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全优方案组合训练语文阅读篇七年级上册 组合训练八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全优方案组合训练语文阅读篇七年级上册 组合训练八

资源简介

全优方案组合训练语文阅读篇七年级上册 组合训练八
( 全优方案组合训练语文阅读篇七年级上册 组合训练八)下面是小文阅读《朝花夕拾》一书时摘录的笔记,请你结合笔记内容完成两小题。
【摘录一】
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儿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摘录二】
《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摘录三】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了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
1.根据摘录的笔记内容,我们可以知道鲁迅先生丢失了   、   、   等物品。
2.这些丢失的物品,都令鲁迅先生念念不忘。请任选其中一件物品,结合《朝花夕拾》相关内容说说其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答案】1.绣像;木刻的《山海经》;藤野先生所改正的讲义
2.示例一:绣像是“我”童年期间在三味书屋求学过程中,自己亲手画的,包含了“我”在三味书屋时的回忆与乐趣。(示例二:《山海经》是长妈妈告假回家时特意买给“我”的,包含了长妈妈对“我”的关爱和“我”对她的怀念之情。 示例三:讲义是“我”在日本求学时,日本教师藤野先生主动帮“我”修改的,包含了他对“我”的关怀、照顾及“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朝花夕拾》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1.本题考查对《朝花夕拾》中具体内容的提取与概括。摘录一提到 “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 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明确指出 “绣像” 最终丢失;摘录二指出 “木刻的(《山海经》)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说明木刻版《山海经》丢失;
摘录三提到 “他所改正的讲义…… 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 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这里的 “他” 指藤野先生,因此丢失的是藤野先生改正的讲义。
故答案为:绣像;木刻的《山海经》;藤野先生所改正的讲义
2.本题考查文章理解和分析物品背后蕴含的情感。①绣像: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在三味书屋求学时,课上偷偷描画的,反映了童年时期对绘画的热爱,以及在枯燥学习生活中的一点乐趣,蕴含着对童年时光的回忆;②木刻《山海经》:出自《阿长与 <山海经>》,是长妈妈(阿长)克服困难为 “我” 买来的,体现了长妈妈对 “我” 朴素而真挚的关爱,也包含着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激与怀念;③藤野先生的讲义:出自《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在鲁迅留学期间,不歧视弱国学生,认真为他修改讲义,体现了跨越国界的师生情谊,鲁迅对这份关怀充满感激,讲义的丢失更添遗憾与怀念。
故答案为:示例一:绣像是“我”童年期间在三味书屋求学过程中,自己亲手画的,包含了“我”在三味书屋时的回忆与乐趣。
(示例二:《山海经》是长妈妈告假回家时特意买给“我”的,包含了长妈妈对“我”的关爱和“我”对她的怀念之情。
示例三:讲义是“我”在日本求学时,日本教师藤野先生主动帮“我”修改的,包含了他对“我”的关怀、照顾及“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 全优方案组合训练语文阅读篇七年级上册 组合训练八)现代文阅读
迟来的花季
【德国】克里斯蒂安娜·阿勒特
①她站在一个普普通通的花园里,隐在黄色、红色、蓝色的花儿之间,这里嚢括了所线组合训练 语文 阅读篇 七年级 上
有的色彩。可她自认为是一枝特别的花。还在春天时她就下定决心,任何情况下绝不过早开花,否则就有可能成为一场晚霜冻的牺牲品。
