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语文花开七年级现代文阅读 组合训练25 名句默写+古诗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语文花开七年级现代文阅读 组合训练25 名句默写+古诗文

资源简介

语文花开七年级现代文阅读 组合训练25 名句默写+古诗文
1.( 语文花开七年级现代文阅读 组合训练25 名句默写+古诗文)孔子在《论语·子张》篇中论述君子达“仁德”境界的句子是① “   ,切问而近思”,诸葛亮《诫子书》里论述影响君子修身、为学的坏习惯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②   ”。
【答案】博学而笃志;险躁则不能治性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笃;志;躁。
故答案为:博学而笃志;险躁则不能治性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2.( 语文花开七年级现代文阅读 组合训练25 名句默写+古诗文)诗歌中的意象,含情蓄意,融入了诗人的情感。鉴赏诗歌应当品味意象,体味诗人寄寓其中的万种情思。请按要求补全下表。
意象 诗句 出处 情感
白鹤 晴空一鹤排云上,①   。 刘禹锡②    豪迈之情
日月 日月之行, ③   。 曹操《观沧海》 壮志之怀
④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身世之悲
菊花 ⑤   ,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和平之盼
风雨 夜阑卧听风吹雨,⑥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难酬之志
芦管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⑦   
山水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⑧   《潼关》 个性之逐
【答案】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若出其中;落花;遥怜故园菊;铁马冰河入梦来;思乡之情;谭嗣同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碧;霄;遥;嗣。⑦“芦管” 这一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常与思乡、离愁相关联。诗中描绘了在宁静的夜晚,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管的吹奏声,这声音触动了征人们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使得他们整夜都在遥望故乡,表达了征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若出其中;落花;遥怜故园菊;铁马冰河入梦来;思乡之情;谭嗣同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3.( 语文花开七年级现代文阅读 组合训练25 名句默写+古诗文)诗歌是情感的表达,每一首诗都蕴含着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下面是同学们梳理的诗句,请你补充完整。
诗句 出处 内容
秋风萧瑟, ①   。 《观沧海》 秋之肃杀
②   ,秋风吹散马蹄声。 《潼关》 秋风寂寥
③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天净沙·秋思》 深秋萧瑟
④   ,⑤   。 《次北固山下》 冬尽春来
⑥   ,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暮春思友
【答案】洪波涌起;终古高云簇此城;枯藤老树昏鸦;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杨花落尽子规啼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洪;簇;藤;啼。④海日生残夜,⑤江春入旧年 ,“海日”“江春” 等意象生动呈现冬春交替,“生”“入” 二字赋予景物情思,既显时光流转,又寄寓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洪波涌起;终古高云簇此城;枯藤老树昏鸦;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杨花落尽子规啼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 语文花开七年级现代文阅读 组合训练25 名句默写+古诗文)古诗阅读
咏萤火 李白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 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苔①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注释】①本诗是袁枚归隐十余年后,奉贺恩师七十寿辰之作。
4.下列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前两句写风雨中萤火虫光亮不灭的特点。
B.袁诗前两句写身处背光环境的“苔”错过了春天。
C.李诗后两句想象萤火虫飞到天上,定是一颗明亮的星星。
D.袁诗后两句写苔花虽然微小,却能像牡丹一样热烈绽放。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主旨理解和艺术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属于咏物诗,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B.《咏萤火》洋溢着胸怀壮志、渴望闪耀之豪气。
C.《苔》赞美了苔藓旺盛的生命力。
D.李诗是结尾时点题,而袁诗开头就直抒胸臆。
【答案】4.B
5.D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生活杂感;寄情山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用典、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4.ACD.正确;
B.有误,“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意思是“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可知身处背光环境的“苔”并没有错过春天。
故答案为:B
5.ABD.正确;
C.有误,《苔》体现了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
故答案为:D
( 语文花开七年级现代文阅读 组合训练25 名句默写+古诗文)文言文阅读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①。狼自苫②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④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⑤能作此谋也?
[蒲松龄《狼》(其三)]
【注释】①伏焉:躲藏在那里。②苫(shàn):草席。③顾:然而,可是。④吹豕(shǐ):屠夫将猪杀死后,为了便于剥皮,在后腿下端皮上斜割一口,用力吹,使猪膨胀,让皮肉分离。⑤乌:怎么。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一狼洞其中   
③令不可去   
④顾无计可以死之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②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8.两文中屠夫杀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各表现了怎样的智慧?
