未能说服王含,顺从了错误的选择,说明他不能坚持己见。启发需围绕王应的经历展开,强调为人处世中洞察形势、权衡利弊、果断抉择的重要性,结合现实中面对选择时应有的态度。
故答案为:王应是个有敏锐的洞察力却不能坚持己见的人。 启发:为人处世要善于分析自己身处的环境、背景,在关键时刻要能够权衡利弊,要善于抉择。
( 全优方案组合训练语文阅读篇七年级上册 组合训练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杜甫
糁[1]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2]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注释】[1]糁:米粒。[2]雉子:幼雉。
11.这首诗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色,从“   ”和“   ”可以看出。
12.试描绘“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所展现的景色。
【答案】11.初夏;杨花;叠青钱
12.漫天飞舞的杨花散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寄情山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11.本题考查对诗歌所描绘时节的判断及关键意象的提取。首先看 “杨花”,杨花通常在春季后期至初夏飘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景物;再看 “叠青钱”,“青钱” 在这里是对初生荷叶的比喻,荷叶初生且层层叠叠,这是初夏时节荷叶生长的典型状态。结合这两个意象,可推断出描写的是初夏时节。
故答案为:初夏;杨花;叠青钱
12.本题考查对诗歌名句的画面描绘能力。“糁径杨花铺白毡” 中,“糁径” 指杨花零散地落在小路上,“铺白毡” 是将散落的杨花比作铺在地上的白色毡子,要体现出杨花的繁多和覆盖小径的状态;“点溪荷叶叠青钱” 中,“点溪” 描绘出荷叶点缀在溪水面上的样子,“叠青钱” 把荷叶比作层层叠叠的青色铜钱,要突出荷叶的小巧、青绿以及层层叠叠的形态。在描绘时,需将这些元素整合起来,营造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既要忠于诗句原意,又要加入合理的想象,让读者能感受到诗句所呈现的美景。
故答案为:漫天飞舞的杨花散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