②当第一批花在春天犹犹豫豫地绽开花蕾时,她想:“我的伙伴们多么轻率啊,居然拿自己的青春去冒险!”等到有些花朵真没能挺过夜间霜冻时,她感到自己的担心得到了证实。那一树的樱桃花,前一天傍晚还都是粉嫩粉嫩的,滋润饱满,第二天早上却大多都被冻瘪了,颜色黯淡,软软地垂挂在枝头。尽管如此,花儿们还是在五六月间竞相开放,只有这一枝,仍在高傲地擎起花蕾,拒绝绽放。“这些花早就该开了。”她自语道。对一朵花在绽放伊始所能撞上的所有倒霉事她都有所耳闻。春季夜间霜冻时有发生,或许还有可能加上点儿雪。
③她还有这种顾虑:假如自己开得太美了,没准儿会被人摘下来。不,她可不愿意根植在花瓶里,而花蕾是没人采摘的。她打算等到感觉绝对安全的时候,再竭尽全力博得一放。但她无论如何还是暗暗惊羡于同伴们的美丽了,生机勃勃的纷繁景象对于她这枝一直战战兢兢蜷缩在花苞里的花来说,有时候未免有些惊心动魄、咄咄逼人。难道这是因为她在潜意识里认为这种景象精彩壮观、令人神往吗? 其实在她的花心深处,她还是愿意和大家一同开放的。
④有些日子她变得不那么坚定了,心想:是不是完全可以加入到争奇斗艳的行列中去呢? 如果她不够美或是花朵不够迷人,别的花儿会怎么想呢? 也许盛开的她会被否定。常常在这些疑问让她心神不安时,她会觉得待在花苞里是最安全的。只要留在花苞里,恐惧感便对她奈何不得。而且在某些风凉的夏夜,花蕾还能支撑她并赐予她热量。但她同时也感到孤独和花苞里的狭窄,这种感觉时时困扰着她。还有一种感触便是,她被花坛中盛开的花朵排除在外,与充实饱满的生活隔绝开来了。
⑤渐渐地,她越来越手足无措了。一方面不想放弃花苞带来的安全,另一方面又不能心安理得地原封不动。现在怎么办? 她想:“其他的花看到我开了会是什么反应呢?她们一直当我只是个蓓蕾,假如我把最里层的东西展露无遗,可能会贻笑大方的。”而她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忍受被人取笑的。
⑥所有潜伏在外部的威胁重又向她袭来! 那朵自负的翠花不是刚刚被夜风刮倒吗?还有那些春白菊,几乎整个花坛的春白菊都被一个小姑娘摘走了,简直就是拦腰折断。不,她在风中猛烈地摇头,她可不能这样!
⑦但仍有某种力量在催促她一起开放,承接阳光,吮吸雨露,融入美妙缤纷的色彩世界。可她的花瓣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她担心那会是很丑的——同时又对自己深感好奇。
⑧终于到了9月末,做决定对她而言愈发难了。恐惧和好奇、安全和生命的乐趣在花的灵魂之中战事正酣,没有任何一方占据上风。现在的她,已经长成了一枝老蓓蕾。也许她依然有所期待,直到外部绝对安全为止。她一直是个蓓蕾,不曾有过丝毫开花的经历,此时她的心中却有一种渴望越来越强烈:绽开的花朵多么美啊! 那朵锦葵配上她那粉红色的面颊,显得多么协调! 野豌豆花在风中摇摆得多么狂野! 金黄色的太阳花鹤立鸡群,又是多么引人瞩目啊! 而她,却是一枝日渐忧伤的花蕾。一天天地,她想清楚了,一枝安逸的蓓蕾在骨子里却是一朵花,一朵不敢绽放的花。
⑨后来,在一个美丽的秋日清晨,她从变硬的外壳中探了出来,是一朵美丽的雏菊。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现在她知道了,开花意味着存在,而与能力大小无关。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0年第7期,有删改)
3.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4.拟人是想象性文学作品最常用的手法,下面是小西摘录整理的本文中的一些拟人语句,请你先判断他对拟人手法的理解及例句的选择是否正确,再选择其中正确的一句进行赏析。
5.在朗读第⑧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时,小西感觉三个“多么”应该重读,但又说不清楚原因,请你帮他解答疑惑。
6.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是通过哪些方法突出中心的。
【答案】3.担心太美被人采摘;担心因不够美被否定;越来越手足无措;秋天
4.判断:A句不正确,B、C句正确。示例一:B句通过“摇头”这一动作,生动地写出雏菊对开花后被刮倒或被摘走的恐惧与拒绝。(示例二:C句通过写雏菊既担心自己丑又对自己深感好奇的矛盾心理,生动地写出她从原先不愿开放的坚定到现在不敢开放又想要开放的动摇。)
5.三个“多么”表示程度,起强调作用,强调“绽开的花朵多么美啊”,体现出雏菊内心的羡慕,开花的渴望也因此越来越强烈。
6.一是用雏菊的心理变化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由不想过早开花到犹豫矛盾再到决定开花,内容集中,有效地突出了“开花是一朵花存在的证明”这一中心。二是运用卒章显志的写法,结尾通过雏菊的感悟点明了中心:开花意味着存在,而与能力大小无关。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其他文学性文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和信息提取能力。春天时,花因担心外部威胁(如晚霜冻)不愿过早开花,此外还提到 “担心太美被人采摘”;随着其他花竞相开放,它内心开始动摇,出现 “担心因不够美被否定” 的顾虑;时间推移,它在 “安全” 与 “绽放” 之间挣扎,状态是 “越来越手足无措”;最终,它在 “9 月末”(即秋天)绽放。