9.比较【甲】【乙】两文中狼的形象,你觉得哪一个更生动? 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6.像狗一样;名词作动词,挖洞;离开;使动用法,使……死
7.①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②(如果)不是屠夫,怎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
8.【甲】文:屠夫先是惧狼,企图投骨求生,发现这个方法无效后及时识破狼的伪装,先后用刀杀死两狼。表现了屠夫机智勇敢,变被动为主动,抓住时机各个击破的智慧。【乙】文:屠夫割破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最后杀死了狼。充分表现出屠夫善于随机应变,能在关键时刻发挥特长的智慧。
9.【甲】文中的狼更生动,作者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狼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狼的狡猾奸诈;【乙】文中对狼的描写比较少,只描写了狼“探爪入”的动作和死后的样子。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译文
【甲】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夫面前。过了很久,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一个屠夫晚间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夜晚耕种的农民留下的草棚,(屠夫就)跑进去藏在里面。狼从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屠夫急忙抓住狼爪,让它不能离开。可是没有可以杀死狼的办法,只有一把不到一寸长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狼体内吹气。(屠户)用力吹了一阵,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爪捆起来。 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大嘴无法闭上,(屠夫)就把它背回去了。
(如果)不是屠夫,怎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
6.①句意为: 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犬,像狗一样。②句意为: 另一只狼在柴草堆中打洞。洞,打洞。③句意为: 让(它)不能离开。去,离开。④句意为: 只是没有办法让狼死去。死,使…… 死。
故答案为:像狗一样;名词作动词,挖洞;离开;使动用法,使……死
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①句中重要的词语为:久:时间副词,“很久”,修饰 “之”,强调时间延续。之:音节助词,无实义,起补足音节作用(如 “久之”“顷之”)。瞑:动词,“闭眼”,描写狼的外在状态。意:此处指 “神情、态度”(非 “意思”),与 “目似瞑” 呼应。暇甚:“暇” 为 “从容、悠闲”,“甚” 表程度,译为 “非常悠闲”,突出狼的伪装。②句中重要的词语为:非:否定副词,“不是”,表强调,引出反问语气。屠:名词,“屠夫”,指《狼》中杀狼的主人公。乌:疑问副词,“怎么、哪里”,与 “能” 搭配构成反问(“乌能” 即 “怎么能”)。谋:名词,“计谋、策略”,指屠夫杀狼的方法(如 “以刀劈狼首”)。也:句末语气词,强化反问效果,译为 “呢”,凸显对屠夫智慧的赞叹。
故答案为: ①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②(如果)不是屠夫,怎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
8.【甲】文中屠夫一开始面对狼的威胁表现出恐惧,试图用投骨的方式摆脱狼,在发现投骨无效后,他及时识破了狼的伪装 —— 一只狼 “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 是为了诱敌,另一只狼则 “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随后,屠夫抓住时机,“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并在发现另一只狼的阴谋后,从背后 “断其股,亦毙之”,先后用刀杀死两狼。屠夫在与狼的周旋中,从最初的被动防御到主动出击,能够冷静观察,识破狼的狡诈计谋,并且果断行动,抓住机会各个击破,展现出了机智勇敢,变被动为主动的智慧 。【乙】文中屠夫在被狼逼迫时,躲进道旁的行室,当狼从草席中 “探爪入” 时,屠夫迅速抓住狼爪,使其无法离开。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他想到用自己的特长 ——“以吹豕之法吹之”,割破狼爪下的皮往里吹气,最终将狼吹得 “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成功杀死狼 。屠夫在绝境中没有慌乱,而是善于利用自身的经验和技能,随机应变,将吹猪的方法运用到杀狼上,充分展现出其善于随机应变,能在关键时刻发挥特长的智慧 。
故答案为:【甲】文:屠夫先是惧狼,企图投骨求生,发现这个方法无效后及时识破狼的伪装,先后用刀杀死两狼。表现了屠夫机智勇敢,变被动为主动,抓住时机各个击破的智慧。【乙】文:屠夫割破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最后杀死了狼。充分表现出屠夫善于随机应变,能在关键时刻发挥特长的智慧。
9.【甲】文中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对狼进行了多方面的描写。如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通过 “径去”“犬坐”“目似瞑” 等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出狼分工合作、狡诈伪装的形象,将狼试图迷惑屠夫,以便实施前后夹击的阴谋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狼的狡猾奸诈 。【乙】文中对狼的描写相对较少,主要只有 “狼自苫中探爪入” 的动作描写,仅体现了狼试图攻击屠夫的行为,以及 “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对狼死后样子的描述,缺乏对狼性格和行为动机的深入刻画 。
故答案为:【甲】文中的狼更生动,作者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狼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狼的狡猾奸诈;【乙】文中对狼的描写比较少,只描写了狼“探爪入”的动作和死后的样子。
1 / 1语文花开七年级现代文阅读 组合训练25 名句默写+古诗文
1.( 语文花开七年级现代文阅读 组合训练25 名句默写+古诗文)孔子在《论语·子张》篇中论述君子达“仁德”境界的句子是① “   ,切问而近思”,诸葛亮《诫子书》里论述影响君子修身、为学的坏习惯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②   ”。