故答案为:担心太美被人采摘;担心因不够美被否定;越来越手足无措;秋天
4.本题考查辨析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赏析其表达效果。①首先要明确拟人手法的特点 —— 将事物赋予人的动作、心理、情感等。判断小西摘录的语句是否正确,需分析句子是否把花当作人来写:若语句中花的行为、心理符合人类特征,则为正确;反之则不正确。②赏析正确的语句时,需结合语境分析:如通过花的动作(如 “摇头”),可体会其内心的恐惧或抗拒;通过花的心理活动(如 “担心自己丑又好奇”),可感受其矛盾与动摇。要联系上下文,阐释拟人手法如何使花的形象更生动,情感更鲜明。
故答案为:判断:A句不正确,B、C句正确。
示例一:B句通过“摇头”这一动作,生动地写出雏菊对开花后被刮倒或被摘走的恐惧与拒绝。
(示例二:C句通过写雏菊既担心自己丑又对自己深感好奇的矛盾心理,生动地写出她从原先不愿开放的坚定到现在不敢开放又想要开放的动摇。)
5.本题考查分析朗读时重音的表达作用。第⑧段画线句中的三个 “多么” 用于修饰花朵的 “美”“协调”“引人瞩目”。从表达来看,“多么” 是程度副词,能加强语气,突出花对绽放的花朵的羡慕之情。结合上下文,此时花已长成 “老蓓蕾”,内心对开花的渴望愈发强烈,三个 “多么” 的重读,能凸显这种渴望的程度,让读者感受到它对绽放的向往已难以抑制。
故答案为:三个“多么”表示程度,起强调作用,强调“绽开的花朵多么美啊”,体现出雏菊内心的羡慕,开花的渴望也因此越来越强烈。
6.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技巧及其作用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是 “开花意味着存在,与能力大小无关”。分析突出中心的方法,可从结构和手法两方面入手:结构上,全文围绕花的心理变化展开:从最初拒绝开花,到犹豫矛盾,再到最终绽放,这一心理线索贯穿始终,使内容集中,层层推进,最终指向中心;手法上,结尾处花绽放后 “知道了开花意味着存在”,直接点明主旨,这种 “卒章显志” 的写法,能让中心更鲜明突出。需结合具体内容,说明这些方法如何使中心更清晰、更有感染力。
故答案为:一是用雏菊的心理变化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由不想过早开花到犹豫矛盾再到决定开花,内容集中,有效地突出了“开花是一朵花存在的证明”这一中心。二是运用卒章显志的写法,结尾通过雏菊的感悟点明了中心:开花意味着存在,而与能力大小无关。
( 全优方案组合训练语文阅读篇七年级上册 组合训练八)古诗文阅读
【甲】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乙】以眼比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1],当极明邪?”徐曰:“不然嬖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1]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7.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8.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最合适的义项。
原 文 义 项 正确选项
尝月下戏 A.曾经 B.经历 C.品尝,辨别滋味 ①   
不然 A…的样子 B.这样 C.然而,可是 ②   
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意思。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10.“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甲文和乙文均选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篇,请结合选文,说说谢道韫和徐孺子的回答有何共同的“妙处”。
【答案】7.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8.A;B
9.①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②如果月亮里什么也没有,应该会非常明亮吧?
10.作答时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谢道韫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用类比的修辞手法,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白。
【知识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译文】
【甲】咏雪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小辈们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谢太傅听了,高兴得大笑起来。(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以眼比月
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让月亮里面没有东西,它是不是会非常明亮呢?” 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如果没有这个,眼睛一定不明亮。”
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 不是这样的,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如果没有这个,眼睛一定不明亮。依据:“不然” 是对前文提问的否定,表意完整,应单独断开;“譬如人眼中有瞳子” 是一个比喻句,引出本体和喻体,表意完整,其后应断开;剩余部分 “无此必不明” 是对前文比喻的进一步说明。
故答案为: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8.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① “尝月下戏” 中 “尝” 的义项需结合语境判断。“戏” 意为 “玩耍”,整句描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徐孺子九岁时的经历),“尝” 在这里应解释为 “曾经”,体现动作发生在过去。② “不然” 中 “然” 的义项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前文有人提问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孺子的回答 “不然” 是对这个说法的否定,意为 “不是这样的”,因此 “然” 解释为 “这样”。
故答案为:A;B
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①重点字词:“未若” 意为 “不如,比不上”;“因” 意为 “趁,乘”;“起” 意为 “飞舞,飘动”。②重点字词:“若” 意为 “如果”;“令” 意为 “让,使”;“物” 指月亮中的人和事物(结合注释);“极明” 意为 “非常明亮”;“邪” 是语气词,可译为 “吧”。
故答案为:①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②如果月亮里什么也没有,应该会非常明亮吧?
10.本题考查对言谈技巧和表达效果的理解。两文均体现 “言语” 的精妙,需结合具体回答分析:谢道韫回答 “未若柳絮因风起”,将 “白雪纷纷” 比作 “柳絮因风起”,抓住了雪和柳絮轻盈、飘逸的共同特点,用比喻的手法使描述生动形象,兼具美感;徐孺子回答 “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面对 “月中无物是否更明亮” 的提问,没有直接否定,而是用 “眼睛与瞳仁” 的关系类比 “月亮与月中物” 的关系,通过类比的手法,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让对方易于理解。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运用了巧妙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既形象又富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作答时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谢道韫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用类比的修辞手法,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白。
( 全优方案组合训练语文阅读篇七年级上册 组合训练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客中初夏
〔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1]雨乍[2]晴,南山当户[3]转[4]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释】[1]清和:天气清明而和暖。[2]乍:突然。[3]南山当户:正对门的南山。[4]转:变得。
11.《世说新语》中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将   比喻成柳絮;而本诗“更无柳絮因风起”写的是   时节的风景。