2.( 语文花开七年级现代文阅读 组合训练25 名句默写+古诗文)诗歌中的意象,含情蓄意,融入了诗人的情感。鉴赏诗歌应当品味意象,体味诗人寄寓其中的万种情思。请按要求补全下表。
意象 诗句 出处 情感
白鹤 晴空一鹤排云上,①   。 刘禹锡②    豪迈之情
日月 日月之行, ③   。 曹操《观沧海》 壮志之怀
④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身世之悲
菊花 ⑤   ,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和平之盼
风雨 夜阑卧听风吹雨,⑥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难酬之志
芦管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⑦   
山水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⑧   《潼关》 个性之逐
3.( 语文花开七年级现代文阅读 组合训练25 名句默写+古诗文)诗歌是情感的表达,每一首诗都蕴含着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下面是同学们梳理的诗句,请你补充完整。
诗句 出处 内容
秋风萧瑟, ①   。 《观沧海》 秋之肃杀
②   ,秋风吹散马蹄声。 《潼关》 秋风寂寥
③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天净沙·秋思》 深秋萧瑟
④   ,⑤   。 《次北固山下》 冬尽春来
⑥   ,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暮春思友
( 语文花开七年级现代文阅读 组合训练25 名句默写+古诗文)古诗阅读
咏萤火 李白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 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苔①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注释】①本诗是袁枚归隐十余年后,奉贺恩师七十寿辰之作。
4.下列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前两句写风雨中萤火虫光亮不灭的特点。
B.袁诗前两句写身处背光环境的“苔”错过了春天。
C.李诗后两句想象萤火虫飞到天上,定是一颗明亮的星星。
D.袁诗后两句写苔花虽然微小,却能像牡丹一样热烈绽放。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主旨理解和艺术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属于咏物诗,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B.《咏萤火》洋溢着胸怀壮志、渴望闪耀之豪气。
C.《苔》赞美了苔藓旺盛的生命力。
D.李诗是结尾时点题,而袁诗开头就直抒胸臆。
( 语文花开七年级现代文阅读 组合训练25 名句默写+古诗文)文言文阅读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①。狼自苫②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④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⑤能作此谋也?
[蒲松龄《狼》(其三)]
【注释】①伏焉:躲藏在那里。②苫(shàn):草席。③顾:然而,可是。④吹豕(shǐ):屠夫将猪杀死后,为了便于剥皮,在后腿下端皮上斜割一口,用力吹,使猪膨胀,让皮肉分离。⑤乌:怎么。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一狼洞其中   
③令不可去   
④顾无计可以死之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②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8.两文中屠夫杀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各表现了怎样的智慧?
9.比较【甲】【乙】两文中狼的形象,你觉得哪一个更生动? 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博学而笃志;险躁则不能治性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笃;志;躁。
故答案为:博学而笃志;险躁则不能治性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2.【答案】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若出其中;落花;遥怜故园菊;铁马冰河入梦来;思乡之情;谭嗣同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碧;霄;遥;嗣。⑦“芦管” 这一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常与思乡、离愁相关联。诗中描绘了在宁静的夜晚,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管的吹奏声,这声音触动了征人们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使得他们整夜都在遥望故乡,表达了征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若出其中;落花;遥怜故园菊;铁马冰河入梦来;思乡之情;谭嗣同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3.【答案】洪波涌起;终古高云簇此城;枯藤老树昏鸦;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杨花落尽子规啼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洪;簇;藤;啼。④海日生残夜,⑤江春入旧年 ,“海日”“江春” 等意象生动呈现冬春交替,“生”“入” 二字赋予景物情思,既显时光流转,又寄寓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洪波涌起;终古高云簇此城;枯藤老树昏鸦;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杨花落尽子规啼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答案】4.B
5.D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生活杂感;寄情山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用典、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4.ACD.正确;