12.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1.雪;初夏
12.诗人通过雨后明净的南山、渐渐长成的柳絮以及向日生长的葵花,表达了对初夏清新明快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1.本题考查对诗句中意象的理解以及对诗歌所描绘时节的判断。首先看第一空,谢道韫 “未若柳絮因风起” 出自《咏雪》,结合语境可知,这是在以柳絮喻雪,所以这里需要明确被比喻的事物。再看第二空,诗题是《客中初夏》,直接点明了时节是初夏;诗中 “四月清和雨乍晴” 也提到了 “四月”,四月属于初夏时节,且 “更无柳絮因风起” 描写的是初夏时柳絮不再纷飞的景象,综合这些信息可以判断出所写的时节。
故答案为:雪;初夏
12.本题考查对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梳理以及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四月清和雨乍晴” 描绘了雨后初晴、天气清明和暖的景象;“南山当户转分明” 写出了雨后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清晰可见;“更无柳絮因风起” 提及了不再飘飞的柳絮;“惟有葵花向日倾” 则描写了向着太阳的葵花。这些都是诗中出现的景物。接着分析思想感情,诗人细致描绘了初夏雨后的清新景色,如明净的南山、不再纷飞的柳絮、向阳的葵花等,通过对这些美好自然景象的刻画,不难体会出诗人对眼前初夏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诗人通过雨后明净的南山、渐渐长成的柳絮以及向日生长的葵花,表达了对初夏清新明快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1 / 1全优方案组合训练语文阅读篇七年级上册 组合训练八
( 全优方案组合训练语文阅读篇七年级上册 组合训练八)下面是小文阅读《朝花夕拾》一书时摘录的笔记,请你结合笔记内容完成两小题。
【摘录一】
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儿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摘录二】
《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摘录三】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了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
1.根据摘录的笔记内容,我们可以知道鲁迅先生丢失了   、   、   等物品。
2.这些丢失的物品,都令鲁迅先生念念不忘。请任选其中一件物品,结合《朝花夕拾》相关内容说说其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 全优方案组合训练语文阅读篇七年级上册 组合训练八)现代文阅读
迟来的花季
【德国】克里斯蒂安娜·阿勒特
①她站在一个普普通通的花园里,隐在黄色、红色、蓝色的花儿之间,这里嚢括了所线组合训练 语文 阅读篇 七年级 上
有的色彩。可她自认为是一枝特别的花。还在春天时她就下定决心,任何情况下绝不过早开花,否则就有可能成为一场晚霜冻的牺牲品。
②当第一批花在春天犹犹豫豫地绽开花蕾时,她想:“我的伙伴们多么轻率啊,居然拿自己的青春去冒险!”等到有些花朵真没能挺过夜间霜冻时,她感到自己的担心得到了证实。那一树的樱桃花,前一天傍晚还都是粉嫩粉嫩的,滋润饱满,第二天早上却大多都被冻瘪了,颜色黯淡,软软地垂挂在枝头。尽管如此,花儿们还是在五六月间竞相开放,只有这一枝,仍在高傲地擎起花蕾,拒绝绽放。“这些花早就该开了。”她自语道。对一朵花在绽放伊始所能撞上的所有倒霉事她都有所耳闻。春季夜间霜冻时有发生,或许还有可能加上点儿雪。
③她还有这种顾虑:假如自己开得太美了,没准儿会被人摘下来。不,她可不愿意根植在花瓶里,而花蕾是没人采摘的。她打算等到感觉绝对安全的时候,再竭尽全力博得一放。但她无论如何还是暗暗惊羡于同伴们的美丽了,生机勃勃的纷繁景象对于她这枝一直战战兢兢蜷缩在花苞里的花来说,有时候未免有些惊心动魄、咄咄逼人。难道这是因为她在潜意识里认为这种景象精彩壮观、令人神往吗? 其实在她的花心深处,她还是愿意和大家一同开放的。
④有些日子她变得不那么坚定了,心想:是不是完全可以加入到争奇斗艳的行列中去呢? 如果她不够美或是花朵不够迷人,别的花儿会怎么想呢? 也许盛开的她会被否定。常常在这些疑问让她心神不安时,她会觉得待在花苞里是最安全的。只要留在花苞里,恐惧感便对她奈何不得。而且在某些风凉的夏夜,花蕾还能支撑她并赐予她热量。但她同时也感到孤独和花苞里的狭窄,这种感觉时时困扰着她。还有一种感触便是,她被花坛中盛开的花朵排除在外,与充实饱满的生活隔绝开来了。
⑤渐渐地,她越来越手足无措了。一方面不想放弃花苞带来的安全,另一方面又不能心安理得地原封不动。现在怎么办? 她想:“其他的花看到我开了会是什么反应呢?她们一直当我只是个蓓蕾,假如我把最里层的东西展露无遗,可能会贻笑大方的。”而她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忍受被人取笑的。
⑥所有潜伏在外部的威胁重又向她袭来! 那朵自负的翠花不是刚刚被夜风刮倒吗?还有那些春白菊,几乎整个花坛的春白菊都被一个小姑娘摘走了,简直就是拦腰折断。不,她在风中猛烈地摇头,她可不能这样!
⑦但仍有某种力量在催促她一起开放,承接阳光,吮吸雨露,融入美妙缤纷的色彩世界。可她的花瓣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她担心那会是很丑的——同时又对自己深感好奇。
⑧终于到了9月末,做决定对她而言愈发难了。恐惧和好奇、安全和生命的乐趣在花的灵魂之中战事正酣,没有任何一方占据上风。现在的她,已经长成了一枝老蓓蕾。也许她依然有所期待,直到外部绝对安全为止。她一直是个蓓蕾,不曾有过丝毫开花的经历,此时她的心中却有一种渴望越来越强烈:绽开的花朵多么美啊! 那朵锦葵配上她那粉红色的面颊,显得多么协调! 野豌豆花在风中摇摆得多么狂野! 金黄色的太阳花鹤立鸡群,又是多么引人瞩目啊! 而她,却是一枝日渐忧伤的花蕾。一天天地,她想清楚了,一枝安逸的蓓蕾在骨子里却是一朵花,一朵不敢绽放的花。
⑨后来,在一个美丽的秋日清晨,她从变硬的外壳中探了出来,是一朵美丽的雏菊。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现在她知道了,开花意味着存在,而与能力大小无关。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0年第7期,有删改)
3.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4.拟人是想象性文学作品最常用的手法,下面是小西摘录整理的本文中的一些拟人语句,请你先判断他对拟人手法的理解及例句的选择是否正确,再选择其中正确的一句进行赏析。
5.在朗读第⑧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时,小西感觉三个“多么”应该重读,但又说不清楚原因,请你帮他解答疑惑。
6.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是通过哪些方法突出中心的。
( 全优方案组合训练语文阅读篇七年级上册 组合训练八)古诗文阅读
【甲】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乙】以眼比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1],当极明邪?”徐曰:“不然嬖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1]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7.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8.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最合适的义项。
原 文 义 项 正确选项
尝月下戏 A.曾经 B.经历 C.品尝,辨别滋味 ①   
不然 A…的样子 B.这样 C.然而,可是 ②   
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意思。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10.“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甲文和乙文均选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篇,请结合选文,说说谢道韫和徐孺子的回答有何共同的“妙处”。
( 全优方案组合训练语文阅读篇七年级上册 组合训练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客中初夏
〔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1]雨乍[2]晴,南山当户[3]转[4]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释】[1]清和:天气清明而和暖。[2]乍:突然。[3]南山当户:正对门的南山。[4]转:变得。
11.《世说新语》中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将   比喻成柳絮;而本诗“更无柳絮因风起”写的是   时节的风景。
12.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绣像;木刻的《山海经》;藤野先生所改正的讲义
2.示例一:绣像是“我”童年期间在三味书屋求学过程中,自己亲手画的,包含了“我”在三味书屋时的回忆与乐趣。(示例二:《山海经》是长妈妈告假回家时特意买给“我”的,包含了长妈妈对“我”的关爱和“我”对她的怀念之情。 示例三:讲义是“我”在日本求学时,日本教师藤野先生主动帮“我”修改的,包含了他对“我”的关怀、照顾及“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朝花夕拾》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1.本题考查对《朝花夕拾》中具体内容的提取与概括。摘录一提到 “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 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明确指出 “绣像” 最终丢失;摘录二指出 “木刻的(《山海经》)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说明木刻版《山海经》丢失;
摘录三提到 “他所改正的讲义…… 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 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这里的 “他” 指藤野先生,因此丢失的是藤野先生改正的讲义。