B.有误,“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意思是“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可知身处背光环境的“苔”并没有错过春天。
故答案为:B
5.ABD.正确;
C.有误,《苔》体现了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
故答案为:D
【答案】6.像狗一样;名词作动词,挖洞;离开;使动用法,使……死
7.①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②(如果)不是屠夫,怎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
8.【甲】文:屠夫先是惧狼,企图投骨求生,发现这个方法无效后及时识破狼的伪装,先后用刀杀死两狼。表现了屠夫机智勇敢,变被动为主动,抓住时机各个击破的智慧。【乙】文:屠夫割破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最后杀死了狼。充分表现出屠夫善于随机应变,能在关键时刻发挥特长的智慧。
9.【甲】文中的狼更生动,作者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狼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狼的狡猾奸诈;【乙】文中对狼的描写比较少,只描写了狼“探爪入”的动作和死后的样子。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译文
【甲】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夫面前。过了很久,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一个屠夫晚间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夜晚耕种的农民留下的草棚,(屠夫就)跑进去藏在里面。狼从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屠夫急忙抓住狼爪,让它不能离开。可是没有可以杀死狼的办法,只有一把不到一寸长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狼体内吹气。(屠户)用力吹了一阵,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爪捆起来。 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大嘴无法闭上,(屠夫)就把它背回去了。
(如果)不是屠夫,怎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
6.①句意为: 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犬,像狗一样。②句意为: 另一只狼在柴草堆中打洞。洞,打洞。③句意为: 让(它)不能离开。去,离开。④句意为: 只是没有办法让狼死去。死,使…… 死。
故答案为:像狗一样;名词作动词,挖洞;离开;使动用法,使……死
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①句中重要的词语为:久:时间副词,“很久”,修饰 “之”,强调时间延续。之:音节助词,无实义,起补足音节作用(如 “久之”“顷之”)。瞑:动词,“闭眼”,描写狼的外在状态。意:此处指 “神情、态度”(非 “意思”),与 “目似瞑” 呼应。暇甚:“暇” 为 “从容、悠闲”,“甚” 表程度,译为 “非常悠闲”,突出狼的伪装。②句中重要的词语为:非:否定副词,“不是”,表强调,引出反问语气。屠:名词,“屠夫”,指《狼》中杀狼的主人公。乌:疑问副词,“怎么、哪里”,与 “能” 搭配构成反问(“乌能” 即 “怎么能”)。谋:名词,“计谋、策略”,指屠夫杀狼的方法(如 “以刀劈狼首”)。也:句末语气词,强化反问效果,译为 “呢”,凸显对屠夫智慧的赞叹。
故答案为: ①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②(如果)不是屠夫,怎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
8.【甲】文中屠夫一开始面对狼的威胁表现出恐惧,试图用投骨的方式摆脱狼,在发现投骨无效后,他及时识破了狼的伪装 —— 一只狼 “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 是为了诱敌,另一只狼则 “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随后,屠夫抓住时机,“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并在发现另一只狼的阴谋后,从背后 “断其股,亦毙之”,先后用刀杀死两狼。屠夫在与狼的周旋中,从最初的被动防御到主动出击,能够冷静观察,识破狼的狡诈计谋,并且果断行动,抓住机会各个击破,展现出了机智勇敢,变被动为主动的智慧 。【乙】文中屠夫在被狼逼迫时,躲进道旁的行室,当狼从草席中 “探爪入” 时,屠夫迅速抓住狼爪,使其无法离开。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他想到用自己的特长 ——“以吹豕之法吹之”,割破狼爪下的皮往里吹气,最终将狼吹得 “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成功杀死狼 。屠夫在绝境中没有慌乱,而是善于利用自身的经验和技能,随机应变,将吹猪的方法运用到杀狼上,充分展现出其善于随机应变,能在关键时刻发挥特长的智慧 。
故答案为:【甲】文:屠夫先是惧狼,企图投骨求生,发现这个方法无效后及时识破狼的伪装,先后用刀杀死两狼。表现了屠夫机智勇敢,变被动为主动,抓住时机各个击破的智慧。【乙】文:屠夫割破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最后杀死了狼。充分表现出屠夫善于随机应变,能在关键时刻发挥特长的智慧。
9.【甲】文中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对狼进行了多方面的描写。如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通过 “径去”“犬坐”“目似瞑” 等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出狼分工合作、狡诈伪装的形象,将狼试图迷惑屠夫,以便实施前后夹击的阴谋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狼的狡猾奸诈 。【乙】文中对狼的描写相对较少,主要只有 “狼自苫中探爪入” 的动作描写,仅体现了狼试图攻击屠夫的行为,以及 “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对狼死后样子的描述,缺乏对狼性格和行为动机的深入刻画 。
故答案为:【甲】文中的狼更生动,作者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狼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狼的狡猾奸诈;【乙】文中对狼的描写比较少,只描写了狼“探爪入”的动作和死后的样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