故答案为:绣像;木刻的《山海经》;藤野先生所改正的讲义
2.本题考查文章理解和分析物品背后蕴含的情感。①绣像: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在三味书屋求学时,课上偷偷描画的,反映了童年时期对绘画的热爱,以及在枯燥学习生活中的一点乐趣,蕴含着对童年时光的回忆;②木刻《山海经》:出自《阿长与 <山海经>》,是长妈妈(阿长)克服困难为 “我” 买来的,体现了长妈妈对 “我” 朴素而真挚的关爱,也包含着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激与怀念;③藤野先生的讲义:出自《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在鲁迅留学期间,不歧视弱国学生,认真为他修改讲义,体现了跨越国界的师生情谊,鲁迅对这份关怀充满感激,讲义的丢失更添遗憾与怀念。
故答案为:示例一:绣像是“我”童年期间在三味书屋求学过程中,自己亲手画的,包含了“我”在三味书屋时的回忆与乐趣。
(示例二:《山海经》是长妈妈告假回家时特意买给“我”的,包含了长妈妈对“我”的关爱和“我”对她的怀念之情。
示例三:讲义是“我”在日本求学时,日本教师藤野先生主动帮“我”修改的,包含了他对“我”的关怀、照顾及“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答案】3.担心太美被人采摘;担心因不够美被否定;越来越手足无措;秋天
4.判断:A句不正确,B、C句正确。示例一:B句通过“摇头”这一动作,生动地写出雏菊对开花后被刮倒或被摘走的恐惧与拒绝。(示例二:C句通过写雏菊既担心自己丑又对自己深感好奇的矛盾心理,生动地写出她从原先不愿开放的坚定到现在不敢开放又想要开放的动摇。)
5.三个“多么”表示程度,起强调作用,强调“绽开的花朵多么美啊”,体现出雏菊内心的羡慕,开花的渴望也因此越来越强烈。
6.一是用雏菊的心理变化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由不想过早开花到犹豫矛盾再到决定开花,内容集中,有效地突出了“开花是一朵花存在的证明”这一中心。二是运用卒章显志的写法,结尾通过雏菊的感悟点明了中心:开花意味着存在,而与能力大小无关。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其他文学性文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和信息提取能力。春天时,花因担心外部威胁(如晚霜冻)不愿过早开花,此外还提到 “担心太美被人采摘”;随着其他花竞相开放,它内心开始动摇,出现 “担心因不够美被否定” 的顾虑;时间推移,它在 “安全” 与 “绽放” 之间挣扎,状态是 “越来越手足无措”;最终,它在 “9 月末”(即秋天)绽放。
故答案为:担心太美被人采摘;担心因不够美被否定;越来越手足无措;秋天
4.本题考查辨析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赏析其表达效果。①首先要明确拟人手法的特点 —— 将事物赋予人的动作、心理、情感等。判断小西摘录的语句是否正确,需分析句子是否把花当作人来写:若语句中花的行为、心理符合人类特征,则为正确;反之则不正确。②赏析正确的语句时,需结合语境分析:如通过花的动作(如 “摇头”),可体会其内心的恐惧或抗拒;通过花的心理活动(如 “担心自己丑又好奇”),可感受其矛盾与动摇。要联系上下文,阐释拟人手法如何使花的形象更生动,情感更鲜明。
故答案为:判断:A句不正确,B、C句正确。
示例一:B句通过“摇头”这一动作,生动地写出雏菊对开花后被刮倒或被摘走的恐惧与拒绝。
(示例二:C句通过写雏菊既担心自己丑又对自己深感好奇的矛盾心理,生动地写出她从原先不愿开放的坚定到现在不敢开放又想要开放的动摇。)
5.本题考查分析朗读时重音的表达作用。第⑧段画线句中的三个 “多么” 用于修饰花朵的 “美”“协调”“引人瞩目”。从表达来看,“多么” 是程度副词,能加强语气,突出花对绽放的花朵的羡慕之情。结合上下文,此时花已长成 “老蓓蕾”,内心对开花的渴望愈发强烈,三个 “多么” 的重读,能凸显这种渴望的程度,让读者感受到它对绽放的向往已难以抑制。
故答案为:三个“多么”表示程度,起强调作用,强调“绽开的花朵多么美啊”,体现出雏菊内心的羡慕,开花的渴望也因此越来越强烈。
6.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技巧及其作用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是 “开花意味着存在,与能力大小无关”。分析突出中心的方法,可从结构和手法两方面入手:结构上,全文围绕花的心理变化展开:从最初拒绝开花,到犹豫矛盾,再到最终绽放,这一心理线索贯穿始终,使内容集中,层层推进,最终指向中心;手法上,结尾处花绽放后 “知道了开花意味着存在”,直接点明主旨,这种 “卒章显志” 的写法,能让中心更鲜明突出。需结合具体内容,说明这些方法如何使中心更清晰、更有感染力。
故答案为:一是用雏菊的心理变化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由不想过早开花到犹豫矛盾再到决定开花,内容集中,有效地突出了“开花是一朵花存在的证明”这一中心。二是运用卒章显志的写法,结尾通过雏菊的感悟点明了中心:开花意味着存在,而与能力大小无关。
【答案】7.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8.A;B
9.①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②如果月亮里什么也没有,应该会非常明亮吧?
10.作答时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谢道韫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用类比的修辞手法,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白。
【知识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译文】
【甲】咏雪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小辈们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谢太傅听了,高兴得大笑起来。(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以眼比月
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让月亮里面没有东西,它是不是会非常明亮呢?” 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如果没有这个,眼睛一定不明亮。”
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 不是这样的,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如果没有这个,眼睛一定不明亮。依据:“不然” 是对前文提问的否定,表意完整,应单独断开;“譬如人眼中有瞳子” 是一个比喻句,引出本体和喻体,表意完整,其后应断开;剩余部分 “无此必不明” 是对前文比喻的进一步说明。
故答案为: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8.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① “尝月下戏” 中 “尝” 的义项需结合语境判断。“戏” 意为 “玩耍”,整句描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徐孺子九岁时的经历),“尝” 在这里应解释为 “曾经”,体现动作发生在过去。② “不然” 中 “然” 的义项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前文有人提问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孺子的回答 “不然” 是对这个说法的否定,意为 “不是这样的”,因此 “然” 解释为 “这样”。
故答案为:A;B
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①重点字词:“未若” 意为 “不如,比不上”;“因” 意为 “趁,乘”;“起” 意为 “飞舞,飘动”。②重点字词:“若” 意为 “如果”;“令” 意为 “让,使”;“物” 指月亮中的人和事物(结合注释);“极明” 意为 “非常明亮”;“邪” 是语气词,可译为 “吧”。
故答案为:①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②如果月亮里什么也没有,应该会非常明亮吧?
10.本题考查对言谈技巧和表达效果的理解。两文均体现 “言语” 的精妙,需结合具体回答分析:谢道韫回答 “未若柳絮因风起”,将 “白雪纷纷” 比作 “柳絮因风起”,抓住了雪和柳絮轻盈、飘逸的共同特点,用比喻的手法使描述生动形象,兼具美感;徐孺子回答 “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面对 “月中无物是否更明亮” 的提问,没有直接否定,而是用 “眼睛与瞳仁” 的关系类比 “月亮与月中物” 的关系,通过类比的手法,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让对方易于理解。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运用了巧妙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既形象又富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作答时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谢道韫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用类比的修辞手法,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白。
【答案】11.雪;初夏
12.诗人通过雨后明净的南山、渐渐长成的柳絮以及向日生长的葵花,表达了对初夏清新明快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1.本题考查对诗句中意象的理解以及对诗歌所描绘时节的判断。首先看第一空,谢道韫 “未若柳絮因风起” 出自《咏雪》,结合语境可知,这是在以柳絮喻雪,所以这里需要明确被比喻的事物。再看第二空,诗题是《客中初夏》,直接点明了时节是初夏;诗中 “四月清和雨乍晴” 也提到了 “四月”,四月属于初夏时节,且 “更无柳絮因风起” 描写的是初夏时柳絮不再纷飞的景象,综合这些信息可以判断出所写的时节。
故答案为:雪;初夏
12.本题考查对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梳理以及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四月清和雨乍晴” 描绘了雨后初晴、天气清明和暖的景象;“南山当户转分明” 写出了雨后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清晰可见;“更无柳絮因风起” 提及了不再飘飞的柳絮;“惟有葵花向日倾” 则描写了向着太阳的葵花。这些都是诗中出现的景物。接着分析思想感情,诗人细致描绘了初夏雨后的清新景色,如明净的南山、不再纷飞的柳絮、向阳的葵花等,通过对这些美好自然景象的刻画,不难体会出诗人对眼前初夏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诗人通过雨后明净的南山、渐渐长成的柳絮以及向日生长的葵花,表达了对初夏清新明快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